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雏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鸭的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4 _ 3 加强饲养管理 ,减少发 病诱 因 提供适宜 肉鸡 生长
所 需的温度 、湿 度和 良好 的通 风 以及 饲养密度 ,每 日定
时清 除粪便 ,保持圈 舍 内地面 干燥 、清洁 ,保 证提供营 养全价 的新鲜 的饲料 和清洁 的饮水 ,保持舍 内安静 。尽
中图分类号 :¥ 8 5 8 . 3 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0 0 7 . 1 7 3 3 ( 2 0 1 3 ) 1 2 - 0 0 7 8 - 0 2 近年 来北方 养鸭 业迅速 发展 。特 别是 山东 肉鸭养殖
量大增 。鸭的病毒 性肝 炎病 已成为危 害养鸭业 的主 要疾
而流 行发病 ,也可通过 消化道 和呼吸 道感染 。雏 鸭的发
病率和 病死率均 高 。l 周龄 内的雏 鸭病死率可高达9 5 %。
而1 月龄 以上的鸭则很 少发 病死亡 。因饲养管理不善 ,缺 乏 维生素和矿 物质 。鸭舍 阴湿 ,鸭群拥挤等 均可促使 本
病发生。
4 d ,在药物 治疗的 同时,在饮 水 中添 加 电解 多维 ,以增
量避 免鸡只外伤 ,防止 鸡只“ 惊群” 、“ 啄伤” 和 铁丝 网、
3 病理变化
本病 潜伏 期l - - 4 d ,突然 发病 ,病程短促 。病初精神
萎靡 ,不食 ,行动呆 滞 ,缩 颈 ,翅下垂 ,眼半闭呈 昏迷 状 态 ,有 的出现 腹 泻 。 不久 ,病 鸭 出现 神经 症状 , 不 安 ,运 动失调 ,身体 倒 向一 侧 ,两脚 发生痉挛 ,数小时
养琼 脂培养基和血琼脂 培养基 ,3 7 ℃培养2 4 h ,在普通营 养琼 脂培养基 上长出光 滑 、稍 凸起 、圆形 、湿润 、边缘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制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制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BV)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性疾病,主要危害鸭类。
该病主要传播途径为经粪-口途径和输血或注射感染。
由于该病对鸭类的生产和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对鸭病毒性肝炎的防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强化鸭舍卫生管理在鸭的生产和养殖过程中,保持鸭场和鸭舍的整洁是防制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措施之一。
首先要做到日常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和杀毒处理,确保鸭舍的卫生环境。
要注意控制鸭舍内外的昆虫和啮齿动物,避免它们成为传播病毒的媒介。
鸭舍内的饮水和饲料要保持清洁,避免交叉感染,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
二、加强鸭群的管理为了防制鸭病毒性肝炎,鸭群的管理工作也至关重要。
要定期对鸭群进行全面体检,及时发现和隔离疑似感染鸭只,避免疾病的扩散。
同时要加强饲养和喂饲管理,确保饲料的质量和安全性,提高鸭群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要严格控制鸭群的密度,避免鸭只过密造成疾病的传播。
三、加强饲料和饮水的管理鸭病毒性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饲料和饮水是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加强饲料和饮水的管理是防制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环节之一。
首先要加强饲料和饮水的检验和监管工作,确保饲料和饮水的质量和安全。
其次要注意饲料和饮水的放置和更换,避免污染和交叉传染。
要充分保障鸭只的饮水,保持饮水的干净和新鲜,提高鸭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四、注重饲养环境的改善改善饲养环境也是防制鸭病毒性肝炎的关键措施之一。
要确保鸭舍的通风和排水系统完善,保持饲养环境的通畅和干燥。
另外要注重温度和湿度的控制,避免环境的变化对鸭只的影响。
要防治鼠害和昆虫,避免它们成为病毒的传播媒介。
五、加强鸭只的免疫防控对鸭病毒性肝炎,可以通过加强鸭只的免疫防控来提高鸭只的抵抗力。
首先要及时对鸭只进行疫苗接种,提高鸭只的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其次要定期进行免疫检测,确保鸭只的免疫效果和鸭群的健康状况。
要做好免疫保护工作,加强饲养和管理,提高鸭只的整体健康水平。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措施

03
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
定期清洁鸭舍
保持鸭舍的干净卫生,定 期清扫、消毒,以减少病 菌的滋生。
严格检疫
对鸭苗进行严格的检疫, 防止带病菌的鸭苗进入鸭 群。
强化饲养管理
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保 持鸭舍的湿度和温度,增 强鸭的抵抗力。
治疗措施
及时隔离
一旦发现病鸭,应立即隔离, 以防止病毒传播。
药物治疗
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阿 昔洛韦等,抑制病毒繁殖,缓解 病情。
季节性
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春季和秋季多 发。
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如通过污染的饮 水、饲料等。
02
临床症状与诊断
临床症状
雏鸭感染后,表现为食欲减退,精神萎靡,行动迟缓,嗜睡,眼半闭呈昏睡状。
部分病鸭出现腹泻和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腿痉挛性后踢,头 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态。
对症治疗
针对症状进行治疗,如使用抗生素 预防感染、注射葡萄糖维持电解质 平衡等。
疫苗接种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根据当地疫情和鸭的年龄,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确保疫苗接种 的有效性。
选择合适的疫苗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疫苗,并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以保证疫苗的 有效性和安全性。
监测免疫效果
定期监测免疫效果,对未产生免疫的鸭进行补免,以保证整个鸭 群的免疫覆盖率。
濒死期病鸭多出现痉挛、惊厥、抽搐等神经症状。
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
根据雏鸭的临床症状(行动迟缓、嗜睡、眼半闭呈昏睡状、部分病鸭出现腹 泻和神经症状),结合解剖学病变(肝脏肿大、出血、坏死)进行初步诊断 。
实验室诊断
采用荧光抗体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方法进行病原检测,以确定病 毒的种类和分型。
鸭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法

鸭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法病毒性肝炎是危害雏鸭最严重的疫病之一。
其主要危害20日龄以内雏鸭,雏鸭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死亡率可高达90%~95%。
雏鸭感染此病后,精神萎顿,不愿走动,停食,呈昏迷状,腹泻,运动失调,痉挛,突然死亡。
最典型病征是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肾充血肿胀。
死亡雏鸭出现角弓反张姿势为本病的典型症状。
防治方法:1.消毒预防:建立严格的防疫消毒制度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特别是对饲养员的流动、运输车辆的往来、用具和鸭舍垫草的卫生消毒尤为重要。
自繁自养雏鸭,是预防本病的传入的重要措施。
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定期用30%草木灰或20%石灰乳对鸭场消毒。
最好用2%~3%烧碱溶液消毒,常饮用0.1%的复合维生素B水溶液。
2.种鸭注射疫苗:种母鸭产蛋前20~25天,每羽注射鸭病毒性肝炎疫苗0.2毫升,5日后重复注射一次。
这样免疫母鸭的蛋孵出的雏鸭具有免疫力。
3.雏鸭注射血清:初出壳雏鸭,每羽肌肉注射抗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0.5毫升,防治效果在95%以上。
4.注射免疫蛋黄:取免疫母鸭所产的蛋,用无菌手术取出蛋黄,加生理盐水10倍稀释搅拌,按每毫升加入青、链霉素各1000国际单位,搅匀即可注射,初发病1~2天内接受治疗效果最佳。
方法是:每羽在背部皮下注射1~2毫升,一次注射即可。
疗效在90%以上。
5.紧急接种:病鸭可用高免血清或康复鸭的特异性高免血清进行治疗,每只雏鸭肌注0.5毫升,保护率达90%~100%。
6.中药治疗:板蓝根50克,茵陈100克,栀子、连翘、金银花、龙胆草各35克,黄芩、柴胡、枳实、神曲、薄荷各30克,甘草20克碾末,用开水浸泡1小时,凉后拌入5公斤饲料中喂服(可喂100只雏鸭),全群服用,每天1次,连服7天。
同时,每50公斤饲料加禽用多种维生素50克、酵母片100克(捣碎),大蒜500克(捣碎)拌匀,连服7天。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防制

…
…
…
~
一
。
…
y c n C II s z OT
雏 鸭 病 毒 性 肝 炎 是 一 种 传 播 极 快 的急 性 病 毒 病 .病 鸭 或
然后 接种于 3日龄的易感 雏鸭 ,皮 下注射 O5毫 升/ ,4小 . 只 2 时后 , 雏鸭均 出现上 述临床症状 和病理变化 。 .
维普资讯
一
电话 :3 l 8 2 7 0 l一 5 l 蜥
一 ~ … ’ …
8 2 78 5 l 2 9 8 10 2 5 128 8279 6250
~ … … … 。 … 。 ~ 。 … … … … ~ 一 … ~
挛 , 的 病 鸭 在 地 上 翻 滚 、 转 , 后 倒 地 侧 卧 , 分 钟 内 即 有 旋 随 数 死 亡 。喙 端 和爪 尖 呈 暗 紫 色 。 死 亡 雏 鸭 出 现 角 弓反 张 姿 势 为 本 病 的典 型 症 状 , 有 诊 断 意 义 。 具
抵抗 力。同时注意鸭舍 内应保持 良好 的环境 ,注意通 风和保
防治 效 果 较 好 。
脆弱 . 肝脏 的色泽 随 日龄 的长短而不 同 , 周 龄以 内的病 鸭肝 1
脏 多 为 土 黄 色 或 暗 红 色 ,表 面 可 见 条 纹 状 大 小 不 一 的 出血 斑 块 和 出血 点 , 血 斑 如 墨 迹 或 刷 漆 样 。胆 囊 肿 大 , 汁 呈 草 绿 出 胆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射血 清 初 出壳雏鸭 . 羽肌 肉注射抗病 毒性肝炎 高 . 每
免 血 清 O5毫 升 . 治 效 果 在 9 % 以上 。 . 防 5 4强 化 管理 平 时 应 加 强 饲 养 管 理 , 日粮 中 添 加 适 量 的 . 在
鸭病毒性肝炎的症状 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 养鸭技术

鸭病毒性肝炎的症状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及防控措施-养鸭技术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临床上以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剖检肝脏有明显出血点和出血斑为特征。
由于病毒血清型较多,且易发生变异而难以有效地免疫预防,导致该病一直成为危害养鸭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疾病。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鸭病毒性肝炎的症状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该病主要是小于3周龄的雏鸭容易发生,其中易感性最高的是3~10日龄雏鸭,成年鸭具有抵抗力,且鹅和鸡等其他禽类无法自然感染发病。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鸭和带毒鸭,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鸭发生感染,还能够经由病鸭排出的粪便以及污染的饮水、食具等造成间接传播。
主要经由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饲养管理不当,摄取矿物质和维生素不足,舍内过于潮湿,饲养密度过大,都能够引起发病。
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其中主要发生于孵化季节,且只要发生就会在雏鸭群中快速传播,发病率能够达到100%。
2、临床症状大多数雏鹅突然出现发病,体质虚弱,精神沉郁,停止采食,缩颈拱背,脚软而无法稳定站立。
独自离群呆立,眼睛半睁半闭,出现瞌睡或者处于嗜眠状态,双翅下垂,人为强行驱赶走动缓慢。
部分排出液状白色或者菜绿色稀粪。
发病后期,病鸭表现ILIJ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躯体朝向一侧歪斜,全身抽搐,头颈后仰,甚至背部着地,两脚ILIJ现痉挛性踢蹬,临死前出现角弓反张。
在该病的流行高峰期,还有一些病鸭会大量流泪,单眼或者双眼出现失明,且往往在ILIJ现神经症状后经过几分钟或者几小时就发生死亡。
部分病鸭会突然倒地,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就发生死亡,病程只可持续几小时或者1~2天。
病鸭康复后,也会导致生长发育明显缓慢,即使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也无法使体重达到上市标准。
3、病理变化对病死鸭进行剖检,主要是肝脏发生特征性病变。
肝脏发生肿大,呈淡红色或者土黄色、黄白色、褐黄色,质地较脆,容易撕裂,表面存在不同大小的深紫色出血点、斑状条纹或者坏死病灶;胆囊也发生肿大,含有大量质地稀薄的胆汁,胆汁呈淡红色或者草青色;脾脏呈斑驳状花纹样,也发生肿大;大部分病鸭的肾脏呈树枝状充血,也出现肿胀;胰脏呈粉红色,出现充血;心肌质地柔软,脑部发生水肿、充血;其他器官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及体会

鲁 饲 预 字 (o 6 2 0 9 2 0 )2 7 1 ]治 疗 ,也 有 效 果 ,一 般 雏 鸭 10 00羽/ 饮 水 ,大 瓶 中 鸭 6 0羽/ 饮 水 .连 用 3天 之 后 精 0 瓶 神 正 常 ,饮 食 欲也 恢 复 正 常 。 ( ) 在 饲 料 中 添 加 保 肝 利 肾 的 中 3 药 ,如 龙 胆泻 肝 散 、五 苓 散 等 。
这 样 可 大 大 降 低 雏 鸭 发 病 几 率 .商 品 肉鸭 可 在 1 日龄 时 接 种 鸭 病 毒 性 肝 炎
21 1 0. 2 口画图国墨 1 9 1
周 期 发 病好 几 次 。
本 病 主 要 发 生 于 4 2 日龄 的 雏 ~0 鸭 .鸡 、鹅 不 能 自然 发 病 ,病 鸭 和 带 毒 鸭 是 主 要 传 染 源 , 主 要 通 过 消 化 道 和 呼 吸 道 感 染 。 饲 养 管 理 不 良 ,缺 乏 维 生 素 和 矿 物 质 ,鸭 舍 拥 挤 潮 湿 , 均 可 促 使 鸭 病 毒 性 肝 炎 的 发 生 , 本 病 一 旦 发 生 . 在 鸭 群 中 传 播 迅 速 , 发 病 率
活 血 化 瘀 的 效果 。 中 药 是 天 然 有 机 物 ,
意的是不能使用对 肝肾损害大 的药物 , 如 磺 胺 类 、 氨 基 糖 苷 类 药 物 。最 近 用
过兰盾 [ 山东 鲁 冠 兽 药 有 限公 司 生 产 ,
群 没 有 明 显 症 状 ,饮 、食 欲 正 常 , 个 别 鸭 子 突 然 发 病 死 亡 。 病 初 表 现 为 精 神 萎 靡 、不 食 、行 动 呆 滞 、缩 颈 乍 毛 、 翅 膀 下 垂 、 眼 睛 半 闭 呈 昏 迷 状 .有 的 腹 泻 ,排 黄 白 色 稀 粪 。 不 久 开 始 出 现 神 经 症 状 ,运 动 失 调 .身 体 向 一 侧 倾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严 格 隔 离 病 鸭 .死 鸭 采 用 无 害 化
处 理 ; 鸭 舍 、设 备 、用 具 等 ,铺 面 清 洗 ,然后用 5 %苛 性 钠 溶 液 进 行 消 毒 。
全 群 鸭 只 每 日 用 03 过 氧 乙 酸 喷 雾 - % 消毒。 病 鸭 肌 注 辅 病 速 治 注 射 液 ( 芪 黄 多 糖 ・ 扰 素 )02 m 只 .超 越 头 孢 金 干 . F 5
2 临床 症 状
鸭 群 精 神 欠 佳 .约 有 2 % 的 鸭 子 0 发 病 时 表 现 精 神 萎 糜 、 缩 头 ,厌 食 . 不 爱 活 动 ,行 动 呆 滞 或 跟 不 上 群 ,喜
卧 ,卧 时 头 颈 不 断 向 后 弯 。 驱 赶 时 走 路 缓 慢 ,走 几 步 又 回 俯 卧 于 地 , 共 济 失 调 ,发 病 半 日到 一 日发 生 全 身 性 抽 搐 , 两 脚 伸 直 ,头 颈 扭 曲 ,呈 现 “ 角 弓反 张 ” 的 资 势 ,两 脚 痉 挛 地 反 复 踢 蹬 , 约 十 几 分 钟 死 亡 。 喙 端 和 爪 尖 郁
点 : 肾 肿 大 及 血 管 充 血 ;肠 道 伴 有 轻
度 炎 症 ; 心 肌 质 软 有 淤 血 , 似 开 水 煮 样 :脑 充 血 及 软 化 。
4 诊 断
理 气 健 脾 ,甘 草 补 脾 益 气 ,调 和诸 药 。
经 采 用 经 上 措 施 后 对 本 病 的 治 疗
起 到 很 好 的 效 果 ,用 药 l d后 ,死 亡 明
5 治 疗
雏 鸭 进 行 弱 毒 疫 苗 免 疫 , 往 往 适 得 其 反 。 因此 ,雏 鸭 母 源 抗 体 水 平 直 接 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雏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核心提示:雏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致死率高的病毒性疾病,以肝炎为其主要特征。
本病在我国可由Ⅰ型、Ⅲ型的鸭肝炎病毒引起,但临床上以Ⅰ型鸭肝炎病毒危害最为严重。
该病临床表现为病程短、发病急、死亡快等特点。
大部分雏鸭死亡时呈角弓反张状态,故陔病俗称"背脖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致死率高的病毒性疾病,以肝炎为其主要特征。
本病在我国可由Ⅰ型、Ⅲ型的鸭肝炎病毒引起,但临床上以Ⅰ型鸭肝炎病毒危害最为严重。
该病临床表现为病程短、发病急、死亡快等特点。
大部分雏鸭死亡时呈角弓反张状态,故陔病俗称"背脖病"。
剖检可见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严重时刷状出血等眼观病变。
此病主要侵害3周龄以内的雏鸭,发生和传播速度很快,发病后3~4天内雏鸭几乎全部死亡,发病后第2~3天为死亡高峰,死亡率可达90%以上。
在新发生的地区,此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而在老疫区此病连绵不断,死亡率较低,但这些地区常成为疫源地。
该病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5~6月和9~11月最高。
该病易与沙门氏杆菌、大肠杆菌、曲霉菌、鸭疫里默氏杆菌、鸭霍乱等混合或继发感染,从而加大治疗难度和治疗费用。
雏鸭病毒性肝炎严重危害我国养鸭业,但是目前还没有有效治疗方法,因此该病重在预防。
对于该病的防控,笔者认为三方面因素最为重要。
1 雏鸭母源抗体水平
该病在不同地区、不同养殖水平情况下,死亡率差异较大,有的高达95%以上,有些却低于15%,一般为10%~60%。
研究证实,母源抗体高低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因素,雏鸭体内的母源抗体可维持3周左右,高水平的母源抗体可以有效抵抗强毒攻击,有效预防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
低水平或无母源抗体情况下,该病几乎可造成鸭群100%的死亡。
由于该病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内的雏鸭,在此期间,雏鸭自身的免疫系统发育还不够完善,再加上母源抗体的影响,弱毒疫苗免疫作用非常有限,特别是对1周龄内的雏鸭进行弱毒疫苗免疫,往往适得其反。
因此,雏鸭母源抗体水平直接决定病毒性肝炎的发生与否和严重程度。
对于自繁自养一体化的养鸭单位,鸭病毒性肝炎的危害远远小于普通的肉鸭养殖户,其原因就在于对种鸭病毒性肝炎免疫的重视。
其往往通过对种鸭强化免疫,特别是收集种蛋前2~4周的加强免疫,可以保证孵化出的雏鸭体内有高水平的母源抗体,保护雏鸭3周内有效抵抗病毒性肝炎病毒和控制该病的发生。
而对于一般的种苗供应单位,由于病毒性肝炎对成鸭仅限于隐性感染,并且不影响产蛋率,因而重视程度不足,再加上成本的考虑,往往不进行加强免疫,其出售的雏鸭体内母源抗体水平低甚至没有,因而不能有效保护雏鸭。
因此,笔者建议养鸭户进雏鸭时,事先要了解种鸭的免疫程序,要从正规种鸭场引进经过免疫接种的种鸭孵出的雏鸭,不要图便宜随便购入;同时应尽量避免从多处购入雏鸭,母源抗体水平参差不一的雏鸭是病毒性肝炎发生的重要原因。
2 养殖环境消毒及带鸭消毒
该病感染途径较多,一般可经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传播,此外与病鸭直接接触也可被感染,如使用病毒污染的针头进行免疫接种、注射时交叉感染。
病鸭及隐性带毒成鸭作为该病主要传染源,对该病的防控造成巨大危害。
研究表明,直到感染后第8周,康复鸭仍然可从粪便中排毒,带毒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在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由于成鸭呈隐性感染,不表现临床症状,体内终生带毒、排毒,在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鉴于雏鸭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点,因此养殖环境好坏对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病毒污染的场地、水源成为该病发生的重要源头,因此加强养殖环境消毒可有效降低病毒性肝炎的发生。
对所有鸭舍运动场进行清扫、消毒,对所有饲养用具经清洗后进行消毒。
对池塘的用水能更换的更换,不能更换的需经消毒处理。
对鸭群出没的地方进行彻底消毒。
目前适合于养殖场环境消毒的药物有:醛类(如甲醛、戊二醛)、碱类(如火碱、生石灰)、氯制剂(漂白粉、消毒灵等)、过氧化物类(如过氧乙酸)、季铵盐类(如百毒杀)。
消毒前要做好清扫和清洗,以防有机物(如粪尿、脓血等)的存在,影响消毒效果。
清扫冲洗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一般是先扫后洗,先顶棚,再地面。
从禽舍的远端到门口,先室内后环境,逐步进行,不留死角。
经过认真彻底的清扫,不但有效清除绝大多数的病原体,而且有利于消毒药充分发挥作用。
彻底清扫后要进行化学消毒。
空舍消毒一般要求用2~3种不同的消毒剂进行2~3次消毒。
只进行1次或只用1种消毒药,效果不完全,因为不同的病原体对不同的消毒药敏感性不同。
首次消毒可用碱类消毒药,如1%~4%的火碱或10%的石灰乳,用来粉刷墙壁、地面,继而可用氯制剂或过氧乙酸进行喷雾消毒,最后可用甲醛熏蒸消毒。
喷雾消毒和熏蒸消毒时要封闭门窗,24小时后通风。
鸭场消毒时应先过道(运送饲料等的通道),后污道(清粪通道),先后备鸭场区,后种蛋鸭场区。
鸭舍内消毒桶严禁混用。
每月应不少于2次全场消毒和带鸭消毒。
发病期间,坚持每天带鸭消毒。
带鸭喷雾消毒彻底全面,既能直接杀灭藏于鸭舍内空气中的病原体,又能直接杀灭鸭体表、呼吸道浅表滞留的病原体,而且能沉降粉尘,夏季可防暑降温、提供湿度、净化空气、改善鸭舍环境。
首次带鸭消毒的雏鸭不低于7日龄,以后再次消毒可以根据鸭舍内的污染情况而定,一般在育雏期每周进行1次,育成期7~10天1次,成禽10天1次,发生疫情时1天1次。
清除粪便后也要带鸭消毒一次。
喷雾量按15ml/平方米计算,关闭门窗进行。
常用带鸭消毒药的使用浓度为:百毒杀1.5×10E~4,新洁尔灭0.1%,过氧乙酸育雏期0.2%,育成期和成禽用1∶250的浓度。
3 疫病发生时的紧急治疗
目前为止,对该病的防治往往以鸡胚化弱毒疫苗、高免血清和高免蛋黄抗体等为主。
但
是鉴于高免血清与高免蛋黄抗体制备过程中存在抗原不纯,国内血清与蛋黄抗体的生产工艺标准较低,存在外源病原,并且治疗效果不确实等情况,因此上述两种产品目前在国内没有取得正式生产批文,建议养鸭户不要购买上述产品,以免购买到假药,耽误病情甚至使疫情扩大。
疫情发生时,不少鸭场靠给鸭群进行弱毒疫苗紧急注射,该法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疫情,但是紧急注射后一段时间,鸭群死亡率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升高,之后才慢慢稳定下来,因此鸭场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
笔者建议,疫情发生后使用鸭用基因工程。
干扰素配合抗生素的治疗方法,可取得较好效果。
养鸭户购买时请注意,切勿随意购买干扰素制品,一定要选用鸭专用的,因为干扰素制品存在明显的种属特异性,其他的干扰素制品疗效有限。
使用鸭专用基因工程。
干扰素时,其使用前后72小时不能使用任何冻干苗,以免影响效果。
同时配合抗生素使用,可防止继发感染,使效果更好。
此外,养鸭场实行封闭式生产,本着"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做好隔离消毒,禁止不同鸭场的鸭群、饲养人员、饲养用具相串,防范于未然,对于有效防控雏鸭病毒性肝炎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