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3.安塞腰鼓说课稿

3.《安塞腰鼓》教材分析:本文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文是具有诗意美的散文,连串的短语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由此特征,倾泻而出而欲止不能。
基于这个特点,本次课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腰鼓有一定的了解,学习起来并不陌生。
课文当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本课教学要让学生不仅有美的体验,更有能力的提升。
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3、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安塞腰鼓的知识“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是陕北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
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
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
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任何文艺形式都是对人生、社会的感受和认识的反映。
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与壮阔场景,我们只需看一看便能感受到,但安塞腰鼓所蕴涵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却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和感悟。
下面我们学习《安塞腰鼓》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用生花妙笔去描摹一场动人心魄的表演,并揭示其文化意韵的。
作品:《安塞腰鼓》写于1986年,它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安塞腰鼓》说课教学课件

整体感知
3.朗读指导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豪放的、雄浑的、火烈的、容不得束缚的、使人叹为观止的、激扬而飞动的、痛快了山河的、蓬勃了想象力的、充满激情与力量的、凝聚生命力量的、象征黄土高原人元气与神魂的等等。
从文中挑出形容安塞腰鼓的词语或句子,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和修辞角度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检查预习
1.生字词
检查预习
2.重点词语
亢奋:极度兴奋。
晦暗: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羁绊: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烧灼:烧、烫,使受伤。
冗杂:繁杂。
大彻大悟:惊心动魄:叹为观止:戛然而止:
彻底领悟。
形容感染力极强,动人心弦。
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声音突然中止。
整体感知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层层递进的排比,如“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如同排山倒海般的气势,使人透不过气来。
关于安塞腰鼓的传统文化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汉族传统鼓舞形式,尤其是延安地区的安塞腰鼓,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汉族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安塞腰鼓起源于榆林横山,在明代后期,由于灾荒与农民起义,安塞已经人烟稀少,现在的安塞人由榆林横山迁过来,也把横山的腰鼓带到了安塞。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短句,营造出一种激越的气氛。 文中大量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加上多是短句,使文章的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文中的排比句在句内、句间、段间,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很多。例如:“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狂舞在你的面前……是强健的风姿。”“使人想起……”,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3.《安塞腰鼓》说课稿【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3.《安塞腰鼓》说课稿【精编】一. 教材分析《安塞腰鼓》是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秦观写的一篇描写安塞腰鼓的散文。
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特点和表演形式,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民间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他们对安塞腰鼓的了解可能局限于表面,对课文中所描绘的安塞腰鼓的内涵和情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特点和表演形式,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分析文本,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安塞腰鼓的历史、特点和表演形式。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安塞腰鼓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景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手段,生动展示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安塞腰鼓的音频或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安塞腰鼓的特点和魅力。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特点和表演形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中安塞腰鼓表演的感悟,体会作者的热爱之情。
4.情感体验:学生进行安塞腰鼓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培养审美情趣。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安塞腰鼓的特点和作者的热爱之情。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说课课件

三、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品味本文大量的短句、排比和反复修辞等,感受充沛的语言气势,理 解其作用;体会文章外在的语言形式与内在的表达内容的高度统一。
2 过程与方法:
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感受西北汉子的奔腾力量,同时体会本民 族的深厚文化底蕴,提高文化素养和艺术情操。
学生可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 朗读,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 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 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新课导入 朗读感知 再读赏析 探究感悟 拓展练习 小结作业
(四)探究感悟
探究感悟
学生写感悟,写好 后,小组互评,选出 好的作品,课堂展示, 师生共议,评出好作 品若干,并给予奖励。 (观看图片)
新课导入
这个板块主要是通过
学生再品读的优化训练, 从读中深化对文章的感 悟。在侧重于实现情感 目标的同时,学用课文 句式,段式。并试图将 学生作文与课文结合起 来,升华情感,渗透人 文精神,实现学生能力 的提高与迁移。
朗读感知 再读赏析 探究感悟 拓展练习 小结作业
拓展 延伸
教师 下水 文
(五)拓展练习
(一)新课导入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 一样,未开台先叫座。为了吸引学 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 欲望,使学生主动、自觉进入下一 环节的学习,我设计了的导入如下:
新课导入 朗读感知 再读赏析
★观看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安 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 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 现力令.理解排比、反复的作用,精读重点句子。 2. 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难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3安塞腰鼓》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3安塞腰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3安塞腰鼓》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安塞腰鼓为主题,通过描绘安塞腰鼓的来历、表演和传承,展现了我国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语言生动,描绘细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同时,课文还涉及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思考,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同时,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课文中所描述的安塞腰鼓可能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表演形式和传承情况,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原因:学生对于安塞腰鼓的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学引导他们了解和认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讲解课文: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背景、表演形式和传承情况。
4.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涉及到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问题。
5.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安塞腰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说课稿

《安塞腰鼓》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安塞腰鼓》是一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
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
基于这个特点,这篇课文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安塞腰鼓》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
《安塞腰鼓》这篇散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
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
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我从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排比、反复修辞及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并综合运用其他语言品味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4)、重点、难点由于这篇文章语言很有特色,而我们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词句,所以我把这堂课的重点确定为:品味语言,感受恢宏气势。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3《安塞腰鼓》优质课说课稿【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3《安塞腰鼓》优质课说课稿【精编】一. 教材分析《安塞腰鼓》是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优质课文。
作者通过描绘安塞腰鼓表演的场景,表现了黄土高原人民热烈、豪放的性格和安塞腰鼓独特的艺术魅力。
课文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描绘、鲜明的对比,展示了安塞腰鼓表演的壮观场面和观众的热情反应。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对于描绘性语言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补充。
同时,学生对于通过课文学习培养语感和提高文学素养的需求也较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安塞腰鼓的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民间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安塞腰鼓的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
2.难点:欣赏课文优美的语言和描绘手法,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朗读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文。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画出感受深的句子。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描绘安塞腰鼓表演场景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4.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安塞腰鼓的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实践活动: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描绘手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民间艺术。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体会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感情。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描述:黄土高原民间艺术•特点:豪放、热烈、壮观•语言:优美、形象、鲜明对比•情感:观众热情、表演者自信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3课《安塞腰鼓》说课稿 2024-2025学年度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3课《安塞腰鼓》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上的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安塞腰鼓》。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说说我上的这节课。
一、说教材在最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前言中写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
《安塞腰鼓》就是一篇民族特色元素非常鲜明的文章。
它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让学生感受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的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二、说学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本着“因材施教”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备课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基本词汇、修辞等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
对于散文这种文体,他们也接触过。
但由于生活经验较少,对散文这种文体的语言和情感的分析还不够精准到位。
此外,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设置口语表达及写作的环节,学生可通过实践进一步强化这方面的能力。
三、说目标《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
基于本文特点 ,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品味铿锵的语句,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感悟其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以及作者对高原生命的热烈歌颂 ,对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知识与能力:正确读写“亢奋、晦暗、羁绊、蓦然、冗杂”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以安塞腰鼓为代表的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塞腰鼓》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课是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连串的短语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由此特征,倾泻而出欲止不能。
基于这个特点本次课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品味音乐西性的复叠,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课同时通过学习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
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此教学目标是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的。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
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设想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按照新课标的解说,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
人文性主要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
实践性是实现课程理念转变的突出特点,实践的内容和对象,不只限于教材,还应包含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在内的自主亲历探索与创新,注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综合训练等。
民族性则包含了汉字书写、语法结构、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点。
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因此,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作为本课的基本任务,发挥语文课堂具有的形象性、情意性、动态性等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流动的过程,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学生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展示。
在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主动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协作性原则、体验性原则,而设计教学方案。
在教学中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学生设置情境,重视学生的从文字中体会美好的的意境,培养欣赏能力,并且从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合作讨论对人生的看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方法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
教学设计思路为: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的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
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创设情境、诵读指导、品味语句、讨论合作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
其中于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
课型为赏析合作式。
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
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在里,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
对学习《安塞腰鼓》而言,不断地诵读必定能带来精神的愉悦。
“安塞腰鼓”所表达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但“诗无尽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因而要指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其中所渲泄的激情和生命力,每个人从中有所发现有所认识。
通过讨论合作,表述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在作者笔下,把形式与内容,客体与主体,真正地无间的统一了。
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
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
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
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
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这些不通过细细品品味哪能感受理解?四、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
相反更深的感悟,能更准确掌握朗读的语速、停顿、重音,更能传情达意。
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
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五、教学过程1、导语设计简介安塞的位置,出示腰鼓图片简介。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下面请看……安塞:县名。
在陕西省北部、延河上游。
县人民政府驻真武洞镇。
(《辞海》1989缩印本,1126页)腰鼓:击乐器。
古今形制不同。
今之腰鼓,框用木制,长形,两端小而腰较粗,双面蒙皮,用于民间腰鼓舞,奏时用绸带系鼓,缚在舞者腰间,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初盛行于陕北革命根据地,建国后流行全国。
(《辞海》1989缩印本,1715页)2、(播放3~4分钟的腰鼓舞片段)提问:请同学来描绘一下刚才所看到的表演;你想到了什么?[来源:学科网ZXXK]刚才,大家从声响、画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气势和铿锵激越,下面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从刘成章的文字中体味激情的腰鼓。
请班里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读课文的一部分。
3、刚才**同学读得怎么样?下面我们播放课文的录音听听。
(播放课文录音)4、我们比较下刚才两种朗读有什么不同之处?哪一种好?好在哪里?5、刚才的课文录音中节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引出课文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部分。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
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6、大家喜欢安塞腰鼓吗?大家喜欢作者的描绘吗?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说出理由。
分组讨论3分钟,各小组代表发言。
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出那个部分,然后说出好在哪里。
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写表演前的情况?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
从人物写:是蓝腾腾的后生。
从性格写:是朴实的。
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
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
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舞姿特点?壮阔、豪放、火烈。
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
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
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
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这腰鼓”这一段用反义词?空气(冰冷一燥热),阳光(恬静一飞溅),世界(困倦一亢奋)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理解?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矿、豪迈、开放的。
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
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多的精神。
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
第二段的第四层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
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
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
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
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当它更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
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
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l)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2)句与匈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对于未说出的,教师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补充。
7、一起朗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8、问:你从文中感受到了什么?小结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磅礴,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
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高昂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9、拓展训练:描绘一个场面,比赛、集市、演出、劳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