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

合集下载

考古学知识点

考古学知识点

考古学知识点考古学是一门旨在通过研究人类历史文化遗存来了解人类过去的学科。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发掘和分析古代遗址、文化遗物、人类遗骨等。

考古学不仅关注古代文明与历史事件的研究,还与人类演化、环境变化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有关。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考古学的重要知识点。

1. 发掘技术发掘是考古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

它通过对古代遗址进行挖掘,收集并分析出土的文物和遗迹,进而还原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历史。

发掘需要运用一系列专业技术,如准确的地质勘探、宏观与微观遗迹的处理、文物筛分和恢复等。

2. 文物保护考古学的目标之一是保护和保存文物遗产。

考古学家在发掘过程中要遵循科学规范,并采取措施确保发掘地的遗址和文物不受破坏。

同时,他们还要研究如何妥善保存和处理出土的文物,并运用适当的技术手段进行修复。

3. 人类演化考古学与人类演化的研究息息相关。

通过对遗址和遗骸的研究,考古学家可以追溯人类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他们研究人类遗骨的骨骼结构、牙齿形状、脑容量等特征,从而揭示出人类进化的历程。

4. 文化交流考古学研究还包括对古代文化交流和影响的探讨。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考古遗址和遗物的比较研究,可以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影响。

考古学家分析文物的形状、材质、装饰等特征,以及文化间物质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推测古代时期的商贸往来、文化传播等情况。

5. 环境与气候变化考古学也关注环境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通过对考古遗址和化石的研究,考古学家可以了解古代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气候波动等变化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为当前和未来的环境变化提供借鉴。

6. 考古学的分支学科考古学包含了多个分支学科,如历史考古学、预历史考古学、城市考古学、宗教考古学、船只考古学等。

每个分支学科都对特定领域的考古研究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和研究,为人类历史文化的全面理解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总结起来,考古学是一门关注人类历史文化遗存的学科。

它通过发掘和分析古代遗址、文物以及人类遗骨等,揭示人类演化、文化交流、环境变化等方面的信息。

考古的基本知识要点

考古的基本知识要点

考古的基本知识要点《考古的那些事儿》嘿!同学们,你们知道考古吗?你们是不是觉得考古就是一群人拿着小铲子在土里挖来挖去呀?哈哈,其实考古可没那么简单!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考古的基本知识要点,保证让你们大开眼界!先来说说什么是考古吧。

考古呀,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大冒险!我们通过挖掘和研究古代的遗迹、遗物,来了解过去人们的生活。

这就好比我们找到了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通往古代世界的大门。

那考古学家都做些什么呢?他们可不光是挖挖土哦!他们要仔细地观察遗址的地形,思考这里为什么会有这些东西。

就像侦探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

他们要小心翼翼地清理出土的文物,生怕弄坏了一点点。

这时候,他们的手就像是有魔法,轻轻拂去岁月的尘土。

考古可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就开挖的,这得经过精心的选址。

你想想,如果随便挖,那不就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吗?得先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实地考察,找到有可能藏着宝贝的地方。

这得多费心思呀!还有啊,挖掘的时候那工具也是五花八门。

有小铲子、小刷子,还有各种测量的仪器。

这就像我们写作业要有铅笔、橡皮一样,少了哪一样都不行。

在考古现场,大家可都是分工明确的。

有人负责挖掘,有人负责记录,还有人负责拍照。

他们就像一个默契的团队,每个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文物出土后,那后续的工作才更复杂呢!要对文物进行修复、研究、分析。

这可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业知识。

比如说,一件破碎的陶瓷,考古学家就得像拼图大师一样,把它一点点拼凑完整。

这难道不神奇吗?而且,考古可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儿,得好多人一起合作。

这就像拔河比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把考古工作做好。

同学们,你们说考古是不是超级有趣?难道我们不应该对这些为我们揭示古代秘密的考古学家们充满敬佩吗?我觉得呀,考古就像是一座神秘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它让我们了解到了祖先们的智慧和生活,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所以,让我们一起对考古充满好奇,说不定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当中也有人能成为优秀的考古学家呢!。

考古学家知识点

考古学家知识点

考古学家知识点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人类文明的学科,通过发掘文物、遗址、墓葬等遗迹来推测古人的生活和文化。

考古学家是研究考古学的专业人士,他们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一定的技能。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考古学家所需掌握的知识点。

一、历史学知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考古学家,对历史学有深入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考古学是通过考古材料来还原古代社会,而历史学则对古代社会进行系统性研究和分析。

了解历史背景、时代特点、政治经济制度等内容,可以帮助考古学家对考古遗址和文物进行更准确的解读。

二、地理学知识地理学是考古学的重要辅助学科之一,它帮助考古学家确定考古遗址的地理位置,分析这些位置对古人生活的影响。

地理学知识还能帮助考古学家理解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对古人活动产生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解读考古资料。

三、人类学知识人类学是考古学的另一个重要辅助学科,它研究人类的生理、心理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考古学家需要通过人类学的知识来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以及文化特征等。

对于考古学家而言,了解人类学知识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分析考古资料,揭示古代社会的内在规律。

四、艺术学知识考古学常常需要研究和解读各种艺术品,如壁画、雕塑、瓷器等。

因此,对艺术学也有一定的了解是必要的。

艺术学知识可以帮助考古学家解析艺术品的风格、技法,从中获取与古代文化相关的信息。

五、化学和物理学知识考古遗址和文物往往需要进行化学和物理学的分析。

化学可以帮助考古学家鉴定材料的成分,例如陶器中的矿物成分等;物理学可以帮助考古学家通过放射性碳年代测定等方法,确定文物的年代。

因此,对化学和物理学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对考古学家而言十分重要。

总结起来,考古学家需要掌握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艺术学以及化学和物理学等多学科知识。

这些知识的融合运用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明,还原出古人的生活场景。

同时,考古学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例如现场勘探、绘图和石器制作等,这些技能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考古工作。

考古学研究方法

考古学研究方法

考古学研究方法考古学是研究古代人类文化和历史的学科,通过考古学研究方法可以对古代文明做出重要的贡献。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考古学研究方法。

1. 考古发掘:考古发掘是最重要的考古学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在地面或水下发掘,挖掘出人类遗迹和文物。

发掘可以提供关于人类活动的许多重要信息,例如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工艺技术和宗教信仰。

通过对所发掘的遗迹和文物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揭示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2. 古代文献研究:古代文献是研究古代文明的重要资料。

通过研究古代文字和文献,可以了解古代人类的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经济活动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古代文献研究方法包括文字解读、注释和比较分析等,通过对不同文献的综合研究,可以还原、重构古代社会的面貌。

3. 考古物理学:考古物理学是一种利用物理学方法研究考古问题的学科。

它包括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和化学等学科的方法和技术。

例如,地球物理学可以用地震勘探仪、地磁仪和雷达等设备探测地下埋藏的文物和遗迹。

地质学可以通过研究地质地层和地貌特征,推测古代地貌的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化学分析可以通过对文物和遗迹进行物质成分分析,了解古代人们使用的材料和工艺技术。

4. 古生物学研究:古生物学是研究古代生物的学科,通过对古代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遗骸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生态环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的食物来源和农业发展等等。

古生物学研究方法包括化石的采集、分类和鉴定,以及氧同位素分析、群落分析等技术。

总之,考古学研究方法从多个学科的角度出发,结合地理、历史、人类学等学科的方法和技术,通过对古代遗址、遗物、文献和生物遗骸的系统研究,可以还原古代人类的文明历程,为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提供重要的证据和线索。

考古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古代人类的历史。

考古专业知识

考古专业知识

考古专业知识
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过去文化和历史的学科。

考古学家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发掘、记录、分析和解释遗址、遗物、建筑物和其他考古证据来重建过去的人类活动和文化。

以下是一些考古专业知识的概述:
1. 考古发掘:考古学家进行考古发掘以揭示地下的遗址和遗物。

他们使用工具和技术进行专业地下挖掘,同时进行记录和采样。

2. 考古遗物:考古遗物包括人类使用和制造的物品,例如陶器、石器、金属器、建筑物和骨骼遗骸等。

通过对这些遗物的研究,考古学家可以了解过去的人类生活方式、技术和社会组织。

3. 人类进化和古人类学:考古学也涉及人类进化和古人类学的研究。

通过挖掘和研究古人类遗骸,考古学家可以了解人类的进化历程、人类种群的迁移和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4. 考古学方法和技术:考古学家使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来研究和解释考古证据。

这些方法包括地面勘测、遥感技术、文献研究、实物分析、实验重建等。

5. 考古学理论:考古学有一些理论框架来解释和解读考古证据。

这些理论包括文化进化理论、过程ual理论、文化生态学等。

6. 地域和时期的专业知识:考古学可以分为不同的专业领域,例如古埃及考古学、古美洲考古学、古希腊罗马考古学等。


个地区和时期都有特定的考古遗址和文化特点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能。

总的来说,考古学是一门多学科的学科,涉及历史学、人类学、地理学、地质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它对于人类了解自身历史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考古学的分支

考古学的分支

考古学的分支
一、考古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文化遗存的学科,其研究范围包括人类使用和制造的物品、建筑、文化遗产等方面。

考古学家通过对发掘出来的遗址、墓葬、文物等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从而揭示出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和规律。

二、考古学的分支
1. 考古遗址保护与修复
考古遗址保护与修复是考古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如何对已经发掘出来的遗址进行保护和修复工作。

这个分支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包括测绘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以确保遗址能够得到有效地保护和保存。

2. 考古地理学
考古地理学主要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它需要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包括地质学、气象学、生态学等方面。

3. 考古人类学
考古人类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它需要综合运用考
古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种知识,通过对发掘出来的文物和遗址进行分析和研究,揭示出人类社会文化的历史演变过程。

4. 考古科技
考古科技是考古学中比较新兴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辅助考古工作。

这个分支需要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激光扫描技术等,以提高考古工作的效率和精度。

5. 考古方法论
考古方法论是考古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方案。

这个分支需要综合运用历史学、地理学、民俗学等多种知识,以确保考古工作能够得到有效开展。

三、结语
以上就是关于考古学的分支的介绍了。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各个分支之间也在不断交流和融合,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历史文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考古的概念范围

考古的概念范围

考古的概念范围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过去的学科,它主要关注人类在地球上的历史和文化。

考古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不仅涵盖了古代历史和文化,也包括了人类先史时期的研究。

考古学可以通过发掘遗址、挖掘墓穴、收集古代文物等方式,了解人类过去的生活、社会制度、技术和文化等一系列信息和知识。

考古学的研究范围包括:1.人类生活史的研究:考古学通过挖掘出的遗址和文物,可以了解到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居住环境、饮食习惯、娱乐活动、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用来研究人类历史上的发展和变化,揭示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征。

2.文化史的研究:考古学通过收集和研究文物,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和传播变化。

文物包括各种文化遗产,如古代建筑、宗教器物、艺术品、家具等。

这些文物可以揭示不同时期的文化表现方式和质量,表达当时的思想风貌和审美理念。

3.自然环境的研究:考古学不仅涉及人类文化,也需要考虑生态和自然环境因素。

考古学需要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认识进行分析和探讨,了解当时人类的生存境遇和自然环境的变迁,还可以增加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影响的认识。

4.文化遗产和文化保护:考古学研究着重于文化遗产和文化保护。

文化遗产是指那些具有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而被制定为符合保护标准的文物古迹和遗址。

这些文化遗产需要进行保护、修复和恢复,以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总之,考古学有着广泛的研究领域,包括人类生活史、文化史、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等。

它不仅提供了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认识,也为人类未来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然和人类的关系,推动社会文明和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考古知识科普

考古知识科普

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明和人类历史的学科,通过对古代文化遗址、遗物、古代建筑和人类化石等的发掘、分析和研究,来还原和解释人类过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和文化发展。

以下是一些考古学的基本知识科普:
1. 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通过对古代人类文化遗存的发掘、研究和分析,以还原并理解人类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学科。

2. 考古学的分支:主要分为文物考古学、人类学考古学、城市考古学、史前考古学等多个分支,每个分支侧重研究不同的领域。

3. 考古学的方法:主要包括发掘、测量、制图、分类、化学分析等多种方法,以获取有关古代文明的信息。

4. 文化层和文化遗物:考古学家通过挖掘地层,发现不同时期的文化层,从而了解古代社会的演变。

文化遗物如陶器、工具、装饰品等也是研究的重要对象。

5. 放射性碳测年法:通过分析有机物的放射性碳含量,可以确定古代遗址中化石、遗物的年代。

6. 石器时代:考古学把早期人类社会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其中旧石器时代以石器工具为主要特征,新石器时代则有陶器、金属工具的使用。

7. 重要的考古发现:如埃及的金字塔、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国的夏商周时期的古代城址等,都为人类历史和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8. 遗址保护:由于考古发掘可能导致文化遗产的破坏,遗址保护成为重要议题,国际上也有相关组织致力于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

这些是关于考古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文明的演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古学主讲老师郝庆云整理姚磊题型:填空、列举、名词、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1、考古学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夏鼐《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2、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

夏鼐3、C14测年法是放射性碳素断代指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它是考古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测定年代的方法。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利比1949年开始用于考古年代测定。

常用的标本有木炭、炭化的种子、果实、骨头、毛发、贝壳等,以木炭最为理想。

又分常规法和加速器质谱法。

其误差可由树木年轮断代对比校正。

4文物文物是指人类创造的、或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一切有形的物质遗存。

5罗振玉罗振玉(1866~1940) 中国近代金石学家,号雪堂,又号贞松老人。

浙江上虞县人。

罗振玉是最初在甲骨学研究方面取得主要进展的学者。

他从1906年着手搜集甲骨,总数近20000片,成为早期收藏最多的藏家。

1910年所著《殷商贞卜文字考》,首先考定甲骨出土地安阳小屯为殷墟,并正确地判明甲骨属“殷室王朝的遗物”。

随后,编成《殷虚书契前编》(1912)、《殷虚书契菁华》(1914)、《殷虚书契后编》(1916)、《殷虚书契续编》(1933)四书,共收甲骨5000余片,是殷墟正式发掘前零星出土甲骨的最重要集录。

罗氏所著《殷虚书契考释》一书,考释出甲骨文561个,是迄今为止考释甲骨文最多的一个学者。

罗氏对金文、简牍、敦煌文书等研究都有重要贡献。

此外,罗振玉还于1908和1922年两度抢救内阁大库档案,集资回收,租屋整理,使大批珍贵的明清史料免遭毁灭。

因此罗氏是一个对中国文化有重大贡献的人。

6夏鼐夏鼐(1910~1985),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之一。

浙江省温州市人。

1934年夏鼐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35~1939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留学,获该校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

1940年在埃及开罗博物馆从事研究工作。

1943~1949年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科学院(1977年以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中国社科院副院长。

1979年起,被选为中国考古学会会长。

7 甲骨四堂即是甲骨文研究的“四堂”,是有唐兰提出的,即是雪堂(罗振玉)、观堂(王国维)、彦堂(董作宾)、鼎堂(郭沫若)。

唐兰说“卜辞研究自雪堂(罗振玉)导夫开路,观堂(王国维)继以考古,彦堂(董作宾)区其时代,鼎堂(郭沫若)发其辞例。

”8、敦煌文书敦煌文书是指在1900年敦煌莫高窟发现的东晋到宋代的古代文物遗书,遗书记载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目前敦煌文书已流散到世界各地,敦煌学研究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一门显学。

其内容包括5——11世纪六、七百年的古代文物,有佛典,其它宗教文献,经、史、子、集,官私档案,医药天文等,有许多用古代少数民族和西域文字写成,如吐蕃文、于阗文、龟兹文、突厥文、回鹘文、梵文等,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陈寅恪、季羡林、姜亮夫等是这方面的著名学者。

9、罗塞塔石碑18世纪末,当拿破仑远征埃及时,在埃及发现了罗塞塔石碑,碑上的三体文字为学者们考释埃及象形文字提供了重要的钥匙;1822年法国学者J.-F.商博良释出了这种象形文字,奠定了埃及学的基础。

商博良释读古埃及象形文字以后,引起了欧洲人对埃及的古迹和古物发生更大的兴趣。

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的考察队到埃及各地调查发掘。

10探方法是考古中发掘居住遗址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

“探方发掘法”是在发掘的遗址上,划分出5米*5米或10米*10米的若干正方,探方法一般用于大面积的发掘。

11、文化层所谓文化层,是指包含有人类活动遗存的堆积层。

文化层主要是人为形成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一次形成论,即文化层是由于某些特殊原因而在短时间内一次形成的;二是逐渐形成论,即文化堆积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

文化层对考古发掘有这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把同一时代的遗迹和遗物串联在了一起;另一方面,相互叠压或打破的文化层提供了确定时代早晚关系的可靠根据12、考古学三期理论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C.J.汤姆森提出了著名的考古学三期理论,他认为史前时代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三个时期。

此理论被誉为考古学三期理论。

13砍砸器砍砸器是旧石器时代的一种形体较大的工具,器身厚重,有钝厚曲折的刃口,可起到砍劈、锤砸和挖掘等多种作用,因而可以用于砍树、做木棒、挖植物块根、砸坚果等工作。

14尖状器是指从石块上打下的石片加工而成的石器的一种。

15刮削器刮削器是北京猿人使用最普遍的一种石器,在石器中数量最多,原料有石英、砂岩和隧石。

大部分刮削器是将石片边缘加以修整使之成为直刃、凹刃、凸刃、多边刃、盘状等形状。

16元谋猿人元谋猿人化石是1965午5月1日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丘的褐色粘土层中发现的,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共存的脊椎动物计40种,其中第三纪残存的有9种,即剑齿虎、爪蹄兽、柱角鹿等。

典型的早更新世动物计13种,包括元谋狼、鸡骨山狐、桑氏鬣狗、剑齿象、云南马、中国犀等。

从上述动物化石的性质来看,元谋猿人的地质时代应为早更新世。

根据古地磁断代,其年代为距今170万年。

17蓝田猿人“蓝田猿人”曾泛指中国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发现的直立人化石,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但不少学者主张,这一名称以专用于公王岭的直立人化石为宜,而另将陈家窝的直立人化石称作“陈家窝人”。

公王玲地点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古地磁断代的年代,一是距今约100万年,一是距今80一75万年;陈家窝地点的地质时代亦属中更新世,古地磁断代的年代数据,一是距今65万年,一是距今约50万年。

18丁村人丁村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南5公里,反映了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概貌1953年发现,1954、1976、1977年先后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发掘。

以丁村为中心的汾河两岸共发现旧石器地点11处,动物化石地点3处。

其中54100地点发现有人类顶骨和牙齿化石。

19峙峪人峙峪遗址位于桑干河上游黑驼山东麓的峙峪河第二级阶地上,北、西、南三面环山,东临平原。

该遗址1963年发现于山西省朔县城西北峙峪村附近。

文化遗存的地质时代属晚更新晚期,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距今28945+-1370年、28135+-1330年(未经校正)。

20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

属晚期智人。

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

1930年发现﹐1933~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

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

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距今约3万年,山顶洞人的石器虽然不典型﹐但骨器和装饰品制作得十分精美,尤其是骨针的发现,说明山顶洞人已经知道了缝纫。

此外也表明,他们已经掌握了钻孔、磨制、切割等技术。

21哈尔滨人发现于著名的旧石器时代的阎家岗遗址中,阎家岗遗址位于哈尔滨城西约23公里处运粮河右岸的阎家岗农场。

1982年6月发现,共发掘出土珍贵标本1200余件。

遗址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属于更新世晚期顾乡屯组披毛犀猛犸象群,计有36个属种。

出土相当数量带有人工打击和刻划痕迹的兽骨片,该营地为东西向,直径3.5米,偏北处有一豁门,墙高度50—60公分,基宽50公分,还发现全墙上下古人用兽骨堆成的弧状带遗迹。

经碳14测定,其年代距今为22370±300年前,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头骨化石残片属于晚期智人,被命名为“哈尔滨人”。

阎家岗遗址是在“黑土地”时代较早的一处人类文化遗址,同时也说明了,在哈尔滨地区早在两万多年前就有了人类史,阎家岗遗址是我国北方一处重要的旧石器遗址。

22红山文化是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红山文化首先于1935年在赤峰红山后第二住地发掘,原报告称为“赤峰第一期文化”,后来被中国的学者命名为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分布的地域包括内蒙的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南部,辽宁的朝阳和锦州地区,河北北部的燕山地带,其中以昭乌达盟的老哈河流域发现的遗址较多。

在红山文化中,叶形石耜是主要的生产工具之一,是一种最具特征的农业生产工具,是红山文化的标志之一,陶器纹饰有纵横“之”字形线纹,纵横“之’字形点纹、席纹等。

这种纵、横“之”字形纹,属篦纹系统,这是红山文化陶器的特征之一。

在红山文化中还发现了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玉猪龙。

23良渚文化1936年在浙江省余杭县发现的良渚遗址,实际上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

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但受到良渚文化影响的地区很广,北达苏北和鲁南,西到安徽的江淮地区,南抵赣北和粤北。

根据放射性碳素断代,良渚文化的年代,早期大约为距今5000—4500年,中期大约为距今4500—4000年,晚期大约为距今4000—3700年,在良渚文化中出土的丝织品,说明中国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开始养蚕织绢,中国是世界上养蚕织绢最早的国家,还出土了许多精美的玉器,说明当时手工业水平的提高。

24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因首先于1973年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现而得名。

现已发现的河姆渡文化遗址有20多处,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河姆渡遗址共分四个文化层,第三,四文化层为河姆渡文化的早期阶段,第一、二文化层为河姆渡文化的晚期阶段。

早期阶段的文化特征最强,最能反映河姆渡文化的面貌。

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河姆渡遗址中普遍发现稻谷、谷壳、稻干、叶等堆积,最厚处达七八十厘米,这说明在六七千年前的长江下游地区,已人工栽培水稻,中国是世界上水稻栽培的起源地之一。

25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是1928年在山东省历城县(现属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首先发现而得名。

龙山文化的年代大约为距今4100年至3800年。

典型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地区,其中包括山东的全境,江苏和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北地区,其影响所及西到豫东和豫北,东北达辽东半岛的南端。

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26齐家文化黄河上游地区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

因1924年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首先发现而得名。

齐家文化的年代大约为距今4100年至3600年。

分布在甘肃、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

共发现遗址350多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