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

合集下载

鸭病毒性肝炎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鸭病毒性肝炎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鸭病毒性肝炎的症状及防治方法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肝脏肿大,有出血斑点和神经症状。

下面一起来看一看鸭病毒性肝炎的症状及防治方法吧!鸭病毒性肝炎病因鸭病毒性肝炎主要发生于4~20日龄雏鸭,成年鸭有抵抗力,鸡和鹅不能自然发病。

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

饲养管理不良,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潮湿、拥挤,均可促使本病发生。

本病发生于孵化雏鸭的季节,一旦发生,在雏鸭群中传播很快,发病率可达100%。

鸭病毒性肝炎症状1、鸭肝炎潜伏期1~4天,突然发病,病程短促。

病初精神萎靡,不食,行动呆滞,缩颈,翅下垂,眼半闭呈昏迷状态,有的出现腹泻。

2、鸭肝炎病鸭出现神经症状,不安,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脚发生痉挛,数小时后死亡。

死前头向后弯,呈角弓反张姿势。

鸭肝炎的死亡率因年龄而有差异,1周龄以内的雏鸭可高达95%,1~3周龄的雏鸭不到50%,4~5周龄的幼鸭基本上不死亡。

3、剖析可见特征病变在肝脏。

肝肿大,呈黄红色或花斑状,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

脾脏有时肿大,外观也类似肝脏的花斑。

多数肾脏充血、肿胀。

心肌如煮熟状。

有些鸭肝炎病例有心包炎、气囊中有微黄色渗出液和纤维素絮片。

鸭病毒性肝炎防治1、综合措施:对雏鸭采取严格的隔离饲养,尤其是5周龄以内的雏鸭,应供给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严禁饮用野生水禽栖息的露天水池的水。

孵化、育雏、育成、肥育均应严格划分,饲管用具要定期清洗、消毒。

流行初期或孵坊被污染后出壳的雏鸭,立即注射高免血清(或卵黄)或康复鸭的血清,每只0.3~0.5毫升,可以预防感染或减少病死。

2、预防接种:在收集种蛋前2~4周给种鸭肌肉注射鸡胚弱毒疫苗,可以保护所产种蛋孵化的雏鸭不受感染,具体方法是给母鸭间隔2周胸肌注射2次疫苗,每次1毫升。

雏鸭也可用肌注、足噗皮内刺种或气溶胶喷雾等方法接种,均能有效地预防本病。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措施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措施

03
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
定期清洁鸭舍
保持鸭舍的干净卫生,定 期清扫、消毒,以减少病 菌的滋生。
严格检疫
对鸭苗进行严格的检疫, 防止带病菌的鸭苗进入鸭 群。
强化饲养管理
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保 持鸭舍的湿度和温度,增 强鸭的抵抗力。
治疗措施
及时隔离
一旦发现病鸭,应立即隔离, 以防止病毒传播。
药物治疗
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阿 昔洛韦等,抑制病毒繁殖,缓解 病情。
季节性
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春季和秋季多 发。
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如通过污染的饮 水、饲料等。
02
临床症状与诊断
临床症状
雏鸭感染后,表现为食欲减退,精神萎靡,行动迟缓,嗜睡,眼半闭呈昏睡状。
部分病鸭出现腹泻和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腿痉挛性后踢,头 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态。
对症治疗
针对症状进行治疗,如使用抗生素 预防感染、注射葡萄糖维持电解质 平衡等。
疫苗接种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根据当地疫情和鸭的年龄,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确保疫苗接种 的有效性。
选择合适的疫苗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疫苗,并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以保证疫苗的 有效性和安全性。
监测免疫效果
定期监测免疫效果,对未产生免疫的鸭进行补免,以保证整个鸭 群的免疫覆盖率。
濒死期病鸭多出现痉挛、惊厥、抽搐等神经症状。
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
根据雏鸭的临床症状(行动迟缓、嗜睡、眼半闭呈昏睡状、部分病鸭出现腹 泻和神经症状),结合解剖学病变(肝脏肿大、出血、坏死)进行初步诊断 。
实验室诊断
采用荧光抗体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方法进行病原检测,以确定病 毒的种类和分型。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一种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家禽鸭。

该病病原微生物DVH病毒主要引起鸭的肝脏发炎和坏死,严重影响了鸭的生长和生产性能,对鸭养殖业产生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对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及时有效地控制该病的传播。

一、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1. 病原微生物:鸭病毒性肝炎病毒是一种病原微生物,属于黄色病病毒科黄色病病毒属。

2. 传播途径:鸭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飞沫、粪口、血液和经呼吸道等途径进行传播,鸭群密集饲养和无序调群是传播的主要原因。

3. 流行季节:鸭病毒性肝炎主要在春秋季节发病高峰,气温湿度适宜时病情容易爆发。

4. 临床症状:鸭病毒性肝炎主要症状包括食欲减退、发热、肌肉颤抖、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等表现。

二、实验室诊断方法针对鸭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诊断,目前主要可采用如下方法:1. 病毒分离:通过禽病毒学研究方法,从患鸭体内分离出病毒毒株,对病毒进行生物学和生化鉴定。

2. 病毒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技术手段,对鸭血清和组织液进行病毒检测。

3. 病原检测:利用分子传染病学技术,如多聚酶链式反应(PCR)和核酸杂交等方法,对患鸭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检测。

4. 免疫学诊断:通过血清学方法,检测患鸭体内的抗体水平,对鸭病毒性肝炎进行免疫学诊断。

为控制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和措施:1. 良好的饲养管理:科学规划养殖场环境,定期消毒、通风,保持饮水、饲料卫生,避免饲养密度过高。

2. 病害监测:定期对鸭群进行健康检查和病原学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隔离和处理。

3. 疫苗预防:目前已有鸭病毒性肝炎疫苗上市,可采用预防接种的方法,提高鸭群对病毒的抵抗力。

4. 抗病药物治疗:对患病鸭可以采用抗病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减轻病情。

鸭病毒性肝炎的症状 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 养鸭技术

鸭病毒性肝炎的症状 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 养鸭技术

鸭病毒性肝炎的症状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及防控措施-养鸭技术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临床上以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剖检肝脏有明显出血点和出血斑为特征。

由于病毒血清型较多,且易发生变异而难以有效地免疫预防,导致该病一直成为危害养鸭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疾病。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鸭病毒性肝炎的症状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该病主要是小于3周龄的雏鸭容易发生,其中易感性最高的是3~10日龄雏鸭,成年鸭具有抵抗力,且鹅和鸡等其他禽类无法自然感染发病。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鸭和带毒鸭,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鸭发生感染,还能够经由病鸭排出的粪便以及污染的饮水、食具等造成间接传播。

主要经由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饲养管理不当,摄取矿物质和维生素不足,舍内过于潮湿,饲养密度过大,都能够引起发病。

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其中主要发生于孵化季节,且只要发生就会在雏鸭群中快速传播,发病率能够达到100%。

2、临床症状大多数雏鹅突然出现发病,体质虚弱,精神沉郁,停止采食,缩颈拱背,脚软而无法稳定站立。

独自离群呆立,眼睛半睁半闭,出现瞌睡或者处于嗜眠状态,双翅下垂,人为强行驱赶走动缓慢。

部分排出液状白色或者菜绿色稀粪。

发病后期,病鸭表现ILIJ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躯体朝向一侧歪斜,全身抽搐,头颈后仰,甚至背部着地,两脚ILIJ现痉挛性踢蹬,临死前出现角弓反张。

在该病的流行高峰期,还有一些病鸭会大量流泪,单眼或者双眼出现失明,且往往在ILIJ现神经症状后经过几分钟或者几小时就发生死亡。

部分病鸭会突然倒地,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就发生死亡,病程只可持续几小时或者1~2天。

病鸭康复后,也会导致生长发育明显缓慢,即使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也无法使体重达到上市标准。

3、病理变化对病死鸭进行剖检,主要是肝脏发生特征性病变。

肝脏发生肿大,呈淡红色或者土黄色、黄白色、褐黄色,质地较脆,容易撕裂,表面存在不同大小的深紫色出血点、斑状条纹或者坏死病灶;胆囊也发生肿大,含有大量质地稀薄的胆汁,胆汁呈淡红色或者草青色;脾脏呈斑驳状花纹样,也发生肿大;大部分病鸭的肾脏呈树枝状充血,也出现肿胀;胰脏呈粉红色,出现充血;心肌质地柔软,脑部发生水肿、充血;其他器官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鸭病毒性肝炎(DVE)是一种由禽类呼肠孤病毒(DV)引起的急性、高致死率的疾病,主要发生在鸭子中。

该病毒同时也能感染家禽(鸡、鸽、家鸭等)和野生鸟类(鸳鸯、鸭嘴兽等)。

在中国,鸭病毒性肝炎已成为鸭子养殖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对该疾病的传播规律、防治措施及诊断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极为重要。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粪、水、食物、饮水和污染物等多种渠道。

尤其是在夏季和雨季,因鸭池水及饲料可能被病毒污染,经受感染的鸭群较易发生爆发。

此外,鸭病毒性肝炎在鸭群中有很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一旦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实验室诊断中,目前主要采用血清学检测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补体凝集试验(HIT)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等,通过检测血清中的抗体特异性来判断感染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病理学检查和病毒学检测等方法进行诊断,如常规组织病理学和电镜法,以及PCR等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为了控制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和减少其对养殖业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一方面,可通过加强养殖管理,建设合理的鸭舍和育苗场,做好日常卫生消毒工作,控制饲料和饮水的安全性,增强对病情的监测和诊断能力等方面来预防该疾病的发生。

另一方面,还需使用有效的疫苗来提高鸭子的免疫力,增强其抵抗病毒的能力。

总之,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家禽疾病,格外容易引起鸭子中的疫情和死亡,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

因此,必须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通过实验室诊断和有效的防治手段来控制病情的传播,保障养殖业的正常运营。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摘要】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鸭类传染病,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通过对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实验室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建议。

流行病学特点包括易感动物、病原体传播途径等方面。

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有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等。

在防控措施建议中,强调了加强养殖管理、提高饲料卫生等措施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指出了对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为鸭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诊断和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对于预防和控制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鸭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防控措施、研究背景、目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断方法、防控建议、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鸭的肝脏,导致肝脏功能障碍和病理性损害。

该病在鸭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影响了鸭的养殖业。

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及防控已成为当前畜禽养殖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通过深入了解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实验室诊断方法及有效的防控措施,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和蔓延,保障鸭的健康与生长发育。

对鸭病毒性肝炎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1.2 目的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实验室诊断方法以及防控措施,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帮助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该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通过深入研究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可以为相关机构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实验室诊断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可以提高疫情监测和诊断能力,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应对疾病暴发。

本文旨在为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和防控工作提供有益参考,促进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该领域的科学发展。

2. 正文2.1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家禽中的鸭类。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措施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措施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措施【摘要】鸭病毒性肝炎(DHV)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对该类疾病采取的主要预防措施是注射免疫疫苗,其中预防接种是在健康鸭群中还没有发生传染病之前,为了防止某些传染病的发生,有计划地定期使用疫(菌)苗对健康鸭群进行预防免疫接种。

而紧急接种是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疾病的流行,而对疫群、疫区和受威胁地区尚未发病的鸭进行临时应急性免疫接种。

对DHV的治疗前应该明确诊断,针对不同类型的鸭病毒性肝炎疾病(可分为新型鸭病毒性肝炎与传统I型鸭病毒性肝炎等)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关键词】鸭病毒性肝炎,预防免疫接种,传染病鸭病毒性肝炎(DHV)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和死亡率高的特点[1]。

主要是3周龄内的雏鸭发病,发病率可达100%,7日龄内雏鸭死亡率高达85%~90%上,7日龄~21日龄死亡率为50%左右,具有较大的危害性,为了探讨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措施,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总结如下:1预防措施对鸭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主要是注射免疫疫苗,对健康的鸭群免疫接种是激发鸭机体内产生特异性抵抗力,使本来对某些传染病易感的鸭群转变为不易感群的一种有效的防病方法。

有计划、有目的地对鸭群进行免疫接种,是预防、控制和扑灭鸭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尤其对鸭的病毒性传染病,如鸭瘟、番鸭细小病毒病、雏鸭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预防措施中,免疫接种更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免疫接种通常可分为预防接种和紧急接种[2],具体措施如下:1.1预防接种种鸭开产前1月内接种鸭病毒性肝炎活疫苗,间隔15天~20天加强免疫1次,这样后代雏鸭可获母源抗体保护。

预防接种是在健康鸭群中还没有发生传染病之前,为了防止某些传染病的发生,有计划地定期使用疫(菌)苗对健康鸭群进行预防免疫接种。

预防接种通常使用病毒疫苗或细菌菌苗等生物制剂作为抗原激发机体免疫,常使用皮下和肌肉注射或者口服等不同的接种方法,接种后经过一定的时间(5~7天后)可获得数日的免疫力。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摘要】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鸭只健康的传染病,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

本文通过对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实验室诊断方法、防控措施建议以及防控措施实施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在实验室诊断方面,建议采用PCR技术和ELISA等方法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

防控措施方面建议加强鸭只的免疫防治和定期消毒养殖环境等措施,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

也提出了加强监测和疫苗研发等方面的展望。

鸭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诊断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验室技术和防控措施的研究,以提高防疫水平,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鸭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防控措施、评估、挑战、展望、重要意义、技术研究、加强、文章。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A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鸭群中。

该病主要通过经口途径传播,感染后可导致鸭类的急性肝病或严重肝功能损伤,严重影响鸭的生长和生产性能。

随着鸭养殖业的发展,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给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目前,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目前对于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实验室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仍存在一定的研究空白,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总结实验室诊断方法,并提出防控措施建议,以期为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通过本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防控鸭病毒性肝炎这一严重传染病,减少鸭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鸭类的养殖效益和生产质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鸭群健康的传染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鸭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点、实验室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进行系统性研究,为提高鸭群健康水平和生产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探讨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其传播规律和危害程度,为病毒的防控提供基础数据;2.总结和比较目前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验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病毒的早期筛查和确诊提供技术支持;3.提出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建议,包括加强鸭群的生物安全管理、疫苗接种和药物防治等方面,为疫情的有效控制提供方向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DHV的历史与分布
鸭肝炎病毒(DHV)包括三个血清型,分别引起Ⅰ型, Ⅱ
型和Ⅲ型鸭病毒性肝炎。其中Ⅰ型鸭病毒性肝炎呈世界性 分布。我国流行的鸭病毒性肝炎主要为Ⅰ型鸭病毒性肝炎 ,近年来陆续有新型鸭病毒性肝炎发现三个型之间无抗原 相关性,没有交叉保护和交叉中和作用。DHV最早发现是 在1945年由Levine在美国发现了Ⅰ型鸭病毒性肝炎。该病 呈世界性分布,曾在加拿大、意大利、法国、日本、美国 和埃及等地流行、在我国广东、北京、浙江、福建、四川 、安徽、广西、江苏、山东等地相继发生该病、目前几乎 世界范围内主要养鸭地区均存在该病,给养鸭业带来了巨 大的经济损失。
1.2 DHV的生物学特征
2006年Kim M C报道了I型DHV的全基因组序列,2007 年Tseng C H报道了DHV-1型变异株全基因组序列,为 DHV的研究做出了新的突破。DHV与其他小RNA病毒相 比,DHV基因组具有一些特殊的结构特征,TsengC H等建 议将I型DHV归为小RNA病毒科一个新的独立的属。T.Yun 等构建出了具有感染性的DHV全长cDNA克隆,为进一步 揭示DHV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及防控该病提供了良好的技 术平台。I型DHV基因组大小约为7,690nt,编码2,249aa、具 有一个较大的开放阅读框(ORF),在基因组RNA两端各有 一段保守的非编码区,I型DHV全基因组结构依次为 :5'UTR(626nt)-VPO-VP3-VPl-2A1-2A2-2B-2C-3A-3B-3C3D-3'UTR (314nt),5'UTR内含有病毒翻译起始所必需的内 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
2.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巢式RT-PCR检 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近年来,DVH在世界各地不断发生,其发病率和死亡 率均呈上升趋势,养鸭比较集中的地区均遭受了巨大的经 济损失和严重的威胁,由于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NDHV)的存在,许多地区频频出现I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 (DHV- I)免疫鸭群暴发鸭肝炎的报道,严重制约了养鸭业 的发展,不少学者己从发病鸭群中分离到工型鸭肝炎病毒 的变异株(新型毒株,N-DHV),2007年,有学者先后证实新 型DHV也具有典型的DHV I基因组结构,但其与DHV -I在 序列上存在显著差异,且新型DHV均不与DHV- I产生交叉 反应。因此,加强N-DHV病原诊断技术的研究对预防和控 制鸭病毒性肝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试验选取新型 DHV与传统工型DHV差异序列区设计引物,建立了NDHV检测的逆转录巢式PCR方法,旨在为新型鸭病毒性肝 炎的早期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等提供一种有效的分子生物 学检测方法。
小RNA病毒的基因组在不同的种属间虽然存在 差异,但是在病毒复制过程中具有相似的功能、 ,L蛋白作为前导蛋白;2A是蛋白酶,参与多聚蛋白 早期切割和宿主蛋白的合成关闭;2B蛋白作为宿主 范围的决定因子;2C蛋白是小RNA病毒中的保守序 列,与病毒RNA合成相关;3A蛋白与病毒毒力有关 ;3B蛋白即VPg,是共价结合于正链和负链RNA 5’ 末端的蛋白引物;3C蛋白构成大部分多聚蛋白,3C 蛋白在病毒加工处理过程和RNA复制中产生,具 有水解多聚蛋白活性,并且具有一个半胱氨酸作 为亲核作用的活性位点.3D蛋白是RNA依赖的 RNA聚合酶。
据此推断14-317nt,新型DHV长366nt ,这在小RNA病毒基因组中是最长的。有学者报 道,I型DHV的3’UTR形成了5个发夹结构,参与病 毒的复制,但它是否与宿主特异性有关还需进一 步研究。病毒的3’端poly(A)尾作为病毒RNA的负 链合成起始位点,其长度与负链RNA的合成效率 及病毒RNA的感染能力有关。
(1)VPl基因: 小RNA病毒中VP1蛋白作为主要的宿主保护蛋 白,具有特异性抗原中和位点,VP1蛋白多暴露 于病毒表面,是决定病毒抗原性的主要成分,它 能够诱导动物产生中和抗体。I型DHV与其他小 RNA病毒之间衣壳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差异主要存 在于VP1的两端。何内娅通过对华南地区分离到 的I型和新型DHV的VP1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 :VP1包括了大部分的插入与缺失片段和高变异区 ,高变区主要分布在46 -64,95-149,180-223位,尤 其是C末端,存在点突变或连续变异。在第145146位,15株新型DHV毒株比3株I型DHV多2个氨 基酸(G和G)。I型DHV和新型DHV的VP1蛋白不存 在小RNA病毒科保守的RG D基序((Arg-GlyAsp(RGD)) ,而I型DHV相应序列为SGD,而新型 DHV为QSD,这表明DHV的病毒吸机制和复制能 力存在差异还有待于进一研究。
I型DHV的IRES己报道具有8个茎环结构, 3’UTR内含有病毒RNA复制和翻译有关的poly(A) 尾。I型DHV的3’UTR为314 nt,新型DHV的 3’UTR为366 nt,均具有典型的小RNA病毒的基因 组结构、,I型DHV多聚蛋白具有11个切割位点, 且具有与小RNA病毒相似的切割位点和保守基因 序列。基因组编码区包含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 ,分为3种初级前体分子P1,P2,P3,其中,P1前体蛋 白裂解为组成病毒衣壳蛋白VP0,VP3和VP1,3种 结构蛋白。P2和P3构成病毒的非结构蛋白。P2编 码2A1,2A2,2A3,2B和2C 3种非结构蛋白,P3编码 3A,3B,3C和3D 4种非结构蛋白。
2.2 编码区
DHV包含一个大的ORF,编码一个多聚蛋白, 多聚蛋白在翻译过程中不断被自身编码的蛋白酶 水解,从而分解成P1、P2和P3产物,P1、P2和P3 又进一步分别分解为VP0 -VP3 -VP1-2A1-2A2-2B2C-3A-3B-3C-3D、I型DHV的多聚蛋白的切割位 点预测的结果是:VP0/VP3和3C/3D的切割位点为 :Q/G;2A3/2B,2B/2C ,2C/3A,3A/ 3B以及3B/ 3C的 切割位点为Q/S;VP3/VP1的切割位点为Q/M。多 聚蛋白水解产生的多肤数量主要由以下因素决定: (1)基因组是否存在L蛋白。 (2)VP0是否水解为VP4和VP2。 (3)2A蛋白的数量。其也是小RNA病毒的基因组在 不同的种属之间存在的差异所在。
(2)VP3基因: VP3蛋白的N末端具有免疫原性,VP3的N端以 及连接β链的环,特别是βB-C,βE-F及βG-H环的序 列差异显著、何内娅通过对华南地区分离到的I型 和新型DHV与参考毒株进行VP3基因的变异分析 ,结果显示,I型DHV和新型DHV的VP3基因不同 点在于:第三位I型(R) →新型(K),第15位I型(N) → 新型(S)(除了台湾新型),第20位I型(P)→新型(S) ,第22位I型(V) →新型(I),第39,40位I型(IA) →新 型(VT),第45、69位I型(T,I) →新型(A/V , V),第 78位~第107位为I型和新型DHV变异最多处,第 125,126位I型(MT) →新型(LL),第143到第234位I 型和新型DHV存在不连续的多位点不同,这些变 异区是否影响I型和新型DHV的致病机理有待于进 一步研究。
2.1 非编码区
I型DHV基因组5‘UTR长626 nt ,内含病毒翻译起 始所必需的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在各病 毒属不同血清型之间,小RNA病毒IRES元件的序 列和二级结构具有保守性,是病毒存活所必需的 。小RNA病毒的IRES分为3个型,I型IRES的病毒 包括肠道病毒属和鼻病毒属,心脏病毒属、口疮 病毒属,双埃柯病毒属的IRES属于II型IRES;甲肝 病毒属的IRES属于III型IRES。通过对I型DHV的 RNA级结构预测表明,I型DHV的5’UTR可能含有 II型IRES的颈环结构而没有I型的三叶草结构,
Ⅱ型鸭病毒性肝炎是1958年首先爆发于英格兰诺福克鸭场 ,其他地区未见本病的报道。Ⅲ型鸭病毒性肝炎是1969年 首次发现于美国纽约长岛地区。1999年,苏敬良等和黄安 国等在北京和广西等地在3~13日龄疑似鸭肝炎的北京鸭和 樱桃谷鸭上分离到两株与I型和III型DHV无血清学交叉免疫 反应的DHV,认为出现了新的血清型,并将其命名为新型 鸭肝炎病毒。新型鸭病毒性肝炎的基因组与I型结构相似, 但比I型DHV基因组稍大。同时,发现高变区主要存在于VP1 和VP3基因、在VP1,VP3基因上存在多个T细胞抗原表位和B 细胞抗原表位,VP1基因的变异致使不同血清型DHV抗原性 发生改变。
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巢式RT-PCR检测 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报告人:王梓
1.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
病毒性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雏
鸭的一种以肝脏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急性、高度致
死性、接触性传染性疾病。鸭病毒性肝炎在临床 上以发病急、传播迅速、病程短、高死亡率为主 要特征,该病主要侵害4周龄以内的雏鸭,10口龄 以内的雏鸭的死亡率高达90%~95%。
• 2.2.2非结构蛋白:
(1)P2非结构蛋白:
小RNA病毒中,P2区长2271nt,I型DHV推测具 有多达3种不同的2A蛋白,分别是2A1 ,2A2和2A3 以及2B,2C。DHV的2A2蛋白是小RNA病毒多聚蛋白 中的1个新蛋白,由161aa组成,可能参与病毒与 宿主细胞之间相互作用,推测与病毒复制有关。 2A3蛋白由124aa组成,含有3个结构域。2A3蛋白 可能在控制细胞生长方面起作用,目前关于小RNA 病毒2B和2C蛋白的具体功能还不清楚。
2.1 材料和方法
• 2. 1.1 病毒 N-DHV、DHV-Ⅰ、鸭病毒性肠炎病毒(DEV)、 鸭细小病毒(DPV)、新城疫病毒(NDV )、传染性 法氏囊病毒(IBDV)均由本实验室分离并保存。 • 2.1.2主要试剂 Trizol、M-MLV反转录酶、Ribonuclease Inhibitor购自生工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Ex Taq 酶、pMD18-T克隆载体及其他限制性内切酶均购 自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质粒DNA提取试剂 盒与胶回收试剂盒购自北京百泰克生物技术有限 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