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营地坑院:地平线下有烟火

合集下载

地坑院之乡—北营村

地坑院之乡—北营村

地坑院之乡——北营村在豫西的黄土高原地带,有一种独特而神奇的民居地坑院,这种民居被专家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三千多年来,地坑院的居民生生不息,地坑院的建筑样式千年不变。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的北营村就是这种古村落的杰出代表。

地坑院是在平地上挖6—8米深的方坑,在四壁上凿出8—12孔窑洞,把其中的一孔挖成斜坡作为连接地面的通道。

地坑院是豫西地区特有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具有冬暖夏凉,防风、防震、防盗,省工、省料、省钱的特点。

如今在陕县分布着200多个地坑院群落,有10000余座地坑院,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在中国乃至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

地坑院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作为一种神奇而古老的民居样式,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的宗教信仰、社会状况、经济水平等演变轨迹,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独具特色的地坑院群落,被专家学者誉为“地平线下的村庄”,“地下的北京四合院”,“中国生土建筑的杰出典范”,“中国生土建筑的最高成就”。

2013年被批准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国家民协命名为“中国地坑院文化之乡”,“地坑院营造技艺”2011年被国务院录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地坑院,走进地坑院,感受地坑院的神奇魅力,北营村在原有地坑院群落的基础上,把地坑院古村落建成了陕州地坑院景区。

陕州地坑院景区位于陕县张汴乡北营村,距三门峡市区15公里,距陕县县城5公里。

景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5.8亿元。

空间布局由北向南依次为生态观光区、核心旅游区、休闲度假区三大板块。

景区的形象定位是:人类穴居活化石,地平线下古村落。

生态观光区主要有休闲观光、高效农业、时令果蔬采摘、生态展示等。

核心游览区主要由休闲广场、游客服务中心、民俗文化园、中华八卦大院、餐饮中心和陕州老城一条街六部分组成。

民俗文化园通过对遗存的地坑院进行保护和整修,展现民俗文化传承。

主要分为非遗展示区、民俗欣赏区、传统技艺区、窑洞人家区四个板块。

赞美地坑院的句子

赞美地坑院的句子

赞美地坑院的句子地坑院,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是一处古老而神秘的地下宫殿。

它的存在已有千年历史,被誉为地下宫殿的“瑰宝”。

地坑院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探索和参观。

地坑院是一处建筑奇迹。

这座地下宫殿是由精心雕刻的石头建造而成,每一块石头都经过精细的加工和装饰。

在地下宫殿中,有无数的石柱、石雕和石刻,展示着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

每一处细节都展现了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匠心,令人叹为观止。

地坑院是一座文化瑰宝。

在地下宫殿中,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故事。

这里曾是古代帝王的宫殿,保存着大量的古代文物和艺术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一幅巨大的壁画,描绘了古代帝王的生活和历史场景。

这幅壁画不仅艺术价值高,还对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除此之外,地坑院还是一处神秘的地下世界。

进入地下宫殿,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迷宫。

宫殿内部错综复杂,有许多通道和房间,让人难以想象。

其中还有一座地下宫殿,只有通过一个秘密通道才能进入。

这种神秘的氛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增添了地坑院的神秘色彩。

地坑院还是一座富有历史意义的地方。

在古代,这里曾是帝王和贵族的居所,见证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在地下宫殿中,还有许多历史事件和传说与之相关,如古代帝王的战争和政治斗争等。

这些历史故事和传说,使地坑院成为了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

地坑院的存在,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精髓,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探索和研究。

地坑院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建筑风格、文化遗产和历史意义,这些都使它成为了一处值得赞美和探索的地方。

无论是从建筑艺术的角度还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地坑院都是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

无论你是艺术爱好者,还是历史学者,都不能错过这个神秘而古老的地下宫殿。

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

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

“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
【疫战越YONG】
陕州地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距三门峡市区11公里,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

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

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

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我在运城到三门峡的巴士上看见有三门峡到上海的火车卧铺票,当机立断购买了。

于是到了三门峡只有短短的一个白天时间可玩,又是下雨天。

所以决定到不远处的陕州地坑院去看看。

在火车站旁边就有专线车,我背着行李到景区后,那里有自助寄存柜,化了5元寄存,人轻松多了。

地坑院里开宾馆,价格不便宜。

民俗文化园主要由22座地坑院相互打通的地坑院组成,内设不同主题,全方位向世人展示地坑院的历史演变及陕州地区人们的生活风貌与民俗技艺。

与此同时,景区还保留了许多未经开发的地坑院供游客参观,沿着陕塬的黄土寻找失落的地下古村落,使地坑院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

坑院内展示的民俗表演与非遗展示如捶草印花、陕州剪纸、锣鼓书、澄泥砚、木偶戏、皮影戏、糖画、红歌表演、陕州特色婚俗表演等,体验互动性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自开业以来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

地平线下古村落 民居史上活化石——走进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地坑院

地平线下古村落 民居史上活化石——走进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地坑院

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走进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地坑院
作者:暂无
来源:《资源导刊》 2019年第6期
陕州地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

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便是它的真实写照。

地坑院的建造过程共分为四个步骤,可以简单通俗地概括为“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穿靴戴帽、美化装饰”。

营造技艺既与传统的阴阳八卦方位密切结合,又和宅主的命相息息相关,反映了古人卓越的智慧。

如今,像这样的村庄现存200多个,有地坑院12000余座,保存最完整现存时间最久的地坑院已有300多年。

这种神秘、奇特的民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陕州地坑院景区是三门峡市陕州区政府精心打造的一个特色旅游项目,也是河南省国土资源开发投资中心参与投资建设的土地一级开发项目。

景区在地坑院原有的基础上,将22座地坑院相互打通,内设不同主题,全方位向世人展示地坑院的历史演变及陕州地区人们的生活风貌与民俗技艺,并于2016年5月23日正式营业。

与此同时,景区还保留了许多未经开发的地坑院供游客参观,沿着陕塬的黄土寻找失落的地下古村落,使地坑院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

地坑院内展示的民俗表演与非遗展示如捶草印花、陕州剪纸、锣鼓书、澄泥砚、木偶戏、皮影戏、糖画、红歌表演、陕州特色婚俗表演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体验互动性强,自开业以来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

参观地坑院感想

参观地坑院感想

参观地坑院感想地坑院,又称天井院、地窖院,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

它将民居建在地下,形成一种天然的温度调节,冬暖夏凉,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近期,我有幸参观了这样的地坑院,下面谈谈我的感想。

一、惊叹于地坑院的建筑智慧地坑院的建筑方式别具一格,将民居建在地下,四周挖掘出四合院的形式,既节省了建筑材料,又实现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这种建筑形式的独特魅力。

冬暖夏凉的特性,使人们在严寒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季都能享受到舒适的生活环境。

这种建筑智慧令人惊叹,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二、体会到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地坑院不仅是民居建筑,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在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地坑院的历史演变、建筑工艺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

这些地坑院历经百年风雨,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如今,地坑院仍在使用,成为了黄土高原地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令人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气息。

三、对环境保护与传承的思考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地坑院,迁往城市生活。

这使得地坑院的传承和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刻意识到,我们需要在保护地坑院这一独特建筑形式的同时,关注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只有这样,才能让地坑院这一瑰宝得以延续,为后人所敬仰。

四、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参观地坑院,让我对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不仅是民居,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通过此次参观,我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而自豪。

总结:参观地坑院,让我深感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地坑院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既是民居,又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地坑院观后感

地坑院观后感

地坑院观后感前几天去看了关于地坑院的影片,看完之后我真是有好多话想说呢!地坑院,那是一种很独特的存在。

影片刚一开始展现地坑院的画面时,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那一个个地坑院就像大地上神秘的坑洼,又像是隐藏在地下的小世界。

从上面看下去,感觉就像发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世外桃源,这种建筑形式真的太奇特了!我当时就在想,以前的人们怎么就能想出这么有趣又实用的居住方式呢?影片里那些在地坑院里生活的人们,他们的生活状态也很让人着迷。

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那种温馨的氛围,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虽然他们的生活看起来没有城市里那么繁华、现代,但是他们却有着自己的宁静和快乐。

那种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真的很让人羡慕。

不像在城市里,有时候对门住着谁都不知道。

不过呢,影片里也有让我觉得有些揪心的地方。

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坑院好像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一些年轻人都离开那里,去外面寻找新的生活。

看着那些空落落的地坑院,我心里就有点不是滋味。

我就在想啊,这么有特色的地方,难道就只能慢慢被荒废吗?这真的很可惜啊!影片里有个老人,一直坚守在地坑院。

他对地坑院的那种感情,我觉得特别打动我。

他说那是他的根,是他一辈子生活的地方。

他舍不得离开,哪怕孩子们都走了,他还是守着那些老房子,守着那些回忆。

我当时就觉得,这种对家乡的眷恋,真的是很深厚的情感啊。

我就想,如果是我,我能像他一样坚守自己的根吗?这部影片让我对地坑院有了全新的认识。

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我觉得现在的我们,应该多去关注这些传统文化的瑰宝,不要让它们就这样消失。

你看了这部影片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吗?如果还没看,推荐你去体验一下!我相信你也会被地坑院的独特魅力所吸引的!。

三门峡地坑院旅游攻略

三门峡地坑院旅游攻略

三门峡地坑院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色 地坑院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 三门峡地坑院的旅游价值和开发潜力 地坑院与其他传统建筑的比较和联系
羊肉汤:选用当地 优质羊肉,配以多 种调料,汤汁鲜美, 肉质鲜嫩
烧饼:传统手工制 作,外皮酥脆,内 里香软,口感独特
糖油果子:以糯米 粉为பைடு நூலகம்料,油炸后 外脆里软,口感丰 富
路线规划:北京-石家庄-太原运城-三门峡-地坑院
路程:约1000公里
乘坐高铁:从三门峡南站下车,乘坐出租车或公交车前往地坑院景区
乘坐公交车:在市区乘坐3路或10路公交车,在“地坑院景区”站下车即可
自驾路线:从三门峡市区出发,沿G30连霍高速公路行驶至“三门峡东”出口下高速,沿S249省道行驶约20公 里即可到达地坑院景区
优惠政策:XX岁及以上老人 凭身份证免费入园
门票有效期:当天有效
当地特色小吃:价格实惠,种类丰富 农家乐:提供地道农家菜,价格适中 餐馆用餐:选择多样,可根据个人口味和预算选择 自备餐饮:游客可自行携带食物和饮料
三门峡地坑院 内住宿费用较
高,一般在 500元以上/晚
周边酒店和民 宿选择较多, 价格相对较为 亲民,大约在 200-400元/
麻辣豆腐:豆腐滑 嫩,麻辣味十足, 是一道色香味俱佳 的地方特色菜肴
路线一:三门 峡市区-地坑院 景区-双龙湾镇
路线二:三门 峡市区-地坑院 景区-天鹅湖国 家城市湿地公

路线三:三门 峡市区-地坑院 景区-函谷关历 史文化旅游区
路线四:三门 峡市区-地坑院 景区-仰韶村文
化遗址
出发地:北京
目的地:三门峡地坑院
晚不等
旅游旺季和节 假日价格会有 所上涨,建议
提前预订

参观地坑院作文

参观地坑院作文

参观地坑院作文朋友们!你们知道地坑院不?哇,那可真是个超有趣的地方。

我跟你们说啊,我去参观地坑院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是掉进了一个神秘的大坑里,这是个超级棒的“坑”。

我记得我去的那天,天气那叫一个好,阳光晒在身上暖烘烘的,就像盖了一层毛茸茸的毯子。

我刚到地坑院的入口,就被那独特的景象给惊到了。

你看啊,地坑院就像一个个大土坑,但是坑里面却别有洞天。

我当时就想,这古人可真聪明啊,怎么就能想出这么个奇特的居住方式呢?嗯...我猜可能是他们当时土地太多了,就想往地下发展发展?哈哈,这当然是我瞎想的啦。

走进地坑院,我就听到一阵叽叽喳喳的声音,原来是院子里养的小鸡在跑来跑去。

那小鸡的羽毛油光水滑的,看着就很可爱。

我还看到有个老奶奶在院子里晒着一些红红的辣椒,那辣椒的颜色啊,红得就像火一样,嗯,闻起来还有股辣辣的香味,直往鼻子里钻。

我就想啊,这老奶奶肯定是个做饭的高手,做出来的菜肯定超级辣,超级好吃。

我在地坑院里东瞅瞅西看看,这里的房子都挖在地下,从上面看下去,就像一个个小方块。

我走进一间屋子,屋里的陈设很简单,但是却很有年代感。

我看到墙上挂着一些老照片,照片里的人都穿着很老式的衣服,那时候的衣服款式可没有现在这么多样,不过却有一种别样的韵味。

我就站在那里看了半天,感觉像是穿越到了过去一样。

我这是不是有点太容易沉浸在过去了?哈哈。

这里面还有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我记得好像有剪纸啥的。

那些剪纸可精美了,就像会说话一样,每一张都讲述着一个故事。

我当时就想,要是我也能剪出这么好看的东西就好了。

我就试着剪了一下,可别提了,我剪出来的东西简直就是四不像,我就纳闷了,那些手工艺人是怎么做到的呢?难道他们有什么魔法手指不成?我还听当地人讲了一些关于地坑院的传说呢。

他们说地坑院有辟邪的作用,我当时就半信半疑的,心里想,这是真的吗?这些传说也给地坑院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就像那些都市传言一样,虽然不知道真假,但是听起来就很有趣。

我在参观的时候,还遇到了一个小麻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营地坑院:地平线下有烟火
作者:李一川
来源:《农家参谋》2017年第03期
提起窑洞,人们立刻会联想到靠崖而居,或傍坡而居。

但是,豫西三门峡市一带的农民,千百年来,却一直住在一种在平地上凿坑为院的地下窑洞里。

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地坑院”。

这种供人居住的一种独特建筑形式,距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坑院多为四方形,深约二丈左右,沿院四壁打窑,一般正面为两孔,侧壁为三孔,其中一孔呈斜坡通地而为门洞。

窑院内挖有渗水坑,崖上四周筑有一米多高的花墙,以防雨水冲刷窑面。

院内多栽果树,有的长过崖头。

春天花开满院,秋天硕果累累。

外人进村,只见树梢晃动,又闻鸡鸣犬吠,却不见人家居处。

走近才发现地下院落,驻足细瞧,无不赞叹叫绝。

红砖灰瓦,枯树绕墙,闲嗑的人群,欢叫的牲畜,这是河南陕县北营村地上的世界,与中原其他村庄的景象并没有什么两样。

不过,与热闹喧嚣的地上世界相比,北营村地下的地坑院
落则显得十分静谧。

站在地坑院落中抬头仰看,一方天地,日走云迁,岁月匆匆;环视院落,烟熏火燎,质朴自然。

生老病死在院落窑洞里上演,人间烟火在平平淡淡中延续。

千年“深闺”几多迷?
陕县的土塬上,星罗棋布的村庄散落着数以万计的奇特民居——地坑院。

而我们走进的北营村就位于陕县张汴塬最北端。

沿着新修的柏油路我们来到了这个闻名已久的村庄,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就建在这里。

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由20多座地坑院通过暗道串联在一起,原生态院落被人为相互连通,每个院子都形成一个主题。

每个地坑院都有着考究的门窗、高挂的灯笼、崭新的布局,每个院里摆放了不少老物件,形成一个主题,如农耕院、纺织院、石磨坊……沉睡千年的地坑院如一位美丽新娘,撩开了她迷人的面纱。

头一次走进地坑院,发现了意想不到的美!抬头仰看,一方天地,却觉得离天尤近,蓝天框了一个院子。

从空中鸟瞰,地坑院犹如雕刻在大地上的一个个“回”字,时刻在等待着、召唤着每一颗远走的心。

地坑院起源于人类早期穴居,据专家考证,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陕塬先民平地掘坑,依穴而居,薪火相传。

深藏大地之中的地坑院民居,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它被誉为“地下的四合院”“世界生土建筑的绝妙之笔”“人类穴居文明的活化石”,已经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五大神秘古村落之一。

作为中国六大传統建筑之首的生土建筑,地坑院是人类从原始社会迈向文明社会的有力佐证之一,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三门峡,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现存还有人居住的最早的院子已有200多年历史。

地下世界,地上世界
庭院深深深几许,建造这样一处四壁高耸,窑洞深深的地坑院,可没那么简单。

据村里的老人说,要先在平地开挖一个10多米见方、6米多深的天井,从一边挖个1米多宽的坡道作为入户通道。

然后在天井的四壁开窑洞,卧室、厨房、仓库,甚至连牲口棚都一应俱全,一个隐藏在地下的院落就这样建成了。

陕州地处黄土高原东端,地下水位低,土质结构紧密,具有抗压、抗震、抗碱作用。

地坑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人称“天然空调,恒温住宅”。

地坑院的建造也十分讲究,要看风水。

当地老话说:“背靠金山面朝南,祖祖辈辈吃不完。

”老百姓依“风水流脉”,来确定院子主方向的朝向。

一般围绕阴阳的八个方位,选取正东、正南、正北和正西来建造。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们相继进城寻求好生活,当地很多居民陆续搬离。

有的院子被填平,有的久无人居而坍塌……地坑院慢慢被掩没在荒草枯枝间,只有一些老人坚守着居住了几代人的古老院落。

直到近年来,三门峡探索绿色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地坑院才像尘封的窖,一揭开酒醇香四溢。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这一真实写照,似乎已经过时,实则不然。

地坑院滋养了世世代代的百姓,承载着祖祖辈辈的希冀。

此刻,千年沉睡在地平线以下的地坑院,迸发出了新的活力!
土窑洞成了“金疙瘩”
眼前的陕州地坑院景区耳目一新。

崭新的布局,考究的装饰,22个院子主题各异,农耕院、纺织院、石磨坊……古今神貌融为一体,游人如织。

茅草凉亭、五谷丰登墙、牲畜马车等,将古陕州的农耕文明展现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陕州确立了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思路,倾力开发建设地坑院,并以此为突破口,作为加快转型发展的路径之一。

据介绍,为了保护好地坑院传统古民居,2011年当地政府聘请专业团队对张汴乡北营、窑地、西王、刘寺等行政村庄的近千座地坑院进行了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对遗存的地坑院进行保护和整修。

打造集中表现古院落的历史演变,展示豫西地区的民俗风尚和传统技艺。

2016年地坑院景区一开业,就吸引了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观光旅游。

景区管理处副主任张浩介绍,仅2016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就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22.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9.5万元。

如今,地坑院成了三门峡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名片。

截至目前,地坑院总接待游客量已超过20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3000万元。

同时,还带动了附近贫困村的发展,对三门峡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地坑院景区所在的北营村,之前是张汴乡最为贫困的村子,不少村民靠打工维持生计,现在有400多人或在景区从事保洁、保安等工作,或在家门口摆摊卖土特产,真正实现了“不出村,能致富”,看着日益繁华的村子,村民乐得合不拢嘴,“好日子要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