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血液一般检测

合集下载

《诊断学》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诊断学》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1)嗜碱性点彩(basophilic stippling) :红细胞内含有细 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凝集而成的。有时与嗜多色性 并存,也可发现于有核红细胞胞质内。大量增多并呈粗颗粒 状点彩,多见于铅中毒,也可见于骨髓增生旺盛的其他贫血
8
如巨幼细胞贫血等。 (2)染色质小体(Howell-Jolly body) :红细胞内含有圆 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 0.5~1μ m,1 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 物质, 亦可出现于晚幼红细胞中, 此小体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红白血病及其他增生性贫血。 (3)卡-波环(Cabot ring) :成熟红细胞内出现一条很细 的淡紫红色线状体呈环形或“8”字形,曾认为是核膜的残余 物。目前认为可能是纺锤体的残余物或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 所致。提示严重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铅中毒 及白血病等。 (4)有核红细胞(nucleated erythrocyte) :正常成人有 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之中,外周血涂片中除在新生儿可见 到有核红细胞外,成人如出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 主要见于:①各种溶血性贫血;②红白血病;③髓外造血, 如骨髓纤维化;④其他,如骨髓转移癌,严重缺氧等。 二、白细胞的检测 (一)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 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6 个月~2 岁(11~12)×109/L。 【临床意义】 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值(成人为 10×109/L)称白细胞
9
增多,低于正常值(成人为 4×109/L)称白细胞减少。白细 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淋巴细 胞等数量上的改变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变化。白细胞总数 改变的临床意义详见白细胞分类计数中临床意义的有关内容。 外周血涂片,经 wright 染色后观察其形态,白细胞可分 为下列 5 种类型,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 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各种类型白细胞的特点及其变 化的临床意义叙述如下: (二)白细胞的分类计数 【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 在外周血中可分为中

1,2血液一般检验

1,2血液一般检验

危急值:当某检验项目出现这种结果时,说明患 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 能给予及时有效治疗,患者生命可以得到挽 救,否则可能出现不良后果。(属于医学决定 水平的一种)
循证医学的运用:诊断试验的评价,MDL 等的确定
正常还是异常,是否及如何给予医疗措施,疗效如何等
项目参考范围 医学决定水平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杆状(Nst)与分叶(Nsg)
淋巴细胞,Lymphocyte 单核细胞,Monocyte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
(一)白细胞计数(WBC)
WBC: 一定容量外周血液中各种WBC总数的检测
参考区间: 成人(3.5-9.5)×109/L 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3)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
生理变化: 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关系
Eosinophil ↑
①过敏性疾病: ②寄生虫: ③传染病:一般传染病↓,猩红热急性期↑ ④恶性肿瘤及血液病:淋巴瘤,肺癌,慢粒
白细胞仪器三分群报告方式 p8,表1-1
小细胞群(淋巴细胞,Lym%,#) 中间细胞群(E/B/M/幼稚细胞,MID%,#) 大细胞群(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①感染 细菌 -- 伤寒;病毒 --流感,病毒性肝炎 ②血液病:再障,非白血性白血病,粒细胞减少 症/缺乏症(1.5×109/L;0.5×109/L) ③理化因素:电力辐射,药物 ④单核巨噬系统功能亢进:脾亢 ⑤其它 :SLE
③ 急性大出血: 消化道,脾破裂,宫外孕
④ 急性中毒 : “内“毒素,“外”毒素
同缺铁性贫血
双凹圆盘型 (1) 胞膜表面积大,有利于气体交换

实验诊断学之临床血液学检验

实验诊断学之临床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Ⅰ、血液一般检验----红细胞系统一、红细胞生成起源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1、男:RBC>6.0×1012/L,Hb>170g/L女:RBC>5.5×1012/L,Hb>160g/L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⑴、相对增多: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⑵、尽对增多①继发性:非造血系统疾病,要紧环节是EPO增多代偿性增加:血氧饱和度低,组织缺氧所致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民病理性:慢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非代偿性增加:无血氧饱和度低和组织缺氧肿瘤和肾病所致: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多囊肾等②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1、贫血:男<120g/L,女<110g/L贫血程度:轻度:>90g/L中度:90-60g/L重度:60-30g/L极重度:<30g/L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的【临床意义】⑴、生理性减少: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妊娠中、后期〔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老人〔骨髓造血减少〕⑵、病理性减少①生成减少骨髓造血障碍造血干细胞异常:再障骨髓浸润:急性白血病等缘故不明或多种机制:慢性感染、肿瘤、肝病、内分泌病等伴发的贫血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DNA合成障碍:巨幼细胞贫血血红蛋白合成障碍血红素合成障碍:IDA珠蛋白合成障碍:海洋性贫血②破坏过多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遗球、红细胞酶缺陷的溶贫、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PNH 红细胞外在缺陷〔获得性〕:免疫性、机械性③失血急性失血慢性失血四、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定义】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

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进行活体染色,这些嗜碱性物质被凝聚沉淀并着色,在胞浆中呈现蓝色细颗粒状,颗粒间又有细丝状联缀而构成网状结构,故称网织红细胞。

实验诊断学重点总结,很有用

实验诊断学重点总结,很有用
②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 机体相对缺氧→骨髓储备池释放
PPT文档演模板
实验诊断学重点总结,很有用
(2)病理性增多
③急性大出血 可高达20×109/L (内出血)
④急性中毒
⑤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PPT文档演模板
实验诊断学重点总结,很有用
2.中性粒细胞减少(neutropenia)
PPT文档演模板
实验诊断学重点总结,很有用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MCV RDW 贫血类型
常见疾病
增高 正常
正常 增高
正常 增高
大细胞均一性 大细细非均一性
部分再障 巨幼细胞性性, MDS
正常细胞均一性 正常细胞非均一性,
急性失血性贫血 再障, PNH
减低 症
PPT文档演模板
正常 小细胞均一性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球形细胞增多
临床意义:
造血物质不足或骨髓造血功能↓所致。常见于营养性巨 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
PPT文档演模板
实验诊断学重点总结,很有用
中性粒细胞型白血病与慢粒的区别
类白血病反应
慢粒白血病
明确的病因 临床表现 白细胞数及分类
嗜碱及嗜酸性 粒细胞中毒 粒细胞及血小板 骨髓象
中性粒ALP Ph’染色体
有原发病 原发症状明显 <100 ×109/L,以分 叶及杆状核为主
常见于VitB12、叶酸缺乏引起的巨幼红 细胞性贫血
5 RBC大小不均:RBC红细胞之间大小相

悬殊,直径相差一倍以上,常见于各

增生性贫血
PPT文档演模板
实验诊断学重点总结,很有用
PPT文档演模板
(二)红细胞形态异常

实验诊断学血液一般检测中血沉检测、白细胞检测与临床应用

实验诊断学血液一般检测中血沉检测、白细胞检测与临床应用
粒细胞在毛细血管丰富的脏器以随机方式逸出血 管壁进入组织不再返回血循环,生存期为1-3天,组 织中的粒细胞约为血管内的20倍。
WBC 成人 (4.0-10.0)×109/L
新生儿: (15.0-20.0)×109/L
6个月-2岁(11.0-12.0)×109/L
N杆状: 0.01-0.05
N分叶: 0.5-0.7
女0-20mm/1h末 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快:
1.妇女月经期,血沉多略增快。 2.妊娠三个月以上血沉增快。 3.老人尤其是大于60岁以上老人, 因纤维蛋白增加而增快。
病理性增快:
1.各种炎症:
(1)急性细菌性炎症、感染2—3天即可增快。
(2)慢性炎症:结核、结缔组织炎症、风温热 等于活动期血沉增快。
1) 红细胞胞膜表面唾液酸。
2)红细胞之间排拆力的下降,可导致 缗钱状形成。
影响ESR的因素主要有:
1.血浆因素:血浆中的球蛋白纤维蛋白 原增多。
2.红细胞因素:当严重贫血时,RBC总面 积下降,阻力下降,血沉加快。
3.血沉管的位置
4. 其它:抗凝情况、温度、采血后操作 时间。
方法:魏氏法(Westergren)法。 正常参考值:男0-15mm/1h末
⑤ 慢粒及骨髓增殖性疾病
⑥ 恶性肿瘤晚期。
N 减少(neutropenia)
白细胞总数低于4×109/L称白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称粒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 ×109/L称粒细胞缺乏 症
① 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流感、麻疹、 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巨细胞病毒 等)。伤寒白细胞暂时性下降,某些严 重细菌性感染。
L:
0.2-0.4
E:

《诊断学》第9版课件—临床血液学检测【114页】

《诊断学》第9版课件—临床血液学检测【114页】

一、溶血性贫血的筛查检测
(二)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
1.参考值 0.7~1.5g/L(70~150mg/dl) 2.临床意义 (1)各种溶血时血清结合珠蛋白均有减低,血管内溶血时减低显著; (2)肝脏病、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无血清结合珠蛋白血症等可减低或消失; (3)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糖皮质激素治疗等可有结合珠蛋白增高。
根据MCV、RDW的贫血形态学分类
RDW 正常 增高 正常 增高 正常 增高
贫血类型 大细胞均一性贫血 大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正常细胞均一性贫血 正常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常见疾病 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MDS
急性失血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PNH、G6PD缺乏症等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球形细胞增多症等
红细胞形态改变
• 正常红细胞
球形细胞
椭圆形细胞
• 大红细胞
红细胞形态改变
• 靶形细胞
染色质小体
棘形细胞
• 锯齿形细胞
二、白细胞的检测
(一)白细胞计数
1.参考值 ➢ 成人(4~10)×109/L ➢ 新生儿(15~20)×109/L ➢ 6个月至2岁(11~12)×109/L 2.异常 ➢ 高于参考值(成人为10×109/L)称白细胞增多 ➢ 低于参考值(成人为4×109/L)称白细胞减少
(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1.相对性增多 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 2.绝对性增多 (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 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 ➢ 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一、红细胞的检测和血红蛋白的测定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 婴幼儿及15岁以下的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 2.病理性减少

《实验诊断学》血液一般检测 内容整理

《实验诊断学》血液一般检测   内容整理

血液一般检测内容整理一方法:(1)手工法:在0.38ml稀释液中加入20ul血液,充分混匀,充池、静止,镜下计数。

(2)电阻抗型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稀释后的血液通过微孔管,挤压电解质稀释液,产生电阻变化,形成电压脉冲。

分为红细胞/血小板通道、白细胞/血红蛋白通道(需加溶血剂破坏红细胞)。

最后可得到直方图,反映细胞体积为某一大小的细胞的相对数量。

红细胞体积呈正态分布,干扰因素:红细胞聚集,红细胞溶解,有大、小红细胞。

白细胞经溶血处理,体积呈三个峰:淋巴、单核、粒细胞(含有染色颗粒)。

干扰因素:白细胞团块或破坏。

血小板体积呈偏态分布。

干扰因素:血小板聚集、巨大血小板。

1正常参考范围:女:(3.5~5)×1012/L 男:(4~5.5)×1012/L生理性变化:婴幼儿、儿童、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均偏低。

病理性变化:(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减少:在临床最常见于各种原因的贫血。

(2)红细胞增多①原发性红细胞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良性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②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常见于可以引起低氧血症的疾病:心血管病、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库欣病),可能与皮质激素刺激骨髓使红细胞生成偏高有关、药物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雄激素等。

③相对性红细胞增多:脱水、利尿剂。

2分裂池——成熟池——贮备池——循环池<==>边缘池——溢出血管、进入组织正常参考范围:(4~10)×109/L病理性变化:(1)白细胞增高暂时性:严寒暴热,边缘池释放持续性:化脓性感染或晚期肿瘤,贮备池粒细胞入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核分裂池增大、细胞周期延长、血运转时间延长。

(2)白细胞减低暂时性:伤寒可能与细菌内毒素抑制骨髓释放成熟粒细胞入血。

持续性:原发性和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粒细胞生成不足;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粒细胞破坏过多。

二. 贫血指单位容积血液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

【练习题】西医诊断学—血液的一般检查及临床意义(下)

【练习题】西医诊断学—血液的一般检查及临床意义(下)

西医诊断学——血液的一般检查及临床意义(下)1、下列哪项可见血白细胞总数增多A、伤寒杆菌感染B、再生障碍性贫血C、急性失血D、使用氯霉素影响E、脾功能亢进2、下列选项常可出现血沉明显增快,除哪项外A、风湿病病情趋于静止时B、亚急性细菌性(感染性)心内膜炎C、重度贫血D、心肌梗死E、多发性脊髓瘤3、下列引起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的是A、睡眠B、妊娠末期C、休息D、缺氧E、情绪激动4、下列疾病可出现凝血时间缩短的是A、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B、纤维蛋白原缺乏症C、DIC早期D、血小板减少性紫癜E、严重肝病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伤寒杆菌感染出现暂时性白细胞减少,脾功能亢进时粒细胞破坏过多,再障和使用氯霉素可使白细胞总数减少。

2、【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风湿病、结核病血沉加快的程度与病情轻重有关,活动期血沉加快,好转是血沉减缓,非活动期血沉可恢复到参考范围。

3、【正确答案】 B9/L以上,答案解析:妊娠超过5个月,白细胞可达15x109/L,分娩时白细胞可妊娠最后一个月波动于(12-17)x109/L,分娩后2-5日恢复正常。

达34x104、【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DIC早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CT缩短,其余各选项均导致CT时间延长。

细目一血液的一般检查及临床意义(下)要点二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一)参考值9/L。

白细胞计数:成人(3.5~9.5)x105种白细胞的百分数和绝对值见下表。

(二)临床意义9 /L称为白细胞增多,<3.5x10/L称成人白细胞数>9. 5xl0为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总数的增减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

1.中性粒细胞(1)中性粒细胞增多生理性增多见于新生儿、妊娠后期、分娩、剧烈运动或劳动后。

病理性增多分为反应性增多和异常增生性增多两种。

反应性增多见于:①急性感染:化脓性感染最常见,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炎链球菌肺炎阑尾炎等;也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等;某些寄生虫感染,吸虫病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测定
四、珠蛋白生成异常的检测
• 血红蛋白电泳
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检测
• 抗人球蛋白试验
• 冷凝集试验
六、陈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有关检测
• 酸化溶血试验
• 蔗糖溶血试验
• 蛇毒因子溶血试验
小结
复习与思考题
• 1、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正常值及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
• 参考值:0.005~0.015或
(24 ~84) ×109/L
三、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第二节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一、溶血性贫血的筛查检测
•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 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 血清间接胆红素测定 • 网织红细胞检测
二、红细胞膜缺陷的检测
•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三、红细胞酶缺陷的检测
②巨多分叶核中性 粒细胞(右上)
③双核中性粒细胞 (右下)
④环形核中性粒细胞
⑤棒状小体(Auer body)
⑥其它异常形态粒细胞:多与遗传性疾病有关 1)Pelger-Huet畸形; 2)Chediak-Higashi畸形; 3)Alder-Reilly畸形; 4)May-Hegglin畸形。
• 2、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的正常值及增减变化的临床意 义。 • 3、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正常值及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
• 4、血沉测定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2)WBC计数及分类计数的参考值
(3)WBC计数及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4)中性粒细 胞的核象变化
• 核左移(右
上图)
• 核右移(右 下图)
(5)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①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1)大小不均:在某些病理情况如 病程较长的化脓性炎症时,可见 中性粒细胞大小悬殊,这可能是在 内毒素等作用下,骨髓内中性粒 细胞的前期细胞发生顿挫性不规
2、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b)的检测 (1) RBC及Hb的参考值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3)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4)红细胞形态改变
①左图:正常红细胞形态 右图:红细胞大小不一
②红细胞染色反应 异常
③红细胞形态异常
④红细胞结构的异常
3、WBC的检测
(1)WBC计数及分类计数
⑦异型淋巴细胞:在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 使 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某些形态学变化,称为异淋。
4、类白血病反应
• 中性粒细胞型
• 嗜酸性粒细胞型 • 淋巴细胞型
• 单核细胞型
5、血小板的检测
(1)血小板计数
正常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
增高
PLT计数
减少
反应性 生成障碍 破坏或消耗增 多
第二章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目的要求
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
以及白细胞分类的检查方法、正常值及增减变化 的临床意义。 熟悉网织红细胞计数及血沉测定,掌握正常值及
血液一般检测
•血常规 •网织红细胞检测 •红细胞沉降率检测(血沉)
一、血常规测定
1、血常规重要的参数
• 红细胞(RBC) • 血红蛋白(Hb) • 白细胞(WBC) • 血小板(PLT) • 血细胞直方图

(3)外周血血小板形态
①大小的变化
• 正常血小板胞体直径:2~4µm。
• 小血小板胞体直径:<2µm。
• 大血小板胞体直径:5~7µm。 • 巨大血小板胞体直径:>8µm。 • 超巨大血小板胞体直径:>20µm。
②形态的变化 • 蛇形血小板(右上) • 活化的血小板(右下)
③血小板分布情况
6、血细胞比容测定和红细胞有关参数的应用
ITP、SLE、DIC、TTP、 上呼吸道感染、风疹、输 血后PLT减少症。
原发性
骨髓增生性疾病(慢粒、真红 、骨纤早期、原发性PLT增多症 )
急性感染、急 性溶血、某些 癌症患者
AA、MA、骨纤晚 期、AL、放射性损 伤
(2)血小板平均容积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测定
• 参考值
• 临床意义
MPV:7~11fl ; PDW:15%~17%
• 红细胞比容(HCT,%) •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fl)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pg)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g /L) •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CV,%)
7、血细胞直方图的临床应用
二、网织红细胞的检测
• 晚幼红脱核后的细胞 • 胞质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 碱性物质
则分裂的后果。
2)中毒颗粒:为2-3个嗜天青颗粒
的融合,染黑色或紫黑色,可能为
细胞摄取细菌或血浆蛋白后发生变 性,也可能是自噬体。 3)空泡:被认为是细胞脂肪变性 或颗粒缺失,提示细胞发生吞噬现 象。
)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因
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嗜碱性区域,呈
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界限不清,
染成灰蓝色,是胞质局部不成熟的 表现。常见于严重感染,如猩红热 、白喉、肺炎、麻疹、败血症、烧 伤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