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运动的快慢教案

合集下载

5八年级物理上册1.3 运动的快慢教案

5八年级物理上册1.3 运动的快慢教案

1.3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并能进行简单地计算。

2过程和方法: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知晓速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1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2难点:速度的有关计算。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物体运动有快有慢?图中四位同学谁跑得快?谁跑得慢?为什么?(经过的时间相同时,跑在前面的运动快)2 表中哪位运动员跑得最快?(经过的路程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快)3如果周杰伦用5秒钟跑了150米,昆凌用2秒跑了90米,谁快?(学生便会自己计算:周杰伦——150米/5秒=30米每秒;昆凌——90 米/2秒=45米每秒。

得出结论,昆凌快。

教师顺势指出,这种计算方法算出来的数据便是速度。

)二新课教学(一)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哪两种?2什么是速度?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4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5如何计算平均速度?(二)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方式进行讨论交流(三)知识梳理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1)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物体通过的路程长短。

通过的路程越长,表明它运动得越快。

(2)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物体所用的时间越短,表明它运动得越快。

例:百米赛跑中,观众通过观察哪个运动员跑在前面,来判断哪个运动员跑得快,采用的是第一种方法;二裁判员则通过记录每个运动员跑到终点所用的时间来比较快慢的,采用的是后一种方法。

2速度: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它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公式:v=s/t。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每时(km/h),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m/s=3.6km/h. 3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在真个运动过程中,物体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不发生改变(在相同的时间经过相同的路程,但注意,匀速直线运动在相同的时间经过相同的路程,但是在相同的时间经过相同的路程的运动不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1.3 运动的快慢 教案

1.3 运动的快慢  教案

平均速度(tsv)表示的就是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或某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例题:我国运动员刘翔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以12.91 s 的成绩平了110 m 栏的世界纪录,他在这次比赛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三、运动的分类观察教科书中的图1-14,将四幅图代表的运动进行分类。

总结: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我们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公式求出平均速度。

教师规范解题格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练习)。

运动路线都是直线。

运动路线都是曲线。

前两幅图中的直线运动又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学生总结。

能力提升 1.(1)10m/s=( )km/h(2)72km/h=( )m/s 2.汽车速度是36km/h ,运动员速度是10m/s ,自行车1min通过0.6km的路程,则()A.自行车的速度最大B.短跑运动员速度最大C.汽车速度最大D.三者速度一样大3.正常人平时步行的速度大约是()A.4m/sB.4km/hC.1.2km/hD.1.2m/s4.“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

摄影在暗室中进行,闪光灯每隔一定的时间闪亮一次,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

图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分别拍摄到的四个小球的频闪照片,其中哪幅照片表示小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A.B.C.D.5.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sv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D.v的大小不变,与s、t的大小无关6.一架飞机作匀速直线运动,在5秒内飞行了1000米,求它的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7.汽车以40m/s的速度从A到B,用时2小时,求A 到B的距离。

8.小华去春游,在路上他看到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1)请你告诉他这两个标志牌的含义?(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汽车从这两个标志牌到西大桥最快要几分钟?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800m,则()A.甲运动得最快B.乙运动得最快C.丙运动得最快D.三个物体运动一样快7.如果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5s内通过30m的路程,那么它前2s内的速度()A.12m/sB.6m/sC.3m/sD.无法确定8.一轿车在福厦高速公路上行驶。

1.3运动的快慢导学案

1.3运动的快慢导学案

1. 3运动的快慢【知识与技能】1.速度的认识。

2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

【过程与方法】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创设引入】观看:刘翔比赛视频,说明物体运动有快慢之分。

学习内容一:速度及速度的计算阅读课本P19至P20文字内容,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记住速度的计算公式和速度的国际单位。

【自学检测】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 St,速度的国际单位是m/s。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速度认识1. 观察下面表格,有四个物体沿平直道路行驶,如何比较下列物体运动的快慢:总结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方法一:运动时间相同,通过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方法二:通过路程相同,所用时间越短,运动越快。

2 .如果通过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运动快慢如何比较?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大小。

3.在物理学上,我们用相同时间内比较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s/t,速度的国际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在交通运输上通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单位,符号是km/h。

4•你见过汽车的速度表没有?结合图 1.3-2给大家说说你的认识。

此时汽车的速度是20km/h ,该汽车速度表的量程是220km/h二:阅读P20小资料“ 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人步行时的速度为1.1_m/s,它表示的含义是人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1.1米。

【展示交流】【精讲点拨】、 1 x10一3 km速度的单位换算:1m/s = = 3.6km/h。

1 ——3600h【即时练习】1 .下列哪句成语与物理学中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最相近(B)A .姗姗来迟B •一日千里C .离弦之箭D •风驰电掣2.水中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到108 km/h,陆地上最快的猎豹,1 s可跑40 m ,空中最快的褐海燕,1 min能飞5 km ,把它们的速度大小从大到小排列是褐海燕、猎豹、旗鱼。

《1.3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1.3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1.3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教学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二、进入新课(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平时我们是如何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判断的?[讨论]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和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总结]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讨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总结](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三)速度物理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总结]因为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大;而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故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3 运动的快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3 运动的快慢
2、分析小车在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再次知道变速运动是一个复杂的运动,所以我们可以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物体的运动情况。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对变速运动做粗略研究时,可以用平均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表示物体在某一段路程中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例1: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 m用时6 s,后50 m用时7 s,小明前、后50 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学科
初中物理
年级/册
八年级上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1.3 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平均速度的计算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在计算平均速度时,容易把两个速度相加除以2,学生容易出错。
难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析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
教学方法
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一步一步分析,明确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通过图片回顾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例2: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 m平均速度是8m/s,后50 m平均速度是7m/s,小明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例3:小明进行跑步练习,前8s运动了56m,后8秒运动了44米。小明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例4:如图是新龟兔百米赛跑的s-t关系图象。
求:兔子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小结
求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明确路程和时间的对应关系。即使是同一运动过程的不同部分的平均速度也可能不同。找准对应的路程和时间

八年级物理上册《1.3运动的快慢》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1.3运动的快慢》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1.3运动的快慢》教案•相关推荐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3运动的快慢》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平均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和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二、教学重点:速度概念的理解及速度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速度单位换算及计算步骤的规范性。

四、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1.在上学路上,有的骑自行车、有的步行、有的坐公交车,如果同时出发,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2.操场上,进行百米赛跑时,又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的?3.一位百米运动员的成绩是12s,而一名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30min.怎样比较他们的运动快慢呢?(二)、合作探究:1.提出问题:物理学里怎样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学生:讨论回答---速度。

师:什么是速度?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式中各字母的意义、单位又是什么?学生:看书回答。

速度的`定义:课本P15,倒数2行速度的公式:v=s/t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m/s,交通运输中:km/h。

师:1.让学生说出单位的意义。

2.通过换算说明m/s和km/h之间的大小关系。

练习:换算下列单位:“桑美”台风的速度可达60m/s=km/h,一列火车的速度是144km/h=m/s.师:怎样应用公式进行计算?2.例题师:简单分析课本例题1板演解法,(强调小标题的加法及单位的统一)例题1:解刘翔的速度:v1=s/t=110m/3600s=8.52m/s摩托车的速度:v2=30×1000m/3600s=8.3m/s因此,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速度快。

学生分析并板演例2,师注意检查指导例题2:解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约为:由v=s/t得:t=s/v=1463km/104kms-1=14h学生练习:小刚骑自行车以5m/s速度上学,经20min到达学校,小刚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师:检查后矫正不足。

2030.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3运动的快慢教案

2030.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3运动的快慢教案

1.3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知道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3.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进行简单的运算。

4.通过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实例分析、对比、讨论。

2.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生物界蜗牛、树懒、鹰和箭鱼等多种动物运动快慢的比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自然界的丰富多彩;知道现代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培养学生了解科学、热爱科学技术的情感。

2.在认识、理解、计算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变化进行定量研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教学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和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电脑、展台、自制ppt课件;刻度尺、秒表。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方案一:故事性导入孙悟空的腾云驾雾本领是最棒的,一个筋斗就能飞行十万八千里,所以没事他就和别的神仙比赛看谁运动跑的快,结果都是孙悟空赢了,后来他听说人间有一个叫光速飞船的东西,非常跑的非常快,1秒钟可以飞行30万公里,于是他想到人间和光速飞船比一比。

你认为孙悟空能不能获胜呢?让我们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就能做出正确判断了。

说明:本故事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即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去快乐的学习。

方案二:情景导入课件展示猎豹捕捉羚羊和猫捉老师的图片。

这些图片学生们都会在动物世界节目里看到过,所以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很容易就会想到,物体在运动时有快有慢,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来比较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从而引入课题。

二、推进新课(一)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问题1:飞机、列车和蜗牛在相同的时间走的路程不同,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学生交流讨论:相同的时间内,飞机运动的路程最远,蜗牛爬行的路程最小,故可判断出飞机最快,其次是磁悬浮列车,而蜗牛最慢。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3运动的快慢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3运动的快慢教案
3.指导学生观察图1.3-2,认识汽车的速度表。然后让学生阅读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
引入:在生活中,做机械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情况相同吗?机械运动是怎样分类的?哪类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4.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1页中的“想想议议”,观察图1.3-3,思考下列问题:甲图中汽车在各段时间内的速度有什么特点?乙图中汽车在各段时间内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利用速度的公式,可以算出他的平均速度为
即刘翔的平均速度是8.52 m/s。
7.动手动脑学物理
教师让学生做教科书第22页“动手动脑学物理”,必要时可进行指导。
课堂检测 :
四、配套练习册P6页基础知识部分1、2、3、5、6、7
五、课堂小结
1.比较运动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2.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
(2)速度的定义。
例如:两个人百米赛跑;高铁和飞机从北京到上海;小明和小聪骑自行车从学校回家等。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如,二人同时同地出发,走在前面的运动得快。
另一种是在物体运动相同路程的情况下,比较它们所花的时间,所花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如百米赛跑时,先到达终点的运动得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规范解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 点
教学重点:速度的计算。
教学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板 书 设 计
1.3运动的快慢
一、比较运动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1、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运动的快慢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1、建立速度的概念
2、“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

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速度
1、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观看幻灯片,回答问题:
(1) 在百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跑的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问题: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跑的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跑的快慢?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观众的方法是:比赛中看谁跑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谁先到达终点,用的时间短。

) 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2)学生思考:在路上行驶的小汽车和自行车,谁运动得快?又以什么为依据?
(3)再举例让学生讨论: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受到启发: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情况下,每一个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

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

2、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
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时间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由前面的计算知道,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可用公式:v=s/t表示。

介绍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 速度------米每秒(m/s或
m.s-1)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km/h(千米每小时)做单位,符号是km/h或km.h-1。

1m/s=3.6km/h 1km/h=1/3.6m/s=0.28m/s
3、阅读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

4、速度计算
(1) 学生阅读课文例题,理解题意,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运动员和摩托车速度。

(2) 学生阅读课文第24页例题,分析题意: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长度和火车运营速度求火车从北京到上海运行时间,可以用公式v=s/t求解,将公式v=s/t变形得到t=s/v,将数据代入求解。

三、“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四、匀速直线运动
1、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内容:
(1) 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 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3) 怎样粗略地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所以不能将v=s/t理解为v与s成正比,与t 成反比。

)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变速运动可以用v=s/t来计算,s是物体通过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v就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3、计算生活中的平均速度
(1) 一辆汽车从A地到B的距离为300km ,汽车行驶了2h后中途休息了1h,接着汽车再行驶了1h到达了终点,问汽车在前3h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全程中的平均速度又是多少?
说到某一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在哪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或那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五、指导学生课后阅读科学世界<<时间放大镜>>
达标自查
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物理量。

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20m,则它的速度为m/s,其物理意义为。

3、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 )
A、80m/s
B、10 m/s
C、5 m/s
D、无法判断
4、善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
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物体v由s/t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5、下列速度,按大小排列的顺序是( )
(1)运行中的火车的速度是72km/h (2)高速公路上飞驰的轿车的速度是1.8km/min (3)草原上狂奔的猎豹的速度是28m/s
A、(1) (2) (3)
B、(3 ) (2) (1)
C、(2) (3) (1)
D、(1) (3) (2)
6、一辆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第1h内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2h内通过的路程
是80km,在第3h内通过的路程还是80km,小华说该汽车在这3h内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小明则认为汽车在这3h内不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们谁说得对?谈谈你的看法。

能力提高
7、小明跟爸爸坐火车去旅游,为了测定火车行驶中的平均速度采用了如下方法:从听到车轮与钢轨连接处发生第一次碰撞起计数,结果在1min内听到了25次碰击声,爸爸告诉小明钢轨每一根长25 m ,则这段时间内火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大?
8、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前5s内通过的路程是10 m,在接下来的10s内通过的路程是25m,在最后5s内通过的路程是16m。

(1)分别求出它在前5s,最后5s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2)通过你的计算结果说明,为什么说到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路程的。

六、学生谈谈收获:
1、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v=s/t表示。

4、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km/h(千米每小时)
1m/s=3.6km/h
5、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中,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6、说到某一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在哪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或那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7、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七、布置作业:
八、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