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措施
鸭的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4 _ 3 加强饲养管理 ,减少发 病诱 因 提供适宜 肉鸡 生长
所 需的温度 、湿 度和 良好 的通 风 以及 饲养密度 ,每 日定
时清 除粪便 ,保持圈 舍 内地面 干燥 、清洁 ,保 证提供营 养全价 的新鲜 的饲料 和清洁 的饮水 ,保持舍 内安静 。尽
中图分类号 :¥ 8 5 8 . 3 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0 0 7 . 1 7 3 3 ( 2 0 1 3 ) 1 2 - 0 0 7 8 - 0 2 近年 来北方 养鸭 业迅速 发展 。特 别是 山东 肉鸭养殖
量大增 。鸭的病毒 性肝 炎病 已成为危 害养鸭业 的主 要疾
而流 行发病 ,也可通过 消化道 和呼吸 道感染 。雏 鸭的发
病率和 病死率均 高 。l 周龄 内的雏 鸭病死率可高达9 5 %。
而1 月龄 以上的鸭则很 少发 病死亡 。因饲养管理不善 ,缺 乏 维生素和矿 物质 。鸭舍 阴湿 ,鸭群拥挤等 均可促使 本
病发生。
4 d ,在药物 治疗的 同时,在饮 水 中添 加 电解 多维 ,以增
量避 免鸡只外伤 ,防止 鸡只“ 惊群” 、“ 啄伤” 和 铁丝 网、
3 病理变化
本病 潜伏 期l - - 4 d ,突然 发病 ,病程短促 。病初精神
萎靡 ,不食 ,行动呆 滞 ,缩 颈 ,翅下垂 ,眼半闭呈 昏迷 状 态 ,有 的出现 腹 泻 。 不久 ,病 鸭 出现 神经 症状 , 不 安 ,运 动失调 ,身体 倒 向一 侧 ,两脚 发生痉挛 ,数小时
养琼 脂培养基和血琼脂 培养基 ,3 7 ℃培养2 4 h ,在普通营 养琼 脂培养基 上长出光 滑 、稍 凸起 、圆形 、湿润 、边缘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目前疫苗 已研制成 3种 : 1 ( )氢氧化铝 鸭肝 炎病 毒鸡胚 化弱毒苗 ;2 ( )氢氧化铝 鸭肝炎病毒鸡胚化 弱毒 灭活苗 ;3 () 氢氧化铝强毒灭活苗。以弱毒活苗的保 护率最高 。疫苗接种 是有效 的预防措施 , 可用鸡胚 化鸭肝炎 弱毒疫苗给临产蛋种 皮下免疫 , 2次 ,m 次 , 共 lU 间隔 2周 。这些母鸭 的抗体至少 可维 持 4个月 , 其后 代雏鸭母 源抗体可保 持 2周左 右 , 如此 即可度过最易感的危险期 。
这部法律 在修改后特别强调工会组 织的作用 , 规定 : 工会组织依法对职业病 防治工作进行监督 , 维护 劳动者 的合法 权 益 。用人单位制定 或者修改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 , 当听取工会组 织的意见 。 应 ・
在用人单 位的责任方面 , 该法规定 , 用人单位应 当依照法律 、 法规要求 , 严格遵守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 落实职业病 预防措 施, 从源头上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 。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提供劳动者职业史 、 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 工作场所 职业 病危 害因素 : 监测结果等资料 , 对用人单位隐瞒 、 并 伪造 、 篡改 、 损毁 与职业病诊 断相关资料或者拒不提供上述 资料的行为设定 了严格 的 一 法律责任 。 对政府部 门的法律责任追究方面 , 该法规定 : 县级 以上人 民政府职业卫生监管部 门不履行本法规定 的职责 , 滥用职权 、 : 玩忽职守 、 徇私舞弊 , 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的处分 ; 造成 职业病危 害事故 或 一 者其他严重后果 的 , 依法给予撤 职或者开除的处分。 :
4 预 防
的雏 鸭发病后 , 死亡率有所不同 , 耐过 的鸭成为僵鸭 , 生长和
发 育 受 到 阻碍 。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制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制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BV)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性疾病,主要危害鸭类。
该病主要传播途径为经粪-口途径和输血或注射感染。
由于该病对鸭类的生产和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对鸭病毒性肝炎的防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强化鸭舍卫生管理在鸭的生产和养殖过程中,保持鸭场和鸭舍的整洁是防制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措施之一。
首先要做到日常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和杀毒处理,确保鸭舍的卫生环境。
要注意控制鸭舍内外的昆虫和啮齿动物,避免它们成为传播病毒的媒介。
鸭舍内的饮水和饲料要保持清洁,避免交叉感染,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
二、加强鸭群的管理为了防制鸭病毒性肝炎,鸭群的管理工作也至关重要。
要定期对鸭群进行全面体检,及时发现和隔离疑似感染鸭只,避免疾病的扩散。
同时要加强饲养和喂饲管理,确保饲料的质量和安全性,提高鸭群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要严格控制鸭群的密度,避免鸭只过密造成疾病的传播。
三、加强饲料和饮水的管理鸭病毒性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饲料和饮水是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加强饲料和饮水的管理是防制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环节之一。
首先要加强饲料和饮水的检验和监管工作,确保饲料和饮水的质量和安全。
其次要注意饲料和饮水的放置和更换,避免污染和交叉传染。
要充分保障鸭只的饮水,保持饮水的干净和新鲜,提高鸭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四、注重饲养环境的改善改善饲养环境也是防制鸭病毒性肝炎的关键措施之一。
要确保鸭舍的通风和排水系统完善,保持饲养环境的通畅和干燥。
另外要注重温度和湿度的控制,避免环境的变化对鸭只的影响。
要防治鼠害和昆虫,避免它们成为病毒的传播媒介。
五、加强鸭只的免疫防控对鸭病毒性肝炎,可以通过加强鸭只的免疫防控来提高鸭只的抵抗力。
首先要及时对鸭只进行疫苗接种,提高鸭只的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其次要定期进行免疫检测,确保鸭只的免疫效果和鸭群的健康状况。
要做好免疫保护工作,加强饲养和管理,提高鸭只的整体健康水平。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措施

03
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
定期清洁鸭舍
保持鸭舍的干净卫生,定 期清扫、消毒,以减少病 菌的滋生。
严格检疫
对鸭苗进行严格的检疫, 防止带病菌的鸭苗进入鸭 群。
强化饲养管理
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保 持鸭舍的湿度和温度,增 强鸭的抵抗力。
治疗措施
及时隔离
一旦发现病鸭,应立即隔离, 以防止病毒传播。
药物治疗
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阿 昔洛韦等,抑制病毒繁殖,缓解 病情。
季节性
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春季和秋季多 发。
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如通过污染的饮 水、饲料等。
02
临床症状与诊断
临床症状
雏鸭感染后,表现为食欲减退,精神萎靡,行动迟缓,嗜睡,眼半闭呈昏睡状。
部分病鸭出现腹泻和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腿痉挛性后踢,头 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态。
对症治疗
针对症状进行治疗,如使用抗生素 预防感染、注射葡萄糖维持电解质 平衡等。
疫苗接种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根据当地疫情和鸭的年龄,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确保疫苗接种 的有效性。
选择合适的疫苗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疫苗,并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以保证疫苗的 有效性和安全性。
监测免疫效果
定期监测免疫效果,对未产生免疫的鸭进行补免,以保证整个鸭 群的免疫覆盖率。
濒死期病鸭多出现痉挛、惊厥、抽搐等神经症状。
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
根据雏鸭的临床症状(行动迟缓、嗜睡、眼半闭呈昏睡状、部分病鸭出现腹 泻和神经症状),结合解剖学病变(肝脏肿大、出血、坏死)进行初步诊断 。
实验室诊断
采用荧光抗体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方法进行病原检测,以确定病 毒的种类和分型。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制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制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是由鸭传染性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鸭病毒性肝炎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病性,能引起幼鸭的大规模死亡,对鸭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
以下是针对鸭病毒性肝炎的防制措施:1. 加强养殖管理:鸭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因此养殖管理是防制病毒传播的重要措施。
饲养环境要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清理消毒。
鸭舍要注意通风换气,减少病毒的传播途径。
2. 加强疫苗接种:鸭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可通过疫苗接种来实施。
鸭苗疫苗的选择是防制该病的关键。
目前已经开发出多种有效的鸭病毒性肝炎疫苗,饲养者应按照兽医的建议,在适当的时期给鸭接种疫苗,提高鸭的免疫力。
3. 提高饲料卫生:鸭病毒性肝炎病毒能够通过饲料、水源传播,因此提高饲料卫生是防治该病的重要环节。
饲料的储存要做好密封,避免受到污染。
饲料槽和饮水器要经常清洗、消毒,保持清洁。
4. 控制入场鸭的来源: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与感染源相关,防制病毒传播的关键是控制入场鸭的来源。
要选择健康的、来源可靠的鸭苗,避免引入患病或携带病毒的鸭只。
5. 隔离和检疫:对于新引进的鸭只,要进行隔离并进行检疫。
隔离期一般为2-3周,观察鸭只的发病情况,确保其健康状况良好再放入养殖场。
6. 做好养殖场的消毒工作:定期对养殖场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特别是鸭舍内部和周围的环境。
可以选用有效的消毒剂,如氯仿、过氧化氢等,杀灭环境中的病毒和细菌。
7. 定期监测和报告:对于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要及时进行监测和报告,加强病情的控制和治疗。
定期检测养殖场内鸭只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鸭病毒性肝炎防制的关键在于加强养殖管理、加强疫苗接种、提高饲料卫生、控制入场鸭来源、隔离和检疫、做好消毒工作和定期监测与报告。
只有综合采取多种措施,才能有效地防止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和发生,保护鸭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鸭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法

鸭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法病毒性肝炎是危害雏鸭最严重的疫病之一。
其主要危害20日龄以内雏鸭,雏鸭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死亡率可高达90%~95%。
雏鸭感染此病后,精神萎顿,不愿走动,停食,呈昏迷状,腹泻,运动失调,痉挛,突然死亡。
最典型病征是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肾充血肿胀。
死亡雏鸭出现角弓反张姿势为本病的典型症状。
防治方法:1.消毒预防:建立严格的防疫消毒制度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特别是对饲养员的流动、运输车辆的往来、用具和鸭舍垫草的卫生消毒尤为重要。
自繁自养雏鸭,是预防本病的传入的重要措施。
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定期用30%草木灰或20%石灰乳对鸭场消毒。
最好用2%~3%烧碱溶液消毒,常饮用0.1%的复合维生素B水溶液。
2.种鸭注射疫苗:种母鸭产蛋前20~25天,每羽注射鸭病毒性肝炎疫苗0.2毫升,5日后重复注射一次。
这样免疫母鸭的蛋孵出的雏鸭具有免疫力。
3.雏鸭注射血清:初出壳雏鸭,每羽肌肉注射抗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0.5毫升,防治效果在95%以上。
4.注射免疫蛋黄:取免疫母鸭所产的蛋,用无菌手术取出蛋黄,加生理盐水10倍稀释搅拌,按每毫升加入青、链霉素各1000国际单位,搅匀即可注射,初发病1~2天内接受治疗效果最佳。
方法是:每羽在背部皮下注射1~2毫升,一次注射即可。
疗效在90%以上。
5.紧急接种:病鸭可用高免血清或康复鸭的特异性高免血清进行治疗,每只雏鸭肌注0.5毫升,保护率达90%~100%。
6.中药治疗:板蓝根50克,茵陈100克,栀子、连翘、金银花、龙胆草各35克,黄芩、柴胡、枳实、神曲、薄荷各30克,甘草20克碾末,用开水浸泡1小时,凉后拌入5公斤饲料中喂服(可喂100只雏鸭),全群服用,每天1次,连服7天。
同时,每50公斤饲料加禽用多种维生素50克、酵母片100克(捣碎),大蒜500克(捣碎)拌匀,连服7天。
鸭病毒性肝炎的症状 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 养鸭技术

鸭病毒性肝炎的症状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及防控措施-养鸭技术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临床上以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剖检肝脏有明显出血点和出血斑为特征。
由于病毒血清型较多,且易发生变异而难以有效地免疫预防,导致该病一直成为危害养鸭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疾病。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鸭病毒性肝炎的症状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该病主要是小于3周龄的雏鸭容易发生,其中易感性最高的是3~10日龄雏鸭,成年鸭具有抵抗力,且鹅和鸡等其他禽类无法自然感染发病。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鸭和带毒鸭,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鸭发生感染,还能够经由病鸭排出的粪便以及污染的饮水、食具等造成间接传播。
主要经由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饲养管理不当,摄取矿物质和维生素不足,舍内过于潮湿,饲养密度过大,都能够引起发病。
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其中主要发生于孵化季节,且只要发生就会在雏鸭群中快速传播,发病率能够达到100%。
2、临床症状大多数雏鹅突然出现发病,体质虚弱,精神沉郁,停止采食,缩颈拱背,脚软而无法稳定站立。
独自离群呆立,眼睛半睁半闭,出现瞌睡或者处于嗜眠状态,双翅下垂,人为强行驱赶走动缓慢。
部分排出液状白色或者菜绿色稀粪。
发病后期,病鸭表现ILIJ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躯体朝向一侧歪斜,全身抽搐,头颈后仰,甚至背部着地,两脚ILIJ现痉挛性踢蹬,临死前出现角弓反张。
在该病的流行高峰期,还有一些病鸭会大量流泪,单眼或者双眼出现失明,且往往在ILIJ现神经症状后经过几分钟或者几小时就发生死亡。
部分病鸭会突然倒地,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就发生死亡,病程只可持续几小时或者1~2天。
病鸭康复后,也会导致生长发育明显缓慢,即使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也无法使体重达到上市标准。
3、病理变化对病死鸭进行剖检,主要是肝脏发生特征性病变。
肝脏发生肿大,呈淡红色或者土黄色、黄白色、褐黄色,质地较脆,容易撕裂,表面存在不同大小的深紫色出血点、斑状条纹或者坏死病灶;胆囊也发生肿大,含有大量质地稀薄的胆汁,胆汁呈淡红色或者草青色;脾脏呈斑驳状花纹样,也发生肿大;大部分病鸭的肾脏呈树枝状充血,也出现肿胀;胰脏呈粉红色,出现充血;心肌质地柔软,脑部发生水肿、充血;其他器官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肉鸭病毒性肝炎及防治

免疫性
鸭群感染后可以通过免疫产生抗体,但再次 感染时仍有可能发病。
地区性
该病在国内外广泛分布,不同地区和不同品 种的鸭均易感。
02
疾病识别
临床识别
发病特点
肉鸭病毒性肝炎多发于3周龄内的雏鸭,其 中1-2周龄最易感,且死亡率较高,可达到 80%-90%。
临床症状
病鸭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行动迟缓,翅膀下垂, 眼半闭呈昏睡状,排黄绿色稀便。
中药具有多靶点作用机制,可以 综合调理机体功能,提高免疫力 。
支持治疗
1 2
补充维生素
添加多种维生素,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康复。
调整饲养环境
保持鸭舍干燥、清洁、通风,提供适宜的温度和 湿度。
3
隔离与消毒
对病鸭进行隔离,对鸭舍及用具进行彻底消毒。
疫苗治疗
选用优质疫苗
选择来自信誉良好的疫苗生产商,确保疫苗 质量和安全性。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
患病鸭和健康鸭直接接触,通过污染物和人员 的间接接触也能传播病毒。
饮水和饲料
病毒可以通过污染的饮水和饲料传播给健康鸭 。
昆虫叮咬
昆虫叮咬病鸭后再叮咬健康鸭,也可以传播病毒。
流行病学特点
季节性
该病多发于春季和夏初,与这一时期的环境 条件和饲养管理有关。
易感动物
主要侵害1周龄至3周龄的雏鸭,成年鸭感染 后不发病但可以携带病毒。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和当地疫情,制定合理的 免疫程序。
免疫效果监测
定期进行抗体检测,确保疫苗免疫效果良好 。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规模化鸭场疾病防治
疾病发生
在规模化鸭场中,肉鸭病毒性肝炎经常发生,且通常与鸭瘟、大肠杆菌病等混合 感染,导致鸭只死亡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措施
【摘要】鸭病毒性肝炎(DHV)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对该类疾病采取的主要预防措施是注射免疫疫苗,其中预防接种是在健康鸭群中还没有发生传染病之前,为了防止某些传染病的发生,有计划地定期使用疫(菌)苗对健康鸭群进行预防免疫接种。
而紧急接种是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疾病的流行,而对疫群、疫区和受威胁地区尚未发病的鸭进行临时应急性免疫接种。
对DHV的治疗前应该明确诊断,针对不同类型的鸭病毒性肝炎疾病(可分为新型鸭病毒性肝炎与传统I型鸭病毒性肝炎等)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关键词】鸭病毒性肝炎,预防免疫接种,传染病
鸭病毒性肝炎(DHV)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和死亡率高的特点[1]。
主要是3周龄内的雏鸭发病,发病率可达100%,7日龄内雏鸭死亡率高达85%~90%上,7日龄~21日龄死亡率为50%左右,具有较大的危害性,为了探讨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措施,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总结如下:
1预防措施
对鸭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主要是注射免疫疫苗,对健康的鸭群免疫接种是激发鸭机体内产生特异性抵抗力,使本来对某些传染病易感的鸭群转变为不易感群的一种有效的防病方法。
有计划、有目的地对鸭群进行免疫接种,是预防、控制和扑灭鸭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尤其对鸭的病毒性传染病,如鸭瘟、番鸭细小病毒病、雏鸭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预防措施中,免疫接种更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免疫接种通常可分为预防接种和紧急接种[2],具体措施如下:
1.1预防接种
种鸭开产前1月内接种鸭病毒性肝炎活疫苗,间隔15天~20天加强免疫1次,这样后代雏鸭可获母源抗体保护。
预防接种是在健康鸭群中还没有发生传染病之前,为了防止某些传染病的发生,有计划地定期使用疫(菌)苗对健康鸭群进行预防免疫接种。
预防接种通常使用病毒疫苗或细菌菌苗等生物制剂作为抗原激发机体免疫,常使用皮下和肌肉注射或者口服等不同的接种方法,接种后经过一定的时间(5~7天后)可获得数日的免疫力。
为了做好预防接种工作,应对当地鸭
的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根据所掌握的情况,拟订预防接种计划(尤其对种鸭场和适度规模的商品蛋、肉鸭饲养场),按计划中的免疫程序接种,尽可能做到只只接种。
对新从外地调进的鸭,应及时补种,以提高鸭群整体的防疫密度。
在使用这些疫苗时,应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接种,以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反应和损失。
1.2紧急接种
紧急接种是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疾病的流行,而对疫群、疫区和受威胁地区尚未发病的鸭进行临时应急性免疫接种。
实践证明,在疫区对鸭瘟、禽霍乱等传染病使用疫(菌)苗,进行紧急接种是切实可行的,对控制和扑灭传染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紧急接种除应用疫(菌)苗外,在某些鸭病上常应用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进行被动免疫,而且能够立即生效,如雏鸭病毒性肝炎,应用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能迅速控制该病的流行,即使对于正在患病的雏鸭群使用也具有良好的疗效。
在疫区或疫群应用疫苗作紧急接种时,必须对所有受到传染威胁的鸭群进行详细观察和检查,对正常无病的鸭进行紧急接种,而对病鸭和可能己受感染的潜伏期病鸭必须在严格消毒的情况下,立即隔离,观察或淘汰处理,不宜再接种疫苗[3]。
2治疗方法
对鸭病毒性肝炎的治疗首先应该明确诊断,新型鸭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与传统I型鸭病毒性肝炎相似,只能利用实验室诊断对其进行确诊,因此,建立起一种快速有效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也是目前能有效控制该病的关键。
唐妤,甘艳君,陈思怀等的文献报道[4]中报道了重庆地区某养鸭场8000只10日龄雏鸭急性发病,发病率达95%。
驻场兽医诊断为鸭病毒性肝炎,并用传统血清I型鸭肝炎病毒的卵黄抗体对已发病的2000只雏鸭进行治疗,结果全部死亡。
随后,到动物医院就诊。
结果实验室诊断表明,该病毒为新型鸭肝炎病毒,不是传统的I型鸭肝炎病毒。
治疗措施将病鸭隔离饲养,清洁鸭舍,保持通风干燥。
对鸭舍、食具、水槽和周围环境每天两次用1∶500的百毒杀溶液进行消毒,连续1周。
对剩余鸭群注射新型鸭肝炎病毒的卵黄抗体。
同时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VC等,提高机体抵抗力。
采取以上措施后,第二天死亡率就大幅降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另外,当鸭群开始发病时,可用2%黄芪多糖+板蓝根+生物因子或恩诺沙星+肌苷+ATP增效剂,混合后肌肉注射,病重者加倍或24小时后重复用药1次。
同时用10%安普霉素+生物活性素饮水或用瘟毒克拌料(每100公斤饲料添加100克),每天2次,连用3天。
重症病例剂量加倍。
也可口服禽病消,1次量,每公斤体重0.1克~0.2克(即100克拌料100公斤),每天2次,连用3天~4天。
发病后圈舍和饲养笼具需彻底消毒,空舍15天以上。
10日龄以上鸭发病容易继发鸭传染性浆膜炎或大肠杆菌,治疗时配合浆炎康使用。
参考文献
[1]刘艳萍,高云航,徐凤宇等.鸭病毒性肝炎诊断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3,40(2):186-188.
[2]杨峻,王红琳,温国元等.鸭病毒性肝炎高免卵黄抗体研制与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7):3789-3790,3793.
[3]陶海静,张钦.鸭病毒性肝炎间接血凝诊断抗原的制备[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2):19-22.
[4]唐妤,甘艳君,陈思怀等.重庆地区雏鸭暴发鸭病毒性肝炎[J].中国兽医杂志,2012,48(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