《鹧鸪天·东阳道中》辛弃疾宋词赏析

合集下载

辛弃疾的代表作及赏析

辛弃疾的代表作及赏析

辛弃疾的代表作及赏析辛弃疾的代表作及赏析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写过非常多且非常出名的诗词,本文就来分享一篇辛弃疾代表作及赏析,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篇1: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鉴赏】这首写农村风光的词,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便感觉情味盎然,意蕴深厚。

上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

“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

“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

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

“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故曰“点”这不得不使人想到马致远《天净沙》的警句“枯藤老树昏鸦”。

两相比较,给人的感受很不相同,马致远是在低沉地哀吟,而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近处的自然风光,下阕则将镜头拉远,进而涉及人事。

“山远近,路横斜”,一笔就将视线拉开了,在山区这种路成为村落与村落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成为与外面世界联系的桥梁,生活在山间的人们,时常觉得那路会给他们带来新的东西,所以词人对眼前蜿蜒于山间的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青旗沽酒有人家”,横斜的路,去向不止一处,但词人的注意力却集中在有青旗标志的酒家上。

山村酒店,这是很有特色的一处地方风景。

词人在一首《丑奴儿近》中就写过:“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

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鹧鸪天辛弃疾译文及赏析

鹧鸪天辛弃疾译文及赏析

鹧鸪天是词牌名。

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

也是曲牌名。

南曲仙吕宫、北曲大石调都有。

鹧鸪天辛弃疾译文及赏析,我们来看看。

鹧鸪天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①这首词的上阙写早春景象,抓住了早春景物的特点,极富有情趣,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1〕〔4分〕上阕写景,抓住“柔桑〞“平冈细草〞“黄犊〞等有代表性的能表现农村早春景象的意象着力刻画,〔1分〕同时词人注意炼字,把早春景象写得生动传神,〔1分〕如写柔桑的嫩芽用一“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让人感受到了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一个“鸣〞字又写出了黄犊乍见春草的欢快无比,用“点〞写寒鸦让人不觉得伤感、凄凉。

〔1分〕词人用喜爱的笔触把农村平常事物纳入笔下,写得充满生机与活力,读来情味盎然。

〔1分〕主观性试题,意思正确即可给分。

赏析词的下半片最难写,因为它一方面接着上半片开展,一方面又要转入一层新的意思,另起波澜,还要吻合上半片来作个结束。

所以下半片对于全首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大的关系。

从外表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

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免堆砌,不免平板了。

这里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澜的。

首先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里。

“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其实是重要的。

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

这是写景诗的一个诀窍。

尽管是在写景,却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须参进一点人的情调,人的活动,诗才显得有生气。

读者不妨找一些写景的五七言绝句来看看,参证一下这里所说的道理。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

这两句决定全词的情调。

如果单从头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这首词的情调好象是很愉快的。

它是否愉快呢?要懂得诗词,一定要会知人论世。

鹧鸪天辛弃疾译文及赏析

鹧鸪天辛弃疾译文及赏析

鹧鸪天辛弃疾译文及赏析鹧鸪天辛弃疾译文及赏析鹧鸪天是词牌名。

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

也是曲牌名。

南曲仙吕宫、北曲大石调都有。

鹧鸪天辛弃疾译文及赏析,我们来看看。

鹧鸪天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①这首词的上阙写早春景象,抓住了早春景物的特点,极富有情趣,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②“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4分)上阕写景,抓住“柔桑”“平冈细草”“黄犊”等有代表性的能表现农村早春景象的意象着力刻画,(1分)同时词人注意炼字,把早春景象写得生动传神,(1分)如写柔桑的嫩芽用一“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让人感受到了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一个“鸣”字又写出了黄犊乍见春草的欢快无比,用“点”写寒鸦让人不觉得伤感、凄凉。

(1分)词人用喜爱的笔触把农村平常事物纳入笔下,写得充满生机与活力,读来情味盎然。

(1分)(2)(4分)运用衬托之法,把“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着写,(2分)反衬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留恋之情,表达出作者对充满活力的农村、农村春色的热烈赞美之情。

(2分)主观性试题,意思正确即可给分。

赏析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这里选的这首却很清丽,足见伟大的作家是不拘一格的。

《鹧鸪天》写的是早春乡村景象。

上半片“嫩芽”、“蚕种”、“细草”、“寒林”都是渲染早春,“斜日”句点明是早春的傍晚。

可以暗示早春的形象很多,作者选择了桑、蚕、黄犊等,是要写农事正在开始的情形。

这四句如果拆开,就是一首七言绝句,只是平铺直叙地在写景。

词的下半片最难写,因为它一方面接着上半片发展,一方面又要转入一层新的意思,另起波澜,还要吻合上半片来作个结束。

所以下半片对于全首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大的关系。

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

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免堆砌,不免平板了。

辛弃疾《鹧鸪天》词作鉴赏

辛弃疾《鹧鸪天》词作鉴赏

辛弃疾《鹧鸪天》词作鉴赏辛弃疾《鹧鸪天》词作鉴赏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辛弃疾《鹧鸪天》词作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鹧鸪天》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译文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

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去名叫金仆姑的箭。

追忆着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

我看都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

注释⑴鹧鸪天:词牌名。

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

⑵少年时事:年轻时期的事情。

⑶壮岁旌旗拥万夫:指作者领导起义军抗金事,当时正二十岁出头。

他在《进美芹十论子》里说:“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藉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

”壮岁:少壮之时。

⑷锦襜(chān)突骑渡江初:指作者南归前统帅部队和敌人战斗之事。

锦襜突骑: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

襜:战袍。

衣蔽前曰“襜”。

⑸“燕兵”句:意谓金兵在夜晚枕着箭袋小心防备。

燕兵:此处指金兵。

娖(chuò):整理的意思。

银胡觮(原字为“革”旁加“录”,音lù):银色或镶银的箭袋。

一说娖为谨慎貌,胡觮是一种用皮制成的测听器,军士枕着它,可以测听三十里内外的人马声响,见《通典》。

⑹“汉箭”句:意谓清晨宋军便万箭齐发,向金兵发起进攻。

汉:代指宋。

金仆姑:箭名,见《左传·庄公十一年》。

⑺髭(zī)须:胡子。

唇上曰髭,唇下为须。

⑻平戎策:平定当时入侵者的策略。

此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

鹧鸪天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

鹧鸪天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

鹧鸪天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鹧鸪天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鹧鸪天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鹧鸪天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篇1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译文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

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去名叫金仆姑的箭。

追忆着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

我看都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

注释⑴鹧鸪天:词牌名。

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

⑵少年时事:年轻时期的事情。

⑶壮岁旌旗拥万夫:指作者领导起义军抗金事,当时正二十岁出头。

他在《进美芹十论子》里说:“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藉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

”壮岁:少壮之时。

⑷锦襜(chān)突骑渡江初:指作者南归前统帅部队和敌人战斗之事。

锦襜突骑: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

襜:战袍。

衣蔽前曰“襜”。

赏析这首词的上片写的是作者青年时期那段传奇般的出色经历。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上句写作者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曾率领过上万人的队伍;下句写自己率领精锐锦衣骑兵渡江南来。

“锦襜突骑”,即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具体描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场面:金兵晚上准备箭筒,修筑工事,而宋兵拂晓便发起了进攻。

燕兵,指金兵。

“夜娖银胡觮”,夜里整理兵器(准备天明的战斗),侧面说明义军进兵神速,出其不意。

娖,通“捉”;胡觮,箭袋。

一说,枕着银胡觮而细听之意。

娖,谨慎貌;胡觮是一种用皮制成的测听器,军士枕着它,可以测听三十里内外的人马声响,见《通典》。

辛弃疾《鹧鸪天》的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的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的赏析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爱国志士、有词坛猛将金戈铁马辛弃疾之美誉。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辛弃疾《鹧鸪天》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赏析: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爱国志士、有词坛猛将金戈铁马辛弃疾之美誉。

他是北宋人,因父母早亡跟随祖父长大,其祖父辛赞在宋室南渡时因家庭人口多,难以脱身,只得留于汴京,出仕金朝,历任宿、亳、沂、海等地的县令、知府。

辛赞虽任金朝官吏,但忠于宋室。

辛弃疾二十二岁时,投入山东忠义抗金军,在耿京幕下任掌书记,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并作有大量爱国诗词。

再看本词上半阙是写他在初投南宋时,曾带领了五十余骑,深夜闯五万金营,突入敌人营中,擒了叛贼张安国。

并日夜兼程南奔,将张安国押送到行在所,明正国法。

这一壮举不仅极大的鼓舞了全民的抗金斗志,也使他终生难忘。

正是“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

”即是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

下半阙是写这位老英雄,由于朝廷对外坚持投降政策,只落得投闲置散,避世隐居的境况,心中的那种感伤、郁闷、悲凉、无奈、尤然于纸上。

为了抗金收复中原,老英雄花费了半生心血,整理出上万言的抗金策略,也只能当废纸向东家换点籽种而已。

这首词由于它是紧紧揉和着对民族命运的关怀而写的`,因此就与一般只是个人的叹老嗟卑不同。

正如陆游所说的:“报国欲死无战场”,这正是当时天下爱国者共同的悲愤。

由此可见南宋朝廷的混庸,佞臣的阴险、对外寇的惧怕、无能,对忠良的陷害!不能不说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里的人民,不可谓不辛苦啊!。

辛弃疾《鹧鸪天·东阳道中》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东阳道中》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鹧鸪天·东阳道中宋·辛弃疾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

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

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注释1、东阳:即今浙江东阳县。

考察作者早年宦游踪迹,无确切记载来过此地,本事不可考。

也可能是代人之作。

2、征尘:征途上扬起的尘土。

3、香篝:一种燃香料的笼子。

4、水沉:即沉香,一种名贵香料。

5、销:消退6、周遭:周围。

7、历历:形容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晰分明。

《文选·古诗十九首》:“至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8、萧萧:马长声鸣叫。

《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唐·杜甫《兵车行》诗:“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9、愁边:苦苦思索。

10、剩有:尽有。

11、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翻译香笼里燃烧的水沉香的气息越来越淡薄了。

举目远望,征尘扑面,去路迢迢。

周围是数不清的层层山峦,全被碧绿的树木和野草覆盖着,路旁山野中长满了各种各样不知名的花儿,一朵朵的格外娇艳动人。

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骏马萧萧嘶鸣,威武雄壮的仪仗队已经过了前面的小红桥。

满怀的离愁别恨,此时此刻都化做相思的诗句,于青山绿水之间,一边吟诗,一边催马加鞭地向东阳进发,差点儿没把马鞭的碧玉梢头摇断。

赏析上阕写景,描绘出一幅有树有花,色彩鲜明的山野行军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开篇交代作者已经离开临安向东阳出发。

“扑面征尘”描写环境的恶劣,气候干燥,而且路途遥遥。

“香篝”是古代的熏笼,“水沉”即沉香。

笼里的香料已快烧完,暗指已经行路很久,也说明路途之遥远。

同时,“香篝”一句,即“渐觉香篝水沉销”的倒装。

这样的表达,显示出他对于外出行役的不适应感受。

接韵目光由自我注意转而向外凝视。

在无意识的观望中。

那隔断自己望眼的重重叠叠的青山和不知名的娇艳山花,都变得愈加触目。

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鹧鸪天·送人》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此词上阕述离别之情,饱含惜别之意;下阕为临别赠言,由离情别恨引出世路艰难之叹。

全词运用景物烘托、比拟和对照等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依依惜别的深情,并抒发了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感慨,思路开阔,托意深刻。

下面跟着店铺来看看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篇1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译文] 倒不如将那洋洋万言的抗金方策,去换一本邻家种树的书来得有用啊![出自] 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革+录(左革右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释:题小序:慨然,情绪激昂。

追念,回忆。

少年时事,青年时代在山东一带率领义军与金兵作战的事。

按辛弃疾聚众起义时,年二十二岁,已是青年时代了。

古人对青年、少年的概念并不严格。

词的第一句又用“壮岁”可证。

壮岁旌旗拥万夫句:青年时代,高举着帅旗,率领着万人大军。

作者在《进美芹十论剳子》中说:“粤辛已岁,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蠭起,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

”旌旗,古时军队用以指挥或开道用的旗子。

旌旗是总称。

杜甫《北征》诗:“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

”万夫,形容军队之多。

锦襜突骑渡江初:襜(chān音禅),衣服遮前体的叫襜。

锦襜,好看的衣服。

突骑,骑兵中的突击队。

渡江初的初字,应作以前解。

即作者是回忆渡江以前的战斗生活,不是指渡江时与敌人作战的情形,也不是说某一个具体战斗。

燕兵夜娖银句:在燕地一带的义军,夜里整理好了弓箭,准备明天向金兵发起战斗。

娖(zhuo音捉)整理或准备。

银,银白色的箭袋。

汉箭朝发金仆姑:宋军早晨向金人发起攻击,用金仆姑箭射向敌人。

金仆姑,箭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鹧鸪天·东阳道中》辛弃疾宋词赏析
【作品介绍】
《鹧鸪天;东阳道中》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全诗淡笔素描如画,入诗的景物一派轻淡、闲适的气象,自然中隐含着朴素的村野生活的愉悦气氛。

景物的先后出现,依行程所见为序;动静景观,皆依感受为是。

诗中的诸多景物,皆因诗人愉快、新奇的心情连接在一起,在轻快的笔调中,形象地表现出旅人目不暇接、耳不暇听、心不暇思的情形。

【原文】
鹧鸪天
东阳1道中
扑面征尘2去路遥,香篝3渐觉水沉4销5。

山无重数周遭6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7,马萧萧8,旌旗又过小红桥。

愁边9剩有10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11。

【注释】
1、东阳:即今浙江东阳县。

考察作者早年宦游踪迹,无确切记载来过此地,本事不可考。

也可能是代人之作。

2、征尘:征途上扬起的尘土。

3、香篝:一种燃香料的笼子。

4、水沉:即沉香,一种名贵香料。

5、销:消退
6、周遭:周围。

7、历历:形容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晰分明。

《文选;古诗十九首》:“至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8、萧萧:马长声鸣叫。

《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唐;杜甫《兵车行》诗:“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9、愁边:苦苦思索。

10、剩有:尽有。

11、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白话译文】
香笼里燃烧的水沉香的气息越来越淡薄了。

举目远望,征尘扑面,去路迢迢。

周围是数不清的层层山峦,全被碧绿的树木和野草覆盖着,路旁山野中长满了各种各样不知名的花儿,一朵朵的格外娇艳动人。

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骏马萧萧嘶鸣,威武雄壮的仪
仗队已经过了前面的小红桥。

满怀的离愁别恨,此时此刻都化做相思的诗句,于青山绿水之间,一边吟诗,一边催马加鞭地向东阳进发,差点儿没把马鞭的碧玉梢头摇断。

【创作背景】
这首词中的“东阳”,即今浙江省东阳县。

据词题来看,该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于淳熙五年(1178)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的。

从作品的内容和情调来看,洋溢着喜悦欢畅的情绪,这在辛词中是不多见的。

由此看来,此词是写景抒情之作,富有诗情画意,五彩缤纷:有碧绿的青山、娇艳的花朵、行人历历、征马萧萧、旌旗小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读完此作,就好象随同词人进行了一次春天旅游,令人耳目一新。

【赏析】
上阕写景,描绘出一幅有树有花,色彩鲜明的山野行军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开篇交代作者已经离开临安向东阳出发。

“扑面征尘”描写环境的恶劣,气候干燥,而且路途遥遥。

“香篝”是古代的熏笼,“水沉”即沉香。

笼里的香料已快烧完,暗指已经行路很久,也说明路途之遥远。

同时,“香篝”一句,即“渐觉香篝水沉销”的倒装。

这样的表达,显示出他对于外出行役的不适应感受。

接韵目光由自我注意转而向外凝视。

在无意识的观望中。

那隔断自己望眼的重重叠叠的青山和不知名的娇艳山花,都变得愈加触
目。

心中难以诉说的惆怅,从对于风景的无意识凝视中曲曲透出。

上片不直写离情而离情浓郁可掬。

接下来的两句,词人描写周遭的景象。

“山无重数周遭碧”是仿刘禹锡的“山围故国周遭在”所作。

身边的山脉层层叠叠地排列。

路旁的花儿虽然不是什么高贵的名花,而只是一些山间野花,但是却盛放得分外妖娆。

一个“碧”字,说明此时行军人是置身于绿色的海洋里,而山野中那些不知名的花儿格外娇艳绚丽。

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使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

词人置身野外,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心情一片大好。

下阕描写生活画面。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行人历历在目,这里的人指穿着戎装的战士们,因为衣着威风,气势雄伟,所以容易辨别出来。

士兵们伴随着一声声骏马的啼叫声前进着,飘扬的红旗已经越过小红桥。

这三句写的是队列前进的情景。

不难想见,此时作者是骑马走在队列的后面,所以才能清楚地看到行军的战士和队首“旌旗”的方位。

与和杜甫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很像,不过两者表达的感情则是大不相同。

辛弃疾的词表达他们一路前行的欣喜感,既有对沿途风景的欣赏,也有对目的地的畅想,而杜甫的诗则是描绘家人送入伍战士的场景,显得很凄凉。

“愁边剩有相思旬,摇断吟鞭碧玉梢”,在此之前,整首词一直呈现的是一种欢快的情调,可以感觉出作者很喜欢这次旅程。

虽然辛弃疾无时无刻不在忧国忧民,但写此词时,正是辛弃疾“春风得意”的时候,有机会为国效命,他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因此这个“愁”
字应理解为他寻觅“相思句”构思过程中苦恼的“愁”。

正因为这样,他只顾聚精会神地思索,不知不觉中才“摇断”了马鞭的“碧玉梢”,这抑或是用力过猛,抑或是打在什么东西上,写得极传神,极形象。

正因为词人认真思考,所以才一味地摇着鞭子前行,以致“摇断吟鞭碧玉梢”,这一句也形象表达出词人此刻轻松愉悦的心情。

全篇风格委婉,和作者一贯的风格有所不同,但描写的景物却是相当地清新自然,生机盎然。

碧绿的青山,盛放的野花,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