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前我国气象台站创建历史概述

1949年以前我国气象台站创建历史概述
1949年以前我国气象台站创建历史概述

1 辛亥革命前的气象台站多为外国人所建1.1 外国传教士把西方近代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

传入中国

我国近代气象观测起步较早。17—18世纪,温度、气压、湿度、雨量、风速等气象观测仪器在欧洲陆续被发明和应用,气象观测台站应运而生。不久,随着中西文化交流及商贸往来,近代气象观测仪器和观测方法开始传入我国。

明万历年间,中国实行开教,西方传教士开始络绎不绝来到中国。这些传教士大多受过西方近代高等教育,既是传教士,又是科学家,他们将基督教思想传播给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近代科学和文化。其中,“观天”、“修历”是西方传教士最重要的活动领域,他们以“钦天监”为活动中心,积极传播西方近代观象理论和方法,对我国的天文、气象科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从中国气象科学发展史来看,明清时期正是我国古代气象科学与西方近代气象科学的交融时期,也是我国近代气象观测的开创时期。

最早把西方近代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传入中国的是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他于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来到澳门,次年进入内地传教,1660年奉召进京纂修历法。当年,他在呈献给顺治皇帝的贡品中,就有西方早期的温度计和湿度计。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南怀仁担任钦天监监副,次年受清圣祖之命改建北京古观象台。期间,

1949年以前我国气象台站创建历史概述

吴增祥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北京 100081)

摘要:由于时代的特殊性,1949年以前我国气象台站的创建背景及发展历程非常复杂、曲折,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多元化特征。辛亥革命前的气象台站多为外国人所建,清末年间我国开始在一些农林试验场创办测候所。“中华民国”建立后,开创了我国气象台站建设新纪元。由于战争、动乱或经济等多方面原因,气象台站建设艰难曲折,发展很不平衡。20世纪20—30年代中期,在民国“中央观象台”、“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的积极推动下,气象台站建设曾有过辉煌时期。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许多地方气象台站遭受破坏或被迫停止工作,国家气象台站建设计划严重受挫。为军事气象保障服务的国防、航空气象台站,成为这一时期我国气象台站网的主体。

关键词:气象台站,建设

DOI:10.3969/j.issn.2095-1973.2014.06.008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China Before 1949

Wu Zengxiang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entr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Abstract: Due to the peculiarity of the times, before 1949 there were full of ups and downs in the making of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of our country in terms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ir establishment. Their development progress is very complicated, bearing multi-ele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semi-colonialism and semi-feudalism. Before the Revolution of 1911,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were mostly set up by foreigners. Towards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weather observatories were run by some agriculture and forest experimental yards.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China ushered in a new era in terms of their construction. Owing to wars, social unrest, shaky and unstable economy, the construction course was tortuous and unbalanced. Not until the middle of the 20’s and 30’s of the 20th century did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enter into a prosperous period, thanks to the active promotion of “the Central Observatory” and “the Meteorological Institution of the Central Research Institute” at that time.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broke out in 1937. As a result, many loc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were destroyed or forced to stop their operation. However,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for the purpose of national defense and aviation or in the service of militarily meteorological safeguard became the mainstay of the meteorological station net in that period. Keywords: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establishment

收稿日期:2014年3月17日;修回日期:2014年3月31日

作者:吴增祥(1945—),Email:zll_352@https://www.360docs.net/doc/456755327.html,

他制造了包括“验燥湿器”(湿度计)和“验冷热器”(温度计)等天文气象仪器,并在他撰写的《灵台仪象志》中,详细介绍了温度计、湿度计的制作、使用和校验的方法。

现存的气象观测记录表明,最早在我国使用温度计进行观测的是法国传教士宋君荣(Antoine Gaubil),也就是竺可桢先生在《前清北京之气象记录》中所说的哥比神父。他于1743年7月开始使用酒精温度表在其北京寓所进行气象观测,并留下了大约250组的气温观测记录[1-2]。此后,法国耶稣会及俄国东正教会教士在北京、上海等地一些教堂陆续进行气象观测活动。

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俄国东正教会组织在北京开始进行连续的气象观测,观测的气象要素有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雨/雪量、天空状况等,这是我国最早定时、系统的气象观测。1849年俄国东正教会正式建立“北京地磁气象台”(39°57’N、116°28’E),为外国教会组织在中国创建的第一个气象台,其观测记录从1841年开始,断断续续一直延续到1914年。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巴黎耶稣会神父在上海董家渡修道院进行气象观测。1872年12月,在徐家汇建立观象台。次年7月,迀入新址(31°12’N、121°26’E)进行气象观测。徐家汇观象台的机构随着科研、业务的发展,先后建成外滩、佘山、菉葭浜三个附属台。其观测业务、科研领域广泛,涉及天文、气象、地磁、地震、授时、重力、大气物理等科学,成为远东和国际著名的综合性观象台。同时,上海徐家汇观象台也是近代西方教会组织及外国殖民者在华进行气象科学交流和气象情报活动的中心,对我国近代气象观测和气象科学事业有着重要的影响。徐家汇观象台的气象观测项目从少到多,从地面到高空不断拓展。自1872年建台以来,气象观测记录从未中断,一直延续到建国后,是我国近代气象观测连续记录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气象台站。

除了北京地磁观象台、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外,据不完全统计,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40年代,外国传教组织、学校和传教士在我国设立的气象观测站点有80余处,其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3]。其中,许多教堂是为徐家汇观象台所托进行气象观测,有的地区的气象观测持续数十年。他们多数按照徐家汇观象台的要求,定期将观测记录传报到徐家汇观象台。除提供徐家汇观象台天气预报外,由徐家汇观象台汇编出版,并为西方教会国家定期寄发气象资料。1.2 外国殖民者建立的气象台站

16世纪初,欧洲殖民主义者到东方寻找殖民地。明嘉靖年间,葡萄牙人首先来到我国,以租借为名占据澳门。此后,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殖民者接踵而来。18世纪,英国逐渐垄断了对华贸易。为了榨取中国更多的财富,英国把鸦片贩运到中国,并于19世纪中叶前后两次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由于清政府的无能,被迫与英、法、美等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我国丧失了许多主权,从此独立的封建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沙皇俄国、德国、日本等列强也不甘落后,通过各种借口,武装入侵中国,争夺势力范围。他们在强占的租界地或势力范围内,建立了各种类型的气象观测站、测候所,收集气象情报,直接为列强的军事、航运及商贸等活动提供气象保障服务。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辛亥革命前外国殖民者曾在我国建立的气象台站有上百个(含清政府海关及港澳台气象观测站点)。这些台站的大部分观测记录比较完整,观测年代比较长,连续气象观测30年以上的台站有70多个。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港英政府建立的“香港皇家天文台”和德国海军建立的“青岛观象台”。

香港天文台(22°18’N、114°10’E)于1884年元旦开始正式观测,1912年由英皇佐治五世颁赐予“香港皇家天文台”称号。其业务范围除了气象观测、地磁观测和天文观测外,在地球物理学、天文学、海洋学、航空气象学、空气污染气象学等科学的观测、研究和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有成效的工作,为近代远东著名的气象台之一。

青岛观象台(36°04’N、120°19’E)于1898年3月1日开始气象观测,始称“青岛气象天测所”,1911年1月更名为“皇家青岛观象台”。自建立以来,归属经历几次变动,但其气象观测记录仍然比较连续、完整。青岛观象台的业务广泛,特别是在国人掌管期间,工作涉及天文观测与报时、气象观测和预报、农业气象与物候观测、海洋观测和海洋生化研究、地震及地磁观测等多学科。青岛观象台是中国气象学会的诞生地,是我国近代地球科学观测、研究和科学普及教育的重要机构。

1.3 殖民色彩浓厚的海关气象观测站

气象和船舶航行的安全有着密切关系,为了获取我国重要口岸的气象情报,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决定在各地海关机构及沿海重要灯塔站进行气象观测。虽然当时海关归属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领导,但是此时的中国海关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外国资本主义和中

国封建主义相结合、由外籍人员进行管理的畸形的行政机关。海关气象观测站也不例外,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由外国殖民者越俎代庖的产物,殖民色彩尤为浓厚。

清同治八年十月(公元1869年11月),时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赫德(Robert Hart,北爱尔兰人)提出在我国沿海、长江重要口岸海关及近海岛屿灯塔附设气象观测站的建议①。此后,清政府海关及民国政府海关相继在我国沿海重要口岸、岛屿(含台湾地区)及长江沿岸、边关商埠城镇建立气象观测站70多处,其中连续观测记录30年以上的达46处[3]。具体有:牛庄、秦皇岛、塘沽、猴矶岛灯塔、芝罘、成山头灯塔、镆铘岛灯塔、镇江、佘山灯塔、吴淞灯塔、花鸟山灯塔、大戢山灯塔、小龟山灯塔、宁波、镇海、北渔山灯塔、温州、芜湖、汉口、宜昌、岳州、长沙、九江、东涌岛灯塔、东犬岛灯塔、福州、牛山岛灯塔、乌邱屿灯塔、北碇岛灯塔、厦门、青屿灯塔、东碇岛灯塔、汕头、石碑山灯塔、鹿屿灯塔、南澎岛灯塔、表角灯塔、三水、广州、琼州、临高、北海、梧州、龙州、腾越、重庆。

有文献认为,台湾地区气象观测“最早始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1885年,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开始创办气象观测站”[4]。根据海关气象档案资料,台湾地区早在1885年之前就有气象观测记录。其中淡水气象观测始于1879年12月,安平、渔岛、基隆、南角等地的气象观测资料也早于1885年。刘铭传是1884年以“巡抚衔”被清政府派驻台湾,可见这些气象观测站并非刘铭传所创。台湾地区早期的气象观测站,是清海关气象观测网的组成部分,与大陆的海关气象观测站同为一脉。由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日本于1895年占领台湾,台湾地区的海关气象观测也就此终止。

海关气象观测是在海关总税务司直接管理下进行的,主要为船舶航运服务。19世纪,海关气象观测还缺乏统一的制度,各气象观测站使用的仪器、观测要素和观测时次也不尽相同。1903年,海关气象观测工作明确由海关总署海岸稽查处统一管理。1905年首次颁发《海关气象工作须知》,要求各海关气象观测站执行,从此海关气象观测有了一个系统的制度。这个《海关气象工作须知》后来经过几次修订,一直延用到20世纪40年代。由于海关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优越的通信条件,使各地海关和灯塔气象观测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和独立的气象观测网体系。

海关气象观测站除了日常气象观测,还担负着编发气象报告和发布大风信息警报的任务。徐家汇观象台进行天气预报绘制的东亚地区天气图,其中有许多气象资料是来自海关气象观测站。海关气象观测记录按月编制成报表,寄送海关总署、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及香港、东京、马尼拉等地区。通过多年的观测,形成、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气象资料,其观测记录年代之长,保存资料之完整,在近代我国气象观测史上是少有的。

2 我国创建气象台站历程艰难曲折

2.1 我国最早创建的气象台站始于清末年间

19世纪90年代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资产阶级改良思潮逐渐高涨,一股兴农兴邦的社会潮流成为维新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仿效西方、日本等先进国家的农政管理经验,推行农业变革,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9月,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诏令在京师设立“商部”(后称“农工商总局”、“农工商部”)。为了“振兴农务”,商部提出“清地亩,辨土宜,兴水利,广畜牧,设立农务学堂、农事试验场”、“凡土质之化分,种子之剖验,肥料之制造,气候之占测,皆立试验场,逐一讲求,纵人观览”[5],积极倡导各省设立农事试验场,推广和传播农业新科技,发展近代新型农业。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3月,农工商部“奏定推广《农林章程》二十二条,酌定官办、民办、官民合办三等办法,责成各该地方官划定荒区,测验气候、土性,绘图、列表,报部核夺”[6]。此后,国立农工商部农事试验场和省立农事试验场、农业专科学校,私立农场相继建立。为农业生产和研究试验,一些农事试验场在场内附设有测候所,进行气象观测,以测气候之变化。许多农科学校也开办气象、气候课程,有的还设有测候所。这些测候所,可以说是近代我国国人最早创办的、利用气象仪器观测的、直接服务于农业的气象台站。

晚清年间,有多少农事试验场设立了测候所,已很难考证清楚。从清廷商部1903年颁发的《通饬各省振兴农务》要求“气候之占测,皆立试验场”,及1908年颁发的《农林章程》二十二条的旨意看,己

① Circular No. 28 of 1869,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Peking,12th November,1869。

把测候工作列入农林机构试验场的重要任务之一。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宾州(今哈尔滨)农林试验场制定的《农林试验场章程》总纲第四条明确规定:“试验农林须有气候之实验。本场又附设测候所,实测温度、湿度、雨雪量、风霜信等,随时报告,以便农林之试验及农家之防备”①。章程还具体规定了测候员编制、职责的条款,如:“第九条测候员一员。关于了望、测候及列表、报告等,凡属于测候所全部分事皆其专责。……第三十八条测候员须将按日实测之气候与变相等,随时列表报告,并征集他处之报告,汇列比较。……”在章程中,还附有详尽的《测候报告表》格式。由此可见,当时对测候工作的重要性,已有充分的认识,在农事试验场设立测候所,属非个别所为。

作者查阅了许多历史气象档案和文献资料,目前已发现并有文字在案的晚清时期农事试验场或农林学校设立的测候所有:南通博物苑测候所、迪化(今乌鲁木齐)农林试验场测候站、宾州(今哈尔滨)农林试验场测候所、广东省地方农林试验场测候所、福建农事试验场测候所(福建省立高级农业学校测候所)、农工商部农事试验场测候所(北京)。

应该指出,以上测候所只是当时各地农林机构设立的测候所的一部分,其余还有待进一步挖掘。由于农事试验场的测候工作,主要是为农业试验、研究之用,晚清政府还没有设立一个专门气象机构,统一管理和指导这些测候所工作。因此,各测候所的气象观测工作因地制宜,并不规范,观测记录未能有效地保存。2.2 民国北洋政府机构创办的气象台站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先生出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在蔡先生的提议下,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决议设立“中央观象台”。11月,“中央观象台”在北京建国门古观象台遗址成立,隶属于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高鲁先生首任台长。“中央观象台”下设天文、历数、气象、磁力四科,集天文台、气象台、地球物理台及经纬局为一体,为近代我国官办的第一个综合性国家观象台,是近代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1913年7月,“中央观象台”气象科成立,蒋丙然先生出任科长。为使气象观测工作标准化,蒋丙然先生依据万国公用标准准则,撰写了《气象观测规程》,规程明确规定了气象观测的时间标准、时次、各气象要素的单位及精度等。从1914年元旦起,正式开始气象观测,观测结果定期在“中央观象台”《气象月刋》发布。除定时气象观测外,“中央观象台”气象科于1915年开始每日绘制天气图,试作天气预报,次年正式向社会发布北京地区天气预报,第一张中国人发布的天气图,即为蒋丙然先生所绘。

“中央观象台”为加强气象测候工作,于1918、1920年分别向教育部提出了全国气象分区计划及《扩充全国测候所计划书》,提议“以省为单位,每省设一总站及若干测候所,并普设测雨站”。与此同时,举办为期3个月的气象训练班,培训了30多名测候人员,为扩充测候所培养人才。

1913年,张謇先生出任北京政府农林、工商(后合并为农商部)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他积极提倡新学,以期科学救国、实业救国。他意识到,农业与气象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发展新农业,必须重视农业气象工作。在他的领导下,农商部积极推进全国农业气象工作,至1920年前后在农商部农事试验场设立观测总所,在直隶省及各省农林机构设立了观测分所26处[3]。

此外,北洋政府水利、航空、海军等部门也相继设立水文、航空、海洋气象观测站,我国的航空气象、水文气象事业也从此应运而生。其中北洋政府海军部海岸巡防处于1926年7月在东沙岛设立气象台,这是我国海军首建的第一个气象台。东沙岛位于南海航海要道,位置十分重要,正如蒋丙然先生所说,“英法殖民者久欲越俎代庖,海军部乃决于该岛设立灯塔及气象无线电台,以免外人有所藉口,亦我国气象事业中之伟大者也”。东沙岛气象台“设备齐全,附有无线电台,收发气象电报,对于飓风报告,尤为重要,香港、菲律宾各台均视此台成立,为对于东亚气象工作,有极大之贡献”[7]。

由于北洋军阀统治,各派系混战,导致国家财政枯竭,气象事业发展的良好开端,受到了严重的挫折。“中央观象台”测候所建所计划最终因人员、交通、经费等原因难以实施,最终只设立了张北、开封、西安三个测候所。许多地方农林试验场因经费短缺,未能正常维持,逐渐荒废,其附设观测分所也大多于1920年前后停止工作,只有少数台站观测延续下来。

2.3 “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民国中央

气象局”的气象台站网建设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1929年1月“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正式成立,竺可桢先生首任所长。

①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农林试验场章程.

“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气象科学研究机构,也是未冠名的全国气象行政中心。在竺可桢所长领导下,气象研究所对近代中国气象台站建设、气象观测、天气预报、气象科学研究,以及气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我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气象台站建设方面,气象研究所除了在南京北极阁建立气象台,在各地设立28个直属测候所外,竺可桢先生还提出了《全国设立气象测候所计划书》。他认为,气象台站建设不仅是为了气象学术研究,而且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防大业,“有裨民生利益与幸福也”,对农业生产、航海航空、防灾减灾、破除迷信、社会教育无不有益。他提议“我国地方辽阔……如欲得气象上之精确调查统计,则全国至少须有气象台十所,头等测候所三十所,二等测候所一百五十所,雨量测候所一千处”。为此,他提出了三年计划和十年计划,希望在十年内完成预期的气象测候网建设。

为了促进全国气象测候网的建设,竺可桢先生及其领导下的气象研究所与其他系统有关单位积极合作,在创建测候所、人员培训、仪器代购、业务指导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30年4月,竺可桢先生呈请“中央研究院”出面,在南京召开了全国气象机关联席会议(又称“全国气象会议”),研究和商讨全国气象测候事业发展工作中共同关心的一些重大议题,其中包括:统一气象电码、无线电气象电报传发、天气预报术语及暴风警告方法、统一气象观测和气象报告时间、气象观测仪器标准及计量单位、增设测候机构等重要议案。此后,“中央研究院”与气象研究所又于1935年4月、1937年4月在南京召开了第二届、第三届全国气象机关联席会议,这对当时全国气象测候网建设和气象观测工作的规范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竺可桢先生的积极推动和气象研究所的极力帮助、指导下,全国测候站网及农林、水利、航空等专业气象台站建设蓬勃发展,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民国“中央政府部门”及地方政府所属机构相继建立了一批气象台站,其中江苏、山东、四川等一些省份,基本上实现县县都有测候所,形成了较为密集的测候站网[3]。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许多气象台站遭受破坏或停止工作,气象研究所的全国气象测候网建设计划实施受到严重挫折。

1941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在重庆成立“中央气象局”,为“全国民用气象之最高机关”,负责“掌理全国气象行政及技术事宜”。民国“中央气象局”成立后,采取“一面接收、一面增设”的策略,积极进行全国测候网建设。在民国“中央气象局”建立初期,因抗战时局所限,只好“人少事繁”,工作“勉力维持”,“所管辖区域,祗及西南诸省”,直属气象台站只有29处,督导测候所68处。抗战胜利后,“测候业务,正谋开展”,民国“中央气象局”制定了“五年建设计划”,计划五年之后,成立头等测候所32所、二等测候所119所、三等测候所355所、四等测候所1500所、雨量站30000所,“凡三等以上之测候所均备有水银气压表与气压计及电信设备,期能准时发出气象电报”、“如此数量之测候所拟分十一个气象区,由各该区之区气象所承本局之命,直接管理之”。1947年,吕炯局长又提出了“中央气象局业务纲要及改进计划”。可是,在解放战争的枪炮声中,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民国“中央气象局”已似风中之烛,维持旧有的事业已属不易,更无能力来完成和实现这些计划和规划。

2.4 著名的院校及民办气象台站

我国近代有许多农林专科学校、航空学校和一些综合性大学的农科、理科开设有气象学、气候学,为了便于教学和学生实习,专门设立有气象台或测候所。这些院校气象台站大部分观测仪器设备先进、观测方法规范、观测记录完整,不少院校还专门出版气象专刊,定期向社会发布气象观测资料。

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中国院校设立的气象台站有30多所,其中北京清华大学气象台、南京金陵大学气象观测所、南京东南大学气象观测所、浙江大学农学院测候所、厦门大学气象台、武汉大学测候所、广州岭南大学裴文气象台、广州中山大学农学院测候所、成都华西大学测候所、四川大学理学院测候所、重庆大学测候所、西北农学院测候所等院校气象台站,在近代中国气象台站中都是非常著名的。

1906年,清朝末代状元、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先生在江苏南通创建博物苑,内设测候室,从日本自购气象仪器进行气象观测。1913年,他成立南通甲种农业学校,开设气候课程,并将博物苑的观测仪器移至农校,设立测候所。1916年,创建南通军山气象台,“为中国私家气象台之鼻祖”。南通军山气象台规模宏大、设备齐全、工作杰出,在国际上负有相当声誉,曾被列入英国出版的《国际气象台名册》中。由于张謇先生对气象事业做出的贡献,1924年10月被公推为首届中国气象学会名誉会长之一[8]。

南通军山气象台观测资料除每日定时传报徐家汇观象台、北京“中央观象台”外,还定期刊印出版气象月报、季报和年报,并与四十多个国家进行交换,深受国内外气象同行的赞誉。

1911年,云南省气象、天文、地震事业的先驱陈秉仁(又名陈一得)先生自制或购买一些简单仪器,在其寓所一间小楼上设立瞭望台,以夫人为助手,定时进行观测和记录气象变化。1927年7月,在昆明正式创办“昆明私立一得测候所”,又称“昆明市代用气象测候所”。测候所设主任1人(陈一得亲为主任)、测算员2人、助理员1人,均由陈一得先生家属兼任。从1930年开始,每年定期编发《昆明市气象年报》、《昆明市代用测候所概览》等,对各项气象要素都做详细整编出版,并发送昆明市政府、“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徐家汇观象台等著名气象台站。

2.5 抗战时期的军事、航空气象台站建设

1928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军政部,直隶行政院,掌理全国陆海空军行政事宜。军政部下设有总务厅、陆军署、海军署、航空署、军需署、兵工署等机构。1929年7月,海军署改组为海军部,并直隶行政院。1933年11月,航空署改隶军事委员会。

军政部航空署成立后,设置专门人员主管空军气象工作,并在南京太平巷建立航空测候所。1930年底,航空署迁往杭州,1933年又迁至南昌,并在南昌建立测候所。1934年夏,航空署扩编为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成为国民党空军系统的最高行政机构。南京、南昌两测候所分别更名为航空委员会第一、第二测候所。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为适应抗日形势需要,航空委员会进行改组,成立空军指挥部,在参谋处下设有气象科(第四科)。同年8月,“中央航空学校”西迁昆明,后改名为昆明空军军官学校,在校设有测候训练班和气象台。

1939年1月,航空委员会迁至重庆,鉴于气象情报和预报对航空飞行活动的重要性,成立了航空委员会气象总台,负责向航空委员会及有关部门提供气象情报和气象预报,并综管全国各地空军气象台站的技术督导工作。为了配合联军对日作战,航空委员会在全国各军事重镇设立16个空军总站,总站设有测候区台,测候区台下设若干机场测候台,并在我国西南地区建立了较为密集的测候站网,以开展气象观测和空军飞行气象保障服务。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向日本宣战。为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对日作战需要,美军方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商讨有关交换军事情报、培训中方人员、训练游击队挺进日军后方以及协助美军在中国沿海登陆作战等事宜。为此,于1943年4月正式成立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简称“中美合作所”。鉴于气象情报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开展气象技术合作成为“中美合作所”重要的核心项目之一。

“中美合作所”的气象技术合作,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成立气象训练班,培训气象人员;二是建立气象总站和气象台站,进行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为美军提供气象情报,实施气象保障服务。“中美合作所”前后培训了二百多名气象人员,相继在全国设立了165个气象站和通信电台[9]。为同盟国及美国太平洋舰队打击日本军队提供了大量的气象情报,对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积极的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美合作所”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奉命停止在中国的活动。1946年3月,“中美合作所”宣布解散。8月,所属气象机构由民国国防部二厅接管。1947年6月,这部分气象台站改属民国“中央气象局”管辖。

此外,1944年7月,美军派出了以D.包瑞德上校为团长的美军观察组来到延安,开始了与共产党八路军的情报联系和合作。9月,美军观察组在延安凤凰山建立气象台,进行地面和高空气象观测。1945年3月,在美军观察组的协助下,中共中央军委在延安清凉山成立气象训练队。延安气象训练队培养了共产党八路军第一批气象工作者,是解放区气象事业诞生的标志,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随着国共合作及中美联合抗日形势的发展,为了联合对日作战的需要,中央军委与美军合作在陕甘宁边区及晋冀鲁豫军区先后建立了6个气象观测站。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延安美军观察组气象台的使命即告结束。

抗日战争期间,军事及航空气象台站成为我国气象台站的主体,无论是数量或装备都超过当时“中央气象局”及地方创建的气象台站,这是我国气象台建设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特色。遗憾的是由于处于战争时期,军事及航空气象台站观测的记录,基本上没有编辑出版,现在也很难找到原有的观测资料。

2.6 解放战争时期的气象台站

解放战争期间,我国气象台站的构成主要有三部分。

(1)民国“中央气象局”所属气象台站

抗战胜利后,1946年直辖测候所增至52处,督

导测候所94处。1948年9月,据民国“中央气象局”统计,直接管辖的气象台站有123处,但实际只有93处。至1949年4月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解放前夕,民国“中央气象局”直属气象台站只剩下69处[3]。

(2)民国空军所属气象台站

1946年8月,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改组成立空军总司令部,并将全国划分为5个空军军区。各军区司令部分别设立气象总台、测候区台、测候台。1947年2月,空军总司令部所属气象总台、测候区台、测候台,分别改编为气象总队、气象大队及气象支队。至1948年上半年,空军总司令部所属气象机构已有120多处、空军气象技术人员两千多人[10],成为近代中国气象台站重要的一支队伍。

(3)解放区创建的气象台站

日本投降后,延安美军观察组气象台的使命即告结束,人员也将撤离。中央军委决定接收美军观察组气象台。为此,将这项任务下达给军委三局,并指定由张乃召负责,选调人员接收并组建延安气象台工作。1945年9月,接管了美军观察组气象台,正式成立了八路军总部延安气象台,张乃召任台长。

延安气象台是中共及其军队建立的第一个气象台,人民的气象事业由此起步。在短暂的几年中,延安气象台不仅出色完成了应予履行的气象保障任务,而且培养了一批气象科技骨干力量。

1946年3月,在中共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领导下,在吉林通化成立了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训练处下面设立气象台。4月,气象台随航校转移到黑龙江牡丹江。1949年6月,中共中央军委航空局即以牡丹江航校气象班毕业学员为骨干,在东北地区分别设立了沈阳北陵机场、齐齐哈尔机场、牡丹江海浪机场、长春、公主岭5个机场气象台,并着手建立东北地区的气象台站网。

1948年秋冬,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华北地区大中城市相继解放,中央军委三局气象队和解放区人民政府先后接收了北平气象台(又称“华北气象台”)及华北地区的原国民党政府及空军所属的气象台站。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南渡长江,南京、上海相继解放。与此同时,解放大军挺进西北、西南,开始了解放全中国的战斗。随着各大城市的解放,为做好各地气象机构的接收工作,中共中央军委三局特地指派由延安气象台台长张乃召及部分气象台人员为领导和骨干,参与各地气象台站的接收工作。在各大军区军事管制委员会的领导下,相继接管了国民党驻宁、沪空军和“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气象机构,以及上海气象台、南京气象站、杭州气象台。此外,各地军事管制委员会及地方政府机构也分别接收了各地设立的气象台站。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前后(1949年8—12月)全国约有气象台站232处,其中接收、恢复和重建气象台站189处、新建的气象台站40处,尚未接管的气象台站3处[3]。

1950年以后,全国气象台站除个别专业台站外,统一由军委气象局和各大军区气象处进行管理和建设,中国的气象事业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

参考文献

曹冀鲁. 中国乾隆年间的气象仪器及观测记录//中国近代气象史[1]

资料编委会. 中国近代气象史资料.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5.

张德二. 在欧洲新发现的我国早期18世纪气象观测记录//朱祥瑞.

[2]

中国气象史研究文集(二).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5.

吴增祥. 中国近代气象台站.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7.

[3]

温克刚. 港澳台气象事业概况//中国气象史. 北京: 气象出版社, [4]

2004.

赵泉民. 论清末农业政策的近代化趋向. 文史哲, 2003(4): 41-47. [5]

(清)农工商部. 奏遵章

[6] 臚列第二年农工商筹备事宜. 中国第一

历史档案馆存, 宣统元年八月二十四日.

蒋丙然. 二十年来中国气象事业概况. 科学, 1936, 20(8).

[7]

徐南侠. 张謇与南通军山气象台 //中国近代气象史资料编委会.

[8]

中国近代气象史资料.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5.

吴增祥. 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气象台站 //朱祥瑞. 中国气象史[9]

研究文集(二).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5.

赵恕. 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的气象机构及其沿革//中国近代气象[10]

史资料(续编).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9.

机械振动发展史

公元前1000多年,中国商代铜铙已有十二音律中的九律,并有五度谐和音程的概念。在战国时期,《庄子·徐无鬼》中就记载了同频率共振现象。人们对与振动相关问题的研究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的工作,他通过试验观测得到弦线振动发出的声音与弦线的长度、直径和张力的关系。意大利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经过实验观察和数学推算,于 1 5 8 2年得到了单摆等时性定律。荷兰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惠更斯(c.Huygens)于1 6 7 3年著《关于钟摆的运动》,提出单摆大幅度摆动时并不具有等时性这一非线性现象,并研究了一种周期与振幅无关的等时摆。法国自然哲学家和科学家梅森(M.Mersenne)于1623年建立了弦振动的频率公式,梅森还比伽利略早一年发现单摆频率与摆长平方成反比的关系。英国物理学家胡克(R. Hooke)于1 6 7 8年发表的弹性定律和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牛顿(I. Newton)于1 6 8 7年发表的运动定律为振动力学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 在下面对振动发展史的简述中,主要是针对线性振动、非线性振动、随机振动以及振动信号采集和处理这三个方面进行的。而关于线性振动和非线性振动发展史的简介中,又分为理论研究和近似分析方法两个方面。

线性振动理论在1 8世纪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瑞士数学家、力学家欧拉(L. Euler)于1728年建立并求解了单摆在有阻尼介质中运动的微分方程;1 7 3 9年研究了无阻尼简谐受迫振动,并从理论上解释了共振现象;1 7 4 7年对九个等质量质点由等刚度弹簧连接的系统列出微分方程组并求出精确解,从而发现线性系统的振动是各阶简谐振动的叠加。法国数学家、力学家拉格朗日.Lagrange)于1 7 6 2年建立了离散系统振动的一般理论。最早被研究的连续系统是弦线,法国数学家、力学家、哲学家达朗伯(J. le R.d,Alembert)于1 7 4 6年发表的《弦振系统是弦线,法国数学家、力学家、哲学家达朗伯(J.1e R.d,Alem bert)于1 7 4 6年发表的《弦振动研究》将他发展的偏微分方程用于弦振动研究,得到了弦的波动方程并求出行波解。瑞士数 学家约翰第一·伯努利(J.Bernoulli)于1 7 2 8年对弦的振动进行了研究,认为弦的基本振型是正弦型的,但还不知道高阶振型的性质。与约翰第一·伯努利为同一家族的瑞士数学家、力学家丹尼尔第一·伯努利.Bernoulli)于1 7 3 5年得到了悬臂梁的振动方程,1 7 4 2年提出了弹性振动理论中的叠加原理,并用具体的振动实验进行验证。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 选士制度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的制度之一,选士制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汉代以前的玄关制度 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到春秋战国时,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更为了富国强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到秦代则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但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 二、汉代察举制 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所谓察举,就是由皇帝下诏公开征求人才,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官员将本人发现或民间公认的出众人才,向各级政府推荐,经过一定形式的考察后择优录用、授予官职的整个过程。“察举”也叫“荐举”,“察”就是自上而下考察、发现人才,“举”是自下而上推荐人才。推荐也叫贡贤,被荐者叫“举士”。 汉代察举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为多,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这些科目,划一由皇帝确定。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 (一)察孝廉 汉代由孝廉一科选举的人才最多,而且孝廉也是汉代察举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科目,所谓孝廉,是“孝子”和“廉吏”的简称,于民则举“孝”,在吏则兴“廉”。汉代统治者认为,孝是“百行之冠,众善之始”,廉则是官之根本,民之表率,因此对孝廉的考察和荐举十分重视。 察孝廉是以儒家孝为立身之本,廉为从政而设立。“孝”和“廉”在实际的操作难度较大,标准不易掌握;非有实际德行者不能举,又不能谬举,因此荐举者的责任重大。在西汉,举孝廉无须考试,既可委任,且每岁皆举。在东汉,孝廉这科在东汉原有的内容上有了较大变化,其主要体现在:(1)坚持按人口比例岁举孝廉,优待边郡。这有利于边远地区的人才选拔,促进边远地区文化的发展。(2)举孝廉要后要考试——试经,并且有年龄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只荐不试的滥举弊端。(3)中央朝廷官员依照职位高低举孝廉。 (二)举贤良 举贤良是汉代选拔高级人才的主要形式。所谓举贤良,一般以“贤良(方正)和直言极谏”为察举名目,但往往都另外附加一些条件,如可亲民者、文学士、能指朕过失者等。对高级人才的要求既强调了个人的道德品质,又重视通经达变、博学多术、甚至某些特异功能。 汉文帝在文帝二年和十五年两次下诏举贤良;到汉武帝时,举贤良由非制度化向制度化过渡,通过高级官吏荐举人才,并用对策的方式加以选拔的形式成为定例。其后的皇帝在诏举贤良时,对策要求更高,不仅需要对策者对军国大事全面深入了解,而且在对策中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东汉基本沿用西汉举贤良的旧制,但不如西汉盛行。 从察孝廉和举贤良这两个方面来看,两汉时期的察举制是在不断的完善和发

察举制概述汇总

察举制概述 察举制是汉代实行的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通过察举制的实施,汉王朝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不仅充实和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封建统治机构,而且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弄清楚察举制度产生与演变的规律、特点、内容及其在推行中利弊得失,对于研究汉代的官吏选拔制度和政治管理制度有一定的学术理论意义。 一、察举制的产生与演变 察举是指汉代公卿列侯奉诏甄拔人才,推荐给朝廷任用为官的政策。其形成为一个制度,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一)察举制的初创期,即高祖至景帝时期汉初为了适应封建专制政体的需要,刘邦选拔或委任官吏的办法沿袭秦朝,重在“军功”,高后、惠文景时期增设任子”、“赀选”等。任子是沿袭周秦以来的世袭制,即任用一些王公、贵族及其子孙为官;赀选是指入选者要有一定的财产,即入选资格。军功则是指入选者要有一定的战功。随着封建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官吏多出自“军功”或采取“任子”、“赀选”的办法,已难于选拔真正的人才。究其主要原

因:一是任子讲究门第,赀选讲究财产,不仅排斥了被统治阶级入仕为官,也排斥了地主阶级中下层入仕为官,容易引起在野者阶层的强烈不满。二是军功的建立需要战争这种特殊机遇,汉初西汉社会逐渐趋于安定,朝廷急需大批治国安邦的人才,若仍以军功爵位选官,不仅有弊端,而且不是长久之计。 在汉初选官制存在严重弊端、人才匮乏的情况下,刘邦于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发布了一道要求各地举荐“贤士大夫”的诏书:“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刘邦诏书的颁布,正式拉开了推行察举的序幕。史载:“高后元年二月,初置孝弟力田二千石者一人。”“孝悌”、“力田”初定为察举科目。 文帝前元二年诏:“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察举科目出现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同时又规定,县乃至于乡,要根据人口规模,“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文帝前元十二年诏:“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廉吏,民之表也。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今万家之县,云无应令,岂实人情?是吏举贤之道未备也。”察举科目出现廉吏。 由上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察举”诏令的颁发,察举权限逐渐由西汉前期的“公卿”、诸侯王延伸到地方级;察举科目逐步扩大,相继出现了贤士大夫、孝悌、力田、廉吏、

文献综述振动力学汇总

振动力学 1前言部分 振动力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由基础科学转化为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的结合.工程问题的需要使振动力学的发展成为必需,而测试和计算技术的进步又为振动力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可能性.除与技术问题的结合以外,学科的交叉不断为振动力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数百年发展过程中,振动力学已形成为以物理概念为基础,以数学理论、计算方法和测试技术为工具,以解决工程中振动问题为主要目标的力学分支。 人类对振动现象的认识有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的古人已定量地总结出弦线发音与长度的关系。在振动力学研究兴起之前,有两个典型的振动问题引起注意,即弦线振动和单摆振动。对单摆摆动的研究起源于Galileo,他在1581年发现摆的等时性。1727年JohnBernoulli研究无重量弹性弦上等距分布等质量质点时,建立无阻尼自由振动系统模型并解出解析解。1728年Euler考察了摆在有阻尼介质中的运动建立并求解了相应的二阶常微分方程。1739年他研究了无阻尼简谐受迫振动,从理论上解释了共振现象。1834年Duhamel将任意外激励视为一系列冲量激励的叠加,从而建立了分析强迫振动的普遍公式.1849年Stokes发现了初位移激励与初速度激励两者响应的联系,并且由此对外激励得到与Duhamel相同的结果. 非线性振动的研究使得人们对振动机制有了新的认识.除自由振动、受迫振动和参数振动以外,还有一类广泛存在的振动,即自激振动.1925年Cartan父子研究了无线电技术中出现的一类二阶非线性微分方程的周期解.1926年vanderPol建立一类描述三极电子管振荡的方称为vanderPol方程,他用图解法证明孤立闭轨线的存在,又用慢变系数法得到闭轨线的近似方程.1928年Lienard证明以 Cartan 方程和vanderPol方程为特例的一类方程存在闭轨线,1929年Андронов阐明了vanderPol的自激振动对应于Poincaré研究过的极限环。 2主题部分

历史专题考试分类汇编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历史学科 考点 总结 模拟 分类 汇编 考前必备 专题训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2018·福州三模)会盟属于西周的古礼,当时以楚国为蛮夷,不与之盟。至春秋时期,楚国多次主持会盟,羌、戎、氏、秦、吴、越也多次与盟。这主要反映了( A ) A .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B .分封制度逐渐崩溃 C .华夷秩序最终确立 D .分裂割据走向统一 【参考解答】 材料“以楚国为蛮夷,不与之盟”“春秋时期,楚国多次主持会盟,羌戎氏、秦、吴、越也多次与盟”体现出春秋时期,许多“蛮夷”的诸侯国也参与会盟,这说明会盟制度不断发展,各民族间交流日益密切,从而促进了民族融合,故A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间的交流,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崩溃,故B 项排除;C 项说法错误,错在“最终”;秦朝统一六国,使分裂割据走向统一,故D 项错误。 2.(2018·潍坊二模)以往的诸侯国,都是早已存在的或由古代氏族部落繁衍而产生的土著氏族组织,而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 C ) A .实现了周王权力的高度集中 B .有利于对地方直接管理 C .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D .强化了旧有的宗族意识 【参考解答】 材料“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反映出分封制造成了不同族属的混居,打破了以往聚族而居的氏族社会的基本状态,为各种文化的融合、形成统一国家的民族文化创造必需的历史前提,因此,周代的分封制促进了中国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的转变,故C 项正确,D 项错误;A 项说法错误,错在“权力的高度集中”;B 项说法错误,错在“直接”。 3.(2018·汕头二模)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学习内容。 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建议在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

汉朝察举制探究

汉朝察举制探究 摘要: 本文探究汉代主要选拔制度——察举制。察举制不仅是是中国系统的选拔制度的首创探索,自身亦有其不同于后世的独特优点。梳理察举制建立、执行和发展演变的过程,探索察举选官的制度的特点及其政治影响,可为我们今天的选拔制度提供参考。 关键词:察举制选拔制度汉朝 引言: “察举”就是考察后予以荐举的意思, 即由三公九卿、地方郡守等官员通过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平民或下级官吏推荐给朝廷,并由朝廷考核后或直接授予官职或提高官位的制度。察举制是汉朝最主要的选官制度,其出现之前,中国历史上曾出现禅让制、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等选官制度。但中国古代史上真正意义上系统完整的选官制度正是从两汉的察举制度开始的,此后则逐渐发展不断演化,由九品中正制演变成科举制。可以说,察举制开辟了中国选官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先河,为汉朝提供了大量人才,是维系汉朝的统治的重要组成,也为此后的选拔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研究察举制的成果与教训,对保证当下的选拔制度的公平效率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察举制的建立 1.背景 奴隶社会时期,除极特殊的破格提拔任命外,任用官吏基本依

照世卿世禄的原则,官员队伍完全被贵族垄断。到战国时期,出于称雄争霸的人才需要,许多国家都打破了世卿制, 开始招徕和选拔贤者充任官职,并形成养士的风气。特别是秦国, 推行军功爵制, 建立了以军功选拔任用官吏的制度,选贤任能,对其统一天下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汉朝初年为奖励灭秦、楚的功臣,也基本因循了军功爵制。但由于汉朝建立了规模空前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后,战事逐渐平息,亟待补充多方面的治国人才,于是,建立正规化程式化的选拔制度以保证人才供应成为必须。 2.形成过程 察举制肇始于高祖,初步形成于文帝,定制于武帝。善用贤人是汉高祖赢得楚汉战争称王的关键因素。平定天下后,高祖亦特别注重官吏的选拔。高祖十一年, 诏曰:“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 吾能尊显之。”(《汉书·高帝纪》)此后文帝也两次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汉书·文帝纪》)并亲自策问考核候选官员。武帝时,布衣地主阶层势力崛起,参政武帝接受了董仲舒推行贤人政治的主张, 于元光元年“令郡国举荐廉各一人”, 对察举制做了明确的规定。在武帝的大力支持之下, 察举制得以推行开来, 逐步取代任子制与赀选制, 成为汉代主要的选官制度。 二、西汉形成的察举制基本方案 西汉是察举制的形成时期,察举规则自形成以来亦在不断变化。但总体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即特举和岁举。察举科目有贤良方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内容简介编辑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以成立于汉,并最终在隋唐演变为科举制的察举选官制度的七八百年变迁历程,作为研究对象,察举制度变迁史稿。书中把官僚制理性行政、帝国政体下的特权分配与权力斗争,以及作为帝国官僚来源的知识群体的动态,作为制约察举制变迁的三个主要动因。由此出发,对大量相关史料进行了考订梳理,在此基础之上,对察举制中的“以德取人”、“以能取人”、“以文取人”及“以名取人”、“以族取人”因素的表现形式、相互关系及变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精到阐述。从而对这一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向科举制的演变,提供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解释。 作者简介编辑 阎步克,954年生,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专业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和政治文化史。著有《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译著《官僚制》、《帝国的政治体系》,及论文90余,论文集种。 目录编辑

引言 第一部分两汉时期 第一章儒生、文吏与“四科” 一、察举诸科的渊源推测 二、儒生参政、“以德取人”与察举制之成立 三、“四科”之考析 四、察举与任子 附录察举诸科杂考 一、尤异与高第t 二、文无害 三、察廉、廉吏与孝廉 四、西汉秀才岁举的推测 第二章“授试以职”与“必累功劳” 一、“授试以职”考述 二、“以能取人” 三、儒生与文吏的冲突与融合 第三章阳嘉新制 一、阳嘉新制考述 二、阳嘉新制的来源 三、等第与黜落 四、黄琼“四科 五、“以文取人”

电磁学发展简史

电磁学发展简史 07 电联毛华超 一.早期的电磁学研究 早期的电磁学研究比较零散,下面按照时间顺序将主要事件列出如下:1650年,德国物理学家格里凯在对静电研究的基础上,制造了第一台摩擦起电机。1720年,格雷研究了电的传导现象,发现了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同时也发现了静电感应现象。1733年,杜菲经过实验区分出两种电荷,称为松脂电和玻璃电,即现在的负电和正电。他还总结出静电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同性排斥,异性相吸。1745年,荷兰莱顿大学的穆欣布罗克和德国的克莱斯特发明了一种能存储电荷的装置-莱顿瓶,它和起电机一样,意义重大,为电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实验工具。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放电现象进行了研究,他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发明了避雷针。1777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通过研究毛发和金属丝的扭转弹性而发明了扭秤。1785-1786年,他用这种扭秤测量了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并且从牛顿的万有引力规律得到启发,用类比的方法得到了电荷相互作用力与距离的平反成反比的规律,后来被称为库仑定律在早期的电磁学研究中,还值得提到的一个科学家是大家都已经在中学物理课本中学过的欧姆定律的创立者-欧姆。欧姆,1787年3月16日生于德国埃尔兰根城,父亲是锁匠。父亲自学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知识,并教给少年时期的欧姆,唤起了欧姆对科学的兴趣。16岁时他进入埃尔兰根大学研究数学、物理与哲学,由于经济困难,中途缀学,到1813年才完成博士学业。欧姆是一个很有天才和科学抱负的人,他长期担任中学教师,由于缺少资料和仪器,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但他在孤独与困难的环境中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自己动手制作仪器。欧姆对导线中的电流进行了研究。他从傅立叶发现的热传导规律受到启发,导热杆中两点间的热流正比于这两点间的温度差。因而欧姆认为,电流现象与此相似,猜想导线中两点之间的电流也许正比于它们之间的某种驱动力,即现在所称的电动势,并且花了很大的精力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开始他用伏打电堆作电源,但是因为电流不稳定,效果不好。后来他接受别人的建议改用温差电池作电源,从而保证了电流的稳定性。但是如何测量电流的大小,这在当时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开始,欧姆利用电流的热效应,用热胀冷缩的方法来测量电流,但这种方法难以得到精确的结果。后来他把奥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和库仑扭秤结合起来,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电流扭秤,用一根扭丝悬挂一磁针,让通电导线和磁针都沿子午线方向平行放置。再用铋和铜温差电池,一端浸在沸水中,另一端浸在碎冰中,并用两个水银槽作电极,与铜线相连。当导线中通过电流时,磁针的偏转角与导线中的电流成正比。实验中他用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八根铜导线进行了测量,得出了欧姆定律,也就是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势差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这个结果发表于1826年,次年他又出版了《关于电路的数学研究》,给出了欧姆定律的理论推导。欧姆定律发现初期,许多物理学家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这一发现,并遭到怀疑和尖锐的批评。研究成果被忽视,经济极其困难,使欧姆精神抑郁。直到1841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他最高荣誉的科普利金牌,才引起德国科学界的重视。 二.安培和法拉第奠定了电动力学基础 1820年间,奥斯特在给学生讲课时,意外地发现了电流的小磁针偏转的现象。当导线通电流时,小磁针产生了偏转。这个消息传到巴黎后,启发了法国物理学家安培。他思考,既然磁与磁之间、电流与磁之间都有作用力,那么电流与电流之间是否也存在作用力呢?他重复了奥斯特的实验,几天后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第一篇论文,提出了磁针转动方向与电流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word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 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 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 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 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 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 认识。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 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 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 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 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 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 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 家国情环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 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 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 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 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汉代察举制

漢代察舉制 漢代入仕途徑 名詞解釋 1郎官:漢代郎官是皇帝的侍從,追隨左右,和天子接觸的機會很多,故易為天子賞識而擢升出任高位,任郎官是出仕的重要階梯。 2貲選:古代用錢財糧食買官爵,謂之貲(財富)選,在秦時已開始,漢武帝時更因連年用兵,國庫空虛,定武功爵,每級十七萬錢。靈帝時,每級官吏更可明買,如二千石官價值二千萬;四百石官值四百萬等。 3詔舉的日期:詔舉是不定期舉行的,國家遇大事或災異,例如皇帝駕崩、大婚,或碰著荒年、瘟役,日、月蝕或地震等,政府才下詔徵求賢人來解決問題或提供意見。政府也會因應某些特殊情況而徵求某類人才,例如漢武帝時要出使西域,需要精通外語,能吃苦和應變的人才,於是張騫便自薦,結果創下出使西域的創舉。 4徵:徵召是指皇帝仰慕某人的才德而指名徵聘,所以是最尊榮的入仕途徑。朝廷為示隆重,往往派車到地方迎接人才上京,謂之「公車」,如漢武帝便曾以此迎接大儒魯申公和辭賦家枚乘。 5辟:辟即是官吏自行委任所屬官僚。漢定中央長官如三公、九卿、太傅、大將軍及地方長官如太守、刺史等可以自選屬吏。這些屬吏日後可再經僱主推薦,升任其他要職,成為頗重要之一個出仕途徑。

察舉制內容漢初的選士制度,仍屬草創階段,各方面仍有末善之處,選才主要以被選者的出身為準。武帝開始著重個人的品格道德,並因應國家特殊需要而舉行特舉。大致上,漢代的選舉制包括定期與不定期兩種。 甲、察舉孝廉(孝子廉吏) 1. 內容 察舉孝廉,即由中央或地方官察選孝子廉吏,經中央審核後,授以郎官,在中央服務數年後,再授以正式的中央或地方官。這是定期性選舉,稱為「常舉」。此制源於文帝十三年詔舉的「孝悌」與「廉吏」,至漢武帝時始受重視,並定為常制。 「孝廉」是指孝子廉吏。孝子,即未為官而有德行者,主要著重個人言行;廉吏則指有德行的僚佐級官員,察選廉吏必須由地方長官保薦,重視吏的政績。「察廉」與「舉孝」的提倡,有淳化風俗的目的。其後,二者合而為一,成為選舉的定制,中央政府可由此吸納在朝和在野的人才。至於負責官員,武帝時,主要是國相和郡太守,其後全由郡太守負責。 2. 推行情況 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 年),下令都太守每年舉薦孝、廉各一人。但當時郡國反應冷淡,武帝遂於元朔元年(公元前128 年)再下詔,令「不舉孝,不奉詔,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此詔一下,各地郡守便不敢怠慢,皆每年察選孝廉到中央應責,此後察舉孝廉便成為西漢的定制。 3. 選舉規制 察舉制有一定配額。東漢和帝永和四年(92 年),規定「郡國(人)口二十萬以上,歲察一人,四十萬以上二人,六十萬以上三人.......... 不滿二十萬,二歲一人,不滿十萬,三歲一 人。」這是各地舉孝廉的人數比例,至於沿邊州郡,則略有優待。察舉孝廉的標準,以個人德行為主,漢室有意藉此鼓勵淳樸風氣。但發展至東漢,「孝」、「廉」併為一項,成為純粹的參政資格,失去原有淳化風俗的美意。順帝時,採納尚書令左雄之議,規定孝廉限年課試的法則,應舉年齡必須在四十歲以上。在公卿及郡太守薦舉後,亦頇參加考核甄選。自此,察舉制滲入考詴甄選,取才質素較有保障,《後漢書》載:「自左雄改制後,牧守畏法,莫敢輕舉。十餘年間,察選清平,號為得人。」乙、察舉茂材十三州部刺史設立後,權力日大,成帝時,規定刺史可舉人才,稱「秀才」。東漢時,因避光武帝劉秀的諱,改稱「茂才」。選舉茂才主要是據淳厚、質樸、節儉及謙遜四種標準。光武帝更據此具體定出「四行」:1.德行高妙,志節清白。2.明經行修,能任博士。3. 明曉法律,足以決疑。4.剛毅多略,勇足決斷。 察舉茂才,始於漢武帝一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 年)下詔:「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武帝明確指出,舉茂才的 原意是要得「非常之人」,負責特殊任務(如出使外國),以建非常之功,但武帝時察舉茂才應仍

振动问题的发展简史

音乐是成为人类展示情感的最佳表达方式之一。人类对振动现象的了解和利用有着漫长的历史 0-1 振动力学发展简史 振动现象的“利”与“害” Tacoma吊桥探险者一号卫星振动落砂机

庄子》 记载了共振现象 振动理论的发展简况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 ) 实验观测到弦线振动发出的声音与弦线长度、直径和张力的关系公元前6世纪 公元16世纪 伽利略(Galilei,G ) 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并利用其自由落体公式计算单摆的周期 注意到单摆大幅摆动对等时性的偏离 两只频率接近时钟的同步化两类非线性现象 公元17世纪 惠更斯(Huygens,C)

.梅森(Mersenne,M) 在实验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弦线振动的频率特征 公元18世纪欧拉(Euler,L) ☆建立并求解了单摆在有阻尼介质中运动的微分方程 ☆研究无阻尼简谐受迫振动,从理论上解释了共振现象 ☆对n 个等质量质点由等刚度弹簧的连接系统列出微分方程并求出精确解,从而发现系统振动时各界简谐振动的叠加 1728年1739年1747年 1678年1687年奠定了振动力学的物性和物理基础 牛顿(Newton,I)发表的运动定律 胡克(Hooke,R)发表的弹性定律

(Lagrange,J.L.) ☆从驻波解推得行波解(严格的数学证明在1811年Fourier 提出函数的级数展开理论后完成)☆建立了离散系统振动一般理论1759年 1762年伯努利(Bernoulli,D.I) 采用无穷阶模态叠加方法得到弦线振动的驻波解 1759年 欧拉(Euler,L.)研究梁的横向振动,导出不同边界条件量的频率方程和模态函数 1744年1751年 伯努利(Bernoulli,D.I) 达朗贝尔(d ’Alembert,J.le R) 采用偏微分方程描述弦线振动而得到波动方程并求出行波解 1746年

西汉察举制度产生及发展演变研究

西汉察举制度的产生及发展演变研究 摘要:汉代的察举制度,是汉代人才选拔的主要方法,是汉代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制度,和汉代社会很多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对西汉的察举制度的流变进行论述,对察举制度的发生、发展、完善、革新、衰落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汉代察举制产生于汉高祖刘邦二年,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度的完善和革新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关键词:西汉;察举制度;发展演变 一、西汉察举制度的产生 察举,即考察后给予推荐。秦行法家政治,“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1]对士阶层采取粗暴的镇压政策,士人被与专制政治相分离,这是加速秦王朝短命的重要原因之一。西汉王朝以秦为鉴,意识到要妥善处理专制政治与士人之间的关系,对此其具体措施为,在意识形态领域独尊儒术与在政治体制上促使士阶层的工具化。而其在实施这些措施的重要途径就是察举选官制度。 据文献记载,汉代察举制度产生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汉高祖刘邦时期,但是具体时间至今仍没有定论。《通典·选举制》曰,“汉高祖初,未逞立制。至十一年,乃下诏曰:贤士大夫既与我定有天下,而不与我共安利之,可乎?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荣之。以布告天下。其有称明法者,御史、中执法、郡守必身劝勉,遣诣垂相府,署其行、义及年。有其人而不言者,免官。又制诸侯王得自除内史以下,汉独为置丞相也”。[2]《汉书.高帝纪》有更为详细的记载,即早在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 196 年),高帝首次下诏求贤,诏曰:“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既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其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联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有贤者,郡守身自往劝勉,令至京师,驾车遣之)。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行状年纪也)。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瘾病勿遣。”[3]这是汉代第一次下令实行荐举,正式拉开了察举制度的序幕。 基于上述文献记载,后人大多把汉代察举制度的源头追溯到汉高祖十一年的《求贤诏》。西汉高祖刘邦始创察举制度不久,汉代察举制度中定期制的选举科,孝廉科便很快出现了。在察举的科目中,孝廉即能尽孝悌、正直廉洁,是孝子廉吏的简称,也是汉代官吏出身的正途,各个郡国每年都必须依照规定的数目向朝廷推荐,西汉政府几乎年年察举此科,为汉代统治者选拔了大批人才。 二、西汉察举制度的发展、完善 西汉察举制的发展和完善时期是文帝、景帝和武帝时期,其发展和完善具体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贤良方正科的频繁察举;二是察举制度操作体制完善的重要标志,策问的出现;三是察举制度常科——孝廉科选举人数、推举方式的

电磁学发展史简述

绪论 一、电磁学发展史简述 1概述 早期,由于磁现象曾被认为是与电现象独立无关的,同时也由于磁学本身的发展和应用,如近代磁性材料和磁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磁效应和磁现象的发现和应用等等,使得磁学的内容不断扩大,所以磁学在实际上也就作为一门和电学相平行的学科来研究了。 电磁学从原来互相独立的两门科学(电学、磁学)发展成为物理学中一个完整的分支学科,主要是基于两个重要的实验发现,即电流的磁效应和变化的磁场的电效应。这两个实验现象,加上麦克斯韦关于变化电场产生磁场的假设,奠定了电磁学的整个理论体系,发展了对现代文明起重大影响的电工和电子技术。 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这个理论支配着一切宏观电磁现象(包括静电、稳恒磁场、电磁感应、电路、电磁波等等),而且在于它将光学现象统一在这个理论框架之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思想。

电子的发现,使电磁学和原子与物质结构的理论结合了起来,洛伦兹的电子论把物质的宏观电磁性质归结为原子中电子的效应,统一地解释了电、磁、光现象。 和电磁学密切相关的是经典电动力学,两者在内容上并没有原则的区别。一般说来,电磁学偏重于电磁现象的实验研究,从广泛的电磁现象研究中归纳出电磁学的基本规律;经典电动力学则偏重于理论方面,它以麦克斯韦方程组和洛伦兹力为基础,研究电磁场分布,电磁波的激发、辐射和传播,以及带电粒子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等电磁问题,也可以说,广义的电磁学包含了经典电动力学。 2电学发展简史 “电”一词在西方是从希腊文琥珀一词转意而来的,在中国则是从雷闪现象中引出来的。自从18世纪中叶以来,对电的研究逐渐蓬勃开展。它的每项重大发现都引起广泛的实用研究,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现今,无论人类生活、科学技术活动以及物质生产活动都已离不开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某些带有专门知识的研究内容逐渐独立,形成专门的学科,如电子学、电工学等。电学又可称为电磁学,是物理学中颇具重要意义的基础学科。

试比较察举制、科举制和民主制三种遴选制度

试比较察举制、科举制和民主制三种遴选制度 在中国选官制度中曾出现过各种不同的选官制度,它们分别在不同时期适应着其生产力的变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占据着不同的主导地位,其中察举制、科举制、民主制颇为重要。 察举制主要存在于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它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开始的,它与征辟制度一起共同构成了汉代选官制度的主体。察举制度的实施为汉朝选出了许多德才兼备之人,使汉王朝成为了当时的文明大国,有效充实和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封建通知机构,促进了汉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察举制能在封建社会沿用多年,确有其可取之处。第一,察举制选拔人才的范围比较广,有利于招徕各类贤士人才。又因为察举科目涵盖了孝廉、秀才、明经、明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孝悌力田等等,种类比较丰富,而且主要由地方州郡长官承担推荐之责,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有益于权责分明;第二,察举制将选拔与考试相结合,为选举提供了公平公正竞争的平台,为有才干的士人提供了较多晋身仕途的机会,让具有真才实学的人能够崭露头角,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士任官的唯一依据;第二,相对而言,察举制

度执行严格,察举权虽下放到地方,但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中央仍可自由委派官吏,因而减少了滥竽充数的情况发生,由此,察举制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的主导地位。 然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实行了300多年的察举制度,也存在着各种弊端。第一,察举之中选举孝廉之人,通过对士人道德品质的考察作为前提,很难对人的道德品质得到客观评价。对于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才能作出中肯评价,而且这种结论还不具有相当长的时效,正如人的素养是随时间更替不断变化的,人的蜕变也是随之变化的,察举制成了一些伪君子攫取名利、捞取政治好处的资本;第二,汉王朝地域辽阔,大千世界,仍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贤才怀才不遇,一生都被埋没在乡村野氓中,而且两汉由察举而成为官吏的士人只占总官吏人数的极少部分,众多唯利是图的小人利用察举机会,通过贿赂千方百计使自己成为被察举对象,这些很大程度上都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和浪费。第三,察举制在后期不断落寞,许多地方选举权被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他们不管被举者学问品质如何往往只推荐名望家庭的子弟,这样使得察举范围变得狭窄,被察举者也大都混水摸鱼、名不符实,察举制已蜕变为变相的世袭制,成为公卿大族维护自己势力的工具,社会上出现了官僚门阀集团,不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振动力学课程论文

振动力学课程读书报告 学号: 姓名:

一、历史演变的简述 结构动力学作为振动理论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是与振动理论的研究同时开始的,在这个领域内早期有影响的著作是德国K-Hohenemser和W-Prager的《结构动力学》,土建工程地震研究和飞机结构动力学是结构动力学早期应用的领域,后来这方面的论文和著作犹如雨后春笋,非常广泛和丰富。近几十年来结构动力学经过了深刻的变化,形成了现代结构动力学。 土木工程中历史上多次桥梁的重大事故使工程界很早就开始了桥梁的振动研究,建筑工程中地震灾害的惨痛教训迫使工程界一开始就把注意力集中到建筑物地震响应的预估上。航海事业的发展导致船舶结构动力学的形成,使人们开始研究板壳的振动。航空和航天工程中由于超声速高空飞行、导弹和航天器的特殊要求,已经把结构动力学作为飞机、火箭和航天器动力设计的基础。对于“结构”的概念,原来指土建的结构如梁、板、刚架、连续梁、拱、烟囱、水塔、厂房排架及筒仓等弹性体和塑性体构成的结构系统。接着扩展到航空的飞机结构、航海的船舶结构,包括了板壳及组合结构。后来又扩展到机械结构,例如轴、齿轮、连杆、支架及机架等三维元式的结构。随着振动理论在工程中应用的日益深入,在分析系统的动力学时把机器的机构以至整个机组系统都作为一个广义的结构系统来进行研究。此外,结构的概念也扩展到地质结构和岩石结构,甚至包括了各种接触问题。所以从现代结构动力学的观汽来看,只要可以从数学形式上可以抽象为弹性力学中一维元、二维元或三维元的系统都可以看作广义的结构系统。 组成结构的材料可以是弹性、塑性及脆性材料,如钢铁、有色金属、木材、橡胶、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岩石、泥土、高分子聚合物及复合材料等。这些材料,有线性的也有非线性的,另外结构系统的组合特性也就是装配特性也有非线性和线性的差别,因此结构系统由其材料和装配特性决定可以是线性系统也可以是非线性系统,描述结构系统的微分方程也就有线性微分方程和非线性微分方程。结构动力学应包括线性振动和非线性振动。严格地说,工程结构系统的响应都是随机的,只是当随机的因素很微弱时才当作确定性振动来分析。

中国察举制度总结

察举历史总结 我们都知道,国家的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中国若想在世界立足,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习,必然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但是我们也发现,从明清以来,中国逐渐的落后于世界的步伐,直到现在,中国在科学上面与欧美等发的国家有很大差距,甚至还没有一名真正的中国国籍人士取得诺贝尔科学奖,这不得不让人们反思,如今的教育制度,选才制度是不是还有不足。怀着寻找最佳选才方式,以及通过学习历史增加人生智慧的目的,我研读的阎步克老师编写的《察举制度变迁史稿》一书,受益颇多。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这本书,介绍了从汉朝察举制度的产生,发展,一直写到了隋朝科举制度形成的前夜,向我们展现了七百多年察举制度的变迁。现在我简要的介绍察举制度的制度的发展,并且阐述我个人的思考。 关于察举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并且成为了汉朝最为重要的选官制度。它的渊源更早的出现在秦朝,选拔有能力的官员。但是作为共识,它的正式出现还是在汉朝。据记载,在西汉文帝时期,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后来又诏书“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贤良特举策试制度正式形成。后来又发展了孝廉岁举制度。汉朝的主要察举科目可以分为:一,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科,主要是君主求得意见,被举荐的人以给出建议方法的办法分等得到官位;二,明经,明法和“知兵”,“治河”的科目,主要是为了选拔专门人才。三,秀才,孝廉二科。面向一切吏民,由州郡举荐。四,尤异,廉吏二科,主要是为了提拔有功绩的地方官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当时建立察举制度的初衷,还是为了能够得到真正有才能,有道德的人士帮助更好的治理国家。刚开始的时候选拔并没有特别严格的标准,至于什么样的人能够得到机会,很大程度上在于地方官员的判断标准,这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公平性的问题,开始时没有考试,只是后来逐渐需要考试来辅助检验。与此同时,一些研习文化经典的儒生开始参政。 到了东汉时期,选官制度经发展而趋于严密,察举制度也相应的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授试以职”,它的意思是,对秀孝,先委任以一定的职务,来让他熟悉官事,并且考察他的才能,合格的人,才能举荐到中央。这时候的主要特点是“以德取人”,光武帝重申德行为首。但是是不是有道德的人就一定有能力治理国家呢,这个当然也不一定,有什么来判断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呢?这或许也是当时人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察举的过程中,汉朝的主要成分,儒生和文吏,经过长期的矛盾斗争和融合,由此形成了一种既熟悉儒家经典,又通晓文法律令的角色,这样就逐渐形成了士大夫。东汉还出现了“以能取人”方针和“试职”“累功”的方法。到了东汉顺帝,也出现了“以文取人”的变化,即,把某种专门的知识的程序化考试,作为了认定官员资格的手段。后来阳嘉新制的产生,标志着“以德取人”和“以文取人”的并存,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制度化。 到了东汉末期,王朝和社会日益陷入到深刻的矛盾之中,察举制度的实施也遇到了深刻的危机,出现了“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的现象。长官举荐要考虑到士人的名望,士人也着意于培养这种名望。如何得到高的名望,在士林交游中谈论品题,清谈阔论,可以得到,这样发展下去,许多士人索性三察不起,九辟不就。而且故意抬高自己,不去应辟。甚至将入仕称为“屈身降志”。 “以族取人”,就是在举荐的时候,更加考虑到士人家族的名望,论族姓阀阅。东汉以来,许多衣冠士族日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色彩,官位,族姓,和文化的关系日益紧密,出现了汝南袁氏,弘农杨氏的时代传经出仕的家族,而且这些家族受到了权威士林舆论的高度崇敬和赞扬。这种现象同时意味着“士”和“族”的结合更加紧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