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公共空间分析改进策略
公共室内空间设计教案

公共室内空间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公共室内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掌握公共室内空间设计的程序和步骤。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公共室内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公共室内空间的定义公共室内空间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公共室内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功能性、舒适性、安全性、美观性、可持续性)2. 公共室内空间设计的程序和步骤设计前的准备(调研、分析、确定设计目标)设计草图和方案(空间布局、功能分区、流线设计)设计细化(材料选择、色彩搭配、照明设计)设计实施(施工图设计、施工管理、验收)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共室内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程序和步骤。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的公共室内空间设计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
3.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实践,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公共室内空间设计基本概念和原则的理解。
2. 设计作业:评估学生对公共室内空间设计程序和步骤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公共室内空间设计相关教材。
2. 案例图片:收集优秀的公共室内空间设计案例图片。
3. 设计软件:如AutoCAD、SketchUp等设计软件。
4. 材料样品:展示公共室内空间设计中常用的材料样品。
六、教学活动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公共室内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第3-4课时:讲解公共室内空间设计的程序和步骤。
3. 第5-6课时:分析优秀的公共室内空间设计案例。
4. 第7-8课时: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实践,教师指导。
5. 第9-10课时:评估学生的设计作业,进行课堂讨论。
七、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提出独特的设计理念。
2. 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3. 注重安全教育,提醒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注意安全问题。
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基于“双碳目标”下某高校教学楼的设计方案

0 引言高校教学楼作为教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能与环保设计尤为重要。
赵龙,蔡兆磊[1]通过研究绿色建筑理念下的建筑节能,特别是高校教学楼的电源节能设计,为校园建筑节能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胡启力[2]的研究则聚焦于夏热冬冷地区高校教学楼的设计,基于绿色建筑理念,探讨了如何通过设计提高建筑的能效和使用舒适度。
张为杰[3]在西北地区中学教学楼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绿色建筑理念在寒冷地区的适用性和效益,为类似气候条件下的高校教学楼设计提供了参考。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绿色建筑理念在高校教学楼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进一步分析了“双碳”目标对高校教学楼设计的新要求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以某校工程为例,通过介绍 “双碳目标”下高校教学楼使用现状,分析了该项目的基本情况,提出“双碳目标”下高校教学楼的设计方案。
1 高校教学楼使用现状分析与研究1.1 高校教学楼及设计发展教学楼作为高校的核心建筑,其设计和发展反映出教育理念和技术进步的变迁。
在早期,高校教学楼多采用传统的砖石结构,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建筑风格多样但设施相对简陋。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楼的设计开始注重功能性和美观性的结合,逐渐引入现代建筑元素,如钢结构和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使得建筑不仅外观现代,而且空间更为开放和灵活。
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高校教学楼的设计开始重视环境友好和节能减排,例如,通过采用高效的隔热材料、智能照明系统和太阳能光伏板,教学楼在保证功能性的同时,也可以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如图1所示。
1.2 高校教学楼经济技术指标对比高校教学楼的经济技术指标对比,体现出传统教学楼与绿色教学楼在成本和效率上的差异,表1详细列出了两种建筑类型的建设成本、运营成本、能耗等关键经济技术指标,并提供计算公式。
图1 现代教学楼的设计表1 传统教学楼与绿色教学楼对比指标传统教学楼绿色教学楼计算公式建设成本(元/m 2) 2 000 2 500成本 = 单位面积成本 × 总面积年均能耗(kW·h/m 2)15075能耗 = 平均能耗 × 总面积年均运营成本(元/m 2)5030运营成本 = 年均单价 × 总面积尽管绿色教学楼的初始建设成本较高,但由于其更低的能耗和运营成本,长期来看可能更具经济效益,年均能耗的计算显示,绿色教学楼的能源效率显著高于传统教学楼,这在长期运营中能节约大量能源费用。
小学校园室外空间环境设计研究

小学校园室外空间环境设计研究1. 本文概述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小学校园室外空间环境的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创造一个既安全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小学校园室外空间环境。
本文将回顾小学校园室外空间环境设计的相关理论,包括环境心理学、教育学和景观设计学等领域的知识。
接着,本文将分析当前小学校园室外空间设计的现状,包括其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一套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以指导实际的小学校园室外空间环境设计。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这些设计原则和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以期为我国小学校园室外空间环境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2. 小学校园室外空间环境设计理论框架设施配置:提供多样化的设施,如游乐设施、户外教室和艺术创作区。
分析国内外优秀的小学校园室外空间设计案例,提取成功经验和创新点。
探讨小学校园室外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如数字化、智能化和生态化。
3. 国内外小学校园室外空间环境设计案例分析本章节旨在通过对比与解析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校园室外空间环境设计案例,揭示当前设计趋势、创新策略以及实际效果,为优化小学校园空间环境提供借鉴与启示。
设计理念与布局特点:北京某示范小学以其“绿色生态、寓教于乐”的设计理念而备受瞩目。
校园整体布局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巧妙地将教学楼、运动场地、绿化区域及户外学习设施有机融合。
校园中央设置大面积的开放绿地,搭配丰富的植物种类,形成四季有景、色彩斑斓的生态环境。
校园还特别设计了一条环形生态步道,既满足了学生的日常通行需求,又成为生物观察、科学探索的实践课堂。
功能配置与教育价值:该校园室外空间强调多功能性与教育渗透。
例如,设有种植区供学生亲手参与耕种,培养环保意识与劳动技能科学探究区配备互动式科普设施,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户外阅读角则提供了静谧舒适的阅读环境,鼓励课外阅读与自主学习。
这些精心规划的功能区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有效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育人研究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育人研究一、概述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科技的进步,学生社区管理在育人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多以单一的行政管理或学生自治为主,难以全面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成长需求。
本文提出了“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旨在通过整合各类资源,优化管理手段,构建全面、系统、高效的育人环境。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是一种将行政管理、学生自治、学术指导、心理咨询、生活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管理模式。
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社区为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与支持。
该模式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管理效率,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区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1 研究背景在现代化教育背景下,学生社区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其管理模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传统的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往往侧重于单一的服务或管理功能,如宿舍管理、学生活动组织等,缺乏整体性和协同性,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
探索一种全面、高效、人性化的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模式,旨在通过整合学生社区内的各类资源和服务,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服务和管理,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该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还注重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个人成长需求等,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中的人本思想和全面发展观。
目前关于“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的育人研究尚显不足,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的育人效果及其影响机制,以期为优化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提高育人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同时,本研究也期望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社区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校园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建议

校园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建议摘要:主要研究校园环境问题以及其解决措施,分析了校园周边环境问题和校园内环境问题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校园环境问题的改进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校园环境问题;解决校园绿地是校园环境中非常重要的组成要素,是为教学活动提供舒适、美观、绿色、健康校园环境的重要绿化设施,也是我们接触自然、学习知识以及进行实验研究的重要场所,研究校园环境问题以及其解决措施,对改善校园环境有重要意义。
一、校园环境问题(一)周边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1)治安环境学校临近农贸市场、市集,校门口有交通干道,人员成分复杂,容易和校内人员发生冲突,校门口有小商贩占道摆摊,来往车辆和行人比较多,导致校门口拥挤,上学面临一定交通安全风险。
(2)食品卫生校外有很多不规范的饮食店和摆摊小商贩,条件恶劣卫生环境差,有很多流动商贩占道摆摊,没有卫生许可证和工商执照,在校外出售油炸烧烤食品和其他不卫生、不安全的小吃,难以保证食品安全和卫生。
(3)交通秩序混乱校门口位于交通干道旁,车流量大,车速快,小商贩摆摊占道,导致校门口拥挤通行缓慢,容易出现交通问题。
2、原因分析校园周边环境问题和学校自身也有一定关系,学校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不能彻底排除校园周边的外部安全风险,学校和教师即便发现问题,也只能对我们进行安全教育。
有学校的地方就有商机,校园周边的小商小贩是无法避免的,上下学时正是交通高峰期,家长接送私家车、出租车、自行车在校园门口大量集结,人流车流集中,学生在车流中穿梭,容易发生交通安全事故。
另一方面,校园周边环境整顿治理工作也存在不足,城管、公安、食药监等相关部门多次开展针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活动,但是摊主和主管部门搞游击战,强制执法和摊点取缔会导致法律和社会问题,激发民怨,难以彻底治理。
(二)校内环境问题1、植物病虫害学校绿化设计比较合理,植物多样性得到了保障,多个划分区域的配比数量考察结果显示,乔木、灌木、藤本植物数量协调,艺术表现和生物多样性均衡,学校对植被生长情况进行了定期监控,定期或应激性使用防病治病药物,能有效控制了校园内植被的病虫害问题,但是仍然存在个别植物患病,病虫害问题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却并没有彻底解决。
幼儿园环境创设现状及改进策略

幼儿园环境创设现状及改进策略幼儿园环境创设是指为幼儿提供一个合适、安全、有利于学习和成长的空间和物质环境。
一个良好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然而,在现实中,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本文将分析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现状,并提出改进策略。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现状1.1 空间布局不合理:许多幼儿园的教室布局不科学,空间不合理分配。
有些教室过于拥挤,不利于幼儿活动;有些教室缺少灯光和通风,不利于幼儿的学习和成长。
1.2 物品配置不足:有些幼儿园缺乏丰富多样的玩具和教具,幼儿在学习和探索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材料和工具。
1.3 安全隐患存在:有些幼儿园的环境存在安全隐患,如楼梯没有护栏,危险物品未做妥善处理,可能会给幼儿造成伤害。
1.4 缺乏自然环境:很多幼儿园的环境没有足够的绿化和自然元素,缺乏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改进策略2.1 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幼儿园的空间布局,充分考虑幼儿的活动需要。
保证教室空间充足,布置灵活多样的活动区域,如角落游戏区、自主探究区、阅读区等,满足幼儿不同的学习和玩耍需求。
2.2 丰富物品配置:幼儿园应提供丰富多样的玩具、教具和材料,满足幼儿好奇心和学习探索的需求。
在不同的学习区域配备相应的教具,如数学区域配备计算器、积木,科学区域配备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2.3 提高安全意识:幼儿园要加强安全隐患检查和管理,确保教室及公共区域的安全设施齐全,楼梯、窗户等容易造成危险的地方设置安全防护措施。
同时,幼儿园应加强对教师和家长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共同关注幼儿的安全问题。
2.4 增加自然元素:幼儿园可以在教室和操场设置多样的植物和花卉,给幼儿提供与自然接触的机会。
此外,可以合理规划幼儿园的室外活动区域,提供跑道、攀爬架等,让幼儿能够进行户外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自由。
2.5 营造温馨祥和的氛围:幼儿园的环境应该营造温馨、祥和的氛围,给幼儿一种安全、舒适的感觉。
公共空间设计促进社会包容性

公共空间设计促进社会包容性一、公共空间设计的社会包容性概述公共空间是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市民日常活动的舞台,也是展示城市文化和社会风貌的窗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多元化,公共空间设计越来越需要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以促进社会包容性。
社会包容性是指在设计和规划公共空间时,能够考虑到不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群体,确保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享受公共资源和参与社会活动。
1.1 社会包容性的核心价值社会包容性的核心价值在于平等、尊重和参与。
它要求公共空间的设计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避免排斥和歧视,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社会包容性的设计不仅关注物质环境的改善,更注重社会关系的构建和文化认同的表达。
1.2 公共空间设计的现状与挑战当前,许多城市的公共空间设计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空间分配不均、功能单一、缺乏多样性等。
这些问题往往导致某些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难以享受到公共空间带来的便利和乐趣。
因此,公共空间设计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二、公共空间设计促进社会包容性的策略为了促进社会包容性,公共空间设计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这些策略涉及空间布局、功能设置、环境营造等多个方面。
2.1 空间布局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考虑不同群体的活动需求,提供多样化的空间布局。
例如,可以设置不同规模的广场、绿地、休息区等,以满足不同规模的集会和活动。
同时,空间布局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活动的性质和规模进行调整。
2.2 功能设置的综合性与适应性公共空间的功能设置应综合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提供适应性强的设施和服务。
例如,可以设置儿童游乐区、老年人休息区、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等,以满足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
此外,公共空间还应提供文化、教育、娱乐等多种功能,以丰富市民的日常生活。
2.3 环境营造的人文关怀与艺术性公共空间的环境营造应体现人文关怀,注重艺术性和美学价值。
可以通过绿化、照明、艺术装置等手段,创造一个美观、舒适、富有文化内涵的环境。
校园周边交通环境优化改善策略

校园周边交通环境优化改善策略近年来,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和交通工具的增多,校园周边交通环境逐渐恶化,给学生和居民的出行带来了许多不便。
为了改善校园周边交通环境,提高出行效率,以下是一些可行的优化改善策略。
一、完善步行和骑行交通系统步行和骑行是校园交通中最为常见的方式,因此完善步行和骑行交通系统至关重要。
首先,学校可以新增或扩建专门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确保行人和骑行者的安全。
其次,设置规范的停车点,方便学生停放自行车,并加强对车辆的管理和监督,避免乱停乱放现象的发生。
最后,推广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如电动自行车和共享单车,鼓励学生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二、加强公共交通运营公共交通是减少校园交通拥堵和改善交通环境的重要手段。
学校可以与当地交通公司合作,增加公交车或校园班车数量,提供更多的公共交通选择。
同时,优化线路规划,确保公交车经过校园主要出入口以及学生密集区域,提高接驳的便利性。
此外,学校还可以推广公共交通卡,提供学生优惠政策,鼓励学生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三、合理规划停车场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停车问题成为影响校园交通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校应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规划和设计停车场。
首先,应根据学生数量和校园内车辆流量,适时增加停车位数量,确保学生和教职工有足够的停车空间。
其次,停车位设置应合理分布,尽量避免在校园主要通道设置停车场,以免影响行人和车辆通行。
同时,可以引入智能停车系统,提高停车位的使用效率,减少寻找停车位的时间。
四、鼓励拼车和共享行驶拼车和共享行驶能够有效减少车辆数量和交通压力,降低污染排放量。
学校可以通过设立拼车信息平台或推广拼车应用软件,鼓励学生共享出行。
此外,还可以开展相关宣传活动,提高学生对拼车和共享行驶的认识和接受度。
同时,学校还可以与附近单位或社区合作,共同开展拼车项目,减少交通堵塞和尾气排放。
五、强化交通管理和法制教育强化交通管理和法制教育是改善校园周边交通环境的重要保障。
学校应加强交通管理力度,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和处罚,提高违法行为的代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公共空间分析及改进策略
议学生综合服务楼小广场空间
学生综合服务楼小广场(后文称“小广场”)是我校最大的校园公共空间,其地理位置、周边功能性建筑、场地设计情况具有特殊性。
近日北方工业大学“校训树”雕塑揭幕仪式在小广场隆重举行。
标志着我校最大的主题性雕塑完成。
使我校最大的校园开放空间功能又得以完善。
通过对城市设计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对笔者导师论文的研究,笔者获悉。
很多“对公共空间使用状况最好的评论均建立在第一手观察基础上,扎根于对空间与行为之间关系的观察中。
” 笔者采取观察、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小广场空间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改进策略。
一、研究对象现状概况
小广场位于我校学生综合服务楼西侧,因而得名学生综合服务楼小广场。
其北侧和南侧均为学生公寓区,西侧为学校中心绿地毓秀园,东南侧与服务楼学生五食堂毗邻。
根据以下图 1 和图2所示,可以看出小广场周边用地的空间关系和用地性质。
图1小广场及周边平面图图2小广场周边用地性质一个区域的人流、使用和意象等情况往往与周边建筑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因而笔者对小广场周边建筑的功能、活动人群及人群数量等具体数量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调查。
其具体调查情况如下表所示。
小广场建筑群综合分析
照片1小广场全景图(西侧拍摄)
照片2小广场全景图(东侧拍摄)
二、公共空间分析方式
根据张伟一教授的《公共空间设计策略一一兼议西单文化广场的空间意象》,笔者在本文中也沿用了此方式对公共空间设计的进行评析。
Matthew Carmo na和Tim Heath等编著的《城市设计的维度》一书,将城市设计笼统地划分
为形态的、认知的、社会的、视觉的、功能的,以及时间的维度。
我们的研究视点为功能维度,包括场所的舒适性、空间的社会用途以及良好空间边界与形态的创造。
公共空间设计的目的在于为人提供交往、愉悦自己并徜徉其中的场所。
不同的公共空间类型要求设计者运用相应的设计策略,因此为实现良好的设计质量对公共空间进行准确的设计定位十分
A
F
■
2
照片345.6小广场现状照片
必要,而判断空间质量高低的方法“是调查他们是否把时间花费在其中,如停留、观望, 或坐下来享受城市、风景和纷繁的人群”。
三、研究对象综合分析
1.舒适性分析
公共空间的舒适性设计涉及环境因素、生理舒适感、社会和心理舒适感。
具体而言,环境因素涉及公共空间的微气候、日照与遮蔽、建筑色彩与光影;生理舒适感主要与各类设施有关;社会及心理舒适感主要涉及公共空间边界及尺度、自然及人工照明。
对于小广场的环境设计。
经过统计,小广场周边有乔木灌木三十余株。
其中北侧有数棵银杏树;西侧毗邻毓秀园边界,除了三四棵四季常绿的松树,还有一些春、夏季树种;南侧为几棵较为低矮的国槐。
然而整个小广场除了几棵落叶乔木,没有任何其他植物和绿地,而地面布置多以铺装为主。
从树木在广场的分布看,布置于广场的南北部两侧边界,表明设计师明确的设计意图,似乎无意为人提供遮蔽的作用,并未刻意营造整个空间维和感以延长人在广场中的停留时间。
从生理舒适性看,广场没有提供足够的休憩设施:具有一定舒适性的座椅都布置在西侧边界处数量不太充足,且大部分座椅暴露于骄阳、寒风中。
对于北京夏日炎热冬日寒冷且夏冬季节漫长的气候状况,让行人留下来十分困难,座椅缺乏遮蔽及私密性。
照片7小广场西侧的座椅无人问津
2.社会性分析
公共空间的社会性在于为市民提供交往与交流的场所,提供主动或被动参与公共生活的机会。
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始终紧密联系,与社会性相关的设计策略直接影响公共空间的“人气”,即公众参与公共生活的程度,这是评价公共空间设计质量的重要依据。
笔者通过四个时段对小广场人流穿行和聚集情况进行了观察统计(图345.6,其中红色
为学生流线,蓝色为教师工流线,黄色为家属和其他人员流线)。
从现状使用来看,小广场清晨的使用以行人穿行为主;上课期间,有一些家属和学校人员在广场上休息闲聊,此时人群以停留为主。
正午时分,小广场使用迎来高峰。
学生、教师穿行小广场到食堂、超市进行生活行为。
学生社团在小广场的南北两侧开展活动,时常在毓秀园主干道上还有交换空间等“摆摊行为”。
傍晚下课后,教师基本离开学校,到综合楼沐浴、就餐学生成为穿行小广场的主要人群。
初步调研结果显示:广场主要为通过性人流,其中四个时段的主要人流方向各有差异。
但是调研结果清楚地表明斜穿广场的交通流量很大,而相对中心对称的构图、方格网状的地面铺装可能与人流方向关联不大。
另外在中午和傍晚下课高峰期,由于学生五食堂、学生餐厅、校园超市以及教工餐厅等服务类用地主要集中在东南侧,而东南侧路口比较狭窄,因而时常发生
人流拥挤的情况。
图3晨时人行流线分析图及聚集点图4上课人行流线及聚集点分析图
图5正午人行流线分析图及聚集点图6傍晚流线及聚集点分析图
3.公共空间的形态与边界分析
在城市设计理论课程中曾经提到“边界效应”,即大多数人更喜欢或站或坐在公共空间的边界,逗留在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临界面。
对一个成功的场所而言,边界的设计是最重要的元素,边界宜处理成有厚度或容积的场所。
从边界角度来看,前文中提到的布置在广场与毓秀园的边界上的座椅,设置是较为合理的,对于课间、傍晚等休闲时段,人们在此放松休闲。
但是这些座椅布置在进入广场的出入口附近,当到了午间、下课高峰时段,休憩者受到大量穿行的行人的影响,缺乏休憩安坐的安全感和私密性也被带动穿行起来。
从构图上看,广场的空间形态比较完整,具有强烈的轴线与几何性,但其边界的处理不理想,仅以有限的几棵树木和几个灯柱作为人行道与广场的边界,缺乏限定而使广场形态模糊欠缺场所感。
从建筑界面来看,广场周围建筑形态不一,建筑风格界面色彩杂乱无章。
三公寓、四公寓、六公寓为多层建筑,灰黑色界面;十一公寓、学生综合服务楼建造年份较近,灰白色界面;红叶公寓,综合楼为多层建筑,白粉色界面。
在标志性建筑调查中,多数被访者对周边建筑缺乏印象,认为建筑色彩灰暗杂乱,广场本身的色彩亦单调(夜景靠几个灯柱也营造不出氛围),植被、铺地配置简单化。
广场虽然具有强烈的几何形态,且具有标志性的纪念碑,但尚未形成有机的整体。
小广场区域标志性建笛
■小广场区慟标盍性彈菰
44
照片8校训树与其他背景建筑颜色照片9游人对于建筑色彩印象灰暗杂乱
四、研究对象改进策略
首先,从舒适性角度下。
笔者建议增加带有遮阳设施的座椅,并且通过一些空间位置的改造,提高座椅抗寒防风能力。
同时改善广场的绿化及树种配置,适当增加一些提供树荫的高大乔木与阔叶树木。
其次,在社会性下。
笔者建议通过提高广场的文化品位和引入时尚元素吸引游人留驻休憩赏玩。
增加譬如我校文化节、国际文化交流展览之类的活动。
另外,鉴于北京室外天气的特殊性建议针对不同季节、时段的使用需求增加广场的文化活动。
同时增加公共雕塑及环境艺术设施,以浮雕、壁画、小品等提升文化气质。
再次,在交通方面,建议在小广场人流密集的东南口改变其空间形态,拓宽道路尺度,以改善拥挤的交通状况。
同时,根据各个时段人员穿行小广场的流线改善铺装方式,在地面上暗示行人场地道路的组织系统。
另外,在私密性方面建议改善休憩区的空间围合,形成不同的私密等级,适应匿名交往、亲密交往、独处及隐居等不同的休憩模式,适应东方文化及心理背景下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最后,在空间形态与边界方面建议改善广场与人行道的边界处理。
前文提及边界宜处理成
有“容积”的场所,因此建议在边界处适当增加过渡性景观或设施,以提高整个用地的场所感和空间感。
并进一步改善景观设计,提供视觉的愉悦。
当边界变得更具吸引力时,广场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至于广场周边的主要建筑界面,在可能的情况下宜进行整体更新,包括建筑色彩、细部以及夜晚的人工照明,应与广场形成和谐的整体意象。
参考文献:
1、公共空间设计策略一一兼议西单文化广场的空间意象,张伟一、梁玮男,2007.3,北京规划建设
2、北京城市的开放空间和景观设计一一以王府井商业街为例,王灵姝、张伟一、马欣,2007.8,城市问题
3、主题型开放式商业区开放空间分析,苏红、张伟一、王珺,2012.1,江苏建筑
4、Matthew Carmona, Tim Heath 等编著,冯江,袁粤等译.城市设计的维度,百通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李德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城市意象,凯文林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