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答案 (2)

合集下载

04462设计艺术心理学第二章--《设计艺术心理学发展概述》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2)

04462设计艺术心理学第二章--《设计艺术心理学发展概述》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2)

《设计艺术心理学》教材版本:柳沙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练习题集:第二章设计艺术心理学发展概述一、复习要点及主要概念1.设计艺术心理学的发展线索2.距离说3.实验心理美学4.格雷夫斯的用户心理研究5.感性工学6.有限理性二、问题与讨论1.简要论述工业心理学与人际工程学的发展阶段及发生转变的原因。

2.目前国内外设计艺术心理学研究现状如何?练习题集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复习要点及主要概念1.设计艺术心理学的发展线索:(1)心理美学的思想最早起源于哲学家们的思辨。

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迷狂说”,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净化说”,中国古代老子、庄子提出的“虚静说”、“天人合一说”,以及之后出现的“顿悟说”、“意境说”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发表《美学》一书,标志着美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许多重要的美学论断仍是由哲学及所提出来的,他们的美学理论主要是从认识论的高度通过抽象思辨来探讨“美”的本质以及审美活动及其规律等问题;(2)心理美学受到科学心理学影响而倾向实证研究之后,成为了现代科学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相比,较重视探索情绪、情感及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感受、体验,具有较强的主观性;(3)实验心理美学,早期代表人物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将心理实验引入到心理美学研究中,通过心理学实验对各种审美现象进行研究,从他开始,心理美学进入实验心理美学的阶段;(4)20世纪初与实验心理美学同时兴起的重要理论还有“移情说”和“距离说”,也是运用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美感和审美体验;(5)20世纪现代心理美学蓬勃发展,精神分析学派对心理美学影响最大,该学派重视无意识,强调无意识对于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的作用;(6)其后,心理美学主要沿着科学心理美学和实验心理美学的路线前进,并且将新尽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融入其中;(7)此外,与西方的心理美学流派相比较,俄国心理美学的发展具有特殊性,并且对我国影响较大,如“社会历史文化美学”。

电路基础 (韩春光 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课后答案 习 题 2-answer

电路基础 (韩春光 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课后答案 习 题 2-answer

习题22.1在图2.18所示的电路中,求各理想电流源的端电压、功率及各电阻上消耗的功率。

解答:由节点方程得I3=I2-I1=1A,U1=I3R1=1A×20Ω=20V,U2=U1+I2R2=20V+2A×10Ω=40V,P1= U1I1=20V×1A=20W,P2=-U2I2=-80W,电阻上的功率P R1=20V×1A=20W,P R2=20V×2A=40W。

2.2求图2.19所示电路中各支路电流,并计算理想电流源的电压U1。

已知I1=3A,R2=12Ω,R3=8Ω,R4=12Ω,R5=6Ω。

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如图中所示。

解答:节点方程I1+I2+I3=0,I3=I4+I5,网孔方程I2R2=I3R3+I4R4,I4R4=I5R5,联立上述方程得I2=I3=-1.5A,I4=-0.5A,I5=-1A,U1=I2R2=-1.5A×12Ω=-18V。

2.3试用支路电流法求图2.20所示电路中各支路电流,并求三个电源的输出功率和负载电阻RL上的取用功率。

解答:节点方程I1+I2+10=I,网孔方程0.8I1+116=0.4I2+120,0.8I1+4I=120,联立三方程得I1=75/8A,I2=35/4A,I=225/8A,三个电源的输出功率分别为1125W,1015W,1125W;负载电阻上的取用功率为3164.0625W。

2.4用网孔电流法求解习题2.3。

解答:将电流源与负载电阻的位置互换形成三个网孔,网孔参考电流方向均为顺时针方向,网孔电流方程如下1.2I A-0.4I B=120-116,4.4I B-0.4I A-4I C=116,I C=-10A,解得I A=75/8A,I B=145/8A,于是I1=I A=75/8A,I2=I B-I A=35/4A,I=I B-I C=225/8A。

2.5图2.21所示电路,网孔电流如图中所标,试列写可用来求解该电路的网孔方程。

运筹学考试练习题二答案

运筹学考试练习题二答案

1、有3个产地4个销地的平衡运输问题模型具有特征( D )A.有7个变量B.有12个约束C.有6约束D.有6个基变量2、X是线性规划的基本可行解则有( C )A.X中的基变量非零,非基变量为零B.X不一定满足约束条件C.X中的基变量非负,非基变量为零D.X是最优解3、设线性规划的约束条件为则基本可行解为(C)A.(0, 0, 4, 3) B.(3, 4, 0, 0) C.(2, 0, 1, 0) D.(3, 0, 4, 0)4、若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同时在可行解域的两个顶点处达到,那么该线性规划问题最优解为(C)A.两个B.零个C.无穷多个D.有限多个5、若原问题中ix为自由变量,那么对偶问题中的第i个约束一定为(A)A.等式约束B.“≤”型约束C.“≥”约束D.无法确定6、若P为网络G的一条流量增广链,则P中所有正向弧都为G的(D )A.对边B.饱和边C.邻边D.不饱和边7、对于线性规划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线性规划问题可能没有可行解B在图解法上,线性规划问题的可行解区域都是“凸”区域C线性规划问题如果有最优解,则最优解可以在可行解区域的顶点上到达D上述说法都正确8、在求解运输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到下列哪些方法(D)A.西北角法B.位势法C.闭回路法D.以上都是二、填空题1、有5个产地5个销地的平衡运输问题,则它的基变量有(9 )个2、设运输问题求最大值,则当所有检验数(小于等于0 )时得到最优解3、线性规划中,满足非负条件的基本解称为(基本可行解),对应的基称为(可行基)。

4、线性规划的目标函数的系数是其对偶问题的(右端常数);而若线性规划为最大化问题,则对偶问题为(最小化问题)。

5、一个(无圈)且(连通)的图称为树。

6、在图论方法中,通常用(点)表示人们研究的对象,用(边)表示对象之间的某种联系。

7、求解指派问题的方法是(匈牙利法)8、求最小生成树问题,常用的方法有:(避圈法)和(破圈法)9、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决策自然条件,但决策人无法估计各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那么这种决策类型称为(不确定)型决策。

宋天佑无机(二)习题答案

宋天佑无机(二)习题答案

12-2 完成并配平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H2+Ca=CaH2(2) Fe2O3+3Na2O2=2Na2FeO4+Na2O(3) BaO2+H2SO4=BaSO4+H2O2(4) Li2CO3=Li2O+CO2(5) 5Na2O2+2MnO4-+16H+=5O2+2Mn2++10Na++8H2O(6) 2Na2O2+2H2O=4NaOH+O2(7) 2Na2O2+2CO2=2Na2CO3+O2(8) 4KO3+2H2O=4KOH+5O2(9) Mg3N2+6H2O=3Mg(OH)2+2NH3(10) TiCl4+4Na=4NaCl+Ti12-6 拟除掉BaCl2溶液中的少量FeCl3杂质,试分析加入Ba(OH)2和BaCO3哪种试剂更好。

解:加入Ba(OH)2更好。

Ba(OH)2和BaCO3与FeCl3发生的反应分别为:2FeCl3+3BaCO3+3H2O=2Fe(OH)3+3BaCl2+3CO22FeCl3+3Ba(OH)2=2Fe(OH)3+3BaCl2由反应方程式可知,BaCO3与FeCl3反应产物中有CO2,CO2不能完全脱离体系,有杂质存在。

而Ba(OH)2与FeCl3反应没有杂质生成,若Ba(OH)2过量可以定量加入HCl转化为BaCl2。

12-16 在温度高于1020 K条件下,BeCl2气体以单分子形态存在,其中Be为杂化;当BeCl2气体温度低于该温度时,以二聚体形式存在,其中Be为sp2杂化;无水固态BeCl2具有链状结构,其中Be为sp3杂化。

试分析上述各种BeCl2的成键形式与空间构型。

解:单分子中Be以sp方式杂化,形成两个有单电子的杂化轨道,在空间呈直线型分布。

每个含有单电子的sp杂化轨道与Cl原子的单电子轨道重叠形成σ键,故BeCl2单分子呈直线型。

ClBe Cl二聚体中,Be 以sp 2方式杂化,形成两个有单电子的杂化轨道和一个空的杂化轨道,杂化轨道为平面三角形。

《随机过程及其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习题二答案

《随机过程及其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习题二答案

0

sin
ux
f

xdx


0
sin
ux
f

xdx

0
0

sin
u


x

f
xdx

sin ux 0
f
x dx

0
令其中一式中的 x t

0
sin
ut

f
t
d
t



0
sin
ux
f
xdx

0
sin ut 0
证明:
X u
eiux f xdx

cos ux i sin ux f xdx


cos ux
f
xdx


i
sin
ux
f
xdx
(a)充分性:
当f
x

f
x时,sin ux
f

x

为奇函数

则i
c o vY Y, E Y 2 E Y 2 3 80
故(X,Y)的协方差矩阵为

cov X , X cov Y , X

1
cov X ,Y cov Y ,Y




18 0
0


3 80

4、已知二维随机变量(X,Y)服从联合正态分布,且
dFX
x

e tx f xdx

etxexdx etxdx

热力学课后习题02答案

热力学课后习题02答案

第2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2-1 定量工质,经历了下表所列的4个过程组成的循环,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状态参数的特性填充表中空缺的数据。

过程 Q/ kJ W/ kJ△U/ kJ1-2 0 100 -1002-3-11080 -1903-4 300 90 210 4-1 20 -60802-2 一闭口系统从状态1沿过程123到状态3,对外放出47.5 kJ 的热量,对外作功为30 kJ ,如图2-11所示。

(1) 若沿途径143变化时,系统对外作功为6 kJ ,求过程中系统与外界交换的热量; (2) 若系统由状态3沿351途径到达状态1,外界对系统作功为15 kJ ,求该过程与外界交换的热量;(3) 若U 2=175 kJ ,U 3=87.5 kJ ,求过程2-3传递的热量,及状态1的热力学能U 1。

图2-11 习题2-2解:(1)根据闭口系能量方程,从状态1沿途径123变化到状态3时,12313123Q U W −=∆+,得1347.5kJ 30kJ 77.5kJ U −∆=−−=−从状态1沿途径143变化到状态3时,热力学能变化量13U −∆保持不变,由闭口系能量方程14313143Q U W −=∆+,得14377.5kJ 6kJ 71.5kJ Q =−+=−,即过程中系统向外界放热71.5kJ(2)从状态3变化到状态1时,()31133113U U U U U U −−∆=−=−−=−∆,由闭口系能量方程35131351Q U W −=∆+,得35177.5kJ 15kJ 62.5kJ Q =−=,即过程中系统从外界吸热92.5kJ(3)从状态2变化到状态3体积不变,323232323232Q U W U pdV U −−−=∆+=∆+=∆∫,因此23233287.5kJ 175kJ 87.5kJ Q U U U −=∆=−=−=−由1331187.577.5kJ U U U U −∆=−=−=−,得1165kJ U =2-3 某电站锅炉省煤器每小时把670t 水从230℃加热到330℃,每小时流过省煤器的烟气的量为710t ,烟气流经省煤器后的温度为310℃,已知水的质量定压热容为 4.1868 kJ/(kg ·K),烟气的质量定压热容为1.034 kJ/(kg ·K),求烟气流经省煤器前的温度。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习题2及解答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习题2及解答
试写出测量结果。③若手头无该仪器测量的标准差值的资料,试由②中 10 次重复测量的 测量值,写出上述①、②的测量结果。 【解】① 单次测量的极限误差以 3σ计算,δlimx=3σ=3×0.5=1.5(μm)=0.0015 (mm) 所以测量结果可表示为:26.2025±0.0015
(mm)
② 重复测量 10 次,计算其算术平均值为: x = 26.2025(mm). 取与①相同的置信度,则测量结果为:26.2025±3σ= 26.2025±0.0015 (mm). ③ 若无该仪器测量的标准差资料,则依 10 次重复测量数据计算标准差和表示测量结 果。选参考值 x0 = 26.202,计算差值 ∆x i = x i − 26.202 、 ∆ x 0 和残差ν i 等列于表中。 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号
∑ν
i =1
i
n( n − 1)
= 1.253
0.0008 5× 4
= 0.000224 (mm)
σx =
σ
n
=
0.000255 5
= 0.000114 ; σ x =
'
σ'
n
=
0.000224 5
= 0.0001
⑤求单次测量的极限误差和算术平均值的极限误差 因假设测量值服从正态分布,并且置信概率 P=2Φ(t)=99%,则Φ(t)=0.495,查附录
∆ x0 = 1 10 ∑ ∆xi = 0.0005 10 i =1
νi
0 +0.0003 +0.0003 0 +0.0001 -0.0003 -0.0002 0 +0.0001 -0.0003
ν i2
0 9×10 9×10 0 1×10

管理会计课后习题学习指导书习题答案(第二章)

管理会计课后习题学习指导书习题答案(第二章)

第二章书本习题思考题1.管理会计对成本是如何分类的?各种分类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1)按经济用途可以分为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两大类。

其分类结果主要用来确定存货成本和期间损益,满足对外财务报告的需要。

(2)按性态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类。

其分类结果主要用来分析和决策,满足对内管理的需要。

(3)其他成本概念及分类,如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沉没成本与付现成本等等。

其结果主要用来分析决策。

2.按成本性态划分,成本可以分为几类?各自的含义、构成和相关范围是什么?答:成本性态也称为成本习性,是指成本的总额对业务总量(产量或销售量)的依存关系。

按成本性态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类。

(1)固定成本是指其总额在一定期间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固定不变的成本。

符合固定成本概念的支出在“固定性”的强弱上还是有差别的,所以固定成本又细分为酌量性固定成本和约束性固定成本。

酌量性固定成本也称为选择性固定成本或者任意性固定成本,是指管理者的决策可以改变其支出数额的固定成本。

约束性固定成本与酌量性固定成本相反,是指管理者的决策无法改变其支出数额的固定成本,因而也称为承诺性固定成本,它是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能力所必须负担的最低固定成本,其支出的大小只取决于企业生产经营的规模与质量,因而具有很大的约束性,企业管理者不能改变其数额。

固定成本的“固定性”不是绝对的,而是有限定条件的,表现为一定的期间范围和一定的空间范围。

就期间范围而言,固定成本表现为在某一特定期间内具有固定性。

从较长时间看,所有成本都具有变动性,即使“约束性”很强的约束性固定成本也是如此。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正常成长的企业,其经营能力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质量上均会发生变化:厂房势必扩大、设备势必更新、行政管理人员也可能增加,这些均会导致折旧费用、财产保险费、不动产税以及行政管理人员薪金的增加。

经营能力的逆向变化也会导致上述费用发生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2. 假设某消费者的均衡如图3—1(即教材中第96页的图3—22)所示。

其中,横轴OX 1和纵轴OX 2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线段AB 为消费者的预算线,曲线
图3—1 某消费者的均衡
U 为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E 点为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

已知商品1的价格P 1=2元。

(1)求消费者的收入;
(2)求商品2的价格P 2;
(3)写出预算线方程;
(4)求预算线的斜率;
(5)求E 点的MRS 12的值。

解答:(1)图中的横截距表示消费者的收入全部购买商品1的数量为30单位,且已知P 1=2元,所以,消费者的收入M =2元×30=60元。

(2)图中的纵截距表示消费者的收入全部购买商品2的数量为20单位,且由(1)已知收入
M =60元,所以,商品2的价格P 2=M 20=6020=3元。

(3)由于预算线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P 1X 1+P 2X 2=M 所以,由(1)、(2)可将预算线方程具体写为:
2X 1+3X 2=60。

(4)将(3)中的预算线方程进一步整理为X 2=-23X 1+20。

很清楚,预算线的斜率为-23。

(5)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E 上,有MRS 12=P 1P 2
,即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即MRS 等于预算线斜率的绝对值P 1P 2。

因此,MRS 12=P 1P 2=23。

5. 已知某消费者每年用于商品1和商品2的收入为540元,两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 1=20元和P 2=30元,该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 =3X 1X 22,该消费者每年购买这两种商品的数量应各是多少?每年从中获得的总效用是多少?
解答:根据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MU 1MU 2=P 1P 2
其中,由U =3X 1X 22可得 MU 1=d TU d X 1=3X 22; MU 2=d TU d X 2
=6X 1X 2 于是,有 3X 226X 1X 2=2030 整理得 X 2=43
X 1 (1) 将式(1)代入预算约束条件20X 1+30X 2=540,得
20X 1+30·43
X 1=540 解得 X 1=9 将X 1=9代入式(1)得 X 2=12因此,该消费者每年购买这两种商品的数量应该为X 1=9 ;X 2=12。

将以上最优的商品组合代入效用函数,得U *=3X *1(X *2)2=3×
9×122=3888 它表明该消费者的最优商品购买组合给他带来的最大效用水平为3 888。

6. 假设某商品市场上只有A 、B 两个消费者,他们的需求函数各自为Q d A =20-4P 和Q d B =30-5P 。

(1)列出这两个消费者的需求表和市场需求表。

(2)根据(1),画出这两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

解答:(1)由消费者A 的需求函数Q d A =20-4P ,可编制消费者A 的需求表;由消费者B
的需求函数Q d B =30-5P ,可编制消费B 的需求表。

至于市场的需求表的编制可以使用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利用已得到消费者A 、B 的需求表,将每一价格水平上两个消费者的需求数量加总来编制市场需求表;另一种方法是先将消费者A 和B 的需求函数加总来求得市场
需求函数,即市场需求函数Q d =Q d A +Q d B =(20-4P )+(30-5P )=50-9P , 然后运用所得到
的市场需求函数Q d =50-9P 来编制市场需求表。

这两种方法所得到的市场需求表是相同的。

按以上方法编制的3张需求表如下所示。

消费者A 的需求表
,消费者B 的需求表
,市场的需求表
(2)由(1)中的3线如图3—4所示。

图3—4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市场需求曲线有一个折点,该点发生在价格P =5和需求量Q d =5的坐标点位置。

关于市场需求曲线的这一特征,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释:一个角度是从图形来理解,市场需求曲线是市场上单个消费者需求曲线的水平加总,即在P ≤5的范围,市场需求曲线由两个消费者需求曲线水平加总得到;而当P >5时,只有消费者B 的需求曲线发生作用,所以,他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需求曲线。

另一个角度是从需求函数看,在P ≤5
的范围,市场需求函数Q d =Q d A +Q d B =50-9P 成立;而当P >5时,只有消费者B 的需求函
数才构成市场需求函数,即Q d =Q d B =30-5P 。

7. 假定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852831x x U =,两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 1,P 2,消费者的收入为M 。

分别求该消费者关于商品1和商品2的需求函数。

解答:根据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2
121P P MU MU = (1) 其中,由已知的效用函数85283
1x x U =可得 852*******x x x U MU -=∂∂= (2); 83
2831228
5-=∂∂=x x x U MU (3) 由(1)、(2)、(3)得211253P P x x =, 即2
11235P x P x = (4), 且知约束条件M x P x P =+2211(5)
,结合(4)(5)求得该消费者关于两商品的需求函数为
11.已知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 =X 1X 2,两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 1=4,P 2=2,消费者的收入是M =80。

现在假定商品1的价格下降为P 1=2。

求:(1)由商品1的价格P 1下降所导致的总效应,使得该消费者对商品1的购买量发生多少变化?
(2)由商品1的价格P 1下降所导致的替代效应,使得该消费者对商品1的购买量发生多少变化?
(3)由商品1的价格P 1下降所导致的收入效应,使得该消费者对商品1的购买量发生多少变化?
解答:利用图3—7解答此题。

在图3—7中,当P 1=4,P 2=2时,消费者的预算线为AB ,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为a 。

当P 1=2,P 2=2时,消费者的预算线为AB ′,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为b 。

图3—7
(1)先考虑均衡点a 。

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212112P P MU MU MRS ==(1),由效用函数U =X 1X 2 ,知1221;X MU X MU ==,并且知道P 1=4,P 2=2,结合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得212
1X X =(2);消费者的预算约束条件为)3(802421=+X X ,结合(2)(3)求得消费者均衡时两种商品的最优消费组合为:20;1021==X X 。

此时的最优效用水平为:U =X 1X 2=10×20=200
再考虑均衡点b 。

当商品1的价格下降为P 1=2时,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2
12112P P MU MU MRS ==
,得21X X =(4);消费者的预算约束条件为:802221=+X X (5),结合(4)(5)求得消费者均衡时两种商品的最优消费组合为:2021==X X 。

从a 到b 商品1的购买量变化为:△X 1=20-10=10,这就是商品1价格下降所引起的消费量变化的总效应。

(2)为了分析替代效应,作一条平行于预算线AB′且与无差异曲线U 1相切于c 点的补偿预算线FG 。

在均衡点c ,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212112P P MU MU MRS ==并且知道P 1=2,P 2=2,求得X 1=X 2。

将X 1=X 2代入效用约束等式U =X 1X 2=200,解得X 1=14,X 2=14(保留整数)。

从a 点到c 点的商品1的数量变化为△X 1=14-10=4,这就是P 1变化引起的商品1消费量变化的替代效应。

(3)至此可得,从c 点到b 点的商品1的数量变化为△X 1=20-14=6,这就是P 1变化引起的商品1消费量变化的收入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