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四诊(1)

合集下载

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一、望诊(一)总的观察:望诊是四诊之首,主要四方面,即神、色、形、态。

望神:是指神气、神志而言。

从神的盛衰,可以看出病情的轻重。

以及预后的好坏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望色:色,是脏腑气血盛衰的表现,也是疾病变化的表现。

五色即青、黄、赤、白、黑。

色宜明亮含蓄,最忌晦暗。

望形:是看病人身体强弱能力的大小,推知病情的进退。

望态:即望病人的动态。

不同的病,有不同的动态,掌握这种规律,可以预测疾病的转归。

1、望神:安静——病在阴爽朗——病在阳恍惚——神识似明不明,见物不真切,多为津液亡或心血虚之象呆钝——是情志病,神情呆钝,如家有丧亡或不幸之事沉郁——情志不遂烦躁不宁——见于热病或神气将亡之时疲惫——见于过劳后、肾虚、胃不实昏瞀——神识不清,心中烦闷,多为火热,邪入心包之象。

2、望色(色与泽):青——为风、多为肝病赤——为热,多为心病黄——为湿,多为脾病白——为寒,多为肺病黑——为劳,多为肾病鲜明——新病,病在表。

久病忌见(因系人体内脏精气将竭之象)晦暗——久病,病在里清癯——久病气虚枯涩——久病血虚3、望形态:形之胖瘦——胖人多中风,形厚气虚,难以周流,素多抑郁,湿蓄生痰,痰雍气塞故多暴厥,瘦阴虚,血液衰少,相火易亢,故多劳嗽。

肌之滑涩——表明津液的盛衰腠(汗孔)之疏密——表明营卫的盛衰肉之坚软——胃气的盛衰筋之粗细——肝血的盛衰骨之大小——肾气的盛衰甲之刚柔——胆液的盛衰指之肥瘦——经气的盛衰掌之厚薄——脏气的盛衰天柱骨倒——第七颈椎塌陷,颈项不立,为重病末期。

角弓反张——颈项和背脊,反张象弯弓,为深热作痉,小儿惊风。

口眼歪斜——中风,或掉线风(面神经麻痹)肌肤甲错——皮肤枯燥如鱼鳞交错,内生痈脓,或干血瘀积经脉,以致新血不能营养肌肤。

毛悴色夭——太阳经病,痉病,落枕。

龟背——脊背弯曲形如龟背,多为督脉空点,或风邪客于脊入于骨髓。

多见于脊椎结核。

鸡胸——前胸凸出,如鸡之胸状,身体衰弱,骨软,胸总畸形发育均可见。

中医学——四诊

中医学——四诊
亢或肝火上炎;见于胃脘---胃胀痛不适。 痛如针刺刀割为刺痛---瘀血内阻。 绞痛---有形之物内阻,如结石,瘀血,或阴寒凝滞。
第十四页,共64页。
痛处固定-----瘀血, 窜痛-----气滞或风盛; 冷痛-----寒凝或阳虚。
灼热疼痛-----邪热。
隐隐作痛-----虚痛,见于气血亏虚或阳虚有寒。
脾虚泻:可见完谷不化,便稀溏薄。
肾阳虚:黎明腹痛腹泻,泻后即安(五更泻)
大便时干时稀,为肝脾不调;
大便先干后稀,为脾胃虚弱;
第二十五页,共64页。
脓血大便,下利赤白,为痢疾;里急后重为湿热痢
便血暗红或如黑油便为远血, 先血后便,色鲜红为近血;
肛门灼热为大肠湿热; 排便不爽为温热、积滞; 肛门气坠,甚至脱肛为中气下陷。
痛而红肿为邪热偏盛,是热痹;
痛而关节变形,活动不利为尪痹。
足跟痛或腰膝酸痛为肾虚。
周身痛:新病多为实证,以感风寒湿邪邪居多; 久病多虚,以气血亏虚,不荣则痛。
第十八页,共64页。
四、问饮食口味
主要问饮食多少、好坏、偏嗜、冷热、呕吐与否等, 以判断脾胃状况及脏腑的寒热虚实。
1、食欲与食量 食少纳呆——脾胃虚弱、湿邪困脾、内伤食滞。
小便颜色黄赤而短少为热证;尿色白而清长为寒证伴频为 下焦虚寒;多饮伴多尿而消瘦的为消渴;
夜间遗尿或失禁为肾气不固,膀胱失约;老年人小 便不利或癃闭为肾气虚弱,或血瘀湿热所致;重病而 神昏无尿,遗尿为阳气外脱,精气衰败。
尿频而不畅或中短,有沙石为石淋。尿频短尿痛而色 赤,多为膀胱湿热;
第二十三页,共64页。
独语:喃喃自语,逢人则止为心气不足的虚证,
或痰气郁结,清窍敝阻。 狂语:精神错乱,语无伦次为痰火扰心。

四诊

四诊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实脉
脉象:脉来坚实,三脉有力,来去俱盛。 主病:实证。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滑脉 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特点是 如珠走盘。 主病:痰饮、食积、实热。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涩脉
脉象:脉细行迟,往来艰涩不畅,如 轻刀刮竹。 主病:气滞血瘀、痰食内停—有力; 精伤、血少—无力。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局部望诊
(一)望头与发 头过大、头过小——先天不足。 口眼歪斜——中风 发黄干枯——精血不足 青年白发——肾虚 (二)望五官 目:反映肝及其他脏腑病变 耳:反映肾及肝胆的情况 鼻:反映肺与脾胃的情况 口唇:反映脾胃的情况 齿龈:反映肾与胃的情况 咽喉 :反映肺胃与肾的情况
手足心汗出,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问疼痛
疼痛的性质

新病疼痛,痛势剧烈,持续不解而拒按—— 实证。 久病疼痛,痛势较轻,时痛时止而喜按—— 虚证。
胀痛,痛处不定——气滞。 刺痛,痛处固定——瘀血。





冷痛——寒
灼痛——热 重痛——湿 游走痛——风 酸痛——湿阻或肾虚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全身望诊
(三)望形体
1.肥胖—痰湿体质 干瘦—火旺体质 2.浮肿 水肿证 3.瘦瘪 恶病质
一、全身望诊
(四)望姿态
1.动静 多动—多为阳证,热证,实证 少动—多为阴证,寒证,虚证 2.咳喘 气粗声重,坐而仰首者—多为热证,实证; 喘促气短,坐而俯首—多为寒证,虚证。 3.抽搐:主肝风内动 4.偏瘫:中风偏枯证 5.痿痹 痹证—关节肿痛,曲伸不利,麻木疼痛。 痿证—四肢痿软无力,行走困难。

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问汗
• 表证辨汗 无汗为外感风寒;有汗为外感风热或表虚证。 • 里证辨汗
自汗,汗出不已,动则加重,多为气虚, 阳虚所致。
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多为阴虚内热所致。 • 局部辨汗 头汗,阳热或湿热。 半身汗出,痰湿或风湿阻滞,或中风。 手足心汗出,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 四诊合参:指诊察疾病时,必须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 的资料全面结合分析。
返回目录
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
四、望姿态
一般规律(阳主动,阴主静)
机体功能亢进、躁动不安--阳、热、实证
机体功能衰退、喜静懒动--阴、寒、虚证
阳主动 阴主静
姿势异常与意义
坐而喜俯 肺虚体弱
端坐呼吸 肺实气逆
但欲卧而不得坐 坐则头昏眼花 气血不足
动态异常与意义
角 弓 反 张
脊背后弯,后折 如弓,兼有颈项
二、问汗
• 表证辨汗 无汗为外感风寒;有汗为外感风热或表虚证。 • 里证辨汗
自汗,汗出不已,动则加重,多为气虚, 阳虚所致。
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多为阴虚内热所致。 • 局部辨汗 头汗,阳热或湿热。 半身汗出,痰湿或风湿阻滞,或中风。 手足心汗出,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问疼痛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中医诊法
四诊合参
遵循原则
整体审察


★ 四诊概念:是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 要包括望、闻、问、切四法。 ★ 诊法的基本原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皮、肉、脉、 筋、骨、经络与脏腑息息相关,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通联 内外,因而通过审察外部征象 ,探求疾病的本质。

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

四诊一.望诊全身望诊1.望神:得神(有神),少神(神气不足),失神(无神),假神(回光返照)2.望色:常色:分主色和客色病色:青,属木,主寒,痛,淤血,惊风赤,属火,主热黄,属土,主湿,虚,黄疸白,属金,主虚,寒,失血黑,属水,主肾虚,水饮,淤血3.望形:胖瘦,形体强弱(体强,体弱)4.望态:动静,抽搐,偏瘫,痿痹望舌1.舌苔苔质:厚薄(厚,病较深重,薄,病轻邪浅),润燥(滑舌,润舌,燥舌),腐腻(腐苔,腻苔,霉腐苔,脓腐苔),剥落(前剥苔,中剥苔,花剥苔,地图舌)苔色:白苔(主表证,湿证,寒证),黄苔(主里证,热证,有微黄,深黄,焦黄之分),灰黑苔(主里热,里寒之重证)2.舌质舌神:有神,无神舌色:淡白舌(主虚证,寒证),红舌(主热证),绛舌(颜色较红色更甚,主热盛,主淤),青紫舌(青舌,主阴寒,淤血,紫舌,主气血壅滞,淤血)舌形:老嫩(老舌,主实证,热证,嫩舌,主虚证,寒证),胖瘦(胖肿舌,主脾虚温蕴,瘦瘪舌,主气血虚和阴虚),芒刺舌(主热盛),裂纹(主饮血亏虚,年老阴虚),齿痕舌(主脾虚,水湿内停),舌下脉络(粗大迂曲,舌兼有瘀点,瘀斑,为血瘀)闻诊:听声音:太息(叹息),为情致抑郁,肝失疏泄闻气味问诊: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疼痛:不荣则痛,不通则痛。

刺痛,淤血所致。

窜痛,多为气滞或风胜。

切诊脉诊寸口诊法:以腕后高骨处(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为关,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左侧寸候心,关候肝胆,右侧寸候肺,关候脾胃,两侧尺候肾。

举,轻取。

寻,中取。

按,重取。

正常脉象,常脉(平脉),有胃,从容,缓和,流利。

有神,有力柔和,节律整齐。

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滑脉,见于青壮年和妊娠妇女。

按诊。

中医四诊—切诊

中医四诊—切诊

中医四诊—切诊主讲人:余春芳切诊是中医四诊之一。

包括脉诊和按诊,是医者运用手和指端的感觉,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的检查方法。

检查内容,如脉象的变化,胸腹的痞块,皮肤的肿胀,手足的温凉,疼痛的部位等。

把所得材料与其它三诊互相参照,从而作出诊断。

特别是切脉,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

脉诊是以手指按切病人动脉以了解病情的内在变化也称切脉或诊脉。

脉为血府,贯通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激时,必然影响到气血的周流,随之脉搏发生变化,医者可以通过了解脉位的深浅,搏动的快慢、强弱(有力无力)、节律(齐否)、脉的形态(大小)及血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

如病变在肌表时呈现浮脉;病变在脏腑时,呈现沉脉;阴证病候时阳气不足,血行缓慢,呈现迟脉;阳证病候时血流加速,呈现数脉等。

脉诊是中医辩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中医独特的诊法。

但在临诊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因此把脉诊作为唯一的诊断方法是非常片面的,必须强调四诊合参,才能了解疾病全貌,作出正确的诊断。

脉诊1、脉诊的原理(1)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地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

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因此脉搏的跳动与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基本一致。

血液由心脏排入脉管,则脉管扩张,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功能,既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

心阴心阳的协调: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3)脉象的形成不仅与心、脉、气血有关,同时与脏腑的整体功能活动亦有密切关系。

2、切脉的部位一般取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右手偏旺于气,左手偏旺于血。

中医诊断学 四诊.ppt

中医诊断学   四诊.ppt

5. 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寒证、 血瘀证)
黑色五行属水,为阳虚阴寒,水饮内泛,气血凝滞 , 经 脉肌肤失养所致,常见于面部或口唇及眼眶,可分为禁 黑、紫黑、或青黑。
面色黧黑:为肾阳虚衰,阴寒凝滞之证 ; 面黑而干焦:为肾阴亏虚,虚火上炎 ; 色黑伴肌肤甲错:为有瘀血 ; 眼眶黑为肾虚或有水饮:妇人多为崩中漏下。
3.症、病、证等概念的区别与相互关系:
症:是疾病所反映的现象;(是辨证﹑辨病的基础) 证:反映疾病的本质;(是对证的概括) 病:反映病理变化的全过程。
(四)病案
1.“病案”的含义: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 录。又称病历、诊籍。
2.病案的要求:如实记录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 诊断和治疗等情况。
意义:是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
类型
阴脏 人
形态
体形偏于矮胖,头圆颈粗, 肩宽腰厚,身体姿势多后仰, 喜热恶凉,便溏
临床意 义
阳较弱而 阴偏盛
转归
易从阴化寒,寒 湿内停
阳脏 人
体形偏于瘦长,头长颈细, 阴较弱而 肩窄胸平,身体姿势多前屈, 阳偏盛 喜凉恶热,便燥
易丛阳化热,伤 津伤阴
阴阳 平和 人 (平 脏人)
体形介于两者之间,平时无 寒热喜恶之偏,大便不燥不 溏
2.望诊注意事项:
①望诊应在充足的天然光线下进行 , 如无天然 光线,也应在日光灯下进行,必要时白天再进行复 诊,要避开有色光线。
②诊察时要充分暴露受检部位,以便能清楚地进 行观察。
③注意诊室内温度适宜。
④为了更好地识别病理体征,必须熟悉各部位 组织的正常表现和生理特点,将病理体征与生理 体征相比较.还要熟悉各部位组织与内在脏腑经 络的联系,运用整体观念进行分析。

中医四诊名词解释

中医四诊名词解释

中医四诊名词解释
中医四诊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有助于中医医生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确定治疗方案。

以下是四诊名词的解释:
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眼神、肢体等外在表现,了解患者的内在病情。

2. 闻诊:通过闻取患者口臭、气味、呼吸等,判断患者身体的状况。

3. 问诊:通过询问患者有关病史、症状等信息,了解患者身体状况、病情进展等情况。

4. 切诊: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触摸、判断,了解患者体内气血的流通情况,对于诊断某些疾病有重要作用。

四诊相结合,能够帮助中医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湿带下。 •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多为
瘀血久停所致。
精品课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全身望诊
(三)望形体
1.肥胖—痰湿体质 瘦—多火体质
2.浮肿 证
水肿证
3.瘦瘪 证
恶病质
干 臌胀 疳积
精品课件
一、全身望诊
(四)望动态
1.动静 • 多动—多为阳证,热证,实证 • 少动—多为阴证,寒证,虚证 2.咳喘 • 气粗声重,坐而仰首者—多为热证,实证; • 喘促气短,坐而俯首—多为寒证,虚证。 3.抽搐:主肝风内动 4.偏瘫:中风偏枯证 5.痿痹 • 痹证—关节肿痛,曲伸不利,麻木疼痛。 • 痿证—四肢痿软无力,行走困难。
返回目录
一、全身望诊
(一)望神 •广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 •狭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望神: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 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有得神、失 神、少神 、假神四种情况。
精品课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全身望诊
望 神有 的神

种少 情神 况
失 神
假 神
精品课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一、全身望诊Fra bibliotek精品课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局部望诊
(四)望皮肤
1.外形:水肿、鼓胀、皮肤干瘪枯槁、疳积、皮 肤甲 错
2.斑:斑形如锦,或红或紫,平摊于皮肤,抚之不碍手 消失后不脱皮。
3.疹:色红,形如米粟,稍高于皮肤,摸之有碍手感, 消失后脱皮。
4.痈毒疔疖:丹毒、湿毒、痈、疽、疔、疖
(五)望毛发
精品课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 舌红绛胖大,苔黄厚腻,多 是脾胃湿热,痰浊停滞;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五、望舌
正常舌象
舌 淡 红 、 苔 薄 白
精品课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五、望舌 病舌及主病
1. 舌质
• 舌色:
淡白、红、绛、紫
• 舌形:
老嫩、胖瘦、裂纹、
齿痕
精品课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五、望舌
(1) 舌色
• 淡白:主虚证、寒证。
舌色淡白(气血不足证) 淡白而瘦薄(气血两虚)
淡白而胖嫩(虚精寒品课证件 )
心痛病人。
• 面色青黄(苍黄)者,可见肝郁脾虚,
肝脉瘀阻。
•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见青色,为小儿
惊风。
精品课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全身望诊
(2)赤:主热证
满面通红(实热证)
两颧红赤(虚热证)
精品课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全身望诊
(3)黄:主脾虚、湿
• 萎黄:脾胃气虚 • 黄肿: 脾虚湿盛
阳黄:湿热证
• 恶色:晦暗枯槁而显露,表示病情较重, 预后欠佳。
精品课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全身望诊
(1)青:主寒、痛、瘀血、惊风
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属寒盛、痛剧。 • 久病面色与口唇青黑者,多属于心气、
心阳虚衰,或肺气闭塞,呼吸不利。
• 突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者
多为心阳暴脱,心血瘀阻之象,可见于真
精品课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 • 头过大、头过小——先天不足。 • 口眼歪斜——中风 (二)望五官 • 眼、耳、鼻、口唇、齿龈、咽喉 (三)望颈项躯体 • 瘿瘤——肝气郁结,气结痰凝 • 羸疬——痰凝或血瘀 • 项强——经气不利或热极生风 • 鸡胸——先天不足,后天失养 • 腹部深陷——久病虚弱,新病津脱 • 腹部青筋暴露——肝郁血瘀
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精品课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五、望舌
• 舌质:即舌体,舌的肌肉脉络组织。 • 舌苔:舌面上附着的苔状物,由胃气熏蒸
而成。 • 望舌注意事项:光线;自然伸舌;顺序:
舌 尖→舌中→ 舌根→ 两侧; 舌苔→ 舌质。 • 注意辨别染苔。
精品课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肾 肝胆
精品课件
脾胃 心肺
阴黄:寒湿证
精品课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全身望诊
(4)白色:主虚、寒
• 面色淡白无华: 气血虚 • 面色晃白: 属阳虚 • 面色苍白: 亡 阳、脱血夺气或 阴寒内盛。
精品课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全身望诊
(5)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
• 面色淡暗: 肾阳虚 • 面黑干焦: 肾阴虚 • 眼眶周围色黑: 肾虚水饮或
(二)望色
⒈ 常色
• 主色:指由禀赋所致、 终生不变的色泽。
正常面色: 微黄透红,明润光泽。
• 客色:指受季节气候、
生活和工作环境、情绪
及运动等不同因素影响
所致气色的短暂性改变,
非疾病所致。
精品课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全身望诊
⒉ 病色
• 病色包括五色(青、黄、赤、白、黑)善 恶与变化。
• 善色:明润光泽而含蓄,表示病情较轻, 预后较好;
三、望排出物
1.望痰涎涕唾 2.望呕吐物 3.望大便 4.望小便
清稀、腥味 、虚证
黄稠、恶臭 、热证
精品课件
寒证
实证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望小儿指纹
• 正常指纹:红黄相兼,隐现于风关之内。 • 内容:观察指纹长短,颜色,浮沉三个方面。 • 部位:分风、气、命三关。 • 临床意义: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
阴寒内盛—舌色淡紫带青,嫩滑湿润 热毒炽盛— 舌紫红、紫绛而干枯少津 舌青紫或紫黯—外伤 瘀血阻滞局部—紫色斑点
精品课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五、望舌
(2) 舌形 • 老舌:实证、热证 • 嫩舌:虚证、寒证
精品课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五、望舌
胖舌:主虚、湿
• 舌淡白胖嫩,苔白水滑,多 为脾肾阳虚,水湿停留;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五、望舌
红舌:主热证
• 舌红苔黄(实热证)精品课件 热证)
舌红少苔(虚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五、望舌
绛舌:主邪热炽盛、阴虚火旺
• 舌绛有苔—温热病热入营血,或脏腑内热炽盛; • 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久病阴虚火旺,或
热病后期阴液耗损。
精品课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五、望舌
青紫舌:主气血不畅
★ 四诊合参:指诊察疾病时,必须将望、闻、问、切 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全面结合分析。
精品课件
返回目录
目录
• 第一节 望诊
• 第二节 闻诊
• 第三节 问诊
• 第四节 切诊 精品课件
第一节 望 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全 身和局部表现、舌象及排出物等,以收 集病情资料的诊察方法。
精品课件
返回本节
第五章 四诊
薛霁
广西医科大学 凌江红 精品课件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
四诊
★ 四诊概念:是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 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法。
★ 诊法的基本原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 皮、肉、脉、筋、骨、经络与脏腑息息相关,以脏腑 为中心,通过经络通联内外,因而通过审察外部征 象 ,探求疾病的本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