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鉴赏之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二首》语文高考文言知识积累与复习讲解

辛弃疾词两首一、文学常识作者作品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
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写作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
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
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
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
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
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
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全宋词辛弃疾集原文与解析

全宋词辛弃疾集原文与解析《全宋词辛弃疾集》原文与解析宋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时期之一,而辛弃疾则是这个时期里最为杰出的词人之一。
他的词作以其浓郁的抒情色彩、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广为传颂。
《全宋词辛弃疾集》是一部收录了辛弃疾所有作品的文集,本文将对其中的几首作品进行原文赏析和解析。
第一首作品是《青玉案·元夕》,这是一首辛弃疾最为脍炙人口的爱情词,同时也是宋代词人爱情主题的代表之作。
辛弃疾以此词表达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可见作者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词中的“只因太监赏金多,数夜忍冷向阳花”以巧妙的对比手法,揭示了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悲喜。
此外,辛弃疾通过对驿使、舟子等人物描写,展示出社会现实中的人情冷暖,使整首词显得生动而真实。
第二首作品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召状中所作,旨在表达对朋友陈同甫的思念之情。
辛弃疾以慷慨激昂的词句,以及借用典故、形象绚丽的描写手法,赞颂了陈同甫的豪情壮志。
这首词展示了辛弃疾豪迈的气概和对友谊的珍视,同时也展现了他奋发向前,不畏艰难困苦的品格。
第三首作品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这首词表达了辛弃疾对建康的热爱之情,并将该城市美景融入其中。
词的开篇便以景物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庄严而宁静的氛围中。
辛弃疾通过精准的描写,使人们仿佛能够亲眼看到建康城的壮丽景色。
此外,辛弃疾在词中还融入了对时事政治的思考,表达了对物换星移的感慨。
第四首作品是《贺新郎·海棠未花时节》,这是一首以婚姻为主题的词。
辛弃疾借用“海棠未花”来象征尚未结婚的女子,表达了对将来婚姻生活的美好期望。
词中的优美描写,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充满浪漫情怀的氛围中。
辛弃疾以雅致的语言,表达了对爱情美好的向往和对婚姻的祝福,从而使整首词显得情感真挚而动人。
以上是《全宋词辛弃疾集》中的四首作品的原文赏析和解析。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辛弃疾的文学造诣以及他对爱情、友谊、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赏析辛弃疾的词作

赏析辛弃疾的词作辛弃疾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爱国词人。
他的词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下面我就来赏析辛弃疾的几首经典词作。
首先,我们来欣赏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首词以夜行黄沙道中为背景,描绘了辛弃疾忠诚的爱国情怀。
他以沙砾激尘、风沙滚滚来表现岁月磨砺身体的悲壮景象,同时也通过描写夜晚的星光和月色来呼应辛弃疾的坚定决心。
词中的“故国长堤万里晴,芳草玉霜露已凝”表达了辛弃疾对故国的深情厚意,同时也暗示了他对家国深深的思念和忧虑。
接下来,我们来赏析辛弃疾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这首词以琵琶独奏为背景,描绘了辛弃疾对乱世的哀叹和个人的感伤。
他通过琵琶的曲调和声音来表达对历史的反思和个人内心的痛苦。
词中的“江南有丝竹之乐,欲哭无泪随风去”表达了辛弃疾对清平世界的渴望,同时也暗示了他对社会动荡和个人遭遇的无奈和不甘。
最后,我们来赏析辛弃疾的《贺新郎·天净沙·秋思》。
这首词以描写秋天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辛弃疾对人生的思考和自身境遇的无奈。
他通过秋天的景色来反映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同时也通过对爱情的描写来呼应自身的感受和内心的孤独。
词中的“圆圆葡萄美玉浓,细细柞叶嫩梧桐”描绘了美好的事物和浓郁的情感,但同时也隐含了飘忽不定和易逝的寓意。
辛弃疾的词作既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怀,又表达了对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他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才华横溢的表达能力,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对社会变迁的反思融入到词作之中。
辛弃疾的词作无论在意境的构建、艺术的表达还是语言的运用上都具有很高的水准和独特之处,这使得他作品的艺术价值在历史长河中得以彰显。
总的来说,辛弃疾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情的表达方式,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通过赏析辛弃疾的词作,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的关注,也能够品味到中国古代文人的高尚情怀和卓越才华。
辛弃疾的词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他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辛弃疾最经典的10首词作

辛弃疾最经典的10首词作近800年前,南宋名臣辛弃疾著有许多难以忘怀的词作。
在这些词中,融合了他独具匠心的文学才华和品学兼优的典雅气质。
下面是辛弃疾最经典的10首词作:1.《青玉案·元夕》——描绘了一个寂静的阳台上,美丽的月色和忧伤的思绪交织在一起的场景。
以“半窗风雨,半窗棋声”的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和留恋,也体现了他深刻的感情抒发能力。
2.《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强调了人生短暂,人们应该从容淡定地调整自己的态度,温情感人。
那句“相思树底说相思,而今已是相思。
”更是让人感受到了深刻的思维和清韵为人。
3.《摸鱼儿·过七里濑》——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抒发了对家乡的深情厚爱。
他的用词流畅自然,慷慨激昂,具备哲学思想和审美意义。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幅生动的行旅画卷,将军人士的形象化,绘出了一幅大作,栩栩如生。
他的词展示了文学力量,同时也具备了批评精神。
5.《满江红·登高》——展现了堂皇的激情和超越凡俗的勇气,同时也展示了行动派的人物形象和追求卓越的境界。
6.《汉水七章·其四》——承载了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体现了他深深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这是一首催人奋发的抗争之歌。
7.《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展现了词人笔下的江南丽景,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山水的深情缅怀。
同时也表现出他的时代气息和人文关怀。
8.《水调歌头·游波司马南庄》——被誉为中国词坛之——的极品之一。
词人通过描绘自然山居和恬静悠闲的心境,发掘人生之美,展现了一种高超的文学艺术。
9.《菩萨蛮·秋思》——以秋的色彩为线索,抒发了词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有着细腻、古雅、含蓄的气质,赋予了写作者深刻的文化价值。
10.《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文笔简练明快,语言质朴自然,篇章高亢慷慨。
这首词,不仅有着情感的质朴和豪迈,更有着深刻勇气与理念性,是古词界的一件瑰宝。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经典诗词鉴赏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经典诗词鉴赏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经典诗词鉴赏在中国文学史上,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是一位令人敬仰的诗人,在诗作上造诣极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经典诗词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经典诗词鉴赏 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代: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鉴赏词以一个问句开始,词人写道:“何处望神州。
”“神州”指中原地区。
“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这里的“神州”是词人心中不忘的中原地区,是他一生都想收复的地方。
接着写道:“满眼风光北固楼。
”“北固楼”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词人登上北固亭以望神州,看到的却是北固楼的优美风光。
然而,那时候却是山河破碎,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对于爱国诗人来说,触景生情,心念家国,哪里有兴致去欣赏美景。
词人接着说:“千古兴亡多少事?”这是一句问话。
词人禁不住发问,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悠悠,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这里,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慢,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接着的“不尽长江滚滚流”句,词人借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
接下来,辛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
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醒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作者自问又自答曰:“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
”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
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辛弃疾词两首,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注释】①建康:今江苏南京。
②遥岑:远山。
③玉簪:碧玉簪。
④螺髻:螺旋盘结的发髻。
皆形容远山秀美。
⑤断鸿:离群失侣的孤雁。
⑥吴钩:指吴国制造的一种兵器。
⑦流年:流逝的时光。
⑧倩:请托。
⑨红巾翠袖:代指美人。
⑩揾:擦拭。
【译文】楚地一片清秋,水光连接天边,秋色无边无际。
我向远山望去,山都皱着眉,仿佛在向我倾述着无限怨恨。
面对着落日,我一个人独立楼头,听着南飞鸿雁来来往往的声音。
我这位江南的游子啊,把吴钩看了又看,将楼上的栏杆都拍了数遍,可又有谁能理解我心中的情意?不要说鲈鱼脍的鲜美,西风吹,我却不能像张季鹰那样归去。
我更不愿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我羞于见人,怕被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小看。
可惜时光年年,大好年华在风雨中白白过去,就连树木也是如此老去。
想到这里,我不禁伤感不已,落下眼泪。
好心的佳人用红巾绿袖,为我擦掉英雄泪。
【赏析】这首词大约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是借登临周览以抑郁悲愤之情。
词的上片借景抒情,“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写出了没有人了解他雄心壮志的苦闷。
词的下片借归典抒怀:他决不愿学晋代的张翰为了贪恋家乡鲈全味美就想归隐,更鄙视像三国时的许汜专为个人打算而不管国家大事。
只可惜时光流逝,恢复中原汪是无望,他的忧国心情也一天深似一天。
词中深刻地表达了他的这种悲愤情绪。
下片连用三个典故,正反两面见意,用张翰之典,既有故乡难归之慨叹,也有不忍置国事不顾而隐居的责任感,这正是作者性格的两个重要方面。
宋朝的辛弃疾的诗词

宋朝的辛弃疾的诗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出生在山东济南。
今天,我们分享辛弃疾最著名的诗词,一起体会他诗中的快意与柔情吧!宋朝的辛弃疾的诗词1《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
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
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
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宋朝的辛弃疾的诗词2《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
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辛弃疾词两首情感

辛弃疾词两首情感辛弃疾是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词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词作品在表达情感方面独具一格,深受读者的喜爱。
在本文中,我将以他的两首词作品为例,探讨他的情感表达方式。
第一首词作品是《摸鱼儿·雁丘词成》。
这首词以雁丘词为题,通过对逝去的时光的怀念,表达了词人深沉的情感。
辛弃疾在这首词中使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和象征手法,使得词作品充满了情感的张力。
例如,辛弃疾将时光的消逝与白发的生长进行对比,表现出了词人对过去时光的思恋和对衰老的恐惧。
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词作品更具感染力,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词人内心的情感。
词中还有许多象征手法,如将昔日的柳絮比喻为昔日的美好时光,将大江东去比喻为逝去的时光。
通过这些象征手法,词人将词作品中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物之中,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词人的情感。
辛弃疾的第二首词作品是《青玉案·元夕》。
这首词以元夕为题,通过描绘元夕夜晚的繁华景象和词人对离别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词人对于现实的无奈和对离别的痛苦。
辛弃疾在词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充满喧嚣和快乐的氛围,但词人内心的痛苦和思念却透过这种氛围显露无疑。
这种巧妙的表达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词人内心的矛盾和纠结。
辛弃疾在这首词中还使用了对比手法,将元夕的喧闹与自己内心的寂寥进行对比,使得词作品更加饱含着情感。
此外,词中还融入了一些寓意,如将困扰词人的离别之情比喻为飞絮的飘散,通过这种寓意手法,词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物当中,使得词作品更加生动而有力。
通过分析辛弃疾的这两首词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他在情感表达方面的独特之处。
辛弃疾通过巧妙运用对比手法、象征手法和寓意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词作品当中,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词人内心的情感。
同时,他对于时间的怀念和对于离别的痛苦的描写,更加增加了词作品的情感张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结起来,辛弃疾的词作品在情感表达方面具有独特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词鉴赏之辛弃疾词两首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这首词初读时,一个“愁”字便牢牢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通篇词不过四十四字,而语言却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
这首词上下两片对比强烈。
上片写的是一种愁:古代词人经常登楼远眺,无病呻吟的个人闲愁。
词人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愁,故才有开头“不识愁滋味”之说。
他认为,词人是为了“赋新词”而“强说愁”。
这完全是毫无意义的,是为了写词而发愁,是为了发愁而发愁。
词的下片一转,一句“而今识尽愁滋味”似乎要说出了真正的愁思是什么,但是一句“欲说还休”却又把话吞了回去。
这种愁才是真正的愁,它深藏在心里,不说便愁,想说又不能说。
最悲者莫过于有话不敢说出口。
只好借拖天气,不得不的一句“天凉好个秋”。
全词以写天气结束,看似与愁无关。
实则是写了真正的忧愁。
这种忧愁不能说,说不出,与那种文人雅士故意的愁不同,是真正的愁。
上下两片的愁之间的对比,表现出了词人两种心情。
一是哀叹他人不懂真正要为何而愁,为什么而担忧,所谓文人雅士只顾自己写词呻吟,故作多情;二是想说却不能说的心情。
词人此时他忧心忡忡,担心着国家,尝尽了国仇家恨,历经沧桑,只能气结哽咽,把愁苦深深吞进肚子。
通篇看来,表现方法是委婉含蓄,不明言,只暗叹。
但是却余味无穷,发人深省,让人共鸣。
一个愁字,贯穿全篇,欲说还休。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开篇读下来,荡气回肠,然而却是在梦中,只是作者拟想中的痛快淋漓的大战场面。
以酒浇愁,醉眼迷离。
但却没忘亮起灯,仔仔细细地端详手里的战剑。
这三尺长剑一下子就唤起了他在兵营中的戎马英雄生活的回忆。
也是只有这种空有恢复中原却又受制于妥协投降的壮士才有这种看剑的悲壮情怀。
入了梦,心仍旧在那沙场上。
壮士的号角响起,军营连军营,每个人带着心中那份豪情,分着肉吃,听着弦乐。
点兵之时,壮志雄雄。
开战!骏马奔腾,犹如的卢名马。
惊弓而起,雷霆霹雳。
勇猛的壮士不辱君命,完成了心中的一统之梦。
名声大震,垂名
青史。
梦里是完美的,是词人最真挚的渴望。
整首词除了最后一句,完完整整的描绘出了一场恢弘的战争,表现了一个爱国壮士的一生追求。
然后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把人从梦中硬生生地拉回了残酷的现实。
没错,这一切只不过是梦,都不曾发生过。
朝廷已经妥协,一心踌躇满志无处施展,一心忧虑反而越来越深。
巨大的情感落差,却又戛然而止。
前面振奋,后面沮丧,突然的收刹,更引人思考。
这两首词,讲了不同的事,却有着同样的情感。
辛弃疾的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想起来颇有共鸣,也深有同情。
每首词的结尾都有发人深省的余味。
一首是“欲说还休”却只“道天凉好个秋”;一首是单句“可怜白发生”打破壮士之梦,不作任何解释便悲痛地收声,戛然而止。
很经典的两首词,每次读都是感受颇深。
故作鉴赏,仅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