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治社会化)【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治社会化)【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政治社会化一、概念题政治社会化(浙江大学2007年研;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研;西安交通大学2006年研;武汉大学2004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研;四川大学2004年研)答: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作为人们认识政治现象、学习政治知识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具有以下特点:①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②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政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③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它是人们获得政治认识,进入政治生活的桥梁和中间环节。

二、简答题1.大众媒体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南京大学2005年研)答:(1)大众媒体主要包括广播、报纸、电视、书刊、电影、网络等。

这些媒介也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

(2)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是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各种传播媒介持续地向公众输送着某种经过选择的资料和观点,以及对这些资料和观点的分析与评价。

这种对于社会公众的“信息灌输”,常常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下来,形成某种特定的政治倾向和政治态度。

它不仅在传播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方面,而且在改造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政治方向方面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具体表现为:①使政治事件引人注目,通过新闻报导、舆论渲染等方式,吸引社会大众对问题的注意力,增加他们的关心程度和了解程度,从而引导社会政治心理的发展方向。

②在各种各样的宣传报导中,除提供各种政治信息外,还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态度和政治感情,这样,一个社会成员在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看电影、读小说的过程中,无时不受政治观念、态度和感情的影响。

必须指出的是,大众传媒作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工具,它可能扭曲公共舆论,因为大众传媒是由人、政党以及利益集团来操纵的。

十分明显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台湾政治中,由于广泛政治化的影响,政党操纵大众传媒的色彩十分浓厚,公共舆论经常被扭曲。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文化概述)【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文化概述)【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政治文化概述11.1 复习笔记一、政治文化的内涵1.政治文化的含义1956年阿尔蒙德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比较政治体系》一文,第一次提出政治文化的概念,开创了政治文化研究领域。

“政治文化”包括三层含义:(1)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共同体有关政治生活领域的公共政治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

它包括政治学说、政治思想、政治价值、信仰和象征符号等内容;(2)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成员指向政治体系的心理取向和行为模式的抽象,这可以从政治认知、政治评价、政治情感等方面进行测度;(3)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现实政治生活中所尊奉的基本政治原则和政治精神,这在比较政治的意义上构成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典型的独特的政治样态。

概而言之,政治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在长期和共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形成的政治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共同体成员得自经验的政治心理取向和政治行为模式抽象,以及该政治共同体实际政治生活中所奉行的基本政治原则和政治精神这三者的有机整体。

2.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从上述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引申出政治文化的三个基本特征。

(1)政治文化的阶级性在某一政治共同体当中,总是存在着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等政治人群的分化,不同的阶级或者阶层变现出不同的政治文化。

(2)政治文化的民族性与国别性在不同的政治共同体之间,不同的民族与国家之间,存在着相互区别的政治文化。

(3)政治文化的延续性与变化性的对立统一作为政治系统的主观方面,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总是与现实政治系统的发展同步变化。

其中政治心理、政治行为模式作为政治共同体成员长期共同生活的一种历史性积淀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不过,政治文化的这种稳定性和延续性并不否定政治文化的变化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政治文化的结构与类型1.政治文化的结构结构是指构成某一事物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政治文化的结构就是指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政治决策)【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政治决策)【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第十章政治决策一、概念题1.政治决策答:政治决策,既可以指决策主体的政治决策行为,即形成政治决策的过程,也可以指政治决策行为的最终结果,前者一般称为动态政治决策,后者被称为静态政治决策。

作为动态的政治决策,是一种行为过程,是政治主体根据一定的形势,为达一定目标而进行战略选择;作为静态的政治决策,是政治决策行为的结果,是政治决策者经过综合选择判断后,最终采取的方案。

研究者往往更多的是在动态决策的意义上探讨政治决策。

总体来看,政治决策是政党、政府或政治领导人等政治主体在现有的信息状态下,经过信息评估和战略研判,对影响国家和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形成正式方案并执行和评估的过程。

2.政治决策者答:政治决策者即政治决策的主体,是策划和进行政治决策的执行机构,也是整个政治决策过程的执行人。

政治决策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决策者的知识和水平。

政治决策者一般是国家政治机构或公共权力机构,这些是政治决策者中最主要的部门,领导者个人在政治决策中也往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而言,在现代发达国家,影响政治决策的主体主要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智囊机构;在中国政治决策的主体主要有:中国共产党、立法机关、政协机构、行政机关、智囊机构。

3.政治决策过程答:政治决策过程,是指政治决策从最初的酝酿制定到最终颁布实施所经历阶段的先后次序,在很多政治政策的分析中.往往还将政策效果评估也纳入政治决策过程中。

政治决策大多会经历信息搜集、信息分析、战略研判、方案抉择和决策评估五个过程。

二、简答题1.简述政治决策的含义和类型。

答:(1)政治决策的含义政治决策,既可以指决策主体的政治决策行为,即形成政治决策的过程,也可以指政治决策行为的最终结果,前者一般称为动态政治决策,后者被称为静态政治决策。

①作为动态的政治决策,是一种行为过程,是政治主体根据一定的形势,为达一定目标而进行战略选择;②作为静态的政治决策,是政治决策行为的结果,是政治决策者经过综合选择判断后,最终采取的方案。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治学研究途径与方法)【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治学研究途径与方法)【圣才出品】

第二章政治学研究途径与方法一、概念题1.行为主义政治学(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研)答:行为主义政治学是与行为主义方法相联系的。

行为主义方法的主要特征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

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采用了现代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它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二战以后迅速发展,在60年代发展到全盛时期,70年代开始走向衰落。

①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传统政治学所使用的制度研究方法和法律研究方法,只能研究政治现象的表面,而无法研究实际政治现象中的各种心理和文化因素,只有通过研究政治行为,才可能触及影响和导致产生政治现象的真正原因。

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研究影响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和政治行为的规律性。

②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政治学作为解释人的政治行为的规律性的科学,它应该能够被经验地证明。

人的行为不仅应包括一般的个体行为,也应包括团体、组织、集团、政府以及政治领导人的行为。

③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最大缺陷,就是单纯用现象调查的方法和计量方法来说明政治行为的动机和规律性,因而它不可能认识政治现象的实质。

因为实证主义的调查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其根据只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不同的阶级和个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人们在研究社会现象时,不可能离开某种价值判断,行为主义政治学宣称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结论是纯客观的,是没有任何价值色彩的,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面对具有是非价值标准的政治现象而采取所谓的价值中立态度,本身就是一种价值选择。

行为主义政治学发展到70年代以后,这种只重视量化研究而不重视定性研究的倾向终于发生了改变。

西方政治学又开始重新转向对传统政治学研究方法的侧重。

2.新制度主义(中央党校2006年研)答:新制度主义是在批判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知识渊源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和制度经济学。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治与政治学:基本概念与方法)【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治与政治学:基本概念与方法)【圣才出品】

第一编政治与政治学:基本概念与方法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一、概念题1.政治(四川大学2011年研;河北大学2010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2004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研)答:政治是指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个基本点:①它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这就概括了一切政治现象的基本特征;②它强调只有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实现和形成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③它科学地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即政治关系。

一方面,它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并从社会关系层面来把握社会政治现象。

另一方面,它指出政治的本质内容应包括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种基本关系,而不仅仅是政治权力这一个方面的内容。

2.政治学(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研)答:政治学是指研究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本质上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关于政治学的这一定义表明:①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②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③政治学是一门科学,它要求人们以客观政治关系为研究对象,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从事研究,其研究的科学成果和结论必定对于人们认识政治现象、掌握政治规律起巨大的指导作用。

3.古典主义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研)答:古典主义政治学与哲学难以区分,其典型特征是规范性活动,即强调道德、伦理和价值判断,其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的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以及近代的马基雅弗利、布丹、霍布斯、洛克、格劳秀斯、孟德斯鸠和卢梭。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政治民主)【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政治民主)【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第八章政治民主1.民主的内涵是什么?答:(1)理论界在民主理论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认为,这些理论分歧中,主要涉及以下五个问题:①由谁统治?这是各种有关人性和公民资格理论的重要内容。

②在什么限度和范围内统治?这涉及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问题以及民主统治的适当范围问题。

③以何种目的为名?这表明了个人与社会的冲突,或者说表明了自由(个人权利)与平等(社会正义)的冲突。

④采取直接的手段还是间接的手段?即就是说采取直接的人民统治还是通过代议制度?⑤在何种条件和约束下进行统治,这其中包含了民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的问题,还包括了(但不限于)社会阶级结构的问题。

(2)现代民主的真正含义是“最低限度的民主”的实现方式。

熊彼特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完成了现代民主定义的重要转型。

他在批判古典的民主观的基础上,指出民主是一种选择“谁能够决策”的机制,民主是“一些个人通过竞争人民的选票来获得公共政策权的制度安排”。

民主就是定期在可能的领袖人物之间进行选择,“竞争性精英”是最实用、最有效的民主模式。

于是,民主完成了从“人民统治”向“人民选择统治者”的转型。

民主就是政治家的统治。

“人民变成了选民,民主变成了选主”。

民众参与政治被限制在四五年一次的大选的范围内,有没有竞争性选举成为了评判民主的最重要的标尺。

熊彼特的这一定义抓住了民主在实践上的实质,成为现代民主的标准定义。

(3)民主的核心价值和民主的实现形式,是两个问题。

民主的核心价值是突出人民的主体性地位,强调人民的参与,保护人民的权利,用中国术语表述就是“人民当家做主”。

而民主的实现形式则主要指的是具体的政治架构,如议会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

2.试论述精英民主模式和参与式民主模式。

答:(1)精英民主模式精英研究一直是西方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

精英主义民主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意大利的三位著名政治学家:帕累托、莫斯卡和米歇尔斯,以及马克斯·韦伯、熊彼特、萨托利等。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政治发展概述)【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政治发展概述)【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章节题库第十四章政治发展概述一、概念题1.政治发展(西安交通大学2006年研;复旦大学2004年研)答:就广义上讲,政治发展是政治体系向更高级形态的变迁过程,如从封建国家到绝对主义国家,从分散、多元的政治形态到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从资本主义民主向社会主义民主的演进等等。

从狭义角度上讲,政治发展是指政治体系内部结构、体制、功能和运作的科学化、合理化,如从习俗、惯例、传统治理向法律、制度治理的转变,从政治、行政合一的体制向官僚行政体制的变迁,从全能、集权政府向有限、分权政府的转化等等。

政治学研究的政治发展,主要集中在狭义的概念,即政治体系内部的政治发展,尤其是指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发展。

2.政治革命(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2009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2009年研;浙江大学2007年研;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研)答: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在这一过程中,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结构、政治统治权力、政治活动以及主要的政治价值和观念都发生迅速的、根本性的变化,旧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被打破,代之以新的政治体制、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从而推动人类整个政治文明的进步。

政治革命的特征如下:①政治革命是不同利益的冲突和对立;②政治革命是政治力量的对抗和角逐;③政治革命是政治权力的变更和夺取;④政治革命必然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加入;⑤政治革命的过程总是短暂和急剧的。

3.政治改革(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研;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1、2008年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研;华侨大学2011年研;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研)答: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 政治学研究途径与方法【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 政治学研究途径与方法【圣才出品】

第二章政治学研究途径与方法2.1 复习笔记一、行为主义的分析途径1.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的变迁(1)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出现的时间政治学中的行为主义研究途径是二战之后兴起的一种研究政治学的方法。

(2)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①以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为特征的分析方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在美国兴起的一种研究方法,最早是由美国的社会学家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提出的,他的著作《行为的一般理论》是这一学科最早的理论著作之一。

②在这个基础上,早期的政治学研究中的制度主义思考或者以思辨式分析为中心的研究出现了转向,以舆论调查结果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转变不仅仅是方法论上的革命,还显示出政治学理论范式的变化,从而带来政治学研究整体上的变革。

这也就是在欧美国家中相当长时间里盛行的行为主义研究现象。

③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行为主义政治学受到了广泛的批判,美国的政治学家再次推动了政治学理论的变革,他们认为过多的以选举为中心的行为主义实证研究忽视了政治学研究中的价值规范性特征。

由此,政治本身的价值理念和正义判断再次回归到政治学研究中的主要地位,这一变化被称为“后行为主义”(post-behavioralism)的研究发展。

2.行为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发展本身并不是依据单一理论思维逻辑的发展.而是吸收当代各种学科的发展成果.形成了跨学科式的发展。

行为主义最大的理论特点就是,任何理论都不存在不可以被观察到的因素。

(1)行为主义研究途径包括以下几点:①社会现实和政治现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通过科学的方法.我们可以还原人的政治行为的客观的真实性。

②人的政治行为存在着普遍性的特点.存在着规律性的或一致性的特质。

③这些规律性的或一致性的特质是可以通过验证得以确认的。

(2)行为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①政治心理学的认知过程: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发展受到现代心理学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8小题,共40分)
1.制度研究方法
2.马基雅维利
3.国家契约说
4.公民社会
5.国际法
6.政治民主
7.意识形态
8.政治制度
二、简答题(每题10分,6小题,共60分)
1.简述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发展。

2.简评西方“福利国家论”。

3.简述国家机构的特征及其设置原则。

4.简述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

5.大众媒体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6.简述政治体制改革应遵循的原则和方式。

三、论述题(每题25分,2小题,共50分)
1.论述利益集团的活动方式及作用。

2.论述民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8小题,共40分)
1.制度研究方法
答:制度研究方法是指从政治制度的形成与演变角度,来探求制度结构类型变化规律的方法。

传统政治学的制度研究法主要是静态分析方法,它把政治学看成一种法律规范的科学,研究国家制度的结构和法制等制度性问题,其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对政府正式机构和与此相关的法律或宪法文件的研究上。

动态分析方法,主要是研究制度的功能变化、政治制度在社会体系中的关系、制度模式的相互冲突和协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行为关系机制。

制度研究方法使政治研究的对象具有确定性和可把握性,使政治研究与人们的政治生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同时,它们也从制度的角度揭示了社会的政治价值规范。

可是,这种方法使政治研究局限于枯燥的制度规定,因而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丰富生动的社会政治生活;使政治研究过多地停留在制度层次,因而不能深刻揭示制度形成和变化的原因。

2.马基雅维利
答:尼可罗·马基雅维利(公元1469~1527年),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

代表作《君主论》。

其主要观点有:
①马基雅维利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次将政治与伦理分开,提出了政治是君主夺取国家政权和维护其统治的权术活动的看法。

他在《君主论》中指出,政治就是人与人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

因此,君主必须要像狮子一般凶猛、像狐狸一样的狡猾。

他主张政治就是用力量来统治人,用权术来欺骗人。

从事政治的人,必须要以不断增强自身实力的方式来保持和维护自己的权力。

政治活动的这种特征,要求君主必须要不择手段,残酷、欺骗、背信弃义、不讲情面等。

②马基雅维利还提出了政治关系的基础是财产关系的著名论断,而且从国家的目的出发,第一次提出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马基雅维利主张为了实现夺取权力和掌握权力这一目的,可以采用一切可以采用的手段和方法。

③马基雅维利就人性和权力之间的关系问题作了大量的论述,完全摆脱了伦理学对政治的限制,重新规定了政治活动的本质。

他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

3.国家契约说
答:国家契约说是指国家来自人们之间订立的契约的观点。

国家契约说发源于古希腊的思想家伊壁鸠鲁。

至16~18世纪资产阶级政治学家格劳秀斯、洛克、卢梭等人从自然法的角度完善了契约学说,使之成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国家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

国家契约学说认为,在国家产生以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中,并拥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由于人们在自然状态中生活不方便或不安全,因而相互订立社会契约,交出自己的部分权利,由此组成了国家。

由此可见,国家实际上是自然状态下的人们按照理性原则形成的社会契约。

国家契约学说实际上反映着资本主义的利益交换方式和交换关系。

可是,由于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都只是历史的虚构,因而关于国家的社会契约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4.公民社会
答:公民社会是指相对于政治国家,公民在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通过自愿结社、自由讨论公共问题、自主从事社会公共事务活动,从而自发形成的民间公共领域。

从公民社会的内涵来看,包括三个方面:①公民社会是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社团领域,由经济、宗教、文化、知识、政治活动及其他公共领域中的自主性社团和机构所组成;②这些社团组织由社会成员自愿地结合而形成,并在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自主权,以保障或增进成员的利益或价值;③公民社会有一整套广泛传播的文明的或公民的道德与风范。

5.国际法
答:国际法,又称国际公法,它是国家在彼此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用以规定国家等国际法主体的国际活动和行为,调整国家等国际法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约束力的原则、规范和制度的总和。

其基本特点包括:①国家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②国家法由主权国家在处理相互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要法律渊源是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③国家法约束力的基础是相关国家承担的相关国际义务,其执行主要靠相关国家的自动、自愿和自觉。

国际法的约束力,必须而且只能建立在相关国家承担的义务之上。

国际法的实施和实现,依靠的相关国家对于实际履行所承担的义务的自愿和自觉。

6.政治民主
答:政治民主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基础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

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社会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政治民主具有如下特征:①政治民主以特定政治统治的确立为前提;②政治民主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③政治民主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④政治民主
以多数决定作为基本规则;⑤政治民主以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为基本实施方式;⑥政治民主以法治作为实施条件和保障。

7.意识形态
答:意识形态是涉及某个或某些人的目标、预期和行为的观念集。

一个意识形态是一个统合性的图景,既可以指看待事物的方式(如世界观),也可以指哲学上的倾向(如政治意识形态),还可以指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的集团播散的观念集(如“社会意识”或社会化的产物)。

意识形态的目标主要是为推动社会的变迁准备思想资源,或为既定的忠诚提供支持。

每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它集中反映该社会的经济基础,表现出该社会的思想特征。

意识形态的特点有:现实性、总体性、阶级性、相对独立性、依赖性。

8.政治制度
答: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和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

从狭义的角度看,它主要是指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从广义的角度看,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是人类出于维护共同体的安全和利益。

维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的目的,对各种政治关系所做的一系列规定。

二、简答题(每题10分,6小题,共60分)
1.简述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发展。

答: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发展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由此,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发展也可分为两个阶段:
(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政治学说
①从14世纪开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中萌芽和发展,市民阶级迅速兴起和壮大。

14世纪开始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及15~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产生。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马基雅弗利和博丹,他们从人出发而不是从神出发论述政治问题,以政治权力而不是以道德伦理价值为政治研究的核心取向,创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主权理论。

②至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西方政治学获得了全面繁荣。

著名政治思想家如格劳秀斯、霍布斯、伏尔泰、孟德斯鸠、潘恩和汉密尔顿等纷纷著书立说。

他们从理性的人性论出发创造了自然法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正义、平等、自由、民主理论。

这一时期的政治学说主要是围绕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展开。

③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已基本完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资产阶级面临的主要政治任务变成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

因此,西方政治学的主题从倡导和阐发资产阶级的民主价值转向论述和分析资产阶级个人利益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资产阶级利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以边沁、穆靳为代表的功利主义、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和以孔德、斯宾塞为代表的社会实证主义政治学说。

这些学说标志着资产阶级由革命转向保守,标志着西方政治学逐渐趋向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秩序。

(2)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政治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