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课文教语文(教学实录及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珍珠鸟》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及反思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珍珠鸟》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及反思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珍珠鸟》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及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1.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生动描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2通过课堂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关爱之情。

3.2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朗读和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1.3学习作者观察和描绘的方法。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2深入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对珍珠鸟的兴趣。

1.2学生分享课前收集到的关于珍珠鸟的资料。

2.朗读课文2.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2教师选取几名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

3.理解课文内容3.1学生分小组讨论,梳理课文脉络,概括课文内容。

4.体会作者情感4.1学生找出课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进行品味和感悟。

5.学习作者观察和描绘的方法5.1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植物或动物,尝试用课文中的方法进行描绘。

6.课堂实践活动6.1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写作练习,描绘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

6.2各小组展示作品,全班投票选出最佳作品。

7.1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教学实录1.导入环节教师播放一段珍珠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朗读环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选取几名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

3.理解课文内容环节4.体会作者情感环节5.学习作者观察和描绘的方法环节6.课堂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写作练习,描绘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

各小组展示作品,全班投票选出最佳作品。

五、教学反思1.导入环节设计新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细致观察,准确表达——《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及反思

细致观察,准确表达——《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及反思

细致观察,准确表达——《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及反思一、检查预习,巩固提问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爬山虎的脚》。

之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读下面的词语和句子。

(出示)爬山虎操场占领嫩叶一顺儿均匀重叠空隙根茎叶柄枯萎瞧不起牢固我唱着优美的歌曲走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

(生读)师:从上面的这句话中,大家发现了什么吗?生:里面有多音字“曲”字。

师:是的,这句话是老师写的。

今后遇到多音字,大家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帮助自己记忆。

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现在请大家把自己提出的问题展示出来。

生: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师:这是根据课文的题目提出的问题,很好。

这个问题大家能找到答案吗?(生:能)嗯,就在课文的第3自然段,我们等会儿再来学习。

生:爬山虎的脚到底是如何走路的?师:(笑)是走路吗?(生:不是。

是往上爬)课文的第4自然段就写得很清楚。

这也是根据课文题目提问的,很好。

师:还有什么问题吗?生:既然是写爬山虎的脚,那为什么还要写它的叶子呢?并且还放在前面,是不是跑题了?师:这个问题还有人想过吗?(生摇头)这个问题不是根据课文的题目来提问的,而是从写作方法提问的,说明你深入思考了。

请大家注意这种提问方法,等下我们也要研究这个问题。

二、对比实物,感悟“准确”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请一位同学读相关句子。

(生读第3自然段)师:请大家看课文中的插图,爬山虎的脚是这样子的吗?(有的说“是”,有的现出疑惑的神情)师:(指着刚才说“是”的同学),你说说看,为什么说是呢?生:插图正好放在第3自然段旁边,当然是啦。

师:这个理由很充分呀。

到底是不是呢?(指着一个疑惑的学生)请你说一说吧。

生:我觉得不是。

课文中说“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还说“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但是,插图上的脚并不是细丝,而是有吸盘的,另外,颜色也不对,它是绿色的,不是嫩红的。

教学《江城子》的实录以及反思

教学《江城子》的实录以及反思

课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内容:《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本内容是小学部校本教材国学五年级上册第一部分(五代两宋词)一、教材分析:这是一节新授课。

《江城子》一词属于高二教材,我们把它作为小学五年级的教学内容,如果单从内容的角度来挖掘的话,我想势必会让学生学起来很困难,由此我们只有以小学五年级古诗文教学的标准来确定教学目标。

二、学生分析:学生对于宋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方法的指导上也已经有了较好的铺垫。

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苏轼的两首词,大家对于苏轼在文学创作、从政上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这节课将要更加全面的了解苏轼这个人。

在班级小组建设方面,31班的总体情况不错,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熟读古词,了解词中的大意;在诵读中体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古词,了解词中的大意;教学难点:在诵读中体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朗读配乐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初读正音(8分钟)(课前预习+互动+检测的一个小三段)师:昨天老师布置大家预习课文,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课题。

生齐读题(不准确)师:听来有很多的杂音,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

生1:“江城子乙卯正(zhèng)月二十日夜记梦”。

生2:他把正月读成了正(zhèng)月。

师:请生2纠正音。

前面,我们学习了苏轼的两首词,知道了在文学创作上苏轼是豪放的,作为知州苏轼有着平易近人的优点。

下面,我们走进苏轼的生活,看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师:昨天老师布置大家预习《江城子》,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请大家先练习一遍。

生:练习读一遍。

(都举起了手)师:请第14组,你们四个人都举起了手,先奖励2分“积极举手奖”。

刘俊读题目和上片,刘子菁读下片,请其他的学生拿出笔来做好记录,等会儿当小老师,帮别人纠正错误。

生1:读错了乙(yǐ)、正(zhēng) 、量(liàng)、鬓(b ìn);生2:正确。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课文(四)《荷叶圆圆》人教(部编版)(2016)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课文(四)《荷叶圆圆》人教(部编版)(2016)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荷叶和小青蛙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荷叶圆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夏天的时候,有没有见过荷叶?”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荷叶和小青蛙的快乐生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举例: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并进行分组或个别背诵练习。
2.教学难点
(1)观察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观察课文插图,描述荷叶和小青蛙的特点,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举例:教师可提供详细的观察指导,如颜色、形状、位置等,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观察细节。
(2)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讲述小青蛙在荷叶上的趣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荷叶圆圆的特点,以及小青蛙在荷叶上的快乐生活。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自然界中这一美好景象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欣赏自然之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荷叶圆圆》这篇课文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观察和互动,我感受到了他们对荷叶和小青蛙的好奇心。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五年级语文:《松鼠》教学反思(课堂实录)

五年级语文:《松鼠》教学反思(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松鼠》教学反思(课堂实录)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五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松鼠》教学反思《松鼠》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课文,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其中,课文第三自然段从“住”这方面介绍了松鼠的生活习性。

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a指名介绍松鼠是怎样搭窝的。

b从中画也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体会这段话是按照事物的先后顺序来介绍松鼠搭窝的, c从这一自然段,你体会到松鼠的什么? d指导感情朗读。

教学后,我发现学生还不大能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松鼠做事聪明、认真的特点。

如果我先引导学生齐读重点句子“它们带着儿女住在里边又暖和又安全”,接着让学生找一找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这窝搭得暖和又安全,然后请学生谈谈对松鼠的感受,效果可能会更好。

因为学生抓住重点句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而体会动物的可爱,激发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松鼠》教学反思《松鼠》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课文,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因而,上课前我创设了情境,利用播放松鼠活动片以及歌曲《小松鼠快长大》,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小松鼠的喜爱之情,这样的设计效果很好,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到教学轨道上来。

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查找和搜集资料的能力,我设计了交流资料这一环节,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使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后,让学生说一说对松鼠的印象,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感知,并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文体”,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为了帮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理解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不同的形式来引导学生体会, 1 、个人思考到教师小结—让学生先读松鼠外形的部分,然后出示课件填空,教师进行对本段小结,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小学语文《大自然的声音》教案设计及反思课堂实录(共6篇)

小学语文《大自然的声音》教案设计及反思课堂实录(共6篇)

小学语文《大自然的声音》教案设计及反思课堂实录(共6篇)《大自然的声音》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妙、奏、呢”等8个字,会写“妙、演”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的美妙。

背诵第2—3自然段。

3.了解课文总分的构段方式,说一说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

4.研究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写一写“美妙的声音”,并和同学交流交流。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朗读,想象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难点:研究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写话。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整体感知课文,研究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引入情境1.同学们,这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有花、有草、还有蝴蝶、小鸟等动植物,这是看到的。

大自然里还能听到什么呢?你们可要听仔细啦!(看大屏幕,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同学们可真会倾听。

大自然里除了刚才听到的声音外,还有哪些声音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进课文语言文字中去感受那来自大自然的美妙声音!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2.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翻开书88页,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反馈:(1)要去参加大自然的音乐会,听那美妙的声音得带上这群小伙伴。

认识他们吗?自由读一读。

演奏温顺激动雄壮打击汇聚呢喃细语汹涌澎湃波澜壮阔敲敲打打淙淙潺潺哗啦啦唧哩哩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叽叽喳喳(2)先看第一行,谁愿意读?(评:你不仅字音读得准,而且声音非常响亮。

)还有谁能像他这样读一遍?全班一起读一遍。

(3)再看第二行词,谁来读?(评:他的字音读得很准,尤其是“呢喃”鼻音读得很准。

)全班一起读“呢喃细语”。

师:你们看,呢喃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表示与什么有关?怎样说话才是呢喃细语呢?我们去听听。

(课件)两只小鸟挨在一起,轻轻的、柔柔的说话,这就是“呢喃细语”,全体女生读。

师:再来看这四个字,都是什么旁?说明什么?(XXX)我们去看看。

(课件)海浪猛烈地拍打着礁石,声势如此浩大,真是“汹涌澎湃”,全体男生读。

披文入境品传奇 经典润泽悟情怀———《木兰从军》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披文入境品传奇  经典润泽悟情怀———《木兰从军》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课堂实录]一、复习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4段,我们知道了些什么?(师复述上节课有关内容)师:父亲和弟弟不能去,朝廷的征兵令又不能违抗,这真是个难题!可也正是因为这个难题,成就了古代一位女英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木兰,去感受她的传奇人生。

二、品读第五段(课件出示第五段)师:她是怎么解决这个难题的呢?自由读第五段。

生:木兰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课件出示句子:望着母亲忧愁的面容,木兰打定主意说:“娘,就让我扮作男儿,替爹爹去当兵吧!”)师:自由读一读这句话。

这个决定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木兰?生:我看到了一个孝顺的木兰,她觉得父亲年老多病,一去可能就回不来了。

师:父亲这一去凶多吉少。

(引读)为了父亲,木兰打定主意说———(指名读)生:娘,就让我扮作男儿,替爹爹去当兵吧!师:对父亲的那份孝心让她打定了注意。

生:木兰也很孝顺母亲,她不忍看到母亲忧愁的面容。

师:母亲愁,木兰心里更愁。

(引读)为了母亲,木兰打定主意说———(指名读)师:为了家人,木兰挺身而出!生:木兰还非常心疼弟弟,她宁愿自己去面对残酷的战场,也不要弟弟去!师:她心疼弟弟,(引读)为了弟弟,木兰打定主意,说———(指名读)生:木兰还非常勇敢,她愿意冒着生命危险上战场。

师:何为从军?生:就是上战场打仗。

师:这意味着木兰要在战场上干什么呀?生:去奋勇拼杀!生:去冲锋陷阵!师:可就算和敌人拼个你死我活,(引读)木兰依然打定主意,说———(生语气坚定地读)师:对家人的那份爱,让木兰无所畏惧!替父从军,意味着木兰要舍弃很多很多,她会舍弃些什么呢?生:她要舍弃心爱的女装。

生:她要舍弃家的温馨,舍弃与父母朝夕相伴的美好时光。

生:她甚至要舍弃她的生命!师:她要舍弃她所熟悉的一切,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去!可是能够为家分忧,为国效力,木兰舍得心甘情愿。

(生齐读句子)师:替父从军凝聚了木兰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

(板书:爱家爱国)师:替父从军的这一刻,木兰的人生也从此改变了。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小学语文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篇1小学阶段是学生处于启蒙教育阶段,开始接受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

语文教学,主要是识字教学。

识字是阅读的起点和基点,乃至全部语文能力的根基。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等诸因素,小学语文教学,应体现“以教学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达到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目的。

小学中年级尤其注意方法引导,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独立性。

方法是入门的向导。

一些学生勤苦读书而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就是学不得法。

著名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非常重视方法的作用,他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教师就应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

学习语文的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无论何种方法都应努力做到眼看、脑思、手写。

如“比较法”和“重点突破法”。

比较是思维过程的重要形式之一。

通过比较,可以区别对象之间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以达到正确认识事物的目的。

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比较方法。

如多音字进行分析字义比较法。

了解其正确读音和字义。

比较体会句子怎样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重点突破法。

对课文里含义深奥不易理解的词句,常常使学生记忆卡壳。

就要引导学生熟读精思,花时间花力气弄懂,反复体会以促进记忆。

如《桂林山水》等一些课文要背诵的美文佳句往往需要这种方法。

对学生理解和背诵起到很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篇2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帮助学生识字的有效工具,又是低幼儿认知衔接的桥梁和纽带。

如果说语言文字是中国人类文化的摇篮,那么汉语拼音就是摇动那篮框的妈妈的手,逐步地使孩子认识祖国的文字。

但拼音学习枯燥乏味,如何让学前班的孩子能有趣而投入的学习汉语拼音,如何让抽象的拼音形象化呢?本节课是一节汉语拼音的总复习课,学生刚学完拼音,但又不能熟练拼读音节,这时学生最易厌烦、随意,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拼音情趣盎然地走进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我把整节复习课的内容用学生喜爱的方式──故事串编在一起,“孙悟空漫游拼音王国”展开,学生果然兴趣大增,小眼睛发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课文教语文——《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教学实录及反思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小学部李怀源导入——渗透学法师:同学们好!认识我吗?生:不认识。

师:今天就让大家认识认识。

来,同学们看着我,同学们聚精会神地看着我,同学们屏住呼吸看着我。

(学生按要求做)师:看出什么来了吗?(生摇头)师:我可看出来了,你们虽然一个字都没说,但是老师看出你们语文学得很好!(生疑惑)师:知道老师为什么说你们语文学得好吗?生:因为老师让我们做的动作我们都做出来了,说明我们把这些词语都理解了。

师:对啊,看来你平时的语文水平就很高。

师:同学们语文水平这么高,向你们请教两个字。

(板书:咬嚼)师: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生: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口”生:“咬”是要牙齿把食物弄下来,“嚼”是把咬下来的食物嚼碎。

(板书文字)师:“咬文嚼字”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生:咬文嚼字就是弄懂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有时候是说一个人挑别人的毛病,是贬义。

师:会咬文嚼字吗?(板书冷、暖)师:来“咬嚼”这两个字。

生:看到“冷”这个字,想到寒冷的冬天。

生:在困难的时候,得到别人的帮助,感觉心里暖乎乎的。

生:这两个字放在一起,让我感受到人情的变化。

(师板书:字词知冷暖得失寸心间)师:语言真的很神奇,一个字,一个词就能唤起我们的记忆,就能激发我们的情感。

能不能感受到语言的神奇魅力,要看我们有没有一颗敏感的心,要看我们有没有“咬文嚼字”的本领。

一、检查预习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咬嚼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可不像“冷暖”这两个字这么简单。

(板书课题: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师:咬一咬吧,有什么滋味?带着你们感觉到的滋味自由读一读。

(指名读)师:你为什么这么读?你觉得是什么滋味的?生:我觉得这里的生活轻松快乐。

师:提前读课文了吗?生(齐):读了。

师:依你多年的阅读经验,你觉得这篇课文怎么样?(学生谈初读感受)二、咬文嚼字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自己的初读感受,现在咱们就抱着咬文嚼字的态度,用心去感受字词的滋味。

把你觉得最有滋味的地方画下来,可以在旁边写上你品到的滋味。

同学们,我们可要真的去咬,真的去嚼啊,要不然那些字啊、词的仍然在那里沉睡着,我们可要努力唤醒他们。

(学生自读圈画)2、自由汇报交流——说出你品到的滋味。

(指名3-5名同学)(可以选择两种方式:一是先把你品到的滋味读出来,然后说说是什么滋味?二是先说一说从那部分品到什么滋味,然后把品到的滋味读出来。

)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也一同跟着品味。

3、教师引领,学习咬文嚼字。

师:刚才同学们自己品出了自己的滋味,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咬嚼一个自然段,看大家能不能掌握这样的方法。

自由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我发现,闭上眼睛时,声音就会变得特别清晰和富于形象。

有一种鸟的叫声像是有人在磕牙,时断时续,嗒嗒作响;另一种鸟的叫声好似老人叹息,声音沙哑而又苍老;还有一种鸟叫声很像猫叫。

一天,它一边叫,一边从我的窗前飞过,我幻觉中出现一只飞着的猫。

师: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咬嚼一个自然段,行不行?我们共同来看第三自然段。

(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滋味)师:大家一同读,嚼嚼其中滋味,看能不能嚼成一两个词?师:究竟能嚼出哪个词呢?闭上眼睛,听老师读。

(师范读)师: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看到一只飞着的猫。

生:听到了各种声音,好像有人在磕牙,好像看到有个老人在叹息……师:是啊,从这些词句中,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和形象。

(板书:富于形象)师:下面把你的滋味放进去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师:找一名同学来读,你读的时候是在回味,我们大家都闭上眼睛来感受!(生读)师:你比老师读得好,大家能感受到那些形象了吗?这么多的形象,这些样子又清晰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这就是“富于形象”。

师:刚才我们就是按照这样的步骤——一咬二嚼三回味,咬出滋味——嚼出意味——读出韵味。

4、集中练习,感受方法。

师:下面来试一试,看同学们学会了没有。

大家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要用心去体会细节,看你能嚼出什么滋味?(学生自由读)生:从这个自然段可以看出作者很熟悉那些小鸟的声音。

师:能不能说出具体的词语?生:我从“小家伙”这个词体会到作者和这些鸟很熟悉,感觉很亲切。

生:我从“辨认”这个词看出作者对这些小鸟很熟悉。

生:我从“准确”这个词看出作者对这些小鸟的声音很熟悉。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会咬文嚼字了,不但知道了这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而且能够从词语中品出滋味。

5、确定研究段落,集中练习。

师:看来同学们能够咬文嚼字了。

下面加大点难度怎么样?刚才是自由的,现在是非自由的。

请三排同学,分别研究6、7、8自然段。

可以用你习惯的读书方式,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小声读,关键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静静地去感受。

(学生自由读)师:一遍读完了可以再读第二遍,第三遍。

(生再读)师:(看学生都停下来)看来同学们都学完了,那下面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咬文嚼字的。

从第六自然段开始。

生读文——“今年,园艺家们别出心裁,在公园东北角临街的一块高地上,用白玫瑰和冬青搭起一架芬芳的三角钢琴。

于是,维也纳的主题——音乐与花,就这样被表达了出来。

”生:从芬芳的三角钢琴感觉到园艺家们很了不起。

他们用白玫瑰与冬青搭起了三角钢琴。

师:为什么这样就了不起呢?生:白玫瑰是白色的,冬青是绿色的。

师:那这和钢琴又有什么联系呢?(生沉默片刻)师:来,大家看课本上的插图。

(学生手中的材料是复印的,没有彩色的图)哦,怪不得呢,大家手中的插图是黑白的,那你们就凭借这些文字来想象。

生:白玫瑰当作钢琴的琴键,冬青做钢琴的身子。

师:你真了不起,能够凭借这些文字就想象到画面。

师:那能不能找到一个你认为重要的词语。

生:别出心裁。

(师板书)师:“别出心裁”是什么意思呢?生:就是独具匠心。

生:就是非常用心来做,与平常不同。

师:以往的时候,园艺家们用什么来表现?生:大表。

师:那些大表怎么样?生:表针走得很准时,花儿组成的表盘年年都是全新的图案。

师:那这算不算非常用心呢?生:算非常用心,而今年是更用心了,才创造出一架芬芳的三角钢琴。

师:是啊,在原来非常用心的基础上再想办法,再去创新,才叫“别出心裁”啊。

来,同学们,带着我们的这种感受,读读这个自然段。

师:我们再来看第7自然段。

(古老的维也纳,很难找到一条笔直的路。

车在这些弯弯曲曲又畅如流水的街道上跑着,两边的景物像是突然冒出来的。

或是一座宁静又精致的房舍,或是几株像喷泉一样开满花朵的树……这是行驶在笔直的路上绝对没有的感受。

而且,跑着跑着,很容易想起音乐来。

在这个音乐之都中,最重要的并不是到处都有的音乐会,到处都有的音乐家雕像和故居,而是你随时随地都会感受到音乐的存在。

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说:“在维也纳散步可要小心,别踩着地上的音符。

”)师:你品出什么滋味?生:“在维也纳散步可要小心,别踩着地上的音符。

”师:维也纳的路是用音符铺得吗?生:不是,是说随时随地都有音乐的存在。

(师板书随时随地)师:随时随地怎样来理解。

生:就是不管是将晓的黎明,还是落日的黄昏,都能感到音乐的存在。

师:你的语言真美!可是,这只是随时啊。

谁能说说。

生:随地,就是在任何一个地方。

师:能不能举个例子?生:“这是行驶在笔直的路上绝对没有的感受。

而且,跑着跑着,很容易想起音乐来。

”在道路上就能想到音乐。

师:维也纳的道路弯弯曲曲而又畅如流水,为什么在这样的道路上行驶就很容易想起音乐来呢?生:因为汽车发出吱吱的响声。

师:是这样吗?生:因为这些弯弯曲曲的道路像线谱。

生:汽车像音符。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有这么奇妙的想象!那突然冒出来的房舍和开满花的树像什么呢?(学生沉默,教师充满期待地注视着学生)生(猛然站起):像音节线。

师:是啊,道路是线谱,汽车是音符,房舍和树木是音节线,有快有慢、有高有低、有节奏、有旋律才是优美的音乐,多么优美的生活圆舞曲啊!就让我们把这种滋味放进这些文字中,自由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读)师:谁来说说第8自然段中你咬嚼到什么了?(第8自然段,“神仙的手指”“撩动”略)师:(铃声响)同学们,留恋处,铃声催发。

其实,这篇文章中还有很多优美的地方可以挖掘,我们今天就先学到这里。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维也纳随时随地都有音乐的存在,维也纳的音乐之花是维也纳人辛勤培育的结果,这朵花就生长在“生活”这片土地上。

(板书“音乐”“生活”,把“音乐”写在一朵花的中间。

)板书设计:维也纳生活圆舞曲音乐咬文嚼字字词知冷暖富于形象得失寸心间别出心裁随时随地生活附1: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对文字的探究,感受到维也纳生活的优美温馨。

2、通过对“富于形象”“别出心裁”“随时随地”等词语的推敲,培养学生推敲词句的习惯和能力。

3、通过对文章题目的质疑和研究,培养学生反思性阅读的习惯。

4、通过对文章各自然段的重新排列,关注语言的结构形式,实现创造性阅读。

附2: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三、反思阅读1、同学们嚼出了自己的滋味?我们再回到课题上看一看?为什么课题不是维也纳圆舞曲?(突出对生活的理解)学生快速浏览。

最终有什么发现?音乐成了维也纳人的生活,有生活的地方就有音乐,有音乐的地方就有生活。

2、为什么不是“交响乐”,不是“进行曲”,而是“圆舞曲”?这曲子是谁谱写的?作者究竟要通过这篇文字告诉我们什么?你品味到怎样的生活滋味?(生活不一定就是快节奏的,要在生活中体验生活,向学生推荐米切尔·恩德的《毛毛》,一个小姑娘和时间窃贼的不可思议的故事。

会让你们更好地感受生活)四、重新排列,创造阅读把这篇文章的每一个自然段重新排列,看有什么感受?举例:把第八自然段作为开头,读一读,看文章顺畅吗?⑧①②③④⑤⑥⑦或者是⑦⑧①②③④⑤⑥,依次类推,看有什么不一样的滋味!还可以任意组合,看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自学)请同学们以《谈<维也纳生活圆舞曲>的N种读法》为题写一篇读书报告。

五、结语师:同学们,语言真是太美了,又太神奇了,它可以传递音乐,可以传递情感!语言的滋味值得我们用一生去体会,用一生去回味!课文如同一份美餐,我们要学会用美食家的嘴去品尝它,课文如同一首优美的乐曲,我们要学会用音乐家的耳朵去倾听它。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咬文嚼字作了一次美食家,下节课,老师带领大家做一次烹调师,做一份自己的美味佳肴。

教后反思:我认为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看起来平淡无奇,品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清香袅袅。

我对自己课堂设计的要求:大气、精致、和谐。

大气就是有学科教学思想的支撑,整堂课有明显的教学主线;精致就是把思想落实到教学细节;和谐就是实现教与学关系的协调,顺应学生学习,然后发挥教师的教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设计要有三个关注:关注课程——从课程的视角,语文课应该凭借教材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本领,同时积累语言,留下美好情感。

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实际,同时重视教师的教,教师要教会学生,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