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前我国气象台站创建历史概述
我国天气预报业务

我国天气预报业务一、历史的回顾1. 初创阶段1950年3月1日中央气象台成立,中央气象局与中科院合作建立了“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在台站稀少、通信落后(莫尔斯电码无线通信)的条件下,开展了全国天气预报工作,天气预报技术主要是天气图分析和预报。
2. 曲折发展阶段1957年制定《1956年—1967年气象事业发展远景规划》确定了服务的思想和以农业服务为重点的方针。
从1958年开始,一方面,气象事业有所发展,建立大量的气象站,无线通信向有线通信转变,开展中长期天气预报业务,“正压过滤涡度方程模式”于1960年4月在中央气象台投入业务,1965年3月向全国台站发布48小时500百帕天气形势预报;另一方面,1958年大跃进及以后的极左指导思想对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提出“以群为主”、“以土为主“、”以小为主“的技术原则,否定天气图,是天气预报技术上的倒退。
3.“文化大革命”阶段大批科技人员下放农村劳动,天气预报技术几乎无进展,值得一提的只有两件事,第一,1970年中央台建立气象卫星云图接收和应用业务,此后,各省建立了该项业务;第二,通信系统有所改进,1974年10月1日北京气象传真广播正式开始。
4. 大发展阶段(1)气象通信系统有了长足进展●1980年建成北京—区域中心的自动转报系统●1991年升级为计算机广域网●1997年完成卫星通信与地面通信相结合的气象通信系统(2)数值预报业务大发展1978年底,中央气象局确立了以数值分析预报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气象信息和预报技术方法的天气预报技术路线,在这条路线指引下,NWP有了很大的发展:●1982年2月北半球大B模式、4月有限区域小B模式投入业务—起步—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1991年6月北半球和全球谱模式T42L9投入业务●1995年6月升级为T63L16●1997年6月升级为T106L19●2002年3月更新为T213L31—有限区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有限区域模式1991年为LAFS(垂直15层,水平分辨率为1.875°)●1995年6月升级为HLAFS(垂直15层,水平分辨率为1°)●1998年水平分辨率达到0.5°●2002年将提高到0.25°— 1996年建立了台风数值预报业务— 1997年华北地区区域中尺度模式投入业务— 1998年建立了核污染扩散预报模式— 2001年建立了大气污染数值预报模式— 2002年建立了沙尘暴数值预报模式一个完整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系统在国家气象中心建立和运行。
浅析地面气象台站历史沿革数据文件制作与应用问题

浅析地面气象台站历史沿革数据文件制作与应用问题摘要:气象台站历史沿革信息既是气象观测记录数据的一项重要背景信息,又是了解、管理与应用气象数据必须具备的基础信息。
本文首先概述了气象台站历史沿革数据文件,并重点列举制作和应用地面气象台站历史沿革数据文件时的一些问题,仅供参考。
关键词:地面气象台站;数据文件;制作;问题1气象台站历史沿革数据文件概述气象台站历史沿革数据文件格式是历史资料信息化的基础,是气象服务的技术支撑。
气象台站历史沿革数据文件格式是记录气象台站建设发展历程,反映气象台站历史发展变化的重要档案资料。
气象台站环境、观测场变动、台站迁移、观测要素增减、观测仪器的变动等信息,不仅是气象数据有效应用的背景信息,还是影响气候资料均一性变化的重要条件。
按照《气象台站历史沿革数据文件格式(QX/T 37-2005) 》, 气象台站历史沿革数据内容由20个项目组成。
气象台站历史沿革数据文件简称“L文件”, 为文本文件,包括地面(LD)、高空(LG)、辐射(LR)。
项目标识码及名称如下:01: 台站名称 02: 区站号03: 台站级别 04: 所属机构05[ 55] : 台站位置06: 台站周围障碍物07[ 77] : 观测要素 08: 观测仪器09: 观测时制 10: 观测时间11: 守班情况 12: 其他变动事项13: 图像文件 14: 观测记录15: 观测规范 16: 预留17: 预留 18: 预留19: 沿革数据来源 20: 文件编报人员气象台站历史沿革数据文件主要来源于各类原始记录、观测薄、自记纸和各类台站档案。
地面气象台站历史沿革(LD)数据主要来源于地面气象观测记录月报表(气表-1―气表-8)、年报表(气表-21)、观测记录薄、自记纸、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A文件、J文件、Y文件)。
2地面气象台站历史沿革数据文件制作与应用问题在制作和应用地面气象台站历史沿革数据文件时,20个项目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不是单独存在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2.1台站沿革数据文件中03项“台站级别”变动台站沿革数据文件03项“台站级别”描述台站级别变动情况。
关于梦想之成,中国气象的简短资料

关于梦想之成,中国气象的简短资料关于梦想之成,中国气象的简短资料梦想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火花,是引领我们前进的动力。
而中国气象作为一个重要的行业,也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本文将以关于梦想之成,中国气象的角度为主线,介绍中国气象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展望。
一、中国气象的发展历程中国气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前200年左右,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和农业科学家已开始观测天象和气候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气象观测和预报也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气象事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建立了中央气象局和各级气象观测站,开展了大规模的气象观测和研究工作。
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中国气象系统还积极参与了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工作。
二、中国气象的现状中国气象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完善的体系。
中央气象局作为最高气象管理机构,负责制定气象政策和规划,统筹协调全国气象工作。
各级气象观测站和气象预报部门遍布全国各地,能够提供准确可靠的气象预报和服务。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气象组织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气象科技水平。
三、中国气象的梦想中国气象的梦想是成为世界一流的气象强国。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中国气象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1. 提高气象预报准确性:气象预报是气象工作的核心,准确的气象预报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因此,中国气象应加强观测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 加强气候变化研究: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中国气象应加强气候变化的研究,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和措施,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 推动气象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气象应积极推动气象科技创新,加强与其他领域的合作,探索新的观测方法和预报模型,提高气象科技的水平和应用能力。
4. 提升国际影响力:作为一个拥有庞大气象体系的国家,中国气象应积极参与国际气象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成果,提升自己在国际气象领域的影响力和地位。
气象台发展历史论文

气象台发展历史论文气象台是指具有气象观测、预报和研究能力的机构,主要负责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和研究,为社会提供准确的气象信息。
气象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通过天文观测和自然现象来预测天气变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气象学的发展,现代气象台不断完善,成为了国家重要的公共服务机构。
本文将通过回顾气象台的发展历史,探讨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变迁。
在古代,气象台主要依靠天文观测和自然现象来预测天气变化。
例如,人们通过观察月相、星象和云彩等自然现象来判断天气的变化,这种预测方法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天气的变化。
随着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开始探索天气背后的科学规律,逐渐形成了气象学这门学科。
近代以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气象台的观测预报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19世纪,气象台开始建立国际气象观测网,实现了气象信息的国际共享与交流。
20世纪以来,气象卫星、雷达、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技术的应用,使得气象台的观测预报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当前,随着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人们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气象台不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观测预报能力,还需要加强与其他相关领域的协作,为社会提供更加全面的气象服务。
同时,气象台还需要更加注重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气象知识的认识,增强公众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
总之,气象台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服务机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古代的天文观测到现代的高科技应用,其观测预报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未来,气象台需要不断适应社会的需求,保持对于天气气候变化的准确预测,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加可靠的气象信息。
随着气象技术的不断进步,如卫星气象、雷达气象、数值天气预报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气象台的观测预报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些先进技术使气象台能够更准确地监测和预测气象现象,包括气温、降水、风力等,准确预警和预报各种气象灾害,为人们的生产、生活、交通、航空等提供可靠的气象服务和保障。
中国的气象与天文观测历史

重要事件
公元前2000年,中国开始观测天文现象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设立天文台,进行天文观测 公元1054年,中国观测到超新星爆发,记录在《宋史》中 1957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启航天时代
杰出人物与贡献
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
祖冲之:计算出了圆周率,对天文学和数学做出了重要贡 献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干扰影响:影响观测精度、观测时 间、观测效果等
观测结果:修正后的观测结果更准 确、更全面,有助于天文研究与探 索
气象与天文观测的交叉学科研究
天文观测对气象 学的影响:天文 观测提供了地球 大气层的变化规 律,为气象学提 供了重要的数据 支持。
气象学对天文观 测的影响:气象 学提供了地球大 气层的变化规律, 为天文观测提供 了重要的数据支 持。
当代天文观测的新领域
气象与天文观 测的相互关系
天文现象对气象的影响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磁场,影响气候 月球引力:影响潮汐,影响天气 彗星、流星:影响大气层,影响气候 恒星、行星:影响地球自转,影响气候
气象现象对天文观测的干扰与修正
气象现象:如云层、雾霾、雨雪等, 会对天文观测产生干扰
修正方法:通过调整观测时间、选 择最佳观测地点、使用先进观测设 备等方法进行修正
近现代气象观测的兴起
19世纪中叶,欧洲开始建立气象观测站 1873年,中国在台湾设立第一个气象观测站 1904年,中国在青岛设立第一个气象观测站 1912年,中国气象局成立,标志着中国近现代气象观测的兴起
当代气象观测技术进步
卫星遥感技术:通 过卫星观测地球大 气,获取全球气象 数据
超级计算机:用于 气象数据的处理和 分析,提高天气预 报的准确性
【免费下载】中国气象简史

全国气象科学技术大会今天在北京开幕。
这是气象行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行业的动员大会,必将成为我国气象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进入21世纪,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
科学技术创造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气象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是我们国家,更是气象科技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
只有抓住科技革命稍纵即逝的难得机遇,显著提高气象科技实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
今天,我们站在“十一五”的开端,回望过去的五年,气象事业前进的轨迹依然让人心潮澎湃。
"战略"促发展“十五”是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关键"首先突出地体现在整体战略的探索、凝练和提升,为“十五”气象事业和科技发展谱下了精彩的序曲和奏鸣。
期间,中国气象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首先提出了“拓展领域、科技兴气象、人才强局”三大战略,有力地促进了事业发展,进而于2004年开始了中国气象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略研究工作,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
为什么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战略研究?答案很明确,就是“发展”。
因为随着气象科技的不断进步,世界范围内对天气的认识已经扩展到气候系统五大圈层及其相互作用,气象业务已经从传统的天气预报扩展到气候预测、气候变化预估、大气成分监测与分析等领域,气象事业已经深入到政治、经济、社会、国家安全、环境外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方面面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此,站在国家利益和整个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层面上统一规划中国气象事业,进一步认识气象事业的真正内涵;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层面上,重新审视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的需求;站在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经济、科技全球化的层面上,确定未来20年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已成为紧迫而现实的任务,更成为战略研究的动因。
天气预报曾经是军事秘密

天气预报曾经是军事秘密作者:周冉来源:《百姓生活》2013年第04期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每天的播出时间只有5分钟,却稳居收视率的前几位。
日前,几位《天气预报》栏目的创办元老,讲述了这档节目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多元的30载历程。
60年前,明天的天气是个秘密现在的人也许无法想象,在60年前,明天是啥天气这件事,还是个被严格管制的军事秘密。
1949年12月,新中国第一个国家气象机构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气象局成立,直接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领导,职能是为国防服务。
老百姓如果想知道明天的天气,只能从当天傍晚的晚霞里猜测一二。
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出于经济建设和防范灾害天气的需要,天气信息开始解密。
同年8月1日,毛泽东、周恩来签署命令,将各级气象组织从军事等级转到政府等级,气象信息开始为经济建设服务。
从1956年开始,中国的老百姓可以从广播里听到天气预报了,《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工人日报》等也会刊登第二天的天气情况。
1979年,中央气象台副台长王世平随团到日本访问。
日本当地一家气象台热情招待,晚餐时,主客双方边聊边品酒,气氛十分热闹。
突然,屋里的电视屏幕上走出个小伙子,指着背后的一幅日本地图认真讲解。
屋里的日本人一下全都不说话了,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屏幕,几分钟后讲解结束,大家才继续喝酒聊天。
这景象让王世平吃惊不已。
日方代表说,这就是日本的电视天气预报,这些气象信息由国家提供,由公司加工制作成电视节目,再通过电视向公众发布。
中国气象人,第一次见识到以电视传播气象信息的巨大效应。
在回国的路上,代表团就开始讨论,中国的天气预报也应该有电视版。
1980年7月,《天气预报》节目亮相央视1979年,中央气象台和中央电视台开始协商合办天气预报电视栏目。
由于双方都没有经验,最后大家决定,先效仿国外。
当时,西方的气象节目大部分是由气象专家来主持。
央视本身主持人不多,对气象知识也不了解,决定由气象台派人担任主持。
我国气象灾害

我国地域广大,地势复杂,季风气候明显,是世界上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
影响我国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冷害、冻害、寒害、暴雪、沙尘暴、大雾、冰雹、雷暴、龙卷、大风、热浪、干热风、连阴雨等。
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整个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左右。
而与气象条件有关的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崩塌、沙漠化、地面沉降、森林和草原火灾及农、林、草原病虫害等生态环境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更是无法统计。
我国气象灾害的主要特点是: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群发性强,连锁反应显著,灾情严重等。
暴雨洪涝1。
概述洪涝通常是它指由于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和城乡或因长期降雨等产生积水或径流淹没低洼土地,造成农业或其他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河流众多,季风气候十分显著。
由于降水在季节上的分布极不均匀,全年降水大多集中在夏半年,降水年际变化又十分明显,因而洪涝灾害甚为频繁,是影响我国国计民生的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
据1950~1999年资料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洪涝灾面积为942。
4万公顷,严重洪涝年份农田受灾面积可达1300万公顷以上。
例如,1954年是建国以来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年,这一年全国洪涝受灾面积达1600万公顷;其中长江流域就有317万公顷;耕地被淹,3.3万人死亡。
根据洪涝的表现形式及危害的不同,可分为洪灾、涝灾。
湿害。
其中:洪灾是指因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和城乡,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
依照江河洪水成因的不同,又有暴雨洪水、融雪(冰川)洪水、冰凌洪水、风暴潮洪水等,其中又以暴雨洪水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
涝灾是指因长时间大雨或暴雨产生的积水或径流淹没低洼土地所造成的灾害。
湿害是指因长期阴雨(降水强度不一定很大),地下水位升高及洪、涝灾过后排水不良或早春积雪(或表面湿冻土)迅速融化,在土壤尚未化通时水分下渗受阻等,使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引起的灾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辛亥革命前的气象台站多为外国人所建1.1 外国传教士把西方近代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传入中国我国近代气象观测起步较早。
17—18世纪,温度、气压、湿度、雨量、风速等气象观测仪器在欧洲陆续被发明和应用,气象观测台站应运而生。
不久,随着中西文化交流及商贸往来,近代气象观测仪器和观测方法开始传入我国。
明万历年间,中国实行开教,西方传教士开始络绎不绝来到中国。
这些传教士大多受过西方近代高等教育,既是传教士,又是科学家,他们将基督教思想传播给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近代科学和文化。
其中,“观天”、“修历”是西方传教士最重要的活动领域,他们以“钦天监”为活动中心,积极传播西方近代观象理论和方法,对我国的天文、气象科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中国气象科学发展史来看,明清时期正是我国古代气象科学与西方近代气象科学的交融时期,也是我国近代气象观测的开创时期。
最早把西方近代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传入中国的是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他于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来到澳门,次年进入内地传教,1660年奉召进京纂修历法。
当年,他在呈献给顺治皇帝的贡品中,就有西方早期的温度计和湿度计。
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南怀仁担任钦天监监副,次年受清圣祖之命改建北京古观象台。
期间,1949年以前我国气象台站创建历史概述吴增祥(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北京 100081)摘要:由于时代的特殊性,1949年以前我国气象台站的创建背景及发展历程非常复杂、曲折,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多元化特征。
辛亥革命前的气象台站多为外国人所建,清末年间我国开始在一些农林试验场创办测候所。
“中华民国”建立后,开创了我国气象台站建设新纪元。
由于战争、动乱或经济等多方面原因,气象台站建设艰难曲折,发展很不平衡。
20世纪20—30年代中期,在民国“中央观象台”、“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的积极推动下,气象台站建设曾有过辉煌时期。
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许多地方气象台站遭受破坏或被迫停止工作,国家气象台站建设计划严重受挫。
为军事气象保障服务的国防、航空气象台站,成为这一时期我国气象台站网的主体。
关键词:气象台站,建设DOI:10.3969/j.issn.2095-1973.2014.06.008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Establishment of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China Before 1949Wu ZengxiangNational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entr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Abstract: Due to the peculiarity of the times, before 1949 there were full of ups and downs in the making of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of our country in terms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ir establishment. Their development progress is very complicated, bearing multi-ele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semi-colonialism and semi-feudalism. Before the Revolution of 1911,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were mostly set up by foreigners. Towards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weather observatories were run by some agriculture and forest experimental yards.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China ushered in a new era in terms of their construction. Owing to wars, social unrest, shaky and unstable economy, the construction course was tortuous and unbalanced. Not until the middle of the 20’s and 30’s of the 20th century did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enter into a prosperous period, thanks to the active promotion of “the Central Observatory” and “the Meteorological Institution of the Central Research Institute” at that time.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broke out in 1937. As a result, many loc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were destroyed or forced to stop their operation. However,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for the purpose of national defense and aviation or in the service of militarily meteorological safeguard became the mainstay of the meteorological station net in that period. Keywords: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establishment收稿日期:2014年3月17日;修回日期:2014年3月31日作者:吴增祥(1945—),Email:zll_352@他制造了包括“验燥湿器”(湿度计)和“验冷热器”(温度计)等天文气象仪器,并在他撰写的《灵台仪象志》中,详细介绍了温度计、湿度计的制作、使用和校验的方法。
现存的气象观测记录表明,最早在我国使用温度计进行观测的是法国传教士宋君荣(Antoine Gaubil),也就是竺可桢先生在《前清北京之气象记录》中所说的哥比神父。
他于1743年7月开始使用酒精温度表在其北京寓所进行气象观测,并留下了大约250组的气温观测记录[1-2]。
此后,法国耶稣会及俄国东正教会教士在北京、上海等地一些教堂陆续进行气象观测活动。
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俄国东正教会组织在北京开始进行连续的气象观测,观测的气象要素有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雨/雪量、天空状况等,这是我国最早定时、系统的气象观测。
1849年俄国东正教会正式建立“北京地磁气象台”(39°57’N、116°28’E),为外国教会组织在中国创建的第一个气象台,其观测记录从1841年开始,断断续续一直延续到1914年。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巴黎耶稣会神父在上海董家渡修道院进行气象观测。
1872年12月,在徐家汇建立观象台。
次年7月,迀入新址(31°12’N、121°26’E)进行气象观测。
徐家汇观象台的机构随着科研、业务的发展,先后建成外滩、佘山、菉葭浜三个附属台。
其观测业务、科研领域广泛,涉及天文、气象、地磁、地震、授时、重力、大气物理等科学,成为远东和国际著名的综合性观象台。
同时,上海徐家汇观象台也是近代西方教会组织及外国殖民者在华进行气象科学交流和气象情报活动的中心,对我国近代气象观测和气象科学事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徐家汇观象台的气象观测项目从少到多,从地面到高空不断拓展。
自1872年建台以来,气象观测记录从未中断,一直延续到建国后,是我国近代气象观测连续记录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气象台站。
除了北京地磁观象台、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外,据不完全统计,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40年代,外国传教组织、学校和传教士在我国设立的气象观测站点有80余处,其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3]。
其中,许多教堂是为徐家汇观象台所托进行气象观测,有的地区的气象观测持续数十年。
他们多数按照徐家汇观象台的要求,定期将观测记录传报到徐家汇观象台。
除提供徐家汇观象台天气预报外,由徐家汇观象台汇编出版,并为西方教会国家定期寄发气象资料。
1.2 外国殖民者建立的气象台站16世纪初,欧洲殖民主义者到东方寻找殖民地。
明嘉靖年间,葡萄牙人首先来到我国,以租借为名占据澳门。
此后,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殖民者接踵而来。
18世纪,英国逐渐垄断了对华贸易。
为了榨取中国更多的财富,英国把鸦片贩运到中国,并于19世纪中叶前后两次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由于清政府的无能,被迫与英、法、美等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我国丧失了许多主权,从此独立的封建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此后,沙皇俄国、德国、日本等列强也不甘落后,通过各种借口,武装入侵中国,争夺势力范围。
他们在强占的租界地或势力范围内,建立了各种类型的气象观测站、测候所,收集气象情报,直接为列强的军事、航运及商贸等活动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辛亥革命前外国殖民者曾在我国建立的气象台站有上百个(含清政府海关及港澳台气象观测站点)。
这些台站的大部分观测记录比较完整,观测年代比较长,连续气象观测30年以上的台站有70多个。
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港英政府建立的“香港皇家天文台”和德国海军建立的“青岛观象台”。
香港天文台(22°18’N、114°10’E)于1884年元旦开始正式观测,1912年由英皇佐治五世颁赐予“香港皇家天文台”称号。
其业务范围除了气象观测、地磁观测和天文观测外,在地球物理学、天文学、海洋学、航空气象学、空气污染气象学等科学的观测、研究和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有成效的工作,为近代远东著名的气象台之一。
青岛观象台(36°04’N、120°19’E)于1898年3月1日开始气象观测,始称“青岛气象天测所”,1911年1月更名为“皇家青岛观象台”。
自建立以来,归属经历几次变动,但其气象观测记录仍然比较连续、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