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课《我的老师》教案1
第7课《我的老师》教案(语文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7课《我的老师》教案(语文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我的老师【教学构想】这是一篇回忆自己老师的文章,语言纯朴,情感真挚。
从内容上看,文章要紧从刘老师教学和放风筝两个方面来进行表达和描写,既表达了刘老师的差不多特点,义展现了刘老师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性鲜亮,情感丰富,值得我们永久学习和尊敬的充满人格魅力的刘老师。
义中,作者还不时穿插一些表达自己情感的语句,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最真实的内心体验,感情饱满,从另一个侧面烘托了刘老师的形象。
本文在选材与材料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作者与刘老师交往的时刻不短,能让作者汜住的关于刘老师的事确信专门多,但作者只选取了三个内容:刘老师的外貌、刘老师的教学、刘老师放风筝。
这三个内容从外到内,逐步深入地展现了刘老师的特点。
在人物的刻画与结构的安排上,本文也专门有特点。
刻画人物,作者直截了当描写了刘老师外貌、语言、动作,而且都抓住了人物专门的地点。
作者还描写了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咨询接地烘托了刘老师的形象。
在结构的安排上,作者先描写景物,引起回忆,然后是回忆的具体内容,最后是终止回忆,抒发感情,各部分内容之间,专门注重过渡与衔接,这些也是值得我们在写作时借鉴的。
教学时,一方面要抓住文章对刘老师的刻画这一要紧内容,把握人物的特点和情感世界,感受刘老师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要抓住表现作者感受和情感的内容,体会刘老师对作者的庞大阻碍;再一方面,了解本文在材料的选择与安排、人物的刻画等方面的特点,学习并把握写人类文章的一些差不多写法。
整篇课文教学的差不多目的是让学生能从刘老师身上获得启发,并把握一些差不多的写作知识。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从文章内容的感悟分析中,了解刘老师的人物特点和内心世界,学会与文本对话。
2.感受作者的感受,了解作者心目中的刘老师,学会与作者对话。
3.了解本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把握一些写作知识与方法。
4.结合文章内容与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一辈子态度。
我的老师初中教案

我的老师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课文《我的老师》,使学生了解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 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质。
3. 提高学生朗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 学会尊敬和热爱老师。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 学会如何尊敬和热爱老师。
教学准备:1. 课文《我的老师》2. 相关教学挂图或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他们曾经遇到过的好老师,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 引入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我的老师》。
二、朗读课文(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三、理解课文(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教师进行讲解。
四、热爱老师(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尊敬和热爱老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老师的作文。
2. 家长参与评价,了解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之情。
教学反思:通过学习课文《我的老师》,学生能够了解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尊敬和热爱老师的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之情。
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进行教学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七年级上册我的老师教案

七年级上册《我的老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价老师,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的情感,增强师生之间的友谊。
(2)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如何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价老师。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价老师。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尊敬老师的重要性。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结构:让学生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5.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价老师,分享自己的感悟。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我的老师》,了解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我们学会了生字词,分析了课文结构,并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价了老师。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些知识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树立尊敬老师的意识,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与老师之间的感人故事,增进学生对尊敬老师的认识。
2. 邀请一位老师进行课堂分享,让老师讲述自己的教育心得,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尊重老师。
《我的老师》教案

《我的老师》教案我的老师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并能够描述自己班级中的老师。
二、教学重点学会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子来描述老师的外貌和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能够展示学生较高程度的表达能力,描述老师的外貌和性格特点并加以评价。
四、教学准备幻灯片、图片或老师的照片、课堂活动素材。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教师出示老师的照片,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词语来描述老师的外貌特征,例如 "她有长发,戴着眼镜,笑起来很温暖"。
Step 2:呈现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图片让学生看到不同样貌的老师,引导学生关注老师的外貌特征,并与之前所描述的老师进行对比。
Step 3: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班级中的老师,每组至少讨论两位老师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点,并用英语进行描述。
Step 4:展示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描述的老师。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进行评论。
Step 5:评价教师鼓励学生进行积极评价,例如 "我认为他是一位非常有趣的老师,他总是能用有趣的方式教我们知识"。
六、课堂延伸在总结本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老师的作文,包括老师的外貌和性格特征,并进行适当的评价。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词汇和句式,以帮助学生撰写作文。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他们描述外貌和性格的能力,培养他们对老师的观察力,同时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了解。
此外,通过写作练习,学生也能够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上即为《我的老师》教案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描述自己班级中的老师,培养对老师的观察力,并提升他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七年级上册我的老师教案

七年级上册《我的老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老师的特点和品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课文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3)通过课文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尊敬教师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老师的特点和品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老师的品质和特点。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我的老师》。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我的老师》的背景和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自己的老师有什么印象?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自己的老师有什么感激之情?(2)学生分享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进行情感教育。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我的老师》。
(2)运用课文中学的生字词写一篇小短文。
2. 拓展作业:(1)采访身边的老师,了解他们的故事。
(2)以“我心中的老师”为主题,进行绘画或手抄报创作。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对老师产生尊敬和感激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初一上册语文《我的老师》教案设计

初一上册语文《我的老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方法。
学会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形式,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通过课堂讨论,学会与同学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培养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培养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情感。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如何通过阅读,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最喜欢的老师,为什么喜欢这位老师。
2.引导同学们思考: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老师扮演了什么角色?二、阅读课文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速、感情。
2.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描写了怎样的老师?三、分析课文1.同学们一起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严厉”这个词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微笑”这个词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2.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文中老师的印象,以及自己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旨。
2.引导同学们认识到:老师的严厉和关爱都是出于对学生的负责和关心。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老师的认识和感激之情。
2.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描写一个人物?二、学习描写方法1.请同学们回顾课文,找出描写老师的句子,分析其描写方法。
例如:描写老师的外貌、神态、动作和语言。
2.同学们尝试运用这些描写方法,描述自己最喜欢的老师。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通过阅读,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2.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老师的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
七年级上册语文《我的老师》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我的老师》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运用部分重难词汇和短语,如“温和”,“目不转睛”,“默默地”,“感激”,“付出”等。
2.能够听、说、读、写“我的老师”这篇课文。
3.能够理解和归纳课文中老师教授的技巧和方法,懂得欣赏和尊重教师的工作付出。
4.能够表述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师是怎样的,懂得重新认识和选择自己的老师。
教学重点1.理解和掌握文章中的重难词汇和短语。
2.从文本中挖掘老师教诲的技巧和方法,理解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在理解和掌握文章中的重难词汇和短语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中老师的教育艺术。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老师的态度,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及方法第一部分:导入1.点拨生活中遇到的好老师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好老师应该具备的品质。
2.鼓励学生自由发言,降低学生的紧张感。
第二部分:新课呈现1.通过图片插图、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出本课的主题“我的老师”。
2.老师呈现课文内容,让学生熟悉课文。
第三部分:课文阅读1.分角色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语调语感,理解课文。
2.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难度较大的单词和短语。
第四部分:课文分析1.引导学生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我的班主任”,“我的语文老师”,“我的音乐老师”。
2.分析各段的对比、比喻、情感表现等修辞手法,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主旨。
第五部分:思考与总结1.引导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如: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怎样的?我们对老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态度和行为?2.综合课堂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老师的感悟和体会。
课后作业1.预习课文,进一步掌握各部分的内容和难点。
2.书写感悟,总结自己对老师的态度和行为。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渐进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教师的辛勤付出和对学生的培育影响。
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学生表现积极,课堂效果良好。
要持续关注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教育对于自己和社会的重要性。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我的老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我的老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我的老师”这一主题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对老师的深厚感情。
2.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关键语句和段落,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深厚感情。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导入或情境创设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我的老师”这一主题。
向学生提出诸如“你最喜欢的老师是谁?为什么?”等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知识点讲解(15分钟)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对文章中的生字词、句子和段落进行讲解。
首先,介绍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然后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文章,对文章中的关键段落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3.案例分析(10分钟)选取文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例如文章中描述的“老师为学生补课”、“老师关心学生生活”等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并从中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深厚感情。
4.互动环节(10分钟)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主题为“我与我的老师”。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与老师相处的故事,并谈谈对“好老师”的理解。
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促进课堂互动。
5.课程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同时,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对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授法:通过讲解文章中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促进课堂互动。
3.练习法:选取文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间的课堂互动练习,鼓励他们互相学习、互相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老师》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及其代表作品,反复朗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找到文中莎莉文教“我”学习的具体事例,初步理清文章内容。
2.品味语言,学习侧面烘托和反衬的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对恩师的感激之情,用文中“我”的不幸遭遇激发我们的进取心,学会如何去热爱生活。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
教学媒体
幻灯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海伦·凯勒,这是世界各国,特别是有志青年人众所周知的名字。
她是一个美国人,她出生才19个月,就失去了视力听力,不久又变哑,生命的开端就是多灾多难的。
但幸运的是这个病弱的生命受到一位优秀老师——莎利文小姐的关爱和栽培,使她顽强地成长起来,使她生命之火燃烧并焕发出无比的光芒,照亮了人类精神的殿堂。
这个残疾儿童最后成长为一名作家、教育家。
海伦·凯勒的故事在诸多方面都给我们以启示。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海伦·凯勒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位杰出的学生的老师——莎利文小姐。
二、学习目标
1.掌握作者及其代表作品,反复朗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找到文中莎莉文教“我”学习的具体事例,初步理清文章内容。
2.品味语言,学习侧面烘托和反衬的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对恩师的感激之情,用文中“我”的不幸遭遇激发我们的进取心,学会如何去热爱生活。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她出生后不久便因病致哑失明,后来耳朵也聋了。
在老师安妮﹒莎利文的教导下,她经过数年努力,学会了读书。
1900年,海伦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并于1904年毕业。
主要著作有《我的一生》《走出黑暗》《乐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等。
2.基础字词
摔shuāi 凝聚níng觅mì预兆zhào
沉寂jì仁慈rén cí 毛坯pī钥匙yào shi
迹象:表现出来的不明显的现象。
预测:预先推测或测定。
遮阴:遮蔽阳光,使阴凉。
倾盆大雨:形容雨势急。
迷惑不解:使人迷乱、不明白。
云开日出:拨开云雾,现出太阳。
比喻误会消除,或黑暗过去,光明到来。
本文中用的是本义。
生涯: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
绚丽:灿烂美丽。
3.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3),写莎莉文老师来到“我”身边,师生首次见面。
第二部分(4-26),具体写莎莉文老师引导教育“我”的情景,表达了“我”对老师的感激和爱戴之情。
第三部分(27),总结全文,点明老师给“我”的生命带来的巨大影响,抒发了“我”对老师的爱戴、崇敬、感激之情。
4.自主探究
(1)海伦在学习方面有哪些不利因素?请对比自己谈谈你的看法?
身有残疾,又聋又哑又盲。
(2)莎利文老师是教了海伦什么,是怎么教的?她的教学方法有什么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