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育心理学人物归纳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人物汇总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人物汇总1. 皮亚杰(Jean Piaget): 他是瑞士心理学家,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强调儿童的思维是通过适应环境中的刺激不断发展的。
2.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他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创始人之一、他的理论关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冲突和无意识意向。
3.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他是德国哲学家,提出存在主义的观点,认为正面对人类存在的真实性和有限性是重要的。
4. 巴赫金(Lev Vygotsky): 他是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社会文化学习理论,认为文化和社会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
5. 斯金纳(B.F.Skinner): 他是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环境刺激对个体行为的塑造作用。
6. 马斯洛(Abraham Maslow): 他是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人类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7. 罗杰斯(Carl Rogers): 他是美国心理学家,倡导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个体在积极和有助于成长的环境中能够实现自我实现。
8. 包尔斯(Jerome Bruner): 他是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与环境互动来建构新的知识与理解。
9. 康德(Immanuel Kant): 他是德国哲学家,强调理性在知识获取中的重要性,提出了认识论和伦理学的理论。
10. 赫康(Erik Erikson): 他是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关注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中的身份认同和个人发展。
11. 约翰·迪维(John Dewey): 他是美国教育家和哲学家,提出了经验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该基于个体实践和经验。
12. 皮亚杰(Alfred Adler): 他是奥地利心理学家,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个别心理学理论,重视个体的社会意识和目标导向的行为。
教育心理学人物汇总

教育心理学一、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成立第一个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二、桑代克:1、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迁移的共同要素说: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3、遗忘的痕迹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小腿岁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4、学习理论的尝试—错误说三、奥苏泊尔:1、遗忘的同化说:遗忘的实质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A积极遗忘:高级观念代替低级观念,使低级观念遗忘;B消极遗忘:在原有知识结构不巩固,出现的以原有的观念代替表明相同而实质不同的新观念)2、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1)、学习分类: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P48-49)A: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包括客观条件也包括主观条件。
B:客观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C:主观条件:第一,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或倾向性;第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第三,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之间进行充分的相互作用,使新知识获得实际的意义即心理意义。
汇总:奥苏伯尔认为,只有同时满足了上述两方面的条件,才有可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使新学习的材料的逻辑意义转化为对学习者的潜在意义,最终使学习者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获得心理意义。
(3)、接受学习的实质和技术(P49-50)接受学习的实质是认知结构中概念同化的过程,从而使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4)、先行组织者技术:界定: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教育心理学人名总结

教育心理学人名总结一.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心理学之父”)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成立第一个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二.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1、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迁移的共同要素说;3、遗忘的痕迹衰退说;4、尝试—错误说。
三.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先行组织者”)1、遗忘的同化说;2、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3、现代认知迁移理论的代表之一(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 4、学习情境中的成就动机。
四.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1、遗忘的动机说(遗忘是因为一些记忆被压抑,压抑理论);2、20世纪40年代,提出有关儿童个性、社会适应以及心理卫生等问题进入教育心理学学科中。
五.廖世承:1924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六.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七.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包括:动作的定向,物质与物质定向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内部言语)。
八.著名现代认知派心理学家---安德森:1、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包括: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2、现代认知迁移理论的代表之一。
九. 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1、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理论(包括: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2、根据反映活动的不同,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十.美国著名的认知结构心里学家---布鲁纳:1、认知-结构学习论(发现学习);2、发起课程改革运动;3、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包括: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十一.劳伦兹:动物身上:“印刻”十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1、认知发展阶段论(包括:感知,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2、道德发展阶段论(包括:他律,自律)十三.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两难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十四.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1、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事例:“上课提问时,难度适当”)2、提出发展观(基本内容包括:文化历史发展、心理发展、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十五.艾里斯:理性情绪疗法(ABC理论)十六.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1、教学目标分类2、掌握学习理论3、教育评价理论4、课程开发论十七.勒温:提出群体动力的观点十八.罗森塔尔:教师的期望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十九.鲍姆宁: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二十.威特金:场独立与场依存(对事物判断和知觉方面的差异)二十一.吉尔福德:辐合型与发散型((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特征的差异)二十二.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1、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白鼠迷箱实验);2、提倡程序教学3、教学机器的最大贡献者(发明者是普莱西);二十三.俄国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狗分泌唾液实验,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二十四.塔式塔学派心理学家---苛勒:完型—顿悟说(黑猩猩取香蕉实验)二十五.班杜拉:1、自我效能感理论 2、社会观察学习理论(替代性强化)二十六.需要层次理论提出者和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成败归因理论(唯一可控因素是努力程度):美国心理学家---维纳。
教育学心理学名人

教育学名人1.现代教育学之父: 赫尔巴特2.教育学之父: 夸美纽斯3.现代心理学之父 : 比维斯4.心理学之父 : 桑代克5.中国现代心理学之父”的王国维6.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 柏拉图7.外铄论--荀子、华生 洛克8.遗传: 高尔顿 霍尔 董仲舒9.环境: 华生 洛克17世纪)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的理论基础。
最早对班级授课制(兴起于17世纪的乌克兰)进行了阐述。
提出了“泛智教育”。
把教育学作为了一门学科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组织进行论述。
他主张“一切只是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这是以个人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
1632年《大教学论》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现代教育的代表。
他的思想集中反应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中。
他认为教学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它以新的知识观和知识形成观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
将儿童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化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
生活本位论 教育学的多元发展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经验课程论 活动课程论 现代教育代表,主张新三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生物起源说(美国)心理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起源说教师成长4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八阶段---- 职前教育;引导;能力建立;热心成长;生涯挫折;稳定与停滞;生涯低落;生涯退出阶段预备生涯-- 专家生涯;退缩生涯;更新生涯; 退出生涯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应在《论语》中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提出了“平行影响”,促成了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
的教育思想属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
、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
教育心理学人物归纳(最新整理)

环境决定 论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继承华生的环境决定论
二因素论:个体内在的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
二因素论
潘菽
海德
赫尔
吉尔福德
美国
弗洛伊德 莫雷
凯尔曼
詹姆斯
德鲁克
马卡连柯
埃拉斯莫斯
彼得·麦克费尔 英国
马卡连柯
苏联
朱熹
第斯多惠
赫尔巴特
凯洛夫
斯宾塞
英国
荀子
孟子、弗洛伊德
舒尔茨
杜威
美国
康德
德国
《教育心理学》
任何一种品德结构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1958 年
《人际关系心理学》 “归因理论”产生的标志
人本主义心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代表人物
《教育心理学》
中国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 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家 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
《发生认识论》
“符号类似物”思维理论 德育的认知模式 发生认知论
研究道德所采用的方法是:对偶故事法
儿童的认知发展要经过: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联结派的 学习理论
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邻近学习理论 继承华生的环境决定论;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创始人
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
反应结果的功能包括:信息功能、动机功能、强化功能
模仿的形式包括:直接模仿、综合模仿、象征模仿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
1920 年
人工概念研究
1967 年
创立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理论“
20 世纪 40 年代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重要人物归纳(

教育心理学的重点人物归纳1.朱熹——“学不躐等”;教育神话起源说。
2.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3.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产婆术。
4.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教育遵循自然”;将心理学引入教育的第一人。
5.柏拉图——《理想国》。
6.昆体良——《雄辩术原理》世上第一步研究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提出分班教学。
7.夸美纽斯——“泛智”;“教师是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大教学论》;“班级授课制”8.赫尔巴特——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传统教育学代表。
9.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无目的论;现代教育理论代表。
10.马卡连柯——“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量可能的尊重一个人”。
11.赞科夫——“一般发展理论”;《教学与发展》。
12.泰勒——课程设计—目标模式;将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教育评价之父”。
13.罗杰斯——非指导教学模式;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4.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
15.冯特——莱比锡大学心理实验室;“心理学的始祖”;构造主义心理学(铁钦纳)(内省)。
16.裴斯泰洛奇——“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个人本位论;师范教育奠基人。
17.廖世承——我国编写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18.劳伦兹——印刻现象;关键期的发现.19.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道德发展阶段论20.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2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22.加涅——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教学目标分类)P460;23.比纳、西蒙——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法国)24.推孟——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商.25.韦克斯勒——韦氏量表——离差智商26.布卢姆——掌握学习;教学目标分类(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27.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狗分泌唾液的实验。
28.桑代克——联结-试误学习理论-饿猫的实验;相同要素学习迁移理论;教育心理学之父。
29.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程序性教学。
教育心理学100位名人总结,附照片,详细介绍(张春兴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总结1.艾宾浩斯德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赫尔曼·艾宾浩斯他发现了一些遗忘规律。
先学习到的知识首先以很快的速度被遗忘,然后会缓慢下来。
而已经长时间记住的东西,则很难被彻底忘记。
这就是著名的“遗忘曲线”,这个也被称为“艾宾浩斯曲线”。
曾经指出心理学有源远流长的过去,但却只有短短的历史。
2.柏拉图古希腊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并称为希腊三贤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
主张1.教学方法应重视个别差异2.教育目的旨在谋求身心均衡发展3.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主张顺应本性,培养习惯启发心智的教育原则。
4.裴斯泰洛齐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他热爱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教育革新的执着追求,在教育理论上许多独创的论述,不仅为世界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一切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令人十分崇敬的形象。
教育心理学理念:1.人性中含有原始性,社会性与道德性2.强调以爱为教育的中心3.在教学上强调使学生的头(心智)、心(情义)、手(行动)三方面均衡发展4.重视儿童个性发展5.赫尔巴特瑞士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在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与之比肩,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之后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1.人类的心兼具有知、情、意三种功能2.教育应以道德为先,而道德教育之实施则以自由、完美、善意、权利、正义为基础3.重视儿童兴趣4.教学重程序6.孔子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
教育心理学人名整理

30奥苏Βιβλιοθήκη 尔30奥苏泊尔美国
先行组织者技术。(引导性材料)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现代迁移理论的代表。 同化说。认为遗忘的实质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同化的过程。 将内驱力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4
桑代克
5 6 7
伍德沃斯 乌申斯基
卡普捷列夫 俄国
8
布鲁纳
美国
《教育过程》
9 10 11
房东岳 廖世承 劳伦兹
中国 《教育实用心理学》1908年 翻译日本小泉又一的著作,是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翻译著作。 中国 奥地 利 《教育心理学》1924年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教科书。 通过研究动物印刻现象,提出关键期。5岁以前智力;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 5岁乐器;9岁(小学三年级)道德形成;10岁以前外语。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9-11岁;形 式运算阶段12-15岁)。 发展的实质是个体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该过程包括四个概念:图式,同化,顺 应,平衡。其中,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他律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对偶故事法。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三水平六阶段)。道德两难法。 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人格发展理论。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1.5岁);自主感 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 (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将父母教养行为分为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 将认知方式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将认知方式分为辐合型和发散型。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1905年编制了智力量表,后经斯坦福大学的推孟修订,1916年发表斯坦福-比纳量表(即 S-B量表),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的智力量表(比率智商)。公式IQ=(MA/CA)*100 1936年编制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公式IQ=100+15Z 将智力分为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 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 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提出双重进度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年级制和非年级制结合起来。 提出掌握学习理论。给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足够的学习时间让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 程度(80%-90%)。 程序教学的始创者。 提倡程序教学。依靠教学机器或程序教学化教科书呈现学习程序,使学生循序个别学习 。从编写程序教学教材到实施程序教学所依据的原则有:小步子原则、积极反应原则、 及时强化原则、自定步调原则、低的错误率原则。 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强化;消退;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 学习层级分类。八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学习层级结构(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 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心慈连衍 变该鬼节。(心慈连演变改鬼节) 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类。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信息流;控制结构)P3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
德国
最早讲授教育学、“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卢梭
《爱弥尔》
亚里斯多德
古希腊
《政治学》
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
柏拉图
古希腊
《理想国》
苏格拉底
古希腊
助产术(或叫“产婆术”)
《学记》
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师严然后道尊”、“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等”、教学相长、循序渐进
强调社会文化背景对人格发展的作用
韦特海默、苟勒、考夫卡
格式塔学派代表人物
林格伦
把学习分为:技能和知识的学习、概念学习、态度学习
彼得罗夫斯基
把学习分为:反射学习、认知学习
盖齐
把学习分为:应答性学习、接近学习、操作学习、观察学习、认知学习
加涅
1969年
《学习的条件》
第一次提出“教学心理学”;
把学习分为五类:语言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
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
霍姆斯、雷特
1974年
社会适应量表
冯特
德国
1879年
创办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诞生科学心理学,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潘菽
《教育心理学》
任何一种品德结构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海德
1958年
《人际关系心理学》
“归因理论”产生的标志
赫尔
1920年
学生课堂学习动机的组成部分包括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
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命题学习
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乌申斯基
《人是教育的对象》
俄国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之父
弗拉维尔
元认知研究的代表人物
凯勒
1968年
提出个人化教学系统
奥斯古德
提出三维迁移模式
推孟
提出智商概念
冯忠良
提出“结构一定向”教学理论
韦伯
1971年
提出“一致性分析”教学模式
提出开放课堂教学模式
罗斯塔尔
发现教师的积极期待对学生具有正向引导作用
加德纳
提出多重智力论
辛普森
1966年
提出动作技能的七层次结构理论
柯尔伯格
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
里德
迁移的图式理论的代表人物
传统教育学代表
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上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
凯洛夫
《当代教育学》
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斯宾塞
英国
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
荀子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孟子、弗洛伊德
内发论
舒尔茨
人力资本理论
杜威
美国
《民本主义与教育》
儿童中心主义
在做中学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教育心理学名人名著理论统计
卡普捷列夫
俄国
1877年
《教育心理学》
第一部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教育学著作
桑代克
美国
1903年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创始人;
西方公认的世上最早的、比较科学系统的教育心理学专注
联合主义心理学鼻祖
使用小猫逃出迷笼的实验解释试误学习现象
共同要素论;
提出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
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平行影响”教育思想
埃拉斯莫斯
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
彼得·麦克费尔
英国
德育的体谅模式
马卡连柯
苏联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朱熹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第斯多惠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
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
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家
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
曼德勒
“符号类似物”思维理论
皮亚杰
瑞士
《发生认识论》
德育的认知模式
发生认知论
研究道德所采用的方法是:对偶故事法
儿童的认知发展要经过: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心理发展涉及四个重要的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影响和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及平衡化
巴甫洛夫
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华生
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格思里Βιβλιοθήκη 邻近学习理论斯纳金
继承华生的环境决定论;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创始人
班杜拉
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
反应结果的功能包括:信息功能、动机功能、强化功能
模仿的形式包括:直接模仿、综合模仿、象征模仿
格式塔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映的联结,而是由有机体积极主动的形成新的完成或认知结构
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托尔曼
S—O—RD
布鲁纳
美国
20世纪60年代
课程改革运动
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述为“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学习的最佳方法是“发现学习”
用“认知结构”取代“完形”
1994年
奥苏贝儿
学生的学习是通过同化,将当前的知识与认知结构建立非人为的,实质的联系,使知识结构不断发展的过程
最核心的理论:学习条件学说
珍尼特·沃斯
“三重四面”
泰勒
学习目标之父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第一个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
论证班级组织,奠定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泛智教育”
维果茨基
前苏联
最近发展区:教学一方面要适应学生现有的水平,但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学对发展的主导作用,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提出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观,后经列昂节夫、鲁利亚的完善,形成“维、列、鲁”学派
埃里克森
以精神分析为基础的心理学家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乳儿期、婴儿期、学前期、学龄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
孔子
《论语》
“有教无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因材施教
克拉蒂
提出知觉一动作技能的三层次理论
比奈
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的设计者
吉尔福特
三维结构理论
斯腾伯格
智力三元论
提出“应用智力”培养方案
韦克斯勒
提出“离差智商”概念
罗杰斯
人本主义代表人物;
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非指示性原则
马斯洛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
廖世承
中国
1924年
《教育心理学》
中国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
安德森
人工概念研究
吉尔福德
美国
1967年
创立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理论“
弗洛伊德
20世纪40年代
加入“儿童的个性”“社会适应性”“生理卫生”、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
莫雷
“联合性学习机制”“运算性学习机制”
凯尔曼
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阶段包括:顺从、认同、内化
詹姆斯
西方最早比较系统的研究自我概念
德鲁克
目标管理
马卡连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