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之四诊

合集下载

传统中国医学之四诊

传统中国医学之四诊

传统中国医学之四诊传统中国医学简称中医学,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上,提出了“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这四种诊法至今依然普遍使用,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

望诊,列为四诊之首。

所谓“望诊”,就是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的变化。

“神”是精神、神气状态;“色”是五脏气血的外在荣枯色泽的表现;“形”是形体丰实虚弱的征象;“态”是动态的灵活呆滞的表现。

这就是对病人面目、口、鼻、齿、舌和苔、四肢、皮肤进行观察,以了解病人的“神”。

医者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见征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状态,称为望诊。

望诊内容主要包括:观察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络脉、皮肤、五官九窍等情况以及排泄物、分泌物、分泌物的形、色、质量等,现将望诊分为整体望诊、局部望诊、望舌、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等五项叙述。

舌诊和面部色诊虽属头面五官,但因舌象、面色反映内脏病变较为准确。

实用价值较高。

因而形成了面色诊、舌诊两项中医独特的传统诊法。

整体望诊是通过观察全身的神、色、形、态变化来了解疾病情况。

(-)望神望神就是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即观察人的精神状态和机能状态。

神是生命活动的总称,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以说神就是生命;狭义的神,乃指人的精神活动,可以说神就是精神。

望神应包括这两方面的内容。

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一种机能,是五脏所生之外荣。

望神可以了解五脏精气的盛衰和病情轻重与预后。

望神应重点观察病人的精神、意识、面目表情、形体动作、反应能力等尤应重视眼神的变化。

望神的内容包括得神、失神、假神,此外神气不足、神志异常等等也应属于望神的内容。

1.得神得神又称有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在病中,则虽病而正气未伤,是病轻的表现,预后良好。

得神的表现是:神志清楚,语言清晰,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目光明亮,精彩内含;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八纲、辨证、疾病诊断、症状鉴别和病案撰写等。

四诊:也叫诊法,是诊察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

望诊,是对患者全身或局部进行有目的观察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嗅气味以辨别患者内在的病情,问诊,是通过对患者或陪诊者的询问以了解病情及有关情况。

切诊,是诊察患者的脉候和身体其他部位,以测知体内、体外一切变化的情况。

根据以上四诊合参的原则,不能以一诊代四诊,同时症状、体征与病史的收集,一定要审察准确,不能草率从事。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张景岳称为“阴阳”、“六变”。

四诊所得的一切资料,须用八纲加以归纳分析:寒热是分别疾病的属性;表里是分辨疾病病位与病势的浅深;虚实是分别邪正的盛衰;而阴阳则是区分疾病类别的总纲。

它从总的方面,亦即最根本的方面分别疾病属阴属阳,为治疗指明总的方向。

辨证:包括病因、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

各种辨证既各有其特点和适应范围,又有相互联系,并且都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加以深化。

诊断与病案:诊断分常见疾病诊断和征候诊断两个方面。

疾病诊断简称诊病。

就是对患者所患疾病以高度概括,并给以恰当的病名。

征候诊断即辨证,是对所患疾病某一阶段中证候的判断。

病案,古称“诊籍,又叫医案,是临床的写实。

它要求把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治疗经过与结果等,都如实地记录下来,是临床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病案分析统计,经验总结,医院管理等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因此,临床各科都应有完整病历、病案记录。

2中医学(四诊八纲)

2中医学(四诊八纲)
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 观察舌苔内容为苔的颜色、厚薄及润燥
舌 诊
舌 诊
• (1)望苔色 • 舌苔之颜色。其变化主要有白苔、黄苔、灰、黑苔四类。 • 白苔:主表证、寒证 • 黄苔:主热证,里证 • 灰苔与黑苔同类。浅黑苔即称为“灰苔”;深灰苔即称为
“黑苔”。灰黑苔多由白苔或黄苔转化而成,其中苔质润 燥是鉴别灰黑苔寒热属性的重要指征。 舌苔灰黑而干 ─主里热之重证 ─ 多因里热已极,热炽津 伤所致。 舌苔灰黑而润 ─主里寒之重证─ 多因阳虚寒极,痰饮寒 湿内阻所致。
• 望诊的重点又在于观察目光、表情和动态
望神
• (一)得神:又称有神
表现:目光灵活,明亮有神; 面色荣润,含蓄不露; 神志清楚,表情自然; 肌肉不削,动作自如。
意义:精气充盛,无病。 虽病而精气未衰,病轻。
望神
(二)失神:又称无神
1.精亏神衰而失神 表现:两目晦暗,目光无彩;
面色无华,晦暗暴露; 精神萎靡,意识朦胧; 肌肉消瘦,体态异常。 意义:精气虚衰,病情重。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第二节 四诊八纲
一、四诊
• 概述 • 诊法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
望、闻、问、切四诊。通过四诊所收集到的病情 资料,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
• 辨证,指通过对各种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对
疾病当前的病理本质作出判断,辨识为完整证名 的诊断思维过程
干不湿,无苔干燥为体内津液已耗;舌苔 湿润表明津液未伤,苔面水分过多伸舌欲 下滴,称滑苔,则示体内有湿停留
• 腻苔:苔质致密、细腻如一层混浊光滑
的粘液覆盖于舌面,不易擦去,多属痰湿 内盛,亦见于胃中有宿食
舌 诊
(二)闻诊

中医诊断学 四诊.ppt

中医诊断学   四诊.ppt

5. 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寒证、 血瘀证)
黑色五行属水,为阳虚阴寒,水饮内泛,气血凝滞 , 经 脉肌肤失养所致,常见于面部或口唇及眼眶,可分为禁 黑、紫黑、或青黑。
面色黧黑:为肾阳虚衰,阴寒凝滞之证 ; 面黑而干焦:为肾阴亏虚,虚火上炎 ; 色黑伴肌肤甲错:为有瘀血 ; 眼眶黑为肾虚或有水饮:妇人多为崩中漏下。
3.症、病、证等概念的区别与相互关系:
症:是疾病所反映的现象;(是辨证﹑辨病的基础) 证:反映疾病的本质;(是对证的概括) 病:反映病理变化的全过程。
(四)病案
1.“病案”的含义: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 录。又称病历、诊籍。
2.病案的要求:如实记录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 诊断和治疗等情况。
意义:是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
类型
阴脏 人
形态
体形偏于矮胖,头圆颈粗, 肩宽腰厚,身体姿势多后仰, 喜热恶凉,便溏
临床意 义
阳较弱而 阴偏盛
转归
易从阴化寒,寒 湿内停
阳脏 人
体形偏于瘦长,头长颈细, 阴较弱而 肩窄胸平,身体姿势多前屈, 阳偏盛 喜凉恶热,便燥
易丛阳化热,伤 津伤阴
阴阳 平和 人 (平 脏人)
体形介于两者之间,平时无 寒热喜恶之偏,大便不燥不 溏
2.望诊注意事项:
①望诊应在充足的天然光线下进行 , 如无天然 光线,也应在日光灯下进行,必要时白天再进行复 诊,要避开有色光线。
②诊察时要充分暴露受检部位,以便能清楚地进 行观察。
③注意诊室内温度适宜。
④为了更好地识别病理体征,必须熟悉各部位 组织的正常表现和生理特点,将病理体征与生理 体征相比较.还要熟悉各部位组织与内在脏腑经 络的联系,运用整体观念进行分析。

《中医诊断学》四诊

《中医诊断学》四诊

《中医诊断学》四诊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主要通过四诊法对病人的脉搏、舌身、面色和问诊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观察,以确定病人的病因、病机和病情,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首先是望诊。

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精神状态、舌质和舌苔、眼底、毛发和皮肤等来推断病人的健康状况。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代表了血虚,面色红润则可能是由于阳气亢盛;舌苔薄白可能是脾胃虚弱,舌苔厚腻则可能是湿热内蕴等。

通过望诊,中医可以了解到病人的机体情况,辅助判断疾病的发展程度及病因。

其次是闻诊。

中医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呼吸声和腹部及其他部位的音响来了解病情。

例如,嗽声重、伴有痰中带血可能是肺部感染,腹部听到肠鸣音减弱可能是肠道功能紊乱等。

闻诊可以帮助中医进一步确定病人的病机,例如感染、阻塞或湿热等。

接下来是问诊。

中医医生会询问病人的主诉、症状、发病时间和病程、饮食习惯、排泄情况、睡眠情况以及其他和疾病有关的信息。

通过与病人的交流,中医可以进一步了解病人的疾病背景和身体状况,从而指导针对性的治疗。

最后是切诊。

中医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了解脉搏的频率、强弱、滑涩和力度等来判断病人的脉象。

中医讲究“闻其声、观其色、察其形”,通过触诊脉搏不仅可以了解病人的脉象特点,还可以判断病人的脏腑功能状态以及气血阴阳等各种生理参数的变化。

综上所述,中医诊断学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病人的面色、舌质、声音、脉搏和病史等方面的观察和询问,中医可以综合判断病人的病因、病机和病情,并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综合诊断方法有助于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准确诊断病症,从而更好地指导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的理论与实践将继续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除了四诊法外,中医诊断学还包括辨证论治和病机分析等内容。

辨证论治是指根据四诊观察到的病人的症状、病理变化以及病机,通过辨证分型进而确定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是中医治疗的核心部分。

中医四诊八纲

中医四诊八纲

(3)舌象变化的临床意义:
①舌象的变化能够反映疾病的轻重和进退:如舌质淡红,舌苔白、薄、润均 为病情较轻;舌质红绛、青紫、舌苔黄厚,灰黑,或光滑无苔,均为病情较 严重;淡白舌多属于慢性疾病,病情变化慢,病程较长,如贫血,蛋白质缺 乏或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等;红绛舌多见于发热,脱水,水液平衡失调等, 如烧伤患者,创面越大,伤热越重,则舌质变红越快越明显, 如并发败血症 则舌质多红绛干枯,肝硬化病人若原为淡红舌,薄白苔或薄黄苔,一旦转为 红绛光剥,常表示肝功能恶化;急性阑尾炎多见腻苔,在治疗过程中厚腻苔 转为薄白苔,多是病情好转,但如疼痛减轻而腻苔不退,则表示病情未减, 甚至可能增剧。
六、望 舌
一、舌与脏腑的关系(看图) 二、舌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染苔) 三、舌诊的内容 1.舌质:是指舌的本体,主要观察其色,形,态三方面。 正常舌质为色泽淡红,含蓄荣润,胖瘦老嫩适中,运动灵活自如,表示气血
充足。见于健康人,也可见于外感初起或内伤病情轻浅者。 (1)舌色 ①淡舌:舌色较正常浅淡,主虚证、寒证,多见于血虚,为阳气衰弱、气血
不足象。色淡而胖嫩为虚寒;胖嫩而边有齿痕为气虚、阳虚。 ②红舌:舌色较正常深,呈鲜红色,主热证,多为里热实证。舌尖红是心火
上炎;舌边红为肝胆有热;红而干为热伤津液或阴虚火旺。 ③绛舌:舌色深红,为热盛,多为邪热深入营分、血分或阴虚火旺。 红、绛舌颜色越深,表明热邪越重。 ④瘀斑舌:舌上有青紫色之瘀点或斑点,多为内有瘀血蓄积。 ⑤青紫舌:全舌舌质呈现青紫,或为热极,或为寒证。舌质绛紫色深而干燥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若面色苍白而虚浮多气虚;面色 苍白而枯槁多为血虚。
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证,瘀血证。常为久病、重病、阳气 虚
三、望形态 望形态 外形与五脏相应,一般地说,五脏强壮,外形也强壮;

中医四诊察疾病基本方法

中医四诊察疾病基本方法

中医四诊察疾病基本方法
四诊是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四诊望、闻、问、切。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及全身、内脏的病变。

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各个方面反映出来。

正如《丹溪心法》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

盖有诸内者形诸外”。

可以通过四诊等手段,诊察疾病显现在各个方面的症状和体征。

就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从而为辩证论治提供依据。

望、闻丶问、切是调查了解疾病的四种方法。

各有其独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因此在临床运用时必须将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即所谓“四诊合参”,这样才能全面而系统的了解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指方法,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十分重视机体脏腑生理、病理的客观反映,并通过这些客观反映了解其内在的联系。

中医学四诊

中医学四诊

汗粘腻而汗出不畅为湿热证; 先恶寒战栗,然后发热大汗为战汗,多见于热 病邪正交争剧烈,为疾病的转折点。 出汗后预后:
如果汗出热退身凉脉静为邪去正复;如果 汗出身热,烦躁不安,脉搏急促为邪盛正衰之象。
3、局部辩汗
头部出汗可因阳热或湿热; 额部出汗,冷汗淋漓,伴脉微欲绝为元阳离散,虚阳
外越的危证; 半身汗出,因痰湿或风湿内阻,营卫不和,或中风。 手足心汗出甚则为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 阴囊汗出而潮湿为肝经湿热。
六、问二便
了解脾胃、大小肠、膀胱的情况,主要问二便的次 数、量、质地、颜色、性状、气味、以及伴随状况。
1、问小便 小便颜色黄赤而短少为热证;尿色白而清长为寒证
伴频为下焦虚寒;多饮伴多尿而消瘦的为消渴;
夜间遗尿或失禁为肾气不固,膀胱失约;老年人小 便不利或癃闭为肾气虚弱,或血瘀湿热所致;重病而 神昏无尿,遗尿为阳气外脱,精气衰败。
切脉可以了解疾病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 、病情轻重及预后等。
(二)脉诊的部位及方法
寸口诊脉法:分为寸、关、尺三部。
左手
心(君火)
右手
肺(金)
肝(木)
脾(土)
肾(水)
肾(相火)
阴、血、精
阳、气
寸口脉诊病的原理: (1)寸口部位为脉之大会 (2)寸口部位脉气最明显 (3)可反映宗气的盛衰 (4)寸口处部位固定且脉诊方便
独语:喃喃自语,逢人则止为心气不足的虚证, 或痰气郁结,清窍敝阻。
狂语:精神错乱,语无伦次为痰火扰心。
言謇:舌强语言不清为风痰阻络。
3、呼吸。 呼吸声高气粗而促为实,热证;声低气微而慢为虚, 寒证。呼吸急促而气弱为元气大伤;呼吸断续为气欲绝。 喘:呼吸急促,甚至鼻翼煽动,张口抬肩,难以平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0、甲骨文卜辞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周礼》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5、东汉华佗《中藏经》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6、西晋王叔与《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24脉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就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8、元朝敖氏《伤寒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27脉李士材《诊家正眼》28脉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司外揣内 2、见微知著 3、以常达变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1、整体审查 2、四诊合参 3、病证结合中医诊断的主要内容:四诊、辩证、辩病、病例书写第二章四诊第一节全身望诊一、望神(一)望神的含意: 神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二)望神的要点•目光(重点)、神情、气色•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得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面色:面色润泽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饮食:正常或稍减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面色:晦暗暴露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阴不敛阳,虚阳外越神乱:包括癫,狂,痫癫病(文疯子):表现为淡漠寡言,闷闷不乐,精神痴呆,喃喃自语,或哭笑无常,多由痰气郁结,阻蔽神明所致,亦有神不守舍,心脾两虚者。

狂病(武疯子):多表现为疯狂怒骂,打人毁物,妄行不休,少卧不饥,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多因肝郁化火,痰火上扰神明所致。

痫病:表现为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

多由肝风挟痰,上窜蒙蔽清窍,或属痰火扰心,引动肝风。

二、望面色望色,又称色诊,就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一般以望面部色泽为主色与泽的关系:色与泽,又称“气色”色属阴,主血,反映血液的盈亏泽属阳,主气,反映脏腑精气与津液盛衰(四)常色与病色1、常色:健康人面部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1)主色──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色泽2)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2、病色(1)五色善恶顺逆•善色-五色光明润泽(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 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恶色-枯槁、晦暗、暴露(青如草兹,赤如-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炲)气血匮乏,脏腑精神衰败,不能上荣于面,“气不至”,预后较差(2) 五色主病1、青色主寒证、痛证、肝病、瘀血与惊风面色淡青或青黑-阴寒内盛,实寒证,痛症或久肝病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阳虚衰面色青灰,突发剧烈心痛-心阳暴脱眉间、鼻柱、唇周青灰-小儿惊风2、赤色主热证,亦可主戴阳证实热:满脸通红、目赤虚热:午后颧红戴阳证:面红如妆3、黄色主虚证、湿证虚证:脾虚──黄胖(黄而虚浮)血虚──萎黄(淡黄枯槁无光)黄疸: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4、白色主气血不足、寒证、脱血淡白无华──气血不足淡白少华—气虚恍白──阳虚水泛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凝,大失血证5、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与血瘀肾虚:阳虚──面黑暗淡阴虚──黑而干焦水饮:眼眶黑瘀血:面色黧黑,肌肤甲错望色十法: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三、望形态肥人湿多、瘦人多火腹部膨隆──肝气郁滞、水肿病、积聚腹壁青筋暴露──多属肝郁血瘀脐部突起──水肿、臌胀腹部凹陷──腹皮甲错,深凹着脊(舟状腹):精气耗竭,多属病重四肢肿胀──多见于水肿病膝部肿大──热痹:风湿郁久化热鹤膝风:寒湿久留气血亏虚龟背──先天不足、或后天调理失宜背曲肩随──心肺精气衰败脊疳──极度消瘦,脊骨突出四、望姿态动、强、伸、仰、为阳、热、实证静、弱、屈、俯、为阴、寒、虚证五、望头颈五官九窍(一)望头面颈项与头发(一)望头面1、头形过小──囟门早闭过大──先天性脑积水均属先天性发育不良,多伴智力不全(肾精亏虚)2、囟门高突:“囟填”──多属实证、热证下陷:“囟陷”──多属虚证迟闭、不闭:“解颅”──肾气不足3、头摇4、面肿──水肿:阳水、阴水火肿:红肿焮热──火毒邪热上攻5、腮肿:耳下肿痛──感受时邪热毒6、口眼歪斜:中风三、望躯体2、望颈项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逐渐长大,可随吞咽移动。

肝郁气结痰凝,或与地方水土有关瘰疬──颈侧颌下,肿块如垒,累累如串珠,历历可数。

肺肾阴虚、感受风火时毒3、头发发黑浓密润泽——肾气盛,精血充足发黄稀疏干枯——精血不足片状脱发——血虚受风白发——肾虚禀赋小儿发结如穗——疳积(二)望目五轮学说:心──内外眦的血络──血轮肝──黑睛──风轮肺──白睛──气轮脾──眼胞──肉轮肾──瞳人──水轮1、目部色诊目赤肿痛──热证眦赤:心火白睛赤:肺火全目赤肿:肝火、肝经风热上攻眼胞红肿湿烂:脾火白睛黄──黄疸(湿热、寒湿)、脂肪沉着目眦淡白──血虚、失血目胞色黑晦暗──肾虚2、目形主病目胞浮肿──水肿老人下睑虚肿:肾脾气虚,失于约束目窠凹陷──伤津耗液,气血不足眼球突出──瘿瘤、肺胀、肿瘤(单侧)针眼、眼丹──风热邪毒或脾胃蕴热上攻眼生翳膜(白内障)、胬肉攀睛昏睡露晴──脾虚、疳积(四)望鼻1、五色变化鼻头色青——腹中冷痛鼻头色黄——里有湿热鼻头色白——亡血鼻头色赤——脾肺二经有热鼻头色微黑——有水气鼻头色明润——无病或病将愈2、形态变化与意义:鼻煽──肺热、喘证鼻流清涕──外感风寒或阳气虚弱鼻流浊涕──外感风热鼻衄──肺胃蕴热、阴虚肺燥灼伤鼻络(五)望口与唇1、色泽唇色红润:胃气充足,气血调与淡白──血虚、气血两虚(血不上荣)深红──实热深红而干──热盛伤津赤肿而干──热极紫暗或暗黑──瘀血口角掣动──动风之象(六)望齿与龈1、望齿牙齿洁白润泽──津液内充,肾气充足干燥如枯骨──阴液已伤(胃阴或肾精)牙齿松动──肾虚咬牙啮齿──动风、小儿虫积、胃有积滞2、望龈正常──色淡红而明润:胃气充足,气血调匀淡白──血虚、失血牙龈肿痛──胃火上炎齿衄──兼红肿: 胃火上炎齿衄──兼红肿:胃火上炎红肿不甚:脾虚失摄(七)望咽喉1、红肿痛: 红肿、疼痛、溃烂、脓点(乳蛾)──实热(肺胃热毒壅盛)红色娇嫩,肿痛不甚──虚热(肾水亏少,虚火上炎)2、伪膜松厚、易剥、不出血:肺胃热盛坚韧、着实、刮不去、出血:白喉五、望皮肤(一)色泽发赤──丹毒(抱头火丹、流火、赤游丹) 发黄──黄疸:阳黄、阴黄发黑──肾阳虚衰白斑──白殿风:风湿侵袭,气血不荣(二)润枯皮肤润燥──干涩:津液已伤如鱼鳞片:肌肤甲错(三)肿胀肿胀──近按之如泥:水肿(阳水、阴水)按之随手而起:气胀(气机不畅)(四)斑疹斑──色深红或青紫,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下,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阳斑、阴斑斑──色深红或青紫,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下,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阳斑、阴斑)疹──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摸之碍手,压之褪色(麻疹、风疹、瘾疹)(五)水疱白碚—湿温等患者皮肤上出现的白色小颗粒,多由湿郁,汗出不畅所致痱子──湿郁湿出不彻(暑湿、湿温)热气疮──外感风热或肺胃蕴热缠腰火丹——多为肝火所致湿疹──湿热蕴结,复感风邪(六)痈疽疔疖痈:红肿高大,根盘紧缩(阳证)疽:漫肿无边,皮色不变(阴证)疔:形小根深,麻木痒痛疖: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六、望小儿指纹适合于3岁以下小儿色泽辨寒热紫热红伤寒,青惊白就是疳三关测轻重风关──邪浅病轻气关──邪深病重命关──危重透关射甲──凶七、望排出物与分泌物(一)望痰涎涕唾1、痰与涕痰黄粘稠成块──热痰痰白清稀,灰黑点──寒痰痰少而粘,难咯──燥痰痰白滑,量多,易咯出──湿痰脓血腥臭痰──肺痈咳吐涎沫,口张气短——肺痿鼻流浊涕——外感风热鼻流清涕——外感风寒久流浊涕——鼻渊2、涎与唾口流清涎量多──脾胃虚寒(脾冷)口中时吐粘涎──脾胃湿热(脾热)不自主流涎──中风后遗症“滞颐”(小儿口角流涎)──脾虚、胃热虫积八、望舌包括舌质与舌苔两个部分。

正常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干湿适中--为气血充足,阳气旺盛(一)、望舌质概念:即舌体的颜色、形态的变化分类正常舌象:淡红舌病理舌象:舌色变浅—淡白舌舌色加深—红绛舌、青紫舌1)察舌神(二)望舌色(1)淡白舌:主气血两虚,阳气不足(2)红舌:主热证实热,虚热(阴虚)(3)绛舌(4)紫舌淡紫舌:为气虚寒凝,温运无力所致绛紫舌:热盛伤津,血凝所致淡红瘀点:气滞血瘀所致注意点:青紫舌主病的两重性绛紫舌色红,干枯少津--热盛血瘀淡紫舌色白,湿润多津--寒凝血瘀(三)望舌形(1)老嫩老:舌体坚敛苍老,纹理粗糙,舌色较暗;--主实证嫩:纹理细腻,舌色浅多津--主虚证(2)肿胀:舌体较正常大而厚淡白而胖大--气虚、阳虚;红肿而胖大--心脾积热(3)瘦小舌: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 淡白而瘦小--气血两虚;红绛而瘦小,少苔或无苔--阴虚火旺;(4)裂纹舌舌表面有各种形状的裂纹红而干燥有裂--热盛伤津; 淡白有裂--阴血不足;多津而有裂纹——湿盛(5)芒剌舌乳头增生,肥大,高起如剌,邪热亢盛;舌尖--心火亢盛舌中--胃火亢盛(四)望舌态(1)强硬:热入心包痰浊内阻中风先兆(2)痿软:气血两虚阴液枯竭(3)震颤:气血亏虚肝风内动(4)吐弄:心脾有热动风先兆(5)歪斜:肝风内动痰瘀阻络(6)短缩:寒凝经脉热灼筋痿二、望舌苔舌苔为胃气上蒸所形成正常为薄白苔舌苔的变化苔色的变化苔质的变化(1)白苔:主表证、寒证白而干裂如积粉--内热伤津,瘟疫暴起(1):主里证、热证黄色有浅黄与焦黄的不同黄色越深则表示热越深(2)灰苔:黄苔主热证、寒湿证(3)灰而干燥--热甚伤津灰而滑润--内有寒湿(4)黑苔:主里证(热极或寒极) ,多由灰苔发展而来黑而干燥--热极津枯黑而滑润--寒湿内盛(2)润燥:反映津液状况润苔--为津液未伤,过润则为水湿内停;燥苔--为津液已伤,主热盛;由润变燥--病情加重;由燥变润--病情好转;(3)腐腻:腐苔--如豆腐渣主胃气衰败;腻苔--如油状物主湿浊内盛;(4)剥脱苔:主胃阴大伤、正气受损全部脱落--镜面舌、猪腰舌部分脱落--地图舌第二节闻诊概念:听声音、嗅气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