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与中国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与中俄文化交流

“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与中俄文化交流

“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与中俄文化交流鲁迅和托尔斯泰是两位备受尊敬的文学大师,其中鲁迅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托尔斯泰则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虽然他们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有所不同,但他们在文学探讨和社会思考上有着共通之处。

《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展现了两位文学巨匠之间的思想碰撞,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俄文化交流的契机和影响。

首先,鲁迅和托尔斯泰都在文学创作中反映出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鲁迅在《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作品中,描绘了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中国社会的腐败和虚伪,表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意识;而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中,描绘了俄国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与冲突,寄托了对普世价值和道德准则的追寻和探讨。

其次,鲁迅和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都带有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和反对暴力的倾向。

鲁迅在《故事新编》中的《孔乙己》、《药》等作品中,反映了人类的疾苦和社会的不公,提醒人们要珍视生命和人性;托尔斯泰则在《钦差大臣》、《复活》等作品中,强调了和平、亲情和道德的重要性,反对昏庸、虚伪和暴力的存在。

最后,鲁迅和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对中俄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鲁迅在其思想和文学创作中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和人道主义等思潮,同时又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开创了现代中国文学的新纪元。

而托尔斯泰则被誉为俄罗斯文学的“活字典”,他冲破了西欧文学传统的束缚,开启了俄罗斯文学的新蓝图,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俄国文化,还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的展现了两位文学巨匠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文学影响,也反映了中俄文化交流的深厚底蕴。

虽然他们的人生轨迹和文化创作背景各异,但都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和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托尔斯泰与中国传统文化

托尔斯泰与中国传统文化

托尔斯泰与中国传统文化托尔斯泰与老子托尔斯泰这样来介绍老子的一个基本论点:“他教导人们从肉体的生活转化为灵魂的生活。

他称自己的学说为‘道’,因为全部学说就在于指出这一转化的道路,也正因此老子的全部学说叫做《道德经》。

”1891年10月,托尔斯泰在给出版商列杰尔列的一封信后面,附了一份“给我留下印象的作品”。

这份书目罗列不足50部,记录了托尔斯泰自童年至63岁这个阶段阅读并留下印象的作品。

这些作品,根据阅读印象,分为强烈;非常深;很深三种程度。

书目中,涉及中国的作品,有孔子和孟子以及老子数种,而“老子”,是列在印象“强烈”这个项目中的,列入这个程度的作品,仅仅不过十部左右。

虽然,托尔斯泰接触老子是比较晚的,那是在已创作出为他赢得世界声誉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之后。

1880年左右,托尔斯泰思想出现巨大困惑。

1879-1882年之间,托尔斯泰写出一篇表现这种困惑的长文《忏悔录》。

他在探索生命意义的精神活动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在探索生命问题的答案过程中,我的感受和一个在森林中迷路的人的感觉完全相同。

”一段时间,他开始与贫穷、朴实、没有学问而有信仰的教徒、香客、修士、分裂派教徒、农民接近,“我爱上了这些人,我越深入思索我常听到和读到的像这样活着、也像这样死去的人的生活,我就越热爱他们,我自己也就生活得更愉快了”。

当然,直到《忏悔录》写完几年,托尔斯泰仍没能从困惑中走出,人生的探求仍在继续。

就在这时,托尔斯泰遇见了老子。

有明确记录的时间是1884年。

在当年3月6日,他的日记里,出现了这样的字眼:“我在翻译老子,结果不如我意。

”3月9日:“读了一点关于中国的东西,骑马在城里转了转。

除我以外,人人都在工作……我洗了澡,读老子。

翻译过来是可以的,但是缺乏完整性……”由此看来,托尔斯泰接触老子的时间还应当略略靠前一点。

因为不可能还没阅读就开始要翻译它。

托尔斯泰阅读的老子《道德经》,是1841年巴黎出版的法文译本。

小小人文学家历史故事名人传记

小小人文学家历史故事名人传记

小小人文学家历史故事名人传记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些小小人,却以他们的才华和智慧,在文学领域成为了不朽的名人。

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世界,并且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些小小人文学家的辉煌历史吧。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化名人之一。

他出生于鲁国,是中国古代“百家争鸣”时期的代表人物。

孔子提倡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伦理,强调家庭和谐、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并且主张“仁者爱人”。

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莎士比亚(1564年-1616年)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的巨人,也是世界文学的宝藏。

他的作品包括戏剧、诗歌和散文等,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36部戏剧作品,如《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莎士比亚的作品具有深刻的人性洞察力,以及对爱情、权力、背叛等主题的独到见解。

他的作品不仅为英国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成为了全世界戏剧领域的经典之作。

托尔斯泰(1828年-1910年)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的巨匠,被誉为“俄国文学的巨星”。

他的作品体现了他对人性、宗教和社会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被认为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他对人类的思考和关怀使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和人道主义者。

雨果(1802年-1885年)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名人。

他的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等。

雨果的作品以其浪漫风格、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社会不公的关注而闻名。

他的作品不仅在法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在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赞誉。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文学是人类了解自己的一种方式。

”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揭示了小小人文学家的重要性。

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和思想,为世界增添了无尽的智慧和美感。

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摘要: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

俄罗斯杰出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将艺术视为人与人交流的一种手段,就像人们用语言传达思想一样,人们也用艺术在交流情感。

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从而使他们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文化的资源,并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了解民间传统艺术和独特价值,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民间文化。

关键词:民间文化地方民俗美术教育开发发扬中图分类号:G628.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2-0161-02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精髓,也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支瑰丽奇葩,它具有丰富的文化蕴含、鲜明的民族精神和独特的艺术审美意味,内容丰富多彩。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文化教育越来越爱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美术教育中继承、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其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

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

日本西欧等国家极其重视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本土文化教育,小学阶段就开设有关本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从小就有一种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这样一代一代很自然地传承下去了,再也不会出现抢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种事了。

而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曾经辉煌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民间艺术都濒临失传与流散的境况,弘扬民间艺术已经成为新的历史时期艺术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的迫切任务。

215499211_托尔斯泰: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粉丝”

215499211_托尔斯泰: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粉丝”

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19世纪的俄国大文豪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非常热爱中国文化。

曾经有人问他:“你认为世界上有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对您影响最深?”他毫不犹豫地答道:“孔子和孟子影响很大,老子的影响巨大。

”对中国的文化经典,托尔斯泰不仅下功夫作研读,并且动手翻译,摘选和汇编成各种文集,同时还写评论,乃至汲取精华,用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学说。

早在1877年,托尔斯泰就开始阅读和研究老子的著作,写过大量的译注。

1893年9月至10月,他同波波夫一起根据德文译本翻译老子的《道德经》,1895年校订了在俄国研究神学的日本人小西氏翻译的《道德经》,如——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托翁翻译:可以叫得出名的神,不是永恒的神;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永恒的名。

还没有名的东西,是天和地的本源;有了名的东西,是世界万物之母。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托翁翻译:人像地,地像天,天像神,神像他自己本人。

老子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托翁翻译:只有没有欲望的人,才能看清神的本质;为欲望所驱使的人,不能完全看清神。

在托尔斯泰的心目中,老子的“道”就是“神”,所以他把“道”译为“神”。

后来,托尔斯泰又出版了自己选编的《中国贤人老子言论集》,并写了《论老子学说的真髓》一文作为前言。

从1884年起,托尔斯泰又开始钻研孔子和孟子的哲学思想,写下了《论孔子的著作》《论〈大学〉》等文章。

他在日记中写道:“钻研孔子,其他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在逝世前不久,托尔斯泰还对布朗热编辑的《孔子生平及其学说》一书作了仔细校订,并为该书写了一篇题为《中国圣贤学说概略》的序言。

当时的中国外交官张庆桐(字凤辉,上海人)赴俄国留学期间,将梁启超的《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书译为俄文,出版后于1905年12月1日寄给托尔斯泰一册,并附一信,希望能获得指正。

这是托尔斯泰第一次收到中国人的来信,他非常高兴。

提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故事

提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故事

提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故事一、爱国故事:杨靖宇临危不惧1940年2月,在风雪弥漫、摄氏零下40多度的大森林里,东北抗联杨靖宇同志遭到敌人围追堵截。

两个警卫员一个英勇牺牲了,一个身负重伤隐蔽在树洞里。

他只身一人,边打边走。

他刚到黑龙江濛江县保安屯附近,就被敌人的坐探发现了。

不一会儿,一大群敌人扑了过去。

杨靖宇选择了一棵大树作掩护,拔出两支短枪,左右手同时向敌人射击,独身一人和几百个敌人打了一个多小时。

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被他打回去了,一批批的敌人倒在了他的面前。

杨靖宇身负重伤,枪里也只剩最后一颗子弹了。

他坚强挺起高大身躯,深情注视祖国壮丽河山,用热血和生命,高喊“_日本帝国主义!”随后壮烈牺牲。

日本强盗把他的遗体运到医院解剖,发现胃里没有一粒粮食,只有野草、树皮和棉絮。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杨靖宇就是靠吃这些东西,坚持战斗的。

二、这本《名人传》讲述的是三位名人在成名的道路上遇到的磨难、困难,他们从坚持的力量到力量的崩裂甚至到了绝望。

他们在成名的道路上舍弃了很多包括了亲情、友情。

终于,他们踏上了成功之路。

首先是一位遭遇病痛折磨,仍然不放弃音乐的信念——贝多芬。

虽然他失聪了,但是他很骄傲地说过“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是啊!他的音乐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其创作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

接着是一位遭遇悲惨,仍然坚持雕塑的信念——米开朗琪罗。

他的痛苦来自人类的恶意。

他为战斗,为征服而生!正是因为这,他的艺术创作受到了很深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自由而斗争的精神画貌。

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是现实的反映。

最后是一位曾经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环顾托尔斯泰的一生,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巨匠,有关人生目的、宗教和社会的叙述又使他成为一位有世界地位的思想家。

托尔斯泰从没放弃过对人生真谛的执着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模拟试卷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模拟试卷及答案
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文化方面的一大贡献。
2、全真道
全真道是兴起于金代的北方最大的道教宗派,其创始人为陕西咸阳人王喆,号重阳。因他曾筑全真庵修行,故他所创立的道派被称为全真道。他提出儒释道三教同源论。反对门户之见,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以老子的《道德经》、儒家的《孝经》、佛教的《般若心经》为主要经典,以“明心见性”为全真。在修行上反对铅汞外丹术,也不重视符箓斋醮,而提倡功德的积累和内丹的修炼。此外,王重阳制定了严格的教规,要求入道者不娶妻、不茹荤,出家住丛林,并制定了许多清规戒律以约束道士的生活,以集中精力修炼。这些明显是受了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影响。明清以来,凡不搞符箓与外丹,主张内练成真的道派都统一于全真派。全真道遂与正一道成为天下两大道派。
D、从文化结构层次看,物质文化处于文化结构深层。
2、我国古代的雕塑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
A、陵墓集群B、宗教集群C、古建筑群D、工艺雕塑
3、中国哲学起源于以下哪些学说( )。
A、阴阳说B、五行说C、八卦说D、崇拜太阳神说
4、北朝的三大著作是( )。
A、《水经注》B、《晋书》C、《洛阳伽蓝记》D、《颜氏家训》
5、北宋末年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风俗画中之巨幅杰作。作者在5米多长的画卷上展现了清明时节首都汴京东南城内外的热闹情景。
6、中国从辛亥革命以后至今主要采用阳历,而在此前所使用的是(阴)历,因其便于农事,至今仍在农村使用。
7、王实甫是元代前期与关汉卿齐名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是(《西厢记》)。
8、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与中俄文化交流

“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与中俄文化交流

“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与中俄文化交流1. 引言1.1 介绍鲁迅与托尔斯泰的背景鲁迅(1881-1936)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被誉为“文化名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被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作家”。

鲁迅擅长小说、散文、杂文、戏剧和译文,代表作品有《呐喊》、《彷徨》、《野草》等。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俄国文学现实主义创始人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之一。

他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著名作品,被誉为“人类文学宝库中的巨人”。

鲁迅和托尔斯泰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家,但他们都是思想家、文学家,对社会现实充满关怀,对人类命运充满忧虑。

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在各自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人类文明的瑰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鲁迅与托尔斯泰之间的思想碰撞,以及他们在中俄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简介到此结束,接下来是正文部分的内容输出。

】1.2 探讨鲁迅与托尔斯泰的思想碰撞鲁迅与托尔斯泰是两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学大师,他们的思想碰撞在跨时空的对话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深受托尔斯泰的影响。

托尔斯泰作为俄国文学巨匠,他的作品和思想在中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与托尔斯泰的思想碰撞主要体现在对人性、社会现实和文学创作等方面。

鲁迅深受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影响,关注人类的苦难与命运,呼吁社会正义与道德救赎。

托尔斯泰强调个体的内心挣扎和自我完善,这种思想也深刻影响了鲁迅的文学创作。

他们都在文学中探讨人类存在的本质问题,呼应着彼此的思想共鸣。

鲁迅与托尔斯泰的思想碰撞不仅在文学创作上表现出来,更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上。

他们都是社会批判的精神导师,通过文学揭露社会不公与人性苦难,呼吁人们反思现实,并寻求改变和解脱。

鲁迅与托尔斯泰的思想碰撞是一场跨时空的对话,他们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思考上相互启发,共同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与尊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托尔斯泰与中国传统文化
托尔斯泰与老子
托尔斯泰这样来介绍老子的一个基本论点:“他教导人们从肉体
的生活转化为灵魂的生活。

他称自己的学说为‘道’,因为全部学说
就在于指出这个转化的道路,也正所以老子的全部学说叫做《道德经》。

” 1891年10月,托尔斯泰在给出版商列杰尔列的一封信后面,附了一份“给我留下印象的作品”。

这份书目罗列不足50部,记录了
托尔斯泰自童年至63岁这个阶段阅读并留下印象的作品。

这些作品,
根据阅读印象,分为强烈;非常深;很深三种水准。

书目中,涉及中
国的作品,有孔子和孟子以及老子数种,而“老子”,是列在印象
“强烈”这个项目中的,列入这个水准的作品,仅仅不过十部左右。

虽然,托尔斯泰接触老子是比较晚的,那是在已创作出为他赢得
世界声誉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之后。

1880年左右,托尔斯泰思想出现巨大困惑。

1879-1882年之间,托尔斯泰写出一篇
表现这种困惑的长文《忏悔录》。

他在探索生命意义的精神活动中,
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在探索生命问题的答案过程中,我的感受
和一个在森林中迷路的人的感觉完全相同。


一段时间,他开始与贫穷、朴实、没有学问而有信仰的教徒、香客、修士、分裂派教徒、农民接近,“我爱上了这些人,我越深入思
索我常听到和读到的像这样活着、也像这样死去的人的生活,我就越
热爱他们,我自己也就生活得更愉快了”。

当然,直到《忏悔录》写
完几年,托尔斯泰仍没能从困惑中走出,人生的探求仍在继续。

就在这时,托尔斯泰遇见了老子。

有明确记录的时间是1884年。

在当年3月6日,他的日记里,出现了这样的字眼:“我在翻译老子,结果不如我意。

”3月9日:“读了一点关于中国的东西,骑马在城里转了转。

除我以外,人人都在工作……我洗了澡,读老子。

翻译过来
是能够的,但是缺乏完整性……”
由此看来,托尔斯泰接触老子的时间还理应略略靠前一点。

因为
不可能还没阅读就开始要翻译它。

托尔斯泰阅读的老子《道德经》,
是1841年巴黎出版的法文译本。

后来,他与波波夫一起,将《道德经》翻译成俄文。

这项工作甚至激起了托尔斯泰写一本介绍中国哲理,尤
其是探讨人性善恶问题的书的愿望。

就在1884年,托尔斯泰刚接触中国先哲不久,他写了一篇近乎提
纲的文章《中国的贤哲》。

文章分了三个部分:孔子的著作,《大学》,中国先哲老子所著《道德经》。

在托尔斯泰眼中和笔下,老子是很难表述的,所以在前引的日记
里有“翻译过来是能够的,但是缺乏完整性……”这样的句子。


《中国的贤哲》中,相关“中国先哲老子所著《道德经》”一节,托
尔斯泰不得不完全借助老子。

他摘译了“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等若干原文,而自
己未发议论或引申,似乎老子本身就能够自然说明问题一般。

当然,老子还是对托尔斯泰的处世思想产生了影响。

1884年3月
10日日记里,有这样的记载:“一早起身,收拾了房间。

安德留沙打
翻了墨水瓶。

我于是责备他。

我脸上的表情一定是恶狠狠的……做人
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

没有障碍,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
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

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容器是
圆的,它成圆形。

所以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托尔斯泰与中国圣哲老子,真可谓时距千年,相隔万里,与老子
的相遇,为其对人生的思考增加了一个参照系统,并使其获得了“良
好的精神状态”。

即使误读不可避免,但在人类精神活动里,这种交
触现象,却是值得我们理解和探究的。

我心目中的安娜路卡列尼娜
托尔斯泰与孔子
在传统文化经典中,首先引起他注意的,是孔子。

托尔斯泰不懂
中文,何以能够研究孔子呢? 原来他是从读英译本的《四书》开始的。

英国汉学家詹姆斯·理雅各翻译了《四书》《五经》,分成28卷于1861一1886年间陆续出版,在西方广为流传。

这些书也流入俄国。

英译本总名为《中国经典》。

译者理雅各原为伦敦布道会派驻马六甲任
英华书院院长(1839),后于1843一1873年长驻香港,返英国后就在
牛津大学执教,开汉文讲座。

因为译者的名声,其译本的影响也大。

而俄国人竟然不知道早在此前,1870年的时候,他们国内已拥有自己
的俄译本《大学》和《中庸》,那是由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成
员列昂季耶夫译出,在彼得堡出版的,可惜没有传开。

托翁读的却是英译本,他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孔子、孟子
的著作。

1882年6月他曾致信文学评论家斯特拉霍夫(当时任彼得堡图书馆员,也是帮托翁寻检书籍的一位助手),感谢后者给他寄去孔子的书,不久他便着手研读了。

续年他在书信和日记中多次写下读后感。

2
月末,他写信给好友切尔特科夫说:“我坐在家里,发着高烧,得了
重感冒,第二天读孔子,很难想象,这是多么不同寻常的道德高峰,
看到这个学说有时竟达到基督学说的高度,你会感到快慰。

”3月27
日又在日记里提到“我认为我的道德状况是因为读孔子,主要是读老
子的结果。

”到了3月30日,他在日记中更表示:“应该使这个学说
成为公共财富。


托翁研究孔子的成果,一是在1884年写出了《论孔子的著作》、《论》等文章。

一是摘编了孔子的语录,后来该书于1904年由“媒介”出版社出版,书名为《孔子生平及其学说》,并附有托翁写的《中国
学说述评》一文,系由布朗热据托翁的草稿整理而成的。

因而以后再
出的版本中也有以《列夫·托尔斯泰阐明的孔子学说》为该文题目的。

托翁在《论孔子的学说》一文中写道:“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

中国人是世界上的民族。

他们有四亿五千万,几乎是俄国人、德
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英国人的总数的一倍以上。

中国人是世界
上最爱好和平的民族。

他们不想占有别人的东西,他们也不好战。

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