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33页PPT

合集下载

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PPT课件

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PPT课件

-
8
• 2.2.1结构蛋白:
P1区编码病毒的壳体蛋白,包括 VP0,VP3,VP1基因,核苷酸序列全长2193 nt、 I型 DHV VP0的N末端缺少GxxxS/T基因序列,因此其 N末端可能未被十四烷基化,VP0不被蛋白酶切割 为VP2和VP4。试验证明,壳体蛋白含有多个类似 于其他小RNA病毒的核心结构,即八链反向平行β 桶结构,与其相连的环形结构位于壳粒表面,这 在免疫学中占有重要作用。I型DHV的VP3与人肠 道病毒(Humanparechovirus, HPeV)一样,N一末端 有一段残基丰富区延伸出来,长度约20aa,这段区 域在HPeV中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但它在I型DHV 是否也具有同样的功能还未见报道。
-
6
2.2 编码区
DHV包含一个大的ORF,编码一个多聚蛋白, 多聚蛋白在翻译过程中不断被自身编码的蛋白酶 水解,从而分解成P1、P2和P3产物,P1、P2和P3 又进一步分别分解为VP0 -VP3 -VP1-2A1-2A2-2B2C-3A-3B-3C-3D、I型DHV的多聚蛋白的切割位 点预测的结果是:VP0/VP3和3C/3D的切割位点为 :Q/G;2A3/2B,2B/2C ,2C/3A,3A/ 3B以及3B/ 3C的 切割位点为Q/S;VP3/VP1的切割位点为Q/M。多 聚蛋白水解产生的多肤数量主要由以下因素决定: (1)基因组是否存在L蛋白。 (2)VP0是否水解为VP4和VP2。 (3)2A蛋白的数量。其也是小RNA病毒的基因组在 不同的种属之间存在的差异所在。58年首先爆发于英格兰诺福
克鸭场,其他地区未见本病的报道。Ⅲ型鸭病毒性肝炎是 1969年首次发现于美国纽约长岛地区。1999年,苏敬良等 和黄安国等在北京和广西等地在3~13日龄疑似鸭肝炎的北 京鸭和樱桃谷鸭上分离到两株与I型和III型DHV无血清学交 叉免疫反应的DHV,认为出现了新的血清型,并将其命名为 新型鸭肝炎病毒。新型鸭病毒性肝炎的基因组与I型结构相 似,但比I型DHV基因组稍大。同时,发现高变区主要存在 于VP1和VP3基因、在VP1,VP3基因上存在多个T细胞抗原表 位和B细胞抗原表位,VP1基因的变异致使不同血清型DHV抗 原性发生改变。

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

预防
• 1.综合措施 对雏鸭采取严格的隔离饲
养,尤其是5周龄以内的雏鸭,应供给 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严禁饮用野 生水禽栖息的露天水池的水。孵化、 育雏、育成、肥育均应严格划分,饲 管用具要定期清洗、消毒。 • 2.预防接种 在收集种蛋前2~4周给种 鸭肌肉注射鸡胚弱毒疫苗,可以保护 所产种蛋孵化的雏鸭不受感染。
鸭病毒性肝炎
• 病原:鸭肝炎病毒 。 • 特征:角弓反张,肝脏肿大,有出血斑点
和神经症状。 发病急,传播迅速,病程短, 死亡率高,以冬春季节多发。 • 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传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1~4天,突然发病, 病程短促。病初精神萎糜,不食,行 动呆滞,缩颈,翅下垂,眼半闭呈昏 迷状态,有的出现腹泻。不久,病鸭 出现神经症状,不安,运动失调,身 体倒向一侧,两脚发生痉挛,数小时 后死亡。死前头向后弯,呈角弓反张 姿势。
中医
• 原则:清热解毒,疏肝利胆。 • 治疗:鱼腥草300克,板蓝根300
克,龙胆草300克,茵陈100克, 黄柏150克,桑白皮300克,救必 应300克,甘草50克。
• 方药:茵陈30 g,栀子20 g,连翘13 g,
白术20g,粉葛根15 g,广木香20 g, 薄荷10 g,甘草10 g,大枣20枚。 • 茵陈发汗,利小便,并能清泄瘀结在 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阳脾经的湿热,是 治黄疸的要药;栀子、连翘引导湿热 从小便出;葛根有升阳散邪,解毒透 疹作用;广木香、薄荷有清热、顺气 健胃之功效;甘草、大枣有温补脾胃, 调和诸药之功能。
病理变化
特征性病变在肝脏。肝肿大,呈 黄红色或花斑状,表面有出血点和出 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脾脏有 时肿大,外观也类似肝脏的花斑。多 数肾脏充血、肿胀。心肌如煮熟状。 有些病例有心包炎、气囊中有微黄色 渗出液和纤维素絮片。

禽病学讲义-第二章 家禽的病毒性传染病(9-鸭病毒性肝炎)

禽病学讲义-第二章 家禽的病毒性传染病(9-鸭病毒性肝炎)

禽病学(Avian Medicine)讲义第二章家禽的病毒性传染病第九节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一、简介:(1)名称: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是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的病毒性传染病(DP一般影响大鸭)。

(2)临床表现特征:病程短促(死得快);角弓反张;肝脏肿大并有出血斑点。

二、病原学:(1)病原: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 DHV)大小约20-40nm,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有学者认为应单独划属),无囊膜,单股RNA,与人和犬的病毒性肝炎以及鸭乙型肝炎病毒没有亲缘关系。

(2)血清型:1型、2型、3型,新型;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

(3)抵抗力:对乙醚、氯仿、胰酶、30%的甲醇都有抵抗力,耐受pH3.0环境,对热也有一定的抵抗力(无特殊抵抗力,常规消毒措施对其都有一定对用;目前抵抗力较强的病原只有FMDV和IBDV)。

(4)病毒能在日龄鸭胚和鸡胚尿囊液中繁殖,鸭胚肝或肾原代细胞也可用来培养该病毒。

三、流行病学:(1)宿主: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下的雏鸭,成年鸭可感染但不发病,通过粪便排毒,污染环境并造成小鸭感染。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

(3)传染源:发病鸭(病愈鸭仍然可通过粪便排毒1-2个月),带毒鸭(成年鸭、野鸭等)。

(4)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5)各个血清型分布:1型:世界上所有主要养鸭地区均存在。

2型:英格兰。

3型:美国、中国。

新型:2002年中国发现部分毒株与1、3型DHV阳性血清无交叉中和反应。

四、临床症状和病变:(1)发病突然,病程短;潜伏期1-2天,4-5天达到死亡高峰(注:IBD呈尖峰式死亡,与该病类似);1周龄的雏鸭死亡率可达95%,2-3周龄的雏鸭不到30%~70%,4周龄以上的雏鸭很低。

(2)初期精神萎靡、废食、呈昏睡状,不久即出现共济失调,身体导向一侧,两脚痉挛踢动,头向后背,呈角弓反张姿态。

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

病毒能在9日龄鸡胚尿囊腔中繁殖,10%~60%的鸡胚在
接种后5~6d死亡,表现发育不良或出血水肿。
病毒在鸡胚上连续传代20~26代后,对新孵出的雏鸭
失去致病力。此种鸡胚适应毒在鸭胚成纤维细胞上培
养,可产生细胞病变。鸭胚肝或肾原代细胞可用来培
养鸭肝炎病毒。
& 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对氯仿、乙醚、胰蛋白酶和
在-20℃则可长达9年。
二、流行病学
1、鸭是DHV天然易感动物,最早于3日龄开始发病,主要 发生于3周龄以下雏鸭,成年鸭可感染而不发病,但可 通过粪便排毒,污染环境而感染易感小鸭。 2、本病的传播主要通过与接触病鸭或被污染的人员,工 具、饲料、垫料、饮水等。 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
• 3、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在野外和舍饲条件下, 本病可迅速传给鸭群中的全部易感小鸭。
第八节 鸭病毒性肝炎 (Duck Virus Hepatitis)
鸭病毒性肝炎
• 鸭病毒性肝炎是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
高度致死的病毒性传染病。 • 其特征是病程短促,临诊表现角弓反张, 病变主要为肝脏肿大并有出血斑点。
发病史及流行情况
• 1945年,Levine和Hofstad等首次报道在美国长岛发生本 病,随后在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相继报道 了DHV的流行。 • 我国最先由上海黄均建等于1963年报道上海某些鸭场 存在本病,其后,北京、福建、浙江、辽宁、广东、 西藏、深圳、四川、重庆相继有人报道此病。
在疫情严重的鸭场,必须在1日龄注射鸭病毒性肝炎的
卵黄抗体或高免血清0.5~1.0 ml,必要时于8~12日
龄重复一次。
对发病初期的病鸭及时注射鸭病毒性肝炎高免卵黄抗 体或血清每只1~1.5ml,可治愈80%~90%病鸭,对中 度病鸭也有一定疗效。目前尚无其它有效物用于本病 防治。

鸭子病毒性肝炎

鸭子病毒性肝炎

鸭的病毒性肝炎鸭的病毒性肝炎是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死前角弓反张,病死鸭肝肿大出血,10日龄左右为临床高发阶段,高度污染场,20日龄以后雏鸭仍有肝炎,只不过死亡率较低。

病原:鸭肝炎病毒,属小RNA病毒科成员,有1、2、3三个血清型,目前,国内常发生的绝大多数由I型肝炎病毒引起。

流行特点:l、主要发生于雏鸭,21日龄内最易感,10日龄左右为高发阶段。

肝炎病毒高度污染场,21日龄以后也可感染,但相对临床症状轻微,死亡率偏低,成年鸭也可感染,但不出现临床症状。

2、肝炎病毒变异。

最近集中养鸭区域出现临床症状不明显,死亡率不太高,21周龄以后鸭群仍然得病,肌注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效果不佳,更换另一个生产厂家的血清和卵黄抗体有可能出现好的治疗效果,这就需要工作者及广大养鸭用户提起警钟,研究对策。

症状:突然发病,大批死亡,病鸭抽搐,死亡前多呈角弓反张姿式。

病变:主要病变为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严重时刷状出血,有的病鸭肾脏轻度肿大,并有树枝状充血或出血。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肝脏的特殊变化,不难做出初诊,确诊需做实验室工作。

防治措施:肉鸭:l-3日龄用鸭肝炎弱毒疫苗进行免疫一次(对无母源抗体的雏鸭)。

种鸭:在开产前间隔15天左右接种两次鸭肝疫苗,生蛋后每3-4个月加强免疫一次。

治疗:对发病鸭群,立即用高免卵黄液或血清肌注1-1.5ml,能控制死亡,同时配合鸭肝康拌料,大大能提高疗效。

对病毒变异的养鸭厂,取当地病料做成疫苗,再研究出抗鸭肝炎病毒高免卵黄抗体,能大大提高治疗和预防效果。

新感康饮水,100g兑水400-500斤,比单独打抗体要提前10个小时控制死亡。

鸭瘟病毒duckplagueviru幻灯片

鸭瘟病毒duckplagueviru幻灯片

鸭瘟
鸭瘟
脾脏出血呈斑驳状
鸭瘟
鸭瘟
胸腺表面和切面有出血斑和黄色病变区
鸭瘟
鸭瘟
胸腺周围有清亮的黄色或红色渗出液
鸭瘟
鸭瘟
法氏囊浆膜面呈紫红色
鸭瘟
鸭瘟
法氏囊肿胀呈灰黄色
鸭瘟 鸭瘟
法氏囊黏膜面有出血和细小的黄色坏死点
法氏囊严重出血
鸭瘟
鸭瘟








深形




鸭瘟
肠 黏 膜 环 漫型 性出 出血 血和 性弥 坏 死
鸭瘟
鸭瘟
【流行特点】
鸭瘟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以春夏之际和秋季流行严重。不 同年龄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但 自然感染病例中,以产蛋母鸭发 病和死亡严重,雏鸭较少发病。 主要经消化道传播,也可经呼吸 道、交配和节肢动物叮咬传播。
鸭瘟
鸭瘟
鸭瘟
【临床特征】
鸭瘟
鸭瘟
病 初 精 神 萎 顿
鸭瘟
鸭瘟
厌食,缩颈垂翅(人工感染病例)
人工感染鸭瘟病例,粘膜面可见多 处紫红色出血坏死灶,表面有伪膜
鸭瘟
鸭瘟
肝脏呈浅铜色,表面有不规则出血斑和白色坏死灶
鸭瘟
鸭瘟
肝脏表面有不规则的出血和坏死灶
该斑心 病点外 变,膜 在使, 成其特 年表别 种面是 鸭呈冠 比红状 商色沟 品“有 雏刷密 鸭漆集 更样的 常”淤 见血
鸭瘟
鸭瘟
鸭瘟
心 内 膜 和 瓣 膜 出 血
鸭瘟
鸭瘟
【大体病变】
鸭瘟
鸭瘟
不同品种、年龄、性别、 易感性、感染阶段、病毒毒力 和感染强度均对病变的产生有 影响。鸭瘟的病变主要包括血 管损伤,消化道黏膜特征性糜 烂,淋巴器官病变及实质器官 的退行性变化。

鸭病毒性肝炎2013

鸭病毒性肝炎2013

流行病学
1 只发生于雏鸭(1-2W),4-5w可感 染,不出现症状,但可排毒数周,成 年鸭不发病。
2 死亡率高达80-100%。 1W(95%),2-4W( 50% )。 3 传染来源 排泄物、分泌物,消化道传播 4 病后可排毒1-2个月。
症状 1 发生和传播很快,3-4天内可全部死 亡。 2 病程短,死亡快。 3 精神差 昏迷 epatitis, DVH)
病原
鸭肝炎病毒(DHV)
1 2 3
小RNA科、肠道病毒属 耐热 实验宿主 鸡胚(9d) 鸭胚(12-14d)
4 血清型 Ⅰ(古典型) 1950(美) Ⅱ型 1956(英) Ⅲ型 1979(美) Ⅰ、Ⅱ型交叉免疫性可靠, 中国、广西为Ⅰ型。
病变
1 肝脏 肿大、质脆、出血点、出血斑,砖红, 色或淡黄色,带红色变色区,呈斑驳状。 胆 囊肿大。 2脾 肿大,斑驳 3肾 肿大,充血
诊断 ㈠ 初诊 ㈡ 实验室诊断 病毒分离
防制 1免疫 DHV弱毒苗 1d (无母抗) 10-14d(有母抗) 种鸭产蛋前2-4W,6W后 2治疗 康复血清 高免血清 高免蛋黄制剂

七、鸭病毒性肝炎

七、鸭病毒性肝炎
第七节 鸭病毒性肝炎
• 鸭病毒性肝炎是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的 病毒和坏死为特征。
• 本病最先在美国发现,并首次用鸡胚分离 到病毒。 • 其后在英国、加拿大、德国等许多养鸭国 家陆续发现本病。 • 我国部分省市和地区亦有本病的发生并有 上升趋势。
• 传播途径多由于从发病场或有发病史的鸭 场购入带病毒的雏鸭引起。 • 鸭舍内的鼠类在传播病毒的可能性亦不能 排除。 • 野生水禽可能成为带毒者,成年鸭感染不 发病,但可成为传染源
3症状
• 本病发病急,传播迅速,一般死亡多发生 在3~4d内。 • 雏鸭病初精神萎糜、缩颈、翅下垂、不爱 活动、行动呆滞或跟不上群,常蹲下,眼 半闭,厌食, • 发病半日到1日即发生全身性抽搐,病鸭多 侧卧,头向后背,两脚痉挛性地反复踢蹬, 有时在地上旋转。
抵抗力。
• 病毒对氯仿、乙醚、胰蛋白酶和pH3.0有抵 抗力。 • 在56º C加热60min仍可存活,但加热至 62º C 30min即被灭活。 • 病毒在1%福尔马林或2%氢氧化钠中 2h(15~20º C)可灭活, • 在2%漂白粉溶液中3h,均可灭活。
2流行病学
• 本病主要感染鸭,在自然条件下不感染鸡、 火鸡和鹅。 • 疾病传播主要通过与病鸭接触,经呼吸道 亦可感染。 • 在野外和舍饲条件下,本病可迅速传播给 鸭群中的全部易感小鸭,表明它具有极强 的传染性。
• 本病最先在美国发现,并首次用鸡胚分离 到病毒。 • 其后在英国、加拿大、德国等许多养鸭国 家陆续发现本病。 • 我国部分省市和地区亦有本病的发生并有 上升趋势。
1病原
• 病原为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 DHV),属于微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基因组为RNA。 • 本病毒接种于12~14日龄鸭胚尿囊腔和鸭 胚细胞培养,可见病毒增殖。不能在鸡胚 细胞和哺乳动物细胞培养中增殖。 • DHV对哺乳动物和人的细胞均无血凝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