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一颗自由的灵魂

合集下载

渔父教案课件

渔父教案课件

渔父教案课件渔父教案(三篇)渔父教案一教学设想:《渔父》是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生死抉择”板块的一篇课文,选自《楚辞补注》。

这个专题重在引导学生对生与死这个哲学命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达乐观的健康人格。

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由言入文,由文知人,由人察情,由情悟理。

通过学生自主翻译与释疑,合作讨论与探究,发现文字背后的意义,感知人物形象的特点,品评文本细处的精妙,从人物的生死抉择中感悟正确的生死观和人生观。

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正确理解文章;2. 通过对话分析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3. 品评文本,对人物作出正确的评价,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对渔父和屈原的对话进行分析,从而深刻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渔父和屈原人生选择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第一课时:教师安排学习任务,学生自主预习。

1. 请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文;2.发参考译文,请学生自主核对,用红笔订正;3;搜集并整理学生问题,寻求解决策略。

第二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用两节课来学习《渔父》这篇课文。

前一节课,同学们做了三件事:首先朗读课文;其次是结合注释,疏通字句,翻译全文;最后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思考。

这节课就让我和大家一起走进文字,走进文章,走进独特的中国文化,走进伟大爱国主义者屈原最后的生命时光。

二、正音释字,读懂文章1. 一读课文,要求既要读得准确,又要读得流畅,还要尽量读出感情。

读完后纠正字音。

2. 请翻译较好的学生展示译文,朗读并解说难点。

老师点评与纠正。

三、分析对话,感知人物1.问题①: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主要写的是谁?是通过什么来写他们的形象的?明确:渔父、屈原,还有众人(世人),圣人。

主要写的是屈原和渔父。

文章通过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写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描写,通过渔父和屈原的对话来写人物。

浅说《楚辞·渔父》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比较与启示

浅说《楚辞·渔父》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比较与启示

浅说《楚辞·渔父》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比较与启示作者:陈含笑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12期文章编号:1673-0380(2013)012 -0276-01《楚辞·渔父》非常的短小精悍,但是文中的两个人物形象屈原和渔父各有特色,并且塑造的人物形象非常耐人寻味。

通过对这两个人物形象及思想的比较,《楚辞·渔父》展示了两种不同追求的生活境界,两套立身处世的原则与方式,其对于后世文人都产生了影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文中屈原形象屈原一出场的形象便显现出一种沧桑感,短短二十个字,既交待了人物所处的环境、背景、形态,又借此给全文奠定了一种感情基调,给人沉郁之感。

似乎江潭、泽畔的自然环境也被附着了凄凉之色,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披头散发、枯瘦憔悴的人漫无目的地边走边唱,“行吟”的是内心的悲戚与痛楚,不知置身何处、不知今夕何夕、不知未来不想过去,未来看不见希望而过去只是无尽的伤悲,所以只能带着众多的不理解独步江畔。

在这片苍茫的大地上,竟只能是踽踽独行。

他多么希望能够遇到一位懂他的知音,能够倾听他那矛盾痛苦的心声。

但是,遇到的渔父却是完全和他立场相对的人,得不到理解,更得不到支持。

一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便将自己与众人完全划分了界限,看似孤高自傲,却实为苦无知音的表现,这是一种自我的坚守,或许此时还对渔父抱有一丝希望,这个茫茫无际的江畔还能够遇上说话的人是一种缘分,可是对方却并非自己想要的倾诉对象,这样的心理落差表现在答话的语气上,一种决绝,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皓皓之白”而不“蒙世俗之尘埃”。

这里屈原的情绪已经达到了高潮,这是对渔父的立场的辩驳,也表达了对自己立场的坚定不移。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这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用生命作为对自己理想维护的最后资本,他要捍卫自己的“清白”,并且义无反顾。

他的不屈服不退让的高贵品质、崇高形象,“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楚辞·渔父

楚辞·渔父

瓦全的伟大人格和志尚高洁、不随流
俗、忠贞为国、至死不渝的崇高品格。
渔父的形象:
他是一位远离尘嚣的隐者形象。具有 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和光同尘、顺应天 人、避世隐身、全身远害、知天达命、无 拘无束、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
两种人生态度
屈原
坚持理想,洁身自好 忧国忧民,坚贞不屈 坚守信念,宁为玉碎

渔父
洒落超脱,全身远害 与世推移,超然物外 自由旷达,随遇而安


你 更 欣 赏 哪 一 个 ?
渔 父 的 旷 达 之 间 ,
在 屈 原 的 执 著 与
讨 论 :
两者的价值
取向不同:
渔父更看重
生命本身的 价值。 屈原始终不 渝地坚守理 想,为了理 想牺牲生命 也在所不惜。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於谗。心烦虑 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 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 乎?宁诛锄草茆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 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 哫訾栗斯,喔咿嚅唲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 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絜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 氾氾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 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 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 谁知吾之廉贞?”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 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 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渔父》教案

《渔父》教案

《渔父》教案《渔父》教案1教材分析:《渔父》选自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专题的教学建议是:“在阅读中学会质疑与探讨,辨析评价文中作者对人生的看法,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悟出更多人生的真谛。

”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在经典文本的学习过程中,着眼于挖掘文本思想、培养探究意识。

”《渔父》篇幅不长,共有四小节,是一篇文质兼美、体新理深的__,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在预习充分的条件下,通过探究式学习,挖掘出文本丰盈的知识和思想,即如何实现“浅文深教”,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前提和归宿。

《渔父》一文采用对比手法,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在“清”与“浊”的抉择中三种对立的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千百年来,屈原的精神、他“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光辉人格一直烛照着华夏民族的脊梁,他身上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忧患思想、执著刚强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学习__要进一步地认识屈原所代表着的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而渔父这一人物形象的存在极大丰富了__的文化内涵,他代表着一种遗世独立、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他的“与世推移”与屈原的“深思高举”让我们窥见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这两个对立面,为同学们深入文本,了解以儒、释、道三教为支柱支撑起的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路径。

《渔父》一文的结尾,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二人坚持己见,未有妥协,留给同学们极大的思考探究空间。

课堂上,我将以“诱思探究”为主导教学方式,诱导学生在不断的合作探究中,激活情感和思维,生成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形成热烈而又沉思的氛围,最终抵达文本深处。

学情分析:__是一篇篇幅短小的文言文,虽文言字词上难度不大,但因其思想探究空间极大,如何在教学中兼顾“文”和“言”两方面,颇具难度。

学生在学习此文之前,已经学习了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对屈原的身世、经历有一定了解,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学讲解中,对于中国古代传统中的儒道两家主张也有一定了解。

屈原的名诗10首

屈原的名诗10首

屈原的名诗10首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名诗流传至今,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艺术印象和文学启示。

本文将介绍屈原的10首名诗,展示他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一首诗:《离骚》《离骚》是屈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一生的代表作。

这首诗以流畅的辞章展示了屈原的豪情壮志和旷达胸怀,描绘了他为国家忧虑的情感,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和感染力。

第二首诗:《九歌》《九歌》是屈原的又一杰作,以其华丽的辞藻和悲壮的音调闻名。

这首诗传达了屈原对家园失陷的哀叹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展现了他深沉的思考和对民族命运的思索。

第三首诗:《天问》《天问》是屈原的一首哲思之作,通过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他对世界万物的好奇和探索精神。

诗中的疑问和对神秘力量的追求,彰显了屈原独特的思想观点。

第四首诗:《卜居》《卜居》是屈原的一首抒怀之作,诗中表达了他对流亡生活的感慨和对故乡的留恋。

通过对山川河流的描绘和对家园的回忆,屈原展现了他深情的一面和对自然的热爱。

《渔父》是屈原的一首风景诗,通过描写渔父在江湖间往来捕鱼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自由自在、超脱尘世的向往。

诗中的描绘生动传神,给人以清新愉悦之感。

第六首诗:《招魂》《招魂》是屈原的一首意境诗,以恢弘的场景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他对死者灵魂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中暗含哲学意味,带给读者深沉的思考和震撼的心灵体验。

第七首诗:《九章》《九章》是屈原的一组乐府诗,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格调闻名。

诗中抒发了屈原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和平安定的向往,给人以安抚和温馨之感。

第八首诗:《涉江》《涉江》是屈原的一首抒情诗歌,通过描绘人在波涛中前行的形象,表达了他对抗困难和追求理想的决心。

诗中的意象生动,节奏流畅,给人以勇气和力量。

第九首诗:《招魂引》《招魂引》是屈原的一首祭奠诗,以其庄重肃穆的氛围和悲怆的情感而著称。

诗中表达了屈原对亲人离世的悼念和对死者灵魂的思念,给人以无尽的哀愁和思考的空间。

《九奏》是屈原的一首叙事诗,通过对乐曲的描写和演奏过程的叙述,展示了他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渔父”意象中的超越情怀

“渔父”意象中的超越情怀

“渔父”意象中的超越情怀作者:任芝慧来源:《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18年第12期“渔父”一直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常见的意象,众多文人墨客都对其津津乐道。

苏轼在《渔父四首》中,刻画了一个狂饮烂醉而忘形的渔父,他狂放不羁,喝醉后更是万事皆空。

“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

”虽说他喝醉了,但是在封建社会里,最清醒的便是渔父了。

他每饮一杯,醉一次,醒一次,吟一次,便是一次心灵的升华,是一次超越。

渔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所以他自由自在,不受外物所累。

这,便是一种超越精神。

在道家庄子的哲学理论中,存在着两种“量观”,一是“以人为量”,一是“以物为量”,前者以人衡天,后者以天衡人。

世界之大,是人们无法穷尽的,然而世人却往往“以人为量”,被理性知识所牵绊,拘泥在世俗的眼光中。

而尼采说:“走出你的洞穴吧,世界如同一座花园等待着你。

”正所谓,所有的束缚都是自己造出来的,只有自求解脱才是唯一道路。

因而,我们更应当坚定地迈开步伐,走向洞穴外自在的“大”世界。

渔父在醉生梦死中超越自我,随缘放达,任天而动,突破一切束缚,走出了“洞穴”。

可见,唯有“以物为量”,才能彻底抛开束缚,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前人说:“楚辞一言以蔽之,曰‘惆怅兮自怜’。

”若说楚辞的精神气质,“自怜”二字最当得之。

此间自怜并不是怨怨艾艾,而是自尊自爱,不是躬自安慰,而是寻求解脱,结撰起性灵的木兰舟。

而楚辞还重“远游”,所谓“远游”便是一种心灵的流观,一滞一点,一着一相,是性灵贴近自然的心路旅程。

我们通过“远游”给寂寞的心灵从容舒展的空间,在纵肆烂漫中抚慰痛苦的心灵。

这样以后,才能做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从容闲适。

人们因常被时间的“情”所牵绊而不自在,但道家认为,人之爱皆为虚妄,唯有顺应自然之道,以万物之情为情,方是真性情。

而佛家认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既是梦幻泡影,我们又何必太过在意呢?我们要做的是放下功利的心,就如同渔父酒醒后那江湖一样宽广的心胸,无视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

高中语文说课稿 高中语文说课稿一等奖(优秀7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 高中语文说课稿一等奖(优秀7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高中语文说课稿一等奖(优秀7篇)高中语文说课稿高中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一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位是学习中国戏剧和外国戏剧。

《茶馆》是本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咀嚼本性化和富有行动性的人物语言,掌握文中的戏剧辩论,认识人物性格是怎样在辩论的生长、变革中得到显现的。

本单位第二篇,这个位置决定了它在学生知识的掌握中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既要引领本单元的讲授任务,又要牢固掌握已经学过的知识:既要负担教会学生观赏要领的事情,又要教会进步大的学生的现实本领。

老舍话剧创作的高峰是《茶馆》写于1957年,曹禺称它为“中国话剧史中的经典。

”剧本以北京裕泰大茶馆为中心场景,展示了清末、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生活,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达到了作者预想的创作意图,即埋葬这三个可诅咒的时代,宣告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

《茶馆》全剧共三幕,一幕写一个时代,每一幕敲响一个时代的丧钟,最后一幕三个人的谈话点出了全剧的主题。

课文节选的是《茶馆》第二幕。

这一幕写的是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

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茶馆主人王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

这篇课文的教学主体是高二学生,对于戏剧,他们仅仅在初中接触了《威尼斯商人》选段和《白毛女》选段,客观地说对戏剧知识他们了解一些,但戏剧的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针对这样的教学实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1、了解作家作品。

2、掌握《茶馆》卷轴式的平面结构及其独特的戏剧冲突。

3、培养学生的文本研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过程和方法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探究理论”指出:学习中,学生的“心灵是一个参与者而不是参观者”,学生应由“无知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教师应由“有知的”传输者变成探索的激发者和引导者。

根据这一理论和语文课标的核心理念,师生课前分别准备资料,课上师生互动,通过诵读、讨论、研习、品读的过程,完成教学目标,解析重点、难点。

《渔父》

《渔父》

齐读课文第二段
请同学翻译
第2段重点字词:
①圣人不凝滞于物 ②何故沉思高举: ③自令放为?

行为高出于世俗。
今指高高的举起。
自令-令自,宾语前置,让自己、使自己。 放-被流放。 为—句末疑问语助。
第2段翻译:
渔翁劝他说:“通达事理 的人不被外物拘泥,而能够随 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 人都污浊,您为什么不搅浑泥 水而推波助澜呢?既然大家都 醉了,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 酒糟饮那薄酒呢?为什么您偏 要深远思索,行为高出于世俗, 使自己被放逐呢?”
经典回顾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渔 父
《楚辞》
与“楚辞” 是否相同?
关于楚辞
• “楚辞”:兴起于战国时期,是屈原吸收楚地
民歌创作的一种诗歌形式,又称“楚辞体”、“骚 体”(因《离骚》而得名)。
背景知识
解题:
《渔父》:
1、战国秦汉间人记叙屈原事迹的文字,选自 《楚辞》。 2、渔父fǔ:渔翁,“父”同“甫”,古代对 老年男子的尊称。
给下列字注音 渔父

弹冠
tán guān
mén hào
憔悴
枯槁
qiáocuì 汶汶 kūgǎo 皓皓 gǔ 莞尔
淈其泥
餔其糟 歠其醨
wǎn yì
zhuó
bū zāo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 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 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 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 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 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 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 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 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吾 将 上 下 而 求 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父:一颗自由的灵魂
作者:彭欣欣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6年第09期
近日因为开设公开课《渔父》,笔者在一直反复研读文本、查找相关资料,发现了一些问题,并逐步形成了这节课的教学思路,现总结如下:
一、确定“渔父”为主要对象
在笔者以往教授《渔父》的过程中,基本也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将文中屈原形象作为主要教学对象。

但在本次教学准备过程中,笔者产生了一些疑问:文章为何是“渔父”而非“屈原”作为标题?文本主体内容虽以渔父与屈原对话为主,但为何对渔父的描述明显要多?文章虽以屈原开篇,又为何要以渔父结尾?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做出大胆猜测,莫非作者就是要重点突出“渔父”这个人物形象,而“渔父”形象也并非是往常所认为的随波逐流的否定形象。

于是,笔者标新立异,大胆地将“渔父”作为主要教学对象,而边缘化了“屈原”形象,这也算是笔者本次授课的一大创新之举。

二、诠释“渔父”的三层涵义
在确定“渔父”为教学主要对象之后,笔者在备课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如何解读“渔父”涵义,最后确定从三个层面加以诠释:
1.“渔父”何意?主要从标题“渔父”作如何解释切入,引导学生思考“渔父”的基本涵义。

根据课文注释,“渔”指捕鱼;“父”同“甫”,男子的美称;故“渔父”乃捕鱼的男子,基本等同现在的“渔父”、“渔翁”。

2.“渔父”何形?文本中“渔父”以何种人物形象出现,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进一步思考“渔父”的深层涵义,可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文本开篇渔父询问屈原的话很值得分析,“子非三闾大夫与?”如果渔父是一位普通的捕鱼人,在那个缺少媒体交流的封闭时代,他能认识三闾大夫吗?“何故至于斯?”“斯”指“这种境地,即屈原被流放之后,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悲凉境遇”,如果渔父只是普通的捕鱼人,又怎么知道屈原的遭遇呢?从这些内容来推测,渔父想必也是世外高人。

其次,渔父与屈原的对话表现了人物的人生态度。

当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善意规劝“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这是治乱之世,穷达之间的两种不同处世原则,渔父规劝屈原要懂得“与世推移”,表现了他随遇而安,知天达命的性格特点。

再次,《沧浪歌》是解读“渔父”心灵的密码。

渔父在规劝屈原无效的情况下,歌唱《沧浪歌》,飘然而去。

歌以咏志,《沧浪歌》则成了解读“渔父”形象最关键的内容。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喻指天下的整体局势,“水清”则喻太平盛世,“缨”指代帽子,象征地位,故“濯我缨”喻做官封爵,参与政事。

天下太平就出仕,为国效力,此句乃劝人积极进取。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水浊”是喻动乱之时,“足”指代身体,故“濯吾足”指保全自身,不问世事。

天下浑浊就归隐,终老山林。

此句乃劝人面对无力改变的浑浊世界,须以超然豁达之心去面对。

《汉书新注》中评述:沧浪歌的正确解读应该是“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

文中对渔父的描述,还有“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遂去,不复与言”等内容,面对屈原坚持自己的价值追求,渔父虽表面不愠不怒,划着小船,哼着小调,飘然而去,但“不复与言”里似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轻蔑之意,而“渔父”那种顺应自然,不偏执僵化,洒脱豁达,超然自乐的隐者形象则跃然纸上。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

”《楚辞》中的渔父,应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

3.“渔父”何蕴?文本中“渔父”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文化意蕴。

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这个问题。

历代评论者大多认为这篇文章是歌颂屈原的,通过将屈原与渔父对比,反衬屈原光辉峻洁的精神品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操,那到底该如何看待这样的问题呢?笔者让学生将屈原和渔父对比分析。

其实,他们的对话是一场关于在乱世安身立命的思想交锋,屈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死明志,代表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屈原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渔父引导屈原悟道的话语重心是对心灵的关怀,与世推移,超然而活,以隐守志,拥有一颗自由的灵魂,代表了道家的出世思想,是一位睿智的现实主义者,这其实是屈原精神和庄子哲学的碰撞。

《楚辞·渔父》面世之后,“渔父”就不再是某个具体人物,而逐渐成为传统文化中典型的文化意象,是隐士的象征,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超脱旷达、恬淡自适是“渔父”的文化意蕴。

三、探寻“渔父”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得意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归隐吟风啸月,给后世带来深厚的文化影响。

直至今日,“渔父”形象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蔡凌在《唐宋诗词中渔父形象的现实意义》中认为,当下随着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革,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唯金钱是举的思想应运而生,追功逐利的实用价值观日益凸现,使得很多人心理失衡,而渔父形象就为这些人提供了完善人格的精神支撑,渔父超然闲适的洒脱情致,从容自由的生命意识给了人们很多现实的启示。

我们改变不了现实,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在生命的得失中,不忘拥有一份超然豁达,享受生命的魅力。

《渔父》一文的教授,笔者并非在否定屈原的精神追求,而是在探寻“渔父”身上的积极意义。

毕竟每一种选择都是有意义的,因为他们都从内心深处作出了对人生极度负责任的抉择,以此提升了他们的生命价值,而这些情怀也构成了中华民族深沉饱满的精神财富,源远流长,至今不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