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学习于漪老师心得体会师德报告体会
2024年学习于漪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六篇)

2024年学习于漪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选择教育职业,实质是选择了崇高的理想。
于漪老师一生致力于实现这一崇高的目标——成为一位杰出的人民教师,她将毕生精力奉献于这一伟大事业,将教育的重任与我国的国运紧密相连。
因此,我决心向她看齐,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保持不懈的追求,立志成为学识深厚、品行高尚、低调谦逊的合格教师;以光明磊落的品格,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不断探索知识的真谛,追寻教育的真理,像她一样摆脱急功近利,摒弃浮躁,始终保持在教育真理的美丽、诗意的探索与验证中,不断解决教育难题,不断收获成长。
于漪这个名字,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如雷贯耳。
尽管年事已高,她的智慧、活力和那双充满希望与力量的眼睛,依然令人敬佩。
阅读了关于于漪的资料,我深感震撼,原来教师这一职业可以达到如此的境界,原来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教育的引领者。
于漪老师始终谦逊地表示:“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仍在学习如何做教师。
”这句话对我这个初入职场的新人来说,是极大的激励。
在教师的道路上,我还有很多需要向前辈请教的地方,我会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虚心前行。
在语文教学中,我认识到需要更加精心细致的准备。
尽管我平时备课认真,但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因此无法做到深入浅出,这是我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班主任工作中,于老师的循循善诱让我体会到教育的艺术性。
在引导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更多的智慧和策略。
孔子倡导“因材施教”,因此教育问题学生必须首先了解他们的困扰所在,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
耐心地帮助问题学生走出困境,可能是我在教育实践中需要提升的方面。
2024年学习于漪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二)学校组织了对全国教育典范于漪老师的先进事迹的学习。
于漪老师,身为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的名誉校长及语文特级教师,已在教育领域辛勤耕耘了整整数十年。
尽管已届高龄,历经近数十年的教学生涯和近数十年的退休时光,她始终未曾停止追求理想教育的步伐,持续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教育、教师和学生。
学习于漪老师心得体会

学习于漪老师心得体会篇1学校组织学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的先进事迹,于漪老师,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在教育的田野里耕耘了整整60年。
81岁的她,从教近60年,退休近20xx年,丝毫没有停止过追求理想教育的步伐,仍在以各种方式,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影响教育、影响教师、影响学生。
于漪老师有一句名言“如果只是教书,那么你就是教书匠、知识的二传手。
不能忘记教书的目的是育人,这是大目标〞。
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是我学习的楷模。
我将在这些先进教师先进事迹启迪和鼓舞下,树立正确荣辱观,努力增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的教师使命感,不断强化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心。
我们应当学习于漪老师以学生为动力,以育人为首的精神。
对工作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
老师必须具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不仅要标准学生的行为,更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
时时处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解决。
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努力做到。
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责任,教育学生是我们的神圣事业。
对学生我们既要爱又要严,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作为一名老师必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学习于教师的事迹,我进一步体会到,教师必须做到尊重、理解、信任、鼓励学生。
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是我们老师必备的道德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友好的对待他们,理解和信任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和他们交流,多鼓励和表扬他们,要尊重他们,宽容他们的过失,当学生有缺乏时,多给予鼓励和赞美,对学生精心呵护,尊重学生人格,善待、宽容、理解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觉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的还要幸福的多,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开心和幸福。
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开展。
学习于漪老师心得体会

学习于漪老师心得体会篇一:学习于漪心得体会追求完美人格,提升教学艺术对于于漪老师早闻其名,但真正的去了解她的教育教学思想却是在最近才开始的。
在认真品读了关于于漪老师的事迹后,我发现这位年逾古稀的老教师身上有着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年轻后辈学习的地方,但最令我感触深刻的是“追求人格的完美”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这两方面。
“今天怎样当教师”,于漪老师的回答是首先必须追求人格的完美。
她强调教师的人格力量,做人师不是做教书匠,对孩子不仅是言教,重要的是身教!身教重于言传。
因为我们的教育力量,只能从教师活的人格当中来,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反思参加工作的最初几年时间,我一直觉得怎样让学生听我的话,完全按照我的要求来听课学习,这是最重要的。
似乎学生完全围着我的指挥棒转,这样我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但经过几年时间下来,我发现这样的教育是不成功的,而且是事倍功半的!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而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他们有思想有主见,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俯下身来,听听他们在讲什么,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让学生感觉到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他们身边的一位较年长的知心朋友。
我们学校这几年学生的生源不是十分理想,我们面临着很多学习困难甚至道德品质有偏差的学生。
此时,教师更应该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动学生、感染学生、感化学生,而不是一味地以“老师”这样一个身份去压制和训斥学生,这样学生才会逐渐跟着你走,你的教育才能事倍功半,渐入佳境。
而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而得到学生的认可,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是教师对自己专业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使学生在你的教学中真正获得有益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其次是对学生充满爱心,常以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懂得换位思考。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学习是件苦差事,作为教师,要考虑学生怎样能学得快乐,这就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2024年学习于漪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四篇)

2024年学习于漪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于漪老师这一辈子,就在为实现这一高尚事业—“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而努力,于漪老师把她的一辈子定格在这高尚事业上,她把教育千斤重—伟大的教育事业,与我们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为此,我要向她学习,对我国的教育事业而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追求,成为一名学识渊博、蕴藉修养、为人低调和谦谦君子合格的人民教师;用光明磊落一生,为国家培养具独立人格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去探究知识的真谛、探求教育的真知,象她那样要学会摆脱急功近利、摆脱浮躁心态,让自己始终处在教育真知的美丽、诗意的想象与求证中,不断地教育难题,不断地收获.—因为我选择了做老师于漪这个名字,对于教师而言是耳熟能详了.____多岁的高龄,依然充满着睿智、活力,炯炯有神的双眼中,总能让人感受到希望和力量.通读了学习于漪的材料后,感触很深,原来做教师还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和境界,原来每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教育家.于漪老师一直谦虚地说:“我做了一辈子的老师,但是还在学着做老师”.这句话对于仍处于职初期的我有着莫大的鞭策.在做教师的路上,我还有许多要向前辈们讨教的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虚心地前进.在语文教学中,我还需要更认真细致的备课.虽然平时备课也很认真,但是没有那么细致深入的备课,所以做不到深入浅出,这是语文教学中我要改进的地方.在班主任教学中,于老师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让我觉得教育也是一门艺术.在教育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应多一点机智和方法.孔夫子说“因材施教”,那么教育问题学生必须先了解问题学生的症结何在,对症下药方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起到教育的效果.耐心地引导问题学生走出困境或许是我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改进的.2024年学习于漪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二)于漪老师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和领导者,她的先进事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经过研究和学习,我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学习于漪老师心得体会4篇

学习于漪老师心得体会4篇学习于漪老师心得体会篇1 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种种现象五光十色,乱人耳目,对教育是极大的挑战,对教师是极大的诱-惑。
提出希望之一是“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提出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
的论述不仅有广泛的现实意义,而且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学习于老师的教学观,如沐春风,沁人心脾。
她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无不使我为之折服。
原来还可以这样做教师、教师还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和境界、普通教师通过努力照样可以成为教育家……。
“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于漪老师用这句话鞭策自己。
她说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高尚。
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什么人才能够做人师呢?做人的老师,他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就是“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
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德才兼备,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艰难。
于老师认为做人师不是做教书匠,对孩子不仅是言教,重要的是身教!身教重于言传。
因为我们的教育力量,只能从教师活的人格当中来,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听了于老师的报告,心中感受颇多,脑海中一直在问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教师?应先从哪些地方做起?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1.要能够清醒的自我认识,首先要虚怀若谷。
一个人只有虚心才能容纳百川,人一辈子要不断认识自己。
做人也好,做老师也好,我们的手中要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来量别人的长处,另一把尺子来量自己的短处。
说到底,我们可以向书本学习,可以向同行学习,可以向专家学习,还可以向学生学习。
理论上模糊,事业上一定马虎,工作中就会事倍功半。
所以要广泛的阅读教育理论专著、学习名家的教育理论等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用它们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丰富的理论作为基础,那我们在工作中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向同行学习,同一篇课文不同的人对文章的把握不同,其教法与侧重点也不同,他们在教学中的理念与做法也许正在自己在教学中所忽略的,或者是所没有想到的。
于漪师德师风体会

于漪师德师风体会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于仪是一名资深教师,她的教诲事迹已经被许多学生所传颂。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校园里,于仪都展现出了极高的教师素养和师德风范。
在与她接触过的学生中,无一不被她的谦和、耐心和爱心所感染。
通过与于仪的交流,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个真正的好老师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态度。
于仪是一位极具耐心的老师。
在她的课堂上,我常常看到她对学生们的提问都能细心耐心地回答,而且从不厌烦。
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显得很简单,但于仪总是会认真回答,鼓励学生多多提问,不要害羞。
这种耐心和包容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尊重,也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于仪是一位充满爱心的老师。
她常常会在课堂上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时不时地给学生们一些鼓励和支持。
有一次,班上有一个同学因为家里的原因成绩下滑,于仪主动找到了他,和他交流了解情况,并鼓励他不要放弃,说只要努力学习一定可以改变现状。
这种关怀和鼓励让这位同学深受感动,也让其他同学对于仪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
于仪还是一位极端自律的老师。
她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从不让自己有半点懈怠。
每天早晨她都会到校提前备课,认真准备每一堂课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她还经常参加一些教育培训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学技能。
这种专业执着的态度让于仪成为了一名备受尊敬和敬仰的好老师。
在于仪身上,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好老师应该具备的师德风范和教师精神。
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周围的每一个人,传递着正能量。
通过她的身影,我学会了怎样成为一名更好的老师,怎样用爱心和耐心去关心学生,怎样用自律和专业来提升自己。
有了于仪这样的榜样,我们才能让教育事业更加光辉、学生们更加自信、社会更加和谐。
感谢于仪,感谢她给予我们的启迪和帮助!愿她永远拥有一颗爱心,一腔热忱,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第二篇示例:于仪师,字柔然,籍贯山西。
生于明永乐十七年(1425年),卒于正德六年(1511年),享年八十七岁。
2024年学习于漪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6篇)

2024年学习于漪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提及于漪老师,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内,她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
今日,我有幸观看了关于于漪老师先进事迹的录像,全程以崇敬之情观看,几度感动得热泪盈眶。
于漪老师一生所铸就的传奇,深深地触动了我,并将永远激励着我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称于漪老师的一生为不朽传奇,实至名归。
她自____岁起投身教育事业,至今已逾半个多世纪。
即便步入____岁高龄,她仍坚守在教育一线,累计开设的公开课数量更是惊人地达到了一万多节,这是绝大多数教师难以企及的成就。
昔日,于漪老师的每一堂课都吸引着媒体与同行专家的关注,有时甚至听课者众于学生,每日置身于同行审视与媒体聚光灯下,其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正是这样的环境,促使于漪老师的课程日臻完善,她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坚信“每一节课都将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让她不敢有丝毫懈怠。
作为党员教师,我被于漪老师崇高的党性所深深震撼。
她将党的教育事业视为生命般重要,致力于让学生踩着自己的肩膀,一步步攀登知识的高峰。
于漪老师强调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自信力,而我认为,数学教师同样需要这份自信,以牵引学生思绪,触动学生心灵。
因此,我们必须保持虚心好学的态度,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确保自己有“长流水”以给予学生“一碗水”。
我们还应善于思考与总结,在反思中寻求进步,点滴积累教学经验,无论是教学后记还是课堂上的小插曲,都可能成为下一次教学的灵感来源。
而学生的精彩发言,亦能引发我们的深思,这种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对师生的共同成长大有裨益。
于漪老师作为老党员,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对祖国的忠诚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作为青年党员教师,我仰望于漪老师的先进事迹,决心学习她坚韧不拔的事业追求、深刻丰厚的教育思想、对学生润物无声的细腻关怀以及她那高风亮节的人格魅力。
于老师的学生遍布天下,她的弟子也数不胜数,他们无不感念于老师的教诲之恩,不仅在学业上受益匪浅,更在于老师那里学会了受用终身的做人道理。
2024年学习于漪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例(五篇)

2024年学习于漪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例在近期,学校组织了对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先进事迹的学习活动。
于漪老师,作为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的名誉校长及语文特级教师,在教育领域辛勤耕耘了长达数十年之久。
即便年事已高,且已从教及退休多年,她仍未曾停歇对理想教育的追求,以多种方式持续为教育事业、教师团队及学生群体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于漪老师曾言:“教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育人,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非凡的业绩,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于漪老师先进事迹的启发与激励下,我将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努力增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的教师使命感,并持续强化作为教师的责任感。
以下是我从这次学习中的几点收获,与大家分享:1. 高尚的人格魅力于漪老师将“智如泉涌,形可以为表仪者”作为自己事业追求的最高标准。
她认为,作为教育者,不仅应具备渊博的知识,更应具备高尚的人格。
她以鲁迅、闻一多等德才兼备的大师为榜样,持续在教育事业上攀登高峰,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她时刻保持两把尺子,一把用于衡量他人的长处,一把用于审视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汲取他人的优点,同时不断自我反省,提升自我。
2. 永不满足的工作精神于漪老师坚信“满足意味着结束”。
在她的职业生涯中,从未有过满足。
她对自己的课程始终抱有更高的期望,不断学习周围老师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
她的两千多节课,是怀着谦虚的心态去学习的;她的两三千字作文评语,是怀着对孩子的热爱去完成的。
正是因为这种不满足的精神,她才能在人格、思想、境界及感情等方面持续完善与提升。
3. 丰厚的文化底蕴于漪老师的教学风格独特,每一节课都如同一幕美丽的人文景观。
这背后,是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几十年如一日对教育知识的追求与积累。
她的讲话引经据典,让人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功底。
她认为,作为教育者,需要广泛学习,拓展视野,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她不断汲取多领域知识,包括物理学、美术学等,以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知、求教、求真、求善的教育之路
——学习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心得体会
“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
——于漪《岁月如歌》2019年11月18、19日我校高一级部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活动,倡导全校教师向著名的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学习。
在主题教育大会上,常主任号召一线教师向于漪老师学习,最令我感触深刻的是“追求人格的完美,提升教学艺术”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这两方面。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及时反思教学中的“亮点”和“败笔”。
反思学生探究学习中的“拦路虎”、反思“再教反思”,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新境界。
张荣花老师在党小组发言中还强调了教师的高尚品德和人格力量的重要性。
做人师不是做教书匠,对孩子不仅是言教,重要的是身教!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动学生、感染学生、感化学生,这样你的教育才能事倍功半,渐入佳境。
工作之余,我拜读了于漪老师的著作《岁月如歌》。
这是于老师献给2007年教师节的一份厚礼。
翻开扉页,便是于老师的手迹。
捧着《岁月如歌》,一页页往下读,我仿佛在倾听一位长者的独白,娓娓道来,时而激越,时而平缓,时而低语,感觉犹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随着“岁月如歌”这个生命故事长卷的逐层释放与展开,我不断地被触动,被震慑。
如今的教育专家于漪,曾经经历了那样的苦难:丧父之痛;病魔缠身,差一点夺走她的生命;“文革”期间,她又遭到了怎样的欺辱……然而厄运都没有压垮这位坚强又倔强的女性。
在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坚强,怎样叫师爱,什么是责任,她的“求知、求教、求真、求善”之路,是追求理想之路,是探索语文教学之路,是寻求教育真谛之路。
求知——明灯伴我过午夜
于漪老师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
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
”于漪老师上了2000多节公开课,可自己却认为没有一节是十全十美的,虽然每次开课前都考虑周全,但每节都存有遗憾。
我想,正是由于于漪老师谦虚好学、永不满足,才会有她那每节都有遗憾的说法。
作为“非科班出身”的于漪“三年磨一剑”,常常是“明灯伴我过午夜”。
这种付出,这种努力,一定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有一种谦虚好学、永不满足的精神在鼓舞着她。
从教至今,于漪老师就是这样边教边学走过来的。
“如果学而思,学一点,消化一点,即使时间零碎,日积月累,真才实学也必大有增进。
”于漪老师还告诉我们:重要的理论反复学,紧扣一点深入学,拓开视野广泛学。
读至此,敬仰之心荡然升起。
求教——梦里寻它千百回
于漪老师一生与语文结缘,终于破解“人的语文能力是从哪里来的”。
“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只能从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得来,在优秀范文的阅读中感悟、品味、思考、理解,随着所感、所悟、所得的潜移默化所生成,并具有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品格以及具有自己个性的语文能力。
因此,大量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潜移默化是语文能力生成的基本规律。
”
“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
”于老师一开始就认定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打好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底子,为此,她首先自学高中语文教学涉及的各种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大量阅读古今
中外经典作品,并以“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为标杆,迅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于老师积极向实践、向同行和学生学习,用10小时、20小时准备一堂课,反复钻研数十篇、上百篇教材,用规范的语言写成教案,把课上要讲的每句话背下来,再脱开教案讲课,课后写教学后记;再次结合自修语文的深切体验,关注当时语文教育思想的论争,留意教学改革的动向,初步形成自己的想法。
于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讲解,旁征博引的议论、评析,眼神、手势、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
作为英语青年教师的我常顿然有所悟:这就是语文!这就是语言教学!如此地下功夫研究教学,如此的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原来特级教师是这样“炼”成的。
求真——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老师说,爱,是教育的全部。
于漪老师还说,做了一辈子教师,却越来越感觉到的是一辈子在学做教师。
作为一位年轻教师,听着于老师讲述自己一生的教育,心中不禁汗颜。
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已经不错,总是埋怨教师的心酸和辛苦,总是抱怨学生的调皮和笨拙,而一个老人却说自己的一生在学做教师。
这样的反差究竟来自于何处?这是我在心中不停追问自己的问题。
突然再次看到梁衡评价居里夫人的那句话:“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行,不逐于力,不持于技。
”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永恒的美丽。
我想,于老师或许就是这样的一种境界。
她在书中提到,“教育事业真正是遗憾的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
”面临选择,于漪老师舍小我而就大我,如此的情怀只有一个字——真!
求善——实现真善美的完美统一
我们总说,真和善总是很难融合,但在于老师身上二者有着高度的统一。
从她的很多的故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信息。
比如,对于学生,于老师当严则严,这是真。
但永远给学生改正的机会,并不辞辛苦地帮助学生改掉自己的缺点。
给他们以宽容,不放弃,不鄙弃。
用爱来感化每一个学生,这足以融化金石的爱就是善的集中体现。
而正是严中有爱,从而达到了真和善的完美统一。
美并不存在与具体的事物或结果之中,她往往在过程中潜移默化中呈现,她更多的是在追求真和善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于老师把教育当作自己一生可以做的是来做,并认真去做,用一颗爱心关注学生,用一双慧眼关注教育,用责任之心感受社会。
于漪老师就是用这样的真和善呈现着教育的美,用真和善诠释着教育这首歌,也许有心酸,甚至泪水,但在一条河的转弯之处,欢乐在缓缓地流着。
岁月曾经留下的是悲歌,然而悲歌中催生了壮歌,升腾的是她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贞,成就的是她对语文教学不懈追求的情怀,唱出的是激扬飞越的欢歌。
感谢于漪老师,感谢《岁月如歌》。
读罢此书,让我一清如水,心无旁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于老师的事迹,感染人,鞭策人,激励人。
她的教育故事更是我感受到,教师岗位是一种辛劳,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在今后的英语语言教学之路上,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提升自我听说读写能力和英语专业知识素养,学习中外经典名著,向世界讲好传统中国文化和经典中国故事将成为我的必修课。
我将用我的激情和爱心将这份光和热永远延续下去,倾注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
高一党支部刘晓
2019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