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文化

史前文化
史前文化

第一章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河东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在华夏文明史前时代,河东就是中国原始人类聚居的集中地带。早在180多万年前,就繁衍、生息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先祖,创造了深厚的远古文化,也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存。在人类文明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中,河东是华夏先民的活动中心,是尧、舜、禹等建都之所,也是新兴封建势力的策源地,

第一节旧石器时代的河东文化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的最初阶段,石器是原始先民主要的生产工具。最初使用相当粗糙的打制石器,故称旧石器,后来经历漫长的演变,逐渐进化使用精细的磨制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根据石器打制的技术和生产力水平,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而过着采集和狩猎生活的人类,其自身的体质也经历了由元人、古人到新人的演变阶段。

河东地区有大量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芮城、垣曲、河津、万荣等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芮城县西侯度和匼河文化遗址。

西侯度文化位于芮城县风陵度镇以北约10公里处的西侯度村一带,距今约有180万年,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一处文化遗址,且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遗址之一。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考古人员的发掘,西侯度遗址共发现几十件石器和20多种动物化石。这些化石,大部分是哺乳动物的,有鬣狗、双叉麋、晋南麋鹿、步氏鹿、粗面轴鹿、山西轴鹿、中国野牛、粗壮丽牛、步氏羚羊、山西皮毛犀、古板齿犀、中国长鼻三趾马、三门马、剑齿象、平额象、纳玛象、李氏野猪、巨河狸等。这些动物现已全部绝种,化石也都发现于早期的地层中。

在出土的文物的32件石制品中,有石核、石片和石器,特别值得重视的有以下几类:一类是经过人工打制的用作采集植物的粗大石器工具——砍斫器、刮削器和三棱大尖状器,有的还可以看出有使用的痕迹。这些石器,是旧石器时代人类常用的工具,砍斫器主要是用来砍伐;刮削器是作削木棒、割剥兽皮用的;三棱大尖状器是挖掘的工具,可用来挖掘植物块根,以便食用。这类粗大石器工具,是旧石器时代古人类使用的传统工具,后来逐步发展演变、形成华北旧石器时代的传统工具之一,考古界称为“大石器传统”,“西侯度人便是大石器传统的开山之主”。1

从出土的石器可以看出,西侯度人已经使用了锤击法、碰击法、砸击法等三种打制石器的打制技术,用这些方法从石材上获得石片,然后将石片加工成石器,考古界称之为“石片文化传统”。贾兰坡认为:“从目前已发现的材料来看,中国境内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基本上都

1李元庆《三晋古文化源流》,页51,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7年。

是属于石片文化传统。”并进一步肯定:“根据西侯度石片文化的出现,石片技术以中国为最早是可以肯定的,至少说根据我们目前所查阅到的资料是如此。”1这些经过二次加工而成的石片石器,它是西侯度文化的主要特征,也是旧石器文化的主要特征。李元庆说:“石片石器是由西侯度人开创而成为中国旧石器文化的主要特征,并且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石片技术的国家,从而为探索人类石片文化的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2

另一类是被火烧过的兽骨、鹿角及马牙化石和两件带有明显人工砍斫、切割和刮削痕迹的鹿角化石等。被火烧过的化石,,证明了西侯度人当时已经开始用火,比生活在北京周口地区的距今约60万年的“北京人”早120万年,开创了华夏民族用火的最早纪录,也是世界上人类用火的昨早记录之一。两件带有明显人工砍斫、切割和刮削痕迹的鹿角化石,“一件的角表面有条断面呈‘V’型的沟槽,可以肯定是人工用锐利的器物切割或刮削出来的;另一件角则有很明显的刮痕,推测当时人类可能会制作骨器了。”3

西侯度遗址是迄今发现的生活在黄河流域以及中国境内最早的先民居住地。生活在这里的先民,创造出了中国原始的文化,后世代代继承发扬,共同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匼河文化匼河遗址位于芮城县风陵度西北约7公里的匼河村一带,距西侯度村约3公里,是河东境内发现的又一旧石器文化遗址,与周口店、蓝田文化同期,距今约六七十万年。

匼河遗址发现了象、野猪、马、鹿、水牛、对丽蚌等大量的动物化石和200多件石制品,出土的文物,同样有像当年西侯度遗址发现的粗大的打制石器,但大多是经过两次加工的比较精细的石片石器工具,同时还出土了比较精致的小尖状器和石球两种工具,其中,用作挖掘植物块根的三棱大尖状器,是匼河人的代表性工具;用来挖取树虫或剔除兽骨上肌筋的小尖状器,是匼河人的一项发明;作为狩猎而用的石球,是匼河人有意识制作而成,这些在旧石器时代都具有开创性意义。

从文化性质看,可以说匼河文化是西侯度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比西侯渡文化有明显的进步。西侯度遗址是一个孤立的文化遗址,而匼河遗址则是以匼河遗址为中心的遗址群,它具有分布密集、范围广阔、内涵丰富的特点。在以匼河为中心的黄河沿岸,北自永济独头北沟,南至芮城涧口南沟,长达13.5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17处时代相同、性质一致的石器和化石地点,共同形成一个遗址群。4匼河文化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在其东面的垣曲县的官沟、东岭、中背岭、柴火疙瘩、西圆疙瘩、坪道、八角凹、小赵村、申家庄、晁家坡、许家庙、河西坡、冯家山等处,以及陕西潼关、河南陕县、三门峡的一些地方,都发现有属于匼河文化的石器地点。这也说明在晋西南地区黄河拐角处,是我国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的中心地带,已经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原始人群落。

1贾兰坡等《西侯度文化遗存》,《山西旧石器时代考古文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

2李元庆《世界古文化源流》,页51,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

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考古四十年》,页3,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4同注释2,页54。

河东地区其他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简介:

北里遗址,位于河津市城东北13公里的北里村东沟。距地平面约30米高的崖上有一细沙和泥灰土为主的土层。1973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尖状器和刮削器各一件。经考证,为距今100万年以前的新生代更新世泥河湾期旧石器时代遗址。郭庄(县城东北18公里)、西王村(县城东12公里)遗址,与北里属同一地层带,亦有石器发现,属旧石器时代遗址。

七里坡遗址,位于平陆县杜马乡七里坡村东南800米崖下,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30米,距今约3万年以上,系旧石器时代遗址。1958年11月,山西省考古工作者发现据断崖观察,文化层堆积厚2~4米,有石英岩打制的石核和石片及麂化石。遗址保存较完整。

西卓子遗址,在万荣县荣河镇西卓子村马鞍梁下,距县城35公里。1978年秋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野外队发现,在该处浅棕色砂质粘土和粉砂层中有6件石器(石球)。其中两件打击痕迹清楚,为半成品;4件全身已被加工,为成品。最大的直径为100毫米,最小的直径为60毫米,原料均为砂质灰岩。与这些石球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4个门类9种,都是生活在中更新世时期或更新世晚期。至今在国内发现这些遗址为数很少,因此西卓子遗址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国内旧石器时代时空分布,而且有可能为进一步探索蓝田人或大荔人的活动范围提供新的线索,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三家店遗址,位于新绛县横桥乡三家店村东500米处,属旧石器时期遗址,系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分布在汾河二级台地上。南北长200米,东西宽300米。在沙崖中多次发现中更新世时期的哺物动物化石,其中有德永士象、纳玛象、马、牛、大角鹿、丽蚌等。1985年11月间,在沙场中又发现有旧石器时代人类用过的粗糙石器、石核、石球及蚌制品等生产工具。因村民取沙,遭到严重破坏。

独头文化遗址,在永济县城西南30公里独头村后涧河南北沟一带,属匼河文化遗址范围。出土10多件打制石器和象牙、野牛、猕猴等化石。1973年、197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两次考察,确定为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国保。

寨里土桥沟遗址,位于县城东南30余公里古城镇的寨里土桥沟。民国15年(1926),瑞典古生物学家安特生来垣考察时,发掘出甲壳类虫、淡水软体动物和黄河猴等8种化石。遗址面积东西10一14公里,南北14—16公里,距十约5000万年,是国际上研究人类进化及始新统地层的最早资料。国家级保护。

南海峪洞穴遗址,位于垣曲县毛家湾镇店头村南海峪沟口东侧山腰,1957年6月26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发掘,为距今五六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或稍晚时期人类居住岩洞,是山西省迄今发现的唯一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挖掘面积4平方米,由相邻的三个地点组成,第一地点发现有动物化石,第二地点发现石器和用火遗迹,第三地点既有动物化石,也有石器。出土石器有人工打制石英石片和石核等20余件,化石有三门马牙齿、鬣狗、大河狸、犀牛、野羊、鹿和猕猴牙、下颌骨等10余种,并有烧骨和灰烬,说明此时人类已开始用火,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省级保护。该遗址与北京人晚期文化相似,表明了我国早期人类是穴居的。

担山石遗址,位于毛家湾镇担山石村南龙骨山山腰,与南海峪洞穴遗址相连并同年发现。面积50平方米,高出板涧河河床20米,属更新世晚期遗址。出土有石英石片、三门马牙齿、鹿牙等化石。省级保护。

丁家河遗址,位于县城东南47公里英言乡的丁家河村河湖堆积层中,文化层厚5米,采集有人工打制石英石器、砍砸器和零散动物化石碎片。距今约七八十万年。县级保护。

在河东地区的平陆、万荣、夏县、垣曲、永济、闻喜等地还发现了一些旧石器时代遗址。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表明河东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始祖休养生息的地方,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同时由这些遗址可看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华夏民族,他们制作的粗大石器和以采集业为主的生活方式,逐步发展成为萌芽状态的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和原始的种植业,这是河东地区后来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农耕文化区的先声。

第二节新石器时代的河东文化

距今约1万年,人类历史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也就是由打制石器时代进入磨制石器的时代。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是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根本标志。在新石器时代,随着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和原始农业的发展,古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开始了饲养家畜家禽,制陶业、玉器制造业、铜器冶炼业、原始建筑业、原始纺织业等原始手工业相继兴起。它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起点,是中华文明的起点。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黄河中游的河东地区分布十分广泛。

东庄村文化位于芮城县城西面20公里之原村乡彩霞村东南1公里处。现为黄河淹没区。遗址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200米,文化层厚0.42――1米。发现有圆形半地穴式的房址、储藏食物的窖穴、烧制陶器的窖穴;石斧、石锛、弹丸、纺线轮、骨箭头、骨笄、外表绘有黑色三角形图案和鱼形花纹的陶器等;还发掘墓葬5座,其中两座多人合葬墓、两座单人合葬墓、一座小孩瓮棺墓。这些文化遗存,表明各种器物的制作技术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外表精美,质地多样;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氏族内分为若干母系家庭。东庄村遗址的文化因素大部属于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也有一小部分庙地沟文化的因素,传统上认为是处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向庙地沟类型过渡的中间环节。

西王村文化位于芮城县城西南46公里的风陵渡镇西王村南黄河岸边台地上。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于1959年结合黄河水库移民曾在此发掘。遗址东西长400米、南北宽160米,文化层厚3米。属于仰韶文化庙地沟类型。庙地沟文化在山西的分布很广,全省基本上都在其覆盖范围之内,其中心在南部,最典型的就是西王村遗址。西王村遗址出土有石刀、石铲、陶纺轮、骨针、陶盆、陶碗、陶釜、陶罐等生产和生活用具,陶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彩绘陶器,色彩有黑、白、红三色,图案多为弧线和圆点等几何形线条组成的花卉或禽鸟,可见当时人类审美已经有了几何形体观念,生产和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陶寺文化位于襄汾县城东北约7公里的崇山(今称塔儿山)西麓陶寺村南,陶寺遗址的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发掘前保存下来的面积有300万平方米,是迄今在中国境内发现的面积范围最大的约距今4000年以前的遗址。包括居住址和墓地两部分。1978年以来,连续多年的发掘,发掘出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居住址,发现距今4550年至3950年的墓葬1300多座,其中6座大墓的随葬品,有鼍鼓、土鼓、特磬、列刀、彩绘陶器、彩绘龙纹陶盘、彩绘木器等大批礼乐器,以及猪、牛、羊、狗的遗骨等器物,发现的建筑遗存中,有大型几何图案的白灰墙皮。研究还表明以陶寺遗址为代表的陶寺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主要分布在晋南临汾地区,文化面貌既有中原地区的特征,又有北方地区的特点,还有海岱地区与环太湖地区的因素。有各式房基、道路、水井、窖穴、陶窑、石灰窑以及石、骨、蚌质生产工具、武器和大量的陶器,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墓地及一批陶、木、石、玉、骨器。有的学者认为:“陶寺类型龙山文化,是夏代以前帝尧陶唐氏时代的文化,陶寺遗存可能就是陶唐氏的文化遗存之一”,“是帝尧陶唐氏所都和所居之地”。1

陶寺遗址还发现了观象台和可能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遗迹。观象台具有观象和授时的功能,这一遗迹的发现,验证了传说中尧派羲和、羲仲去管理“观象授时”活动的存在,也与《尚书·尧典》所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相吻合。2在一件陶扁壶上朱书有两个可能是文字的符号,一个被定为“文”,一个被认为可能是甲骨文、金文中的“易”,或“尧”。这两个字符“是迄今为止在考古中发现的中华民族的最古老和最典型的文字符号。它的价值,绝非此前所发现的所有字符可以同日而语。”3

在汾河和浍河交汇的三角洲地带,分布有大量的陶寺类型文化,“在北起临汾,西至侯马,东起翼城、绛县,南至河津的范围内,沿汾河和浍河两岸,已发现陶寺类型遗址70处,尤以崇山周围一带为密集,大型遗址也比较多。”4

陶寺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河东曾经分布着相当密集的古人类部落,原始农业生产已高度发展,先民们过着长期稳定的农业定居生活,大量的饲养家禽和家畜,原始手工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创造出了高度繁荣的原始农耕文化。墓葬及大量的殉葬品表明,陶寺文化时期出现了私有制和剥削,意味着文明社会正在形成,阶级已经产生,奴隶制国家机器已经形成。苏秉琦于1985年11月7日在侯马召开的“晋文化研究会”上指出:陶寺是北方、中原两大文化区文化汇合点上相互撞击发生裂变形成的一颗新星、磬和鼓、朱绘龙纹盘、成套朱黑漆木器、刀俎等,是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文化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产物。

东下冯文化位于夏县城北15公里的东下冯村北、涑水河支流青龙河上游南北两岸的台地上,面积约25万平方米。距今约3500多年。属于由中原龙山文化晚期发展而来的二里头文化类型,故考古学家称之为“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或“东下冯类型文化”。遗迹有

1田昌五主编,《华夏文明》第一集,页106-107,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2《尚书》,

3申维辰,《――陶寺考古及尧文化的丰硕成果及重要意义》,《山西日报》2004年2月10日。

4田昌五主编,《华夏文明》第一集,页58,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灰坑、房屋、墓葬、水井、陶窑、沟槽等,文物有石器、骨器、陶器、铜器等不同质地的农业生产工具和兵器、乐器。出土的瓷器和青铜器表明:当时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已进入青铜时代。

东下冯文化所处的年代,约在公元前20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在夏代存在的时间范围内。所处的地域也恰在夏人活动的晋西南和豫西地区。因此,对东下冯文化的遗物和遗迹的考察,“有助于了解夏代社会前期的历史文化概貌,有助于探索夏文化的发展进程,从而可以证实河东地区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直根’地位。”1

西阴遗址位于县城北12.5公里的西阴村东北面土岭上,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东西长560米,南北宽800米。1926年10月北京清华大学研究院李济博士在此地进行考古发掘,共发现60箱陶、石、骨器等遗物,其中有半个蚕茧化石。并在《西阴村史前遗存》一文中写道:“我们最有趣的发现是一个半割的,丝似的,半个蚕壳。用显微镜考察,这蚕壳已经腐坏了一半,但是仍旧发光,那割的部分极平直。清华学校生物学教授刘崇乐先生替我看过好几次。他说,他虽不敢断定这就是蚕茧,然而也没有找出什么必不是蚕茧的证据。与那西阴村现在所养的蚕茧比较,它比那最小的还要小一点。这蚕埋藏的位置差不多在坑的底下,它不会是后来的侵入,因为那一方的土色没有受扰的痕迹;也不会是野虫偶尔吐的,因为它是经过人工的割裂。”2考古专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道:“如果西阴村的半个蚕茧化石鉴定不误,那更使人联想到嫘祖发明了养蚕的故事。”3

荆村遗址,位于万荣县万泉乡荆村西北500米,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面积约9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2米。出土有窑址、灰坑等遗迹,有黍和高粱的谷物炭化物以及大量的红陶、灰陶、彩陶、夹砂陶片等陶器。

鸣条岗遗址,在运城市区北15公里的舜帝陵庙东侧的鸣条岗上(俗称龙头),面积约2万平方米。属新石器时代遗址。暴露遗物有细泥红陶加彩绘陶片和一些划纹、堆纹等灰陶片。

安邑遗址,位于运城市区东约5公里的安邑水库东岸东北两个土渚上,总面积1200平方米。其中南边土渚内含340平方米。属新石器时代遗址。暴露的灰层中含有黑陶片和大三足器残片。1958年修建水库时,又挖掘出石斧、石犁、蚌器等生产工具。

磨河遗址,在运城市区东南25公里处的磨河村东面的中条山山坡上,东西长50米,南北宽150米,面积约7500平方米。为新石器时代遗址。暴露遗物有石斧和较粗的绳纹、划纹泥质灰陶片、鬲足、豆柄等。

韩信沟遗址,在运城市区东5公里处的安邑城南门外1公里处的韩信沟南岸,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为新石器时代遗址。暴露遗物有较粗的绳纹、划纹灰陶片,地表层还有很多汉代陶片和砖块。《解州全志·卷之十一安邑古迹二》载:“韩信沟在信城(韩信城,为灭魏豹时屯兵处,久废)北,西自古城,东达汤里。邑先四围皆水,

1李元庆《三晋古文化源流》,页115,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

2李济《西阴村史前遗存》,《清华学校研究院丛书》,民国十六年(1927)第3期。

3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65年。

豹依险而固,信开沟泄水。”

堰尾头遗址,位于运城市区东南约10公里处的堰尾头村南,东西长40米,南北宽100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为新石器时代遗址。暴露出的遗物有较粗的绳纹、划纹泥质灰陶片、豆柄、鬲足等。

汤里遗址,位于市区东南约15公里处的汤里村北面的高地上,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15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为新石器时代遗址。暴露遗物有较多的黑色陶片、绳纹陶片、大三足器陶片、石斧、陶环等物。

张贺遗址,位于市区西北12公里的张贺村南1000米的灰岭上,东西长500米,南北宽400米,面积2万平方米。为新石器时代遗址。暴露遗物有细泥红陶加彩绘,也有堆纹灰陶片。

留驾庄遗址,位于运城市区东北2公里处的留驾庄村南的高地上,东西长700米,南北宽1200米,文化层厚度为1.5米左右。为新石器时代遗址。暴露的遗物大部分是篮纹大陶片和绳纹陶片,少量灰陶片上有暗纹饰。

灵宝疙瘩遗址,在运城市区东北35公里处的稷王山下的沟东村北3000米的梯田上,是古人类生活居住地,也是加工石器的场地。东西长500米,上下高200米。文化层厚度为2米左右。为新石器时代遗址。露出灰层遗物以加沙陶和彩绘陶片为最多。现已拣到石斧4个,石犁8个,其中最大的长0.45米,宽0.25米;还有一部分半成品石器。

近年来,又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盐湖区的新郭村、王范村、西阳、赤村,夏县的崔家河、裴介、辕村、西张里、大庙、师村、史家、仪门、西阴等,平陆的南侯、赵家滑、盘南,绛县的周家庄,新绛县的光村、西尉,永济市的石庄等。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是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根本标志。“中国新石器时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社会的前夜,它不断为文明社会的到来创造着条件,并在原始社会农业生产日益高涨、原始农耕文化日益繁荣的基础上,一步步把中国历史推进到了文明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与青铜器时代紧密衔接,由此成为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直接起点。”河东地区经过漫长的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积淀,形成了非常稳定的原始文化发展序列,并不断延续。到了新石器时代,凭借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原始农业和农耕文化,率先进入文明时代,成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中国史前文明

中国史前文明 泥河湾文化按地质年代和考古鉴定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即以小长梁遗址和马圈沟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早期遗址群(距今约150—200万年),以侯家窑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中期遗址群(距今约10—30万年),以虎头梁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晚期遗址群(距今约万年). 是迄今为止,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具有确切地层的人类活动遗址,对人类起源于非洲埃塞俄比亚的一元论提出了挑战。 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至4300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之一,1936年才被发现,目前发现的遗址集中分布在上海周边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遗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著名的北京猿人距今约四五十万年。 旧石器时代指距今约一万年以前的时期,新石器时代指距今一万年左右到四千年左右的时期。 泥河湾文化按地质年代和考古鉴定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即以小长梁遗址和马圈沟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早期遗址群(距今约150—200万年),以侯家窑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中期遗址群(距今约10—30万年),以虎头梁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晚期遗址群(距今约万年). 是迄今为止,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具有确切地层的人类活动遗址,对人类起源于非洲埃塞俄比亚的一元论提出了挑战。 距今2万~10万年间浙江宁绍平原是越族人发展的一个基地。 距今1.5万年宁绍平原自然环境恶化,迫使越族人几次大规模迁徙。 以下是新石器时期我国主要文化遗存简单记略: 距今1万年左右,有一支越过钱塘江进入今浙西和苏南丘陵地带生息繁衍创造了马家浜文化。 红山文化是东北地区以出土玉器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文化,萌芽于公元前8000~6000年前后,发展于公元前5000~4500年前后,辉煌于公元前4000~2500年前后,一般把公元前6000~3000年这一时期带有红山文化特征的玉石器通称为红山文化。 贾湖遗址贾湖遗址的地层比较单纯,主要为裴李岗文化遗存,绝对年代为BC7000—BC5800年,距今9000年左右。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提供了连接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化关系的一个连接点。发现有房子、陶窑、墓葬与陶器、石器、骨器等。出土的钵、双耳壶与锥足鼎等陶器具有裴李岗文化同类陶器特征。有契刻符号的龟甲与石器,其契刻符号可能与原始文字有关。

中国历史朝代纪元重要人物一览表

中国历史朝代、纪元、重要人物一览表 我自己在读书过程中,常常记不住朝代、纪元、重要历史人物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时甚至记错、讲错、写错。所以多年来,一直想做一张通过一定时空把上述三者关系逻辑起来的表,使自己能一目了然,进而对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有一个大致的把握,然而这个想法却一直未能实现。退休后空闲了,从去年10月底到今年3月中旬,围绕这张表我选读了20几本书,把自己认为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遴选出来,做成这张表与有兴趣的网友分享。 朝代纪元 五帝388年 约前30世纪初~前21世纪初 1、皇帝,中华民族始祖,传说的上古时代圣王。司马迁《五帝本纪》说,皇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公元前4513年,黄帝轩辕在釜山会盟并取代神农氏登上帝位,在位100年。 2、颛顼(zhuān xu)帝,在位78年。 3、帝喾(kù)帝,在位70年。 4、唐尧(yáo)帝,在位98年。 5、虞舜(yù shùn)帝,在位42年。 6、仓颉,先秦传说:仓颉是皇帝的史官,造汉字者为仓颉。《荀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 夏朝471年 约前2070~前1600年 1、启,建立夏朝。尧帝时,命夏部落鲧(g?n)治水,鲧用堵的方法治水九年而失败,遂被放逐。舜帝继位后,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用疏导的方法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十年终获成功,并继舜位成为中原部落盟主。禹死后儿子启继位,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 2、夏桀(jié),淫靡昏聩,夏末亡国之君。 商朝555年 商前期前1600~前1300年(301) 1、汤,又称武汤、成汤。原为商部族领袖,与有莘氏通婚。经11次出征并获胜利,成为强国,后一举灭夏,建立商朝。 2、伊尹,名伊,尹是官名,商初政治家、大臣。协助汤攻灭夏朝,建立商朝。 3、盘庚,汤九世孙。盘庚继位后,为摆脱政治腐败、国势衰危等困境,将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书·盘庚》是迁殷前后的报告辞。以盘庚迁都为分界线,商朝分为商前期和商后期。 商后期前1300~前1046年(255) 1、武丁,武丁是商朝的第11世王,在继位之前,被父亲送至民间磨练意志和品质,武丁处处留心访贤拜师求学问。继位后,破格任用出身卑微的傅说为相,励精图治,国力昌盛,在位59年,史称“武丁中兴”。 2、纣,亦称帝辛,亡国之君。在位时,沉湎酒色,奢侈荒淫,统治残暴,曾囚禁周文王于羑里。在牧野(今河南淇县)被周武王打败后自焚,商朝灭亡。 周朝791年 西周前1046~前771年(276) 1、姬昌,即周文王,曾被商纣囚禁于羑里而演周易。 2、姬发,即周武王,打败商纣建立西周王朝。 3、姬旦,周文王儿子周武王弟弟,史称周公。武王死后,成王诵年幼,周公摄政。是中国历史上享有盛誉的宰辅。 4、吕尚,姜太公。西周初辅佐文王、武王灭商有功。有兵书《六韬》传世。 东周前770~前256年(515) [春秋前722~前481;战国前275~前221]

灿烂的华夏安全文化(通用版)

灿烂的华夏安全文化(通用版) Safety culture is to establish a safe, reliable, harmonious and coordinated environment and a safety system for matching opera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764

灿烂的华夏安全文化(通用版) 安全伴随于人类进化和发展过程中古老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远古时代,原始人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和抵御野兽的侵袭,制造了石器和木器,作为生产和安全的工具。早在六、七千年前半坡氏族就知道自己居住的村落周围,开挖沟壕来抵御野兽的袭击。大禹治水和都江堰工程更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付水患的伟大创举。公元132年,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为人类认识地震作了可贵贡献。在生产作业领域,人类有意识的安全活动可追溯到中世纪的时代,当时人类生产从畜牧业时代向使用机械工具的矿业时代转移,由于机械的出现,人类的生产活动开始出现人为事故。随着手工业生产的出现和发展,生产中的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安全防护技术随着生产的进步而发展。在公元七、八世纪我们的祖先就认识了毒气,并提出测知方法。公元610年,隋代方巢著的《诸病源侯论》中记载:“……

凡古井冢和深坑井中多有毒气,不可辄入……必入者,先下鸡毛试之,若毛旋转不下即有毒,便不可入。”公元752年,唐代王涛著的《外台秘要引小品方》中提出,在有毒物的处所,可用小动物测试,“若有毒,其物即死”。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通过生产实践,积累了许多关于防止灾害的知识与经验。我国古代的青铜冶铸及其安全防护技术都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从湖北铜绿山出土的古矿冶遗址来看,当时在开采铜矿的作业中就采用了自然通风、排水、提升、照明以及框架式支护等一系列安全技术措施。在我国古代采矿业中,采煤时在井下用大竹杆凿去中节插入煤中进行通风,排除瓦斯气体,预防中毒,并用支扳防止冒顶事故等。1637年,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中,详尽地记载了处理矿内瓦斯和顶板的“安全技术”:“初见煤端时,毒气灼人,有将巨竹凿去中节,尖锐其末。插入炭中,其毒烟从竹中透上”,采煤时,“其上支板,以防压崩耳。凡煤炭去空,而后以土填实其井”。公元989年北宋木结构建筑匠师喻皓在建造开宝寺灵感塔时,每建一层都在塔的周围安设帷幕遮挡,既避免施工伤人,又易于操作。防火技术是人类最早的安全技术之

【乡村旅游发展思考建议】如何做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乡村旅游发展思考建议】如何做好文化与旅游融合 发展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如何做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如何做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如何做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自有旅游活动以来,旅游与文化就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珍贵的文化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旅游则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没有活力”这种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被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共同繁荣的生动实践一再证实。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密不可分。从旅游产业的角度看,抓住了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从文化产业的角度看,抓住了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近年来,**积极谋求旅游发展思路,做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众多成就。但是,在当今新的发展机遇期,如何进一步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抢占旅游文化市场竞争的制高点,笔者经过多方调研,有以下几点建议和思考。 一、**的旅游资源 金丝大峡谷。位于陕西省**县东南部新开岭腹地,距县城60公里。景区内风光秀丽,风格独特,风景如画,具有窄、长、秀、奇、险、

幽的特点,集峰、石、洞、林、禽、兽、泉、潭、瀑等自然景观于一体,步移景异,景象万千。与其配套的旅游开发项目金丝峡丹江漂流,位于金丝峡镇入口处,漂流里程12公里。金丝大峡谷被誉为“峡谷奇观,天然氧吧,生态王国”。20XX年跻身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唯一的“4a”景区。 闯王寨景区。是一个文化生态综合旅游景区。包括闯王寨文化遗址核心景区和泉茗生态茶园旅游度假区。泉茗度假区是中国西部最北端观光茶园,又是**县南茶北移的第一块试验适生规模化基地。闯王寨核心景区是是依托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此养兵蓄锐、娶妻生子之历史而打造的人文景观。还有闯王马战演绎广场,生动再现闯王当年征战沙场的雄风和铁骨柔肠的英雄本色。 任家沟旅游度假村。是集特色农家乐、民俗体验、休闲养生、观光农业乡村的旅游项目。现建成的休闲垂钓、花圃园林、茶事体验、民俗展示等项目,已经成为县城周边一道亮丽的风景。 文碧峰景区。位于**县青山镇,距县城20公里,主峰海拔1065.65米,山顶珍奇花木众多,古木参天,四季常青,登至峰巅极目远眺,群山起伏,云雾缭绕,尽览**全貌和陕豫鄂三省交界的美丽风光。 上苍坊旅游风景区。景观以奇峰、幽谷为主,沿途森林繁茂、涧潭密布,主要景点有双驼戏水、三龟盘溪、神雕望溪、鸳鸯戏水、上苍古寨等30余处景观。风景门户区——上苍乐园,以水上冲浪、休闲垂钓、餐饮娱乐为特色。农家餐饮“三江野生鱼”、“柴 火铁锅炖土鸡”是园区的特色菜肴。来到上苍坊,春可以采花,夏可

青海地域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20个) 1、青海是()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 A、澜沧江流域 B、长江流域 C、三江源 D、黄河流域 答案:D 2、青海境内的考古学文化与()密切联系,()与华夏文化同样古老,对中华文化有着卓越的贡献。 A、宗教文化 B、羌文化 C、藏传佛教 D、藏文化 答案:B 3、从文献记载和研究发现来看,青海的文明历史至少在()以上。 A、2000年 B、5000年 C、4000年 D、3000年 答案:D 4、(),中原王朝对青海东部河湟地区进行占领和开发,设置郡县,屯田移民,青海地区进入封建社会。 A、西汉中期 B、东汉中期 C、唐朝 D、秦朝 答案:A 5、藏族英雄史诗()是世界上演唱篇幅最长的史诗,也是藏族的一部百科全书.

A、《文成公主入藏》 B、《格萨尔》 C、《汗青格勒》 D、《顾实汗》 答案:B 6、隋唐时期,()在青海历史文化上有重要影响。是青海地区最有特色的文化。 A、鲜卑文化 B、藏族文化 C、吐蕃文化 D、羌人文化 答案:C 7、自( )起,青藏高原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纳入中央统辖范围之内。 A、汉代 B、元代 C、唐代 D、清代 答案:B 8、(),中央王朝在今青海地区的封建统治更加巩固,对青海各族人民实行因俗而治、土流参治等带有浓厚的地区和民族特点的政策。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明清时期 D、南北朝时期 答案:C 9、青海文化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海弘扬民族文化、推进发展先进文化的历史根基。 A、昆仑文化 B、藏族文化

C、汉族文化 D、多民族文化 答案:A 10、青海宗教文化中的绘画、()、建筑是是青海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最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A、文字 B、语言 C、雕塑 D、歌舞 答案:C 11、青海文化不仅多元而且()发展。 A、共同 B、和谐 C、矛盾 D、统一 答案:B 12、从北朝晚期至中唐时期漫长的岁月里,()实际上成了中西交通的中心之一。 A、丝绸之路 B、丝绸之路青海道 C、丝绸之路北道 D、丝绸之路西道 答案:B 13、青海是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丰富多彩的()是青海历史的鲜明特色所在。 A、民族宗教文化 B、歌舞文化 C、文学艺术 D、语言文字 答案:A 14、()的发掘填补了中石器在青海地理分布上的空白。

大地湾发掘报告展示多项中国史前文明

大地湾发掘报告展示多项中国史前文明“之最” (2006-05-27 07:41:00)稿件来源:新华社 新华网兰州5月23日电(记者谭飞王艳明)“这是一个绵延了3000年的历史长卷,从农业、建筑、彩陶制作到绘画,大地湾考古的每一项成果都令人振奋,许多都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存在着重要关系。” 郎树德,大地湾考古发掘的参与者和报告撰写总负责,当上百万字的考古巨著摆在面前时,他也禁不住欣喜激动。他说:“这是大地湾考古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不光为外界提供了翔实的考古资料和文明信息,而且为这一重要遗址的保护、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秦安县五营乡境内,从兰州出发,坐车5个小时就可以到达。考古发掘表明,这是一个年代久远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7800年至4800年,同西安半坡、临潼姜寨遗址一样,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因为大地湾的资料特别丰富,整理起来很不容易,加以发掘时间较长,人员有所变动,又增加了工作难度。”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严文明在为发掘报告做序时说。 从最初的发掘到整个考古报告出版,大地湾走入人们视野已经20多年,由于经历了漫长的等待,许多人都非常关心其中的成果。上个世纪80年代,曾出现了一个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热潮,在此当中,大地湾考古就是被特别关注的亮点之一。 随着发掘报告日前的最终出版,许多文明的“亮点”完整地展现了出来,农业成就便是之一。考古发现表明,早在9000年前,杭州湾一带中国南方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同样,在大地湾遗址中,也有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发现,这就是编号为H398的遗址出土的距今7000多年的黍,表明当时在中国的北方已经开始这一农作物种植。 “这是国内同类标本中最早的,它与希腊的阿尔基萨前陶期地层中出土的黍时代不相上下,而希腊的标本是国外最早的发现。”郎树德说,直到今天,在甘肃的一些地区,黍仍然被当作粮食作物种植,足见它的生命力和对中国农业发展的贡献。 伴随着黍的发现,在大地湾考古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石制、骨制生产工具和上万件动物骨骼。专家们认为,在从事粮食种植的同时,当时的大地湾人已经开始驯养动物,猪就是其中之一,还有黄牛、鸡、狗等。另外,大地湾人在进行农牧结合生产方式的同时,没有放弃原始的狩猎传统,性格温顺的鹿的骨骼在遗址内外的大量发现就是证据。 房屋遗址在中国新石器考古较为常见,大地湾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大地湾的房屋遗址不但丰富,而且内容重要。1978年到1984年,在历时7年考古发掘中,大地湾共发现房屋遗址240座,专家们认为,它是迄今为止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最丰富的一次房屋遗址发现,对于史前房屋建造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意义重要。

中国古代史上册文化一览表 2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史(第10、11课) 一、百家争鸣的背景、各学派主张、影响 (1)背景: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会急剧变化,新旧势力的斗争非常剧烈,这些必然会反映到思想领域。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互相争论,历史上把这种局面成为“百家争鸣” (2)各学派主张: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功、用贤、节用。 儒家: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仁政。 道家:庄子主张齐物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韩非主张历史进步、法治、中央集权 (3)影响:诸子百家通过百家争鸣,相互辩驳,又相互影响,有力的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的发展。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二、孔子的成就(如何评价孔子) (1)在思想方面:提出“仁”的思想,反对苛政和暴力。 (2)在教育方面:①在教学对象上,孔子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生,主张“有教无类”。②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还主张启发诱导的原则,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③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主张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三人行,必有师”;要有勤奋的学习精神,经常进行学习和温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3)文化贡献:主持编写和讲解了多部著作,如《诗经》《春秋》《礼》《易》《乐》《尚书》等,他的学生根据孔子言论编写了《论语》。 三、对老子的评价: 老子,春秋晚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他具有朴素辩证的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也称(《老子》)里,有“哲学诗”之称,老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

灿烂的古代安全文化

编号:AQ-WH-00346 ( 安全文化)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灿烂的古代安全文化 Splendid ancient safety culture

灿烂的古代安全文化 备注: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理念、安全意识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各项行为的总称,主要包括安全观念、行为安全、 系统安全、工艺安全等。安全文化主要适用于高技术含量、高风险操作型企业,在能源、电力、化工等行业 内重要性尤为突出。 安全,是一个伴随人类发展的古老而有意义的命题。远古时代,人们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和抵御野兽侵袭,制造了石器和木器,作为保证生产和安全的工具。早在六、七千年前,半坡氏族就知道在自己居住的村落周围开挖沟壕来抵御野兽的袭击。大禹治水和都江堰工程更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付水患的伟大创举。公元132年,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为人类认识地震做出了可贵贡献。 在生产作业领域,人类有意识的安全活动可追溯到中世纪,当时人类生产从畜牧业时代向使用机械工具的矿业时代转移,由于机械的出现,人类的生产活动开始出现人为事故。随着手工业生产的出现和发展,生产中的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安全防护技术随着生产的进步而发展。在公元七、八世纪,我们的祖先就认识了毒气,并提出测知方法。公元610年,隋代方巢著的《诸病源侯论》中记载:“……凡古井冢和深坑井中多有毒气,不可辄入……必入者,先

下鸡毛试之,若毛旋转不下即有毒,便不可入。”公元752年,唐代王涛著的《外台秘要引小品方》中提出,在有毒物的处所,可用小动物测试,“若有毒,其物即死”。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通过生产实践,积累了许多关于防止灾害的知识与经验。 我国古代的青铜冶铸及其安全防护技术都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从湖北铜绿山出土的古矿冶遗址来看,当时在开采铜矿的作业中就采用了自然通风、排水、提升、照明以及框架式支护等一系列安全技术措施。在我国古代采矿业中,采煤时会在井下用大竹杆凿去中节插入煤中进行通风,以排除瓦斯气体、预防中毒,并用支板防止冒顶事故等。1637年,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中,详尽地记载了处理矿内瓦斯和顶板的“安全技术”:“初见煤端时,毒气灼人,有将巨竹凿去中节,尖锐其末。插入炭中,其毒烟从竹中透上”,采煤时,“其上支板,以防压崩耳。凡煤炭去空,而后以土填实其井”。 公元989年,北宋木结构建筑匠师喻皓在建造开宝寺灵感塔时,每建一层都在塔的周围安设帷幕遮挡,既避免施工伤人,又易于操

浅析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共融发展举措

浅析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共融发展举措 浅析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共融发展的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所谓的“振兴”是非凡的,是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信号。乡村文化建设也成为了我国建设的重要环节。旅游是乡村振兴发展的产基础。乡村文化是乡村自信的重要源头,是乡村自信凝固的粘合剂,是承载乡村自信的火炮架,是我国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业共融发展的根本来源。乡村旅游的开展,不仅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且提升了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当地民众的生活质量。 一、鄉村文化与旅游业共融发展的意义乡村文化资源丰富,拥有红色旅游景点、别具一格的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消费比重越来越大,广大群众对于文化生活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近几年,乡村的旅游发展地位日渐突出,很多人会选择在节假日期间出去旅游。我国乡村地区的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划分为三种:都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和环境依托型。后两者发展模式均依托于当地的文化景点及文化风俗。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共融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之一。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大部分乡村旅游景区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宣传营销观念,所用的宣传手段较为单一,对利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及互联网宣传手段认识不足。此外,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受基础设施环境、服务配套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二、探析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业共融发展的“四个融合”1.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历史遗产相融合,实现文化产业转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乡村文化历史遗产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特色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然而我国一些乡村地区存在文化历史遗产遗忘淡化的问题,未能充分利用和挖掘历史遗产存在的意义。因此,在乡村文化产业建设中,要围绕历史遗址纵向传承和横向融合两条路径进行维护并设计规划方案,从而实现乡村文化历史遗产产业的转型升级。在此基础上融入乡村旅游业,进一步升级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此外在乡村文化历史遗址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文明的创新设计和实践,最终形成生态文明特色鲜明的旅游区,实现乡村资源合理利用及维护文化遗产的新型发展模式,既保留了传统产业的原生态特色,又能够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 2.乡村旅游产业与现代艺术相融合,创新文化体验方式现代艺术文化包含现代美术、现代音乐、现代设计艺术等,已是当今大家所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形态,影响着人们的社会文明和艺术思维。随着我国经济和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社会对艺术的需求也不断上升,原来的传统民俗文化很多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于旅游产业及现代艺术中。将乡村文化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中,既能有效发扬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进一步弘扬和延伸,充分展示其人文特色和地域特色,又能推动现代艺术设计的进步。 3.乡村旅游产业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提升服务水平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国内迅猛发展,在科学技术、传统行业、教育行业等领域都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给传统的乡村文化产业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通

古今安全文化论

古今安全文化论 一、中国古代灿烂的安全文化 安全是伴随于人类进化和发展过程中古老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远古时代,原始人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和抵御野兽的侵袭,制造了石器和木器,作为生产和安全的工具。早在六、七千年前半坡氏族就知道在自己居住的村落周围,开挖沟壕来抵御野兽的袭击。大禹治水和都江堰工程更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付水患的伟大创举。公元132年,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为人类认识地震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在生产作业领域,人类有意识地安全活动可追溯到中世纪的时代,当时人类生产从畜牧业时代向使用机械工具的矿业时代转移,由于机械的出现,人类的生产活动开始出现人为事故。随着手工业生产的出现和发展,生产中的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安全防护技术随着生产的进步而发展。在公元七、八世纪我们的祖先就认识了毒气,并提出测知方法。公610年,隋代方巢著的《诸病源侯论》中记载:凡古井冢和深坑井中多有毒气,不可辄入必入者,先下鸡毛试之,若毛旋转不下即有毒,便不可入。公元752年,唐代王涛著的《外台秘要引小品方》中提出,在有毒物的处所,可用小动物测试,若有毒,其物即死。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通过生产实践,积累了许多关于防止灾害的知识与经验。我国古代的青铜冶铸及其安全防护技术都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从湖北铜绿山出土的古矿冶遗址来看,当时在开采铜矿的作业中就采用了自然通风、排水、提升、照明以及框架式支护等一系列安全技术措施。在我国古代采矿业中,采煤时在井下用大竹杆凿去中节插入煤中进行通风,排除瓦斯气体,预防中毒,并用支板防止冒顶事故1637年,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中,详尽地记载了处理矿内瓦斯

和顶板的安全技术:初见煤端时,毒气灼人,有将巨竹凿去中节,尖锐其末,插入炭中,其毒烟从竹中透上,采煤时,其上支板,以防压崩耳。凡煤炭去空,而后以土填实其井。公元%%年,北宋木结构建筑匠师喻皓在建造开宝寺灵感塔时,每建一层都在塔的周围安设帷幕遮挡,既避免施工伤人,又易于操作。防火技术是人类最早的安全技术之一。早在公元前七百年,周朝人所著的《周易》中就有水火相忌、水在火上既济的记载。据孟元老《东京梦华集》记述,北宋首都汴京的消防组织就相当严密:消防的管理机构不仅有地方政府,而且由军队担负执勤任务;每坊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一所,铺兵五人负责值班巡逻,防火又防盗。在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乃有救火家事,谓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火索、铁锚儿之类;一旦发生火警,由军弛报各有关部门。中国古代沉淀的安全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的确光辉灿烂。 更为突出的是,在古老的中华民族悠久历史进程中,流传于民族文明长河中的安全方略,对我们今天现代社会的安全活动有着极有价值的借鉴。下面这些我国古代的安全方略,至今也有参考价值。 安全方略之一:居安要思危出于《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安不忘危,预防为主,正像孔子所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真乃安全行动的原则和方针是也。 安全方略之二:长治能久安出自《汉书贾谊传》: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是的,只有发达长治之业,才能实现久安之势。这不仅对于国家安定是这样,生活与生产的安全也需要这一重要的安全策略。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试题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试题 1. 对安全生产五要素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完善安全法制是灵魂 B建设安全文化是根本 C 增强安全科技是利器 D 落实安全责任是手段 正确答案:B 2. 安全系统中的“物”是指()√ A机器和环境 B 环境和产品 C 机器和产品 D 物品和机器 正确答案:A 3. 物态文化的“三一”是指()√ A 新文化、现代管理和新技术 B 高科技、高速度和高素质 C新科技、现代管理和全面素质 D 新技术、新制度和高执行力 正确答案:C 4. 人的基本安全素质包括()√ A 安全认识、安全技术和安全意识 B 安全认识、安全理念和安全意识 C 安全知识、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 D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 正确答案:D 5. 提高安全素质的手段不包括()√ A 监督管理 B 教育培训 C 科普活动

D经济罚款 正确答案:D 6. 安全文化从状态上理解包括()√ A现实的安全文化和发展的安全文化 B 古代的安全文化和现代的安全文化 C 先进的安全文化和落后的安全文化 D 公共的安全文化和企业的安全文化 正确答案:A 7. 我国安全观念文化的转变不正确的是()√ A 从“宿命论”变为“本质论” B 从“革命精神”变为“科学精神” C从“生命优先”变为“财产优先” D 从“安全常识”到“安全科学” 正确答案:C 8. 建设企业文化的方法载体不包括()√ A 文学艺术载体 B 教育培训载体 C监督管理载体 D 环境物态载体 正确答案:C 9. 班组长掌控的“三条命”是()√ A 人命、制度之命、环境之命 B人命、设备之命、环境之命 C 人命、设备之命、企业之命 D 人命、设备之命、国家之命 正确答案:B 10. 安全文化从形态体系上包括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物态文化。()√ A行为文化

民俗文化可以让乡村旅游小镇别具风情

民俗文化可以让乡村旅游小镇别具风情——山合水易“贵州梵净山傩仪风情小镇规划” 乡村旅游规划——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民俗文化可以增添乡村旅游的特色,那么,怎样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规划设计,才能让民族文化成功融入进乡村旅游项目中呢?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在对贵州梵净山傩仪风情小镇进行规划时,就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 异地民俗风情体验能够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趣、求知”的多方面心理需求。同时,高达56.7%的西方游客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地域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和猎奇的心理。民俗游是旅游行为和旅游地产开发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项目简介: 本项目地——黑湾河旅游服务小区,隶属于贵州省铜仁地区江口县,位于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梵净山的脚下,东以太平河为界,西到坝干村,北到转塘,南到熊家坝,占地面积约 2.2平方公里。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将整个项目分为三个建设区块,在本规划中,称之为“南区、中区、北区”。傩仪风情小镇隶属于项目整体规划中的“中区”,“傩文化”为主要的展现形式,配合各种民族民俗风情展示,形成别具特色的“最生动的文化风情小镇”。

文化特色:民俗文化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挖掘了贵州铜仁地区的“傩文化”这种特有的古老文化,将它与梵净山的神秘联系起来,打造出一个以傩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度假小镇,其物业主要以商铺、客栈、酒店为主。也有珍藏梵净山珍惜野生动植物标本的珍惜动植物博物馆等文化参与、娱乐体验设施。通过提炼和演艺傩文化中积极向上的部分,转变形成大众类的旅游产品。同时发掘贵州地区最具特色的民族民俗元素点缀其中,形成一个满足游客住宿、餐饮、娱乐体验、文化参与的大众游憩场所。 核心理念: 梵净山是一座生态环境优良的佛教名山,旅游行为多以登山观光、烧香参拜为主,游客资源相对单一,旅游配套服务较为滞后。针对现状,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采取了“山上、山下一体化联动”的战略性思路,即山上观光,山下休闲,山上听禅悟性,山下康体养生,山上感受生态王国,山下体验文化小镇,改善旅游产品严重匮乏这一基础现状,实现对观光景区的游客资源进行再开发的长远目标,打造出一条极具内在价值和发展潜力的旅游度假休闲产业链。 项目意义: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在本项目中结合梵净山观

中国美术史 第一编 史前及先秦美术

第一编史前及先秦美术 第一章史前美术 一石器时代美术的明显特征:艺术与实用的结合 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饰品:距今约28940年前峙峪人制作的一件石墨饰品。 1987年河北兴陵发现的一件赤鹿角枝残段是现知比较可靠的最早的原始刻划艺术品距今13000年。 内蒙古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石刻女神像 新石器时代末期,也称“龙山时代”或“铜石并用时代”是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转变的过渡时代。 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品种,是距今4千多年前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它以黑色陶器为其特征,所以称之为“黑陶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所以又称“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出土大量玉器玉琮和玉璧是良渚文化玉器中重要的礼器。 二陶器的发明与磨制石器的应用并列成为新石器时代的两大标志 陶器用途分:饮食器、炊煮器、储藏器 按陶质分:红陶、白陶、灰陶、黑陶。 所谓彩陶:指在打磨光滑的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赭红、黑、白诸种颜色)黑陶: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碳形成的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山东龙山文化以轮制技术制成的薄胎蛋壳黑陶以工艺精巧著称(山东潍坊姚宫庄、镂孔蛋壳黑陶杯) 彩陶和黑陶代表我国美术创作的第一次高峰,在技术上、造型上为青铜器的出现做出准备。 新时期中期裴李岗文化中发现的有绿松石珠 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的玉器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玉器。 浙江余杭出土的一件大玉琮有“琮王”之称。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编织工艺相当发达,河姆渡遗址发现大片苇席印痕 河姆渡出土的木胎圈足漆碗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漆器。 三仰韶文化以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彩陶最为杰出 陕西西安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于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 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的花瓣文彩陶盆和河南临汝阎村出土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属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肃青海的一个分支,分成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 其彩陶特点:装饰面积大、回旋多变之特色、色调热烈,色彩对比强烈。 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壁画遗迹是辽宁建平、凌源交界处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和宁夏固原店河村齐家文化遗址 岩画是用矿物质颜料涂给或用石器磨刻、敲凿乃至用金属工具刻划在山崖石面口的图画,作者是巫师兼猎人。 青海同德宗日出土的多人舞蹈纹彩陶盆属于马家窑文化中的宗日文化。四红山文化陶塑与泥塑女神像的出土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重要的美术考古

中国史前时期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史前时期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佚名 一、中国史前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质学研究表明,中国史前及现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格局,是新生代以来的新构造运动而形成的。进入地史的新生代后,全球发生了剧烈的造山运动。第三纪是造山运动最为剧烈的时期。由于欧洲的阿尔卑斯、亚洲的喜马拉雅和环太平洋的造山运动,使得海洋范围缩小,陆地面积扩大,最终形成了现今地球的海陆轮廓。 对中国现今地形影响最大的是喜马拉雅运动。依据板块运动理论,喜马拉雅运造山动是由于第三纪印度、阿拉伯等小板块碰撞亚洲大陆而发生的。喜马拉雅地区,在始新世时还是海洋环境,中新世时强烈的造山运动使这一地区上升为陆地,上新世晚期青藏高原已抬升到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更新世早期平均海拔为2000米,更新世中期高原面在3000米左右,更新世晚期广大原面已达4500~ 5000 米的高度。喜马拉雅运动导致了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 首先,喜马拉雅运动,不仅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形成,而且引起了中国大陆的一系列大规模的差异性升降构造变化,形成了西高东低呈巨大的三级阶梯形下降的自然地貌基本格局,即由珠穆朗玛峰等一系列高大山系和青藏高原组成的第一级阶梯,海拔高度一般为4000~ 5000 米;自昆仑山和祁连山以北、横断山脉以东,地势急剧下降而形成第二级阶梯,包括新疆和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海拔高度多在1000~ 2000 米之间;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到滇东高原一线以东,地势再次下降形成第三级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地区,高度也降到1000米以下到数十米。 其次,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大大改变了中国的古地貌,引起了西风激流的动力作用,改变了中国各地气候要素的组成。在强大的西风激流吹扬下,中亚内陆沙漠地区的大量粉尘被抬升到3000米以上的高空,随风向东南方向飘移。之后,由于东南季风的干扰和秦岭、六盘山、吕梁山、太行山的阻隔和截留,风速变慢,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大量沉积下来,形成巨厚的黄土堆积。中国第四纪黄土研究表明,黄土是从距今约250 万年前的更新世早期开始堆积的。但当时,由于青藏高原上升的还不很高,西风激流的作用尚不很强,最早形成的午城黄土的沉积的速率、厚度和广度均较小。中更新世时,随着青藏高原的不断抬升,风力作用和沉积速率加强,在黄河中游,特别是泾、洛河流域形成了厚达数十米的离石黄土。更新世晚期,由青藏高原进一步上升到现代的高度,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最终基本形成,气候进一步变得干凉,风力作用和马兰黄土的堆积速度明显加快,最终在中国北方形成了总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堆积,并在黄河中游一带形成了蔚为壮观的黄土高原。 再次,喜马拉雅运动还引起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祁连山、阴山、燕山、秦岭、南岭等山系的强烈上升,大大改变了中国各地气候要素的组成,最终形成了三大自然区域:即东部季风区(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青藏高原以东)、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以北)和青藏高寒区。此外,境内的一些东西走向山脉,阻当了西北寒流的南下和东南暖湿气流的北上,对于大气热量和水分的再分配也起到了明显的作用。自北而南-形成了温度、降水量、植被有所差异的几个气候区。北部天山-祁连山-阴山-燕山一带是划分暖温带和温带的分界

人教部编版历史第一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历史第一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练 习题 第1题【单选题】 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人们造屋定居,辛勤劳动,结合图文选出正确的选项( ) ①图一属于半坡人居住的房屋,图二属于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 ②图一房屋主要位于长江流域,图二房屋主要位于黄河流域 ③图一房屋居民种植粟,图二房屋居民种植水稻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如下图,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参观到的一处我国远古人类遗址,对这个牌正确的文字解释应该是( )

A、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 B、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岩洞里,距今约70万—20万年 C、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穴里,距今约30000年 D、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如下图考古发现的磨制工具应出现在(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朝代 D、铁器时代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夏朝筑有城堡和大兴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右图为《春秋左传》中关于夏朝军制的记载。夏朝的建立者是( ) A、黄帝 B、尧 C、禹 D、桀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请设想下:你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远古时代,原始人会用“稻”做饭招待你……,哦,你可能来到了( )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桂林的虞山公园有一座石山,相传远古时代舜帝(史称虞舜)曾南巡到此,故名虞山,后人在此立庙纪念,今天的虞山公园就是由此得名。请指出舜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领袖的( ) A、世袭制 B、武力夺取 C、禅让制 D、民主选举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桂林的虞山公园有一座石山,相传远古时代舜帝(史称虞舜)曾南巡到此,故名虞山,后人在此立庙纪念,今天的虞山公园就是由此得名。请指出舜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领袖的( ) A、世袭制 B、武力夺取 C、禅让制 D、选举制 【答案】: 【解析】:

2020年智慧树知到《大学生安全文化》答案全

2020年智慧树知到《大学生安全文化》答案第一章 1 【单选题】(10分) 人得基本安全素质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与安全意识 2 【单选题】(10分) 据统计,各类意外死亡中,下列选项中得_交通事故_事故造成得伤亡人数最多。 3 【单选题】(10分) 安全文化从时间上理解包括_古代得安全文化与现代得安全文化_。 4 【单选题】(10分) 下列选项中,_风险就是静态得___不属于现代安全理念得内容。 5 【单选题】(10分) 下面对安全文化得表述正确得就是__弘扬安全文化得目标就是为了实现生命安全、健康保障、社会与谐与持续发展__。 6 【单选题】(10分) 以下内容不完全属于安全文化得就是_幽默___。 7 【单选题】(10分) 下列成语体现“预防为主”得安全思想得就是__居安思危__。 8 【单选题】(10分) 在现代,安全文化得观念特征就是_系统论___。 9 【多选题】(10分) 为什么安全就是每个专业得事?

自己不安全也会伤及她人 每个专业都在不同程度涉及安全 安全就是每个人得需要 安全需要您我她 10 【多选题】(10分) 如何判断传统得安全习俗就是否都可取? 其效果就是否对安全有益 其内容就是否科学 其安全观念就是否先进 2020年智慧树知到《大学生安全文化》答案第二章 第1部分 总题数: 16 1 【单选题】(10分) 网络购物价廉物美,也很便捷。下列选项中得__尽可能选择著名正规得购物网__网络购物建议我们应采纳。 2 【单选题】(10分) 食用摇头丸对头脑得伤害就是_导致脑细胞凋亡___。 3 【单选题】(10分) 发现宿舍被盗后该怎么办?下列选项属于正确做法得就是_立即向学校保卫处报告,保护现场___。 4 【单选题】(10分) 参加集体活动时,错误得做法就是_随便放置贵重物品___。 5 【单选题】(10分)

文化和旅游结合提升乡村旅游档次

文化和旅游结合提升乡村旅游档次 近年来,旅游业蓬勃发展,其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更是拉动了社会的经济增长,可谓是发展前途较为广阔的新兴产业之一。然而,对于乡村旅游业来说,其发展较之城市旅游,明显不够顺畅。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文化与产品的结合程度较低、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不够重视等问题。但是,乡村旅游业也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其乡村的文化气息较为浓厚。由于中国的乡村文化兴起极早,流传已有数千年,已深入农村居民内心,成为乡村旅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若能将乡村文化与旅游发展相结合,使乡村文化能借助现代化的旅游方式加以表达、展现,就必定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无穷的活力,推进乡村旅游业的提档升品。现代化的旅游方式,不论游客开展任何哪一项活动,都与文化内涵相连。例如,游客在旅游地所进行的吃、喝、玩、乐等一切活动,都与乡村的文化习俗密不可分。所以,将乡村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业,可有效克服其发展短板,实现提档升品、增强吸引力,促进乡村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是乡村旅游提档升品、增强吸引力的有效手段 如今,我国旅游业鹏兴勃发,已进入全民旅游时代。可是,乡村的旅游业较之城市旅游,其发展明显不够顺畅,而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恰能为其注入活力。现代化的旅游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高层次需求,对旅游的品味也要求日益提高,高质量的旅游能够有效吸引游客,在旅游市场保持较高的竞争力。目前,乡村旅游的短板主要表现为缺乏文化的参与。在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过程中,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可以增加乡村旅游景点的吸引力,迅速打造出乡村文化旅游的品牌。无数实践均表明,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是提档升品、增强吸引力的有效手段。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如今,各国旅游业迅猛发展,而乡村旅游业也日益显现出其生命力。由于现代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想要逃离城市的喧嚣,渴望回归乡村那种宁静的生活,人们的这种心理诉求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再加上,近几年来,人们节假日时间明显增多,这就更促进了人们出游的次数。我国地域辽阔,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其中许多自然景观经过长期的发展,具有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因素。例如,一些古村古镇、墓葬寺庙等,便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