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媒介市场竞争
各种媒介优缺点分析

各种媒介优缺点分析报纸、电视、广播、杂志、户外、售点、网络等七大类的各自优劣势一、报纸在传统四大媒体中,报纸无疑是最多、普及性最广和影响力最大的媒体。
报纸广告几乎是伴随着报纸的创刊而诞生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版式更灵活,印刷更精美,报纸广告的内容与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所以报纸与读者的距离也更接近了。
报纸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接受信息的主要媒体。
报纸的主要特点有:1、传播速度较快,信息传递及时对于大多数综合性日报或晚报来说,出版周期短,信息传递较为及时。
有些报纸甚至一天要出早、中、晚等好几个版,报道新闻就更快了。
一些时效性强的产品广告,如新产品和有新闻性的产品,就可利用报纸,及时地将信息传播给消费者。
2、信息量大,说明性强报纸作为综合性内容的媒介,以文字符号为主,图片为辅来传递信息,其容量较大。
由于以文字为主,因此说明性很强,可以详尽地描述,对于一些关心度较高的产品来说,利用报纸的说明性可详细告知消费者有关产品的特点。
3、易保存、可重复由于报纸的特殊的材质及规格,相对于电视、广播等其他媒体,报纸具有较好的保存性,而且易折易放,携带十分方便。
一些人在阅读报纸过程中还养成了剪报的习惯,根据各自所需分门别类地收集、剪裁信息。
这样,无形中又强化了报纸信息的保存性及重复阅读率。
4、阅读主动性报纸把许多信息同时呈现在读者眼前,增加了读者的认知主动性。
读者可以自由地选择阅读或放弃哪些部分;哪些地方先读,哪些地方后读;阅读一遍,还是阅读多遍;采用浏览、快速阅读或详细阅读。
读者也可以决定自己的认知程度,如仅有一点印象即可,还是将信息记住、记牢;记住某些内容,还是记住全部内容。
此外,读者还可以在必要时将所需要的内容记录下来。
5、权威性消息准确可靠,是报纸获得信誉的重要条件。
大多数报纸历史长久,且由党政机关部门主办,在群众中素有影响和威信。
因此,在报纸上刊登的广告往往使消费者产生信任感。
6、高认知卷入报纸广告多数以文字符号为主,要了解广告内容,要求读者在阅读时集中精力,排除其它干扰。
《广播电视概论》习题与答案

《广播电视概论》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广播电视: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图像的大众传播媒介。
2. 电视台:是制作和播放电视节目的机构,包括新闻、教育、娱乐等多种类型的节目。
3. 广播电台:是制作和播放广播节目的机构,包括新闻、音乐、故事等多种类型的节目。
4. 电视信号:是通过无线电波传输的电视图像和声音信息。
5. 广播信号:是通过无线电波传输的广播声音信息。
二、填空题1. 广播电视是利用____和____两种技术手段,通过无线电波或有线网络向广大地区或特定受众传送声音和图像信息的大众传播媒介。
答案:无线电技术;电视技术2. 我国第一家电视台——____于1958年5月1日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答案:北京电视台(今中央电视台)3.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具有____、____、____的特点,能够及时地反映社会现实,引导舆论。
答案:时效性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4. 数字音频广播(DAB)与传统的模拟调频广播相比,具有____、____、____等优点。
答案:音质好;抗干扰能力强;频道资源利用率高5. 《广播电视管理条例》规定,我国广播电视必须坚持____、____、____的原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答案:党性原则;正确的舆论导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是广播电视的特点?A. 广泛性B. 即时性C. 选择性D. 互动性答案:D2. 下列哪项不是电视信号的类型?A. 模拟信号B. 数字信号C. 音频信号D. 视频信号答案:C3. 下列哪项不是广播节目的类型?A. 新闻B. 音乐C. 电影D. 体育答案:C4. 下列哪项不是电视节目的类型?A. 新闻B. 电视剧C. 广告D. 体育答案:D5. 下列哪项不是广播电视的传播方式?A. 地面波B. 卫星波C. 有线电视D. 光纤波答案:D四、多项选择题1. 广播电视的功能包括哪些?()A. 新闻传播B. 文化教育C. 娱乐休闲D. 商业广告E. 政治宣传答案:ABCDE2. 广播电视的传播方式包括哪些?()A. 地面波B. 卫星波C. 有线电视D. 光纤波E. 无线电波答案:ABCDE3. 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包括哪些?()A. 前期策划B. 拍摄录制C. 后期编辑D. 播出E. 销售答案:ABCD4. 广播节目的制作过程包括哪些?()A. 选题策划B. 录音制作C. 后期编辑D. 播出E. 销售答案:ABCD5. 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包括哪些?()A. 新闻传播B. 文化教育C. 娱乐休闲D. 商业广告E. 政治宣传答案:ABCDE五、判断题1. 广播电视的传播方式只有地面波。
传播学媒介经济知识点汇总

传播学媒介经济知识点汇总在当今信息时代,传播学中的媒介经济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领域。
媒介经济涵盖了众多方面,从传统媒体的运营到新兴数字平台的商业模式,都在不断地塑造和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和经济生活。
一、媒介经济的基本概念媒介经济,简单来说,是研究媒介组织在经济环境中的运作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媒介如何通过生产、传播和销售信息产品或服务来获取经济收益,并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在这个定义中,有几个关键要素。
首先,媒介组织包括了各种形式的媒体,如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络媒体等。
其次,信息产品或服务是媒介经济的核心产出,例如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广告等。
最后,经济收益的获取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广告收入、订阅费用、付费内容销售等。
二、媒介产业的结构与市场媒介产业的结构通常包括内容生产、传播渠道和受众三个主要环节。
内容生产环节涵盖了新闻采编、节目制作、影视创作等活动。
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创造有吸引力和价值的信息产品。
传播渠道则包括传统的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报纸发行,以及现代的互联网宽带、移动网络等。
传播渠道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信息产品的传播范围和效果。
受众是媒介产业的最终消费者,他们的需求和偏好决定了媒介产品的市场表现。
在媒介市场中,竞争十分激烈。
不同的媒介组织争夺受众的注意力和广告商的资金投入。
竞争不仅存在于同类媒介之间,如不同的报纸或电视台,也存在于不同类型的媒介之间,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三、媒介产品的特性媒介产品具有一些独特的特性,这对其经济价值和市场表现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媒介产品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
例如,一条新闻一旦发布,就很难阻止其他人的消费和使用,而且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机会。
其次,媒介产品的生产具有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成本的特点。
制作一档高质量的电视节目可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设备、人员和创意,但每多一个观众观看的成本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此外,媒介产品的价值往往具有不确定性。
一部电影或一档节目在推出之前,很难准确预测其市场反响和经济收益。
广播电视学概论必考知识点

1920年11月2日,由美国匹兹堡西屋电气公司开办的商业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呼号为KDKA。
它被认为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
广播的优势:受众多、覆盖面广,伴随性收听,移动性收听;声情并茂,引发联想;参与性强,及时反馈;技术简便,成本低廉;广告便宜,相对回报比较实惠。
广播的局限性:转瞬即逝,不易保存;容易产生歧义;线性传播的制约性电视传播特点:现场转播的“共时空效应”;视听兼备多元信息符号;时效性强;家庭式收视;电视媒介传播的明星效应;显著的广告效应。
电视传播的局限:转瞬即逝,不易保存;线性传播,选性差;不良电视节目给社会的负面影响更为直接。
电视之父:英国人白尔德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1936年11月2日,英国伦敦市郊的亚历山大宫开办了世界上第一座正规电视台。
调幅波与调频波的区别:①调幅波抗干扰性能差;调频波抗干扰强,音质逼真②调幅波声音保真度较差;调频波声音保真度较高③调幅波除直线传播外,还能通过地面绕射,电离层反射,所以传播距离远,可达数千公里以上,但容易造成电台互相串音或差拍啸叫。
而调频波是直线传播,传播距离较近,一般只达一两百公里,需用微波中继传送才能达到远方。
(卫星传播当然就更远了)无线电波传播的特点:无线电波的传播因波长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式;无线电波在电离层中反射的情况还与电波本身的频率有关;无线电波的传播与电离层中的带电粒子——电子和离子的密度有关。
.广播电视传播的制度:国营制度型;公共制度型;商业制度型。
.电视传播的制式:NTSC 制、塞康制(SECAM)、帕尔制(PAL)。
中国PAL制(帕尔)俄罗斯SECAM制(赛康)美国NTSC 美国四大广播电视网:NBC、CBS、ABC、CNN科学技术对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起先导作用;广播电视事业需要先进的管理;生产力中人的发展推动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广播电视事业的运行环境。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一切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时也特指精神文化,及所有的价值结构,规范结构,信仰结构等。
广播电视概论

广播电视概论一、名词解释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二、辨析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三、问答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四、赏析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第一章广播电视的产生和发展概况第一节广播一、一般认为,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广大地区或一定的区域传送声像节目,通称为广播.(1)分为声音广播、电视广播。
狭义的广播专指声音广播,电视则指电视广播。
(2)按照传输方式分:•1)通过无线电波传送节目的,称为无线广播或开路广播;•2)通过电缆或导线传送节目的,称为有线广播或闭路广播;•3)通过人造卫星作为转发站传送的,叫卫星广播;•4)通过因特网传送的,叫网上广播。
(3)按照覆盖范围分为:•1)地方广播•2)全国广播•3)国际广播(4)按照技术标准分为:•1)模拟广播•2)数字广播二、广播电视的技术基础•电磁感应原理•电磁波的产生•无线电波的分类与传播光速(C)波长(λ)= --——频率(f)三、广播技术发明的标志性事件1、意大利的发明家马可尼和俄国的波波夫使无线电通讯进入实际运用阶段的科学家.2、1924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最原始的电视机。
1925年10月2日,电视诞生,贝尔德被称为“电视之父",同年美国人斯福罗金演示了电子式电视。
四、广播电视与其他大宗传播媒介区分:广播电视:是电子媒介,其物质技术基础是电子技术设备,其信息载体是无线电波或导线,它不需要发行渠道,在广播电视信号的覆盖范围内,只要观众打开接收机,就可接受到广播电视节目,建立起媒介与受众的直接联系.报刊书籍:作为纸质媒介,其物质技术基础是印刷技术设备,其信息载体是纸张,并通过一定的发行渠道被受众所获得。
电影:作为视听媒介,其物质技术基础是感光技术设备,其信息载体是胶片,并通过发行和放映渠道传递给受众.第二节电视一、电视是活动图象及其伴音的电传输。
二、电视是传播媒介1、电视媒介的优点(1)传播速度快,服务范围广,受众面广。
美国广播体制

美国广播电视体制的特点
(一)商业广播电视占主体。商业广播电视中传 统的三大广播公司,即全国广播公司(NBC)、美 国广播公司(A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 又居支配地位。如今,福克斯电视公司(Fox)、 华纳兄弟电视公司(WB)、联合派拉蒙电视网(UPN) 和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众多无线和有线网日 益强盛和壮大,共同构成了美国商业广播电视体 系的主体。 (二)广播电视结构与众不同。美国电台和电视 台多为既依附于大广播公司,又相对独立的媒介 结构。以传统的三大广播公司为例,它们在全国 各地都有自己的附属台。正是依靠这些附属台, 美国三大广播公司才得以实现其全国覆盖的。这 种大广播公司结合附属台的网络结构的广播电视 体制是美国广播电视体制的重要特征。
美国通常把广播电视看做公共服务的一种手 段。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广播电视媒体应 将信息公开化,真实地向公众传递新闻,并且肩 负起“船头瞭望者”的职责。从这个意义上说, 美国的商业媒体和公共媒体都具有以上功能与职 责。只是商业媒体的逐利本性决定了它为了获得 市场利益往往会牺牲公共利益。20世纪上半期, 美国针对上述的市场缺陷建立了与商业广播电视 相对应的公共广播电视体系。长期以来,公商并 存的二元体制在发挥商业媒体的市场效率和公共 媒体的社会效率、确保广播电视服务的多样性、 丰富性方面,确实发挥了制度保障作用。
面对挑战,美国广播媒体的改革措施
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历程两大特色

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历程两大特色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的起步阶段,主要特色是政府主导和垄断经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播电视行业迅速发展起来。
政府成立了中国广播公司和中国电视公司,并且广播电视媒体成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
这一时期,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受到了政府的直接掌控,垄断经营模式成为主要特色。
二、改革开放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和发展。
主要特色是市场化和多样化。
随着政府对广播电视媒体的控制力度的松动,广播电视行业逐渐迈向市场经济,并且逐渐放开了对私有资本的限制,引进了国外的广播电视节目。
这一时期,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竞争化的趋势,广播电视节目形式和内容也得到了丰富和多样化。
在改革开放阶段,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1.体制改革阶段:1980年代初,中国广播电视媒介开始进行体制改革。
政府成立了中国广播电视总局,实行垂直管理体制,推动广播电视媒介的市场化和多样化发展。
2.技术创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媒介开始引进数字技术,实现了广播电视信号的数字化传输和接收。
这一技术创新使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质量得到了提高,为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内容创新阶段:进入21世纪,中国广播电视媒介开始注重内容创新。
政府鼓励广播电视媒介机构加强自主创作,提高节目质量,推出了一批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电视剧、综艺节目和纪录片。
同时,中国广播电视媒介也加强了与国外媒体的合作交流,引进了一些优秀的国外节目,丰富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
总之,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历程具有政府主导和垄断经营的起步阶段特色,以及市场化和多样化的改革开放阶段特色。
在改革开放阶段,中国广播电视媒介经历了体制改革、技术创新和内容创新等重要阶段,不断提高了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和多样性。
略论广播电视媒体的分众化趋势——以湖南广电为例

略论广播电视媒体的分众化趋势——以湖南广电为例李勇谨【摘要】随着受众群的不断分化,媒体的专业化传播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必由之路.受众本位是广播电视媒体分众化的内因,传播技术升级、市场竞争加剧是广播电视媒体分众化的外因.【期刊名称】《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13)001【总页数】3页(P29-31)【关键词】广播电视媒体;分众化;湖南广电【作者】李勇谨【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电广传媒系,湖南长沙41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20随着竞争的加剧,媒体的专业化传播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必由之路,每个广播频率、每个电视频道都必须办出特色,拿出自己的拳头产品,才能生存和发展。
办出特色就必然会丢失一部分受众,但同时能固定已有受众,加强忠诚度,这就是分众化理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践行。
受众不再是毫无抵抗能力的、中弹即倒的靶子,而是具有主动性和选择能力的传播主体。
受众群的不断分化,对于广播电视媒体来说既是巨大的冲击,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受众本位是广播电视媒体分众化的内因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媒介的传播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即从媒介本位转向受众本位。
所谓“媒介本位”,就是一切以媒介所有者的利益为出发点,所传播的信息要符合媒介所有者利益,受众不过是其宣传教育的对象,这是一种“我说你听、我教你通”式的宣传,不顾及受众的知晓权、表达权、舆论监督权;所谓“受众本位”,就是媒介的传播活动以最大限度满足受众的知晓权为出发点,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
受众本位的思想符合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本质,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符合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
广播电视媒体的第一驱动力是受众需求。
这是广播电视媒体由单纯的“信息发布者”向“受众需求的制造者”转变的动因。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施拉姆有个比喻: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都根据个人的口味及当天的食欲来挑选某些品种、某些数量的食物,而自助餐厅供应的大量的、五花八门的饭菜就相当于媒介提供的琳琅满目的讯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播电视媒介市场竞争[内容摘要]2001年是广播电视媒介的改革之年。
集团化经营、媒介融合以及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都逐步展开。
去年,本文作者继续“网络与组织的双轨整合”的思路,描述广电媒介经营的压力以及竞争态势,分析广电媒介整合过程的矛盾冲突尤其是“局台关系”的调整,推测广电媒介市场竞争中不同角色的表现和策略指向。
[关键词]市场竞争;资源整合;媒介集团中国的广播电视媒介(以下简称“广电媒介”)经营正在十字路口徘徊。
20年的经营发展,广电媒介已经成为一个获利匪浅且能够左右广告市场的庞然大物,由此而引发外部的利益集团虎视眈眈与内部的利益集团蠢蠢欲动;另一方面,鉴于广电媒介一贯的特殊属性,涉及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种种经营行为也备受各方力量的制约。
“向左还是向右?向前还是向后?”处于种种压力之下的诸经营者彷徨无定,左右为难,神经崩溃仅仅一个时间问题。
数年来一直注重广电经营的大局,体味经营者的苦恼与磨难,始终以第三者的立场发表意见撰写文章。
时至今日,新世纪在即,我就广电媒介市场竞争的三个问题作一番梳理,为诸经营者提供一种另类的参考。
第一个问题:关于竞争的压力与来源。
广电系统的经营存不存有市场竞争?如果存有市场竞争的话,这种竞争和压力主要来源于哪里?诸经营者该如何对应?第二个问题:关于双轨整合的变异与力量重构。
鉴于广电系统特殊且复杂的属性,“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已经演变成“事业话语、企业行为”。
广电系统会表现出什么样子的竞争结构?第三个问题:关于政策空间与竞争策略指向。
在广电系统特殊的市场环境和竞争结构之下,不同的力量会有什么样的竞争策略指向?在未来的竞争之中他们的胜算如何?以上的市场竞争分析,其实是基于现实因素,为将来的可能性作一番描述,不妨看作是一种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的游走。
的与媒介经营相关的课题研究。
在这项题为“电波集团化研究”的研究课题里,我们访问了北京、上海、广东等地150多名媒介经营主管,同时,向全国省市级的无线电视、有线电视以及广播电台的经营台长发放了长达16页的“关于广电媒介经营发展战略的问卷调查”(1)。
问卷的第一道问题就是关于市场竞争压力:一,请问今年贵台的市场环境与往年相比,情况如何?二,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贵台是否感到竞争压力?三,如果感到了来自市场竞争方面的压力,请问压力来自于何方和压力的水准如何?(参看图表一:关于广电媒介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图表一:关于广电媒介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1、2000年广电媒介市场环境与往年相比的状况:总体(%)省级(%)市级(%)比往年有所好转55.760.651.4没什么变化11.415.28.1稍有恶化30.018.240.5非常恶劣2.96.10总体(%)广播媒介(%)电视媒介(%)比往年有所好转55.753.856.8没什么变化11.415.49.1稍有恶化30.026.931.8非常恶劣2.93.82.32、在市场环境变化下,广电媒介对市场压力的感受水准总体(%)省级(%)市级(%)没有竞争压力000没有明显竞争压力000感觉到竞争压力54.360.648.6感觉竞争压力特别大45.739.451.4总体(%)广播媒介(%)电视媒介(%)没有竞争压力000没有明显竞争压力000感觉到竞争压力54.350.056.8感觉竞争压力特别大45.750.043.23、广电媒介市场竞争来源及压力水准没有压力(%)一般(%)有压力(%)压力特别大(%)来自于同行业的竞争压力2.95.948.542.6来自于报业集团的竞争压力4.643.740.07.7来自于互联网新媒体的压力24.649.221.34.9来自于电信部门图文传输的压力45.036.711.76.7来自于境外电视台、电台的竞争压力47.426.317.58.8来自于国外媒介集团的竞争压力47.438.612.31.8关于第一个问题,认为2000年的经营形势好转的达到55.7%。
从区域来看,省级媒介居第一位,达到60.6%;从媒介类别来看,电视媒介要比广播好一点,达到56.8%。
认为经营形势稍有恶化和非常恶劣的前者为30%,后者为2.9%,两者合计为32.9%。
从区域来看,市级比省级台严峻很多,达到了40.5%;从媒介类别来看,电视比广播严峻一点,两者达到了34.1%。
而第二个问题,百分之百的媒介经营者都回答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
感受到压力的是54.3%,感受到压力特别大的是45.7%。
值得注意的是,回答压力特别大的经营者中,市级媒介和广播媒介的经营者居多,前者为51.4%,后者为50%。
压力来源于何方?回答最多的是来自同行的竞争压力,“有压力”的为48.5%,“压力特别大”的为42.6%。
其次是来源于报业集团,两者为47.7%;值得注意的是来自“互联网新媒体的压力”,两者合为26.2%。
从上述的调查数字来看,2000年的广电媒介经营形势与去年相比略有好转,不过,仍然有三分之一的媒介经营形势有所恶化。
广电系统存有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而且,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是所有经营者的一致共识。
竞争的对手,与其说是来自报业集团或者互联网新媒体,不如说是来自广电同行。
1999年和2000年上半年的四大媒介广告经营统计数据,也从另外的一个侧面证明了广电媒介市场竞争的起伏沉浮。
(参看图表二:1998-1999年中国广告经营和兼营单位的发展情况)图表二:1998-1999年中国广告经营和兼营单位的发展情况1999年1998年增长率全国6220506万元5378327万元15.7%广告公司2778129万元2301138万元20.7%报纸1123256万元1043546万元7.6%杂志89232万元71328万元25.1%电视1561496万元1356380万元15.1%广播125243万元133036万元-5.9%其他543150万元472898万元14.9%在1990年至1999年的四大媒体广告经营额的统计中,杂志广告曾在1995年出现了负增长(-3.2%),而后,又在1997年出现负增长(-6.0%)。
在1999年,广播广告经营额出现了负增长(-5.9%),这是十年来的第一次。
不过,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到了2000年上半年,电视媒介的广告经营额出现了大幅度下滑,首次出现了负增长(-10.48%),有线广播也出现了负增长(-2.57%)。
(参看图表三:四大媒介1999-2000年上半年广告经营额比较)媒介99年上半年与总营业额比2000年上半年与总营业额比同比增长报纸469114万元18.66%565746万元20.05%20.6%电视76737630.52%68694424.34%-10.48%电台555572.21%693502.46%24.83%杂志373781.49%556741.97%48.95%广电媒介的广告经营额为什么出现了负增长?解释的原因可能有多种,比如大环境的影响,不同媒介之间的竞争激化等等。
不过,就广电系统经营的角度来说,能够归因于经营结构严重偏畸。
例如1999年电视广告经营总额为165亿元,而中央电视台的广告经营额为47亿元,中央电视台的广告经营额约占全国电视广告经营额的28%。
在中央电视台的47亿元广告经营额中,招标额为26.8亿元,换言之,招标又占了中央电视台广告经营额的57%左右。
2000年招标损失了7.6亿元,结果出现了上半年电视广告经营额的负增长。
因而,电视广告业界有了所谓“招标失败拖累市场不景”的说辞。
招标好坏影响中央电视台的广告经营,而中央电视台的广告经营好坏又直接影响全国的电视广告经营。
不过,经营结构偏岐不外是一种表象,《南方周末》的记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更深层的原因是广电媒介经营领域的市场化水准太低(2)。
若干年来,报业、杂志努力革新,苦心经营,无论是编辑内容还是发行渠道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随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经营也蒸蒸日上,这与广电系统的固步自封恰好形成一个鲜明对照。
纸媒介的经营相比,广电媒介无论在经营方式上还是在经营观点上都明显滞后,但是,也不能否认广电系统一直在实行艰难的经营摸索。
在1999年,对应新出的5个报业集团,湖南电广集团的成功上市和无锡广电集团的推广,预示着整个广电系统也开始新一轮的整合态势。
同年的下半年,出台了与广电系统经营改革关系密切的所谓“82号文件”,其核心内容是:其一,网台分营;其二,电视与广播、有线与无线合并;其三,停止四级办台。
2000年开年,又传来国务院高层的声音,组建电波集团,电视能够参与报纸杂志经营,而报业集团又能够进入电波行业。
关于广电系统的整合思路,我在“网络与组织的双轨整合”(3)一文中有所言及。
首先,广电媒介最为核心的资源有两样,一个是传输网络,另一个是传输内容(节目)。
这两者是广电系统的命脉所在,是所有的经营战略布局的基点,套用当年毛主席的习惯用语来形容广电媒介的这两个战略基点,一是“以网为纲,纲举目张”,再一是“以节目为纲,纲举目张”。
不过,这两者的属性完全不同,前者带有产业属性,后者则属于意识形态宣传领域,所以,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广电媒介改革带有“双轨整合”的特色。
也就是说,一方面依靠行政的手段实行组织调整,一方面利用市场力量推动整个改革,组建新型的广电媒介集团。
整合过程的突破口和难点就是对于分散的、各自相对封闭的有线网络实行统一管理,再者,对于多年经营形成实力的内容生产者“台”实行集团化的整合,这就是所谓的“削藩平王”。
“削藩”,就是统一全国的有线电视网,“平王”就是打击电视台“台独倾向”。
而这个整合的过程就是所谓的“四次剥离”。
整合过程中的“父子恩仇”面对广电系统的“事业”与“企业”双重构造,采用的“剥离”是有效的,不过,进入整合的操作过程,人们发现棘手的问题不是“事业”与“企业”双重构造的“剥离”,而是这种结构内包的“局台关系”。
两年前,我们在分析广电系统存有的各种矛盾冲突因素的时候,以前预测过,广电系统的内部改革,必然会在行政结构,经营组织,资源配置和未来市场这四个领域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4)。
事实上,当广电系统迈向整合的第一步,果然遭遇到重新调整处理“局台关系”的问题。
(参看图表四:广电系统四个领域的矛盾)图表四:广电系统经营领域的矛盾冲突1,行政结构;局台一统还是台局一统?2,经营组织;大台一统还是频道独立?3,资源配置;生产经营集中还是分散?4,增长重点;广告市场还是节目市场?“局台关系”就是广电系统内部的父子关系。
在广电系统通常的说法就是所谓“局台一统还是台局一统?”。
这个涉及行政结构领域的重大问题向来没有明说而又非常敏感。
从行政隶属关系来说,“局”是上级,拥有政策的制定和解释权力,“台”是下级,是一个贯彻宣传方针、实行经营活动的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