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第章大纲考点提炼题型及解答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史讲义(每章主观题考点)

现代文学史讲义(每章主观题考点)

现代文学史分章节主观题考点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一、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2014.4)①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②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小说月报》是文学研究会的会刊;③一般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④在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

【评分参考】毎个要点各1分2.创造社.(2017.10)①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②创办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自己“内心的要求”,作品带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

[评分参考]每个要点各2分。

3.“学衡派”(2016.10)(1) 1922年,梅光迪、吴宓等创办《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

(2)“学衡派”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

(3)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阵营对“学衡派”进行了全面有力的批判。

【评分参考】第1.3要点各1分、第2要点2分。

4.语丝社(2014.10)(1)“语丝社”创办于1924年,因办《语丝》周刊而得名;(2)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等;《语丝》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

5.问题小说(2015.10)(1)1921年以后,一些作家沿着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方向,创作的一批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被称为“问题小说”。

(2)其思想特征在于掲示社会向題,批判社会黑暗,并试图提出解决办法。

(3)代表作有:冰心的《斯人独憔悴》,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王统照的《沉思》等.【评分参考】第1、3要点各1分、第②要点2分。

6.湖畔诗社(2013.4)①湖畔诗社1922年春在杭州成立,成员有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等人;②出版诗集《湖畔》、《蕙的风》、《春的歌集》;⑧湖畔诗人的作品多歌唱爱情、友情和大自然,诗中真纯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五四”个性解放精神的别一表现形式。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要点详解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要点详解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要点详解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要点详解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要点详解,欢迎阅览。

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运动时期,但以鸦片战争后的近代文学为其先导。

现代文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现实土壤上的新的产物,同时又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的一个发展。

恩格斯说法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意识形态领域内发生的种种新变革、新学说,“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却又往往以“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

绪论要点:现代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新的文学形式形成的三条途径,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

一.思想革命的产生鸦片战争后,人们认识到了中国科技的落后,于是产生了科学(特别是军事科学)救国的思想;而甲午海战的失败,又使人们认识到,若不改变政治体制,先进的科学也难以救国,于是开始了政体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很快又出现了袁世凯的篡权和复辟,这再一次使人们认识到,不彻底扫除封建思想,即使政体改变了,也是不巩固的。

于是,他们发动了一场猛烈的批判封建思想的“思想革命”。

二.新的文学形式形成的途径其途径主要有三条:1.外来形式的民族化2.传统形式的现代化3.中西结合的崭新形式的创造三.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1. 发生期(1917—1920)。

文学革命标志着现代文学的诞生。

这时主要是在批判旧文学的同时开始新文学的创造。

2. 发展第一期(1921—1927)。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成立、《沉沦》、《女神》、《阿Q正传》的出版和发表,是新文学进入发展期的标志。

特点为百花齐放。

3. 发展第二期(1928—1937)。

“四一二”事变后百花齐放的局面结束,新一个时期也就开始了。

特点为左右分裂,大型作品走向成熟。

4. 发展第三期(1937—1949)。

“七七事变”后,分裂局面结束,代之以统一的抗战文艺运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题型及重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题型及重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题型及重点
一、填空:术语、重要作品及作家、人物形象(次重要作品:新女性代表人物、《日
出》、《原野》、《小二黑结婚》、张爱玲、左联和东北作家群、废名)
二、选择:重要作品(矛盾、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10分
三、名词解释:文学社团(文研会、创造社)
文学流派(九叶诗派、新感觉派)
文学现象 文学主张(“三美”)谁+时间+在哪里发表+内容+意义
文学形象(零余者)
四、简答(ppt 有答案):人物形象(阿Q 、吴荪甫、觉新、觉慧、祥子、繁漪)
作品思想及艺术成就(《子夜》、《家》、《骆驼祥子》、
《女神》)
五、作品分析:诗歌 (艾青、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穆旦、冯至) 15分
六、论述二选一:小论文(鲁迅&沈从文)1×20分
其它:湖畔诗派 、小诗运动代表诗人和作品 3×5=15分 2×10=20分 20分。

中国现代文学史_考研知识点梳理笔记(完整)

中国现代文学史_考研知识点梳理笔记(完整)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

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

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1917-1927 简答题重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1917-1927 简答题重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1917-1927 简答题梳理1.五四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①1917-1920,新文学萌芽期;②1921-1926北伐前夕,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③1926年春-1927年冬,创作一度沉寂。

2.鲁迅的思想特点:①吸收进化论思想,摒弃“弱肉强食”的消极因素,汲取进化论中注重生存斗争、相信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②个性主义,汲取尼采“图强”的精神;③改造国民性问题,撕下假面,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④1927年10月定居上海后,在于创造社、太阳社进行的有关革命文学问题的论争中,加深了对现实革命斗争的认识和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思想更加圆熟。

3.简析《狂人日记》在艺术表现上独特的创作方法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效果。

①艺术表现上,采用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通过“狂人”形象实现两种创作手法的结合;②狂人首先是真实的活生生的人,使用了现实主义方法;③作品把“反对肉体上吃人”提升到“揭露礼教吃人”,是通过象征主义来实现的,在狂人的疯话里,在狂人的环境氛围、人物关系中融入了象征性描写,产生“象外之意”。

4.简析《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思想意义:①作者把探索中国农民问题和考察中国革命问题联系在一起,总结了辛亥革命归于失败的历史教训:革命对象仍然掌权,民众依然任人宰割;②小说暗示了辛亥革命更深层次的悲剧:革命没有真正唤醒民众,真正的胜利,需要有真的革命者和觉醒了的人民。

社会意义:①作品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效果;②“阿Q精神”将作为一面镜子,使人们时时警戒。

5.简析阿Q的性格特征。

①雇农,无土地,因而具有憨厚质朴的农民性格,又明显地游手好闲;②受剥削欺压,却受封建正统观念统治,因而思想矛盾,一方面充塞“男女之大防”、造反该杀头的封建正统观念,一方面又调戏尼姑及吴妈,向往革命;③最鲜明的病态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夸耀过去,吹嘘虚无的未来,以自轻自贱来掩盖失败,以忘却做法宝,受压迫而不觉悟。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

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了解《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领会“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和意义,领会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思潮的论战及其意义,掌握“五四”文学社团和创作思潮流派情况,重点把握以鲁迅、郭沫若等为代表的新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五四”时期新文学在诗歌、小说、话剧、散文创作方面的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第一节概述(一)识记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2.《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3.胡适、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文学革命讨论中的代表性文章和重要观点。

4.文学革命最初的创作实绩,代表性作家作品。

5.“五四”时期各文学社团代表性人物、主要刊物。

6.文学革命论争中的守旧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7.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基本情况。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1.“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

2.“五四”文学革命与守旧的文学思想发生的冲突和斗争。

3.“学衡派”、“甲寅派”。

4.“文学研究会”。

5.“创造社”。

6.“语丝社”和“语丝文体”。

(三)综合运用1.“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2.“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刻、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鲁迅(一)识记1.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2.鲁迅文学创作概况。

3.《狂人日记》发表时间和刊物。

4.《呐喊》和《彷徨》的成书情况和题意。

5.作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的《故事新编》。

6.写于1922—1926年的《补天》、《奔月》、《铸剑》。

7.写于1934—1935年的《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

8.写于1926年,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朝花夕拾》,最初陆续刊载于《莽原》,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成书时改为现名。

9.鲁迅杂文创作的基本情况。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1-鲁迅的思想特点。

2.《狂人日记》,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从问世起就引起的巨大反响。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参考答案3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参考答案3

第五讲周作人与郁达夫第一节周作人及语丝社的创作1.语丝社的创作及两大风格(1)语丝社于1924年成立于北京,因出版《语丝》周刊而得名,《语丝》是新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性的散文(杂文)刊物。

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鲁迅、孙伏园、钱玄同、林语堂等。

语丝社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该社团成员的思想、文艺风格并不尽同,但以“提倡思想自由、独立判断”为宗旨,“催促新的产生,排斥有害旧物”,是他们“一种几乎共同的态度”。

在针砭时弊、放纵而谈、说古论今、不拘一格上,语丝社作家也形成了共有的风采,被人们称之为“语丝文体”。

(2)语丝社散文的两大风格:以鲁迅、周作人为代表的杂文:锐利、泼辣;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小品文:幽默、冲淡。

2.掌握周作人的散文创作作为现代散文大家,周作人在“五四”时期,驰名文坛。

有针砭时弊、“浮躁凌厉”、充满战斗活力讽喻杂文,体现了破旧立新的时代精神。

“五四”以后,周作人处在封建传统的“叛徒”和隐逸世外的“隐士”的摇摆和转变之中,艺术情趣也呈现出向恬淡(平和冲淡)转化的趋向。

作为《语丝》周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周作人散文创作达到鼎盛,既有触及现实“金刚怒目”的杂文类,也有“悠然南山”小品类。

在周作人的影响下,20年代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废名等作家在内的散文创作流派,一个被阿英称作为“很有权威的流派”。

30年代周作人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主张“闭户读书”。

创作远离现实,沉溺于“草木虫鱼”狭小天地,谈经论史,安心养性,风格平和冲淡,文字圆熟老练。

林语堂与周作人南北呼应,形成一个影响颇深远的“闲适幽默”散文流派。

主要著作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永日集》、《看云集》、《夜读抄》、《苦茶随笔》、《风雨谈》、《瓜豆集》、《秉烛谈》、《苦口甘口》、《过去的工作》、《知堂文集》。

2.1周作人的散文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1)杂文:触及现实,针砭时弊,信笔直书,充满战斗活力讽喻,体现了破旧立新的时代精神。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考纲重点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考纲重点

语丝社【名词解释】(1)“语丝社”创办于 1924 年,因办《语丝》周刊而得其名。

(2)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等;《语丝》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学衡派【名词解释】(1)1922 年,梅光迪、吴宓等创办《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

(2)“学衡派”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

(3)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阵营对“学衡派”进行了全面有力的批驳。

创造社【名词解释】(1)1921 年 7 月成立手日本东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2)创办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

(3)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作品带有浓厚的主观个人抒情色彩。

文学研究会【名词解释】(1)1921 年 1 月 4 日文学研究会成立于北京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2)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十二人发起。

(3)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语丝社对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简答】(1)语丝社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它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这是因为:(2)《语丝》是以刊登散文为主的刊物,发表了各种文体的散文作品: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通信、日记、序跋、短评、小杂感等等,特别是小品、随笔和杂文刊登最多;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各篇,也是陆续在《语丝》上发表的。

(3)《语丝》的撰稿人虽多,但固定的投稿者只五六人,又以鲁迅、周作人为最多,鲁迅的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中的许多文章是发表于《语丝》的。

林语堂也在《语丝》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都是现代散文大家,他们拓展了散文的文体,既各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又以“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基本特色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繁荣了新文学的散文创作,对现代散文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第一节概述[单选]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

[单选]“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

[单选]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简答]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

“五四”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917年至1920年是新文学的萌芽期,1921年新文学社团出现到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是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1926年春到1927年冬,创作一度沉寂。

第二节鲁迅[多选]鲁迅创作于“五四”时期的白话短篇小说曾分别收人1923年8月由新潮出版社出版的《呐喊》和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的《彷徨》两本小说集中。

[单选]《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

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从一问世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简答]《阿Q正传》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

一是外冷内热。

作者将思想启蒙者的高度热情,在小说中转化为对阿Q的痛苦生活、愚昧无知和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转化为对辛亥革命中途夭折的无比痛惜,转化为对赵太爷、假洋鬼子之流凶残暴虐、横行乡里的憎恶、鄙视。

二是以讽抒情。

作者以讽刺手法批判了阿Q的落后、麻木和精神胜利法,鞭挞了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的凶残、卑劣,谴责了知县大老爷、把总、“民政帮办”的反动实质,而其讽刺,又贵在旨微而语婉,虽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同时在讽刺背后处处隐含着作者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

三是形喜实悲。

作品展示了阿Q种种可笑的行径,未庄人的种种可笑可鄙等一出出喜剧,但在这种喜剧性场面后面却都隐藏着深刻的悲剧,我们在被那些喜剧场面引得发笑的同时,又总是有一股无情的力量,把我们的笑变成一种含泪的笑,作品这种形喜实悲的悲喜剧色彩,正是作品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的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和主要表现手法。

《彷徨》、《呐喊》]论述[《呐喊》、《彷徨》在创作方法上,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

《孔乙己》、《明天》、《阿Q正传》、《祝福》、《离婚》等作品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特点,而《狂人日记》、《长明灯》则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之作,《肥皂》、《兄弟》、《白光》等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在某些局部又带有心理剖析的色彩。

在艺术风格上,《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也显示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鲁迅作品在整体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说(如《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等)和杰出的讽刺小说(如《高老夫子》、《肥鸟》等),以及荡漾着乡情和乡风的乡土小说(如《故乡》、《风波》、《社戏》等)。

在格式±,鲁迅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狂人日记》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主人公独语自白(日记体)的叙述方式;《孔乙己》通过截取人物生平片断的方式来概括人的一生;《药》从事件中途起笔;《离婚》则主要写了船上和慰老爷家这两个场面。

这些写法,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单线叙述的格式。

在表现手法上,《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也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典范。

在情节的提炼和设置方面,鲁迅强调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他并不追求情节的离奇与曲折,而是严格依据表达的主题和塑造的人物性格的需要来设置和提炼情节,注意情节的深刻蕴涵。

在塑造人物方面,鲁迅注重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办法,对生活中的原型进行充分的艺术集中和概括,使人物形象具有较为广泛的典型性。

鲁迅强调写岀人物的灵魂,要“显示灵魂的深”,因此他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常是以“画眼睛”的方式,通过眼睛这一心灵的窗户来“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

鲁迅在写人物时,还注重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掲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即使“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也能使读者看了人物对话,便好象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

此外,鲁迅小说在塑迨人物时,还特别注重将人物摆在一定的环境中来加以表现,这种环境大到时代背景,小到人物具体生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氛围,从而使作品对人物性格形成原因的揭未和对人物性格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的揭示都得到了强化。

总之,鲁迅的小说在艺术上一方面大胆借鉴了西洋小说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小说的长处,从而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单选]鲁迅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补天》、《奔月》、《铸剑》和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8篇历史小说,后来一并收人《故事新编》中。

[简答]《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

(1)《故事新编》在写作上的鲜明特点之—是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

“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即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献可考,但又不受文献束缚,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

(2>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这是《故事新编》的又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

在《故事新编》中,鲁迅主要是从现实生活出发,不给古人戴上光圈,不“神化”或“鬼化”古人,而是将古人当做人,寻找古今人思想感情上的相通之处加以推想和发展。

.(1) 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这是《故事新编》的重要手段。

[单选]《野草》中的散文写于1924年至1926年,陆续发表在《语丝》上,加上出版前写的《题辞》,共24篇。

[单选]《朝花夕拾》共计10篇,写于1926年,都是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

最初陆续刊载于《莽原》,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成书时改为现名。

[论述]《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朝花夕拾》中所写的事和人,往往饱含着作家强烈的爱憎,闪烁着社会批判的锋芒,在平淡的叙述中寓有褒贬,在简洁的描述中分清是非,使回忆往事与批判现实融合在一起。

作为“回忆文”,这组散文基本上是追怀往事,但鲁迅行文中善于“以插曲表现大的事件”,从而在每篇中可以发现,在叙事中往往掺有杂文笔法和对现实的批判。

例如在给媚态的猫画像时,狠狠鞭挞了帮闲文人的丑态;在批判《二十四孝图》等封建读物时,作者也没忘记梢带抨击那些“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的“流言家”和“道学先生”等。

《朝花夕拾》以叙事为主,但同时穿插了议论,融入了浓厚的抒情,是叙事和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

当作者回顾往事,重提旧事时,总是撷取那些体会最深切的典型感受,以抒发内心方式表达出来,从而赋予作品以抒情、感人的力量。

清新恬淡与讽剌幽默的统一,是《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这一组回忆散文,基调是恬静明快的,读来亲切动人,但在恬静平锬的回忆中,却时时可见讽刺机锋租幽默笔调,使人咀嚼回味之余,深受启发,[论述]鲁迅杂文的主要艺术成就。

善于抓取类型,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使议论和形象相结合,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鲜明的艺术特点。

如《中国人的生命圈》从“圈”到“线”到“〇”,层层推演,逻辑严密,议论深刻,并创造出了具体的形象,蕴含了爱憎之情。

从“砭痼弊”的立意出发,鲁迅的杂文塑造了—系列否定性的类型形象。

如:脖子上挂着铃铎作为知识阶级徽章领着群羊走上屠宰场的山羊(《一点比喻》)。

“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的巴儿狗(《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吸人血又先要哼哼发一套议论的蚊子(《夏三虫》),一面受着豢养、一面又预留退路的二丑(《二丑艺术》)……鲁迅对这些类型形象的塑造,融注了作者对社会的真知灼见,并且具有触类旁通的美感特征,这是鲁迅杂文突出的艺术成就。

鲁迅的杂文善于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展开逻辑严密的论证;善于运用联想,将不同时空发生的现象联系起来分析,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底蕴和深邃内涵;篇章短小精悍,笔墨凝练犀利,锐利如匕首投枪。

鲁迅杂文好用反语、夸张等幽默讽刺手法,亦庄亦谐,庄谐并出,往往三言两语就能画出敌人的“鬼脸”,语言简洁峭拔,充满幽默感。

鲁迅杂文造语曲折,往往不直接得出结论,而采用比喻、暗示、对比等手段,通过叙述描画突出事物的内在矛盾,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如《现代史》。

一文表面上显得文不对题,通篇都在写.变戏法,实际上是以此比喻现代史,揭露了现代统治者巧立名目、盘剥人民的本质。

语言曲折婉转,寓意深刻丰富,表现出驾驭语言的卓越才能。

第三节小说创作[单选]除鲁迅外,现代小说最早的作者还有《新潮》的作家群,即《雪夜》、《一个勤学的学生》的作者汪敬熙,《渔家》、《贞女》的作者杨振声,《这也是一个人》、《春游》的作者叶绍钧,《花匠》的作者俞平伯等人。

[单选、多选]早在1922年,台湾就已开始出现新文学的小说创作,早期代表作有追风的《她要往何处去》(1922年4月发表)、无知的《神秘的自制岛》、柳裳君的《犬羊祸》、云萍生的《月下》等。

其中追风的《她要往何处去》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小说。

到了1926年,台湾新文学中的一些奠基性的作品开始出现,小说方面主要有赖和的小说《斗闹热》、《一杆“称仔”》、杨云萍的《光临》,张我军的《买彩票》等。

[简答]叶绍钧创作出版的长篇小说《倪焕之》。

1928年,叶绍钧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倪焕之》,作品的问世,标志着叶绍钧不但在小说体裁的开拓上作出了新的贡献,而且,在表现生活内容的广度上也有所拓展。

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将知识分子个人的人生道路与对时代社会命运的探求结合起来,在个人命运的展示中寓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从作品中不但可以观阅到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的中国历史画卷,体会时代历史的波澜壮阔,而且还可以体察到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和人生探求轨迹,洞悉他们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艺术表现上,虽然作品的结构安排还略嫌沉闷,各篇章的写作也不太均衡,但由于作者对作品所表现的教育题材有着丰厚的生活基础,对知识分子生活也相当熟稔,所以,作品为人们奉献的颇为鲜明的主人公形象,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单选]在小说体裁之外,叶绍钧还创作过不少优秀的散文和童话作品,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散文作家,也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开创者。

其中的散文作品《五月卅一日急雨中》、《没有秋虫的地方》和童话作品《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论述]郁达夫小说的主要艺术特点。

(1)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多取材于自身经历或个人真实的情感体验。

敢于剖析自己隐秘的内心世界,对之进行大胆的披露和展示,是郁达夫创作很突出的一个特点。

郁达夫的创作虽有大胆的性心理披露,但他不是着意于猎奇,而是借之表示对于封建道德虚伪性的批判和对于个性解放的张扬,其积极意义要大于消极意义。

当然,作品中的颓废和没落色彩,是我们应该注意甄别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