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肝炎PPT课件

合集下载

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PPT课件

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PPT课件

-
8
• 2.2.1结构蛋白:
P1区编码病毒的壳体蛋白,包括 VP0,VP3,VP1基因,核苷酸序列全长2193 nt、 I型 DHV VP0的N末端缺少GxxxS/T基因序列,因此其 N末端可能未被十四烷基化,VP0不被蛋白酶切割 为VP2和VP4。试验证明,壳体蛋白含有多个类似 于其他小RNA病毒的核心结构,即八链反向平行β 桶结构,与其相连的环形结构位于壳粒表面,这 在免疫学中占有重要作用。I型DHV的VP3与人肠 道病毒(Humanparechovirus, HPeV)一样,N一末端 有一段残基丰富区延伸出来,长度约20aa,这段区 域在HPeV中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但它在I型DHV 是否也具有同样的功能还未见报道。
-
6
2.2 编码区
DHV包含一个大的ORF,编码一个多聚蛋白, 多聚蛋白在翻译过程中不断被自身编码的蛋白酶 水解,从而分解成P1、P2和P3产物,P1、P2和P3 又进一步分别分解为VP0 -VP3 -VP1-2A1-2A2-2B2C-3A-3B-3C-3D、I型DHV的多聚蛋白的切割位 点预测的结果是:VP0/VP3和3C/3D的切割位点为 :Q/G;2A3/2B,2B/2C ,2C/3A,3A/ 3B以及3B/ 3C的 切割位点为Q/S;VP3/VP1的切割位点为Q/M。多 聚蛋白水解产生的多肤数量主要由以下因素决定: (1)基因组是否存在L蛋白。 (2)VP0是否水解为VP4和VP2。 (3)2A蛋白的数量。其也是小RNA病毒的基因组在 不同的种属之间存在的差异所在。58年首先爆发于英格兰诺福
克鸭场,其他地区未见本病的报道。Ⅲ型鸭病毒性肝炎是 1969年首次发现于美国纽约长岛地区。1999年,苏敬良等 和黄安国等在北京和广西等地在3~13日龄疑似鸭肝炎的北 京鸭和樱桃谷鸭上分离到两株与I型和III型DHV无血清学交 叉免疫反应的DHV,认为出现了新的血清型,并将其命名为 新型鸭肝炎病毒。新型鸭病毒性肝炎的基因组与I型结构相 似,但比I型DHV基因组稍大。同时,发现高变区主要存在 于VP1和VP3基因、在VP1,VP3基因上存在多个T细胞抗原表 位和B细胞抗原表位,VP1基因的变异致使不同血清型DHV抗 原性发生改变。

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

七、防制
3、免疫接种:可用鸡胚化鸭肝炎弱毒疫苗给临 产蛋种母鸭皮下注射,共两次,每次1毫升,间隔 两周。常发生本病的疫场,则雏鸭在10—14日龄 时仍需进行一次加强免疫。
4、治疗:对发病或受威胁的雏鸭群,可皮下注 射康复鸭血清或抗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或高免 卵黄
四、临床症状
雏鸭发病时精神萎糜,行动呆滞,厌食,
很快发生全身性抽搐,病鸭多侧卧,头向后
背,呈角弓反张。
四、临床症状
病死雏鸭角弓反张
五、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见肝肿大,颜色发黄,肝脏表面有 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 胆囊肿胀,充满胆汁。 脾有时肿大呈斑驳状。
五、病理变化
肝脏表面明显出血点
五、病理变化
肝脏肿大,表面大量的出血斑
六、诊断
1、初步诊断:发病急、传播快,小鸭发病, 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2、实验室诊断: 动物试验:接种一周龄内的易感鸭和有母源 抗体的小鸭 荧光抗体
七、防制
1、隔离饲养,尤其是对4—5周龄以内的雏鸭群 隔离饲养是防制本病的重要措施。
2、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坚持自繁自养和 “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供给适量的维生 素和矿物质,禁止饮用野生水禽பைடு நூலகம்息的露天水池 的水。
鸭病毒性肝炎
一、概念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传 播迅速和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 特征:肝脏肿大并有出血斑点。本病发病急,传 播快,死亡率高。
二、病原
鸭肝炎病毒
三、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1—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最早3日龄就 可发病,成年鸭可感染但不发病,可成为带毒者。 传染源:病鸭和带毒鸭。 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而传播。 本病传播快、死亡率高。

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

病毒能在9日龄鸡胚尿囊腔中繁殖,10%~60%的鸡胚在
接种后5~6d死亡,表现发育不良或出血水肿。
病毒在鸡胚上连续传代20~26代后,对新孵出的雏鸭
失去致病力。此种鸡胚适应毒在鸭胚成纤维细胞上培
养,可产生细胞病变。鸭胚肝或肾原代细胞可用来培
养鸭肝炎病毒。
& 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对氯仿、乙醚、胰蛋白酶和
在-20℃则可长达9年。
二、流行病学
1、鸭是DHV天然易感动物,最早于3日龄开始发病,主要 发生于3周龄以下雏鸭,成年鸭可感染而不发病,但可 通过粪便排毒,污染环境而感染易感小鸭。 2、本病的传播主要通过与接触病鸭或被污染的人员,工 具、饲料、垫料、饮水等。 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
• 3、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在野外和舍饲条件下, 本病可迅速传给鸭群中的全部易感小鸭。
第八节 鸭病毒性肝炎 (Duck Virus Hepatitis)
鸭病毒性肝炎
• 鸭病毒性肝炎是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
高度致死的病毒性传染病。 • 其特征是病程短促,临诊表现角弓反张, 病变主要为肝脏肿大并有出血斑点。
发病史及流行情况
• 1945年,Levine和Hofstad等首次报道在美国长岛发生本 病,随后在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相继报道 了DHV的流行。 • 我国最先由上海黄均建等于1963年报道上海某些鸭场 存在本病,其后,北京、福建、浙江、辽宁、广东、 西藏、深圳、四川、重庆相继有人报道此病。
在疫情严重的鸭场,必须在1日龄注射鸭病毒性肝炎的
卵黄抗体或高免血清0.5~1.0 ml,必要时于8~12日
龄重复一次。
对发病初期的病鸭及时注射鸭病毒性肝炎高免卵黄抗 体或血清每只1~1.5ml,可治愈80%~90%病鸭,对中 度病鸭也有一定疗效。目前尚无其它有效物用于本病 防治。

鸭子病毒性肝炎

鸭子病毒性肝炎

鸭的病毒性肝炎鸭的病毒性肝炎是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死前角弓反张,病死鸭肝肿大出血,10日龄左右为临床高发阶段,高度污染场,20日龄以后雏鸭仍有肝炎,只不过死亡率较低。

病原:鸭肝炎病毒,属小RNA病毒科成员,有1、2、3三个血清型,目前,国内常发生的绝大多数由I型肝炎病毒引起。

流行特点:l、主要发生于雏鸭,21日龄内最易感,10日龄左右为高发阶段。

肝炎病毒高度污染场,21日龄以后也可感染,但相对临床症状轻微,死亡率偏低,成年鸭也可感染,但不出现临床症状。

2、肝炎病毒变异。

最近集中养鸭区域出现临床症状不明显,死亡率不太高,21周龄以后鸭群仍然得病,肌注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效果不佳,更换另一个生产厂家的血清和卵黄抗体有可能出现好的治疗效果,这就需要工作者及广大养鸭用户提起警钟,研究对策。

症状:突然发病,大批死亡,病鸭抽搐,死亡前多呈角弓反张姿式。

病变:主要病变为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严重时刷状出血,有的病鸭肾脏轻度肿大,并有树枝状充血或出血。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肝脏的特殊变化,不难做出初诊,确诊需做实验室工作。

防治措施:肉鸭:l-3日龄用鸭肝炎弱毒疫苗进行免疫一次(对无母源抗体的雏鸭)。

种鸭:在开产前间隔15天左右接种两次鸭肝疫苗,生蛋后每3-4个月加强免疫一次。

治疗:对发病鸭群,立即用高免卵黄液或血清肌注1-1.5ml,能控制死亡,同时配合鸭肝康拌料,大大能提高疗效。

对病毒变异的养鸭厂,取当地病料做成疫苗,再研究出抗鸭肝炎病毒高免卵黄抗体,能大大提高治疗和预防效果。

新感康饮水,100g兑水400-500斤,比单独打抗体要提前10个小时控制死亡。

肉鸭病毒性肝炎及防治

肉鸭病毒性肝炎及防治

免疫性
鸭群感染后可以通过免疫产生抗体,但再次 感染时仍有可能发病。
地区性
该病在国内外广泛分布,不同地区和不同品 种的鸭均易感。
02
疾病识别
临床识别
发病特点
肉鸭病毒性肝炎多发于3周龄内的雏鸭,其 中1-2周龄最易感,且死亡率较高,可达到 80%-90%。
临床症状
病鸭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行动迟缓,翅膀下垂, 眼半闭呈昏睡状,排黄绿色稀便。
中药具有多靶点作用机制,可以 综合调理机体功能,提高免疫力 。
支持治疗
1 2
补充维生素
添加多种维生素,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康复。
调整饲养环境
保持鸭舍干燥、清洁、通风,提供适宜的温度和 湿度。
3
隔离与消毒
对病鸭进行隔离,对鸭舍及用具进行彻底消毒。
疫苗治疗
选用优质疫苗
选择来自信誉良好的疫苗生产商,确保疫苗 质量和安全性。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
患病鸭和健康鸭直接接触,通过污染物和人员 的间接接触也能传播病毒。
饮水和饲料
病毒可以通过污染的饮水和饲料传播给健康鸭 。
昆虫叮咬
昆虫叮咬病鸭后再叮咬健康鸭,也可以传播病毒。
流行病学特点
季节性
该病多发于春季和夏初,与这一时期的环境 条件和饲养管理有关。
易感动物
主要侵害1周龄至3周龄的雏鸭,成年鸭感染 后不发病但可以携带病毒。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和当地疫情,制定合理的 免疫程序。
免疫效果监测
定期进行抗体检测,确保疫苗免疫效果良好 。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规模化鸭场疾病防治
疾病发生
在规模化鸭场中,肉鸭病毒性肝炎经常发生,且通常与鸭瘟、大肠杆菌病等混合 感染,导致鸭只死亡增加。

雏鸭病毒性肝炎

雏鸭病毒性肝炎

+ 在流行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地区和鸭场,可用本场的 强毒对全部留种母鸭进行免疫注射。方法是:取病 雏鸭的肝、脑组织做成10倍稀释的悬浮液,加抗生 素处理,吸取无菌上清液,以0.2-0.3毫升,用8-9 日龄鸭胚或11-12日龄 的鸭胚进行绒毛尿囊膜接种, 取48-96小时死亡胚胎的胚液,经无菌检查证实无 细菌生长者即可备用,然后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4 倍,注射产蛋母鸭,每只皮下注射1-2毫升,隔5天 (或隔14天)再注射一次。在第二次注射后隔2-3 周,母鸭所产的蛋可作种蛋。用这种蛋孵出的雏鸭 具有天然被动免疫力,能抵抗雏鸭病毒性肝炎病毒。
+ 在雏鸭病毒性肝炎疫区孵出的雏鸭也可用病愈母鸭 或高免母鸭所生的鸭蛋制成蛋黄液进行注射,以防 治雏鸭病毒性肝炎。保护率也可达90%-100%。
+ 蛋黄液的制作方法:将高免种鸭的蛋浸入2%的来 苏儿溶液,刷洗干净后,抹平,打开蛋壳,把蛋内 容物倒进灭菌的容器内,除去蛋白,用打蛋器或玻 璃棒将蛋黄充分搅拌,然后按比例用灭菌生理盐水 作1:5稀释,每500毫升蛋黄液加青霉素100万单 位,链霉素1克。密封后,置4-8℃冰箱中可短期保 存。
胚体水肿,出血
胚体的肝脏出血
+ 雏鸭病毒性肝炎主要发生于2周龄以下的雏 鸭,成年鸭不发病,发病急、传播快、病 程短和死亡率高;病鸭出现神经症状;剖 检可见肝脏变性和出血。根据以上特点, 可作出初步诊断。
+ 对雏鸭病毒性肝炎的确诊必须通过实验室检查。 + 1、细菌学检查为阴性。 + 2、采取病鸭的肝组织悬液或血液,加抗生素处理后,
+ 康复鸭的血清以及特异高免血清中都含有能中 和病毒的抗体,可以用来治疗和预防雏鸭病毒 性肝炎。
+ 在雏鸭病毒性肝炎开始流行时,立即给每只雏 鸭肌肉注射抗血清0.5毫升,能防止雏-100%。

动物传染病课件 鸭病毒性肝炎

动物传染病课件  鸭病毒性肝炎
• 喙端和爪尖瘀血呈暗紫色,少数病鸭死亡前排黄白色
和绿色稀粪。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四、临床症状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四、临床症状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四、临床症状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五、病理变化
• 病变主要在肝脏,肝脏肿大,质地柔软,呈淡红色或
外观呈斑驳状,表面有大量的出血点和出血斑,部分 鸭肝脏有刷状出血带。
• 胆囊肿大、胆汁充盈,胆汁呈褐色。 • 多数病鸭肾脏轻度淤血、肿大。脾脏有时肿大,外观
也呈斑驳状,其它器官没有明显变化。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五、病理变化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五、病理变化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五、病理变化
• 我国曾报道在1958年即有本病流行,1980年分离到病
毒并开始进行诊断和免疫预防研究,目前该病在我国 大部分养鸭地区仍时有发生,给养鸭业造成很大的经 济损失。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二、病 原
• 鸭肝炎病毒大小约20~40nm,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
肠道病毒属。该病毒不凝集禽和哺乳动物红细胞。
• 病毒有3个血清型,即I、II、III型,有明显差异,各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五、病理变化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五、病理变化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五、病理变化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五、病理变化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五、病理变化

动物微传生染物病教学案
六、诊 断
• 病毒分离鉴定 取病死鸭肝脏等病料尿囊腔途径接种

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

病症属性
中文名称:鸭病毒性肝炎 典型症状:精神萎靡 易感种群:鸭 疾病类型:传染性疾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症简介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肝脏肿大,有出血 斑点和神经症状。在新疫区,本病的死亡率很高,可达90%以上。
鸭病毒性肝炎简称鸭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以肝脏呈现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急性烈性 传染病。1945年在美国首次发现本病,并命名为I型鸭病毒性肝炎,1965年在英国发现了鸭病毒性肝炎II型, 1969年在美国发现了鸭病毒性肝炎III型。目前,I型呈世界性分布,并曾报道在印度、埃及和美国发现I型鸭肝 炎病毒的变异株。II型和III型鸭病毒性肝炎分别局限于英国和美国,未发现变异毒株。在国内,鸭病毒性肝炎 的初次流行,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本病在我国再次流行,此后,各地疫情此起彼伏,疫情能够被鸭病毒性肝炎I 型弱毒疫苗的免疫所控制;1997年以来,本病在某些地区出现较严重的流行,其疫情不能被标准鸭病毒性肝炎I 型弱毒疫苗完全地控制,怀疑有I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变异株出现。鸭肝炎I型引起雏鸭的严重死亡,死亡率高达 90%,中成鸭一般不发病,病雏鸭的特征是意识紊乱,频频抽搐,肝脏呈斑点状出血,胆囊肿大,胆汁颜色变淡。
感谢观看
肝脏水肿,并有许多针尖大至黄豆粒大出血点。胆囊肿大,充满胆汁。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在感染初期呈 空泡化,后期则出现病灶性坏死,中枢神经系统可能有血管套现象。脾肿大,呈斑驳状。肾肿胀,血管明显,呈 暗紫色树枝状。
临床诊断
目前,我国只发现鸭肝炎I型,本病型多见于20日龄内的雏鸭群,发病急,传播快,病程短,出现典型的神 经症状,肝脏严重出血等特征,均有助于作出初步判断。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临床上在较大日龄鸭群或已作免 疫接种的鸭群发生本病时,病例常缺乏典型的病理变化,仅见肝脏肿大、淤血,表面有末梢毛细血管扩张破裂而 无严重的斑点状出血,易造成误诊漏诊,必须经病原分离与鉴定确诊。临床上诊断鸭病毒性肝炎还应注意与鸭疫 里氏杆菌病、雏鸭副伤寒、禽霍乱、曲霉菌病等作鉴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鸭病毒性肝炎
病 原:DHV
• 属微RNA病毒,与人的肝炎病毒无抗原相关性, 也无公共卫生意义
• 目前有三个血清型,即I、II、III型,I型DHV只 感染五周龄以下雏鸭,尤其是三周龄内,我国 流行的DVH的病原绝大部分是I型。II型为星状 病毒,我国有发病的报道,III型仅发生于美国
• 三个血清型之间无抗原相关性,没有交叉格的防疫和消毒制度,严禁场 外人员进场,妥善处理病死鸭。 2.种鸭开产前接种鸡胚化弱毒疫苗,可为 2~3周内的雏鸭提供有效保护,对疫区母 源抗体较低或无母源抗体的雏鸭。 3.由于雏鸭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早期接 种弱毒疫苗效果不理想。
鸭病毒性肝炎
4.在出壳后1~3天内皮下注射高免血 清或高免卵黄0.5~1mL,发病严重 地区可于7~10d后再注射一次可有效 防止本病发生。 5.小鸭一旦发病,应立即注射高免血 清或高免卵黄,同时投服广谱抗菌 药物,防止细菌继发感染,补充电 解多维,可迅速制止死亡。
29
鸭病毒性肝炎
• ③雏鸭直接用Ⅰ型DHV活的无毒力 病毒株免疫。雏鸭出壳后1日龄( 无母源抗体者)或7日龄(有母源 抗体者)只皮下注射1头份/只。
30
鸭病毒性肝炎
患病雏鸭精神沉郁,食欲废绝
鸭病毒性肝炎
平衡失调,两脚痉挛性踢蹬
鸭病毒性肝炎
濒死时头颈后仰
鸭病毒性肝炎
病鸭角弓反张
鸭病毒性肝炎
病鸭角弓反张
鸭病毒性肝炎
病鸭角弓反张 13
鸭病毒性肝炎
病变
• 主要病变在肝脏;肝肿大,质脆,色暗 或发黄,肝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 胆囊肿胀。许多病例肾肿胀、充血。
鸭病毒性肝炎
鸭 病 毒 性 肝 炎(DVH)
鸭病毒性肝炎
• DVH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 度致死性的传染病,其特征是发病急、 传播迅速、病程短和死亡率高,其临床 表现特点为角弓反张。
• 病理变化特征为肝肿大和出血性斑点。 • 是严重危害养鸭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鸭病毒性肝炎
特征
• 发病急 • 传播迅速、死亡率高 • 临床表现:角弓反张 • 病理变化:肝炎和出血
病鸭肝脏黄染,有出血斑
18
鸭病毒性肝炎
肾脏肿胀、黄染、充血、出血
鸭病毒性肝炎
肾脏肿胀、黄染、充血、出血
20
鸭病毒性肝炎
肾脏出血
鸭病毒性肝炎
腿部肌肉出血
鸭病毒性肝炎
腿部肌肉出血斑
鸭病毒性肝炎
诊断
• 典型症状及病理变化,发病年龄诊 断并不困难。
• 病原分离鉴定:病料(肝)接种10~14 日龄鸭胚或8~10日龄鸡胚,中和试 验鉴定。
• 主要是通过与病鸭的直接接触,粪便、食具、 垫料传播,但不能通过鸭蛋内传递。
• DHV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多数在冬季和早 春爆发。
鸭病毒性肝炎
临床症状
• 潜伏期1~4天。 • 雏鸭突然发病,传播迅速,2~3天后大
批死亡,死亡率10%~60%,有时可达 90%以上。 • 病鸭食欲废绝,衰弱,行动迟缓,2~3 小时后出现神经症状,运动不协调,双 脚呈痉挛性运动,头向后仰,抽搐死亡。
鸭病毒性肝炎
流行病学
• 鸭是DHV天然易感动物,最早于3日龄开始发 病,主要侵害3周以前的雏鸭,其发生传播非 常迅速,发病后3~4天内几乎全部死亡,其中 以第二天死亡最多,而死亡多数集中在3~12 日龄,4~5周龄后很少发生本病。死亡率一般 为10%~60%,新疫区高达90%以上。 成年鸭 是本病毒的带毒者。
27
鸭病毒性肝炎
免疫预防
• 有三种方法可以使雏鸭产生抗Ⅰ型 鸭肝炎的抵抗力,
• ①注射免疫血清或蛋黄,适用于无 母源抗体的雏鸭或发病时的紧急接 种;
28
鸭病毒性肝炎
• ②用弱毒疫苗或油乳剂灭活疫苗免 疫种鸭,在产蛋前15天,肌肉注射 1~2头份/只,产蛋中期,肌肉注射 2~4头份/只。
• 这样母鸭可将母体免疫力转移给子 代,使子代雏鸭在关键性的最初几 周内获得高水平的被动免疫抗体, 以保证后代雏鸭得到保护;
• 组织学变化的特征是肝组织的炎性变化, 急性病例肝细胞的变性和坏死。幸存鸭 则有慢性病变;表现为肝脏的广泛性胆管 增生,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反应和出血。
鸭病毒性肝炎
肝 脏 黄 染 , 弥 漫 性 出 血
鸭病毒性肝炎
肝 脏 黄 染 , 弥 漫 性 出 血
鸭病毒性肝炎
野鸭肝脏黄染,有出血斑
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
治疗
• 鸭群一但发病,对4周龄以下的发病鸭 群要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避免疾病蔓 延扩散。
• 可紧急注射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或蛋 黄进行治疗。
• 在疾病爆发第一只雏鸭死亡时,每只雏 鸭肌注0.5mL抗Ⅰ型DHV抗血清,是一 个非常有效的控制方法。
• 也可用Ⅰ型DHV免疫SPF鸡来生产高免 蛋黄进行紧急免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