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教案

合集下载

体温发热的护理试讲教案及反思

体温发热的护理试讲教案及反思

体温发热的护理试讲教案及反思一、试讲教案课程名称:体温发热的护理授课对象:护理学专业三年级学生授课时间:60分钟授课地点:医学院教室授课目标:1.了解体温发热的概念和常见原因。

2.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种类的体温发热。

3.知晓体温发热的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1.体温发热的概念和分类。

2.常见体温发热的原因。

3.体温发热的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约10分钟)1.利用幻灯片展示一张发热患者的照片,并提问: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患者?如何判断患者是否发热?2.为学生讲解体温发热的概念和分类,并提供体温发热分类表格供学生填写。

步骤二:理论讲解(约20分钟)1.为学生介绍常见的体温发热原因,包括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药物诱发发热等,以及各类发热的症状表现。

2.为学生讲解体温发热的护理措施,包括监测体温、保持患者舒适、饮食调理、药物治疗等。

3.介绍体温发热患者的注意事项,包括隔离措施、个人防护、室内环境卫生等。

步骤三:案例分析(约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出一例体温发热的患者案例,并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护理计划制定。

2.每组派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他们所完成的分析和护理计划。

步骤四:总结与展望(约10分钟)1.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2.展望下节课将介绍的其他相关知识。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以体温发热为主题,旨在使学生了解体温发热的概念、分类、原因以及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导入、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总结与展望的教学步骤。

通过教学,学生们对体温发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案例。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际操作的环节。

学生学习护理学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我计划在以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实践环节,如模拟训练或实地观察。

其次,在案例分析环节,由于时间有限,每个小组只能汇报他们的分析和护理计划,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

幼儿园发热教案

幼儿园发热教案

幼儿园发热教案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发热是常见的状况。

如何应对幼儿园发热的问题,同时保障幼儿园师生安全,是每个幼儿园老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本篇教案将介绍幼儿园发热教学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步骤。

发热的基本知识发热是机体某些病理状态时常见的一种生理反应。

在幼儿园中,常见的病因包括感冒、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麻疹、水痘等。

通常,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6.5℃~37.5℃之间,若体温超过37.5℃,则可称之为发热。

发热分为低热、中度发热和高热三种类型。

体温在37.5℃38℃之间为低热,建议休息,多喝水,39℃之间为中度发热,需及时服用退热药或温水擦浴,卧床注重饮食,观察24小时。

体温在38℃休息,严格观察病情变化。

体温在39℃以上为高热,需紧急就医。

幼儿园发热操作步骤第一步:发现发热幼儿在幼儿园A,幼儿发热的监测是很重要的。

一旦发现一个幼儿体温超过37.5℃,老师应该立即观察是否还有其他症状,例如流鼻涕、咳嗽、呕吐等。

第二步:隔离病人发热的幼儿应该在一个安静、隔离的房间里休息,并避免与其他健康的幼儿接触和接触公共区域。

第三步:测量体温测量体温是确认幼儿是否发热的一种重要方式。

对于幼儿,可以通过耳温表或额温计进行测量。

在使用之前,应该清洁和消毒体温计。

第四步:给予适当的治疗如果幼儿体温超过了37.5℃,应该鼓励幼儿多喝水,休息、消毒、多休息等措施,以帮助幼儿恢复健康。

如果幼儿体温超过了38℃,可以使用退热药或者其他安全的药物治疗。

这些药物应该在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下进行使用。

第五步:日常预防为了避免疫情蔓延到其他健康的幼儿,老师应该注意日常预防,例如勤洗手、教育咳嗽掩口、保持幼儿活动区域的清洁和消毒等。

结论幼儿园发热是常见的状况,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应该了解基本知识,遵循正确的操作步骤,使用适当的治疗方法,保障幼儿园师生的健康和安全。

希望通过本篇教案的介绍和学习,可以帮助老师正确认识发热问题,提高幼儿园卫生工作质量。

发热待查病例教案资料

发热待查病例教案资料
此标准需要排除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和其他风湿性疾病。 符合上述 5 项或者更多的条件(至少满足两项主要条件)方可确诊。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5年12月第4卷第12期
成人Still病诊断标准
2002年Bruno诊断标准
•4
主要标准: ① 峰热≥ 39 ℃; ②关节痛; ③一过性红斑; ④咽炎; ⑤多核白细胞比例≥ 80%; ⑥糖化铁蛋白≤ 20%。
1987年Reginato诊断标准 (ARA 标准)
•2
主要条件: ①持续或间断发热; ②易消失的橙红色皮疹或者斑丘疹; ③多或者少关节炎; ④白细胞或者中性粒细胞增加。
次要条件:①咽痛;②肝功能损伤;③淋巴结肿大;④肝脾肿大;⑤其他器 官受累。
4 项主要条件均具备即可确诊。 疑诊:需具备发热、关节炎 1 项主要条件,1 项以上次要条件。同时排除感 染性疾病肿瘤及其他风湿性疾病。
考虑一般感染(病毒+细菌)、皮疹 待诊
感染科 6.10~6.13
病情变化
• 10日凌晨皮肤瘙痒,位于前胸及四肢,给予异丙嗪,25mg肌注 • 11日患者诉瘙痒症状加重。查体见:胸前片状红色皮疹,行ECT检
查请皮肤科会诊 • 12日患者诉瘙痒症状严重、皮肤有新出皮疹:见于后背及耳后皮肤,
红色、斑片状、丘疹
感染
EB病毒DNA EB病毒抗体 结核抗体+芯片 结核 T-SPOT 肺纵隔三维CT平扫
血液&肿瘤 骨髓穿刺细胞学+外周血涂片
自免、结缔 组织病
IgG4-1 类风湿四项 抗胰蛋白酶 皮肤科会诊
其他疾病 甲状腺显像
感染科 6.11-6.13
检查结果与诊断归类
发热待诊
感染科 6.11-6.13

发热教案新版

发热教案新版

发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如何正确应对发热现象,了解发热的原因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了解发热的原因和应对方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发热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材料:黑板、粉笔、教学PPT等。

2. 教学环境:教室。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话题,例如:“大家有没有在生病的时候感觉身体比平时热?”“你们知道为什么会发热吗?”
2. 概念讲解(10分钟)
老师简要介绍什么是发热,并解释发热的原因。

可以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同时,向学生普及一些常见的发热疾病,如感冒、发烧等,并介绍一些发热的常见症状。

3. 发热的应对方法(15分钟)
老师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发热的应对方法。

包括以下几点:
a. 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b. 适当增加水分摄入,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
c. 注意合理饮食,多摄取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
d. 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局部高温环境;
e. 如果体温持续升高,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幼儿园发热安全教案

幼儿园发热安全教案

幼儿园发热安全教案
前言
在幼儿园,孩子们很容易出现发热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感冒、发烧、生病等
原因导致的。

这时,幼儿园需要立即采取措施,保障孩子们的健康安全。

本文档将介绍针对幼儿园学生出现发热情况的安全教案。

案例分析
幼儿园小明同学今天早上到幼儿园,由于前一晚出现了发热的症状,小明的家
长赶紧带他去医院就诊,医生建议小明家长在家休息一天。

应对措施
1. 发现发热学生
在幼儿园中,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身体情况,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发热的症状,要立即将学生送到保健室,并及时通知学生的家长前来接送学生。

学生如果自行发现自己出现发热的症状,也应该主动向老师报告。

2. 做好防护措施
幼儿园老师要带好口罩,手套和安全帽,多洗手。

同时,老师要对保健室,教室,和其他物品进行清洁,防止其他学生被感染。

3. 给学生处置
在保健室,医生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整体检查,确认学生是否出现发热的症状。

如果确认出现发热,需要立即进行退烧处理,可以用温水擦拭头部和脖子,同时给学生供应充足的水分、空气流通等。

4. 联系家长
如果发现学生出现发热的症状,幼儿园老师需要及时与家长联系,通知家长学
生的症状和所在地点,家长要速将孩子接回家休息,并听从医生的建议,不要轻易使用非医学用品给孩子退烧。

总结
发现孩子出现发热症状要及时送到保健室,并且要通过防护措施来防止疾病传播,同时老师要及时与家长联系,保持沟通,让孩子们在幼儿园健康快乐成长。

幼儿园发热物理降温教案

幼儿园发热物理降温教案

幼儿园发热物理降温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幼儿将能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 1. 了解发热的原因和特点; 2. 学习使用物理降温的方法; 3. 掌握物理降温的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

二、教学内容1.发热的原因和特点:–发热是身体对抗感染和病毒的一种正常反应;–发热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咳嗽、头痛、乏力等。

2.物理降温的方法:–使用冷敷法:将冷毛巾敷在额头上;–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给予适量的饮水;–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暴露在户外。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可通过观察发热幼儿的症状,引起幼儿对发热问题的兴趣。

2.学习发热的原因和特点:–通过口头讲解和图片示意,让幼儿了解发热是身体对抗感染和病毒的正常反应。

3.学习物理降温的方法:–分别进行以下几种物理降温方法的示范和实践操作:•冷敷法:教师用冷毛巾示范如何敷在额头上,要求幼儿模仿操作;•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教师展示适合夏季穿着的衣物,引导幼儿理解穿着宽松、透气的重要性;•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通过开关空调或调节窗户,调整室内温度,并向幼儿解释室内温度对身体的影响;•给予适量的饮水:给幼儿提供清凉的水杯,鼓励他们多喝水;•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暴露在户外:告诉幼儿在发热期间要保持安静,避免过度运动和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

4.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教师通过图片和文字的方式,向幼儿介绍物理降温的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包括将冷毛巾放在额头上的方法、衣物选择的注意事项、室温调节的方法、饮水量的控制等。

四、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法:–观察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是否理解发热的原因和特点、是否能够正确操作物理降温的方法等。

2.小组讨论:–分组让幼儿共同探讨发热的原因和特点,并分享自己在物理降温中的经验和感受。

3.游戏活动:–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物理降温的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资源•图片示意:发热的原因和特点、物理降温的示意图;•毛巾、水杯等实物。

幼儿园大班健康教案《防止发热》

幼儿园大班健康教案《防止发热》

幼儿园大班健康教案《防止发热》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发热的原因和危害。

2.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发热。

3. 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身体素质。

教学重点:1. 了解发热的原因和危害。

2. 学习预防发热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2. 如何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发热相关图片。

3. 预防发热的宣传资料。

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5分钟)1. 邀请幼儿分享他们对发热的了解。

2. 教师总结发热的原因和危害。

二、主题活动(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讲解发热的原因和危害。

2. 展示发热相关的图片,让幼儿更好地理解。

3. 分发预防发热的宣传资料,让幼儿带回家与家人分享。

三、实践活动(5分钟)1. 邀请幼儿分享他们学会的预防发热的方法。

2. 教师总结预防发热的方法,如:勤洗手、多喝水、注意保暖等。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邀请幼儿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

2. 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小结,强调预防发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于预防发热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中的生活习惯和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幼儿对于发热的原因和危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大部分幼儿能掌握预防发热的方法。

但在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方面,还需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的生活习惯,从而降低发热的风险。

发热教案

发热教案
(难点)发热的病因、结合伴随症状进行分析诊断。
教学
方法
1.大课讲授为主,介绍各种概念和定义;
2.启发式教学,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深有体会,包括发热前的畏寒、寒战、高热后的全身无力、发热后的出汗。
3.对比教学法,通过比较各种热型的特点,了解其机制。
教具
多媒体幻灯为主要的授课工具;对本课堂中较为抽象内容,结合板书及绘画便于学生能理解。
对策:通过较为常见的发热原因,重点结合免疫学对发热的机制进行透彻的详细讲解,分析内源性发热、外源性发热的机制,了解体温调节的过程。学生掌握机制后对于各种引起发热的原因理解透彻后,容易调整诊断思路,及配合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
理论课教案(范例)
授课章节
第一篇 常见症状 第一节-发热(fever)
授课对象
临床本科
授课时数
2时
授课时间
2016-03-01
授课地点
第三阶梯教室教学楼1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学
目的
与要

掌握发热的分度、临床过程及常见的热型。
熟悉发热的定义、病因、发生机理。
了解发热的伴随症状及问诊要点。
教学
重点
与难

(重点)发热的分度、临床过程及及热型
《临床技能学》沈守荣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思考题
1、输血过程中患者出现了发热考虑那种类型的发热?
2、手术后48小时内患者发热考虑?手术后1周患者发热考虑?
3、老年人持续的低热考虑?
备注(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新进展,板书设计,课后体会等)
难点分析:引起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对于初学者往往难以掌握,根据发热的机制理解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的过程,在临床工作中容易条理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通过迷走神经
8.中枢介质的分类、证实依据。
分类:正调节介质和负调节介质
正调节介质有前列腺素E(PGE)、cAMP、Na+/Ca2+比值、NO、CRH等。
负调节介质有精氨酸加压素、黑素细胞刺激素、脂皮质蛋白-1。9.体温调节的方式
EP体温中枢调定点上移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升高
10.总体讲解发热发病学基本环节。
2.发热的原因和机制。45分钟
发热的基本病理过程。
发热激活物
内生致热原。
中枢介质
三个时相。
3.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的改变10分钟
(1)物质代谢的改变。
(2)生理功能的改变。
(3)防御功能的改变。
4.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5分钟
5.总结授课内容 5分钟
依托病例
咳嗽,头痛伴发热3天
患者3天前出现咳嗽无咳痰,头痛,自测体温38℃,服用退热药物后未见明显好转,无恶心、呕吐,无腹泻。
否认甲型H1N1密切接触史。
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
PE:T 38.2℃,咽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略低,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80次/分,律齐,腹部无压痛、反跳痛。
诊断:
上呼吸道感染
R: 1.血常规
2. NS 250ml / X5
病毒唑0.3 /
洁霉素1.2 / ivdrip qd
3.安痛定2ml im st
定义:能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细胞。
种类:有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肿瘤细胞、内皮细胞,还有其它细胞
4.内生致热原
定义: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机体体温升高的物质。
种类:IL-1、TNF、IFN、IL-6、IL-2等。
特点:1.多种细胞产生2.EP多为小分子蛋白类。3.因为是单纯的蛋白结构,所以容易被分解破坏,表现为不耐热4.一般小剂量引起单相热,大剂量引起双相热。
熟悉内容
熟悉发热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了解内容
了解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教学重点
1.发热的概念
2.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教学难点
1.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结合案例,以启发式与互动式教学方法相结合讲授。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教学内容与组织安排
1.发热的概念。15分钟
住院医师规范化师资培训教学教案模板
教案首页
授课章节:发热
师资培训方向:内科
使用教材:《病理生理学》(6版),金惠铭,王建枝主编,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医学类教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04年01月出版
编写时间:2004-1
学时:2
教学要求
掌握内容
1.掌握发热、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等概念。
2.掌握发热的病因、发病机制。
5.EP的产生和释放
6.正负调节中枢组成。
正调节中枢: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简称为POAH,其作用是使体温升高。
负调节中枢:位于中杏仁核、腹中膈,简称为MAN、VSA,作用是使体温降低。
7.EP作用途径
1)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这是较直接的信号传递方式。
2)通过终板血管器(OVLT)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4.苦甘冲剂8g冲服tid
扑热息痛0.5口服prn
5.多饮水,注意休息,自行隔离一周,不适复诊。
教案续页
〔正文〕(一般按教材内容顺序编写,不能照抄教材,要通过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对内容的理解精炼编写.)
第六章发热
第一节1.发热的概念
一.发热的概念。
1.发热的片面认识。
2.简单介绍调定点学说。
3.发热的定义和特点。
2.生理功能的改变
3.防御功能的改变。
四.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治疗原发病
2.一般处理
3.必须及时解热的病历
4.解热措施
〔小结〕(用关键词语和句子,高度概括所讲的核心内容。决不是首页教学要求的重复!)
发热是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而体温升高>0.5℃。它的关键之处就在于调定点的升高。
定义:发热是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而体温升高>0.5℃。
特点:必须有致热源作用;必须有体温调定点上移而非损伤(如CNS损失、脑溢血等);有调定点上移后的调节现象。
4.过热的定义。
定义: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散热障碍/产热器官功能异常引起,体温调节中枢不能将体温控制在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而引起的被动性的体温声高。
〔复习题〕(只用简答题或论述题形式列题,主要是掌握内容的相关题,和一定量的熟悉内容的题。)
1.发热与过热的区别?
2.EP的作用途径有哪些?
中枢介质的种类有哪些?
(范文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5.发热与过热区别
6.生理性体温升高。
二.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1.发热的基本病理过程。
2.发热激活物的概念、种类、特点。
概念:能激活机体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释放内生致热原(EP)的物质。
种类:外致热原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及疟原虫等;体内物质包括抗原抗体复合物及类固醇产物等。
3.产内生致热原细胞的定义、
11.发热时的时相及其区别。
1)体温上升期
代谢特点:散热↑、产热↓,产热﹥散热。
临床特点:畏寒、皮肤苍白、寒战、鸡皮疙瘩等。
2 )高热持续期
皮肤干燥发红、自觉酷热感
3)退热期
代谢特点:散热>产热,调定点下移。
临床特点:大汗、皮肤潮湿。
三.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的改变。
1.物质代谢的改变
糖分解、糖酵解增强;负氮平衡;脂肪动员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