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考点梳理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考点梳理
一、词语搭配
•十分认真
•带着爱心
•守口如瓶
•心急如焚
•一张张帖子
•心事如鲠
•心事重重
•欢乐的女儿
二、短语造句
1.他这个人很有爱心。
2.每天帮助别人是一个好习惯。
3.家里出事时,我们都守口如瓶。
4.他拿着一块红布,心急如焚地摆弄了很久。
三、课文理解
1. 课文故事梗概
故事主要讲述一老者生平的坎坷经历,为大家传递了面对困难时要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信念。
2. 语文知识点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理解课文中的主要人物。
•理解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 阅读小结
对于这篇课文,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学到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同时也体会到人生中困难和挑战是无法避免的。
四、文言文阅读
•体会文言文的韵味和特点。
•掌握古代用法的修辞手法。
•多读经典,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写作练习
•练习以文章、诗歌等形式进行创作。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组织能力。
结语
通过对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的考点梳理,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正能量,努力面对困难,勇敢前行。
部编本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解读大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语文四上第七单元教材解读亲爱的老师们大家好,我是xxx小学的xxx,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下面我将从单元整体解读、单元目标、单元学习框架、学习活动、作业设计与评价、教学建议六个方面来进行本单元的解读。
一、单元整体解读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 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
课文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有戍边将士建立军功,保家卫国的情怀;有个人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精神气概;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有梅兰芳蓄须罢演的民族气节;还有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挥了巨大动力作用的延安精神。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从二年级开始的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在三年级 “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本册教材在第四单元安排了“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要素,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如何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侧重 引导学生通过先弄清每件事情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情连起来的方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 容。
《梅兰芳蓄须》一课侧重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平台”用 对话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梳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不同方法。
习作要求是 “学习写书信”,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书信与别人互通消息,交流情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教材在此之前有关于写留言条等方面的练习为本次习作奠定了基础。
在研读单元时,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习作写信和家国情怀这一单元主题没有关系,应该怎么设计呢?首先,我们写信的交际对象可以做一个转变,原来教材内容是没有约定交际对象的,现在我们要求正文内容要给心目中的英雄写一封信,告诉英雄我们现在的生活怎么样,再向英雄谈谈你的理解或感受,表达对英雄的敬仰之情,形成了从过去到现在,从他人到自己的爱国情怀的表述,形成了一个主题的聚焦。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关注环境保护”,通过一组有关环保的课文,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本单元包括三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大熊猫》、《鸟儿的家》。
课文内容丰富,既有对地球资源的珍惜,也有对野生动物的保护,还有对鸟类栖息地的关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主要内容。
他们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环保的概念,但对环保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环保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其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做起,为环保做出贡献。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字词的学习。
2.难点:对环保意识的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实践环保的行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创设环保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环保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吗?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怎么样去保护地球呢?引入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关注环境保护。
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第一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地球的美丽和资源的有限。
然后,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篇课文,讨论课文中的环保主题。
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总结出课文的环保观点。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解析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解析一、教材概述本单元的教材主要内容是对一篇中篇小说进行阅读和理解。
通过阅读故事情节,学生能够培养阅读理解和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二、教材结构本单元的教材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故事情节教材以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为基础,通过描述主人公的经历和冒险,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共鸣。
2. 语文知识点教材中穿插了一些语文知识点的讲解和练,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
3. 阅读理解与写作通过教材中的问题和练,学生可以针对故事内容展开阅读理解和写作练,提高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故事情节,学生能够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人物性格和事件发展,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 综合运用语文知识通过故事中穿插的语文知识点讲解和练,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阅读和写作中,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3. 提高写作能力通过教材中的写作练,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1. 故事朗读老师可以朗读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进入故事世界,并解释一些不易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 小组讨论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3. 课堂练通过课堂上的练题和问题,检测学生对故事内容和语文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
4. 写作训练通过写作练,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的情节或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并提供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本单元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交流,评价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理解题目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写作能力通过学生的写作练,评价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六、教学资源本单元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本、题集、教学辅助材料等。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教材包括了两篇课文《麻雀》和《月光曲》,以及语文园地中的词语盘点、口语交际和习作。
这一单元的课文内容丰富,既有动物故事,又有音乐故事,都充满了温情和感动。
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情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也能够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
但是,对于一些细节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实践来提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并进行适当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细节中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中的美好情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情感进行理解和把握,能够进行适当的表达和写作。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3.生字词卡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回忆,复习生字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变化,进行适当的表达。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填空练习,教师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对自己生活的启示,并进行分享。
6.小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小结,强调课文中的美好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部编本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七单元小结一、字词盘点1.字(1)难读的字洛(luò) 乾(qián) 焉(yān)卒(zú) 剖(pōu) 屡(lǚ) 混(hùn) 械(xiè)遣(qiǎn)(2)难写的字壶:下边偏旁是“业”,注意不要写成“亚”。
雁:里面是两个“亻”,不要写成一个“亻”或写成“彳”。
乾:右偏旁是“乞”,不要多写一横写成“气”。
囊:写紧凑些,注意下面不要丢掉“丿”。
恭:下边偏旁不是“小”,竖钩右边是两个“丶”。
贫:下边偏旁是“贝”,不要写成“见”。
窿:“隆”右下部“生”字上面不要丢掉“一”。
(3)多音字单{cℎán (单于)d ān (单独) 要{y ào (不要)y āo (要求) 盛{cℎéng (盛满)sℎèng (茂盛)数{sℎù(数量)sℎǔ(数落) 卒{z ú(卒业)c ù(卒卒) 估{ɡū(估计)ɡù(估衣铺)弹{d àn (枪弹)t án (弹琴)2.词(1)必须掌握的词行驶 凌晨 剖开 窟窿 混乱 维持 秩序岗位 主宰 调遣 穿梭 惊慌失措(2)近义词平明~黎明 逐~追 痕~印 乾坤~天地倦~困 博学~博识 贫~穷 以夜继日~夜以继日弃~舍 逢~遇 欲~想 卒业~毕业照例~照样 笔直~径直 混乱~杂乱嘈杂~吵闹 汹涌~澎湃 违抗~抗拒争执~争论 屹立~耸立 调遣~派遣阴森森~冷飕飕 失魂落魄~魂不守舍井然有序~井井有条 惊慌失措~手足无措镇定自若~镇定自如 纹丝不动~稳如泰山激烈~猛烈战役~战斗持续~继续凶猛~凶狠屡次~再三摧毁~捣毁愤怒~恼怒光荣~自豪艰巨~艰辛胜利~获胜顽强~坚强喷射~喷发惊天动地~石破天惊(3)反义词平明➝傍晚勤➝懒博学➝无知贫➝富笔直➝弯曲混乱➝井然嘈杂➝清静简短➝冗长违抗➝服从伟大➝渺小悲壮➝欢喜井然有序➝杂乱无章惊慌失措➝泰然自若镇定自若➝手忙脚乱激烈➝平和持续➝中断凶猛➝温顺摧毁➝修建愤怒➝高兴坚定➝动摇光荣➝耻辱艰巨➝轻易胜利➝失败顽强➝懦弱惊天动地➝万籁俱寂(4)词语归类①ABB式词语:阴森森类似的词语:眼睁睁恶狠狠水灵灵湿淋淋慢腾腾乌溜溜②ABCC式词语:小心翼翼类似的词语:威风凛凛书声琅琅白发苍苍来势汹汹言之凿凿③表示学习勤奋刻苦的词语:以夜继日铁杵成针囊萤夜读类似的词语:夜以继日废寝忘食闻鸡起舞凿壁偷光昼耕夜诵④表示非常害怕的词语:惊恐万状惊慌失措类似的词语:不寒而栗心有余悸望而生畏骇人听闻毛骨悚然⑤表示水流很急的词语:汹涌湍急势不可挡类似的词语:惊涛骇浪奔流不息波澜壮阔大浪淘沙一泻千里⑥同时含有近义词和反义词的词语:你推我搡类似的词语:大惊小怪东奔西走冷嘲热讽南腔北调南辕北辙⑦表示优良品质的词语: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类似的词语:乐于助人两袖清风大义凛然克己奉公大公无私⑧量词:一艘轮船一片漆黑一枚黑点一个幽灵一座山峰一片浪花一个窟窿一名服务员一名乘客一片混乱一段对话一个灵魂一次壮举一次阵地战一个火力点一发照明弹⑨动词:驾驶“诺曼底号”进入梦乡剖开窟窿解开绳索维持秩序违抗意志放下救生艇搭救人员下达命令听从调遣接到命令夺下高地占领山头摧毁火力点完成任务用尽力气张开双臂堵住枪口消灭敌人⑩修饰词:阴森森的船头你推我搡的势头猝然而至的变故威严的声音简短有力的对话伟大的灵魂可卑的利己主义惊慌失措的众人阴惨惨的薄雾英雄的壮举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激烈的阵地战凶猛地射击顽强地爬小心翼翼地驾驶愤怒地注视坚定地说心安理得地享受进行得井然有序二、佳句积累1.比喻句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
统编(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古诗三首》 课件(共28张PPT)

这是什么样的边关? 寂寞 冷清 荒凉 孤独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你发现了吗?诗人笔下的明月常常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想象: 古关上,寂静无声,征人们望着明月(思念家乡、亲人)。 长亭外,寒风呼啸,白发苍苍的父母望着明月(挂念儿子)。 楼台上,风吹鸦叫,孤苦无助的妻子望着明月(担心丈夫)。 古树旁,风吹叶落,无依无靠的孩子望着明月(想念父亲)。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 回,都是因为这战争啊!同学们,读到这儿,你的心情 如何?
悲哀 痛恨 愤怒 ……
资治通鉴·唐纪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
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 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读准字音
人未还(huán 回、归) (hái 仍旧、依然)
飞 将 (jiāng 带、领、扶助) (jiàng 军衔名)
不 教 (jiào 令、使) (jiāo 传授)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自学指导
1.关:边关,关塞。 2.万里:形容路途遥远。 3.还:回家。 4.但使:只要。 5.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6.胡马:指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胡”是古代中国 汉族人对西北地区各民族的通称。 7.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是古代中国汉族抵御 北方游牧民族侵略的天然屏障。
守边将士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
前两句声音稍低,语调平缓,表达战争给人 民带来的苦难和悲伤;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总结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总结本文档为对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的总结。
以下为总结内容:课文内容概述第七单元包括以下几篇课文:1. 《和尚与小和尚》:讲述了一位和尚教导小和尚的故事,强调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2. 《打虎英雄》:讲述了小虎爷爷和勇敢的小猴子一起合作打虎的故事,表达了勇敢和智慧的重要性。
3. 《狐假虎威》:讲述了狐狸借助虎的威势欺负其他动物的故事,告诫人们不要欺软怕硬。
4. 《龟兔赛跑》:讲述了乌龟和兔子进行赛跑的故事,强调了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课文研究收获通过研究第七单元的课文,学生们可以获得以下收获:1. 加深对团结合作的理解:从《和尚与小和尚》和《打虎英雄》中,学生们可以明白团结合作的力量,懂得尊重他人、互相帮助。
2. 掌握勇敢和智慧的重要性:通过《打虎英雄》和《狐假虎威》的故事,学生们能够认识到勇敢和智慧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勇敢面对困难,不被他人欺负。
3. 培养坚持不懈的品质:通过《龟兔赛跑》这个故事,学生们能够明白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课堂活动回顾在教学中,教师采用了一些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如:- 分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讨论小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课文中的情节,提高情感共鸣。
家庭作业建议为了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建议家长和学生一起完成以下家庭作业:1. 课文朗读:要求学生每天读课文,提高朗读和语音表达能力。
2. 书写练:学生可以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课文,进行书写练,提高书写水平。
3. 创作小故事: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个小故事,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结第七单元的教材通过精心编排的课文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团结合作、勇敢和智慧、坚持不懈等重要品质。
通过与家长一起完成家庭作业,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希望学生们能够在语文研究中不断成长,成为优秀的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2.养成主动诵读课外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大体把握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这几句古诗,你们会背吗?(出示课件)2.同学们,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吗?(都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我们把这种描写边疆地区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之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著名的边塞诗——《出塞》。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解诗题1.“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要塞)“出塞”是什么意思?(到边疆戍守边关)2.简介作者和背景。
人们常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充分的预习可使你在课堂上学得更轻松,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你有哪些了解呢?老师这里也有一些资料。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三、明诗意1.了解了诗题,了解了诗人,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现在你们默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出来,也可以借助书下的注释帮助理解。
3.生汇报(1)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2)学生汇报交流不懂之处。
(3)现在,谁来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指名说,自由说。
(教师适时讲解“互文”这一文学知识)(4)现在,带着你们的理解再读这首诗。
(齐读)四、悟诗境1.古人常说:“诗以言志。
”就是说诗要表达诗人的一种情感,这首诗,想要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回到唐朝,再度走进这首诗。
请学生们齐读诗的前两句。
读了这两句,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2.这样的画面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荒凉的萧瑟的……) 3.(配乐)是啊,宁静的夜晚,偏远的边关,清冷的月光,戍边的战士,这是一幅多么孤寂、萧瑟的画面啊!让我们和着音乐,和老师一起来读读这两行。
(师生同读)4.遥望明月,我想到了诗人李白的一首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样凄冷的夜晚,戍边的战士们望着天空中那一轮明月,他们会想些什么?(想到了故乡,想到了家人……)因为太思乡了,所以,他们不禁回首,向家的方向望去,他们望到的是什么?5.老师这里有一个小资料,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资料)仅山东一地的戍边战士,能回家的十个里面只有两三人,回家有希望吗?回首有用吗?正如唐代诗人高适所说:(课件出示)征人蓟北空回首。
6.他们只能面对这样的现实,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前两句。
7.人未还,心相系,和战士们同处在一轮明月下的亲人又是怎样一翻情景呢,高适是这样描述的:(出示)少妇城南欲断肠。
读着这一句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怎么理解这一句?8.仅仅是少妇在盼吗?还有谁在盼?(父母在盼,儿女在盼……)他们那白发苍苍的双亲老泪纵横地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他们那可怜的妻子在哀怨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他们那孤苦的孩子在哭喊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9.同学们,我想用一个“悲”字就能概括他们此时心中的痛苦、无奈。
10.这就是战争带给我们的痛苦,战争一直延绵不断,思乡的征人,除了想念家人,还在想念谁?(齐读后两行)师简介李广,出示李广资料。
11.这样的将军怎能不让我们怀念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句。
12.为什么唐代的士兵在思念他?(希望能有一位像李广一样的将军来带领他们保家卫国,希望朝廷能够起用良将……)13.这时他们除了有思乡的情怀,还有什么情怀?(誓死守卫祖国边疆的情怀,爱国的情怀……)其实,王昌龄也和战士们一样,有着相同的情怀,所以,才写出了这样的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齐读后两行)14.这就是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忠诚,感天地;他们的英勇,泣鬼神。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读出他们的豪情壮志。
真的越是悲苦,就越是豪壮,这就是唐代边塞诗的特点——悲壮。
在悲壮中还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
五、回顾全诗,拓展延伸1.现在,假设你们就是戍边的将士,你们矗立在边关,思绪万千,有悲有壮,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我们的悲壮情怀吧!(生配乐齐读)2.和《出塞》一样有着悲壮情怀的边塞诗还有很多,老师也收集了一些。
(课件出示)六、布置作业收集你喜欢的边塞诗,并摘抄到采集本上。
板书设计:出塞戍边艰辛期盼良将第二课时一、乐曲导入1.播放两首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诗句。
2.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的诗句。
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凉州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
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
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
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质疑:“欲饮琵琶马上催”是什么意思?“醉卧沙场君莫笑”又是什么意思。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5.这一杯酒杯喝完了吗?为什么?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配乐)7.面对此情景,你有什么感受?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9.配乐赛读、齐读。
10.背诵。
四、拓展延伸1.学生交流背诵其他的边塞诗。
2.教师推介。
五、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
3.积累其他的边塞诗。
板书设计:凉州词画面:热闹情感:豪迈、哀婉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了解历史背景二、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1.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尤其注意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诗句,想好之后,可以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2.汇报。
(1)理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诗句含义: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质疑:诗人用哪两个词来称赞项羽?从古至今,还有哪些人可以称得上是“人杰”“鬼雄”?这两句应该怎样读?学生自读后指名读。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句含义: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思考讨论:①“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教师适时用多媒体出示项羽资料。
②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小结: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
他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而是不肯苟且偷生,这样的精神和气节无愧于七尺男儿之身,无愧于江东父老。
与项羽比起来,大敌当前,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呢?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
(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的历史资料)(3)看完这段介绍,你又有何感想?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师领读全诗)三、激情朗读师过渡:李清照大声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生接着说“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师再次领读,过渡:此时此刻,诗人在赞颂项羽、思念项羽的同时,还表达了她怎样的情感?(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恨、失去家园的悲痛、为国家担忧等)此时,诗人是怎样的心情?(气愤、悲伤……)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四、总结全诗1.师总结:李清照,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2.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3.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
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板书设计:夏日绝句做人:人生观忆项羽:怀古教学反思: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原因。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过程与方法】学生初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知道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深入阅读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并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富强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阅读中借助对重点词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下远大志向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周恩来同志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你有想过为什么而读书吗?为功名?为利禄?为修身?这些未免太局限于个人的得失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当年年仅12岁的周恩来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什么他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共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这份赤诚的爱国之心。
二、资料简介背景知识:本文是作者余心言有感于周恩来立志求学的经历写的。
1910年秋至1913年7月,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度过了三年不平凡的读书生活。
在这里,少年周恩来亲身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感受到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的深重,树立了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初步感知1.课题解析。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之”的意思是“的”,课题的意思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
这是少年周恩来从小立下的大志向,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
本文以周恩来的这句话为题,直接点明了中心。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边听边注意生字生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