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辛弃疾《鹧鸪天·东阳道中》

合集下载

辛弃疾的代表作及赏析

辛弃疾的代表作及赏析

辛弃疾的代表作及赏析辛弃疾的代表作及赏析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写过非常多且非常出名的诗词,本文就来分享一篇辛弃疾代表作及赏析,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篇1: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鉴赏】这首写农村风光的词,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便感觉情味盎然,意蕴深厚。

上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

“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

“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

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

“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故曰“点”这不得不使人想到马致远《天净沙》的警句“枯藤老树昏鸦”。

两相比较,给人的感受很不相同,马致远是在低沉地哀吟,而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近处的自然风光,下阕则将镜头拉远,进而涉及人事。

“山远近,路横斜”,一笔就将视线拉开了,在山区这种路成为村落与村落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成为与外面世界联系的桥梁,生活在山间的人们,时常觉得那路会给他们带来新的东西,所以词人对眼前蜿蜒于山间的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青旗沽酒有人家”,横斜的路,去向不止一处,但词人的注意力却集中在有青旗标志的酒家上。

山村酒店,这是很有特色的一处地方风景。

词人在一首《丑奴儿近》中就写过:“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

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辛弃疾《鹧鸪天》词作鉴赏

辛弃疾《鹧鸪天》词作鉴赏

辛弃疾《鹧鸪天》词作鉴赏辛弃疾《鹧鸪天》词作鉴赏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辛弃疾《鹧鸪天》词作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鹧鸪天》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译文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

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去名叫金仆姑的箭。

追忆着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

我看都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

注释⑴鹧鸪天:词牌名。

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

⑵少年时事:年轻时期的事情。

⑶壮岁旌旗拥万夫:指作者领导起义军抗金事,当时正二十岁出头。

他在《进美芹十论子》里说:“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藉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

”壮岁:少壮之时。

⑷锦襜(chān)突骑渡江初:指作者南归前统帅部队和敌人战斗之事。

锦襜突骑: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

襜:战袍。

衣蔽前曰“襜”。

⑸“燕兵”句:意谓金兵在夜晚枕着箭袋小心防备。

燕兵:此处指金兵。

娖(chuò):整理的意思。

银胡觮(原字为“革”旁加“录”,音lù):银色或镶银的箭袋。

一说娖为谨慎貌,胡觮是一种用皮制成的测听器,军士枕着它,可以测听三十里内外的人马声响,见《通典》。

⑹“汉箭”句:意谓清晨宋军便万箭齐发,向金兵发起进攻。

汉:代指宋。

金仆姑:箭名,见《左传·庄公十一年》。

⑺髭(zī)须:胡子。

唇上曰髭,唇下为须。

⑻平戎策:平定当时入侵者的策略。

此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

鹧鸪天辛弃疾翻译

鹧鸪天辛弃疾翻译

鹧鸪天辛弃疾翻译一、《鹧鸪天》辛弃疾陌上柔垂破嫩牙,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风细草鸣黄实,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翻译:陌上柔桑破嫩芽-野地里柔软的桑条上冒出了嫩芽。

东邻蚕种已生些-东头邻居的蚕种已经孵化出一些小蚕了。

平冈细草鸣黄犊-平坦的山坡上,黄毛小牛在那里吃草,不时发出叫声。

斜日寒林点暮鸦-夕阳照在带有寒意的树林上,投宿的乌鸦又点缀着寒林的景色。

青旗沽酒有人家-这里也有挂旗卖酒的小酒店。

愁风雨-害怕风雨吹打。

春在溪头荠菜花-白色的荠菜花开满溪头,大好的春光就在这里。

二、《鹧鸪天·送人》宋代: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目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翻译: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

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情恨的事情,何让干件万般,难惜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新?江斗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三、《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迫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二主须。

却将万字平我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翻译: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

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去名叫金仆姑的箭,追忆看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

我看都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

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

辛弃疾《鹧鸪天·东阳道中》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东阳道中》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鹧鸪天·东阳道中宋·辛弃疾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

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

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注释1、东阳:即今浙江东阳县。

考察作者早年宦游踪迹,无确切记载来过此地,本事不可考。

也可能是代人之作。

2、征尘:征途上扬起的尘土。

3、香篝:一种燃香料的笼子。

4、水沉:即沉香,一种名贵香料。

5、销:消退6、周遭:周围。

7、历历:形容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晰分明。

《文选·古诗十九首》:“至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8、萧萧:马长声鸣叫。

《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唐·杜甫《兵车行》诗:“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9、愁边:苦苦思索。

10、剩有:尽有。

11、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翻译香笼里燃烧的水沉香的气息越来越淡薄了。

举目远望,征尘扑面,去路迢迢。

周围是数不清的层层山峦,全被碧绿的树木和野草覆盖着,路旁山野中长满了各种各样不知名的花儿,一朵朵的格外娇艳动人。

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骏马萧萧嘶鸣,威武雄壮的仪仗队已经过了前面的小红桥。

满怀的离愁别恨,此时此刻都化做相思的诗句,于青山绿水之间,一边吟诗,一边催马加鞭地向东阳进发,差点儿没把马鞭的碧玉梢头摇断。

赏析上阕写景,描绘出一幅有树有花,色彩鲜明的山野行军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开篇交代作者已经离开临安向东阳出发。

“扑面征尘”描写环境的恶劣,气候干燥,而且路途遥遥。

“香篝”是古代的熏笼,“水沉”即沉香。

笼里的香料已快烧完,暗指已经行路很久,也说明路途之遥远。

同时,“香篝”一句,即“渐觉香篝水沉销”的倒装。

这样的表达,显示出他对于外出行役的不适应感受。

接韵目光由自我注意转而向外凝视。

在无意识的观望中。

那隔断自己望眼的重重叠叠的青山和不知名的娇艳山花,都变得愈加触目。

辛弃疾的诗词《鹧鸪天》赏析

辛弃疾的诗词《鹧鸪天》赏析

辛弃疾的诗词《鹧鸪天》赏析《鹧鸪天》宋•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

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赏析】首二句写景,可谓“工于发端”。

“晚日寒鸦一片愁”写送人归来后的所见所感。

此时已至傍晚,夕阳的余晖洒满人间,寒鸦点点,绕树而飞,在寻找栖息之处。

“晚日”容易引起人的迟暮之感,而“寒鸦”更是令人心情烦躁不安,因此,在她眼中这“晚日”、“寒鸦”明明就是“一片愁”,这个“愁”字为全词奠定了悲愁的基调。

下句“柳塘新绿却温柔”,画面与情感都急遽转换,由哀景愁情而变为清新愉悦的美景。

细柳冒出嫩绿的柳芽,在池塘边摆弄温柔之姿。

如此美景,瞬间把上句的愁闷之情荡涤一空,把把读者引入一个春意萌动、春情荡漾、温馨柔美的境界。

但结合全词来看,词的主调仍是悲伤哀愁的,所以这句很可能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是说在我满腹离愁难以排遣之时,你池塘边的柳树为何还故意作弄温柔之态,是为谁温柔呢?《哀江头》有“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的诗句,是说那嫩绿的柳条、新生的蒲苇,没有人前来欣赏,你们为何还要这么翠绿?既然国家都已经破亡了,人世不幸,自然界也应该不幸,可是那些草木却视而不见,当真是无情之至啊。

因此,“柳塘新绿却温柔”句,着一个“却”字,带有些许埋怨的意味,旨在挑明乐景与哀情的不一致。

当然,对第二句也有不同的理解:“柳塘”之后缀以“新绿”,便立刻为我们唤来了:塘周柳丝摇金,塘中春波涨绿,已够赏心悦目了;哪料到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温柔”一词。

相对于严冬而言,初春的水显得“温”,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

但说它“温柔”,这就不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觉,而且表现了她的感情。

这感情异常微妙,耐人寻味。

凭借我们的经验:那一塘春水,既倒映着天光云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着对对鸳鸯或其他水禽。

抒情主人公看到这一切,就自然感到“温柔”,从而也联想到她与意中人欢聚之时是何等的“温柔”了。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1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宋朝姜夔京洛风流绝代人。

因何风絮落溪津。

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

红乍笑,绿长嚬。

与谁同度可怜春。

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译文她来自南宋的都城临安,有着高超的品格,又有举世无双的美貌。

你为何像风中的飞絮飘落到苕溪呢?从笼鞋露出的鸦头袜可以看出她是风流绝代佳人。

轻启朱唇,露出浅浅的笑,青黛色的眉毛紧蹙在一起,面对这美好的春景,有谁与她共同度过呢?只剩下孤零零一人怎么会习惯呢,只能饱受这相思之苦。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注释京洛:本指河南洛阳,此处借指临安。

风流:品格超逸。

津:码头。

笼鞋:指鞋面较宽的鞋子。

鸦头袜:古代妇女穿的分开足趾的袜子。

红:此处指朱红色的嘴唇。

绿:青黛色的眉毛。

乍:表示时间短暂。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赏析姜夔多次举进士而不第,布衣终身,过着飘泊江湖、寄人篱下的生活,这种十坷的身世使他对遭逢不幸的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同情。

宋孝宗淳熙十年(1189),姜夔在苕溪(今浙江湖州)为一位不幸女子的身世所感动,写下了这首词。

而且,里于他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合肥情事,他不知不觉中将这位不幸女子与其合肥情侣联系起来。

故通皆是对不幸女子的深深怜悯和同情,而毫无轻薄浮浪之语,格调高雅,意境醇正。

京洛,河南洛阳。

周平王开始建都于此,后来东汉的首都也在这里,所以又称京洛。

后人使用此词包括洛阳或京都两种含义。

此处代指南宋都城临安,风流,指品格超逸。

开即写这个妇女出处不凡,她来自南宋的都城临安;她既有超逸的品格,又有举世无双的美貌。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翻译及赏析《鹧鸪天·代人赋》在风格上也比较特别,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优美婉约的词。

以下是小编J分享的《鹧鸪天·代人赋》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鹧鸪天①其一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②。

平冈③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④。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⑤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⑥花。

【注释】①鹧鸪天:小令词调,双片55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

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

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

②些(sā):句末语助词。

③平冈:平坦的小山坡。

④暮鸦:见王安石《题舫子》诗:“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

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

”这里隐括其句。

⑤青旗:卖酒的招牌。

⑥荠菜:二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茎叶嫩时可以吃。

【作品介绍】《鹧鸪天·代人赋》是南宋辛弃疾创作的组词类作品。

共两首词,分为《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和《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该诗表面是在写美人相思的苦闷,实际上寄托的是词人辛弃疾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

它在风格上也比较特别,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优美婉约的词。

【白话译文】村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

东面邻居家养的蚕种已经有一些蜕变成了蚕儿。

一脉平缓山岗上,细草间小黄牛犊儿在鸣叫,落日斜照枯寒的树林,树枝间休息着一只只乌鸦。

山有的远些有的近些,路有的横向有的斜向,青布酒旗那边有家小酒铺,可以打一些酒来。

城里的桃花李花把风雨当做折磨,一派愁苦,最明媚的春色,正在溪头一片荠菜花中盛开。

【创作背景】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冬,41岁的辛弃疾遭遇弹劾,隐居上饶。

这二首词是他在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第一首《鹧鸪天》(《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乡村生活欣赏流连对上层社会鄙弃故作此词。

【赏析】全词从不同视角描绘乡村春意盎然的景象,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情味盎然,意蕴深厚。

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鹧鸪天·送人》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此词上阕述离别之情,饱含惜别之意;下阕为临别赠言,由离情别恨引出世路艰难之叹。

全词运用景物烘托、比拟和对照等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依依惜别的深情,并抒发了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感慨,思路开阔,托意深刻。

下面跟着店铺来看看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篇1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译文] 倒不如将那洋洋万言的抗金方策,去换一本邻家种树的书来得有用啊![出自] 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革+录(左革右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释:题小序:慨然,情绪激昂。

追念,回忆。

少年时事,青年时代在山东一带率领义军与金兵作战的事。

按辛弃疾聚众起义时,年二十二岁,已是青年时代了。

古人对青年、少年的概念并不严格。

词的第一句又用“壮岁”可证。

壮岁旌旗拥万夫句:青年时代,高举着帅旗,率领着万人大军。

作者在《进美芹十论剳子》中说:“粤辛已岁,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蠭起,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

”旌旗,古时军队用以指挥或开道用的旗子。

旌旗是总称。

杜甫《北征》诗:“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

”万夫,形容军队之多。

锦襜突骑渡江初:襜(chān音禅),衣服遮前体的叫襜。

锦襜,好看的衣服。

突骑,骑兵中的突击队。

渡江初的初字,应作以前解。

即作者是回忆渡江以前的战斗生活,不是指渡江时与敌人作战的情形,也不是说某一个具体战斗。

燕兵夜娖银句:在燕地一带的义军,夜里整理好了弓箭,准备明天向金兵发起战斗。

娖(zhuo音捉)整理或准备。

银,银白色的箭袋。

汉箭朝发金仆姑:宋军早晨向金人发起攻击,用金仆姑箭射向敌人。

金仆姑,箭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赏析:辛弃疾《鹧鸪天·东阳道中》
鹧鸪天·东阳道中
宋代: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

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
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

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
碧玉梢。

译文
香笼里燃烧的水沉香的气息越来越淡薄了。

举目远望,征尘扑面,去路迢迢。

周围是数不清的层层山峦,全被碧绿的树木和野草覆盖着,路旁山野中长满了各种各样不知名的花儿,一朵朵的格外娇艳动人。

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骏马萧萧嘶鸣,威武雄壮的仪
仗队已经过了前面的小红桥。

满怀的离愁别恨,此时此刻都化做相思
的诗句,于青山绿水之间,一边吟诗,一边催马加鞭地向东阳进发,
差点儿没把马鞭的碧玉梢头摇断。

注释
东阳:即今浙江东阳县。

考察作者早年宦游踪迹,无确切记载来
过此地,本事不可考。

也可能是代人之作。

征尘:征途上扬起的尘土。

香篝:一种燃香料的笼子。

水沉:即沉香,一种名贵香料。

销:消退
周遭:周围。

历历:形容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晰分明。

萧萧:马长声鸣叫。

愁边:苦苦思索。

剩有:尽有。

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赏析
上阕写景,描绘出一幅有树有花,色彩鲜明的山野行军图。

“扑
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开篇交代作者已经离开临安向东
阳出发。

“扑面征尘”描写环境的恶劣,气候干燥,而且路途遥遥。

“香篝”是古代的熏笼,“水沉”即沉香。

笼里的香料已快烧完,暗
指已经行路很久,也说明路途之遥远。

同时,“香篝”一句,即“渐
觉香篝水沉销”的倒装。

这样的表达,显示出他对于外出行役的不适
合感受。

接韵目光由自我注意转而向外凝视。

在无意识的观望中。


隔断自己望眼的重重叠叠的青山和不知名的娇艳山花,都变得愈加触目。

心中难以诉说的惆怅,从对于风景的无意识凝视中曲曲透出。


片不直写离情而离情浓郁可掬。

接下来的两句,词人描写周遭的景象。

“山无重数周遭碧”是仿
刘禹锡的“山围故国周遭在”所作。

身边的山脉层层叠叠地排列。


旁的花儿虽然不是什么高贵的名花,而仅仅一些山间野花,但是却盛
放得分外妖娆。

一个“碧”字,说明此时行军人是置身于绿色的海洋里,而山野中那些不知名的花儿格外娇艳绚丽。

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使
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

词人置身野外,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心情一片大好。

下阕描写生活画面。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行
人历历在目,这里的人指穿着戎装的战士们,因为衣着威风,气势雄
伟,所以容易辨别出来。

士兵们伴随着一声声骏马的啼叫声前进着,
飘扬的红旗已经越过小红桥。

这三句写的是队列前进的情景。

不难想见,此时作者是骑马走在队列的后面,所以才能清楚地看到行军的战
士和队首“旌旗”的方位。

与和杜甫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
各在腰”很像,不过两者表达的感情则是大不相同。

辛弃疾的词表达
他们一路前行的欣喜感,既有对沿途风景的欣赏,也有对目的地的畅想,而杜甫的诗则是描绘家人送入伍战士的场景,显得很凄凉。

“愁边剩有相思旬,摇断吟鞭碧玉梢”,在此之前,整首词一直
表现的是一种欢快的情调,能够感觉出作者很喜欢这次旅程。

虽然辛
弃疾无时无刻不在忧国忧民,但写此词时,正是辛弃疾“春风得意”
的时候,有机会为国效命,他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所以这个“愁”
字应理解为他寻觅“相思句”构思过程中苦恼的“愁”。

正因为这样,他只顾聚精会神地思索,不知不觉中才“摇断”了马鞭的“碧玉梢”,这抑或是用力过猛,抑或是打在什么东西上,写得极传神,极形象。

正因为词人认真思考,所以才一味地摇着鞭子前行,以致“摇断吟鞭
碧玉梢”,这个句也形象表达出词人此刻轻松愉悦的心情。

全篇风格委婉,和作者一贯的风格有所不同,但描写的景物却是
相当地清新自然,生机盎然。

碧绿的青山,盛放的野花,表现出一派
生机勃勃的景象。

创作背景
据词题来看,该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于淳熙五
年(1178)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的。

从作品的内容和情调来看,洋溢
着喜悦欢畅的情绪,这在辛词中是不多见的。

由此看来,此词是写景
抒情之作,富有诗情画意,五彩缤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