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诗歌赏析精选

合集下载

辛弃疾的代表作及赏析

辛弃疾的代表作及赏析

辛弃疾的代表作及赏析辛弃疾的代表作及赏析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写过非常多且非常出名的诗词,本文就来分享一篇辛弃疾代表作及赏析,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篇1: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鉴赏】这首写农村风光的词,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便感觉情味盎然,意蕴深厚。

上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

“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

“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

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

“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故曰“点”这不得不使人想到马致远《天净沙》的警句“枯藤老树昏鸦”。

两相比较,给人的感受很不相同,马致远是在低沉地哀吟,而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近处的自然风光,下阕则将镜头拉远,进而涉及人事。

“山远近,路横斜”,一笔就将视线拉开了,在山区这种路成为村落与村落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成为与外面世界联系的桥梁,生活在山间的人们,时常觉得那路会给他们带来新的东西,所以词人对眼前蜿蜒于山间的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青旗沽酒有人家”,横斜的路,去向不止一处,但词人的注意力却集中在有青旗标志的酒家上。

山村酒店,这是很有特色的一处地方风景。

词人在一首《丑奴儿近》中就写过:“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

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辛弃疾的诗词赏析

辛弃疾的诗词赏析

辛弃疾的诗词赏析辛弃疾的诗词赏析辛弃疾的一生都在为抗金而努力,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爱国诗人,辛弃疾的诗词一直是人们歌咏的作品。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辛弃疾诗词赏析,欢迎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可怜已成了白发人!【赏析】这是辛弃疾寄好友陈亮(陈同甫)的一首词,词中回顾了他当年在山东和耿京一起领导义军抗击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勇战斗的场面,也表现了作者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的悲愤心情。

上片写军容的威武雄壮。

开头两句写他喝酒之后,兴致勃勃,拨亮灯火,拔出身上佩戴的宝剑,仔细地抚视着。

当他睡觉一梦醒来的时候,还听到四面八方的军营里,接连响起号角声。

“角”,古代军队的乐器,如同今天的军号,有竹、铜、牛角等制品。

三、四、五句写许多义军都分到了烤熟的牛肉,乐队在边塞演奏起悲壮苍凉的军歌,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着全副武装、准备战斗的'部队。

古代有一种牛名叫“八百里驳”。

“八百里”,这里代指牛。

“麾下”,即部下。

“炙”,这里是指烤熟的牛肉。

古代的一种瑟有五十弦,这里的“五十弦”,代指各种军乐器。

下片前两句写义军在作战时,奔驰向前,英勇杀敌;弓弦发出霹雳般的响声。

“作”,与下面的“如”字是一个意思。

“的卢”,古代一种烈性的快马。

三国时代,有这样的故事:刘备带兵驻扎在樊城(今湖北省襄樊市),刘表不信任他,曾请他赴宴,想在宴会上捉拿他。

刘备发觉这个阴谋后,便从宴会上逃出。

蔡瑁去追赶他,当时他所乘的马名叫的卢。

辛弃疾西江月诗歌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诗歌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诗歌赏析辛弃疾西江月诗歌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

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县西,风景优美,所谓“溪山一片画图开”(辛弃疾《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

辛弃疾在其附近建有书堂,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

辛弃疾在南宋曾做到封疆大吏,但他那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终于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

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

在任湖南转运副使期间,他曾奏进《论盗贼札子》,为民请命,历数百姓“嗷嗷痛苦之状”,指出官员逼迫导致民众起反的事实,大声疾呼朝廷要“以惠养元元为意”。

他在罢官闲居以前就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遂以稼轩名,自号稼轩居士。

而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以至农村的一事一物都引起他极大的兴趣。

因而他对农民的疾苦很关切:“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

殷勤谢却甑中尘。

”(《浣溪沙》)风调雨顺,老百姓不致饿肚子了,他也感到很高兴。

在这些农村词中,辛弃疾是把和平宁静的农村同污浊倾轧的“市朝”对立起来的。

“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

”(《清平乐题上卢桥》)他在官场里遭受排挤*,而在农村可以得到暂时的慰藉,寻求精神的寄托。

正如他的朋友陆游说的那样:“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岳池农家》)。

正是在这种复杂感情的促使下,辛弃疾才写出了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也只有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抱负,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类词的妙处。

这首《西江月》写的是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经历的一个片段。

在一个晴朗的江南夏夜,月光皎洁,照耀如同白昼,栖息在绿树枝杈上的乌鹊,以为曙光照临了,“呀呀”地惊飞而起,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弄得树枝还籁籁作响呢!当它发现自己判断错误时,才在另一根树枝上停息下来。

辛弃疾《鹧鸪天 欲上高楼去避愁》原文及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 欲上高楼去避愁》原文及赏析

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宋] 辛弃疾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

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作品赏析上片主要抒发时光易逝的愁恨。

起韵一笔包举,总言忧愁的难以摆脱,为下文分别诉说时光易逝之愁与功业难成之愁预留了地步。

在这里,词人“天真地”想通过上楼登高来摆脱令他难以忍受又无法回避的忧愁的想法,本身就充满了奇趣,而他感到忧愁如有脚、又随他上楼的想法就更是奇中之奇。

在表达上,化不可见的抽象之愁为有可以触碰与回避的有形之物,深得以形象写抽象的生动趣味,同时,“欲上······愁还”的传情方法,又为文气增加了转折跌宕的灵活之趣。

接韵具体表明他所忧愁的内容,是自然也在变迁、亲朋也在衰老白头的时间不居之恨。

“几处”与“多少”的限定,空处传神,包揽无限,写出了自然变迁和人生衰老之多简直无法据实计算的大愁苦。

这种对于时光易逝的忧愁,是词人“时间意识”觉醒的表现,而“时间意识”又是与人对于存在的反思与觉悟有关的,是一种看似脆弱,其实深刻的对于生命虚无的体验,值得注意的是,词人产生这样深刻的生命虚无的痛苦,不是来自于单纯的哲学思考,而是由非常具体而强烈的生命体验所导致的。

于是,过片再进一层,揭示了导致其时间之愁的更直接的愁苦即功业难成之愁。

他以感情强烈的语言反复其意与反问自己:说归去吧,还是归去吧,难道人一定要到封侯才肯罢休不成?意谓自己不必要等到做成封侯的功业才可归隐。

实际上,它传达出了词人无法作成可封侯的大功业的愁苦。

这样,上下片就由这两种愁苦在文理上连成浑然的一体。

结韵进而揭出使自己产生时光易逝之愁与功业难成之愁的具体触机,是那种恍若浮云一样到处漂泊的游宦生涯。

然后他再转过一层,巧妙运用“浮云”一词的双重比喻意义为自己下了这一转语,如果能像浮云一样逍遥自在也很自由。

这样的转语,泄露了他“游宦成羁旅”的生命不自由的痛感。

辛弃疾诗歌诗词赏析(精选5篇)

辛弃疾诗歌诗词赏析(精选5篇)

辛弃疾诗歌诗词赏析辛弃疾诗歌诗词赏析(精选5篇)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后被主和派排挤,退隐山居。

1207年病逝,追赠少师,谥号“忠敏”。

小编在此整理了辛弃疾诗歌诗词赏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辛弃疾诗歌诗词赏析【篇1】1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辛弃疾〔宋代〕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

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

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正如此词自注所述,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词,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

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考证,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左右。

此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又已四年。

他在信州铅山(今属江西)东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其中有“停云堂”,即取陶渊明《停云》诗意。

2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辛弃疾〔宋代〕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怕一作:恨) (无归路一作:迷归路)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

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

然而,事与愿违。

辛弃疾著名词作鉴赏八篇

辛弃疾著名词作鉴赏八篇

辛弃疾著名词作鉴赏八篇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XX历城(今属XX)人,南宋著名词人。

一、●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鉴赏: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即是其中之一。

X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

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

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

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

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XXXX,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

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

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

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

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辛弃疾的高考重点诗词赏析

辛弃疾的高考重点诗词赏析

辛弃疾的高考重点诗词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策划方案、规章制度、祝福语、诗歌美文、名言大全、教育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schem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blessings, poems and essays, famous quot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omposition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辛弃疾的高考重点诗词赏析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全明诗辛弃疾集原文与解析

全明诗辛弃疾集原文与解析

全明诗辛弃疾集原文与解析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军事家。

他的诗歌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激情澎湃,因此也被誉为“全明诗”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为你带来辛弃疾的一些著名诗歌原文与解析。

1.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解析:这首词以元宵佳节为背景,以独特的形象描绘了东风吹散的花瓣和繁星如雨的壮丽景象。

通过宝马雕车和玉壶等华丽的描绘,表达了宫廷庆典的热闹氛围。

词中还通过“蛾儿雪柳黄金缕”来描绘女子的美貌和温柔。

最后,主人公在热闹的人群中寻找心中的那个人,却只能在熄灯之后的灯火阑珊处回首。

2. 《贺新郎·夜雨寄北》同床共枕梦,不觉晓风残月。

处处黄金台,旧事如成幻。

酒斟相逢咏花醉,问谁醒来摇鹊。

解析:这首词以友情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描述共同梦境中枕边归来的梦境,展现出作者与友人间的亲密关系。

黄金台则指的是过去的荣华富贵,旧事如成幻一句,意味着往昔的辉煌已经过去。

最后,词中抒发了对友人的深情,希望友人一切安好,不知何人醒来时摇动鹊鸟。

3. 《汉宫秋·其一》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晴时一洒何曾洒,雨外重阳不重阳。

解析:这首词以花朝节为背景,表达了人生短暂的主题。

作者通过“花开堪折直须折”的写法,表达了要及时珍惜美好时光,勿待时光匆匆而过。

词中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思考的态度,虽然晴时能够洒一洒,但是雨后的重阳却无法再重复。

这种对人生短暂、珍惜当下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以上是辛弃疾的部分著名诗歌原文与解析。

辛弃疾的诗歌作品独具风格,情感真挚,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世间真情的思考。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表达,辛弃疾的诗歌作品给人以无限的思考空间,值得我们品味和欣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诗歌赏析
辛弃疾诗歌赏析精选
辛弃疾
【原文】
忆对中秋丹桂丛。

花在杯中。

月在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

云湿纱窗。

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

路也难通。

信也难通。

满堂惟有烛花红。

杯且从容。

歌且从容。

【译文】
回忆昔日中秋,在丹桂丛中,饮酒赏月,花在酒杯中,月在酒杯中。

今年的中秋,因为下雨,只能在楼上过,酒是相同的,窗前又是云,又是雨,就是没有月亮。

我想乘风上天去问,奈何天路不通,投书无门。

画堂里没有月亮,只有红烛照妖,只好从容地举杯喝酒,从容地欣赏歌舞。

【注释】
①:回忆。

②:活用,将名词用作动词,表示在杯子里面。

③:表达感情,表示程度深。

④:造物者,上天。

辛弃疾特别喜欢用典,“化工”一词大约就是典故,大概出于汉朝贾谊的《鹏鸟赋》中一句:“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大意是:天地比是一个大熔炉,造化就是炉匠,阴阳二气生起炭火,万物象铜一样都在里头熔炼翻滚。

(说人与万物在这世上,就如放在一只大炉子中被熬炼那么苦恼) 【赏析】
中秋节是诗人饮酒抒情的的夜晚,辛弃疾曾写过两首中秋寄情词,一首是《木兰花慢》另一首就是《一剪梅》。

这首词是作者在中秋之夜感怀而作,上片写景,词人运用对比手法,将往日的中秋佳节是多么的美好!“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与今日中秋之夜雨纷纷!“云湿纱窗,雨湿纱窗”作对比。

突出表达词人对今
年中秋一种遗憾的心情。

下片作者着重抒情,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欲乘风问天,抒发自己内心的惆怅,但诗人乐观豪放,不管环境怎样,依然举杯畅饮,从容的欣赏着歌舞。

【一剪梅】
一剪梅,是词牌名。

双调小令,六十字,上、下片各六句,句句平收,叶韵则有上、下片各三平韵、四平韵、五平韵、六平韵数种,声情低抑。

亦有句句叶韵者,代表作品有: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这首词内容丰富,通过描写月夜之景,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感情,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懑。

【诗人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