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血液常规检查
临床血液检验的考点

临床血液检验是临床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液生化等多项检查。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考点:
1.血常规: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的测定。
需要
掌握这些指标的正常范围、临床意义以及异常情况的处理。
2.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
白原等指标的测定。
需要掌握这些指标的正常范围、临床意义以及异常情况的处理。
3.血液生化:包括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的测定。
需要掌握这些指标
的正常范围、临床意义以及异常情况的处理。
4.血涂片检查:包括红细胞形态、白细胞形态、血小板形态等的检查。
需要掌握正
常和异常形态的特征以及其临床意义。
5.红细胞沉降率(ESR):用于检测炎症、感染、肿瘤等疾病。
需要掌握其正常范
围、临床意义以及异常情况的处理。
以上是一些可能的考点,具体的考点还需要根据教材和课程要求来确定。
实验诊断学之临床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Ⅰ、血液一般检验----红细胞系统一、红细胞生成起源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1、男:RBC>6.0×1012/L,Hb>170g/L女:RBC>5.5×1012/L,Hb>160g/L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⑴、相对增多: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⑵、尽对增多①继发性:非造血系统疾病,要紧环节是EPO增多代偿性增加:血氧饱和度低,组织缺氧所致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民病理性:慢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非代偿性增加:无血氧饱和度低和组织缺氧肿瘤和肾病所致: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多囊肾等②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1、贫血:男<120g/L,女<110g/L贫血程度:轻度:>90g/L中度:90-60g/L重度:60-30g/L极重度:<30g/L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的【临床意义】⑴、生理性减少: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妊娠中、后期〔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老人〔骨髓造血减少〕⑵、病理性减少①生成减少骨髓造血障碍造血干细胞异常:再障骨髓浸润:急性白血病等缘故不明或多种机制:慢性感染、肿瘤、肝病、内分泌病等伴发的贫血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DNA合成障碍:巨幼细胞贫血血红蛋白合成障碍血红素合成障碍:IDA珠蛋白合成障碍:海洋性贫血②破坏过多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遗球、红细胞酶缺陷的溶贫、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PNH 红细胞外在缺陷〔获得性〕:免疫性、机械性③失血急性失血慢性失血四、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定义】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
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进行活体染色,这些嗜碱性物质被凝聚沉淀并着色,在胞浆中呈现蓝色细颗粒状,颗粒间又有细丝状联缀而构成网状结构,故称网织红细胞。
血液检查实验报告

血液检查实验报告篇一:血型测定实验报告血型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学习ABO型血的鉴定原理和方法。
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了解抗原抗体反应。
二、实验原理:血型就是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在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膜上抗原分A和B两种抗原,而血清抗体分抗A 和抗B两种抗体。
A抗原加抗A抗体或B抗原加抗B抗体,则产生凝集现象。
血型鉴定是将受试者的红细胞加入标准A 型血清(含有抗B抗体)与标准B型血清(含有抗A抗体)中,观察有无凝集现象,从而测知受试者红细胞膜上有无A 或/和B抗原。
在ABO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含A、B抗原而分为A、B、AB、O四型。
(见表4-3-1-1)三消毒采血针;载玻片;消毒棉签;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75%乙醇;受检者血液四、实验步骤(1)取双凹玻片一块,用干净纱布轻拭使之洁净,在玻片两端用腊笔标明A及B,并分别各滴入A及B标准血清一滴。
(2)细胞悬液制备从指尖或耳垂取血一滴,加入含1ml 生理盐水的小试管内,混匀,即得约5%红细胞悬液。
采血时应注意先用75%酒精消毒指尖或耳垂。
(3)用滴管吸取红细胞悬液,分别各滴一滴于玻片两端的血清上,注意勿使滴管与血清相接触。
(4)竹签两头分别混合,搅匀。
(5) 10~30min后观察结果。
如有凝集反应可见到呈红色点状或小片状凝集块浮起。
先用肉眼看有无凝集现象,肉眼不易分辨时,则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如有凝集反应,可见红细胞聚集成团。
(6)判断血型根据被试者红细胞是否被A,B型标准血清所凝集,判断其血型。
五、实验结果:我们组本次实验中,载玻片1左边为抗B型定型试剂,呈淡红色,未发生凝聚;右边为抗A型定型试剂,血液在试剂中凝结,试剂较清亮。
该受试者1血型为A。
载玻片2左右边的试剂内的血液皆不出现凝结现象,受试者2为O型血。
六、实验讨论:1.实验中要分清牙签,不要用一牙签一端同时在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中搅拌,以免造成抗体试剂不纯。
2.实验中我们组发现15分钟后没有出现血凝现象,可用牙签轻轻搅拌一会儿,有些载玻片上就不现了血块,但有些经搅拌后仍不出现血凝现象,表示确实不含相应的抗原。
实验诊断学血液一般检测中血沉检测、白细胞检测与临床应用

WBC 成人 (4.0-10.0)×109/L
新生儿: (15.0-20.0)×109/L
6个月-2岁(11.0-12.0)×109/L
N杆状: 0.01-0.05
N分叶: 0.5-0.7
女0-20mm/1h末 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快:
1.妇女月经期,血沉多略增快。 2.妊娠三个月以上血沉增快。 3.老人尤其是大于60岁以上老人, 因纤维蛋白增加而增快。
病理性增快:
1.各种炎症:
(1)急性细菌性炎症、感染2—3天即可增快。
(2)慢性炎症:结核、结缔组织炎症、风温热 等于活动期血沉增快。
1) 红细胞胞膜表面唾液酸。
2)红细胞之间排拆力的下降,可导致 缗钱状形成。
影响ESR的因素主要有:
1.血浆因素:血浆中的球蛋白纤维蛋白 原增多。
2.红细胞因素:当严重贫血时,RBC总面 积下降,阻力下降,血沉加快。
3.血沉管的位置
4. 其它:抗凝情况、温度、采血后操作 时间。
方法:魏氏法(Westergren)法。 正常参考值:男0-15mm/1h末
⑤ 慢粒及骨髓增殖性疾病
⑥ 恶性肿瘤晚期。
N 减少(neutropenia)
白细胞总数低于4×109/L称白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称粒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 ×109/L称粒细胞缺乏 症
① 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流感、麻疹、 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巨细胞病毒 等)。伤寒白细胞暂时性下降,某些严 重细菌性感染。
L:
0.2-0.4
E:
实验诊断学

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 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
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4.红细胞比积(容)【Hct】:抗凝全血经手工法离心沉淀后测得的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或经血液分析仪法计算所得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5.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指全血中平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量,以皮克为计量单位。
6.红细胞平均容积(MCV):指全血中平均每个红细胞的体积,以飞升为计量单位。
7.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是指全血中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量,以g/L为计量单位。
2实验诊断(laboratorydiagnosis):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包括实验室前、实验室和实验室后3个部分。
9.白细胞减少:白细胞计数低于4×10的九次方每升。
10.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 1.5×10的九次方每升。
11.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的九次方每升。
12.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13.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是由多种原发病因引起的外周血液白细胞明显增高并出现幼稚细胞,即类白血病表现的反应,原发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即随之消失。
14.血液常规检查:对血液中两种主要有形成分红细胞和白细胞的量和质进行的化验检查,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等四个检验项目。
【医院科室学习-实验诊断学】_4-血液病的实验诊断

F 在单位容积的血液内红细胞计数(RBC)、 血红蛋白量(HGB)以及红细胞压积(HCT) 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参考范围
下限称为贫血。以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最
为重要. 贫血可以是原发于造血器官的疾 病,也可能是某些系统疾病的表现。
F 诊断贫血的过程
• 确定有无贫血(诊断标准) • 确定贫血的程度 • 确定贫血的类型和原因 (分类)
F 铁的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F 体内多余的铁是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形式 贮存于肝、脾、骨髓等器官的单核吞噬细胞系 统中。
F病因
• 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 • 铁的吸收不良 • 失血
F缺铁性贫血的分期
• 缺铁期:
血清铁蛋白<12ug/L,骨髓铁染色
• 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
转铁蛋白饱和度<15%
可缺乏,必要时应作骨髓活检
缺铁性贫血(IDA)是指体内可用来制造血 红蛋白的贮存铁已被用尽,红细胞生成 障碍所致的贫血,特点是骨髓、肝、 脾 及其他组织中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蛋 白浓度降低,血清铁浓度和血清转铁蛋 白饱和度亦均降低。表现为小细胞低色 素性贫血。
F 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一种贫血,全世
<27
<27 >31
MCHC(%) 病因
320~360 失血、急性溶血、
再障、白血病
<320
缺铁性贫血、慢性失
血等
320~360 感染、中毒、尿毒症
320~360 维生素B12、叶酸缺乏
按骨髓增生程度分类
类型 增生性贫血 增生不良性贫血
常见疾病 IDA、MDS、溶贫 AA、纯红再障
病因及发病机理
几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特点比较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实验诊断学是一门研究通过实验方法来确定疾病和医学问题的学科。
它使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和工具来识别疾病的原因、诊断疾病以及评估和监测治疗效果。
实验诊断学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等。
通过实验诊断学,医生可以研究和了解人体内发生的生化反应、免疫系统的反应和分子水平的变化,从而准确地确定疾病的诊断、预测其进程和评估治疗效果。
实验诊断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实验室检验:这是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收集和分析患者的血液、尿液、体液和细胞样本,来检测和测量生化指标、细胞学特征、微生物感染和遗传变异等。
其中包括常规生化学检测、血细胞分析、细胞和组织学检查、免疫学检测、微生物学检测等。
2. 分子实验诊断:这是一种新兴的实验诊断方法,通过从患者的样本中提取和分析DNA、RNA和蛋白质等分子,来鉴定和检测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病原体感染和肿瘤标志物等。
分子实验诊断广泛应用于遗传病学、病原微生物感染和肿瘤学等领域。
3. 生物标志物检测:生物标志物是指在特定疾病状态下,生物体内的分子或细胞特征的指示物。
通过检测和分析这些生物标志物,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存在、进展和治疗反应。
生物标志物检测包括检测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心肌酶和蛋白质、尿液中的代谢产物等。
4. 分子影像学:分子影像学是一种通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核素、荧光染料等来标记和检测特定分子在人体内的分布和动态变化的方法。
它可以用于检测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常见的分子影像学技术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
实验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为医生提供快速、准确和可靠的诊断结果,从而指导治疗决策和监测疾病的进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实验诊断学有望在疾病预防、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实验诊断学PPT诊断血液学课件

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
红细胞生成减少
1.干细胞增殖分化障碍,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再障,MDS等。 2.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包括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和巨幼红 细胞贫血。 3.骨髓被异常组织侵害,如骨髓病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瘤、癌转移、骨髓纤 维化等引起的贫血为骨髓病性贫血)。 4.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如继发性贫血(肾病、肝病、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 等,这些疾病均可抑制骨髓增殖,尤其对红系抑制等)。
>170g/L >160g/L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增多因素
1.RBC/Hb相对性增多: 由于RBC增高和Plasma↓
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 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等。
2. RBC/Hb绝对性增多:
根据有无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和原发性单纯 红细胞增多症。前者为造血干细胞异常克隆所致 的骨髓增殖性疾病(MPD)。后者为单独红系增生。
ESR↑ ③组织损随晚期肿瘤出现 ,明显增快提示肿瘤转移。
⑤高球蛋白血症: ESR↑可>100/h,见于 MM和巨球蛋白血症,肾病综合征时清蛋白 丢失,球蛋白相对增高。
⑥其他 :贫血,<90g/L时, ESR↑伴有胆固 醇↑疾病, ESR↑
MCH = Hb / RB参考值:成人 26~33 pg ,儿童35~42 pg
2.红细胞平均参数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ell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指单位容积
红细胞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以g/L为单位
MCHC = Hb / HCT 参考值:成人320~360g/L,儿童320~360g/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恶性肿瘤、肾功能不全
临床意义
❖ 白细胞: 1. 生理性增多:新生儿、妊娠、月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
寒冷刺激、极度恐惧及疼痛等 2. 病理性增多: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
✓参考范围
红细胞计数:
成年男性:(4.0~5.5)×1012/L 成年女性:(3.5~5.0)×1012/L 新 生 儿:(6.0~7.0)×1012/L
白细胞计数:
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临床意义
一、红细胞的增多 1. 相对性增多:血浆量减少,血液浓缩 2. 绝对性增多:由于缺氧而致红细胞代偿增多或造血系统疾病
MCV=
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容×1015 每升血液红细胞数(个)
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g)×1012
MCH=
每升血液红细胞数(个)
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g数(g/L)
MCHC=
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容
白细胞
✓白细胞分类
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杆状核 分叶核
(Neutrophil)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注意事项
❖ 采血时不能过分挤压采血部位,针刺深度必须适当。 ❖ 采血应顺利、准确,采血部位不得有水肿、发绀、
冻疮、炎症等。 ❖ 细胞数量明显增大时可适当加大稀释倍数。 ❖ 充池时要一次完成,不能产生满溢、气泡或充池不
足的现象。 ❖ 大小方格内压线细胞的计数遵循数上不数下、数左
不数右的原则,避免多数或漏数。
淋巴细胞(lymphocyte) 单核细胞(monocyte)
同机制消灭病原体, 消除过敏原、参加免 疫反应、产生抗体等
从而保证机体健康。
血液有形成分
❖ 血小板(platelets ,PLT)
血小板是从骨髓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胞质小 块,故无细胞核,但有细胞器。 通过粘附功能、聚集功能、释放反应与血管 一起在止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注意事项
❖ 当白细胞极度增多时,将使红细胞计数结果假性偏高,故应 对红细胞计数结果进行校正:
校正后红细胞计数=校正前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
❖ 外周血中有大量有核红细胞出现时需校正白细胞计数: 校正后的白细胞计数=校正前的白细胞计数数×100÷ (100+分类计数100个白细胞时见到的有核红细胞数)
3. 生理盐水
✓ 白细胞稀释液
冰醋酸、1%美蓝
稀释液
操作步骤
血液
充分混匀
充池静止
镜下计数
用微量吸吸上清液清洗吸管2~3次
用微量吸管或玻棒将细胞悬液充入计数 池,室温下平放2~3min ,待细胞下沉
❖ 红细胞:
❖ 白细胞:
稀释液 2 ml+血液 10 µl 稀释液 0.38 ml+血液 20 µl
血细胞直接计数
✓ 原理:
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后,滴入 血细胞计数盘(改良的Neubauer计数板), 然后于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细胞数, 经过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的细胞数。
试剂
✓ 红细胞稀释液
1. Hayem液:氯化钠、 结晶硫酸钠、氯化高汞
2. Geage氏:枸橼酸钠、 甲醛
症、白血病、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外科手术后等 3. 病理性减少:常见于病毒感染、疟疾、极度严重感染、再生
障碍性贫血、非增生性白血病、化学药物中毒、放化疗病人 等
❖ 血红蛋白:十二烷基硫酸钠(SLS)血红蛋 白检测方法检测
❖ 红细胞压积:抗凝全血离心后,下沉的红细 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
红细胞平均值参数
❖ 中性粒细胞数 ❖ 淋巴细胞数 ❖ 单核细胞数 ❖ 嗜酸性粒细胞数 ❖ 嗜碱性粒细胞数 ❖ 红细胞分布宽度-CV ❖ 红细胞分布宽度-SD ❖ 平均血小板体积 ❖ 血小板分布宽度 ❖ 大血小板百分比 ❖ 血小板压积
血液有形成分
❖ 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
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其主要功能是 作为呼吸载体携带氧气至全身各组织,并协 同维持酸碱平衡。
血常规检查
BLOOD ROUTINE TEST
实验诊断学(Laboratory Diagnosis)
一、血常规项目概述 二、血细胞直接计数 三、白细胞分类计数 四、血液分析仪简介 五、网织红细胞计数 六、红细胞沉降率检查
血常规检测项目
❖ 红细胞计数 ❖ 血红蛋白 ❖ 红细胞压积 ❖ 红细胞平均体积 ❖ 平均血红蛋白量 ❖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 血小板计数 ❖ 白细胞计数 ❖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 淋巴细胞百分比 ❖ 单核细胞百分比 ❖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 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
✓注意事项
❖ 红细胞计数时,如果每个中方格之间相差超过20个以上,要 重新充池计数。正常数值范围内,两次红细胞计数相差不得 超过5%。
❖ 白细胞计数时,一般情况下各大方格间的细胞数相差不超过 10%。
❖ 如微量吸管内壁沾有白细胞稀释液,会使红细胞破坏,故应 先做红细胞计数
❖ 稀释液要过滤,试管、计数板均清洁干燥,以免杂质、微粒 等被误认为细胞。
低倍镜观察分布是否均匀
高倍镜计数
低倍镜计数
✓改良的Neubauer计数板
计数池
正面观
支持堤
侧面观
支持堤 计数池 支持堤 1mm (0.1mm缝隙)
计数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方向逐格进行,以免重复或遗漏,对 压线细胞采用数左不数右,数上不数下的原则
✓计算公式
❖细胞数/L=一个大方格中的细胞数× 10×106 ×稀释倍数 1. RBC/L=5个中方格中的红细胞数×5×10×106×200/L 2. WBC/L=4个大方格中的白细胞数/4×10×106×20/L
直径6~9µm
中心浅染区不超过直径的1/3
血液有形成分
❖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e granulocyte)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 granulocyte)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e granulocyte) 通过不同的方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