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临床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查(实验诊断学1)

【全血细胞计数】Complete blood count计数每升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同时测定血细胞体积、血细胞内某种物质含量等,由此判断血细胞质量有无异常。
采血部位:静脉、毛细血管抗凝剂:EDTA-K2或EDTA-K3(乙二胺四乙酸钾盐)检测方法:手工检测,仪器检测送检要求:及时送检,不可置于4℃冰箱一、红细胞相关参数:RBC Hb Hct;红细胞平均值(MCV MCH MCHC);RDW;形态改变(一)RBC、Hb、Hct:RBC:红细胞计数,单位体积外周血中红细胞的数目。
Hb:血红蛋白计数,单位体积外周血中血红蛋白的含量。
Hct:血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体积比。
临床意义:1、减少: (1)RBC和Hb减少→贫血。
(2)根据Hb来分级贫血:轻度120-91g/L 中度90-61g/L 重度60-31g/L 极度<30g/L(3)各种贫血时,RBC和Hb减少程度可不一致。
(4)增生性贫血:骨髓增生活跃,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等。
增生减低性贫血:骨髓增生低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生理性减少:妊娠中晚期;老年人(造血功能减弱);6月至2岁婴幼儿(造血原料不足)病理性减少:红细胞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红细胞破坏增多(溶血性贫血)红细胞丢失过多(痔疮、寄生虫等)Ps.妊娠生理性贫血:妊娠期母体血容量增加,其中血浆的增多较红细胞更显著,血液处于相对稀释的状态,称妊娠生理性贫血。
妊娠合并巨幼红细胞性贫血:①孕妇对叶酸(VB9)需求量增大,正常妊娠每天最低需食物叶酸500-600ug,以供胎儿及母体需要。
双胎妊娠对叶酸的需求更大。
②妊娠期恶心、呕吐、食欲下降严重,叶酸摄入减少。
③孕妇有胃肠道疾病时,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部分或大部分切除等,使胃黏膜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减少,导致VB12吸收障碍,加重叶酸和VB12的缺乏。
④药物干扰。
通过一碳方式进行新陈代谢并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如甲氨蝶呤和5-氟尿嘧啶,可能会导致功能性叶酸缺乏的结果。
实验诊断学-临床血液学检测

4.中性粒细胞形态改变
• 细胞体积大,直径 16-25μm
• 5叶以上 • 核染色质疏松 • 巨幼细胞性贫血 • 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巨分多叶核
4.中性粒细胞形态改变
棒 状 小 体 auer bodies
• 白细胞胞质内出现红色细杆状物质,1-6μm •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出现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会出现
1. 红细胞比容增高:血液浓缩(严重呕吐、腹泻、大面 积烧伤等)。脱水补液的依据。
2. 红细胞比容减低:见于各种类型贫血。
注:贫血类型不同,红细胞体积不同,比容减少与数目减少不一定成正比
2.平均红细胞容积 (MCV)
• 概念: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 计算公式: MCV = HCT/RBC ×10^15 fl • [参考值]: 手工法: 80~92 fl
• 放射线 –X线、放射性核素、 γ射线
• 药物 –氯霉素、抗肿瘤药物、抗甲状腺药物
• 因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致白细胞生成减少 • 在接触和应用期间每周行血常规检查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 常见于门脉性肝硬化导致的脾大 • 其机制为肿大的脾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了
过多的白细胞;
• 肿大的脾脏分泌了过多的脾素,能灭活促进粒细 胞生成的某些因素。
• 病毒 – 流感、风疹、巨细胞病毒
1.细菌及病毒毒素边缘池粒细胞增多,而导致循环 池中粒细胞减少所致 2.也可能与内毒素抑制骨髓释放粒细胞有关
(2)血液系统疾病
• 再生障碍性贫血 –此时白细胞可少到1×109/L以下 –分类时几乎均为淋巴细胞,因中性细胞严重减 少所致的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3)理化因素
–(3)失 血
实验诊断及临床血液学检测

实验诊断及临床血液学检测实验诊断是医学研究领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诊断方法的不断创新,实验诊断已成为现代医学诊断的重要手段。
而临床血液学检测则是诊断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其涉及血液的生理、病理和化学等多个方面,是疾病诊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实验诊断实验诊断是指在实验室中运用特定的技术,对人体组织、体液等进行检测和分析,以确定病情和疾病诊断的过程。
常用的实验诊断技术包括:分子生物学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和蛋白质芯片技术等。
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是指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变异和功能异常进行研究的一种实验诊断技术。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PCR技术、DNA测序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一种核酸探针技术,可以直接在细胞内进行检测和分析。
该技术可以检测到RNA和DNA分子的序列,并且可以在细胞水平上观察其表达情况。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癌症、遗传疾病的诊断和研究中。
生物芯片技术生物芯片技术是一种基于微芯片技术,运用高通量筛选方法对大量分子进行检测和分析的一种实验诊断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可以同时检测数千甚至数百万种分子,具有高效、高通量、高灵敏度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领域。
蛋白质芯片技术蛋白质芯片技术是一种基于微芯片技术,运用高通量筛选方法对大量蛋白质进行检测和分析的一种实验诊断技术。
与生物芯片技术相比,蛋白质芯片技术具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可以用于研究和诊断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
临床血液学检测临床血液学检测是指运用血液学方法,对人体血液参数进行检测和分析,以确定病情和疾病诊断的过程。
常用的临床血液学检测项目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免疫学检测等。
血常规检测血常规检测是临床血液学检测中的核心项目之一,它包括血细胞计数和形态学检查等。
通过血常规检测,可以确定患者的贫血程度、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进而确定疾病类型和诊断。
实验诊断学大纲一临床血液学检验(一)(第二三

(1)外周血细胞计数方法、参考值;临床意义(2)血红蛋白测定方法、参考值、临床意义。
(3)红细胞比容测定方法、参考值、临床意义。
(4)红细胞沉降率测定方法、参考值、临床意义。
(5)红细胞三个平均指数方法、参考值、临床意义。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方法、参考值、临床意义。
(7)血涂片检查方法、临床意义。
2.血液分析仪:检测项目和参考值。
3.贫血的检查:贫血的诊断和分型、溶血检查、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和分类。
【自学内容】1.红细胞的起源、主要生理功能。
2.五种白细胞的起源、主要生理功能。
3.血红蛋白分子检查。
【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Howell-Jolly小体、中性粒细胞核左移、中性粒细胞核右移;血管内溶血、血红蛋白病2.问答题(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的临床意义?(2)白细胞计数与分类的临床意义?(3)溶血性贫血的分类检查二、骨髓细胞学检查【目的要求】1.掌握:骨髓细胞的发展规律,增生程度分级及粒/红比值变化的临床意义。
2.熟悉:常用的细胞化学染色的应用与评价。
3.了解:造血的一般概念,血细胞的形态特点,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和骨髓检查特点。
【教学时数】理论课3学时;【讲授内容】1.骨髓细胞检查:血细胞发育一般规律和形态特征、正常骨髓涂片检查结果分析2.血液病骨髓象及血象的特征: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
3.血细胞化学染色法: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染色、非特异酯酶、铁染色。
【自学内容】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和骨髓检查特点;造血和血细胞生成的概念;红细胞的起源、主要生理功能;五种白细胞的起源、主要生理功能。
【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全能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粒红比例2.问答题(1)血细胞发育演变的一般规律如何?(2)正常骨髓象各系统各阶段的正常范围?(3)骨髓增生程度分级及临床意义?(4)缺铁性骨髓象与血象特征?(5)急性白血病骨髓象与血象特征?(6)试述常用细胞化学染色(POX、ALP、Fe染色)的临床鉴别意义?三、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查【目的要求】1.掌握:血栓止血基本理论及其病变的机制,血栓止血筛选检查的应用与评价。
诊断学:临床血液学检测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值
参考值
红细胞数
血红蛋白
成年男性 (4.0-5.5)×1012/L 120-160g / L(12-16g / dl) 成年女性 (3.5-5.0)×1012/L 110-150g /L(11-15g /dl) 新生儿 (6.0-7.0)×1012/L 170-200g / L(17-20g /dl)
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
➢ 平均红细胞容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 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MCV [参考值] 80-100fl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 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平均量 MCH [参考值] 27-31pg
➢ 外周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晚 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增多(>5%) 时, 称为核左移
最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白血病、 类白血病反应也可见到
➢ 正常人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分三叶者为主,若出 现5叶或更多分叶(>3%),称为核右移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时 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等 炎症恢复期可见一过性核右移
病理性增多
▼胎儿、新生儿
▼妊娠后期、分娩 时
▼剧烈运动、严寒、 暴热等刺激
▼急性感染
▼白血病、骨髓增
▼严重组织损伤及大 生性疾病及恶性肿
量血细胞破坏
瘤
▼急性大出血
▼急性中毒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临床意义
粒细胞减少症(granulocytopenia)
中性粒细胞<1.5 × 109/L
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penia)
临床血液学检验主要内容

临床血液学检验主要内容
临床血液学检验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项:
1.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成动力学、形态学和细胞化学等的检验。
2. 止血功能、血栓栓塞、抗凝和纤溶功能的检验。
3. 溶血的检验。
4.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等。
5. 造血功能、免疫系统、肝脏代谢等放置的状况。
6. 炎症标志物,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
这些指标能够体现人体是否处于炎症状态,如感染、疾病反应等。
7. 血液凝集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评估人体止血机制是否合理、血液流变学是否正常。
8. 病毒感染指标,如各种病毒的血清学指标,如HIV、乙肝病毒、C型肝炎病毒、风疹病毒、麻疹病毒等。
9. 肝功能相关检查,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等指标,了解人体肝脏的代谢功能,如肝功能是否正常、肝脏是否受损等。
这些检验可以提供关于人体生理状态和健康状况的信息,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实验诊断学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验

实验诊断学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验(下一页)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查【学习要求】1、掌握血液一般检查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熟悉血细胞成分变化的生理及病理意义【内容精要】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检验1、红细胞的生成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红系祖细胞,在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下,继续增殖和分化成原始红、早幼红、中幼和晚幼红细胞(丧失分裂能力)脱核而成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从骨髓→周血约需5天时间。
2、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作为呼吸载体从肺部携带氧输送至全身各组织,并将组织中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而呼吸出体外,这一功能主要是通过血红蛋白来完成。
3、红细胞的平均生存时间约为120天,成人体内每天约有1/120的红细胞因衰老而被破坏。
衰老的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血红蛋白→单核巨噬细胞内分解为Fe、珠蛋白、胆红素。
4、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数量改变其临床意义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两者测定的意义大致相同,但在某些情况如低色素性贫血时,红细胞与血红蛋白降低的程度常不平行,血红蛋白降低较红细胞为明显,故同时测定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以作比较对诊断有意义。
检测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应注意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如病人全身血液总容量及全身血浆容量有无改变与性别、年龄、居住地海拨的差异等。
(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是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高于参考值高限成年男性红细胞>6.0×10 12 /L 血红蛋白>170g/L成年女性红细胞>5.5×10 12 /L 血红蛋白>160g/L可分为相对性增多和绝对性增多两大类:①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②绝对性增多可分继发与原发A继发:a.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减低,组织缺氧所引起生理性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见于胎儿和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
病理性见于慢性心、肺疾患。
b.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
B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多能造血干细胞受累所致的骨髓增殖性疾病,本病属慢性和良性增生。
实验诊断学血液一般检验乙杜华平

实验诊断学血液一般检验乙杜华平背景介绍实验诊断学是指应用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人体组织、器官、细胞、分子等进行检测、分离、分析、鉴定的学科。
在医学领域,实验诊断学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实验诊断学中的血液检验是诊断和治疗医学领域中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
据估计,全球约有70%的医疗决策依赖于血液检验结果。
乙杜华平是一种药物,可以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用于治疗高胆固醇、高血脂和高三酰甘油血症等病症。
在进行乙杜华平治疗前,医生们通常会给患者进行血液一般检验。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血液一般检验的相关内容。
血液一般检验血液一般检验是临床医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检查之一。
主要目的是了解患者的整体体质,检测血液中各种元素和成分的数量和质量,并给出一份血液检查报告。
血液一般检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是血液检查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重要成分,主要起运输氧气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血红蛋白水平越高,红细胞计数也就越高。
2.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白细胞就是我们常说的白血球,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战力。
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和种类对人体的健康指标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3.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主要负责促进血液凝固,并参与各种炎症反应和修复过程。
在检查中,我们可以通过计数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来了解患者的凝血情况。
乙杜华平治疗前的血液一般检验在进行乙杜华平治疗前,医生通常会要求患者进行血液一般检验。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并对其治疗进行更加精确的定向。
在血液一般检验中,乙杜华平治疗前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 检测患者是否患有其他疾病乙杜华平治疗前,医生需要检测患者是否患有其他疾病,以便在治疗时进行综合考虑。
例如,如果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医生需要对血糖水平进行监测。
2. 检查患者肝和肾功能是否正常因为肝脏和肾脏是排泄乙杜华平的重要器官,所以在治疗前需要进行相关功能检查,以评估肝肾功能是否正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血液学检验Ⅰ、血液一般检验----红细胞系统一、红细胞生成起源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1、男:RBC>6.0 ×1012/L, Hb>170g/L女:RBC>5.5 ×1012/L, Hb>160g/L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⑴、相对增多: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⑵、绝对增多①继发性:非造血系统疾病,主要环节是EPO增多代偿性增加:血氧饱和度低,组织缺氧所致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民病理性:慢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非代偿性增加:无血氧饱和度低和组织缺氧肿瘤和肾病所致: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多囊肾等②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1、贫血:男<120g/L, 女<110g/L贫血程度:轻度:>90g/L中度:90-60g/L重度:60-30g/L极重度:<30g/L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的【临床意义】⑴、生理性减少: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妊娠中、后期(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老人(骨髓造血减少)⑵、病理性减少①生成减少骨髓造血障碍造血干细胞异常:再障骨髓浸润:急性白血病等原因不明或多种机制:慢性感染、肿瘤、肝病、内分泌病等伴发的贫血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DNA合成障碍:巨幼细胞贫血血红蛋白合成障碍血红素合成障碍:IDA珠蛋白合成障碍:海洋性贫血②破坏过多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遗球、红细胞酶缺陷的溶贫、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PNH 红细胞外在缺陷(获得性):免疫性、机械性③失血急性失血慢性失血四、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定义】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
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进行活体染色,这些嗜碱性物质被凝聚沉淀并着色,在胞浆中呈现蓝色细颗粒状,颗粒间又有细丝状联缀而构成网状结构,故称网织红细胞。
【正常值】 0.005~0.015(0.5%~1.5%)【临床意义】(一)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1. 网织红细胞增多:溶血性贫血;急性大量溶血2. 网织红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二)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给予铁剂或叶酸治疗有效,网织红细胞增高;溶血性贫血和失血性贫血治疗有效,网织红细胞减低五、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定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
【正常值】男性:0~15mm/h 女性:0~20mm/h【临床意义】(一)生理性增快:妇女月经期(与子宫内膜破损及出血有关);妊娠3月后至分娩后3周(与生理性贫血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有关);老年人(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有关)(二)病理性增快:1. 炎症性疾病:①急性细菌性炎症(与肝脏释放急性时相反应物质增多,包括α1抗胰蛋白酶,α2巨球蛋白,CRP,结合珠蛋白,转铁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有关);②风湿热活动期(与γ及α2球蛋白增高有关);③慢性炎症(如结核)活动期(与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增加有关)2.组织损伤及坏死:大范围组织损伤,手术创伤,心肌梗塞(心绞痛时正常,可作为鉴别),肺梗塞3.恶性肿瘤:与α2巨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增高,肿瘤组织坏死,继发感染,贫血等有关。
4.高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恶性淋巴瘤、风湿性疾病(SLE、类风湿关节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慢性肾炎、肝硬化红细胞沉降率的临床意义5. 贫血HB低于90 g/L时,血沉增快,随贫血加重而增快明显*血沉加快不与红细胞减少呈正比(严重贫血 , 红细胞过少不易形成缗钱状排列)*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镰形细胞贫血、红细胞异型症:异型红细胞不易聚集成缗钱状 , 血沉加快不多6.高胆固醇血症六、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定义】又称血细胞压积(packed cell volume,PCV),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正常值】温氏法:男0.40—0.50l/L (40-50容积%),平均0.45l/l女 0.37-0.48i/L (37-48容积%),平均0.40l/l【临床意义】Hct增高:(1)相对性增高:血液浓缩(2)绝对性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Hct减低:各种贫血*由于贫血类型不同,红细胞体积不同,Hct的减少与红细胞数减少不一定呈正比七、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 MCV)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MCV=Hct/RBC (L)×1015(fl)正常值:80-94fl(1ml=1012fl)八、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MCH)每个红细胞内所含Hb的平均量MCH=Hb/RBC (g) ×1012(pg)正常值:26-32pg(1g=1012pg)九、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每升红细胞中平均所含Hb浓度MCHC=Hb/Hct (g/L或%)正常值:310~350g/L或31%-35%Anemia-Morphologic Classification类型 MCV(fl) MCH(pg) MCHC (%) 病因大细胞性贫血 >100 >32 31-35 Vit B12 and folate def 正常细胞性贫血 80-94 26-32 31-35 急性失血、白血病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80 <26 <30 IDA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80 <26 31-35 chronic diseaseⅡ、白细胞计数与白细胞分类计数1、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⑴生理性:剧烈运动、寒冷、高温、新生儿、妊娠、分娩⑵病理性:①反应性急性感染或炎症:化脓性球菌组织损伤或坏死:外伤、心梗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恶性肿瘤其他:风湿性关节炎、AIHA等②异常增生粒细胞白血病:AML,CML骨髓增殖性疾病(MPD): 真红、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2、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WBC<4.0 ×109/L粒细胞减少症:NAC<1.5×109/L粒细胞缺乏症:NAC<0.5×109/L【临床意义】⑴感染性疾病:病毒、伤寒*某些严重细菌感染、晚期肿瘤等WBC减少,但N%增高,核左移,预后差。
⑵血液系统疾病:AA,粒缺,非白血性白血病,恶组,PNH⑶理化因素:氯霉素、抗甲状腺药⑷脾亢⑸其他:SLE3、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核左移: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杆状核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见于急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核右移:分叶核粒细胞分叶过多,分叶在5叶以上的细胞超过3%,见于巨幼贫,抗代谢药治疗后,感染恢复期。
4、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周围血中白细胞大多明显增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
当病因去处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
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的病因以感染及恶性肿瘤最多见,其次还有急性中毒、外伤、休克、急性溶血或出血、大面积烧伤、过敏及电离辐射等。
Ⅲ、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一、溶贫的概念:是指红细胞提早破坏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时所发生的贫血。
二、分类及发病机理⑴按贫血场所血管内溶血血管外溶血、原位溶血⑵按遗传倾向先天性(遗传性)、获得性⑶按发病机制红细胞内部异常所致膜结构与功能异常;酶缺陷;遗传性H b病;获得性红细胞外部因素所致免疫;物理机械;化学;感染三、如何诊断溶血性贫血?肯定溶血的依据确定主要溶血部位寻找溶血原因确定是否有溶血1、找出RBC破坏增多的依据(1)RBC寿命测定(最佳)●正常值:25~32天●51Cr同位素标记,半衰期<15天,说明有溶血存在。
(2)红细胞形态改变破碎红细胞、盔形红细胞等Fragment of RBC左:盔形、三角形、棘形、碎片等右:人工造成的皱缩红细胞(涂片太厚、天气湿热、玻片带碱性)(3)血清乳酸脱氢酶活性测定(serum lactic dehydrogenase,LDH)正常值:80U~250U/L升高为RBC破坏指标(>600U/L)(4)血浆游离Hb测定(plasm free hemoglobin)正常值:<40mg/L意义:血管内溶血的指征(5)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haptoglobin, Hp)正常值:0.5~2.2g/L溶血存在时,Hp减少。
(6)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试验(methemalbumin test)正常:阴性严重血管内溶血时呈阳性(7)Hb尿测定(hemoglobinuria)血管内有大量红细胞破坏,血浆中的游离Hb量超过1000mg/L时出现正常值:阴性溶血时阳性(8)尿含铁血黄素试验(Rous test)正常值:阴性溶贫中阳性只占10~20%2、红细胞代偿增生的证据(1)外周血网织红(2)外周血涂片红细胞大小不均,嗜多色性,Howoll-Jolly小体,Cabot环,有核红细胞(3)增生性骨髓象多色性红细胞Howell-Jolly bodyHowell-Jolly小体 Cabot环3、溶血发生的部位4、确定溶血的原因⑴红细胞膜缺陷的检验① RBC渗透脆性试验(erythrocyte osmotic fragility test)检测红细胞在不同浓度低渗NaCl溶液中的抵抗力,即检测红细胞渗透脆性。
RBC表面积/RBC容积比值与RBC脆性成反比。
②自身溶血试验及其纠正试验HS (Hereditary spherocytosis)时低渗溶液中的异常溶血参考值:开始溶血0.42%~0.46% (NaCl液)完全溶血0.28%~0.32% (NaCl液)③酸溶血试验(Ham test)(acid serum hemolysis test)特异性高,是国内外公认的PNH确诊试验利用补体在弱酸性环境中激活,并攻击RBC膜,致溶血。
受检者RBC + 正常血清(补体) ----------------- 溶血(+)-----说明受检者RBC对补体敏感性很高。
稀HCl、37℃30min④蔗糖溶血试验(sucrose lysis test)特异性敏感性均不如Ham试验,仅做筛选。
参考值:阴性⑵红细胞酶缺陷的检验①自身溶血试验及其纠正试验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酶活性测定G6PD缺陷:+ATP:可纠正,但不能纠至正常+G:同上•PK缺陷:+ATP:可纠正+G:不纠正②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受检RBC+乙酰苯肼--------作活体染色(甲基紫)37℃1~2h有变性珠蛋白小体,则膜上形成紫黑色颗粒结果:此类细胞>5%即(+),正常人<30%意义:不稳定Hb也可出现,故仅作筛选⑶珠蛋白合成异常的检验H b 电泳H bF测定H bH包涵体生成试验异丙醇试验正常血红蛋白的种类类型肽链所占比例HbA α2β2 正常成人>95%HbF α2γ2 正常成人<2%,为胎儿期Hb主要成分HbA2 α2δ2 正常成人2%-3%靶形红细胞(target cell)①血红蛋白电泳分析( hemoglobin electrophresis)主要检查有无异常Hb区带在HbA前出现——快速异常:HbH,J,K组在HbA后出现——慢速异常:HbG,D,E组HbA2定量测定正常值:1.5~3%,>5%为升高② HbF定量测定(碱变性试验)(alkali denaturation test)HbF具抗碱作用正常值:成人<2%,新生儿55%~85%,1岁左右同成人>4%为升高,主要见于β地中海贫血③异丙醇沉淀试验( isopropanol test )正常人Hb 40min后开始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