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上古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各阶段特点及总体规律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中国先哲与当代学者往往以“上古”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物质文化长足进展,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
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从人猿叩别、文化开始发端,到传说中的禹“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中国文化在自身的生命运动中,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
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其要旨在于“纳上下于道德,而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周初统治者在总结夏亡殷灭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重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此。
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最根本的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知识概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1 、中国文化中的上古是指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此时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2 、有人就有了历史和文化;中国文化的起源与中国人的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文化产生于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其间产生出来的工具(火)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而且直接标志着文化的起源。
3 、中国先民的原始观念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其中原始宗教是主流。
4 、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 祖先崇拜;三是图腾崇拜。
5 、中国原始社会组织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其中母系氏族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
父系氏族社会铜石并用,也就是传说中的五帝时期。
五帝是指黄帝、颛顼(zhuan xu)、帝喾(ku)、唐尧、虞舜。
6 、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经过征战和磨合,最终成为中华文化。
第二节商周:从神本走向人本1 、至商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才开始形成。
2 、商代由掌理卜筮和记事的"贞人"书写与保存的典册,便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文献。
3 、商人尊神重巫,体现了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
这种神本文化是人类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
4 、神本文化也就是尊神,率民以事神。
5 、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开始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其契机便是商周之际的社会大变动。
6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周人入主中原,具有决定文化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
7 、周人维新,首先表现在宗法制度的建立。
这种兼具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
8 、周人的另一个文化创新,就是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即"制礼作乐"。
9 、周代的礼制是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 西学东渐及中断 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东 来。他们在给中国人带来欧洲宗教神学,也将 近代的世界观念以及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 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 由于宗法专制沉重,雍正年间,随着耶稣会士 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近中断,中国对 外部世界的大门日益关闭
• 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中西方的冲突 已成为不可避免之势。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 中国文化推人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 历史阶段。
七、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 文化勃兴
• 爆发于公元750年的安史之乱,引发了潜藏 已久的种种危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 发生了巨大变迁。 • 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势相呼应, 中国文化亦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
• 两宋理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 所当然和所以然,亦即“天理”,而且高度强 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 • 基本观点: 理一元论 理一分殊 存天理、灭人欲 •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 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玄学的兴盛,体现出动乱时代人们对个体存 在意义和价值的关注,而这样一种社会心理 也成为道教与佛教兴盛的土壤。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酝酿于东汉,发展于 魏晋,至南北朝时期,北魏萧梁陶弘景更以“天 子师”之尊构造道教神仙谱系,叙述道教传授历 史,道教至此基本定型。 与道教勃兴的同时,佛教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文化 系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的相互 冲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
•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建立。 •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如分封制、宗法制、 礼制,实质上无不渗透着一种强烈的伦理道德 精神。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 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 此。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墨家
墨家创立者是鲁国墨翟,信 徒多是下层群众。墨家强调 尚力,节用,兼爱,强调尊 崇天神,鼓吹专制统治。
墨子(战国)
四、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 宏阔的文化精神 • 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 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秦汉帝国
• 秦始皇创立的秦帝国与古罗马、古印度并立三个 世界性大国。
• 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汉帝国的版图与事功更在秦之 上,与其同时并立的世界性大国唯有罗马帝国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中国人的起源:距今170万年的元谋猿人 • 原始物质文化:工具(石器)、火的使用、农业
、畜牧业、陶器。
灰黑陶高领三足罐形鼎 龙山文化
陶折复圆 河姆渡文化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原始社会组织:原始群 、家族、氏族、部落、 部落联盟。
• 原始观念文化:
宏阔的追求 • 长城 • 阿房宫 • 秦始皇陵 • 长安昆明湖 • 《史记》
秦始皇陵兵马俑
思想、文化的统一
• 秦朝 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 行同伦、地同域、焚书坑儒
• 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学兴起
书同文
小篆体(the small seal)十六字砖 (秦)海内皆臣歲登成熟道毋飢人
车同轨
黄帝
炎帝
中 华 民 族 远 祖 分 布 图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上古文化分布
东夷:活动区域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 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青莲 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
蚩尤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上古文化分布
苗蛮:主要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一带, 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
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和西方世界的景教、伊斯 兰教、医术、建筑艺术等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上古:中国文化的产生上古(一般指夏商周)是指几百万年以前,至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阶段。
(殷商之前)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我们可以把上古界定为:170万年前至殷商的4000多年前这段时期。
在这个时间段内,人类的进化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拉玛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和晚期智人(新人),这是世界人类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1、中国人的起源:广义的文化是指“人化自然”,或叫“自然的人化”,因此有了人就有了文化。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文化史,中国文化的起源应该从中国人的起源说起。
(一)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猿人”。
经科学家研究,元谋人距今已有170万年。
元谋人更象古猿。
他们在密林中采摘果实,追猎野兽,还能蹒跚直立行走。
(二)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1927年以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内陆续发现了不少猿人的牙齿、头盖骨、肢骨等化石,这种猿人被称作“北京猿人”。
在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为了抵御灾害和获取生活资料,不得不几十个人结成一个群体在一起生活,形成原始群。
他们白天采摘果实猎取野兽,到晚上返回龙骨山的山洞里,边烤火边休息,边用简单的语言和手势交谈。
(三)1.8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1933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发现了距今1.8万年以前的人类遗骨化石。
这种人被称为“山顶洞人”山顶洞人比北京猿人有了很大进步。
山顶洞人的文化生活比较丰富,有了装饰品。
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来的。
70年代以来,人类各个发展阶段的丰富材料在我国相继发现,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在人类起源的各个环节中唯一没有缺环的国家。
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蒙古人种,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的特征。
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来的。
在古代人们对人类的起源是缺乏研究的,于是就有了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淮南子》、《山海经》)。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周人的文化维新
周取代商后,周人在承袭商人的天神观念时,开始了由神 本向人本的思想转变。周人称至上神为“天”或“昊天上 帝”,认为王权为天所授,为王祖所遗,神界同周代君王的 关系已是天与天子关系,所以周人敬天法祖。这样,宗教与 政权、族权三位一体,水乳交融,形成以天帝为皈依,以宗 法家族为基础,以君权神授为核心的国家民族宗教。“敬天 法祖”自此成为中国人的基本信仰,延绵三千年而不衰。 鉴于商亡的教训,周人又意识到“天命靡(无)常”和 “小人难保”,于是强调“敬德保民”、“以德配天”,在 宗法宗教中渗入人文主义成分,试图通过宗法制度、礼乐制 度以及对“德”的宣传来弥补“天”的力量的缺失。 主要措施:宗法建构 制礼作乐
第三节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一、解脱羁绊,士层崛起; 二、文化传播,交织渗透; 三、学术宽松,富于创造;
四、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续1
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华文化史上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 巨人的时代,其中孔子、老子、庄子、墨子、邹衍、孟子、荀子 等,他们深邃的哲学思考足以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 里斯多德等相比美。诸子的兴起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鲜明的 “救时之弊”的文化目的性。但由于社会地位、思考方式和学统 承继上的差异,在学派风格上又各具独特鲜明的个性,其中以儒、 墨、道、法、阴阳、名六家的影响最大。 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以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 用理性、重道德修养的醇厚之风而独树一帜。儒家思想既继承了 血缘宗法时代的原始民主和原始人道遗风,又切合春秋战国时代 谋求安定的普遍社会心理,故而成为时代的“显学”。由于儒学 的核心在于现实人事,在于普天之下的人的精神品格,在于人类 社会和谐的群体目标,所以儒学成为高举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旗 帜,为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确定了独特的含义,最终成为中华传 统文化的正宗。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四、原始社会组织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上古时代主要有婚姻关系, 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包括 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 部落联盟等。
整理ppt
1.婚姻关系:
首先是:血亲杂交(群居杂婚,母子、父女也可能有
性关系,导致人口繁殖能力和体质低下)
其次是:血缘群婚(形成血缘家族的婚姻关系称血缘婚)
整理ppt
二、原始物质文化
新石器时代,约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中国人广泛使 用经过磨光或钻孔加工的工具器型有石斧、石刀、石铲、 石凿和石梨等。粗糙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整理ppt
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巡览
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
“大汶口文化”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等遗存。出土文物有
造型美观的背壶、钵型鼎、镂孔豆、高柄杯、彩陶豆以及磨制
精细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凿、骨器等。大汶口文化的发现,
为山东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1982年,大汶口遗址被公布为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理ppt
三、原始观念文化
中国先民原始观念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原 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其中原始宗教是主流。
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 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 祖先崇拜;三是图腾 崇拜。
整理ppt
禹的时代开始了“夏文化”的进程,其特征是: (1)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渡到青铜器; (2)农业生产己有相当发展; (3)私有制确立; (4)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起来。
整理ppt
五、上古文化分布 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
大文化集团;经过征战和磨合,最终成为中华文 化。
女性被先民认为是繁殖人种的决定因素,因此,人们 把女性作为创世神、始祖神加以顶礼膜拜。后来,随着男 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便转向了男性崇拜。
4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上古

❖ 创造文物制度的文化英雄
衣裳之治
❖ 《易·系辞》称黄帝、尧、舜之德,首举“垂 衣裳而天下治”。衣裳为文明之标志。未开 化的民族,往往不裸体或断发文身。
《吕氏春秋·贵因篇》:“禹之裸国,裸人衣出。” 《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
从信古到疑古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①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 长。 ②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 物愈放愈大。
①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 ②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 ③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 ④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顾颉刚先生(1893-1980)
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新认识
后来秦始皇又成了统一的事业。但各民族间的种族观念是向来极深 的,只有黄河下流的民族唤做华夏,其余的都唤做蛮夷。疆域的统 一虽可使用武力,而消弭民族间的恶感,使其能安居于一国之中, 则武力便无所施其技。于是有几个聪明人起来,把祖先和神灵“横 的系统”改成了“纵的系统”,把甲国的祖算做了乙国的祖的父亲, 又把丙国的神算做了甲国的祖的父亲。他们起来喊道,“咱们都是 黄帝的子孙,分散得远了,所以情谊疏了,风俗也不同了。如今又 合为一国,咱们应当化除畛域的成见!” 这是谎话,却很可以匡济 时艰,使各民族间发生了同气连枝的信仰。 ……借了这种帝王系统 的谎话来收拾人心,号召统一,确是一种极有力的政治作用。但这 种说法传到了后世,便成了历史上不易消释的“三皇五帝” 的症瘕, 永远做真史实的障碍。
人)—智人(旧石器时代:长阳人、丁村人、 大荔人、山顶洞人)——(中石器时代:打 制,细石器)—新石器时代(磨制,陶器, 裴李岗、磁山、仰韶、河姆渡文化)—铜石 并用(良渚、龙山、齐家、三星堆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文》:瑟:庖牺所作弦乐也。琴,神农 所作。古者芒氏初作罗。古者夙沙氏初作煮 海盐。黄帝初教作糜。古者黄帝初作冕。古 者掘地为臼。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刻 木为揖,以济不通。古者女娲作簧。古者随 作笙。古者挥作弓。古者夷牟初作矢。古者 巫彭始作医。古者巫咸初作巫。古者伯益初 作井。古者昆吾作匋。古者垂作耒耜,以振 民也。古者垂作钟。古者乌曹作簿。车。夏 后氏奚仲所造。
旧石器时代工具(打制石器)
尖状砍砸器
燧 石
石 斧
旧石器时代骨针
旧石器时代艺术品
七孔石刀
石箭镞
新 石 器 时 代 (
磨 制 石 器 )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系
苏秉琦 中国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 区:块 系:条 类型:分支 苏秉琦 著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系
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 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 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 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 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上古文化分布: 华夏集团(炎帝、黄帝、共工)
活动地域:黄土高原,黄河中游地区
东夷集团(蚩尤,后羿)
活动地域:山东、河南东南、安徽中部
苗蛮集团(伏羲、女娲)
活动地域:两湖、江西一带
华夏集团 苗蛮 集团
东 夷 集 团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新认识 一元论 多元论
顾颉刚——王国维—傅斯年—蒙文通—徐旭生
中原中心说——满天星斗、向心的花瓣结构、多元一体
参考论著: 苏秉琦:《中华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 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氏著《史 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
从疑古到释古
疑古派:“东周以上无信史”
王国维利用甲骨文材料,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 考》,证明《史记 · 殷本纪》记载的确切,向“东 周以上无信史”提出挑战。
郭沫若:真实地阐明中国古代社会还需要大规模地做 地下的发掘,就是仰仗“锄头考古学”的力量。 随着一些被疑古派判为伪书的《尉缭子》、《六韬》 在西汉墓出土,对疑古派产生致命打击。
中国文化概论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上古
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
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 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五千年文明,三千年历史
第一节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中国人起源:
盘古—三皇—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尧舜禹。
古猿—猿人—直立人(元谋、蓝田、北京
江浙文化区 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菘泽文化——良渚文化
琮圆方相套的形 状是中国古代 “天圆地方”观 念的体现,因此 琮是天地贯通的 象征,也是贯通 天地的一项手段 或法器。
良渚文化玉兽面纹琮
河姆渡刻花陶盆
山东文化区 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大 汶 口 文 化 玉 铲
杯壁只有0.5毫米厚
(十四)伯余作衣裳。(十五)胡曹作衣。胡曹作 冕。(十六)放则作扉履。(十七)雍父作春柞臼。 (十八)胲作服牛。(十九)相土作乘马。(二十)肠 作驾。(二十一)共鼓、货狄作舟。(二十二)女 娲作笙簧。女娲作簧。(二十三)随作笙。随作 竿。(二十四)夷作鼓。(二十五)挥作弓。(二 十六)夷牟作矢。(二十七)巫彭作医。
龙 山 文 化 蛋 壳 黑 陶 杯
长江中游文化区 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
大溪文化彩陶碗
Hale Waihona Puke 郭沫若词《西江月· 颂陶》写道:土是有生之
母,陶为人所化生。陶人与土配成双,天地 阴阳酝酿。水火木金协调,宫商角徵交响。 汇成陶海叹汪洋,真是森罗万象。
兴 隆 洼 文 化 红 山 文 化 小 河 沿 文 化
人)—智人(旧石器时代:长阳人、丁村人、 大荔人、山顶洞人)——(中石器时代:打 制,细石器)—新石器时代(磨制,陶器, 裴李岗、磁山、仰韶、河姆渡文化)—铜石 并用(良渚、龙山、齐家、三星堆文化)
早 期 人 类
北京猿人铜像
华北地区 距今年代 文化分期 周口店系 万年 统 200 100 50 周口店 10 5 1.5 中期 晚期 许家窑 峙峪、虎 头梁 匼河 丁村 下川 旧石器 早期 小长梁 蓝田
蛮,文身断发。”
中国各种事物的起源传说——《世本》
〔黄帝〕(一)黄帝见百物,始穿井。(二)黄帝 乐名《咸池》。(三)黄帝造火食、旃冕。 (四) 羲和占日。(五)常仪占月。羲和作占月。(六) 后益作占岁。(七)臾区占星气。(八)大桡作甲 子。黄帝令大挠作甲子。(九)隶首作算数。 隶首作数。(十)伶伦造律吕。(十一)容成造历。 (十二)苍颉作书。苍颉造文字。沮诵、苍颉 作书,并黄帝时史宫。(十三)史皇作图。
燕 辽 文 化 区
—— ——
红 山 文 化 玉 龙
六大区系并不是简单的地理划分,主要着眼于其间 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中原地区 是六大区系之一,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中原, 这同以往在中华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形成的黄河流域 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民族文化先是从这里发展 起来,其他地区的文化比较落后,只是在中原地区 影响下才得以发展的观点有所不同,从而对于在历 史考古界根深蒂固的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王朝中 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
从信古到疑古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①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 长。 ②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 物愈放愈大。 ①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 ②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 ③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 ④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顾颉刚先生(1893-1980)
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新认识
后来秦始皇又成了统一的事业。但各民族间的种族观念是向来极深 的,只有黄河下流的民族唤做华夏,其余的都唤做蛮夷。疆域的统 一虽可使用武力,而消弭民族间的恶感,使其能安居于一国之中, 则武力便无所施其技。于是有几个聪明人起来,把祖先和神灵“横 的系统”改成了“纵的系统”,把甲国的祖算做了乙国的祖的父亲, 又把丙国的神算做了甲国的祖的父亲。他们起来喊道,“咱们都是 黄帝的子孙,分散得远了,所以情谊疏了,风俗也不同了。如今又 合为一国,咱们应当化除畛域的成见!” 这是谎话,却很可以匡 济时艰,使各民族间发生了同气连枝的信仰。 ……借了这种帝王 系统的谎话来收拾人心,号召统一,确是一种极有力的政治作用。 但这种说法传到了后世,便成了历史上不易消释的“三皇五帝” 的症瘕,永远做真史实的障碍。 ——顾颉刚
原始观念文化
自然崇拜
(太阳神,地神) 生殖—祖先崇拜 图腾崇拜 原始艺术
图腾:“它的亲属,它的标记”
生殖崇拜
龙——雷:太皞伏羲氏、华胥氏
雷泽、雷渊、雷神 雷:长子 龙:君王
西方龙
文明因素:
金属的使用;文字的产生;城市的出现;礼
仪中心的出现;贫富的分化;人牲人殉的发 端;国家。
禅让(尧、舜、禹)
《竹书纪年》:“ 昔尧德衰, 为舜所囚。舜
囚尧, 复偃塞丹朱, 使不得与父相见。” 韩非子:“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 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也。”
古史传说与疑古思潮
孔子“信而好古”
东 汉 画 像 石 : 伏 羲 、 女 娲
以“三皇五帝”为核 心的古史体系
有王无年
六大区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 此外藏蒙、中亚、西南山地、沿海岛屿各有自己文化圈。
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区 磁山文化——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
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陶瓶
仰韶文化(公元前6000-前3000)中的陶
器
半坡彩陶代表作品:人面鱼纹彩陶盘
彩陶上鱼纹的演变过程
半 坡 彩 陶 代 表 作 品 : 人 头 壶
庙底沟彩陶代表作品:彩陶花瓣纹盆 花瓣纹与“华族”
甘青文化区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
马 家 窑 彩 陶 漩 涡 纹 尖 底 瓶
马 家 窑 彩 陶 漩 涡 纹 瓶
*马 前家 窑 文 )化 中( 的公 彩元 绘前 陶 盆 3000
2600
齐 家 文 化 , 陶 器 以 素 陶 为 主
黄帝故事的主题:
与炎帝、蚩尤的战争(
《史记· 五帝本纪》: 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创造文物制度的文化英雄
衣裳之治
《易· 系辞》称黄帝、尧、舜之德,首举“垂
衣裳而天下治”。衣裳为文明之标志。未开 化的民族,往往不裸体或断发文身。
《吕氏春秋· 贵因篇》:“禹之裸国,裸人衣出。” 《史记· 吴太伯世家):“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
原始社会组织
母系氏族社会:
生产工具 :石器;
婚姻形态:杂婚,血缘群婚,族
外婚;(伏羲之世,虑劫略之易于造乱,
乃创为俪皮之礼,定夫妇之道。女娲亦佐 伏羲定婚礼,并置女媒。 )
社会组织:家族,氏族,部落,
部落联盟
父系氏族社会:部落-部落联盟-国家。
生产工具:铜石并用,私有制萌生;
夏文化:私有制确立,国家出现;
君主相传号为林、蒸。《尔雅》:“林、蒸,君
也。”盖古之部落,其酋长多深居山林,故后世 译古代林、蒸之名,即君主之义。 唐、虞时诸侯之长尚号为岳:《尚书》有四岳之 名。 巡狩之朝诸侯必于山岳。舜巡四岳,禹会诸侯于 涂山,即其证。 人民相传号为丘民。《孟子》谓“得乎丘民为天 子”。丘民,盖古者相传之称。《禹贡》有“降 丘宅土”之文,是洪水以前及洪水时,民多居丘 也。 《盘庚下》:“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 所以迁至有山之殷。 与两河流域相一致,文明从大河外围山麓开始。
华南地区
匼河系统
西侯度
西南
元谋
东南
观音洞
和县龙潭 洞
岩灰洞 东海大贤 富林、穿 庄 洞
原始物质文化:石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