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主要史前文化遗址

湖南主要史前文化遗址
湖南主要史前文化遗址

玉蟾岩遗址、高庙遗址、城头山遗址是湖南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物古迹,分别代表了中华民族最早的稻作农业、宗教文化和城市文明,这些遗址与炎帝传说不谋而合,故有人称之为泛炎帝文化。

湖南不仅拥有炎帝陵、舜帝陵、嫘祖墓、二妃墓、善卷墓,还拥有五岳之一的南岳及祝融传说,然而自西周以来却一直被视为蛮荒之地。然而,考古发现证明,这里恰恰就是中华文明的最早源头之一。

一、与炎帝文化相关联的远古文物古迹[拘泥于传统说法]

炎帝神农氏,据传是中华文明之祖。在中国文献记载中,人们将远古的很多发明创造归于炎帝。

据传炎帝有十七代,或言八代,或言七十代。他从北方南下寻找粮食及医药,最终在湖南发现原始水稻并建立古厉山国,从此中国开始了农业文明进程。因此从陕西到湖北、湖南到处都有炎帝传说。他的部族在湖南生活长久,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道县的人工水稻与神农发明农业当有联系。道县附近有嘉禾县,文献记载与神农有关。《桂阳州志》:?《管子》曰:神农种谷于淇田之阳……九洲之人,乃知谷食。?又云:?天降嘉谷,神农拾之,教耕于骑田岭之北,其地曰禾仓,后以置县。?《衡湘稽古录》:?帝之匠赤制氏,作耒耜于郴州耒山。?于是神农揭开了中国农业浩浩史册的第一页。

嘉禾县,古称?禾仓堡?;禾仓,即谷仓,是天下粮仓,清人李元度重修《南岳志》卷十引《湘衡稽古》云:?今桂阳县北有淇江,其阳有嘉禾县。相传炎帝之世,天降嘉禾,帝拾之以教耕,以其地为禾仓。后置县,因名嘉禾。?

高庙遗址也与炎帝有关,最近出现一种?炎帝会同说?,怀化会同县的许多地名,如:连山、八卦庙、会同等都与炎帝有关。另外其所引几条古书记载也是可供研究的。如:东汉《春秋纬〃元命苞》:?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农(此?神农?指?神龙?,?农?是?龙?之误,《史记?补五帝本纪》:?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始为天子?。《山海经?大荒西经》明确记载:?大巫山、有金之山,西南,大荒之中隅,有偏句、常羊之山?。而晋代《伏滔集》载《习凿齿论青楚人物略》:?神农生于黔中?,又据《会同县志》记载,会同古属?黔中?之地。

炎帝又与城头山古城有关联。神农氏又称烈山氏,传说在湖南建了厉山国。《读史方舆纪要》:?澧水:州南三里,源出慈利西之厉山,东流会溇水,又东经石门县会渫水,又东至州城下,州北七十里之涔水,州东二十五里之澹水,俱流合焉,下流入于洞庭。《楚辞》:‘濯余珮于醴浦’虞喜云即澧水,亦曰兰江……?,可见,烈、厉、澧、醴相通,今湖南西有澧县,东有醴陵市,炎陵县,皆古长沙境。《南岳志〃前献》引王万澍曰:?(炎帝)[神农]都长沙凡七代。?这个古长沙包括澧县。

二、道县玉蟾岩遗址与古稻文化圈

玉蟾岩遗址的考古学价值

玉蟾岩(俗称蛤蟆洞)遗址位于湖南省道县西北16公里寿雁镇,是一处文化性质单纯、文化内涵丰富的史前洞穴遗址。遗址文化堆积厚1.2—1.8米,出土遗物主要为打制石器和骨、角、牙、蚌制品及动、植物遗骸,呈现出由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面貌。时代距今1.2万年以前。最重要的是发现了稻谷和原始陶片遗存。

稻谷共出土四枚(据报道,近年又发现更多枚),同时在文化堆积土样中分析有稻属硅酸体。经专家分析鉴定,玉蟾岩出土的稻谷是一种兼有野、籼、粳综合特征的从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类型。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是探索稻作农业起源的时间、地点及水稻演化历史的宝贵实物资料。

原始陶片火候很低,夹大量粗沙,质地疏松,复原为敞口斜壁尖圜底的釜形器。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陶制品之一,对探讨中国制陶工艺的起源与发展有着重要价值。

玉蟾岩遗址是标志中国稻作农业和制陶工艺起源的代表性史前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岩洞文化堆积保存状况良好,蕴含着大量由旧石器时代文化向新石器时代文化转变的信息。

玉蟾岩遗址再现了原始农业的景象,反映了古人是如何与大自然搏斗、从大自然获取物质财富,从而解决生存问题的。玉蟾岩遗址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稻作农业的发源地。

周边史前文化遗址与古稻文化圈

玉蟾岩遗址可与附近嘉禾县神农炎帝传说、宁远县的舜帝陵、道县之象庙、江永女书及瑶族民族文化构成一个古代史迹文化圈,圈内径约40公里。

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九嶷山是舜文化的藏精之所。《史记》载:?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道县,据《今县释名》?有营道山在西北,唐初置营州,后改道州。?1913年改为道县。一说以古道国为名。有舜之弟象的史迹。《括地志》云:?鼻亭神在营道县北六十里。故老传云舜葬九疑,象来至此,后人立祠,名为鼻亭神。舆地志云零陵郡应阳县东有山,山有象庙。王隐晋书云本泉陵县北部,东五里有鼻墟,象所封也。?江永女书又名?女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独特的女性文字符号体系。千百年来,只流传在湖南省江永县及其近邻一带瑶族妇女中,它靠母传女、老传少,一代代传下来。?女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独特而神奇的文化现象,也是一个植根甚古、牵涉面颇广、信息含量十分丰富的文化现象。1983年,江永发现?女书?的消息向全世界公布后,引起轰动。海内外专家学者纷纷深入江永考察、学习、发掘。现在,当地已经建立了女书博物馆。

三、洪江高庙文化遗址及怀化古文化圈

高庙文化遗址的考古学价值

高庙遗址位于湖南洪江市安江镇(原黔阳县县城)东北约5公里的岔头乡岩里村,地处沅水北岸的一级台地上,分布面积约3万平方米,为一坝丘遗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1、2004年先后2次发掘了530平方米。

遗址可分为下部遗存和上部遗存。下部遗存与皂市下层中晚期年代相当(距今约7400年),出土有相当数量的白陶器、釜、罐、钵等,器物造型奇特,很少带有附耳。纹饰以戳印笔点凤鸟纹、兽面纹最具特色。上部遗存与大溪文化的年代相当(距今约6500-5300年),与大溪文化有一定的联系,但泥质陶很少,平底器和三足器几乎不见;纹饰以戳印纹和凸点纹为主;釜、罐类陶器仍保留着曲颈的传统作风,因此被有关学者分别命名?高庙下层文化?和?高庙上层文化?。?高庙上层文化遗存?,年代范围约为距今6500—5300年;下部地层堆积则已正式命名为?高庙文化?,年代范围约为距今7800—6800年。

湖南考古所发现了高庙文化晚期的规模很大的祭祀场所,其年代约为距今7000年。其附设的司仪、牲祭、人祭、窖藏与议事会客场所齐全,这在我国南方同时期遗址中是极为罕见的。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居民宗教礼仪的真实状况,同时也表明其在当时很可能是一个区域性的宗教中心。

发现了距今约7800年的以凤鸟、獠牙兽和太阳纹、八角星纹为题材的图像,这些图像均用简单的戳印篦点连缀而成,且其中的部分图像被涂上朱红或黑色的矿物颜料,这些图像中的獠牙兽长有双羽,凤鸟载着太阳或八角星象,它们显系

超自然的物像。参照该遗址中大型祭祀场所的发现,可确认这些饰有上述图像的陶器属于祭器的性质,它们在高庙文化的鼎盛期(大体在距今7400—7100年)最为发达,且其构图和制作技术皆显得相当娴熟。

在该遗址的南区(第22—27层)发现了年代比之更早的高庙文化早期遗存,出土陶器上的凤鸟多为刻划的并列鸟头,兽面则为兽头的正面图像,八角星象则悬在天空,无论从它们的构图和制作技术都非常简单原始,其所处年代据此期遗存中陶器的基本特点,可初步判断为约距今7800年。这些祭器出于年代如此古老的时期,为追溯我国史前宗教艺术的起源翻开了新的篇章。

獠牙兽面纹在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夏商文物中都有出现,但都比高庙遗址晚了几千年。最为奇特的是,两只凤凰的食囊部位戳印有獠牙、吐舌的兽面纹,并画有复杂的祭祀礼仪,证明了当时已经出现了?复杂的礼仪中心?。

凤凰、兽面、獠牙的构图方式被专家称为?獠牙农神像?,而这?獠牙农神像?的构图模式,影响波及到了全中国的农耕地区,如良渚文化、大汶口-龙山文化、仰韶文化、三星堆青铜文化、新干青铜文化等,无一不是对高庙?獠牙农神像?构图模式的继承与发展。今天在五溪地区少数民族用于祭神仪式的傩面具图案,其中兽面獠牙的构图方式竟然与7000多年前的?獠牙农神像?惊人地相似,可见古老的习俗仍保留在该地。[非野猪即象]

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具有图腾意蕴。史界及考古界一直公认,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双鸟朝阳?象牙雕刻,是我国最早的?凤凰图腾?。而高庙遗址出土的白色陶罐,其颈部和肩部各戳印有东方神鸟(包括兽面、太阳)图案,一只朝向正面,一只侧面回首。经鉴定,沅水凤凰早于河姆渡凤凰400年。?太阳崇拜?是远古先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又一种精神情结。2005年4月,高庙遗址挖掘出?太阳?彩陶,已历7400余岁,为新石器早期陶工艺品。附着于高庙陶上的兽面纹,较之辽宁同门家族,早了足足上千年。

该遗址还出土了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白陶制品。高庙文化所处的沅水中上游地区很可能是我国白陶的最初发源地。揭示了高庙上层遗存中的部落首领夫妻并穴墓等一大批重要遗迹。这种一夫一妻墓的出现比大汶口等地的约早2500年,表明父系氏族的出现时间。

此外,高庙遗址大部分地层中均出土了堆积如山的淡水螺、贝壳和鹿、猪、麂、牛、熊、象、貘(下层)以及犀牛等各种水、陆生动物骨骸数十种,非常直观地表达了当时人类获得食物的主要手段和来源,是以渔猎与采集为主的攫取式经济方式。其中的部分猪牙床经鉴定已属被驯养的家猪,表明当地在距今将近8000年的时期已出现了动物的驯养业。

2004年4月,遗址中出土了7400年前的女性人体骨架,其下还有一个竹蔑垫子。蔑片之薄,与现在的同类物品没有视觉上的差别。经测定,蔑垫比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竹制品要早2000余年,乃全国已知最早的竹工艺品。

高庙文化遗址远古部落首领夫妻墓中的玉璜、玉玦、玉钺等精美玉器,其精湛的钻孔技术让人叹为观止。那座7400年前的女墓中,陪葬有象牙玉器等饰物,而查遍怀化古籍,却均无?有象有玉?记载。似懂得与周边以至更远地方互通有无。

本遗址表现了怀化地区在七千年以前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其宗教文化、白陶、手工艺品等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尤其是凤凰、饕餮、八角形、太阳纹等组成的综合图案是华夏宗教文化之源。

高庙文化圈及周边文化资源

怀化市具有十分独特和优越的区位优势。从地理位置上看,怀化南接广西(桂林、柳州),西连贵州(铜仁、黔东南),与湖南的邵阳、娄底、益阳、常德、张家界等市和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接壤,素有?黔滇门户?、?全楚咽喉?之称,今有湖南?西大门?之美誉。

怀化生态环境良好,山川秀美,名胜古迹众多,民俗风情迷人。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沅陵县龙兴寺、溆浦县向警予故居、通道侗族自治县马田鼓楼、通道侗族自治县芋头侗寨古建筑、抗日战争胜利芷江洽降旧址、高庙遗址、高椅村古建筑群、洪江古建筑群、坪坦风雨桥等9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会同县鹰嘴界自然保护区。

怀化地区也是上古传说中的盘瓠的地方,有较多记载与古迹。

四、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

城头山古城遗址位于澧阳平原中部,澧县县城西北10公里的车溪乡南岳村境内,占地15万平方米(228亩)。1991-1999年,经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组织省内外专家先后9次对这一遗址进行科学发掘,确认它是一座目前年代最早(距今约6200年),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址,城内有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祭祀区。

城头山古城的设计和城墙的构筑工程规模相当宏大。城平面略呈圆形,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城垣内面积约8万平方米。城垣外环以30-40米宽的护城河。挖河所出10万方泥土夯筑起了长1000余米、底宽30多米、高4-5米的宏大城墙,城垣及护城河共占地15万平方米。在城内发掘出大片台基式的房屋建筑群基础,设施齐全的制陶作坊,宽阔的城中大道,密集重叠的公共墓葬。

据参与研究的日本学者宣布,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烧制砖,古人用这种砖铺

在宫殿地面及路面。古城东门北侧还发掘出了世界上目前最早的古稻田(距今6500年),为名符其实的?中国第一古城?。

城头山古城遗址的重要的学术价值举世公认。这个古遗址对史前聚落的发展、筑城历史和技术、长江流域文明因素的形成、稻作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等重大学术课题的研究具有极大的价值。

初中一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远古祖先的传说教案川教版

第1课我们的远古祖先 一、课标内容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人类出现的时间;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元谋人、北京人的距今年代、生活地点;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北京人过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说明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②使学生懂得劳动创造了人与世界,也创造了美,历史正是在人类创造性的劳动中前进的,人的价值也体现在创造性劳动中。 ③通过对考古知识的初步了解,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人及其社会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四、教法学法 采用导学、阅读观察、讨论、比较等方法进行学习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老师小时候喜欢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你们小时候也问过这样的问题吗?人是从哪里来的呢?远古时候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上溯历史,揭开中华文明的第一篇,走近我们的远古祖先。

【新课教学】 一、人类的起源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学生讲述后,教师再问:在这些说法中,你最赞同哪一种?为什么?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又问:科学家是根据什么知道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呢?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看《从猿到人演化示意图》,并说明从左至右分别是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现代人。教师提问:我们是怎样知道人类进化的过程的呢?学生思考后,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卡通问答,说明主要是根据对考古发掘出来的实物资料进行考察和研究才知道的。这些实物资料包括古猿和古人类骨骼化石等。 教师提问:根据对考古资料的考察和研究,科学家们对人类的起源做了怎样的解释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多媒体播放录像《人类的起源》,同时教师提出下面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边看边思考: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什么标志着古猿演变成了真正的人?学生讨论后,教师提出如下答案供学生参考: ①首先是劳动促使了古猿的直立行走和手脚分工,手脚分工解放了上肢,能更好地满足劳动的需要。 ②制造工具是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创举,动物会不会制造工具?不会。所以,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因此说,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教师提问:据科学家考证地球上最早出现人类大约是在什么时候?学生答出至少在300万年前,地球上就有了人类的活动。教师讲解: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考古发掘证明,中国也是人类发源地之一。请同学们看书,看看我国境内有哪些重要的远古人类遗址。 二、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1、中国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最多的国家。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中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找出元谋人、北京人的位置。并进一步提问:除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学生自由发言后,让学生看金牛山人、丁村人、长阳人、马坝人、蓝田人等的位置。 教师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远古人类遗址分布范围很广。北起辽宁,南及云南,西至陕西,东到安徽,遍布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百个县市,其中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最多。说明我国远古人类遗址不仅仅局限在黄河流域,而是有若干文化源流,我国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并且远古人类遗址数量多,在我国20多个地方发现有三四百处遗址,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最多的国家。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 教师提问:谁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2、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 教师讲解:元谋人遗址在云南元谋县,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的活动揭开了中国历史的篇章,因此中国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70万年前。究竟元谋人已经开始从事哪些活动了呢?今天的人们是怎么知道的?多媒体显示《元谋人遗址图》,教师讲解: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用火。科学家在元谋人遗址发现了石器、灰烬。可惜考古资料有限,我们对他们的活动还所知不多。能比较全面地反映远古人类的生活的是北京人遗址。

七年级历史远古的传说测试题及答案.doc

七年级历史远古的传说测试题及答案 马上就要七年级历史远古的传说测试了,同学们要做好历史远古的传说试题的复习。以下是我给你推荐的七年级历史远古的传说测试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七年级历史远古的传说测试题 夯实基础典型题 1、大约在4000年前,黄河流域的两个重要部落是 ( ) ①黄帝部落②炎帝部落③蚩尤部落④夏部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下列传说中与炎帝无关的是 ( ) A.制作耒耜,教民耕种 B.尝百草,寻药物 C. 创制历法 D.发明陶器 3、传说中铜器和车船的发明人是 ( ) A.炎帝 B.黄帝 C.蚩尤 D.嫘祖 4、有关黄帝、炎帝传说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是不打不相识 B.黄炎联盟后,共同战胜了蚩尤部落 C.黄炎联盟在长江流域生活、繁衍,构成了华夏族 D.华夏族就是汉族的前身 5、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主体是 ( ) ①炎帝部族②蚩尤部族③黄帝部族④尧部族

A .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6、2004年4月4日,海内外炎黄子孙数万人聚集在陕西省黄陵县新落成的祭祀大殿前祭拜,这是为了纪念 ( ) A.黄帝 B.尧 C..舜 D.禹 7、"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孙中山先生的这首诗歌颂的是 A.盘古 B.女娲 C.黄帝 D.炎帝 8、"禅让"传说中三位部落首领更替的先后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 A.舜尧禹 B.尧舜禹 C.禹舜尧 D.舜禹尧 9、舜当上部落首领的方式是 ( ) A.通过激烈的部落战争,战胜其他部落 B.凭借家庭特殊地位,继承部落首领的位置 C.通过"禅让"制,大家选他做首领 D.治水建立功业,受到人民爱戴 10、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确定下来 ( ) A.战争 B.世袭 C.禅让 D.谦让 11、下列不是由"禅让"方式选举出来的领袖是 ( ) A.黄帝 B.尧 C.舜 D.禹 12、禹治水时,采取的新方法是 ( ) A.堵塞决口 B.加高堤坝 C.顺势疏导 D.加宽河道 13、"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成语与下面哪个部落联盟首领有关 ( )

城乡文化传承与发展

城乡文化传承与发展 摘要:文化可以区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城市乡村文化亦是如此。本文在将文化归纳为物质文化和意识文化的基础上,以中国城乡文化为讨论背景,分别对城市文化、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论述。 关键词:文化传承、城乡文化、中国城市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尤指精神财富文化无所不在。那些偶然的,特殊的,个别的事物经过历史的淘汰、浓缩、凝聚、沉积所得到并传与后世的是传统的精华。回顾悠久的历史面对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人类无法回避传统文化的奠基而去面对现实,规划未来,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渊源。 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地理位置,由特定的人群创造出来的。这三个“特定的”要素则决定了文化资源的不可复制性。一般说来,文化可以区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在这里,可将其总结为,一种是物质形态的文化:例如村落、庙堂、建筑、饮食、传统加工、礼仪活动以及与文化相关的历史文献等;另一种是意识形态的文化,例如世代相传的家庭生活、神话、传说、民俗、信仰、价值观等等。

城市、乡村文化,当然也遵循这种基本的文化类别。 在物质形态的城市文化中更多地表现为城市的一种物化环境,一种具有强烈的地方特征的整体空间形态、总体布局、建筑形态等。而在意识形态的文化领域,则更多地表现为城市的一种环境氛围,即牵系于这种物化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联系。具体的可以表现为居民世代生存的社会网络、价值取向、社会风格和历史传统等等。因此城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基于城乡物质形态文化及意识形态文化俩方面进行研究、论述的。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 城市文化是城市历史发展的积累与城市未来个性特色塑造的脉源,二者互为体现,互为作用。城市所蕴藏的文化遗产与艺术瑰宝。为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提供文化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功能之一。可以说,城市是人类文化的物质表现。 归纳起来,城市文化建设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个是不可逆性(物质):一座历史文化遗址,一旦毁掉,无法恢复;如,一条街道、一个公园—旦建成,就很难改变。二是社会性(意识):城市文化建设是—项社会系统工程,要步调一致地进行城市文化形象的再创造,如果没有统一的规划,城市文化建设就会杂乱无章。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程度取决与一个城市的规划。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历史。文化遗迹、名城胜地、风流人物举不胜举。历史在不断地发展,人类的生活品质和节奏也在不断地提高,在进行现代化进程的同时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成为了每一个

半坡村是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址

、半坡村是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址。 2、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四合院遗址是西周时代的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 3、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4、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廊院式建筑是河南偃师二里头西亳宫殿遗址 5、我国建筑屋面上使用的瓦始于西周,琉璃使用于屋面始于南北朝。 6、长城始建于战国时期。 7、鲁班是我国春秋时代有名的建筑师,被后代奉为建筑工匠的祖师。 8、中国塔的主要类型有密檐式、楼阁式、金刚宝座塔、单层塔、喇嘛塔等五种。 9、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是北魏的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塔,塔的平面为十二边形,是我国塔中的孤例。 10、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塔是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平面八边形;我国现存最高的砖塔是宋代的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现存最高的石塔是宋代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11、最早见于史籍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明帝时的洛阳白马寺。

12、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基本形式有庑殿、歇山、攒尖、硬山、悬山等五种。 13、在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我国很早就实行了类似于近代建筑的模数制,宋代用“材”,清代用“斗口”作标准。 14、河北赵县安济桥建造于隋代,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其设计者为李春。 15、石窟寺有塔院式、佛殿式、僧院式三种基本类型。 16、北京妙应寺白塔是元代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的。 17、中国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是唐代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山门。 18、唐代佛光寺大殿平面形式采用金厢斗底槽,晋祠圣母殿平面采用副阶周匝,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平面采用分心槽。 19、《考工记》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专著,《园冶》是关于造园的明代著作,作者计成,《营造法式》是我国宋代建筑方面的重要术书,作者李诫。 20、隋代大兴城是由文宇恺设计建造的;元大都的规划者为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公开课教学设计_0

第3课远古的传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概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贡献,黄帝、炎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始祖,从而激发爱国情感,增进民族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黄帝对人类作出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 说黄帝是“人文始祖”的原因;“禅让制”的含义。 教学准备: 黄河流域的空间位置和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动区域图;《炎帝战蚩尤》图;祭黄帝陵活动相关图片;出土农具的图片;PPT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 导入: 展示祭黄帝陵活动相关图片。问:作为我们祖先的黄帝为什么至今仍受到炎黄子孙如此的敬仰?学习了第3课我们就知道了。

感知理解 一、炎黄联盟 1.出示《炎黄战蚩尤》示意图,引导: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到炎帝、黄帝和蚩尤部落的位置。然后说说自己从课外读物中了解到的关于炎黄战蚩尤的故事。 讲述:黄帝与炎帝是住在黄河流域的两个部落,他们因争夺地盘发生战争,最终以黄帝获胜而告终。从此黄帝声威远扬,个部族纷纷前来归附,黄帝的势力不断壮大。再加上四方安定,国泰民安,黄帝渐渐产生了享受一番的念头,于是大修宫殿都城,开始耽于享乐。九黎族的首领见黄帝荒废政事,就起兵反叛。黄帝与蚩尤在逐鹿展开一场大战。黄帝的兵士被蚩尤布下的毒雾包围,黄帝踏上指南车指挥他们冲出毒阵。蚩尤又请来风伯雨师助战,黄帝请天女帮忙,使风停雨散,并乘机打败了蚩尤。黄帝从此兢兢业业,勤于政务,并与炎帝精心合作,和睦相处。两个部落共同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汉族的前身——华夏族。 2.分享:我们介绍炎黄战蚩尤,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知道黄帝通过一系列战争,打破了原有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问题——炎黄战蚩尤。 3、设问:同学们,我们今天经常自豪地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是为什么? 距今约4000多年前,炎帝部落联盟和黄帝部落联盟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 之后,两个部落联盟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是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因此也可以说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炎黄和黄帝生活在怎样的一个时代呢?(传说、远古时代)

在运河文化传承中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思考_以天津市为例 (1)

在运河文化传承中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思考
——以天津市为例
张萌 史延冰 王欣然
摘要:以传承运河文化为切入点,着重阐述天津市将运河申遗保护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相结合、提升城市 宜居性、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方法。本文明确了传承运河文化是天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契 机,进而论述了生态城市发展定位、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以及区县统筹协调发展与传承运河文化和运河保护 发展的关系,并从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重塑自然生态环境、营造人居环境体系、带动文化旅游发展、突 出地区发展重点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带动天津运河沿线地区生态宜居建设和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天津 生态城市 京杭大运河 文化传承 宜居建设
1 引言
天津市是国务院 1986 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天津在深入推进 城市建设的同时,注重城市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通过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加快生态宜 居城市的建设步伐。 从 200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修订出台,到 2008 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 名村保护条例》和《天津市文物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天津按照相关法规的要求编制了一 系列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在挖掘城市历史、守护城市记忆方面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9 年,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 天津境内的大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天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诸 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运河风貌、传承城市运河文化,不仅是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需要, 也是体现天津地域文化价值、 建设特色鲜明的生态宜居城市的迫 切要求。
2 天津运河文化的内涵与现实发展需求
天津境内的大运河北起武清区木厂闸, 南至静海县九宣闸, 以三岔河口为分界点分为北 运河和南运河两个区段,总长约 174 公里,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
7554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一章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 ★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原始社会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类遗址。 2.掌握先秦、远古社会、传说时代的历史概念。 3.掌握我国原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 4.掌握并理解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原始群和氏族公社的分期。 5.掌握不同时期原始人类的文化成就。 6.理解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的过渡。 7.了解传说时代的著名人物和传说中的禅让制度。 德育目标 1.通过对本章引言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早期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是古代东方文明的中心。 2.通过对元谋人、北京人的了解与学习,说明我国不仅是人类发源地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国家,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3.通过对我国原始人类的文化成就的了解与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最早发明丝织品的国家,无论是旧石器时代,还是新石器时代,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能力目标 1.通过对重要历史概念如先秦、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禅让制等的学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内涵,运用历史概念的能力。 2.通过对北京人、半坡遗址等几个文化遗址具体内容的学习和掌握,不仅培养学生再认、再现历史情景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科能力。 3.通过对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经济、文化等状况的了解,帮助学生理解当时已有贫富和贵贱的分化,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阶级和国家就要出现了。由此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4.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原始社会人类遗址分布图、考古发掘的实物图片等历史材料,最大限度地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能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某些历史结论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距今的年代及其文化成就。 2.以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为代表的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状况及特点。 3.以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为典型的父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由此导致的贫富分化的出现与加剧。 4.炎黄部落、华夏族的由来和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 5.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原始人群向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

发展中如何传承文化

发展中如何传承文化 在城市发展中如何传承化 城市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中华五千年明史清晰展示出其演化的内在要求,就是尊重自然、适应自然、善待自然。翻开人类聚落发展的历史,其选址经历了从小溪边,到小河旁,再到临近大江大河的演变过程。城市是聚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城市从选址到建设,遵循了以下两种理念,一是管子的因地制宜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一是《周礼考工记》的传统礼制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但在实际的城市建设中,没有哪个城市是完全按照其中一个理念完成的,都是两种理念共同指导下的产物——即使拥有着雄伟城墙和棋盘式街道的长安、北京,其城墙也不是完全方正,其街道也绝非完全笔直。而中国城市发展受中华传统化的影响更为重要,归纳起就是“天人合一”的观念。 城市发展要考虑城乡、区域协调 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城市可以在规模和功能上不断扩大,在更大区域形成中心城市、城市群,比如现

在的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但就单个城市而言,每个城市都有自身发展的限制条件,都有其兴起、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和规律,并不是每个城市都能成为大城市。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绿色是基础,协调是手段。绿色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青山绿水,是生态的基底。要从经济的角度认识到青山绿水的重要性。没有青山绿水的经济之山,根基是不稳固的。2012年,北京市出现“7·21”洪水淹城,客观表象是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水,主观原因可以看做地下管网直径不足,而其根本原因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系统维护不力,地面渗透能力下降,湖泊、洼地、空地缩小或者消逝造成的结果。 城市是一个综合体,协调不仅是理念,更是城市发展采用的必要手段。城市发展要考虑城乡协调、区域协调。城市本身的发展,则要以城市的总体规划为抓手,协调结构、功能等诸多要素,协调时间变化和空间发展可能对城市产生的影响。每一个因素,比如水、能、生态、经济、遗产都必须在城市这个综合体中得到合适的位置,城市才能健康发展。过分强调某一单一因素,都有可能使城市产生畸形。例如,过度强调土地集约使用、地块平衡,往往会造成高楼集中、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的城市病。历史化名城苏州的形态是一城两翼,中间是老城区,东西两边是两个工业区。从GDP的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远古祖先的传说教学设计 川教版

第3课远古祖先的传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历史;知道人类是从一种古猿进化来的;了解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火的使用和群居生活;通过元谋人和北京人的遗址了解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文化遗存。 2.能力目标 通过教材提供的插图初步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把图片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的想像力和观察力。 3.情感目标 我们的祖先发展虽然很缓慢,但沿着从低级到高级的轨道不断地进化;在远古时代,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生存的,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与发展。 二、教学要点 北京人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环节一:提问激趣,导入新课提问:东西方对人类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你 知道他们分别是怎么说的吗? 提问:科学事实又是如何告诉我们的呢? 讲述:达尔文与进化论的故事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人是由古猿进化来的,那 它是如何进化的呢?我国境内的远古祖先 是谁?是什么样子?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寻这些问题。 【回答】 东方:女娲造人 西方:上帝造人 【回答】人是由古猿进化 来的 倾听 由学生熟知且感 兴趣的内容入手, 既可调动学生的 学习兴趣,又可密 切联系本课所讲 内容引入主题。 通过思维定向, 引出本课所讲的 主要内容。 环节二:明确课标、认识重点通过课件展示本节课程标准与重难点,让学 生学习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认真听讲、明确课标,知 道本节的学习目标。 在学习新课之前, 明确展示课标,让 学生首先知道这 节课应该学什么、 重难点是什么,明 确学习目标后,为 课堂学习指明方 向。 环节三:讲授新课一、人类的起源识图:观察教材中《我国境 内主要远古人类遗址分布示意图》并回答思 考问题。 观察、思考并回答问题 ①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和珠江流域。 锻炼学生识图、分 析能力,并使其感 受到人类活动与 自然环境的密切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远古的传说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3课远古的传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包括炎帝、黄帝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和尧舜禹的禅让,也为进一步了解我国远古传说时代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华文明的演进奠定基础。 (2)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远古传说时代的发展进程,首先要通过对课本中插图的观察、想象以及对具体材料的分析入手,推导结论,培养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其次是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强课堂的热烈氛围和教学的直观性。采用讲述法和启发式、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师生的双向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第一,认识到我们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禅让制。 难点:炎黄联盟、尧舜禹的禅让。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共有三部分:炎黄联盟、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尧舜禹的禅让。三者是以历史发展的时间为序的先后关系。通过这三部分内容的介绍,使中华远古文明的内容在前面两课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补充。这三部分内容围绕历史传说主线,向我们展现了华夏始祖创造华夏文明的历史场景;大量历史传说又进一步揭示了主题——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视频等。 学生:收集“华夏之祖”的传说故事。[教学过程]

【课外阅读】远古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

【课外阅读】远古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 一、远古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 1、远古历史与传说——口耳相传和刻木结绳。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大约一百七十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在东方这块广阔的土地上,创造着举世闻名的古代文化。中华民族和世界上其它各古老民族一样,都首先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等原始社会的各阶段。 首先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是与猿类揖别的古人类,它们依次是云南元谋人(图片云南元谋人化石)→陕西蓝田人(图片蓝田人化石)→北京人(图片北京猿人复原图)等直立人→广东马坝人(图片马坝人遗址)→陕西大荔人(图片大荔人头骨)→山西丁村人等早期智人→广西柳江人(图片柳江人化石)→北京山顶洞人(图片山顶洞人头盖骨)→四川资阳人等晚期智人,时间从170万年前到7000年前。从距今7000年开始中国进入新(磨制)石器时代,新石器文化遗址目前已经发现了近万处,著名的有河南仰韶文化、辽宁红山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浙江河姆渡文化等,相继出现在距今7000—4300年之间。 原始社会后期产生了禅让制。大禹死后,夏启破坏禅让制,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继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朗夏朝(约前2070年—前1600年)。从此,原始公有社会结束,私有制阶级社会即奴隶社会开始。但无文献记载,只有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可以佐证夏朝文明(图片二里头柄形玉饰、二里头绿松石项链、二里头铜爵、二里头兽面铜牌饰、二里头文化遗址1、二里头文化遗址2、二里头文化遗址3)。现在看到的夏及夏以前的文字材料,那是后代根据传闻记载下来的。 在文字产生以前,人类的历史仅仅是依靠口耳相传。为了帮助记忆,这种传述方式往往辅以结绳刻木的手段。结绳如何记事呢?“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周易正义》引郑注)我国有些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的记事方法表明,这种结绳刻木的手段主要依靠的还是口说。例如佧佤族记事,以木刻刻迹深浅,表示事件的大小轻重,事实本身则需老人指示讲述,口耳相传,延续下去。虽然,根据现在的研究,我国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了文字符号,但它们对于史事的流传,最初也不过取代了刻痕和绳结;脑记口说仍应是史事流传的主要方法。可以认为,这是人类史前社会的一般情况。 利用以上方式流传下来的事迹,在文字发展到比较成熟、书写工具比较方便时,才断续地被记载下来。在古籍中零星地保存着这类材料。其中一些明显地经过后人加工,但确也包

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但在城镇化狂飙突进,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的今天,名片上的字迹却变得模糊,城市文化的传承遭受威胁。在此关键时刻,只有保护和创新城市文化,才能使城市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 保护城市文化是打造特色城市的根本要求。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城市的“根”与“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的一首《忆扬州》,让我们领略了隋唐时称扬一益二的美妙扬州。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大拆大建,随意模仿,使得城市“千城一面”,完全丧失了城市的地方特色,而且城市文化传承和保护更是面临严峻考验,昔日文人墨客笔下的诗情画意即将成为回忆。城市文化饱含了城市的政治氛围、历史风貌和个性,是城市的历史文脉,只有在城市建设中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才能延续城市的记忆,确保城市的发展别具一格。 创新城市文化是文化传承的现实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如果脱胎于生活的文化不能随之变化,那么必将被发展的现实所抛弃。城市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并非一味的因循守旧,而应在保护中创新,让文化更好地代代相承。上海豫园旅游区,保留完好的江南园林,通过扩建,形成规模宏伟的仿明清商业建筑群,将历史渊源、民族风格融汇商业文化,通过建筑规划的创新突破,实现了传统文化建筑的传承。城市文化也是如此,发源于民国时代的海派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基融汇吴越精华,吸纳外国要素,正是这种勇于创新、善于扬弃的做法,形成了上海独特的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的保护是保护文化的历史底蕴,是延续人们的城市记忆;创新是焕发城市的活力,激发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不能因为传统文化的保护而停滞,城市的发展同样不能以割断历史作为代价。传承需要保护,传承也需要创新,只有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创新,城市文化才不会被割裂,才能得以更好地传承。 如果说红墙黄瓦的皇家文化是北京的名片,那么十里洋场的中西混搭则是上海的特色。文化作为城市的灵魂,是展现城市风貌的名片,更是一座城市珍贵的资产。在城市建设中,我们要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充分保护和利用好文化遗产,留住城市的“根”与“魂”,使城市文化得到更好地诠释。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习题 含答案

第课远古的传说 知识点炎黄联盟 1.传说人物:我国古代流传着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与传说,也有关于早期社会的很多传说。其中,________、________等是最为著名的传说人物。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时间:__________千年前。 3.概况:相传,当时______________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 4.经过:黄帝在__________之战中打败炎帝,炎帝归顺黄帝,这两个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在__________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21*cnjy*com 5.结果:炎黄部落逐渐形成日后的__________。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海内外的华人也以“__________”自称。https://www.360docs.net/doc/479633366.html, 知识点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炎帝贡献:传说炎帝教民开垦__________,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__________;还制作________,发明纺织,学会__________,教人们通商交换。传说他还制作乐器__________,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__________知识。www-2-1-cnjy-com 2.黄帝贡献: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__________,挖掘__________,制造船只,学会__________,并发明了弓箭和__________。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__________,隶首发明__________。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__________。 3.影响:这些远古传说,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考古发现印证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知识点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为抵御共同的灾难,黄河流域的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三个部落走向了联盟,尧、______、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__________制,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__________之人。 2.大禹治水:禹的父亲鲧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没有成功。禹改用__________的方法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解除了水患。 1.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是在() A.六七千年前 B.五六千年前 C.四五千年前 D.三四千年前 2.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在四五千年前,生活在这里的较大的部落首领包括() ①黄帝②炎帝③蚩尤④尧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3.小刚同学在搜索一次传说时代的战役时,搜到了以下内容:黄帝竖起七面大旗,摆开了星斗七旗战法。炎帝面对星斗七旗战法,无计可施,一败涂地,躲回营内不敢挑衅。小刚同学搜索的这次战役是()21·世纪*教育网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远古祖先的传说教学设计1 川教版

第1课远古祖先的传说 学科历史授课年级授课时间授课人课题:第1课远古祖先的传说 教 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 通过了解北京人的发现过程,知道对历史遗迹的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历史的主要证据来源,其中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初步了解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树立历史学习必备的证据意识。 2. 知道“北京人”这个历史概念的基本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北京人头骨复原化石和《北京人生活想象图》,知道北京人的身体虽然还保留猿的特点,但已经具备脑部发育、直立行走、手脚分工、早期语言的人类体质特征,并且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打制工具、过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已具备早期人类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社会组织特点,理解北京人之所以被称为“人”的原因。了解北京人的发现对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合理想象北京人的严酷生活环境和生存状况,体会远古人类生存的艰辛和生存智慧的不断积累,以及历史是人类不断探索与发展的一个过程。 教学重点:北京人 教学难点:北京人 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讲授学习、探究学习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第一单元先秦历史的演进 也就是秦朝之前中国的历史,大家打开课本看第一页,解释时间及经历。 这一单元主要包括六课,下面我们学习第一课,也就是夏朝之前的原始社会的历史。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讲授新课: 先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看本节课的内容 第1课我们的远古祖先 一、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我们的祖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从大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070年,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 看2页的分布图:指出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方法:一是看图名、图标、图例;二是看图中明显出现的信息点;三是对信息点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提问:①我国远古人类遗址主要有哪些?看书 看图,学方法 初步了解本节课 内容 学会识读历史地

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

文化是城市的内核和灵魂、城市凝聚力 文/蔡武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和标志,又是人们生活的家园,对于城市而言,文化展示着城市的风貌,体现着城市的品格,凝聚着城市的精神,决定着城市的长远竞争力。因此可以说,文化是城市的内核和灵魂,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凝聚力、没有发展活力的城市。对于城市居民而言,人们不仅需要便捷的交通、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丰富的物质财富,还需要绚丽多彩的文化,因此文化是保证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提高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 当今世界是以城市为主导的世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到本世纪初,世界城市人口几乎占到世界人口的一半。城市日益成为人类活动的中心。然而,城市的发展也面临着自身成长和文化传承的矛盾。人文关怀日益丧失,文化冲突不断显现,城市记忆消失,富有特色的区域和传统文化不断被格式化的现象日益严重。在这种背景下,依托本次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探讨如何将文化与城市有效融合,为城市化的进程注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寻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文化之路,也就有了世界性和长远性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在城市面貌全面改观,给人们带来工作、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文化的失落、历史遗迹的消失、“千城一面”等诸多城市结构性和功能性衰落的问题,从而使城市生长、文化传承、居民幸福的链条出现了明显的断裂。 为此,我们深刻意识到城市发展绝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性的改造,而是涉及城市空间、物质形态、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产业经济等多方面的调整与变化。因此,在推进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道路,统筹兼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城市居民对物质和精神的内在需求,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居民整体素质为目标,努力建设一个全体居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城市。 要通过加快文化建设,提供丰富有益的精神食粮,全面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养和文化意识。同时要努力消除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促进城乡间的均衡发展。使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人群都能共享发展尤其是文化发展的成果。 我们还意识到传统文化是城市发展不可剥离的固有组成部分,在塑造城市个性特色、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维护文化多样性、保持延续性,维持居民对社区和城市的认同感等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远古祖先的传说教案川教版

第3课远古祖先的传说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知道黄帝、炎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识记远古传说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黄帝与农业起源传说的实质。 2、能力与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传说印证史实的方法;回忆已学知识并联系资料,理解传说与历史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热爱历史的情感;了解华夏族形成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体会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关于炎帝和黄帝的发明的传说。 教学难点:“人文始祖”的含义;黄炎联盟、华夏族、汉族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述法、归纳法、图示法、比较法和讨论法。 教具准备:电脑和多媒体课件(PPT)。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讲新课之前我想先请大家欣赏两幅图片。这两幅反映的是黄帝和炎帝的祭祀大典,我们看道,海峡两岸同胞在一起展开炎黄的祭祀活动,其实不止海峡两岸的人,在世界各地,很多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都会定期祭祀黄帝和炎帝,那黄帝和炎帝是距离我们现在约4000多年的历史人物,为什么到现在我们还要纪念他们呢?他们对历史有怎样的贡献?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课,远古祖先的传说。 二、讲授新课 (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探究1:炎帝与黄帝为华夏族做了哪些贡献? 点拨1:炎帝制作耒耜,教民耕种,还发明了陶器,尝百草。黄帝创制历法,指导人们根据季节变化播种收割,还发明了加工谷物和蒸煮的用具。 探究2:以我国原始农业的出现为例,谈谈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点拨2:回顾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相关内容,再对比炎黄关于农业发明的传说。 探究3: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被称为炎黄子孙? 点拨3:炎黄部落不断融合其他民族,成为华夏族的主干,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 探究4:什么是“禅让制”? 点拨4:经过部落首领民主推选接替部落联盟首领的这一制度为“禅让”。 探究5:大禹治水的传说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点拨5:远古的时候曾有一场大洪水;洪水破坏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人们在和洪水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人们团结在领导者的领导下,终于制服了洪水;治水成功的人最终被推举为部落首领。 (二)成果展示 炎帝:姜号神农耕种陶器尝百草 炎黄部落华夏族汉族 黄帝:姬号轩辕创制历法发明用具 禅让制:尧舜禹治水 (三)拓展延伸

解读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解读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7-05-22T11:01:07.6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4期作者:唐光荣 [导读] 在面对城市化如此严重的当代社会,如何将城市中留存的一些旧城区、古代建筑、传统手工艺得到合理的保护与传承是当下面临的最大问题。 湛江市规划勘测设计院广东湛江 524000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新的经济政策的不断完善,城市的经济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城市整体水平也在不断上升。在面对城市更新、新兴风格建筑、新兴文化等不断引入的情况下,城市中一些原有的旧城区、具有旧时代风貌特色的建筑等的生存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面对城市化如此严重的当代社会,如何将城市中留存的一些旧城区、古代建筑、传统手工艺得到合理的保护与传承是当下面临的最大问题。本文将为对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城市更新;文化;传承 前言 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文化的缺失与破坏无法令人忽视。特别是近些年城市中的某些对于现有历史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使得文化的破坏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找到一条合理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途径已经是大势所趋。在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的情况下,城市发展的脚步因为旧有城区的限制而放慢、旧城区的现存文化也得不到合理的保护与传承,这让两方的发展都处在一个尴尬的境界,所以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合理有效的途径解决城市更新中的文化传承问题。 1.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在实践中的问题 1.1新区与旧区规划建造风格的不兼容 随着近些年来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时代的更迭变换,城市的环境不断地发生质地飞跃,城市的更新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而城市更新下国内不断注入的新的文化内涵使得城市建筑风格也发生的很大的变化。一片片新兴现代化工业区、商业区街等拔地而起,为城市注入新的血液。然而随之而来的新建筑与旧建筑风格上的不兼容问题却也难以令人忽视。在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土地上兴建新风格建筑群是时代发展的妥协,然而旧时代建筑在没有外来文化的干扰下的风格、布局都与新型建筑迥然不同。新区建筑与旧区建筑将城市分成泾渭分明的若干部分,使城市整体风格显得既突兀又尴尬。如何完美解决新区与旧区规划建造风格的不兼容,成为了当下城市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 1.2城市经济发展与保护老城区之间的冲突 随着经济政策的不断改革,国内经济不断飞速发展,城市更新速度也不断加快,城市土地资源也越来越紧缺。一些城市面对这种情况就不断地改造旧城区,有一些对旧城区的改造是在原有基础上仿造原有建筑风格对旧城区进行修葺与完善,还有一些则是干脆在旧城区的建筑上增修新式风格建筑,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旅游开发。这样的仿古、破坏原有城区建筑的行为,使老城区建筑不断减少,就是少部分留存的建筑也难以完全保存原有的建筑风韵。武汉的汉正街就因前后经历的三次大旧城改造中不断地被新式建筑所取代,现在已经难再找回原来的楚风汉韵。然而若不对原有城区做出相应措施,又难以使城市中有限的土地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在将老城区得以完美的保留的情况下,使城市经济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是当下城市发展的一大目标。 1.3城市的创新精神与守旧传统的冲突 旧城区建筑不仅是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的尊重,它更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载体,很多分物质文化遗产如戏剧演员、传统工艺人、传统艺人团体以及一些老字号的店铺都是通过旧城区这一载体不断地传承下去。旧城区、传统建筑群给了这些人一个传统文化传承的平台。而随着城市的变化更迭与创新变迁,越来越多的传统旧城区被新兴建筑群所取代,越来越多的文物古迹古巷也消失于城市灯火,传统艺人也失去了传统工艺传承的空间与基石。多数人面对传统工艺的逐渐消失痛心疾首无可奈何,却也有不少人无法舍弃城市更新与新式规划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在城市创新和守旧传统这两个背道而驰的两个问题上,两方持有不同观点的对立群体产生了难以使双方利益在得以完美保留的前提下可以解决的矛盾。 2.如何使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进行有机的结合 2.1统一规划使旧城与新城相辅相成 城市更新的脚步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加快,国内的许多城市更新都是采用简单的推倒重建的方式,这种方法简单粗暴,却也对城市文化有着不可弥补的伤害,尤其是在面对一些老城区的历史环境以及历史文化遗迹时其破坏性更是毁灭性的。这样的做法既损害了城市文化底蕴的留存与发展,又使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空间,更不利于城市整体的文化发展与未来城市的文化定位。而一些简单粗暴的将城市旧城区内具有历史特色与文化涵养的区域建筑就地圈地保护的方法虽然完美保留了城市的物质文化遗产,却也局限了城市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播。对于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正确的做法其实应该是在提升城市的综合发展的情况下,使旧城区得到合理的保护与传扬。这就要求设计师将新旧城区进行合理的规划,根据旧城区原有的历史特色、空间布局、文化涵养等发展新城区,将旧城区特色传统渗透到城市的每一处规划之中。原有思想只把旧城区当作桎梏城市发展的一个鸡肋,却忽视了旧城区原有的历史积淀。合理的规划不仅能使城市整体更加和谐,还能发展出城市特有文化特征,而老城区中的一些历史典故、奇淫技巧也都能借此发扬传播。一个简单的雕塑小品、特色告示牌、街道名称等都可以在这种规划中发挥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着手小景观的构造,将文化渗透到城市中的每一个角落,老城区的保护与城市发展自然而然的做到了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2.2老城区的经济优势 人们不曾经历过的过去与未来一样有着让人着迷的神秘色彩,老城区在这一点上有的绝对的优势。世代相传的历史典故让人津津乐道,而具有历史特色的古建筑更是使这些典故得到了一个寄托的载体,一些特有的传统工艺如汉绣、剪纸、竹雕、木雕船模、丝绸、陶瓷等更是有着一种难以名状的吸引力。合理的开发老城区,在原有历史建筑、传统工艺典故等不被破坏的情况下,将老城区开发成城市中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与文化传播区,配合上一些赛龙舟、祭祀、踏青、祈福等传统节日习俗,对于一些旅游爱好者的吸引力是不可忽视的。这不仅可以使老城区得到合理的开发、使原有地方文化特色得到传扬,更可以增加城市的吸引力与综合魅力,将城市经济发展带动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2.3传统文化促进城市新文化的形成 对于老城区的发扬与相对应的城市文化传播其本质是对城市标志的一种塑造。城市文化使城市在传播中更有魅力、感染力,而包含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