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切诊-脉诊)
中医专业的核心课程

中医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医专业的核心课程导语: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中医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机会,旨在培养具备中医诊疗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的医学专业人才。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专业的核心课程,并分享我对这一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中医理论的基石。
它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方面,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进行望诊,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声等进行闻诊,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其病情进行问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腧穴、肌肉等进行切诊。
通过学习中医诊断学,学生可以掌握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技巧,提高疾病辨证的准确性和疗效。
二、中医中药学中医中药学是中医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
它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础、方剂学、药理学等多个方面。
通过学习中医中药学,学生可以了解中医药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能,学习中药的药材鉴别、配伍、制备和应用,掌握方剂的调配原则和用药规律,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三、中医针灸学中医针灸学是中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是通过针刺和温灸等手法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阴阳平衡的学科。
学生通过学习针灸学,可以了解针灸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掌握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刺激手法,学习针灸的适应症和治疗方法,提高针刺的准确性和疗效。
四、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是中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精神状态等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学科。
学生通过学习中医养生学,可以了解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技巧,学习中医养生的原则和要点,掌握养生的具体措施,提高个体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个人观点与理解:中医专业的核心课程非常重要,它们不仅是学生学习中医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也是培养中医临床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的关键。
在我看来,学习中医专业的核心课程除了掌握临床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六】脉诊本文为b站李灿东老师《中基诊断》整理的视频笔记,共128讲基础的知识框架分为10个模块。
又叫切诊。
切:触摸,按压脉博:宗气——心气——推动血液——沿着脉管运行脾——生血,统血肾——精血同源肝——藏血所有脉搏动的地方都可以诊脉1,遍诊法——天人地三部九候2,三部诊法3,寸口诊法《难经》提出腕部搏动处寸口诊脉的原理:脉之大汇;寸口亦太阳也;寸口在手的下端寸口的五脏分候三部六脉左手:肾阳右手:肾阴诊脉的方法时间:平旦为宜;五十动体位:坐,靠,躺(平臂直腕仰章)平息布指脉位:深浅——轻重脉数:至,数(一息几至)脉率:节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脉长:三部有脉(长脉)脉宽:粗细(宽度)脉力:虚实流利度:滑涩紧张度:绷紧的程度正常脉象:平脉影响脉搏的因素:情志;运动;饮食;昼夜;地理;季节病理脉象:在疾病状态下产生的脉象(1)浮脉:脉搏显现的部位比较表浅【主表证】【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轻取即得,重按稍弱】如水漂木相似脉:散脉/芤脉/革脉/(2)沉脉:【主里证】胖的人或水肿的人偏沉脉,冬天的时候脉象偏沉相似脉:伏脉(比沉脉还沉的脉)/牢脉(沉实大弦长)(3)迟脉:跳动频率比较慢的脉,一息三至【主寒症】相似脉:缓脉(4)数脉:一息五—六至【主热证】相似脉:疾脉(5)虚脉:无力的脉象(6)实脉:有力的脉象(7)长脉:脉的轴向距离长【如循长杆,三部有脉】正常人本身就是长脉,病人多见实证,热证,阳证(8)短脉:【主气虚,气郁】(9)洪脉:宽大而浮,充实有力,状如洪水【主里实热证】表现-大热,大渴,大汗【白虎汤】相似脉:大脉(10)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主虚证,湿证】(11)滑脉: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主痰湿,痰饮,食滞】滑脉又称喜脉。
相似脉:动脉(12)涩脉:迟,细,短,不均匀。
【主血瘀证,血少,血虚,痰食阻滞】(13)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疼痛,痰饮】相似脉:紧脉-绷紧,脉形紧急,如按紧绳【主寒症,实寒症】(14)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一止即来【阴盛气结,气血不畅】促脉:数而时止,止无定数,一止即来【主热证,热盛气结,热盛气壅】代脉:缓弱而时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脏器衰微,气血不畅】都主气血运行不畅,结生代死。
中医诊断学之切诊

24
部位异常:反映了机体阳气趋向的表现。 部位异常:反映了机体阳气趋向的表现。 浮脉:轻取即得,按之稍减不空。 浮脉:轻取即得,按之稍减不空。 特点: 向外、 特点:脉搏显现部位浅 ( 向外、表 )
25
脉位分类
外越)。 外越)。
浮脉
2、临床意义:主表证,亦主里虚(虚阳 、临床意义:主表证,亦主里虚( 1)主表证--外邪侵袭,人体正气趋向 主表证--外邪侵袭, --外邪侵袭 于表,故脉浮。 于表,故脉浮。 主里虚--久病精气衰竭,阴不敛阳, --久病精气衰竭 2)主里虚--久病精气衰竭,阴不敛阳, 虚阳外越。 虚阳外越。
错误的诊脉手法
18
脉象的要素
构成脉象的八个要素: 构成脉象的八个要素: 脉位: 脉位: 脉管的浅深 至数: 至数: 脉长: 脉长: 脉力: 脉力: 脉宽: 脉宽: 脉搏的频率 脉动的范围长短 脉搏的强弱 脉管的粗细
切 诊
流利度: 流利度:脉来的通畅程度 紧张度: 紧张度:脉管的弛缓程度 均匀度: 均匀度:脉动的节律
切 诊
寸关尺的定位
1、先定关:以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 、先定关:以高骨(桡骨茎突) 2、再定寸、尺: 、再定寸、 关前为寸 关后为尺
9
切 诊
二、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 平息和体位 平息: 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 平息:“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 定息,脉五动 定息, 闰以太息,命曰平人”。 闰以太息,命曰平人 。
体位:坐位、卧位与心脏等高。 体位:坐位、卧位与心脏等高。 • 诊脉时间:平旦为佳,安静。 诊脉时间:平旦为佳,安静。
10
1. 诊脉的部位及方法: 诊脉的部位及方法: 部位:切病人桡A 部位:切病人桡 的腕后部分 — 寸口诊法 方法: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 方法: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 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 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 放,以使血流通畅。 以使血流通畅。
中医诊断学 - 第四章 切诊_PPT幻灯片

③寸口的分部、候脏腑 分为寸、关、尺:以桡骨茎突为标志
桡骨茎突内侧-----关 关前------------寸 关后------------尺
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寸、关、尺三部各有浮、 中、沉三候,要同遍诊法的三部九候相区别。
寸口分候脏腑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脉象正常的前提条件: 五脏协调
2、三部诊法
◆切人迎、趺阳----候胃气 ◆切寸口----候十二经气
3、寸口诊法
① 寸口位置 是指腕后高骨(桡骨茎突) 内侧桡动脉所在的部位。
② 独取寸口的意义
◆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太渊穴,十二经脉 汇聚之处------反映经脉气血的运行
◆肺朝百脉,全身脏腑气血汇聚于肺 ------反映全身脏腑气血的盛衰
②舍症从脉:真脉假症的取舍。
第二节 按诊
概述
按诊是医生用是手摸、触、推、按病人的某些
部位,从而推断疾病部位、性质和病情等情况的 一种方法。
一、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1.体位: 2.手法:触、摸、按、叩(直接叩与间接叩) 3.注意事项:举止大方、态度端正、手法柔和、 医患合作。
二、按诊的内容
(一)按肌肤: 1.诊寒热:以了解人体阴阳的盛衰。一般而言,皮肤不热多为阴证; 皮肤灼热多为阳证。 2.诊润燥滑涩:以了解汗出与否及气血津液的盛衰。肌肤滑润为气 血充盛;肌肤甲错为血虚失荣或瘀血所致。 3.诊疼痛:按之痛减多为虚证;硬痛拒按多为实证。 4.诊肿胀:按之凹陷不能即起者多为水肿;按之凹陷举手即起者多 为气肿。 5.诊疮疡:触按疮疡局部的凉热、软硬来判断证之阴阳寒热。 (二)按手足:通过触摸病人手足部位的冷热,来判断疾病的寒热 虚实。
五、 相兼脉和真脏脉
中医诊断学-脉诊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2、定位 定关布指、三指定 1 标准定位——同身寸法 。
2 简便定位——高骨定关法 掌后高骨定关 前后等距布指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1.首先將中指置於關部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2.食指置於寸部,無名指置於尺部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3.三指指尖保持水平
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 脉诊概述
一、脉诊原理
一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脉象形成的动力 脉管舒缩—脉搏形成的重要因素 心阴心阳—维持正常脉搏的基本条件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二a: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心气主血血脉充—盈—于心与脉脉道通,,搏以动及行气血血 的 盛 衰 直肺朝接百影脉响—着—宣脉发象百。脉,助心行血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目的要求 1.掌握脉诊的临床意义。 2.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 3.熟悉诊脉的部位与三种不同的诊脉方法。 4.掌握寸口诊法,寸口诊脉的分部与所主脏腑。 5.掌握诊脉的方法。 6.掌握正常脉象及其生理变异。 7.掌握常见病脉的脉象及其主病。 8.了解真藏脉与各种怪脉。
2023/4/21
三脾其生血他统脏血腑—与—营脉气象养形血成,摄的血于关脉系中。
肝肺藏血主调气血,—司—呼供吸调,血朝量百脉;脾胃为气 血肾藏生精化化之血—源—,脾精为统化血血;之本肝,合藏营血以,生贮血血, 调节血液,调畅气机;肾藏精,为元气 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象的形成间接 有关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二、诊脉部位
有神表现在:应 指 有 力 柔 和;节 律 整 齐
有根则表现在:尺 脉 有 力,沉 取 不 绝。
李灿东《中医诊断学》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四章~第七章【圣才出品】

第四章切诊4.1复习笔记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
一、脉诊1.诊脉的部位表4-1诊脉的部位著作以及诊法(1)遍诊法遍诊法,又称三部九候诊法,是遍诊上、中、下三部有关的动脉,以判断病情的一种诊脉方法。
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
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三三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
(2)仲景三部诊法三部诊法,见于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即诊人迎、寸口、趺阳三脉。
(3)寸口诊法寸口诊法: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
①寸口分部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为关,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②寸口分候脏腑a.寸口与脏腑相应的几种说法比较表4-2寸口与脏腑相应的几种说法b.《内经》中寸关尺根据“上竟上”“下竟下”来分(目前临床常用)(表4-3)表4-32.诊脉方法和脉象要素(1)诊脉方法①时间以清晨(平旦)未起床,未进食时为佳。
②体位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自然放松,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充分暴露伸展,保证气血畅通无阻,以反映机体的真实脉象。
③定三关医生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称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小儿多用“一指(拇指或食指)定关法”。
④布指寸关尺三部位置确定后,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手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角为宜。
⑤指力a.举,指医生的手指较轻地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象。
用举的指法取脉称“浮取”。
b.按,指医生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
用按的指法取脉称“沉取”。
c.寻,即寻找,指医生手指用力不轻不重,接至肌肉,并调节适当指力,或左右推寻,以细细体察脉象。
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而取脉,称为“中取”。
⑥指法a.总按:三指用大小相等的指力同时诊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脉力等。
中医学基础诊法述要四诊

青色:主寒、痛、瘀血、惊风 赤色:主热 黄色:主湿、虚、黄疸 白色:虚、寒、失血 黑色:肾虚、水饮、瘀血
(三)望 形 形体强弱
强壮:脏腑功能正常、气血旺盛、抗病力强 瘦弱:内脏脆弱、气血不足、抗病力差
胖瘦
肥胖:痰湿内蕴 消瘦:气血不足、阴虚内热
(四)望 态 动静
喜动:阳证、热证、实证 喜静:阴证、寒证、虚证
同一平面
(三)正常脉象 平脉(常脉):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
慢(一息四到五至,约60-90次/分),和缓有力,节
律均匀,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有胃、有神、有根
有胃:从容和缓,流利有力 反应脾胃运化功能盛衰
有神:快慢适度,节律整齐,应指有力 反映正气存内,病情轻浅
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反映肾气盛衰
迟钝
黯淡
少华
正气虚弱 虚实夹杂
迟钝消失 呆滞无光 无华
正气衰竭 病情恶劣 预后不良
原本精神萎 假 神 靡,突然转
佳
循衣摸床 搓空理线
目光转亮
两颊 脏腑精气将绝 色红 病情恶化 如妆 预后不良
《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二)望 色
通过观察病人皮肤色泽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色:属血属阴 泽:属气属阳
灰黑苔
59
望苔形
全 苔(满舌面苔)----正常、痰湿 花剥苔(舌苔多处不规则剥脱)--胃阴不足 光剥苔(舌光红无苔)----阴虚
全苔
花剥苔
胃阴不足:胃部隐痛、灼热, 易于饥饿、口干等
光剥苔
三、望排出物
64
(一)定 义
通过观察病人排泄物、分泌物的色、质、 量,了解病情。
痰涎、唾液、呕吐物、 大小便、眼泪、鼻涕、 汗、月经、恶露、乳汁
中医诊断学考点总结

1. 熟悉诊、断、诊断、诊法的含义。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诊断:就是通过对患者的问询、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进而对患者的健康状态和病变的本质进行辨识,并作出概况性判断诊法:是中医诊察、采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熟悉问、望、闻、切四诊各自所指的主要内容。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头面、五官、四肢、二阴、皮肤以及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情况、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诊察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嗳气、肠鸣等声音,以及运用嗅觉嗅患者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等,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问诊是医生问询患者有关疾病的情况、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异常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切诊是医生用手触按患者的脉搏和肌肤、手足、胸腹、月俞穴等部位,探测脉象变化及有关部位的异常征兆,从而了解病变情况的诊察方法。
3.熟悉症状、体征的含义,“症”、病名的意义;“疾病”、诊(辨)病、证、辨证、证候、证型、病历的含义。
了解症、病、证的区别与关系;所举名称各属何种概念。
4.熟悉中医诊断中整体观念,相互联系的认识基础;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含义。
了解黑箱、生物全息、缩影的含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典型例证。
5.熟悉“疾病”中存在的整体影响;整体审察的要求;诊法合参的含义,四诊并重的道理,动静统一的意义。
了解四诊顺序可不固定,参合诊查,“诊”与“断”交互进行。
6.了解《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温热论》和《温病条件》等对中医诊断的贡献;《诊藉》、《伤寒金镜录》、《濒湖脉学》等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7.了解中医基础理论,早临床、多实践、思维方法对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一、全身望诊熟悉望神的主要内容;少神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了解望神的原理;神乱的表现和临床意义;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义:主热甚。 相类脉: 相类点 脉来宽大 相类脉 洪 大 特征 脉来宽大,来盛去衰 脉体宽大,无袭汹涌 之势 意义 主热甚 可见于健康人 疾病加重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六)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意义: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实寒、痛甚及 湿证。
(七)长脉:脉体较长,应指超过寸关尺
意义:主阳证、实证、热证。可见于常人。
脉诊
历史沿革
公元前5世纪,扁鹊擅长脉诊。 《黄帝内经》记载三部九候诊病,《难经》弘扬 独取寸口诊法。 东汉张仲景确立“平脉辨证”的原则。 西晋王叔和《脉经》确定24脉。为现存最早脉学 专著; 宋代崔嘉彦《脉诀》增补革、牢脉。 明代李时珍《濒湖脉学》载27脉。 李士材《诊家正眼》在28脉。
脉象形成的原理
一息四至,来去怠缓
缓而时止,止无定数 缓而时止,止有定数,
主脾虚、湿困
有力主阴寒气结,无力主虚证 主脏气衰微,或痹病疼痛、跌扑损伤、 七情过极
相类脉比较
分 脉 类 名 脉象 主病
虚
濡 细
轻按无力,重按空虚
浮细而软 细小如丝线,应指明显
主虚证(气虚、血虚)
主诸虚(气血亏虚)、湿困 主诸虚劳损,气血两虚,又 主伤寒、痛甚及湿证
脉象,亦称为平脉。 平脉特点:一息四-五至;不浮不沉,不大 不小,从容和缓,流利有利;寸关尺三部 均可触及,沉取不绝。
正常脉象
平脉意义: 有胃:脉位居中,不浮不沉
脉率调匀,不快不慢 脉力充盈,不强不弱 脉道适中,不大不小 脉势和缓,从容流利 有神:应指有力、柔和 节律整齐 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虚 弱 极软而沉细 主阳气虚或气虚俱虚 脉 主阴阳气血虚甚 类 微 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迟小而短,往来艰涩,如轻刀刮 无力主伤精、血少;有力主 涩 竹,似止非止 痰食内停、气滞血瘀
短
首尾俱短,应指不及本部
主气病,有力为气郁,无力 为气损
相类脉比较
分 脉 类 名 实 滑 洪 脉象 来去俱盛,脉大而长,寸关尺三 部举按皆有力 应指圆滑,往来流利,如珠走盘 指下极大,来盛去衰 主病 主实证 主痰饮、食滞、实热诸证 主邪热亢盛
脉诊意义
辨别病情:
八纲脉——浮沉迟数大小滑涩——候表里寒热虚实
阐述病机
指导治疗 推断预后
诊脉的方法
指法
三指平齐,中指定关,以指目按脉脊 常用指法: 举法: 轻力——“浮取” 按法: 中力——“寻取” 重力——“沉取” 寻法:推寻 循法:沿脉道轴上下移动 推法:顺应脉搏动势左右移动 总按:三指同时用力诊脉 单按: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
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是指正常人在生理条件下出现的
正常脉象
脉象的生理变异
1、性别、形体因素 2、精神情志因素 3、四季因素 4、昼夜节律因素 5、地理环境因素 6、脉位的生理变异:斜飞脉、反关脉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辨证要点
1、 四个方面:位、数、形、势 位——脉动部位的浅深 数——脉动频率和节律 形势——脉动形态和趋势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四)数脉:脉来急促,一息五-六至(>90次/分)
意义:主热证:有力——实热证;无力——虚热证 相类脉: 相类点 相类脉 数 脉来急促 促 特征 一息五-六至 意义 主热证
主热证:有力——阳 一息七至以上 邪盛极;无力——阴 液枯竭,虚火至极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五)洪脉:脉来宽大,来盛去衰
诊脉的部位
(三)人迎寸口诊法 寸关尺三部每部又可进行浮、中、沉三候
──“三部九候”。 (四)仲景三部诊法
寸口 趺阳 太溪
桡动脉 足背动脉 胫后动脉分支
候脏腑病变 候胃气 候肾气
诊脉的方法
诊脉时间
清晨未起床,未进食,环境安静为最佳。 一般诊脉时间不少于1分钟。
平息和体位
平息定至:一息四-五至 体位:正坐或仰卧——使手臂同心脏同一水平。
辨证要点 2、八大要素:
脉位——脉动部位 (浮、沉) 脉率——脉动频率 (平、数、迟) 脉宽——脉动应指的径向范围大小 (洪、大、细) 脉长——脉动应指的轴向范围长短 (长、短) 脉力——脉搏强弱脉搏来势的流利通畅程度 (虚、实) 脉流利度——脉搏来势的流利通畅程度 (滑、涩) 脉紧张度——脉管的紧急或弛缓程度 (弦、缓、紧) 脉均匀度——脉动节律及搏动力度大小 是否一致 (结、代、促)
诊脉的部位
(一)寸口诊法: 含义: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搏动处 “独取寸口”的意义: 寸口为肺经所主,肺主气朝百脉——可反映全身脏腑功能变化 肺经起于中焦,与脾胃关系密切——可反映胃气强弱,气血生
化情况 寸口为脉之大会——可反映经脉气血运行情况
左手 右手
寸 心 肺
形体宽大,轻按即得,应指满大, 有力主实证,邪热亢盛;无力主 实 大 无汹涌之势 虚证,阴血虚衰 脉 类 弦 端直而长,如按琴弦 主肝胆病,诸痛证、痰饮等 紧 长 脉来劲急有力。左右弹指如绞绳 转索 首尾端直,超出本位 主实寒证、痛证、宿食内停 主有余之证(阳证、实证、热证)
相兼脉主病
含义:即复合脉,两种或两种以上单因素脉同时
相类脉比较
分 脉 类 名 数 疾 脉 类 动 促 迟 迟 缓 脉 结 类 代 脉象 主病 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有力主阳邪盛极,无力主阴液枯竭,虚 火至极 主惊恐、疼痛 有力主阳热亢盛实证,无力主阴血不足 主寒证,有力主实寒,无力主虚寒 数 脉率加快,一息五至以上 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 脉形如豆,滑数有力 数而时止,止无定数 一息不足四至
散
芤
主脱证
浮大中空而软,如按葱管 主亡血、伤津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二)沉脉:轻按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意义:主里证:有力——里实证;无力——里虚证 相类脉:
相类点 相类脉 特征 轻按不应,重按始得; 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意义
沉
脉位深 沉,重 按始得 伏 牢
主里证
推筋着骨始得,伏而不 主里证,见于邪 息 闭、厥病、痛极 沉而实大弦长,轻取中 主里证,见于阴 取不应,沉取始得,坚 寒内盛,疝气癥 定不移 瘕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三)迟脉: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60次/分)。
意义:主寒证:有力——实寒证;无力——虚寒证 相类脉: 相类点 相类脉 迟 脉来迟缓 缓 特征 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 脉来和缓,一息四至 脉势纵缓,缓怠无力 意义 主寒证 正常 主脾虚气血 不足;湿邪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律与脉力不匀,应指如轻刀刮竹。 意义: 主伤精、血少;痰食内停,气滞血瘀。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十二)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
意义:主痰饮、食滞、实热诸证。正常见青壮年、孕妇 等气血旺盛者 相类脉: 相类点 相类脉 往来流 利圆滑 滑 动 特征 意义 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 主痰饮、食滞、 指圆滑 实热诸证。 脉体短小,滑数有力,应 主惊恐、疼痛 指跳突如豆,仅见于关上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一)浮脉:轻按即得,重按反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意义:主表证:浮而有力——表实证;浮而无力——表虚 证;浮紧——风寒证;浮缓——风热证。亦见虚阳外越之 里证(浮而无根) 相类脉 : 相类点 相类脉 脉位浅 表,轻 按即得 浮 特征 意义 轻按即得,重按反减;举 主表证;也主 之有余,按之不足 虚阳外越证 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 之消失,至数不齐
出现。 原因:正气盛衰,病因多相兼,病位病性变化。 构成原则:只要不是性质相反的脉都可构成相兼 脉。 主病规律:相兼脉主病等于该相兼的各单一脉象 主病相合。
脉症顺逆与从舍
脉症顺逆:脉象和症状都是疾病的表现,二者通
常反映一致的特性,但也有脉象与症状不相应的 情况。 脉症相应——顺证 脉症相反——逆证 脉症从舍:临证时若有脉象与症状不相应的情况, 必须辨明脉症的真假以决定从舍。 症真脉假——舍脉从症——多用于某些急性 病病情复杂者 脉真症假——舍症从脉——多用于某些慢性 病病情复杂者
(八)短脉:脉体较短,应指不及本位。(只出现
寸关部,尺脉不显) 意义:主气病:有力——气郁;无力——气损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九)虚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 意义:主虚证(气虚、血虚) 相类脉:
相类点 相类脉
特征 举之无力,按之空 豁,应指松软 极软而沉细 极细极软,按之无 力,若又若无
诊妇人脉
诊月经脉:妇人 左关、尺脉洪大于右手,
口不苦,身不热,腹不胀,为月经将至。 诊妊娠脉:脉来滑数冲和+停经+饮食偏嗜, 为有孕 诊临产脉:临产离经脉——孕妇两中指顶 节两旁,其脉应手搏动,为临产。
诊小儿脉
诊法:一指定三关
意义:辨表里、寒热、虚实及邪正盛衰
浮沉——表里 迟数——寒热 强弱——虚实 缓紧——寒湿
关 肝(胆) 脾(胃)
尺 肾 肾
诊脉的部位
(二)三部九候诊法
又称为遍诊法,是遍诊上(头)、中(手)、 下(足)三部有关的动脉,每部又分为天、人、 地三候,合而为“三部九候”。其意义在于何处 脉象有变化,提示相应位、经络、脏腑有病变 的可能,而不是用一处或几处脉象来测知全身情 况。 上以候上:上部头以候头角、口齿、耳目 中以候中:中部手以候肺、胸中、心 下以候下:下部足以候肝、肾、脾胃
心、脉是形成面向的主要脏器
心的阳气推动血液运行 心的阴血为脉象的物质基础 脉:壅遏营气 脉为血行通道,约束血液按一定 方向运行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气:推动——血运不息 固摄——助脉壅遏营气 血:血液为脉象的物质基础
心:心主血脉
脉象形成的原理
其他脏腑与脉象的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肺气助心以行血 脾胃:气血生化之源——气血为脉象的物质基础 统血——统摄血行 肝:藏血、主疏泄——调节血量和血行 肾:藏精,为全身阴阳根本——为脉之根本 精血相生——保证血脉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