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痕迹鉴定

合集下载

法医学在工具痕鉴定中的原理与操作

法医学在工具痕鉴定中的原理与操作

法医学在工具痕鉴定中的原理与操作工具痕鉴定是法医学中的一项重要领域,通过对犯罪现场的物证进行鉴定,从而帮助司法机关追查犯罪线索,确保案件的公正和正义。

本文将从法医学在工具痕鉴定中的原理和操作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法医学在工具痕鉴定中的原理1. 工具痕的形成与特征工具痕是指犯罪工具在犯罪过程中与物体表面或内部所留下的痕迹。

通过对工具痕的形态学、组织学、物理化学性质等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推断出犯罪工具的类型、特征以及与物体的接触情况。

2. 工具痕鉴定的原理工具痕鉴定主要依靠以下原理进行分析判断:(1)物理痕迹原理:根据物理学规律,通过对工具痕的形态、结构、尺寸等特征进行观察和测量,以及对物体的材质、硬度等进行分析,可以推断出犯罪工具的类型和特征。

(2)化学痕迹原理:通过对工具痕进行化学试剂的处理,观察工具痕的颜色变化、溶解性等特征,或者通过质谱、红外光谱等仪器手段对工具痕进行分析,可以推断出犯罪工具的材料成分。

(3)组织学痕迹原理:通过对物体的显微组织、细胞构造等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推断出犯罪工具与物体的接触情况。

3. 工具痕鉴定的误差与排除在进行工具痕鉴定时,为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排除背景痕迹:犯罪现场可能存在其他的痕迹,如环境污染、接触痕迹等,需要通过对痕迹的来源和特征进行分析判断,排除非犯罪工具留下的痕迹。

(2)重复测试:为降低误差,需要对同一工具痕进行多次测试,对结果进行比对和验证。

(3)参照样本:通过与已知的工具样本进行比对,确定工具的特征和类型,进一步提高鉴定的准确性。

二、法医学在工具痕鉴定中的操作1. 犯罪现场勘查犯罪现场勘查是工具痕鉴定的起点,法医人员需要仔细观察犯罪现场,记录和收集犯罪工具痕迹。

在勘查过程中,法医人员应当注意保护痕迹,避免破坏和污染。

2. 工具痕样本的采集工具痕鉴定需要对犯罪现场的物体进行采样。

采样时,法医人员应当佩戴手套,使用无菌工具进行操作,防止污染和交叉感染。

工具痕迹检验技术

工具痕迹检验技术

工具痕迹检验技术第一节工具痕迹的形成与特点一、工具痕迹形成工具痕迹是指作案人利用一定的工具破坏或侵害客体时,引起承痕体的受力部位发生塑性形变或断离而形成的立体反映形象。

工具痕迹形成须具备造痕体、承痕体和作用力三个要素。

(一)作用力工具痕迹是两个物体发生作用后形成的。

这种作用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物理学上称之为机械作用,用力的大小来表示作用的强度,用力的方向来表示作用的方向。

产生这一机械作用的直接原因是物体发生了运动。

物体的运动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能量即动能,没有动能,物体是不会运动的只会是静止状态,两个静止的物体之间是不会产生机械作用的。

因此要形成工具痕迹,必然要求作案人使得某一物体具有了一定的动能,发生了机械运动。

而动能却可能是其他能量转化过来的,这些能量包括热能、势能、化学能及引力、磁力、机械力产生的能量等。

机械力是形成工具痕迹的主要因素。

所以,工具痕迹不应该包括热能引起的炸断痕迹;电能引起的燃烧痕迹;或者化学腐蚀引起的以及在交变载荷作用下发生的各种断裂痕迹。

(二)造痕体和承痕体在工具痕迹学中,称施力的一方为造痕体;受力后而被破坏或变形的一方客体为承痕体。

两客体相接触后,由于物质材料的性能不同,作案工具也可以遭到破坏或变形。

因此作案工具不一定永远是造痕体,特别是对某一特定的检验对象,有时难以区分造痕体和承痕体。

(三)塑性变形工具痕迹的承痕体均为固体材料,它具有抵抗外力作用的能力,这就有可能消除外力所引起的变形,使其恢复原来的状态,称客体为弹性变形,难以形成工具痕迹。

如:橡胶体、轮胎、橡胶棒等。

工具痕迹的形成都是在机械力取消后,承痕体不能恢复原来的状态,这是材料的塑性,塑性体所产生的变形,叫塑性变形或永久变形,形成立体工具痕迹。

二、工具痕迹特点(一)特定性特定性是指某一工具与其它任何工具都有绝对的区别,在自然界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互相同一的工具,只有相似。

工具或器械的特定性,首先是由它们的外表结构形态的特征所决定的。

对现场工具痕迹的分析和鉴定

对现场工具痕迹的分析和鉴定
1、弹性及变形 2、塑性及变形 3、强度 4、硬度
(四)形成工痕诸因素的关系与意义
同时存在、各有影响、相互作用
1、同时存在:是指形成工痕的三因素缺一不 可。
2、各有影响:是指三因素对痕迹的质量、特 征的反映程度各有影响。
3、相互作用: 工痕的勘查和鉴定要以三因素为引导,充分
研究,深刻认识,发挥作用。
凹凸线条。 线条痕迹包括擦划、钳剪、刺切、割削等四种。
2、凹陷状痕迹
(1)凹陷状痕迹的定义:工具与客体接触点不 改变时引起的变形。
(2)凹陷状痕迹的性质:痕迹是凹凸丘的形状 反映工具上的特征,痕迹与工具上的凹凸像相 反。两者的对应关系为:工具上的点-痕迹中的 点,工具上的线条-痕迹中的线条;且凸点对凹 点,凹线对凸线,凹凸对应。
4、刺切工具及其痕迹:各种刀具、斧具和匕首等。
和刺创。
在人体和纺织物上形成砍创
(三)车辆交通痕迹
1、车辆轮胎痕迹: 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主要形成有四种痕
迹:滚印、压印、拖印和侧滑印。这些 痕迹,能够反映下面几种特征: (1)磨损特征: (2)花纹特征: (3)轮胎面的机械损伤特征: (4)轮胎老化特征: (5)轮胎修补、携带物特征。
二、工具与客体的接触关系
(一)接触部位:部位不同,留痕不同。 (二)接触过程:三个阶段,开始阶段、中间阶
段、终止阶段。 (三)接触状态:切划接触与印压接触 1、切划接触:动态接触,形成线条状痕迹。 2、印压接触:静态接触,形成凹陷状痕迹。
(四)工具痕迹的状态:
1、线条状痕迹
(1)线条状痕迹的定义:工具与客体接触 点相对划动引起的变形。
工具痕迹
第一节 工具痕迹检验的任务和作用
一、工具痕迹与工具痕迹检验检验 (一)工具痕迹的定义

工具痕迹检验_图文

工具痕迹检验_图文
1、因外力作用而引起的客体内各质点 间的相互作用力的改变量简称内力。 2、应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第二章 工具痕迹的形成
二、造痕体(工具)
(二)工具的特征 1 、外部特征:式样、规格、牌号、凸凹特征; 2 、特征的来源:
①生产加工(机械加工、手工加工) ②使用过程(崩损、磨损、缺角等) ③自然腐蚀(铁锈等) 3 、特征的稳定性:特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其重 要特征相对稳定不变的性质。
按切削角度的不同可分
为:
ɑ
ɑ
(1)直刺切;
(2)斜刺切;
第五节 刺切痕迹
二、刺切痕迹的分类 根据造痕工具的不同可分为: 1、切痕:砍切工具发挥劈作用; 2、刺痕:刺切工具发挥劈作用。
第五节 刺切痕迹
三、切痕 包括砍、切、剁等动作所形成的 刀背
痕迹。 工具:刃口较长。
刃侧
1、常见工具结构
契角 刀刃
第二节 打击痕迹
一、碰撞作用 工具与客体在一定
距离内瞬间接触而 产 生的破坏作用。
由于接触时间很短 ,冲击载荷作用明显 。
第二节 打击痕迹
二、现场常见打击类型
第二节 打击痕迹
二、现场常见打击类型
1、正打:凹痕面积最大,深度最浅; 2、斜打:反映工具的局部特征,有时形成
擦划线痕; 3、掠打:接近于平行方向打击,形成擦划
第二章 工具痕迹的形成
三、承痕体(被破坏客体) (一)类型:
1 、金属客体: 2 、木质客体: 3 、人的肌体和骨质客体: 4 、其他(玻璃、橡胶、塑料、皮革、 纺织物、土质等)
第二章 工具痕迹的形成
三、承痕体(被破坏客体) (二)客体机械性能与痕迹反映:
弹性与塑性、强度、刚度、硬度 韧性、脆性等

工具痕迹勘验

工具痕迹勘验

4)其上再附一层干AC纸,压紧1分钟, 两块AC纸粘合在一起。 5)20分钟后AC纸干透后取下,工痕即 在AC纸上印制成模。 优点:适用于表浅线形痕迹; 缺点:不适用于表面粗糙、有毛刺的客体
5、硅橡胶法— 室温为白色粘稠状液体。 操作: (1)在工痕表面涂少许甘油 (2)配制模剂:硅橡胶(约2g)+ 月桂酸二丁
1、照相、摄像固定 (1)内容 (2)要求:真实,不变形 (3)方法
2、实物提取——最好最有效
即将留有痕迹的物体或其局部提取 保留的方法。 1.小物件:原物提取。如:挂锁上撬压痕、锯、 锉痕迹;钳剪断头;树木的锯、砍切断端。 2.大物件:提取局部。拆卸、锯割下来 3.大现场:暂时封闭,报领导批准、专人看管。
客体——现场空间位置 痕迹在客体上的位置; 痕迹——形状、方向、破坏方式等; 特别是计量内容要经过测量而不能估算。
2.工痕的形象反映(局部细目)
痕迹类型、数量。 具体描述:形态、大小、细节特征、 数量、位置、相互关系等。
3.工痕提取情况:
提取方法、部位、提取后模型形状 如有实验,介绍用工具实验方法、 工具使用部位、结论如何,记录标 记实验样本。
第四节、现场工具痕迹的勘验

现场工具痕迹的寻找 现场工具痕迹的确定 现场工具痕迹的提取 现场工具痕迹的记录 现场工具痕迹的固定
一、现场工具痕迹的寻找




出入通道的封闭物、障碍物 作案目的物 现场遗留物 逃离现场的路线
迹的确定

区别非工具形成的痕迹 区别非作案时间形成的工具痕迹
4)区分方法 (1)了解当时当地动物活动情况—是否有动物出 没于现场及附近 (2)痕迹周围有无动物羽毛、蹄爪痕迹、粪便等 (3)结合现场环境分析—人不可能接触的地方、 动物可能接触到 (4)进行形态的比较—有无动物牙齿咬痕、啄痕 的反映 (5)进行微量物质的分析—灰白色片状的牙釉质、 动物的分泌液。 (6)有条件的进行现场模拟实验。

工具痕迹鉴定

工具痕迹鉴定

(三)根据工具使用时的作用方式,可以分为: 根据工具使用时的作用方式,可以分为: 1、打击工具:主要对客体起冲击压缩作用,一般具 、打击工具:主要对客体起冲击压缩作用, 有一定质量,质地坚实,有较好的强度和硬度, 有一定质量,质地坚实,有较好的强度和硬度,常 见的冲击工具有锤类和斧类。 见的冲击工具有锤类和斧类。 2、撬压工具:对客体实施破坏时,撬压工具具有拉、 、撬压工具:对客体实施破坏时,撬压工具具有拉、 扭等复合作用,常见的有螺丝刀类、 压、弯、扭等复合作用,常见的有螺丝刀类、木工 凿类、撬棍类和钢钎类。 凿类、撬棍类和钢钎类。 3、钳剪工具:对客体实施钳剪破坏的常见工具,主 、钳剪工具:对客体实施钳剪破坏的常见工具, 要有钢丝钳、断线钳和剪刀等。 要有钢丝钳、断线钳和剪刀等。 4、切割工具:对客体实施破坏时,切割工具起到切 、切割工具:对客体实施破坏时, 割作用,主要有菜刀类、钢锹类、 割作用,主要有菜刀类、钢锹类、匕首类等 5、割削工具:对客体实施破坏时,割削工具起切削 、割削工具:对客体实施破坏时, 作用,主要有锯类、锉类工具等。 作用,主要有锯类、锉类工具等。
(三)几种常见工具痕迹区 别于其它痕迹的主要特点 1、撬压痕迹:一次撬压在 撬压痕迹: 客体物上将形成对应的撬 痕和压痕, 痕和压痕,两处痕迹方向 相反,位置对应, 相反,位置对应,相距不 远,其距离所反映留痕部 位的长度, 位的长度,必须小于工具 的长度; 的长度;两处痕迹各反映 工具接触的一个部位或一 个侧面。 个侧面。常见的撬压方式 有扩缝撬压、拆离撬压、 有扩缝撬压、拆离撬压、 扭转撬压、夹持撬压。 扭转撬压、夹持撬压。
五、工具痕迹的分析
(一)推断工具的种类 1、根据平时掌握的工具结构、形态分析判断 根据平时掌握的工具结构、 2、结合发案地区、单位可能有的工具进行分析判 结合发案地区、 断 3、根据现场上多处出现的工具痕迹进行分析判断 4、结合现场上的其他痕迹综合分析 (二)根据工具痕迹推断罪犯应具备的条件 1、推断作案人的职业 2、推断作案人的体力、身高和习惯 推断作案人的体力、

工具痕迹的提取的实验原理

工具痕迹的提取的实验原理

工具痕迹的提取的实验原理
工具痕迹的提取是一种刑事法医学领域常用的技术手段,用于犯罪现场的勘查与证据分析。

其实验原理可以简单描述如下:
1. 分析工具痕迹的特征:不同工具在使用时会在犯罪现场留下独特的痕迹,例如锋利工具可能造成割伤痕、钝器可能造成挫伤痕、扳手可能留下抓痕等。

这些特征可以用于辨识工具的类型和使用方式。

2. 制备犯罪现场样本:采集犯罪现场上可能存在工具痕迹的样本,如被攻击物体的表面、受害者的伤口等。

确保样本的保存和封存避免污染和损坏。

3. 提取工具痕迹:利用刑事法医学技术对样本进行处理,以提取工具痕迹。

具体操作包括使用显微镜观察痕迹并记录、使用特殊化学试剂以增强痕迹的可见度、使用像素增强技术以提高图像质量等。

4. 痕迹分析与辨识:通过对提取得到的痕迹进行综合分析,比对已有的工具痕迹数据库,识别出最有可能的工具类型。

辅助手段可能包括与相关工具的比对、痕迹形状、大小、深度和布局上的相似性等。

需要注意的是,工具痕迹的提取和分析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有经验丰富的法医专家来进行操作和判断。

该技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刑事调查
和法庭审判中通常需要综合其他证据来进行论证和辅助判断。

《刑事技术》第3章.痕迹检验.工具痕迹检验

《刑事技术》第3章.痕迹检验.工具痕迹检验
工具痕迹:工具作用在客体上,作用力超过客体极限,使客 体产生塑性变形或断裂
h
10
(二)工具痕迹形成的三要素
1、工 具:结构→痕迹形态;功能→破坏方式 2、承受客体:机械性能 反映性 3、作 用 力
h
11
1、工 具
工具的机械性能是指工具材料在外力作用下表现出来 的物理性能,包括硬度、刚度、弹性、塑性、脆性等。它 是工痕形成的重要指标,对工痕的形成影响很大。
13
(1) 工具的种类
B.按取用时间、地点分: 预先备带:犯嫌带进现场并用于作案的工具 就地取材:犯嫌在现场按需取用的工具
家用剪刀
手提电动薄铁开孔器
h
14
(1) 工具的种类
C.按功能分:
拉压功能、钳剪功能、扭转功能、刺切功能等
扭转功能
拉压功能
钳剪功能




h
15
(2) 工具特征
A.工具特征的概念:
h
18
(1)金属客体、如锁\铁门\铁窗\保险柜\电缆等
h
19
(2)木制客体、如木桌、木门、木柜等;
h
20
(3)人体组织、
h
21
客体机械性能对工痕的影响
影响工具痕迹形成的因素主要有承痕体的塑性、硬度、 弹性、脆性等。
通常客体体的塑性越好,形成的工具痕迹质量越高。
客体硬度小于工具硬度,在客体上形成工具痕迹;两者 硬度相当则互为造痕体和承痕体;
第三章 痕迹检验
第四节 工痕检验
h
1
第四节 工具痕迹检验
三、工具痕迹的勘验 二、工痕的形成与分类 一、工痕与工痕痕检验
(一)工痕的概念 (二)现场的破坏方式类型 (三)工痕的特点 (四)工痕检验的概念 (五)工痕检验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㈠评断特征符合点和差异点的性质
特征符合点的性质有本质符合和非本 质相似;特征差异点的性质也有本质 差异和分本质差异。
⒈本质符合和非本质相识
工具同一部位用相同方式形成的两处痕 迹,特征的符合点属于本质符合,这 种符合不仅仅是外观形态相符,而且 细节特征的形态、位置、大小、相互 关系等都相一致。
痕迹的条件,如形状结构上的差 异、工具材料性能上的差异、稳 定可靠的细节特征差异等,就可 以下否定同一结论;如果在现场 痕迹中无法找到足够的细节特征, 鉴定工作将因为不具备鉴定条件 而被终止。
三、 制作试验样本与寻找遗留样本
试验样本是用嫌疑工具制作的,与 现场工具痕迹形式相同的痕迹;遗 留样本是在嫌疑工具找不到或检验 时工具已经发生变化,不具备检验 条件,通过搜查方式寻找嫌疑工具 在发案前后留下的痕迹。
⑵在种类特征没有根本性差异的情况 下,对痕迹中的各种细节特征进行 比对。比对时既要注意特征的符合 点,也要注意特征的差异点。比较 时要事实求实,不能主观臆断,特 别是在倾向认定时不能忽视差异点 的存在。
六、 综合评断与结论
综合评断是对比较检验中的符合点和 差异点进行科学论证,对特征的符合 点和差异点的性质进行评断,作出能 否认定同一的结论。
形成痕迹的力学条件要相同。仔细观察 现场痕迹反映作用力的大小、方向, 试验时应尽量模仿。
③形成痕迹的作用别对于工具 上具有相同或对称的部位,更要注意不 同接触部位,或同一接触部位上下左右 方位不同可能带来的变化。
⒉制作试验样本的具体方法
⑴根据现场痕迹形成条件(包括环境限制 条件),模拟使用工具动作形成样本痕 迹。对于不能确定现场痕迹形成条件的, 则应考虑各种可能情况分别试验。
⑵制作试验样本时,根据不同情况,可 以采用正常试验和逆行试验两种方式。
正常试验是指用工具在样本材料上作试 验,逆行试验是用样本材料在工具上 作试验,对于工具过大、过重,直接 操作工具作试验不容易控制的,可以 采用逆行试验方式。
⑶考虑到工具痕迹形成过程的复杂性和 多变性,工具同一部位应制作几个甚 至十几个样本进行对照观察,确定稳 定特征。
⒊现场工具痕迹中有无工具的残片或 附着物, ③对照嫌疑工具看有无对 应的破裂或相同的附着物。
⒋根据形成痕迹的机械条件④判断嫌 疑工具的机械性能能否形成现场痕 迹。
⒌必须考虑到承受体弹性对形变的影 响,分析判断时应根据承受体的具 体情况进行适当修正,切忌机械比 较得出错误的结论。
㈡寻找确定现场痕迹特征
描绘特征示意图主要是将痕迹的形状、 大小,重要特征之间的关系,以简单、 明了的线条描绘下来。特征示意图不 是给别人看的,不要求画得好看、逼 真,只要能表现鉴定人看到的痕迹、 特征即可。描绘特征示意图对提高鉴 定质量、速度有重要意义,是鉴定人 员应该养成的一种好习惯。
如果嫌疑工具确实不满足形成现场
㈡明确检验要求,确定是否受理检验 ㈢登记、保管检材 二、检验现场痕迹 ㈠观察分析形成痕迹的条件
⒈根据痕迹反映作用力大小、方向和 作用点,①分析工具的作用方式以及 嫌疑工具是否具备相应的功能。
⒉根据痕迹反映工具接触部位的形状、 大小、结构,②分析工具相应部位 有无对应的结构形态。对于重叠痕 迹应注意最后形成的痕迹,或将数 个痕迹的局部拼接成一个完整的形 态进行观察。
㈠了解情况
主要了解以下情况; ⒈简要案情及现场工具痕迹提取与分析
情况;
⒉痕迹在现场的具体遗留情况;
⒊嫌疑工具的来源,使用和保管情况。
⒋嫌疑人与送检工具的关系。
⒌如果承受体上有多种或多处痕迹,必 须当场仔细弄清那些痕迹与犯罪行为 有关
对鉴定人员而言,了解情况是必不可少 的,但也要注意对侦查过程中的具体 情况不要了解过于详细,避免因为先 入为主而影响物证鉴定的客观性。
在对微小特征用显微镜观察比较时,应先 从低放大倍率到高倍率逐步放大观察, 为加强反差,应考虑变换光照的角度、 强度、颜色、距离,以达到最佳观察效 果。
⒉特征比较的步骤
⑴首先对痕迹种类特征进行比较。不同工 具有不同的种类特征,如形状、大小、 结构形态、表面固有线条等,如果种类 特征确实不同,应该考虑是否重做样本 或下否定同一的结论。
痕迹检验学教程
工具痕迹鉴定
工具痕迹鉴定是刑事技术人员对现场工 具痕迹与嫌疑工具进行检验,确定两 者是否同一的工作。
工具痕迹鉴定的关键在于现场痕迹中找 到数量足够并稳定可靠的细节特征。 由于工具种类的多样性和形成痕迹的 多变性,因此工具痕迹的鉴定难度往 往是非常大的。
一、预备检验
受理鉴定的主要工作是对送检材料进行 初步查验,确定是否具备鉴定条件, 并了解案件的有关情况。
㈡寻找遗留样本
寻找遗留样本一般是技术人员提出寻 找的具体要求,一般还应有现场工 具痕迹的照片,由侦查人员在侦查 过程中实施。但在重点对象确定, 目标明确时,技术人员往往也参与 搜查工作中,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
五、 比较检验 比较检验是以现场工具痕迹为根据,
比较工具样本痕迹,找出并确定两 者间特征的符合点和差异点。 ㈠比较的方法与步骤 ⒈特征比较的方法 ⑴特征对照法 ⑵特征结合法 ⑶特征重叠法
在工具符合形成现场痕迹条件的前提下, 进一步细致检验,从中找出稳定可靠的 特定特征作为检验鉴定的依据。
检验现场工具痕迹,在立体显微镜下观察、 寻找特征的同时,要将痕迹的尺寸大小、 形状、轮廓形态、特征的形状及特征与 特征之间的关系用示意图的形式描绘。 描绘示意图不仅可以加深对痕迹特征的 理解,而且有利于相互交流。
⒈制作试验样本
制作试验样本的目的是将工具上的特 征转变为痕迹中的特征,以便于检 验,同时验证工具是否具备能够形 成现场痕迹。
⑴制作试验样本的要求
①选用适当的试验样本材料。选用样 本材料的原则是选择与承受体相同 物理属性硬度、弹性、塑性、表面 光洁度相同的材料。
②在实际工作中,试验材料的选择是很 灵活的,只要能作出与现场痕迹一致 的样本,用什么材料作试验由鉴定人 员决定,为防止工具特征受到破坏, 一般先在较为柔软、光滑的材料上进 行试验,然后逐渐过渡到现场承受体 材料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