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材分析

【相关资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原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翻译】: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

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多想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

只可惜白发已现两鬓!【写作背景】:从这首词的题目“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可知,它是为了勉励陈同甫而写的一首抒发壮怀的寄赠词。

陈同甫即陈亮,南宋时期坚决主张抗战的著名思想家。

1188年,他到铅山拜访辛弃疾,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谈得十分投机。

分别之后,辛弃疾于次年(1189)写了这首词。

这年,是诗人被罢官的第九个年头,时已五十岁。

宋金处于对峙状态,二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事,南宋统治集团一味苟且偷安,不谋恢复中原。

然而,辛弃疾虽处困境,却时刻不忘国家大事,把收复中原大业挂在心上,这首《破阵子》就集中地反映了他的这种爱国思想。

【典故化用】:1.“八百里分麾下炙”:意思是分烤牛肉给部下享用,典出自《世说新语·汰侈》篇。

晋王凯有良牛,名“八百里驳”。

一次王凯同别人比箭,以八百里驳作为赌注,结果王凯输了,便杀了这头牛,做了烤牛肉。

苏轼在《约公择钦是日大风》诗中写到:“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

”苏轼以“八百里”入诗,辛弃疾又以“八百里”入词,可见用“八百里”代牛是当时的流俗习语。

2.“五十弦翻塞外声”:意思是用琴瑟演奏出边塞雄壮悲凉的战歌。

李商隐《锦瑟》诗开头有“锦瑟无端五十弦”的句子。

本句中的“五十弦”是泛指乐器。

“翻”指演奏出来。

“塞外声”,指边塞上的少数民族乐曲,这些乐曲,大都具有粗犷豪放、雄壮苍凉的特点。

3.“马作的卢飞快”:“的卢”是一种烈性的快马(额部有鲜明的白斑),《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中,有刘备檀溪跃马脱难的故事,所骑的卢“一跃三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说课稿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说课稿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信息•课文名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全唐诗》中的卢纶•出处:《全唐诗》卷七十一2. 教材背景•该课文选自《全唐诗》,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

•本课文是一首咏史体的诗歌,透过描写陈同甫破敌的场景,表达了对忠诚、勇敢和奋发向前的追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内容与主题。

•能够解读诗中的文学修辞手法,并理解其作用。

•理解诗歌创作背景与意义,探讨文学作品与历史的关系。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文章,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能够分析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欣赏能力。

•能够通过对作者背景的了解和对文本的解读,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与热爱。

•培养学生对于勇气、忠诚和奋发向前的追求。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与作者简介•诗歌内容梳理与解读•文学修辞手法分析•与历史背景的联系探讨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与引发兴趣(5分钟)•展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标题,向学生介绍该课文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10分钟)•介绍作者卢纶的生平与文学创作背景,让学生对作者有进一步的了解。

步骤三:诗歌内容梳理(15分钟)•分段解读诗歌,理清诗歌的基本情节和主题,并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步骤四:文学修辞手法分析(20分钟)•引导学生寻找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并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步骤五:与历史背景的联系探讨(20分钟)•介绍陈同甫的历史背景和他在唐朝的地位,与学生一起探讨诗歌与历史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诗歌表达的深层含义。

步骤六: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回顾课堂要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监测学生对诗歌内容、文学修辞手法的理解情况,是否能够灵活运用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文章。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及意义。

2.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 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4.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3. 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深层意义的解读。

3.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包括诗歌原文、注释、翻译和解析。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 诗歌全文和相关背景资料的打印版,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 诗歌朗读:让学生跟读,纠正发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字词、意象、主题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诗歌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作者的情感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义。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互动交流,拓展思维。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选择一个角度进行简要的赏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讨论。

2. 诗歌朗读和背诵:评估学生的诗歌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发音准确性、节奏和情感表达。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作业的要求的理解和完成程度,包括诗歌背诵和赏析。

七、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表达技巧创作自己的诗歌。

2. 安排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表演,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

3.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主题的研究,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背景。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有效性,考虑是否需要调整或补充教学材料。

初中语文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25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读懂词意,领会全词内容。

2、通过诵读加深理解,在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背诵。

3、进一步理解诗人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通过诵读加深理解,在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背诵。

学习难点:进一步理解诗人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副对联。

”(幻灯片1)“这是郭沫若先生为济南大明湖公园的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

上联写出了辛弃疾的艺术造诣,下联写出了他的政治抱负。

这节课让我们通过一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来走进辛弃疾。

”(幻灯片2)二、作者介绍1、大家对辛弃疾有哪些了解?学生谈,然后出示(幻灯片3)2、题目中的陈同甫又是谁?(幻灯片4)三、赏读词1、教师:”学习诗词,讲究诵读,沉潜其中,才能悟出真味,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

”(幻灯片5)2、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展示一下?其他同学作为忠实的听众,应该怎样做呢?(幻灯片6)3、学生欣赏配乐朗读。

(幻灯片7)4、学生再次朗读这首诗,注意诗的语调和感情。

5、学生齐读。

四、品读词1、请同学们再去仔细品读这首词,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幻灯片8)2、我们应该怎样描绘诗词的画面呢?(幻灯片9)3、学生展示描绘的画面。

五、悟读词1、教师:“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句子。

对于词来说,当然也有‘词眼’,这首词的‘词眼’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

”(幻灯片10)2、既然这首词的“词眼”是“壮”你从词的那些句子中感受到了“壮”?(幻灯片11)3、背景介绍(幻灯片12 13)4、学生汇报展示:(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

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材分析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材分析

【相关资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原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翻译】: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

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多想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

只可惜白发已现两鬓!【写作背景】:从这首词的题目“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可知,它是为了勉励陈同甫而写的一首抒发壮怀的寄赠词。

陈同甫即陈亮,南宋时期坚决主张抗战的著名思想家。

1188年,他到铅山拜访辛弃疾,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谈得十分投机。

分别之后,辛弃疾于次年(1189)写了这首词。

这年,是诗人被罢官的第九个年头,时已五十岁。

宋金处于对峙状态,二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事,南宋统治集团一味苟且偷安,不谋恢复中原。

然而,辛弃疾虽处困境,却时刻不忘国家大事,把收复中原大业挂在心上,这首《破阵子》就集中地反映了他的这种爱国思想。

【典故化用】:1.“八百里分麾下炙”:意思是分烤牛肉给部下享用,典出自《世说新语·汰侈》篇。

晋王凯有良牛,名“八百里驳”。

一次王凯同别人比箭,以八百里驳作为赌注,结果王凯输了,便杀了这头牛,做了烤牛肉。

苏轼在《约公择钦是日大风》诗中写到:“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

”苏轼以“八百里”入诗,辛弃疾又以“八百里”入词,可见用“八百里”代牛是当时的流俗习语。

2.“五十弦翻塞外声”:意思是用琴瑟演奏出边塞雄壮悲凉的战歌。

李商隐《锦瑟》诗开头有“锦瑟无端五十弦”的句子。

本句中的“五十弦”是泛指乐器。

“翻”指演奏出来。

“塞外声”,指边塞上的少数民族乐曲,这些乐曲,大都具有粗犷豪放、雄壮苍凉的特点。

3.“马作的卢飞快”:“的卢”是一种烈性的快马(额部有鲜明的白斑),《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中,有刘备檀溪跃马脱难的故事,所骑的卢“一跃三丈”。

初中语文_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诵读感悟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是学生的一项技能,能简单欣赏诗词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更是学生通过学习要掌握的。

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未展其用,将一腔忠愤寄之于词。

《破阵子》就是他的一首传世名篇。

这首词被辛弃疾自称为“壮词”。

何谓“壮词”?教材中注释为“雄壮的词”。

的确,宝剑、军营、军乐、阅兵、战马、弓弦,是多么雄壮的画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何等豪壮的情感!但词人所抒发的情感不仅仅是雄壮,结句“可怜白发生”又是多么“悲壮”的情感!一个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蹉跎一生,报国无门,只能“醉里挑灯看剑””,这是怎样的人生悲剧!“壮”中含“悲”,以“壮”写“悲”才是这首词的精髓。

要真正读懂辛弃疾,就要了解他的生平,因此需要补充一些辛弃疾的生平史料,以帮助学生知人论世。

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诵读壮词、赏读壮景、品读壮情三个主要环节,从词义、词景到词情逐层深入,走进辛弃疾这位独特的伟大词人。

课后推荐学生阅读《把栏杆拍遍》《品读中国文人》《苏辛词说》。

【教材分析】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中国传统美德中表现得最淋漓尽致,振奋人心,也表达最透彻。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23课,以词文学为主,涵盖了词的豪放派和婉约派风格。

《破阵子》是辛弃疾失意闲居江西上饶时所作,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词人以早年的战斗生活为基础,融梦境幻觉为一体,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场面,抒发了杀敌复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情怀但是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这首词不仅与婉约词风格迥异,也与同为豪放词人的苏轼作品大不相同,其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

末尾“可怜”一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教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教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简单说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部编本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词四首》中的一首词。

本次作者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

对于本首次的学习首先是巧借题目中的“壮”字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读”词,感受“壮词”的内涵。

然后借助助读资料(辛弃疾的生平介绍),和辛弃疾另一首词《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引导学生了解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战斗精神。

最后让学生们简要温故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从诗词中引导学生汲取正能量,树立家国情怀,进行德育渗透。

并且完成九年级拓展迁移的高效课堂切入点。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生平,有感情朗读本词。

2.简要品味词的内容,把握作者表达的情感。

3.温故知新,感受古代先贤赤诚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品读本词,感受辛词沉雄豪迈的风格,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书法导入题解题解“破阵子”:词牌名。

题解“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句读: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陈同甫简介“壮词”释义:雄壮的词。

三、品析“壮词”朗读“壮词”读准字音、节奏、语气和语调。

提示:语调由雄壮高昂到悲凉低沉。

感知“壮词”提问:请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词的内容?抓住“醉”和“梦”两个字,进入辛弃疾雄壮的梦境。

紧扣“可怜”一词,由梦境陡然一转,回到残酷的现实:只可惜白发无情,壮志成空。

品读“壮词”品读“梦境”之“雄壮”课堂活动一:选择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来做简要点评。

品读“现实”之“悲壮”助读资料:辛弃疾生平介绍和辛弃疾晚年作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第六单元《诗词曲五首》)小结辛词特点题材广阔,善于用典。

风格沉雄豪放主题思想: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三、拓展延伸(高效课堂拓展迁移和德育渗透)1. 温故已学的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诗词。

例如:杜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陆游《示儿》;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秋瑾《满江红》等。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理解诗词的字词含义,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理解诗词中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字词的古今异义。

(2)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背景、字词含义和修辞手法。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3. 欣赏法:朗读、背诵,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全文。

2. 参考资料:有关诗词背景的资料、诗词翻译。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诗词,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简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学习:(1)讲解诗词的字词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2)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2)探讨诗词中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 朗读与背诵:(1)组织学生朗读诗词,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鼓励学生背诵诗词,提高记忆力。

6. 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深入理解诗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资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原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翻译】: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

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多想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

只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写作背景】:
从这首词的题目“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可知,它是为了勉励陈同甫而写的一首抒发壮怀的寄赠词。

陈同甫即陈亮,南宋时期坚决主张抗战的著名思想家。

1188年,他到铅山拜访辛弃疾,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谈得十分投机。

分别之后,辛弃疾于次年(1189)写了这首词。

这年,是诗人被罢官的第九个年头,时已五十岁。

宋金处于对峙状态,二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事,南宋统治集团一味苟且偷安,不谋恢复中原。

然而,辛弃疾虽处困境,却时刻不忘国家大事,把收复中原大业挂在心上,这首《破阵子》就集中地反映了他的这种爱国思想。

【典故化用】:
1.“八百里分麾下炙”:意思是分烤牛肉给部下享用,典出自《世说新语·汰侈》篇。

晋王凯有良牛,名“八百里驳”。

一次王凯同别人比箭,以八百里驳作为赌注,结果王凯输了,便杀了这头牛,做了烤牛肉。

苏轼在《约公择钦是日大风》诗中写到:“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

”苏轼以“八百里”入诗,辛弃疾又以“八百里”入词,可见用“八百里”代牛是当时的流俗习语。

2.“五十弦翻塞外声”:意思是用琴瑟演奏出边塞雄壮悲凉的战歌。

李商隐《锦瑟》诗开头有“锦瑟无端五十弦”的句子。

本句中的“五十弦”是泛指乐器。

“翻”指演奏出来。

“塞外声”,指边塞上的少数民族乐曲,这些乐曲,大都具有粗犷豪放、雄壮苍凉的特点。

3.“马作的卢飞快”:“的卢”是一种烈性的快马(额部有鲜明的白斑),《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中,有刘备檀溪跃马脱难的故事,所骑的卢“一跃三丈”。

作者在这里用“的卢”写战马,不但突出了战马飞腾的雄姿,而且有力地烘托了乘人的勇猛。

【主旨思想】:
这首词的上阕描写昔日抗金部队壮威的军容和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下阕一边幻想恢复祖国河山的胜利,一边悲叹平生壮志不能如愿的伤感忧愤。

全词十分生动地描绘了一位忠勇的将军形象,从而表现词人的宏大抱负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表现手法】:
作者在这首词中创造性地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突破了词分上下片的程式,创新了词体结构。

由“醉”入“梦”,再到酒醒后的“自叹”,将理想与现实融于一体,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全词起拍(首句)和歇拍(末句)两句写实,其余八句,一气贯通,描写幻觉,充分体现了辛弃疾在词体上的大胆创新精神。

【重点词句】:
1. 沙场秋点兵。

以凝练而形象的语言,既勾画出了阵营的壮威,又烘托了天地始肃、杀戮之气漫于四野的氛围,同时也表现了词人那种胸怀大义、势必战无不胜的坚定信念。

现在常被用来形容强手云集、展艺比武等场面。

2.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体现了词人渴望报效祖国、建立千秋功业的雄心壮志。

【诗词风格】:
豪迈超绝,刚健有力,精深博大,“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

【中考链接】:
1.(2013山东淄博卷)词末“可怜白发生”一句凝聚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请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抒发了作者岁渐老而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2.(2013广东广州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1)“了却”“可怜”分别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了却:完成。

可怜:可叹。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军营。

描绘了一幅军旅生活图。

蕴含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烈情怀。

3.(2016江苏苏州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所展现的画面。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示例:战马奔腾,像“的卢”一样飞驰而过,雷声阵阵,原来是放箭的弓弦发出的声音,比人心惊不已。

(2)本首“壮词”以“可怜白发生”结尾,这是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对比,抒发了诗人壮忐难酬的悲愤。

(3)下列诗句中,哪一项与“梦回吹角连营”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最接近?( D )(2分)
A.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晏殊《玉楼春》)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
C.五更归梦两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

(黄庭坚《思亲妆州作》)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