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长征》练习题
长征名著练习题

长征名著练习题一、选择题1. 《长征》一书的作者是谁?A. 毛泽东B. 邓小平C. 埃德加·斯诺D. 周恩来2. 长征开始于哪一年?A. 1934年B. 1935年C. 1936年D. 1937年3. 下列哪一项不是长征途中的重要事件?A. 四渡赤水B. 遵义会议C. 渡过金沙江D. 签署《双十协定》4. 长征期间,红军总行程大约是多少?A. 5000公里B. 10000公里C. 15000公里D. 20000公里5. 长征的最终目的地是哪里?A. 延安B. 井冈山C. 瑞金D. 遵义二、填空题6. 《长征》一书中,作者详细记录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________,展现了革命战士的________。
7.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________,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
8. 长征期间,红军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其中包括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环境的考验。
9. 长征的成功,不仅保存了革命力量,而且________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10. 长征精神包括坚定信念、________、团结协作、勇于胜利等。
三、简答题11. 简述长征期间红军在遵义会议上的主要决策及其意义。
12. 描述长征中红军如何克服自然和敌人的双重困难,最终取得胜利。
13. 长征精神在当代社会有哪些现实意义和价值?四、论述题14. 论述《长征》一书对后世的影响及其在历史教育中的作用。
15. 分析长征精神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并探讨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五、案例分析题16. 阅读以下关于长征的描述,分析红军在长征途中展现出的哪些精神品质,并结合实际,讨论这些精神品质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案例描述]六、综合应用题17. 设计一次以“重走长征路”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包括活动目的、主要内容、预期效果及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七、开放性问题18. 根据你对《长征》一书的理解,你认为长征精神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通过这些练习题,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长征》一书的内容,掌握长征的历史意义和精神内涵,同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精梳版名著导读《长征》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

名著导读《长征》阅读练习及答案1.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8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地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
2.1934年,有一群共产党人为了追寻理想与信仰,为了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带领着一支队伍,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创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中国工农红军,叫这条光辉之路名叫长征。
长征从瑞金(地名)出发,到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结束,总里程约为两万五千余里,历时两年零五天。
3.按长征时的行政区划和习惯称谓,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为11个:江西(赣)、福建(闽)、广东(粤)、湖南(湘)、广西(桂)、贵州(贵或黔)、云南(云或滇)、陕西(陕或秦)、四川(川或蜀)、西康、甘肃。
4.长征翻过的山有20多座,主要有:五岭山地的越城岭,云贵高原的苗岭、大娄山、乌蒙山,横断山脉东部的岷山(大雪山)、夹金山、邛崃山,以及六盘山等。
5.红军在长征中渡过的大河有30多条,主要有江西的章水、贡水、信丰水,湖南的潇水、湘水,贵州的乌江、赤水河,云南的金沙江,四川的大渡河、小金川,甘肃的滑水等。
6.1934年,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7.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对共产主义坚定信仰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无私奉献精神;是顾全大局、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8.1934~1935年间,中国红军长征的路上,因为遵义会议,使毛主席重新回到了中国红军的领导层,重新获得了军事指挥权,从而改变了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命运。
9.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东北的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实现大会师,红军长征宣告结束。
10.红军翻越的长征途中的第一座大雪山是夹金山。
11.红军长征途中,有几次重要的会师,懋功会师是长征途中重大事件之一,红军先头部队于1935年6月14日到达懋功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会师。
名著《长征》导读与训练

名著《长征》导读与训练
【名著档案】
书名:《长征》体裁:纪实文学作者:王树增
人物:毛泽东、周恩来、刘伯承、彭德怀、贺龙等
成书时间:2006年
地位:第一部荣获国家级三大图书奖项的优质读本
关键词:长征;中国共产党的成熟;苦痛与饥饿;意志与信念;奇迹
【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王树增,1952年2月生于北京,中共党员,少将军衔,国家一级作家,全军艺术委员会委员获政府特殊津贴。
为了写好《长征》,作者翻阅了数千万字的资料,仅笔记就有两百多万字。
【内容梗概】
1.作品主旨: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已进行战略转移。
《长征》详细展现了自1931年11月中共在江西瑞金建立苏维埃政府到1936年11月23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会师,红军长征顺利结束的一段历史。
作者在文中罗列了众多历史材料,记录了很多鲜为人知的事实,深入挖掘了长征历史中的细节,对青少年了解长征、了解中国共产党有重要的作用。
2.内容速览:从红军一支部队的突围和为寻找新的根据地的惨烈战斗开始记叙,讲述了负载着无数辎重的十万大军和无数老幼妇女一路的翻山越岭,一路的战争,一路的迷茫与困惑,一路的矛盾斗争,一路的绝望与期望,一路的疾病与饥饿,一路的生与死,表现了红军大规模军事转移过程中充满的艰辛与艰难。
《长征》以中央红军大规模军事转移为主要线索的同时,也用了很多笔墨全面记叙了红二、六军团,红四方面军以及留在鄂豫皖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的军事转移行动,这些行动构成红军长征的重要部分。
他们的转移与红军主力的转移一样悲壮,面临着艰难险阻,一样前赴后继,他们的信念也一样坚定。
【重要情节】。
2019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练习题《红星照耀中国》、《长征》、《飞向太空港》(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长征》、《飞向太空港》练习题一、填空题1.《红星照耀中国》的体裁是,斯诺西行的出发点是,第一个目的地是,1937年苏维埃活动的地方就是中国这条最容易闹灾的河流的这个大河套里——北部、甘肃东北部和东南部。
当时西安的两大军阀是西北军的,和东北军的,当时的陕西省主席是。
2.周恩来毕业于中学,后来到国留学,并且创立共产党支部,回国后曾担任的秘书。
3.苏维埃政府对农民最有重要意义的四项举措是、、、。
西北四马指的是、、、。
4. 是长征中关系最大的一个事件,曾经在这里全军覆没。
红四方面军早在1933年就建立了根据地,它经过河南到达四川的长征是由和谁领导的。
陕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者是,他牺牲后埋藏在。
红军的工业重镇是,主管财政的是,主管教育的是。
5.张学良派自己的座机去报案,接了共产党代表、、到西安。
6.《红星照耀中国》是作者于年6月至10月对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的写作。
他深入西方媒体眼中“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和。
7.为了在国统区出版方面,《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1937年在首次出版,引起轰动。
8.《长征》是创作的一部长篇纪实文学,全书以长征的和地域转换为基本架构,描写了红军1934年10月贵州甘溪突围到1936年10月,甘肃胜利会师的长征历程,这种式的写法,使得长征有着史诗般的宏大与壮烈。
9.《飞向太空港》的作者是,这部报告文学作品,主要讲述中国航天人,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成功地用“”火箭将美国“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全过程。
二、简答题1.《红星照耀中国》是一篇报告文学,作者是如何体现材料的真实性的?2.《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作者是如何塑造周恩来这一形象的?3.简述《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军精神”。
三、阅读题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回答问题。
总司令被逮对于西安演出的这场惊险好戏的动机或政治背景,我们怎么说都行,但是有一点必须承认,它所选择的时机和执行的经过,可谓高明之极。
2019【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等专题练习(附答案)

2019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专题练习(一)《红星照耀中国》、《长征》、《飞向太空港》一、填空题1.《红星照耀中国》的体裁是,斯诺西行的出发点是,第一个目的地是,1937年苏维埃活动的地方就是中国这条最容易闹灾的河流的这个大河套里——北部、甘肃东北部和东南部。
当时西安的两大军阀是西北军的,和东北军的,当时的陕西省主席是。
2.周恩来毕业于中学,后来到国留学,并且创立共产党支部,回国后曾担任的秘书。
3.苏维埃政府对农民最有重要意义的四项举措是、、、。
西北四马指的是、、、。
4. 是长征中关系最大的一个事件,曾经在这里全军覆没。
红四方面军早在1933年就建立了根据地,它经过河南到达四川的长征是由和谁领导的。
陕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者是,他牺牲后埋藏在。
红军的工业重镇是,主管财政的是,主管教育的是。
5.张学良派自己的座机去报案,接了共产党代表、、到西安。
6.《红星照耀中国》是作者于年6月至10月对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的写作。
他深入西方媒体眼中“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和。
7.为了在国统区出版方面,《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1937年在首次出版,引起轰动。
8.《长征》是创作的一部长篇纪实文学,全书以长征的和地域转换为基本架构,描写了红军1934年10月贵州甘溪突围到1936年10月,甘肃胜利会师的长征历程,这种式的写法,使得长征有着史诗般的宏大与壮烈。
9.《飞向太空港》的作者是,这部报告文学作品,主要讲述中国航天人,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成功地用“”火箭将美国“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全过程。
二、简答题1.《红星照耀中国》是一篇报告文学,作者是如何体现材料的真实性的?2.《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作者是如何塑造周恩来这一形象的?3.简述《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军精神”。
三、阅读题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回答问题。
总司令被逮对于西安演出的这场惊险好戏的动机或政治背景,我们怎么说都行,但是有一点必须承认,它所选择的时机和执行的经过,可谓高明之极。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专项训练(含答案)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名著阅读专项训练红星照耀中国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表述不正确的一项()A.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
B.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C.本书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
D.本书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
2.关于《红星照耀中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本书作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B.这本书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C.斯诺跟随中国工农红军一起长征,并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
D.斯诺还深入红军战士和根据地老百姓之中,对共产党的基本政策、红军战士的生活等情况做了广泛的调查。
3.有关《红星照耀中国》的相关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纪实的体裁是这部作品畅销不衰的唯一因素。
B.《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
C.这本书不是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不够真实可信。
D.彭德怀和徐海东是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4.下面不是《红星照耀中国》中作者对彭德怀的印象的一项是()A.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
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表现了他率真的个性。
B.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
C.对有钱人的仇视,据说,如果他还在二百里外的地方,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跑,哪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因为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
D.“兔子一般窜了出去”,抢先到达山顶,不仅表现了彭德怀身体健康,而且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5.关于《红星照耀中国》,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西行漫记》。
名著阅读之《长征》习题

名著阅读之《长征》练习题一、填空题(24分)1、《长征》的作者是国作者,全书以长征的和为基本架构,从贵州甘溪突围写到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完整地展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红军历尽艰险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历史,是一部长篇文学作品。
(12分)2、参加长征的红军共四路:、、、;其中最早到达陕北的红军是。
长征累计总行程超过六万五千华里,其中红一方面军走过的路程最长,共约华里。
(12分)二、选择题(36分)3.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转战来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 )军,这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第一支红军。
A.一B.二C.四D.二十五4.1931年11月,在中央苏区成立了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是( )。
A.周恩来B.王稼祥C.毛泽东D.朱德5.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首府是( )。
A.福建长汀B.江西瑞金C.江苏南京D.江西南昌6.红军长征的原因( )。
A.日本的入侵B.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C.北上抗日D.共产党的壮大7.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 )A.敌强我弱B.装备落后C.鄂豫皖等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失败D.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8.长征途中,中共历史上具有生死攸关的转折意义的大会是( )。
A.两河口会议B.俄界会议C.遵义会议D.通道会议9.1935年1月,遵义会议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 )。
A.政治和军事问题B.政治和思想问题C.军事和组织问题D.政治和组织问题10.遵义会议结束了( )在党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的领导地位。
A.王明“左”倾冒险主义B.张国焘分裂主义C.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D.林彪的修正主义11.1935年1月至3月,毛泽东等指挥的(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迂回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成为我军战史上的光辉典范。
名著《长征》练习题

名著《》练习题(一)精要练习1.年,有一群共产人为了追寻理想与,为了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带领着一支队伍,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创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叫这条光辉之路名叫。
从(地名)出发,到红一、二、四方面会师结束,总里程约为余里,历时天。
2.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的重要意义,是红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地反映的文学作品。
3.按时的行政区划和习惯称谓,红经过的省为个:(赣)、(闽)、广东(粤)、(湘)、(桂)、(贵或黔)、(云或滇)、(陕或秦)、(川或蜀)、西康、甘肃。
4.翻过的山有多座,主要有:五岭山地的越城岭,云贵高原的苗岭、、乌蒙山,横断山脉东部的岷山(大雪山)、、邛崃山,以及等。
5红在中渡过的大河有多条,主要有江西的章水、贡水、信丰水,湖南的、湘水,贵州的乌江、,云南的,四川的、小金川,甘肃的滑水等。
6.1934年,红进行的直接原因是。
7.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对坚定和主义精神;是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是顾全大局、精神。
8.1934~1935年间,中国红的路上,因为,使毛主席重新回到了中国红的领导层,重新获得了事指挥权,从而改变了中国工农红和中国革命的命运。
9.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到达东北的将台堡与红一方面会合,至此,红三大主力实现大会师,红宣告结束。
10.红翻越的途中的第一座大雪山是。
11.红途中,有几次重要的会师,是途中重大事件之一,红先头于1935年6月14日到达与先头会师。
12.《红不怕远征难》的词作者是。
13.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路线在的统治、确立了以为核心的的正确领导。
14.红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的原因是。
15.红跳出敌人包围是在(事件)。
16请说出红途中有哪些重要的会议。
17.请说出几个红中的主要事件。
18红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开始的?胜利有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19.1934年11月红途中损失最大的一场血战是哪一次战役?请结合文本具体解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长征》练习题
精要练习
1、年,有一群共产党人为了追寻理想与信仰,为了改变国家与民族得命运,带领
着一支队伍,以大无畏得牺牲精神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创建了一个崭新得中国,这支队伍名叫,叫这条光辉之路名叫。
长征从(地名)出发,到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结束,总里程约为余里,历时天。
2、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历时六年、精心打造得巨著《》,从人类文明发
展得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得重要意义,就是红军长征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得方式最全面地反映长征得文学作品.
3、按长征时得行政区划与习惯称谓,红军长征经过得省为个:(赣)、
(闽)、广东(粤)、(湘)、(桂)、(贵或黔)、(云或滇)、
(陕或秦)、 (川或蜀)、西康、甘肃.
4、长征翻过得山有多座,主要有:五岭山地得越城岭,云贵高原得苗岭、、
乌蒙山,横断山脉东部得岷山(大雪山)、、邛崃山,以及等。
5红军在长征中渡过得大河有多条,主要有江西得章水、贡水、信丰水,湖南得、
湘水,贵州得乌江、 ,云南得 ,四川得、小金川,甘肃得滑水等。
6、1934年,中央红军进行长征得直接原因就是。
7、长征精神得基本内涵就是:对坚定信仰与主义精神;就是不畏艰
险、勇往直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得精神;就是顾全大局、精神。
8、1934~1935年间,中国红军长征得路上,因为 ,使毛主席重新回到了
中国红军得领导层,重新获得了军事指挥权,从而改变了中国工农红军与中国革命得命运。
9、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到达东北得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实现大会师,红军长征宣告结束.
10、红军翻越得长征途中得第一座大雪山就是。
11、红军长征途中,有几次重要得会师, 就是长征途中重大事件之一,
红军先头部队于1935年6月14日到达与先头部队会师。
12、《红军不怕远征难》得词作者就是。
13、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路线在中央得统治、确立了以为核心得党中央
得正确领导。
14、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得原因就是。
15、长征红军跳出敌人包围就是在 (事件)。
16请说出红军长征途中有哪些重要得会议。
17、请说出几个中央红军长征中得主要事件。
18红军就是在怎样得情况下开始长征得?长征胜利有什么伟大得历史意义?
19、1934年11月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损失最大得一场血战就是哪一次战役?请结合文本具体
解说。
20、请说一两件红军长征途中得感人故事。
21、“四渡赤水”描绘了长征途中哪几件事?
22、阅读毛泽东得《七律·长征》,回答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依据诗词内容,说明共产党人对待长征得态度。
(2)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反映了哪些具体得事件?
2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乌江两岸陡壁悬崖,难以攀登,江道狭窄,水流湍急,自古就有“乌江天堑”之说。
在乌江得主要渡口上,黔军修建了坚固得防御工事,配置了主力部队与强大得火力。
更严重得就是,向中央红军包抄而来得国民党中央军正全速向乌江方向推进,其中吴奇伟部得四个师与周浑元部得四个师已经距离乌江不到一百公里.
文段中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4、阅读下面得文段,回答后面得问题。
毛泽东在山脚下也喝了一碗辣椒汤,然后她拄着根木棍向大雪山出发了。
毛泽东不但没有出现严重得不适,她还把掉在雪窝里得警卫员小吴拉了出来,给被冰雹打伤了得马夫老余擦药.在喘得太剧烈得时候,毛泽东会停下来站片刻。
她瞧着皑皑雪峰,对身边得人说:“蒋介石认为红军不能从雪山上爬过去,咱们今天就就是要创造出个奇迹来!”
文段中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1934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瑞金两万五千两年零五
2、王树增《长征》80
3、11江西福建湖南广西贵州云南陕西四川
4、20 大娄山夹金山六盘山
5、30 潇水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 6第五次反“围剿”得失败7、共产主义革命乐观无私奉献团结友爱得集体主义 8、遵义会议9、1936 甘肃会宁10、夹金山11、懋功会师懋功红四方面军12、毛泽东13、王明毛泽东 14、采用了大兵团伏击歼敌得战术 15、渡过金沙江 1
6、通道会议、改变战略方向得黎平会议、跨年度得猴场会议、遵义会议、巩固与发展遵义会议成果得扎西会议、争论最激烈得苟坝会议、毛泽东严厉批评林彪得会理会议,此后得两河口会议、沙窝会议、芦花会议、俄界会议、哈达铺会议、榜罗镇会议等。
1
7、①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对党与军队得领导权;②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得追剿计划;③巧渡金沙江,红军跳出了敌人得包围圈;④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⑤爬雪山,过草地;⑥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刘志丹领导得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8、长征得背景: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重点围攻中央革命根据地。
红军组织反“围剿”。
中共临时中央完全抛弃了毛泽东得军事路线,推行王明得“左”倾错误主张。
在反“围剿"开始时,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与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命令红军全线出击,攻打敌人得坚固阵地;进攻受到挫折后,又主张分兵把守,节节抵御.
结果红军奋战一年,没能粉碎敌人得“围剿”。
于就是在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与中央红军8万余人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历史意义:①长征得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得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保存了党与红军得基本力量。
③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得到来. 19、湘江失败,或者叫湘江战役。
湘江战役在国民党方面称作全州战役,就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得一战.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得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
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得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得企图。
但就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得代价。
部队指战员与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得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20、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得人就嚼一口。
小董怕辣,没带辣椒。
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得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
”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就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瞧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
终于成功地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得雪山。
21、四渡赤水战役,就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得艰险条件下,进行得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从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开始,到5月9日胜利渡过金沙江为止,历时3个多月,共歼灭与击溃敌人4个师、2个旅另10个团,俘敌3600余人.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王稼祥将军、朱德将军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得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与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得狂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得胜利。
四渡赤水之战,毛泽东等根据情况得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与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得主动权,从而取得了战略转移中有决定意义得胜利。
这就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得光辉战例。
22、(1)在极端困难得条件下,共产党人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待长征。
(2)包括得历史事件有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
23、环境描写,表现了乌江地势极端险要,暗示了红军要渡过乌江得难度之大。
24、语言描写,表现了在艰苦得长征路上,毛泽东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大无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