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脉诊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讲义——第六章脉诊

中医诊断学讲义——第六章脉诊

中医诊断学讲义——第六章脉诊脉诊脉诊概述脉象形成原理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脉象的形成不仅与心、脉、气、血有关,同时与脏腑的整体功能活动亦有密切关系。

诊脉部位寸口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

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

其他诊脉部位1.三部九候诊法三部九候诊法,又称为遍诊法,出自《素问·三部九候论》。

是遍诊上、中、下三部有关的动脉,以判断病情的一种诊脉方法。

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

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三三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

2.人迎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是对人迎和寸口脉象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寸口主要反映内脏的情况,人迎(颈总动脉)主要反映体表情况,这二处脉象是相应的,来去大小亦相一致。

在正常情况下,春夏季人迎脉稍大于寸口脉;秋冬季寸口脉稍大于人迎脉。

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二倍、三倍时,疾病由表入里,并说明表邪盛为主,如果人迎脉大于寸口脉四倍者名为“外格”,大而数者是危重的证候。

反之,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二倍、三倍时,为寒邪在里,或内脏阳虚,寸口脉四倍于人迎脉者名为“内关”,大而数者亦力危重征象。

3.仲景三部诊法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趺阳、太溪三部诊法。

三部诊法是以诊寸口脉候脏腑病变,诊趺阳脉候胃气,诊太溪脉候肾气。

现在这种方法多在寸口无脉搏或者观察危重病人时运用。

如两手寸口脉象十分微弱,而趺阳脉尚有一定力量时,提示患者的胃气尚存,尚有救治的可能;如趺阳脉难以触及时,提示患者的胃气已绝,难以救治。

中医诊断学课件-第五章脉诊

中医诊断学课件-第五章脉诊
研究挑战:如何将中医脉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是当前研 究的重要挑战。
脉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诊断疾病:通过脉象的变化,判断 疾病的性质、部位、程度等
评估疗效:通过脉象的变化,评估 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指导治疗:根据脉象的变化,调整 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预防疾病:通过脉象的变化,预测 疾病的发展趋势,提前采取预防措 施
脉诊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探索
脉诊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诊断疾病,辅助诊断和治疗 脉诊在心理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辅助心理治疗 脉诊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了解运动员的身体状况,辅助训练和比赛 脉诊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通过脉诊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辅助康复治疗
阳虚:脉象沉迟,脉搏缓慢 痰湿:脉象滑腻,脉搏缓慢 瘀血:脉象涩滞,脉搏缓慢
妇女病证的脉象特征
月经不调:脉象细弱,或弦滑 痛经:脉象弦紧,或涩滞 更年期综合征:脉象弦细,或沉迟 产后病:脉象虚缓,或滑数
儿科病证的脉象特征
感冒:浮紧脉,浮滑脉 咳嗽:浮滑脉,浮紧脉 腹泻:沉细脉,沉迟脉
发热:浮数脉,浮滑脉 便秘:沉细脉,沉迟脉 呕吐:沉细脉,沉迟脉
脉诊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
脉诊的起源
起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起源人物:扁鹊、华佗等中医名家
起源地点:中国
起源方法:通过观察脉象来诊断疾病
起源原因: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起源影响:脉诊成为中医诊断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
古代脉诊的发展
起源:古代中医学 中的脉诊起源于春 秋战国时期
发展:汉代张仲景 的《伤寒杂病论》 中首次提出脉诊的 概念

中医诊断学之脉诊

中医诊断学之脉诊

精选可编辑ppt
13
➢诊脉的方法
举按寻 循推
总按、单诊
诊脉时间
以清晨未起床、 未进食最佳
体位 布指 运指
三指平齐 中指定关 指目按脉 布指疏密适度
指法
平息 诊脉时呼吸平稳调匀
五十动
指医生对病人诊脉的时间 一般不少于50次脉跳时间
精选可编辑ppt
14
➢脉象要素
文献多从位、次、形、势方面四个方面加
以分析归纳,与以下八因素有关:
血行,致脉管的充盈度减小,故脉来细小且 无力。 湿性重浊粘滞,脉管受湿邪阻遏,气血运行 不利而致脉体细小而缓。
精选可编辑ppt
41
【细脉相类脉】
濡脉 1.特征:脉管搏动的部位在浅层,形细而软,如
絮浮水,轻取即得,重按不显,故又称软脉。 2.临床意义:多见于虚证或湿困。
弱脉 1.特征:脉管细小不充盈,其搏动部位在 皮肉之下靠近筋骨处,指下感到细而无力。 2.意义:多见于阳气虚衰、气血俱虚。
37
(7)洪脉
【临床意义】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
【机理分析】 洪脉多见于外感热病的中期,即阳明 [气分]热盛证。此时邪热亢盛,充斥 内外,且正气不衰而奋起抗邪,邪正剧 烈交争,气盛血涌,脉管扩大,故脉大 而充实有力。
精选可编辑ppt
38
(7)洪脉相类脉
大脉 1.特征:寸口三部皆脉大而和缓、从容。 2.意义:多见于健康人,或为病进。
寸口脉的三部九候:分寸、关、尺三部,又 可施行浮、中、沉三候。
精选可编辑ppt
10
桡骨 茎突 内侧 的部 位 (腕 侧) 寸
桡骨茎突
精选可编辑ppt
桡骨 茎突 的部 位为 关后 (肘 侧) -尺
11

中医诊断学脉诊

中医诊断学脉诊

3、脉形:形是指脉动的轴向长短和径 向的粗细。脉形受形体高矮影响,形体高 大者则脉形较大较长;形体矮小者则脉形 临床意义 主痰饮、实热、食积诸证。
诊脉指法要领概括为:三指平齐、中指定关、以指目按脉脊,以及举、按、寻、总按、单诊等指法。 沉弦脉 主肝郁气滞,或水饮内停。
二(较、一脉 )象比细鉴类别法较短。此外,也与气血的充盈度、心 脏收缩力的强弱、血管紧张度等因素有关, 1、归类:阴脉(沉涩弱弦微等);
寸口部位切脉始见《内经》,《难经》对此有较 详细的论述,并提出寸口脉与脏腑相对应的分属关系, 到晋代·王叔和的《脉经》对脉诊的理论上已日趋完善, 并在临床上已得到了广泛运用,直至当今脉诊仍是中 医临床诊病辨证不可缺少的诊断方法之一。
寸口脉法
部位:位于手腕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桡动
脉),古代又称“气口”或“脉口”。历代医家 在此部位切按动脉搏动的形象,推测人体生理、 病理状况,是中医诊察病证的方法之一。
适中,则脉象指感盈满和缓,从容有力。 一的突出表现,而脉率适中,脉的形和势和缓、从容,即称为浮脉;
两者均为邪气内扰,脏气失常所致,故其脉来促而有力。 浮缓脉 主风邪伤卫,营卫不和的太阳中风证 如因脏气衰败,阴掖亏耗,真元衰惫,致气血运行不相顺接而见脉促者,其脉必促而无力,多是虚脱之象。
4、脉势 势是指脉象搏动往来的趋势, 可见于正常人,又称为平缓脉。
(三)其他脏腑பைடு நூலகம்脉象的关系
肺有主气,司呼吸,朝百脉的功能。肺对脉的 影响体现在肺与心及气与血的功能关系上。
脾胃主运化水谷精微,统血的功能,为气血生 化之源,又称“后天之本”。气血的盛衰和水 谷精微的多寡,可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
肝藏血,肝主疏泄的功能,是指肝具有贮藏血 液,调节血量,调畅气机的作用,有利于使全 身气血调畅,经脉通利,脏腑功能正常。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是中医临床诊断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医脉诊的原理和方法,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在本次脉诊实验教学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也收获了很多体会和感悟。

在实验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脉诊的重要性。

中医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脉象的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把握和比较不同脉象的特点来诊断患者的病情,这种以触摸患者动脉搏动的方法,直接体现了中医诊断的独特魅力,也加深了我对脉诊的理解和认识。

实验教学中我学会了如何正确操作脉诊仪器。

在脉诊实验中,老师详细讲解了脉诊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让我们能够正确、熟练地操作脉诊仪器,提高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老师还重点讲解了脉象的判断和诊断,让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捕捉患者的脉象,帮助患者找到准确的诊断。

实验教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脉诊需要全身心的投入。

在实验中,为了更准确地把握患者的脉象,我们需要全神贯注地观察和解读患者的脉搏,同时还需要根据脉象的变化和特点,结合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不仅需要我们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经验和沉稳的心态。

这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医脉诊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也更加坚定了我在学习中医的决心。

实验教学让我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脉诊实验中,我们需要分组进行实验操作,相互配合,共同观察、讨论和分析患者的脉象,从而帮助患者找到准确的诊断。

通过团队合作,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也可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这种合作精神不仅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巨大威力,也提高了我在团队中协作和沟通的能力。

通过本次脉诊实验教学,我对中医脉诊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实验教学,我也感受到了学习中医需要沉下心,细致入微,不断积累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中医诊断学:脉诊题库一及答案解析

中医诊断学:脉诊题库一及答案解析

中医诊断学:脉诊题库一及答案解析1、单选结脉与促脉的主要区别在于()。

A.脉位的浮沉B.脉力的强弱C.脉形的长短D.脉率的快慢E.脉律的齐否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结脉指迟而时一止,止无定数;促脉指数而时(江南博哥)一止,止无定数。

故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脉率的快慢。

2、单选患者,女,35岁。

夜晚吹风扇乘凉,晨起自觉发热恶风,鼻塞,喷嚏,自汗出,舌苔薄白。

其脉象应是()A.浮紧B.浮缓C.浮数D.濡缓E.浮滑正确答案:B3、单选沉弦脉主病常为()。

A.寒凝血瘀B.肝胆湿热C.痰食内结D.肝郁脾虚E.寒滞肝脉正确答案:E4、配伍题举之无力,按之空虚的脉象是()浮大中空,如按葱管的脉象是()A.浮脉B.微脉C.革脉D.虚脉E.散脉正确答案:D,B5、单选濡脉的脉象是()。

A.浮数无根B.浮而细软C.沉细而软D.浮大无力E.脉细如线正确答案:B6、单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为()。

A.弱脉B.虚脉C.涩脉D.微脉E.濡脉正确答案:B7、单选气滞血瘀的痛证可以见到的脉象是()。

A.革脉B.弦脉C.滑脉D.实脉E.涩脉正确答案:E8、单选按脉时需推筋着骨始得的脉为()。

A.沉脉B.牢脉C.弱脉D.伏脉E.革脉正确答案:D9、单选下列各项,不主实热证的脉象是()。

A.紧脉B.滑脉C.洪脉D.数脉E.促脉正确答案:A10、单选脉症相应为顺,下列各项,为逆的是()。

A.表证见浮脉B.里证见沉脉C.久病见浮脉D.新病见浮脉E.有余见实脉正确答案:C11、单选脉诊的举法是指()。

A.轻按寸口B.重按寸口C.用力不轻不重按寸口D.三指同按寸口E.一指按其寸口一部正确答案:A12、配伍题虾游脉的临床意义是()鱼翔脉的临床意义是()A.三阴寒极,阳亡于外B.孤阳无依,躁动不安C.胃气将绝D.脾胃衰败,精气已绝于内E.心阴心血枯竭,孤阳独亢正确答案:B,A13、单选下列各项,不需重按始得的脉象是()。

A.沉脉B.牢脉C.弱脉D.革脉E.伏脉正确答案:D14、单选与弱脉具有共同脉象特征的是()。

中医诊断学脉诊表格

中医诊断学脉诊表格

中医诊断学脉诊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其主要手段之一就是脉诊。

中医脉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动脉来判断患者的疾病状况,脉搏的变化反映了人体内脏功能的状态。

脉诊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医的“金科玉律”。

脉诊的基本原理在于通过对脉搏的触诊,判断患者的阴阳、虚实、寒热等病理变化,以及各个脏腑的状况。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脏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血脉的变化反映出来。

通过细致的触诊,医生可以感知患者的脉搏强弱、速度快慢、节律是否有序等信息,从而获取患者的病情。

脉诊的步骤主要包括选择脉搏部位、触诊脉象、辨识脉象特点、判断脉象病理意义和归类脉象类型。

常用的脉搏部位有手腕部的尺、关、脾、心四脉,在不同的疾病中,不同的脉象有不同的意义。

触诊脉象时,医生需要注意脉搏的强度、快慢、充盈度、节律等,同时还需注意观察血管的变化如粗细、有无结节、是否有跳动等。

辨识脉象特点是对脉搏的触感进行分析和总结。

比如,脉象是否弦或沉或滑或浮等,脉搏是否有力或虚等,这些特点反映了患者体内的阴阳失调、虚实状态等。

通过观察脉象的特点,医生可以初步判断病情所在。

例如,虚脉多见于气虚或血虚等虚势病,实脉多见于实热或实寒等实势病。

脉象的病理意义主要是针对不同脉象特点表示的相应疾病进行鉴别。

例如,散脉多见于气郁胸痛、惊恐等病;滑脉多见于湿痰等病;沉脉多见于阳气衰竭等病。

通过对不同脉象的分析,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以指导后续的治疗。

脉象的分类是将不同脉象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整理和总结。

中医诊断学将脉象分为细、滑、浮、沉、弦、缓、数、短、代等九个类型,每个类型又可细分为多种亚型。

通过对患者脉搏进行分类,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并提供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诊断学中的脉诊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手段,通过对脉搏的触诊,可以判断患者的疾病状况和体内脏腑功能的状态。

脉诊需要医生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学习才能熟练掌握,准确判断脉象特点,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中医治疗服务。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脉诊,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其不同的形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它是中医学一种独特的诊断疾病的方法。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脉象即脉动应指的形象。

心主血脉,包括血和脉两个方面,脉为血之府,心与脉相连,心脏有规律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脉管也随之产生有节律的搏动和血液在管内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

血液循行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全身的血脉,均汇聚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肝藏血,主疏泄,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且精可以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

因此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脉象的形成,既然和脏腑气血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气血脏腑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故通过诊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一)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从病位的浅深来说,不在表便在里,而脉象的浮沉,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浅深。

脉浮,病位多在表;脉沉,病位多在里。

疾病的性质可分寒证与热证,脉象的迟数,可反映疾病的性质,如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

邪正斗争的消长,产生虚实的病理变化,而脉象的有力无力,能反映疾病的虚实证候,脉虚弱无力,是正气不足的虚证。

脉实有力,是邪气亢盛的实证。

(二)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脉诊对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气虚,虚劳、失血,久泄久痢而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危候。

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疾,烦躁,为病进危候。

三、诊脉的部位诊脉的部位,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

遍诊法见于《素问·三部九候论》,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三部诊法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脉 诊
脉诊又称切诊,是医生用手 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 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 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疾病,辨 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谈到中医,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老中医 神态安详地迷起眼睛,将三根手指搭在 病人的手腕部位,停留片刻后,便告诉 病人你患了什么病,应该如何进行治疗 等等。病人听后,如果说得准确,便会 连连称奇,信服有加。如果说得不准, 便会认为医生的医疗水平差。
(3)单总按
定义:三指的整体与分部运指
作用:总按——体察寸口总体特征和 三步整体关系;单诊——体察三部局 部特点。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诊小儿脉可用“一指(拇指)定 关法”,而不细分三部,因小儿 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关尺, 且易哭闹,不合作。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四)平息
指诊脉时呼吸平静、调匀,以便以 息计数;一指利于医生思想集中, 专注指下,评辨脉象。
寸(浮、中、沉)
关(浮、中、沉) 三部九候
尺(浮、中、沉)
此与遍诊法的三部九候同名 实异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2.寸口脉诊病的原理: (1)寸口部位为脉之大会 (2)寸口部位脉气最明显 (3)可反映宗气的盛衰 (4)寸口处部位固定且脉诊方便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从目前的临床情况来看,现代生活状态中的
中医脉诊比起古人来说,更难反映人体的真实
客观情况。我们知道,一般凡是来门诊看中医
的病人,有很大一部分是慢性病和疑难病患者。
而这些病人中,有一大部分的患者是长年服药
的,尤其是一些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
等患者,他们所服的很多药物会对人体的血液
循环起到一定的干扰作用,这当然会直接影响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临床意义】
为元气耗散,脏腑精气欲绝, 病情危重的征象。
孕妇临产时出现散脉,为即将 分娩的征候;如未至产期,便为 即将坠胎之征。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五)芤脉
【脉象特征】
浮大中空,
按之如葱
管,应指浮
大而软,按
之上下或两
边实而中间
空。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临床意义:一般见于表证,(亦 见于虚阳外越)
3、脉理分析: 邪袭肌表,卫阳抗之,脉
气鼓搏于外,应指而浮。
久病内伤,虚阳外越,则浮 而无力。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二)洪脉:
1、脉象特征
脉形宽大,充 实有力,来盛 去衰,状若波 涛汹涌。(理 解:脉位偏浮, 脉形宽大,脉 力较强)
对于这些陋习,古代的先贤早已深刻批判 过。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认为: 脉诊只是望问闻切四诊中的最后 一诊,无非是一种诊断中比较巧 妙的方法罢了,作为一个好医生 如果想全面掌握患者的情况,必 须要四诊合参,不能单凭这一项。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随着时代生活的日新月异,人们的医疗条 件逐渐改善,对于脉诊的看法更需要客观、辨 证地对待。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5、流利度——脉搏来势的流利程度,如 滑/涩。
6、紧张度——脉管的劲急或弛缓程度, 如弦、紧/缓。
7、脉力——脉搏的强弱,脉搏应指的力 量,如虚/实。
8、均匀度——①指脉动节律是否均匀。 ②指脉力是否均匀。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第二节 正常脉象
一、 正常脉象(平脉)的特点: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4.手指做弓形彎曲,以指腹觸脈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3、运指
(1) 举按寻——手指的浅深运指 定义:
轻力上举谓之举,举至皮肤谓之浮取 重力下按谓之按,按至筋骨谓之沉取 微举微按委曲求之,谓之寻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2)上下循
定义:手指的上下运指
作用: 体会脉形的长短,体会脉位的 上下。
脉诊成了某些病人衡量中医医生水平的 一架天平。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在临床上常遇到这样的病人,来 就诊后只看着医生,把手伸过来不说 话,似乎是在考验医生号脉准不准。 当你说对了其症后,他们会喜形于色 地开口大叫:“你太神啦!……”。 而当你根据其脉象判断不准时,他们 会背后说,诊断得根本不准,水平不 高。 脉诊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2、定位 (定关布指、三指定 (1)标准定位——同身寸法 。
(2) 简便定位——高骨定关法 掌后高骨定关 前后等距布指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1.首先將中指置於關部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2.食指置於寸部,無名指置於尺部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3.三指指尖保持水平
(五)五十动
诊脉时间不少于50次,脉跳时间, 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四、脉象要素:(位、数、形、势)
1、脉位——脉搏跳动显现部位的深 浅,如浮/沉。
2、至数——脉搏的频率,如迟/数。 3、脉长——脉动应指轴向范围的长
短,如长/短。 4、脉宽——脉动应指径向范围的大
小(粗细),如洪/细。
中医诊断学
(四)寸口诊法
[含义] :
寸口——手腕部桡骨茎突内侧的 一段动脉(桡动脉),又称气口 或脉口。
寸口诊法——指单独切按桡骨 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 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 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1.寸口部位:通常是腕后高骨内 侧为关,其前为寸,其后为尺。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现代常以浮脉、沉脉、 迟脉、数脉、虚脉、实脉 为六纲脉,然后再把其 他 脉象分属于六大类。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一、浮脉类
(浮、洪、濡、散、芤、革)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一)浮脉:
【脉象特征】 轻取即得,重 按稍减不空, 举之有余,按 之不足。
理解: 脉位浅表
3.寸口分候脏腑
寸——心
寸——肺
左手 关——肝
右手 关——脾
尺—肾(阴)
尺—肾(阳)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三、诊脉方法 (一)时间
以清晨(平旦)未起床、未进食时 最佳。 (二)体位 正坐、仰卧均可,心脏与寸口同水 平,直腕仰掌。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三)指法:
1、取脉:
❖选指目——指端敏感处 ❖平贴脉脊 ❖指力垂直脉心
(脾三生)血其统他血—脏—腑营与气脉养血象,形摄成血的于脉关中系。
肝肺藏血主调气血,——司供呼调吸血量,朝百脉;脾胃
为肾藏气精血化生血—化—之精源为,化血脾之统本血,合;营肝以藏生血血 , 贮血,调节血液,调畅气机;肾藏 精,为元气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 象的形成间接有关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二、诊脉部位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临床意义】
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亦可 见于孤阳外越,浮取洪大而沉取 无根。
【脉理分析】
内热充斥,脉道扩张,气盛血 涌,故见洪脉。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三)濡脉:
【脉象特征】 浮细无力而 软。 理解: 位浮、形细、 张力低、脉力 弱
地(足少阴肾经动脉)——候肾气
中医诊断学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二)人迎寸口诊法
即通过诊人迎(颈总动脉)、寸口两部 脉象并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法, 较之遍诊法简单。
(三)仲景三部诊
诊寸口脉——候脏腑 多运用于寸口无脉 诊趺阳脉——候胃气 或危重病人。 诊太蹊脉——候肾气
2020/7/22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临床意义】
精气不藏,正气不固,气 无所恋而浮越于外的表现, 所以多见于亡血、失精、半 产、漏下等病症。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附:相类脉比较
1、相同点
浮脉、洪脉、濡脉、散脉、芤脉、革脉六者,均 有脉位表浅、轻取即得的特点。
2、不同点
浮脉轻取即得;
洪脉浮大有力;
濡脉浮而细软;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二)疑难点 正常脉象之有胃气、有神、有根的特点。 〈分析〉 有胃气表现在:从容和缓流利。
脉 位 居 中,不 浮 不 沉; 脉 率 调 匀,不 快 不 慢; 脉 力 充 盛,不 强 不 弱; 脉 道 适 中,不 大 不 小; 脉 势 和 缓,从 容、流 利。
有神表现在:应 指 有 力 柔 和;节 律 整 齐
(一)有胃:指脉象从容和缓流利,具 体表现为:
1、脉位居中,不浮不沉……(位) 2、脉率调匀,不快不慢……(数) 3、脉道适中,不大不小……(形) 4、脉力充盈,不强不弱……(势) 5、脉势和缓,从容流利。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二)有神 指脉象有力柔和,节律整齐(势)。 (三)有根 指尺脉有力,沉取不绝,反映肾气之充足。 尺脉候肾,一是尺脉有力,一是沉取不绝。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2020/7/22
中医诊断学
【临床意义】 多见于虚证或湿困。
【脉理分析】 精血不充则细弱无力,阴
虚,阳气不潜则脉浮但软; 湿遏阳气,亦可见濡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