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的悠远意境——从贵州蜡染中理解色彩
试析贵州蜡染艺术的审美特征

试析贵州蜡染艺术的审美特征贵州蜡染艺术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术中的一种,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蜡染工艺中,手工迭染、挖花、刻花、串珠、刺绣等技法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
首先,贵州蜡染艺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贵州地处西南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其文化具有极强的独特性和民族色彩。
在蜡染艺术中,设计、颜色、图案等都强烈体现了贵州民族文化特色,如刺绣图案中常见的龙凤、云纹、蝴蝶,以及布匹中常见的自然风景和生活场景。
这些元素的运用无不体现了贵州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
其次,贵州蜡染艺术注重色彩的搭配与配合。
贵州蜡染中所用的染料是自然的植物染料,包括蓝靛、茜草、槟榔、木马等等,染色技法采用的是分层染色法,使得颜色一层层递进,色彩的变化色调移步于中。
在配色上,贵州蜡染艺术形成了各种紫色、红色、绿色、黄色、白色等深浅不一的色彩搭配,使得布匹具有更加鲜明的色彩对比度以及比较强的立体感,营造出一种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视觉效果。
第三,贵州蜡染艺术的图案设计独具匠心。
贵州人的生活非常朴素和自然,因此,蜡染图案中也体现了这份质朴的特点。
贵州蜡染图案常常以自然风景、动植物、人物日常生活为主题,未雨绸缪、生生不息、岁岁平安、祥云瑞气等意象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和祈愿。
最后,贵州蜡染艺术的工艺装饰繁多。
在蜡染艺术生产过程中,挖花、刻花、串珠、刺绣等技法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装饰上,艺术家常常通过不同的工艺来增加作品的美感和立体感,使得作品更为精美细致,并且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综上所述,贵州蜡染艺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注重色彩搭配,图案独具匠心,工艺装饰繁多等特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蜡染艺术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并成为文化纽带,将世间美好的情感和精神传承至今。
安顺蜡染,苗族人的一抹蓝

安顺蜡染,苗族人的一抹蓝小亚一把蜡刀、一口大缸、一碟熔蜡、一块织布。
在我眼中,安顺是蓝靛(音同殿)色的。
安顺是贵州省的中西部城市,也是苗族人的聚集地,被称为“蜡染之乡”。
我还未踏进苗族人的染坊,远远就望见一段段随风飘展的布匹,颜色介于蓝和紫之间,却比蓝紫色更为厚重。
苗族妇人刚从染缸里捞起织布,坐在石头上歇息。
连着几天下雨,这天始放晴,石头还湿漉漉的,但妇人的裤子没被浸透,上边的图饰也鲜亮未褪。
她们穿着的,正是经由蜡染制成的衣服。
安顺之所以是蓝靛色的,全因此处温暖湿润,一年四季均温20摄氏度,孕育了蓝靛这一植物。
蓝靛的种子极其细小,却是苗族人的宝物。
每年3月,苗族人上山采摘蓝靛种子,5月搭棚育秧,7、8月间移栽,置于芋头地或箐沟边等土质潮湿之地。
不久后,蓝靛株长到二三尺,叶秆萃绿,气味芳香,苗族人便将其采割浸泡,制成染料。
贵州安顺古村寨,形成于明初。
由蠟染制作而成的布扇和衣服。
左:贵州的一位妇女正在打理由蜡染制成的布。
右:用铜制蜡刀绘花纹。
制作染料只是蜡染工艺的诸多步骤之一,苗族人还要搅、绘、煮、染,十分繁琐。
在外人看来,调制染缸无非是搅动几下,但苗族人可大有讲究。
一次,我见到一位苗族老太太往染缸里倒了半瓶白醋,甚是疑惑,老太太笑着解惑:“白醋能帮助蓝靛染料着色,否则蜡染易败色。
”说完就拾起长长的竹竿,呈顺时针方向缓缓搅动,一下、两下、三下……染缸里的水逐渐旋转起来。
她的目光一直落在漩涡上,专注至极。
那一刻,我对蜡染有了新的理解,回家后翻查史料,才知安顺的蜡染在秦汉时期便出现了,隋唐时期兴盛起来。
到了宋朝,随着经济发展,织布技术也大为进步,布匹成本大幅降低,蜡染得以推广至多个地区。
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将此工艺代代相传。
及至当代,蜡染制作工艺繁复讲究,并且蕴含西南少数民族的生活智慧,2006年,它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调制染料之后,要用蜡刀在白布上绘出精致花纹,然后把布投入染缸中着色几天,再放入沸水中煮,以去掉蜡印,制作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织布。
贵州安顺苗族蜡染的纹样造型特征 心得体会

贵州安顺苗族蜡染的纹样造型特征心得体会蜡染是一种以蜡为防染材料的传统手工印染艺术,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的纹样,在民间技艺中别具一格。
贵州安顺是我国著名的“蜡染之乡”,本文将以该地苗族蜡染的纹样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纹样题材的梳理,归纳、总结其纹样造型特征。
蜡染即“蜡防染色”,古代被称为“蜡缬”,它与“扎染”“夹染”一同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防染技艺。
蜡染艺术的历史从古延续至今,早在秦朝以前,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就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蜡染工艺,东汉时达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状态,唐代便开始十分盛行。
由此可以看出,蜡染是一种沉淀并累积了几千年历史和文化的古老技艺。
贵州安顺的苗族妇女从小就开始向前辈学习蜡染,其作品不仅包含了较高的物质文化价值,而且具有十分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是苗族人民智慧的表达和经验累积的成果。
一、贵州安顺苗族蜡染简介安顺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滇之喉”“黔之腹”,更有“蜡染之乡”的佳誉,是蜡染艺术的汇聚之地,这一独特的民间工艺在这块神奇而富饶的土地上延续了千年而独占鳌头。
1987年,在安顺市平坝县桃花村苗族刘姓的一座墓穴中,人们初次挖出了宋代彩色蜡染褶裙,纹样为“鹭丝鸟纹”,款式与现在的苗族褶裙并无太大区别。
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还有一幅清代安顺市郊苗族蜡染背扇扇面。
1992 年,安顺举办了第一届蜡染艺术节,成功吸引了许多来自海内外的宾客,从此蜡染艺术开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二、贵州安顺苗族蜡染的纹样题材贵州安顺苗族蜡染纹样所用题材主要分为自然题材与几何题材两大类,其中自然题材又可细分为植物题材和动物题材。
(一)植物題材安顺苗族蜡染纹样植物题材主要有马掌纹、鸡冠花、银钩花、葵花、蒲扇花、鱼形花等。
这些植物题材展现出苗族妇女对大自然的认识,她们在创造一个纹样的形态时并不会受到真实事物的约束,而是灵活地运用抽象、概括的手法,夸张地表达出所绘植物的造型特征。
(二)动物题材安顺苗族蜡染纹样动物题材主要以蝴蝶纹、鸟纹、鱼纹为主,同时还有凤纹、龙纹、蝙蝠纹、泥鳅纹等。
织金蜡染介绍

织金蜡染介绍织金蜡染哇,那可真是一种超级迷人的传统手工艺呢!织金蜡染是贵州织金地区特有的民间印染工艺。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织金蜡染的制作过程特别有趣呢。
一般都是先在白布上用铜刀蘸上加热的蜡液作画。
这个作画的过程就像是一场独特的艺术创作之旅。
画师们凭借着自己的想象和对生活的感悟,在白布上勾勒出各种各样的图案。
这些图案可丰富啦,有灵动的花鸟鱼虫,那鸟儿仿佛要从布上飞出来,鱼儿就像在水里欢快游动一样;还有富有民族特色的几何图案,这些几何图案看似简单,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们组合在一起,充满了神秘的美感。
绘制好图案之后呢,就要进行染色啦。
织金蜡染使用的染料大多是天然的植物染料,这种染料染出的颜色特别自然、古朴,就像是把大自然的色彩直接搬到了布上。
在染色的过程中,由于有蜡的保护,绘制图案的部分不会被染上颜色,这样就形成了蓝白相间的独特效果。
染好色之后把布上的蜡去掉,哇,一幅精美的蜡染作品就呈现在眼前啦。
织金蜡染的艺术风格独特极了。
它既有着粗犷豪放的一面,又不失细腻婉约之处。
从远处看,那些大面积的色块和鲜明的图案轮廓,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可是走近仔细看呢,又能发现图案中的每一个线条、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非常精致。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织金地区人民的性格特点,热情而又细腻。
而且呀,织金蜡染可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手工艺,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呢。
这些图案往往都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神话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有的图案是对祖先的崇敬,有的图案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每一幅蜡染作品都像是一本会说话的史书,无声地讲述着织金地区的故事。
在现代社会,织金蜡染也没有被遗忘哦。
它逐渐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有很多的艺术家对织金蜡染进行创新,把传统的蜡染图案运用到现代的服饰、装饰品等上面。
这样既保留了传统蜡染的韵味,又让它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同时呢,也有不少的织金当地居民还在传承着这门手艺,他们坚守着这一份古老的技艺,让织金蜡染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
贵州蜡染风格特点及其文化内涵解析

贵州蜡染风格特点及其文化内涵解析The Analysis on Guizhou Batik Styl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Abstract:Batik dyeing has a long history in Guizhou Province.It is an art treasure that integrates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folk art and one of China’s importan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Its beautiful patterns an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become an independent school in folk art.Analyzing its art styl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contributes to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batik technique and content.Key words:Guizhou batik;style;cultural connotation 蜡染又称“蜡缬”,是一种古老的以蜡为防染材料的手工印染技艺。
“缬”是以辅染物辅助印染过程而染出的织物,“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丝绸印染技术的重大进步。
从考古发现可知,西南地区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是中国最早出现蜡染的地区,蜡染工艺世代相传,流行甚广,是当地妇女最具传统性的生产活动和艺术创作。
如今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等地的少数民族依然保持着原生态的蜡染制作方法和使用习俗,有着鲜明的地域风格特点。
本文试以贵州蜡染为例,分析贵州不同地区主要的蜡染风格特点及其文化内涵,以期有助于传统蜡染技术和内涵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贵州民间传统蜡染艺术

浅谈贵州民间传统蜡染艺术贵州是一个地处中国西南的多民族省份,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在贵州民间传统手工艺中,蜡染艺术独具特色,是贵州省一项非常受欢迎的传统艺术形式。
蜡染是一种在织物表面使用蜡和染料进行着色的技艺,通过在布料上涂抹蜡,然后进行染色,最后融化蜡将染料固定在布上,最终得到美丽的图案和色彩。
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贵州民间传统蜡染艺术。
贵州蜡染艺术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当时就有蜡染的技艺流传。
贵州的蜡染技艺在明清时期开始逐渐发展壮大,各民族群体之间的文化融合使得蜡染工艺越发繁荣。
在贵州的许多少数民族群体中,蜡染工艺被作为重要的工艺传统存在,并传承至今。
贵州蜡染艺术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图案独特多样。
贵州蜡染的图案主要受少数民族的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有些图案源自当地的山水风景,有些则来自他们的传统神话故事。
这些图案通过蜡染工艺在布料上形成,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色彩鲜艳丰富。
贵州蜡染工艺所用的染料主要来自于当地植物,这些植物提取的染料色泽饱满,鲜艳耐久。
贵州蜡染工艺通过对不同色彩的运用,使得作品色泽丰富多样,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手工技艺精湛。
蜡染工艺需要制作蜡染图案的蜡、染料、布料及一系列的工具,包括蜂蜡、熟石灰、雄黄、蓝靛等原料。
通过在布料上反复使用蜡和染料的工序,制作出各种精美的蜡染图案。
蜡染工艺需要工匠们的耐心和技巧,经过数日甚至数月的精心制作,才能完成一件艺术品。
传承保护不断进行。
贵州省对蜡染艺术的传承和保护非常重视。
政府投入大量资源支持蜡染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同时通过设立蜡染作坊和培训班,进行技艺的传承和推广。
还通过大力宣传和推介贵州的蜡染工艺,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一传统手工艺。
也加入了创新元素,将蜡染工艺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开发出不同风格的产品,拓展了蜡染艺术的市场,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贵州蜡染工艺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而是与现代科技进行了结合,采用更加便捷高效的生产工艺,以迎合市场的需求。
蜡笔生花 靛染五彩

蜡笔生花靛染五彩——贵州蜡染艺术赏析贵州是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里居住着17个少数民族,有苗族、瑶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彝族等,他们世代繁衍生息于斯,创造了斑斓多彩的民族艺术瑰宝,尤以刺绣、蜡染、银饰闻名于世,堪称贵州“三宝”。
贵州“三宝”之一的蜡染,古称“点蜡幔”,亦称“阑干斑布”。
《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
”蜡染产生于秦汉,盛于隋唐,到了宋代,随着木版刻花、印染等工艺的出现,这种耗时费力的蜡染工艺在中原一带逐渐消失,却在山高路远、交通闭塞的贵州得以延续。
数千年来,贵州民族蜡染以顽强的生命力、古老的传统技艺、神秘的原始纹样和深邃的民族文化内涵,在各族劳动妇女中世代传承,长盛不衰,贵州因此而成为闻名遐迩的“蜡染之乡”。
贵州蜡染分布广泛,大部分的市、自治州、县都有蜡染制作,安顺、丹寨、黄平、榕江、织金、镇宁、贵定、龙里、开阳、纳雍、六枝和黔西等地都是著名的蜡染产地。
世居那里的苗族、布依族、瑶族、侗族等民族继承了先民们创造的蜡染技术,其中苗族的蜡染艺术成就最高。
关于蜡染的起源,各民族有着不同的传说。
黔东南苗族流传着一首古老的《蜡染歌》:说的是很久很久以前,天常常塌下来,一位叫娃爽的姑娘赶制撑天伞。
梨花落在布上,蜜蜂飞来采蜜,于是蜜蜡留下了美丽的花纹,蓝草染蓝了白布。
娃爽赶忙去漂洗,太阳公公又帮她将蜡晒化,蓝底白花出现了。
于是,蓝底变为青天,白花变为日月星辰,撑天伞将天稳稳撑住。
娃爽将这一技艺传授给其他姑娘,蜡染便在人间流传下来。
位于贵州中部的安顺、镇宁一带,居住着苗族、布依族,她们的蜡染各具特色。
安顺苗族喜在袖边、襟边、背扇、被面上装饰蜡染纹样,以背扇最为精美。
其特点是染彩和点子。
背扇的传统纹样有太阳纹、鱼纹、蝶纹、花鸟纹、马掌纹等。
值得一提的是,安顺苗族蜡染除了蓝白相间外,彩色蜡染是其最显著的特色。
古老的传统方法中红色用杨梅汁,黄色用黄栀子碾碎泡水,当这两色与蓝靛相融,即形成草绿和赭石等色调。
浅谈贵州民间传统蜡染艺术

浅谈贵州民间传统蜡染艺术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和传统技艺。
在贵州,蜡染艺术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它源远流长,传统技艺精湛,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浅谈贵州民间传统蜡染艺术,探讨其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传承与发展。
一、蜡染的历史渊源蜡染艺术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贵州作为蜡染艺术的发源地之一,保留了丰富的传统技艺和文化遗产。
蜡染源于古代织布工艺,它最早出现在唐朝时期,当时的蜡染是用来生产皇家服饰的。
在宋、元时期,蜡染技艺逐渐传入民间。
到了明、清时期,蜡染技艺更加成熟,成为了民间织布加工中的一种常用工艺。
通过蜡染,可以制作出具有独特纹样和图案的布料,极受民间人们的喜爱,成为了当时的时尚之一。
贵州的蜡染艺术在清末民初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当时的蜡染工艺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不但制作出了许多绝美的蜡染布料,还应用到了服饰、饰品和家居用品等方面。
蜡染的传统技艺丰富了贵州的文化底蕴,成为了贵州地方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蜡染的制作工艺蜡染是一种以蜡为媒介,通过对织物进行染色的方法。
蜡染的制作工艺是非常复杂的,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步骤,包括设计图案、制作蜡纸、蜡染、脱蜡、晾晒、定色等。
在一张干净的布上,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和纹样,然后用蜡纸把这些图案勾勒出来,接着进行染色。
在染色的时候,蜡部分阻挡住了染料,形成了蜡与布料间的防护隔离,而布料的其他部分被染上了颜色。
之后,将布料浸泡在热水中,使蜡脱离开来,晾晒后进行定型,最后就做成了蜡染布料。
蜡染的制作工艺需要熟练的手艺和精湛的技艺,蜡纸的处理、蜡的倒熔、染料的控制等都需要高超的技术水平。
蜡染工匠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秘诀,使得蜡染工艺更加纯熟和完美。
三、蜡染的艺术特点蜡染是一种独特的传统工艺,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蜡染布料的图案和花纹多样化,可以绘制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如花鸟鱼虫、山水人物、传统纹饰等等,这些丰富的图案是蜡染艺术的精髓和灵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蓝白的悠远意境——从贵州蜡染中理解色彩
蓝色是天空的颜色,充满幻想与希望;也是大海的颜色,孕育了最初的生命。
在色谱中,蓝色是冷色调,于冷静中多了几分感性,令人安静并放松。
湖蓝色平缓的水面,充满庄重的沉思;蓝色深远而博大,紫蓝色深邃的夜空,神秘而遥不可攀。
白色是白云的颜色,象征纯洁和智慧;也是白雪的颜色,保护严冬中的幼苗。
白色高贵优雅、端庄大方,并给人以略显冷峻的感觉。
白色属于中性色调,它也代表着公正,并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和调和性,与任何色彩都能和睦相处,经它的搭配,过于强烈的色彩力量得以化解,而模糊的色彩语言得到增强。
白色与蓝色的相处,使二者都相得益彰。
纯净的蓝色和白色应该出自塞北的冰雪大地,出自边陲的静谧湖水。
蓝与白的结合,朴素大方,和谐生动,对比鲜明,不像对比强烈的黑白搭配所呈现出的冷漠和肃杀感,它透出一种清新而温和的气质。
蓝白的悠远意境既能见于高原的晴朗天空和大漠的浩瀚星空,也能见于云贵的蜡染和江南的夹缬花布。
蓝与白是构成蜡染的灵魂。
蓝色是染上的色,白色是本色布留白,可以说,只需一种简单的染料—靛蓝,与蜂蜡和巧手一起,便产生了蓝白交融、变换迷离的效果。
靛蓝的颜色取自蓝靛,这种植物仿佛天生是为了表现蓝色的丰富性,它是蓝色的精灵,能将蓝色的变化——浅蓝、蓝绿、天蓝、蓝紫一一展现,而且蓝靛染的衣服耐洗耐晒、不易退色,还能对刺挂草割引起的皮肤伤痛以及虫咬烂疮等皮肤疾病起到消炎止痒的作用,因此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利用蓝靛多次染色可逐渐加深的特点,许多蜡染作品采用二次染或多次染来达到色彩层次上的变化。
如贵州麻江的绕家蜡染为二次染,其先将白布染成蓝色,然后在蓝色的布上点蜡画花,再经靛染,成品是深蓝的底子上布满蓝色花纹、色彩含蓄而柔和的蜡染花布。
绕家的图案属于比较抽象的类型,以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花草变形而成。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图案为“叶子花”,这是流传了很久的古老图案。
黔西的蜡染也是二次或多次染。
在白布上点蜡,然后浸染,得到浅蓝色,不用退蜡,然后在浅蓝色上再次点蜡,浅蓝和白色部分封住的蜡形成图案,再次浸染,获得深蓝色,煮去蜡后,就呈现出白、浅蓝、深蓝层次丰富的蜡染布,根据喜好,层次还可增加。
黔西蜡染流畅抽象,线条如同大海翻卷的浪涛,图案多为抽象的花叶鱼鸟变形,飘逸如流云,酣畅似草书,充满生命的激情。
点蜡技巧和工具的变化也能带来不同的色彩感受,如贵州岜沙的蜡染极为朴素,工具也很原始,用枫树的树液——枫香来作防染剂,用削成一毫米粗细、二十余厘米长的竹条或者在鹅毛中间贯穿发丝作笔来点蜡,长线条用竹条,短线用鹅毛笔。
岜沙蜡染用简单的线条也能显示出热情奔放的活力,线条略有粗细变化,透出手工制作的印记,类似于彩陶时代留给人们的遐想。
尤其是在密密的百褶裙上,褶裥使线条呈现光影的变化,透过斑驳的白点感受排列整齐的线条,仿佛点彩派绘画的原理,有种迷幻的效果。
大多数地区蜡染是用蜡刀,蜡刀的大小决定了图案的风格,同样影响了画面的整体色彩。
贵州榕江的蜡染的蜡刀较大,因此风格较为粗犷,蜡染图案比较具象,略显程式化,块面很
少,多为粗细均匀的长线条,纹样大胆变形夸张,极富有想象力。
这些由长线勾勒的图像映衬着深蓝或藏蓝的底色,如夜空繁星,古朴而神秘。
稍为细密一些的图案必须使用较小的蜡刀,如贵州六枝蜡染,其图案密集、富有韵律感。
因为线条排布紧密均匀,显得纹样中蓝白色比例差不多,线条饱满流畅,曲线较多,粗一些的线形成块面,细线和小点穿插其中,好像一些无形的纽带,照应了整体的布局。
图案多为蝴蝶花草和几何纹,因其设计高妙,显得既具象又抽象,以具象之外廓配抽象之内容,密而不乱,多而不杂。
这类蜡染所染蓝色多为天蓝或深蓝,与白色相配,顿显清新脱俗的魅力。
最精致的是贵州织金蜡染,图案以纤细著称,虽然纹样元素简单,但经过苗族妇女们的随意组合,就变得意趣横生,引起人的无限遐想,像石榴,像鱼子,像繁花,像涌动着的生命的浪潮。
纤密繁杂的细曲线外围配以均匀厚重的粗直线,形成鲜明对比,动静结合。
织金蜡染有时还加以刺绣点缀,以鲜艳的红、黄丝线绣出放射状花纹,只需寥寥几针,便表现出无穷的韵味,与蓝色漩涡状的曲线相衬,像瑰丽而神奇的宇宙。
织金蜡染的底色为藏蓝,令纤细的白色线条清晰可见,于简单的图案之中透着深邃的意境。
蜡染工艺生长于民间,服务于大众,它的产生、存在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密切相关。
尽管工序复杂,耗时耗力,但它具有显著的优点——工具简单、制作方便、就地取材,足以使它在云贵州山村落地生根,绵延千年。
朴实的苗家女子利用零星时间持续制作,诞生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蜡染技艺也因此世代相传。
蜡染给深山中的苗族妇女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表达方式,挥洒她们的创作热情,展示她们的灵感才艺,在蓝与白之间,感受生命价值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