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敬告青年》读书笔记 2000字

合集下载

敬告青年读后感【精选文档】

敬告青年读后感【精选文档】

读书心得读了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一书,让我更加明确了青年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国家的昌盛与繁荣富强离不开青年的努力拼搏。

陈独秀在这一书中以其丰富的社会阅历和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出青年人要“自主而非奴隶”“进步而非保守"“进取而非退隐"“实利而非虚文”等一系列观点。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一个国家就是需要这样的青年去建设。

所以,强国首先要强民。

要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待国家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将青年形象的比喻成细胞,国家比喻成人身,道出了青年对国家繁荣富强所起到的的重要性。

《敬告青年》一书中指出:“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陈独秀通过这句话来敬告青年做人要有自主性而不应有奴隶性。

做事不仅要有自己的见解而且也要有勇气去实施。

纵观古今,成就大事者无数,他们取得成功的途径各不相同,但却有一共同特点,即他们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做事从来都是自主的而并非是被别人奴役或驱使。

中国有一句古话:“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浩瀚的宇宙,森罗万象,无时无刻都在变化着,万无保守现状之理;从古至今我们也可以看到,凡是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

故陈独秀在文章中指出青年要不断吸取精华,不断进步而不应故步自封。

只有不断创新坚定信念并为之不懈努力才会取得成功,社会才会进步。

通过《敬告青年》一书我了解到了陈独秀对待进取和退隐的态度——生存竞争,势所不免,一息尚存,即无守退安隐之余地.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

敬告青年2000字读后感大全(8篇)

敬告青年2000字读后感大全(8篇)

敬告青年2000字读后感大全(8篇)【篇一:读《敬告青年》有感】自鸦片战争失败,国门顿开后,中国开始艰难地走向民主富强的现代化道路,从经济政治到文化生活皆收到西方文明的影响。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器物,最终效果不尽人意;辛亥革命后更近一步,学习西方的制度,国人仿佛看见了曙光,然而革命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再次使国人陷入了迷惘的深渊,中国何去何从?以陈独秀为首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出了药方——开展新文化运动,从思想层面解放中国。

而新文化运动的载体之一便是《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敬告青年》作为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更是振聋发聩,影响深远。

陈独秀于《敬告青年》中提出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的观点,重视青年对国家富强之意义,希望青年做到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要求,成为新鲜活泼、自觉而奋斗之青年,以对抗陈浮腐朽的落后思想文化及习俗,使国家脱胎换骨。

其中,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准则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直击中国不停错失发展进步良机的问题。

在历史上重农抑商的中国曾有发展商业、积累原始资本的机会,就是玛戈尔尼访华时提出的通商要求,依照当时中国的经济水平、世界地位及各国对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的需求,在全球化世界贸易初期占据优势自然而然,但是我们的坚持天朝上国、地大物博,闭关锁国,拒绝通商。

这一个简单的拒绝,不仅是拒绝了商贸利益,更是拒绝先进的经济模式、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以及发展壮大,成为世界强国的机会。

直到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失败,国门稍微打开后,中国才被动地有了微弱的发展新气象。

而日本打开国门,直面世界,最终强盛的例子也证明了投一国于世界潮流之中,笃旧者故速其危亡,善变者凡因以竞进。

因此拥有世界眼光,打开国门才是发展的前提,只有这样,中国青年才能接触欧美先进的器物、制度、思想,才能新鲜活泼,中国才能有发展的动力。

陈独秀《敬告青年》有感2000字

陈独秀《敬告青年》有感2000字

陈独秀《敬告青年》有感2000字读陈独秀《敬告青年》有感《敬告青年》原载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1卷1号,是陈独秀为自己主编的《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又见《独秀文存》卷1。

《敬告青年》一文分为七个部分,开篇陈独秀运用进化论的思想提出“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借此,他提出对青年的六个要求: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这六个要求也是本文接下来的六个部分。

我将从每一个要求谈谈自己的感悟。

第一个要求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顾名思义,这一个要求是让青年人做到自由民主,也就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思想其中之一。

陈独秀在其中提到“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

这是陈独秀对近年来西方发生的各项大事件的一个经典的概括,从这里也不难看出,陈独秀是一个有想法有能够虚心向西方借鉴经验的人。

之后,在这一部分中,陈独秀还提到“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

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从人一出生就有属于自己的独立意识,不应该由他人替自己做出决定,就像陈独秀先生在文中所言,“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

第二、三、四个要求分别是“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就像古语所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而言也是如此。

中国清朝后期的闭关锁国,自封为天朝上国不思进取,渐渐落后于其他国家,才有了后来的屈辱历史,唯有做到发展新的技术思想,才能一改以往的形象,再次发展起来。

敬告青年

敬告青年

读《敬告青年》有感那个军阀专制统治,保守派维新派冲突不断的年代里,中国在既被动又争取,既保守又积极的境地徘徊,努力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但这一路走的太心酸,很多人走得太迷茫,陈独秀想改变青年的现状,于是有了这篇《敬告青年》。

“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於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充塞细胞人身则人身死。

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当当众人都在迷茫时他是清醒的,他看清了社会的蔽陋,想要下一代回复他们应有的那份年轻人的朝气,那份活力,那些勇气。

但当时的青年受的陈旧思想的腐蚀太深了,他感到悲痛。

连未来的希望都是这样,中国该怎么办。

于是他把他对当代青年的希望写入了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六点: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他希望我们的青年是独立自主的,追求科学进步,寻求改革开放。

我觉得他说的这几点正是当时的青年所缺乏的,也是为什么当时中国落后而西方富强的原因。

而在这几点中我觉得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是给国人启迪最深的,也是启迪后世的。

中国人的迷信思想仿佛是根深蒂固的,陈独秀在当时那个混乱的年代理性的分析了中国现状,呼吁人们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思想。

他用辩证的思想看待问题“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庚子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特别具有科学性,很多人只是对此愤恨,却没有做过多思考。

他还说只有重视科学才可避免“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而无世界之至音”的覆辙,他也前瞻的看到了“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

虽然他的思想受到时代局限仍有一些瑕疵,比如他只强调学习西方,却没想到要学习好的,去其糟粕。

但他切中时弊,指出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弱点,对当时迷茫的青年乃至世人绝对是一副好的良药。

敬告青年读后感

敬告青年读后感

敬告青年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敬告青年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青年杂志》1卷1号的创刊词中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

时光打马而过,陈独秀先生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已过百年。

最近大火的良心好剧《觉醒年代》让那个时代一群以救国为己任的先驱者们重新走到了我们的眼前。

他们有骨气,有理想,有血性,以自己的智慧探寻中国的出路,他们的面孔、身影、思想、事迹都在生动地诠释着人的青春应该是什么样的:充满力量、斗争、求知与希望……今日我重读这篇文章,似乎读出了更多的意味与感想。

陈独秀先生是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的第一人,他面对生死存亡,改变自己“二十年不谈政治”的态度,毅然执笔言政,创办《新青年》,用科学与民主开民智,愿用肉身为革命铺路。

陈独秀先生的《敬告青年》是那个时代的伟作,同时对今日之中国也有着启发意义。

在今天,这篇文章仍然活着,仍给予我们指引与借鉴。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正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

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温陈独秀先生在《新青年》创刊词中的呼吁:宇宙间之事理无穷,科学领土内之膏腴待辟者,正自广阔。

青年勉乎哉?我想,陈独秀先生那个时代适合用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写的那样来形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我们的革命先辈们犹如晦暗年代里闪耀的星辰,犹如乱世荆棘中丛生的玫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我仿佛听到陈独秀先生此刻在说:“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

但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方,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向着热腾腾的太阳,跟你一样……。

敬告青年读后感(共3篇)

敬告青年读后感(共3篇)

敬告青年读后感〔共3篇〕第1篇:敬告青读后感敬告青年读后感141711班阿依达尔 12171025一、写作背景陈独秀写下《敬告青年》的时间是1915年,1840年中国的被动开放至此已有75年。

在这个过程里,中国自身的变革一直在不停地进行。

先是局部地区被西方翻开,后来逐渐变为被西方全面控制;再是经济上被西方渗透,逐渐变为政治、军事、宗教、文化、经济全面地被控制。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中国同外部世界的联系逐步地加深了。

在这75年的过程中,矛盾不断产生,然后被以各种方式尝试解决。

从初期被动接受西方的技术,到“洋务运动〞全面地学习西方技术,到“百日维新〞,到“立宪〞,最后到辛亥革命。

被动的保守的也罢,积极的理想的也罢,中国在75年中,不能不说是一直在朝着一个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新更强的目标前进。

但是时至今日,我们能看到的,是这一系列的变革过于崎岖和缓慢了。

到了十九世纪的时候,东西方的平衡已经因为工业和商业的原因发生了倾斜。

中国的国民性格中的积极与消极的比照也因为衡量的标准发生了变化而变化。

积极方面被削弱,消极方面却越发膨胀。

仅在这方面看,我们中国在革新的过程中所受到的思想方面的阻力可想而知。

对国民性的改造也就越发重要了。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就提出了对青年一代的国民性进行改造,作者在文章开头便写到,中国与西方兴旺国家理念上有所区别,我们注重的是“少年老成〞,而他们注重的那么是新的创造思维,一个不断追求进步的思维,一个渴望进取的思维,“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那么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那么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那么隆盛,陈腐朽败之份子充塞社会那么社会亡。

准斯以谈,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非予之所忍言者。

〞举世皆醉而我独醒,他告诫青年们要恢复本属于自己年龄的那份朝气,那份活力,那份敢于奋斗的勇气,那份敢于探求真理的士气。

作者提醒青年们,要懂得奋斗,当时大部份青年都被那种陈旧的思想同化了,没有了奋斗的士气,于人身那么死,于社会必亡。

《敬告青年读后感1500字大全(8篇)》

《敬告青年读后感1500字大全(8篇)》

《敬告青年读后感1500字大全(8篇)》《敬告青年》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尽管这部著作已经问世了许多年,但是其内容仍然深具现实、深刻而有追求。

这本书是为了“敬告青年”而写,它想要告诉青年人的是什么?是告诉我们如何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等。

读到这本书之后,我发现自己有时候也是那个“观望的群众”。

比如,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对某些事情感到不满,但是并没有去积极的改变它们,而只是对它们发一些牢骚。

但是,我们应该将自己变得更积极主动,去承担一些责任。

我们有能力去改变某些事物。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时刻牢记的。

我们的成长是和我们的环境及社会相关的,我们大家都需要积极地适应这个社会,并且为社会奉献自己的能力。

社会怎么样,就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态度。

本书中还有一些我们能够从中获得启示的内容。

比方说,我们会随着我们的成长而慢慢地遗失一些纯洁的感觉和想法。

一些被附加的“价值观”强加在我们身上,导致我们失去了自我。

我们需要保持自己的思想的新鲜。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在学习、生活和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反思。

我们需要思考是什么肆虐了我们的情感和想法,是什么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

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做一个有梦想的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有时候,我会觉得人生总是充满了挫折,有时候会觉得跟不上这个社会的步伐。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去寻找自己的梦想,不断地追逐它。

我们应该适应这个变化又快速的世界,去尝试新事物,保持好奇心和热情,从中慢慢探索自己的价值。

阅读这本书是一个宝贵的经历。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很多的东西,而那些经验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读完《敬告青年》后,我更加明确地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更加积极向上,对于未来充满了希望和动力。

2. 《敬告青年》读后感《敬告青年》读后感:内容见解深刻,有很多启发人心的思想,读完后有很多感悟。

这本书能够影响人的精神因素,是因为它所阐述的价值观已经深入人心,是适合人们的内心需要的思想。

近代史读书报告_《敬告青年》

近代史读书报告_《敬告青年》

读《敬告青年》有感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

近些天我读了下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很有感触,被他的诚挚情感、锐利的目光所折服,所震撼。

在该文中,陈独秀先是充满诗意地将青年热情讴歌了一番,曰:“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并感言“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并由此类推,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亡;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接着,作者开始历数中国社会之黑暗,痛陈专制制度之罪恶,率先对青年们提出了六点期望。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人,“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

自人权平等之说兴,“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

所谓“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

即人的“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

非然者,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宇宙大法,“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

我国“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同白种人相比,其“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三)进取的而非退陷的。

“夫生存竞争,势所不免,一息尚存,即无守退安隐之余地。

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

“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遁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居今日而言锁国闭关之策,匪独力所不能,亦且势所不利。

万邦并立,动辄相关,……国民而无世界知识,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敬告青年》读后感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
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

近些天我读了下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很有感触,被他的诚挚情感、锐利的目光所折服,所震撼。

在该文中,陈独秀先是充
满诗意地将青年热情讴歌了一番,曰:“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
刃之新发于硎”。

并感言“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并由此类推,
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
则人身亡;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接着,
作者开始历数中国社会之黑暗,痛陈专制制度之罪恶,率先对青年们提出了六点期望。

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4、世界的而
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他提出的这六点,总的是
向青年人可以做到:民主、科学、人性、理性、改革和开放。

我也很同意他提出的这
六点,因为,它指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研究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指出了我
们这个民族的弱点,这也更突出了它的呼吁是多么迫切,而且也正如他所说,青年如
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
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将希望寄托于他们身上也是情理之中。

对于文章的这六个关键论点,其中我认为对后代最有启发性的是第六点:科学的
而非想象的。

科学,对于当时那种各种思潮混杂的年代而言是多么的重要,他给人们
的不仅是理性的分析,更有追求革命创新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勇气!想象,既超托客观
之现象,复抛弃主观之理性,凭控构造,有假定而无实证。

而且中国的迷信思想根深
蒂固,陈独秀呼吁人们崇尚科学破除旧思潮,开创新时代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循恶社会,作退
避安闲之想。

而且他用辩证看法来对待问题“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庚子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尤具科学性。

也只有重视科学才可避免“是犹有锁国之
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的重蹈覆辙。

陈独秀看到“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

”,他的目光的前瞻性,是可敬的。

文章分析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弱点,切中时弊,针对性极强。

其中第一条“自主的而非奴隶的”,就是“人权”即“民主”思想;第
六条“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是“科学”思想;第二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第四
条“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则是提出了改革、开放思想,也就是说,95年前,陈独秀先
生就提出了中华民族要求生存、求发展,必须改革开放!民主是大智慧、是凝聚力、是科学决策的前提、是法治的保障、是权力制约和反腐的利器。

没有民主就没有科学
发展。

所谓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和哲学,而重在提倡科学精神,尊重科学规律,用科学的态度看待客观事物。

但仍有些许瑕疵,文中强调学习西方,却从未提及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了片面性与狭隘性的错误,而且,他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

但是,离开改造
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实践理论,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有这种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实不可能的。

这篇文章是发表于五四运动之前的四年。

用近代史的观点来说,当时的中国革命
还只是旧民主主义革命。

所以可以说这篇“檄文”在激励号召青年同过去决裂的时候, 还未指明决裂之后的方向。

摆脱了过去,又该何去何从,这个答案,则自然留给了其后
的革命来回答了。

然而回到现在,我们这代青年,似乎有点堕落了。

我们没有了那份激情,没有了那份上进,有些人甚至只能通过在游戏中找寻成功的喜悦。

难道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就不能扛起我们应尽的责任?有很多人都有梦想,只是那些梦想同前人比起来太狭窄,还有多少人会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虽然现在这听起来有点和我们不切实际,但前人已经给我们我们做出了表率,我们也应该努力。

我们总喜欢瞻仰先人,歌颂他们的丰功伟绩,但却有多少人会跟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为什么他们能成功?没有人能够预计到自己的未来,包括伟人自己,但是为什么他们最后却成了伟人。

我们可以说是时代造就了他们。

但是没有他们自己的努力他们能够成功吗?他们能够站到世界的顶端吗?今日之中国,表面风平浪静,实际上呢?却是表面平静,内里蕴含着很多不明因素。

我们可以没有伟大的理想,但我们起码要对得起生我们,对得起养育我们的父母,养我们的这片土地,不要因为环境的安逸而造就了我们的堕落,麻木。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我们应该尽我们的那份力。

我们要好好珍惜每一寸光阴,珍惜每一个机会,用时间来记住我们的“不可复制”,永载我们的辉煌。

《敬告青年》是一本不朽的经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