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细胞学说的创立教学随笔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生物 细胞学说的创立教学随笔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生物 细胞学说的创立教学随笔 新人教版必修1

细胞学说的创立

早在17世纪,显微镜刚刚问世的时候,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就在显

微镜下看到软木薄片是由许多蜂窝状的小结构组成的现象。他将这些小结构

命名为“细胞”,这是细胞一词的第一次出现。18世纪,生物的显微研究未

取得新的成就,而且生物学家热心关注着的是对分类学的研究,对生物微观

方面的实验有所忽视。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许多科学家试图在植物界和

动物界中寻找结构方面的基本单位。如德国诗人、生物学家歌德认为植物的

叶是一切植物的基本单位。德国自然哲学家奥肯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由一种

称为“粘液囊泡”的基本单位构成的。到19世纪显微镜的制造技术有了进

步,使显微镜的分辨率提高,为考罗伯特·胡克

察动、植物的微观结构创造了条件。至19世纪30年代,一些科学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的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等结构以及细胞质的运动,而且动物体内也发现了细胞。这一时期的工作为细胞学说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细胞的存在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人们对它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以及在生物体中所处的地位还不太清楚。细胞学说最终是由德国植物学家M.J.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1804-1881)和动物学家T.施旺(Theodor Schwann,1810-1882)完成的。

施莱登是位性格相当古怪的人物,他脾气暴躁,好与人争吵,固

执己见。不过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反传统和创新精神,以及他的聪敏

好学和过人的精力及能力,使他从理论和方法上为推动植物科学的做

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使他成为细胞学说的创立者。

施莱登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医生家庭里。他中学毕业以后进入海德

堡大学学习法律,1826年获得了博士学位以后,他开始了律师的职业,

但当了几年律师以后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因而他心灰意懒,并企图自

杀。施莱登于1831年进入哥廷根大学学习医学,当时他已经27岁,

才初次接触过生物科学。1835年以后,施莱登相继在柏林大学和耶拿

大学学习医学与植物科学,直到1839(这

施莱登时他已经35岁)他才在耶拿大学

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便开始在耶拿大学教授植物科学。

施莱登之所以对植物生理学以及组织学感兴趣,很大程度是受到他的叔父(一位植物生理学家)以及R.布朗(“布朗运动”和植物细胞核的发现者)的影响。施莱登在柏林大学读书期间,他们两人曾教导施莱登多注意从组织学的角度研究植物。

施莱登后来曾猛烈抨击过秉承林奈传统的植物分类学。他认为植物学应该是一门包容更为广泛的科学,不仅要研究植物的形态,而且要研究植物活动的规律。同时,施莱登也反对活力论对于植物生理机制的解释,他认为应该从物理和化学的角度去理解植物的生理机制。

1838年,还是学生的施莱登在弥勒主编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文献》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论植物发生》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施莱登首次明确提出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施莱登是从布朗植物细胞核的发现开始他的论述的,就对于植物细胞核的生物学含义这一点而言,施莱登的认识远远超过了布朗的水平。施莱登认为细胞核是“植物中普遍存在的基本构造”,细胞核在细胞形成(发生)、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

作用,并且他还首次提出了“细胞核”这个词。施莱登指出,任何植物,无论是高等的还是低等的,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在植物体中,每个细胞“一方面是独立的,进行自身发展的生活;另一方面是附属的,是作为植物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生活着”。所以,植物的生命从根本上说是细胞生命活动的表现形式。施莱登之所以提出这种观点,其主要的一个依据就是发现植物的细胞具有相似的细胞核和细胞壁。

不过,由于施莱登过于强调细胞核在细胞形成(发生)中的作用,以及简单地理解了生命活动的理化过程,使他提出了一个基本上错误的细胞形成理论。他指出,细胞中存在着含有粘液的基本物质,这些物质只经过简单的物理过程(结晶过程),便可以形成细胞;当细胞核长到一定大小时,细胞核周围便形成一个小泡,这个小泡在母细胞中逐渐长大,进而形成了子细胞;当子细胞的体积超过母细胞的细胞核体积时,便从母细胞中分离了出来,于是形成一个完整的新细胞。

到了19世纪中期以后,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现象的发现,彻底地修改了施莱登的细胞形成理论。1881年,施莱登在法兰克福逝世,此前他已经是好几所大学的教授了。

施旺在性格上正好与施莱登相反,施旺是位内向、沉稳、虔诚和勤奋

的人。有趣的是,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竟能建立密切的关系并很好的合作。

施旺是德国莱茵河畔的一位金匠的儿子。他在神学院里受的中等教育,

到了大学后,施旺改学医学,并且成为当时德国生理学泰斗J.弥勒的得意

门生。1834年,施旺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在柏林解剖学博物馆工作。

施旺对于神经纤维鞘和胃蛋白酶的发现有重要的贡献,而且他曾利用严谨

的发酵实验对自然发生学说发出了挑战。

1837年,施莱登曾与施旺相识,1838年10月,施莱登将自己关于植

物细胞发生的理论告诉了施旺。施莱登与施旺

施旺的相识与联系,可以说是生物学史上的一

大幸事,这样便很快将细胞学说从植物科学扩展到动物科学。

施旺后来回忆说:“一天,当我和施莱登一起用餐时,这位著名的植物学家向我指出,细胞核在植物细胞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立刻想起曾在脊索细胞中看见过同样的‘器官’。在这一瞬间,我领悟到,如果我能够成功地证明,脊索细胞中的细胞起着在植物细胞的发生中所起的相同作用,这个发现将是极其重要的”。

用餐结束后,施旺立刻着手证明动物细胞中细胞核的存在。他首先选用的材料是动物的脊索细胞和软骨细胞,因为它们的结构与植物的细胞相似。他如愿地观察到了细胞核。此后,他又研究了许多其他种类的动物细胞。在当时的条件下,观察动物细胞远比观察植物细胞要困难得多,因为动物细胞有些非常小,通常都很透明,不宜观察。尽管如此,施旺还是证明了在众多动物的组织形态中,都有细胞核的身影。

施旺在1839年发表的《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他从动物科学的角度得出的细胞学说。施旺提出,细胞是构成动物的基本单位,动物细胞的基本构成是大致相同的,而且尽管动物细胞生理意义不尽相同,但各种细胞的发生是相似的。施旺1839年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要证明动物和植物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他在列举对动物的脊索细胞和软骨细胞的研究后,指出:“它们的结构和发生的最重要的现象与植物的对应过程相一致。”施旺提出,动物组织和植物组织一样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一样,都含有细胞膜、细胞内含物和细胞核。

施旺发表了自己最重要的论文后,就离开了德国,到比利时的大学中担任解剖学教授。后来,相继有8

所德国著名大学以优越的待遇邀请他回国任教,都被他一一回绝。施旺过于内向,使他不愿意在德国的大学中担任教授,那将更多地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与其他学者面对面地辩论,这不是他的风格,所以最终他还是选择在宁静的异国他乡度过余生。1882年,施旺因中风逝世。

细胞学说的建立一改当时不少人从自然哲学角度对生命普遍模式的认识,而完全从生命科学的角度解释生命的基本结构。在细胞学说中,抛弃了“活力论”(即认为生命中起作用的是一种无形的“生命力”)的观点,而是从物理和化学的角度理解细胞的变化。细胞学说的建立使人们认识到研究细胞的重要性,因而开辟了细胞研究的新时代。自从细胞学说建立以来,人们不再局限于对细胞进行观察和描述,而是侧重于研究细胞的发生及生理功能。而且细胞学说还为达尔文的共同由来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细胞学说证明了动物与植物之间——从细胞水平看,有着明确的相互关联。

恩格斯认为细胞学说的建立是最令人信服地检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他把细胞学说、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列为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

列文·虎克和他发明的显微镜

【问题探讨】

1.细胞学说创建的时代背景和一些重要人物的贡献?

2.你的问题以及从中得到启示?

高中生物细胞质的组成知识点

高中生物细胞质的组成知识点 高中生物细胞质的组成基础知识点 1、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2、亚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 3、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组成核的物质集中在核区,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无核膜、无核仁;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4、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有核膜、有核仁,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5、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绿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6、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酵母菌、霉菌、食用菌、衣藻、变形虫、草里履虫、疟原虫等。 7、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如:氨基酸、葡萄糖)也可以通过,而其它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如:信使RNA、蛋白质、核酸、蔗糖)则不能通过。 8、膜蛋白:指细胞内各种膜结构中蛋白质成分。

9、载体蛋白:膜结构中与物质运输有关的一种跨膜蛋白质,细胞膜中的载体蛋白在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中都有特异性。 10、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高中生物细胞质的组成练习 1.当细胞处于饥饿状态时,可降解自身的生物大分子,以产生营养成分供细胞急需。请推测,在此过程中起积极作用的细胞器可能是( ) A.线粒体 B.高尔基体 C.溶酶体 D.核糖体 2.水池内某种藻类所分泌的一种物质能抑制蝌蚪体内 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减缓水池中蝌蚪的生长和发育。下列哪种结构最可能是该物质直接作用的目标?( ) A.中心体 B.核糖体 C.液泡 D.溶酶体 3.下列生物膜结构中,含有分解丙酮酸的酶的结构是( ) 4.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重要的细胞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两者都具有能量转换功能 B.两者都具有双层膜结构

七年级生物教学随笔

七年级生物教学随笔 以往的生物教学主要让学生背诵课本知识 ,因此学生只是机械性地死记课本内容,一碰到理论联系实际地问题就无从下手。为此我们应从传统的教学方法、观念中解脱出来 ,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大胆创新 ,勇于探索 ,注重运用多种方法和形式 ,强化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以下是我个人对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在教学中融入一点生活味 ,把“死知识”变为“兴趣生活”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心理学家皮 亚杰也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 学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最好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 ,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 ,让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悟 ,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例如 , 在讲到“光对鼠妇的影响”时 ,学生提出疑问 ,为什么平常在有阳光或是大白天时见不到鼠妇?由此提出问题:光对鼠妇有影响。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自己动手抓鼠妇,设计对照实验:除了光照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经过反复实验,查阅资料,验证了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这样的教学既抓到了学生的好奇心理 ,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心理需求,能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教学中“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自主式学习要使学生掌握生物学习基本功 ,并在学习中不断地实践和应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必须改变传统 教学的重教不重学、重记不重做等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确立

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应做到洋思中学的“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会的不教,学生教学生”。洋思中学一直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而且制定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短短的八个字,却体现了该校的教学理念。为此我们学校也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而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三、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渗透素质教育首先转变教育观念 ,同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新课程、新教材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尖子生。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同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造能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他们通过学习,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导学案的设计到课堂教学的实施,都力求满足每一个学生,承认他们理解能力以及最终发展程度上的差别,在讨论中保护他们的好奇心 ,从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去看待学生,用赏识教育的观点评价学生 ,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每个学生都充满学好生物课程的信心。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地备学生,而且要从学生地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分层备课,精简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地自学、观察、操作、思考、表达、交流、表现地机会。在作业的设计上,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不同学生的需求,尽量留一些发散和开放性的题目,为不同的学生留有余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这样可以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学留有充分的空间。

高中生物教学随笔(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高中生物教学随笔 中学生物是一门结合文理的综合性学科。在学习中既需要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需要在其中掺插形象思维。正是为了适应生物这一门学科的特点,就必须要求学生首先要把基础打好,然后再开始拓展逻辑思维。教科书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基本材料,所以应把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使学生重视教科书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善于阅读,有的学生只是死记硬背,有的学生甚至看不懂课本。因此,教师必须进行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一、指导学生做好“标、增、注” 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的有效性,应该指导学生直接在教材上标、增、注。把一句话或某些段落中重要的内容,比较重要的内容,特别重要的内容,关键性字、词,用各种符号标出。鉴于高考要求,仅仅掌握书本上的表面知识不不够的。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对书上难以理解的内容予以必要的文字说明,增添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注:对于教材有些地方必须“前挪”或“后错”才能说明问题的,或是前后知识点有联系的,可批注在旁以备忘,便于阅读时随时查阅。 二、揭示隐含未显内容,引导阅读 学生看书时总是浮于表面,对于一些在插图中隐含、课文中无文字说明的

内容往往不容易发现,这时就需要教师从旁指点。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图中,隐含着整个时期核内遗传物质变化的问题;光合作用过程图解,隐含着光合作用释放氧均来自反应物的水,葡萄糖中的6个碳均来自反应物的二氧化碳;细胞呼吸图解中,隐含着各种反应物的参与阶段。这些隐含未显内容是学生理解问题、完成习题的障碍。所以,需教师正确并带有启发性的点拨,引导阅读,使隐含内容外显化,学生悟出了书本文字没有表述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三、专题阅读 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一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组织成体系,让学生阅读。以葡萄糖为例,教材上出现过多次,把它整理成下列几方面:1、葡萄糖是分属糖类中的几糖;2、葡萄糖的鉴定——斐林试剂;3、葡萄糖的产生——光合作用;4、葡萄糖的代谢(在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的代谢--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其他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代谢—无氧呼吸、有氧呼吸);5、葡萄糖在植物和动物之间传递(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专题性阅读,目的在于使分散的基础知识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结构网络,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 四、利用插图,对应阅读 生物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插图、图解把抽象难理解的文字叙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但学生往往忽略。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参照插图、图解,与教材文字内容对应阅读。例如:1DNA的化学结构、空间结构插图与正文内容对应阅读,由结构特点谈DNA的多样性、稳定性、特异性。讲授细胞膜结构、线粒体结构等都可运用这样的方法;2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插

高中生物必修一精品笔记(全套)

第一章从生物圈到细胞 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2、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3、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4、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其生成和发育也是建立在细胞的分裂和 分化的基础上的; 5、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如细菌、草履虫、变形虫、眼虫等; 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例如:以细胞代谢味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味基础的生长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等等。如动物、植物。 6、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圈; 7、显微镜小专题 (1)使用显微镜的基本步骤:(一)取镜和安放;(二)对光;(三)低倍镜观察:(四)高倍镜观察;(五)收镜。 (2)重要步骤:高倍镜观察 ①移动专篇,在低倍镜下使需要放大的部分移动到视野中央; ②移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

③调节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 ④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⑤换上高倍物镜后禁止向下转动粗准焦螺旋。 (3)基础知识和利用 ①放大倍数=目镜╳物镜 ②显微镜放大的是长度和宽度,而不是面积; ③放大倍数变大:视野中细胞数目变小,物象变大,视野变暗 细胞放大倍数与细胞个数的关系 细胞单行排列——细胞个数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细胞均匀排列——细胞个数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4)倒立的物象:上下、左右相反(将原物象旋转1800即可 (5)玻片的移动与物象的移动 由于是倒立的像,玻片的移动方向与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结论:物象偏什么方向,玻片向什么方向移动。 (6)视野中污点的判断 转动目镜,污点移动,则污点在目镜上,不动则不再目镜上。 移动装片,污点移动则污点在玻片上,不动的不在玻片上。 不在目镜、玻片上则在物镜上。 (7)物镜和玻片的距离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8 9 (1)蓝藻包括:蓝球藻、念珠藻、颤藻、发菜 (2)蓝藻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10、细胞的统一性 (1)细胞的基本结构是相似的,大都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拟核),组成。

我的初中生物教育随笔

我的初中生物教育随笔 生物课程教学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就要求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精彩随笔,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的初中生物教育随笔1 在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精神,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这是实践生物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生物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动用探究模式组织教学活动,能较大程度地激起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果。 一、关于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探究性学习是在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施瓦布倡导的,他主张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探索性

学习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提出的“主体性教学原则”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学生物新课程突出“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知识,体验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的本质,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 探究式教学过程基本上分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阶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及其价值。因为,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习惯于去思考、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因而也就大大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与我们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不相符。提出问题实际上是尝试对一个问题进行识别和解说,发现自己的观点或认知结构中存在的不足或不协调的过程,它是诱发探究思维的动力和方向。解决问题则是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过程,其实质是重新构建自己的观点或认知结构,使其更加充实和协调。据此具体说来,课堂上学生从事的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大致分为:问题、假设、推断、检验、结论、交流、评价等基本环节。但在实际的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须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高中生物必修一学习笔记

高中生物必修一学习笔记 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即使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也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 (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础是新陈代谢,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是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遗传和变异的基础为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 3、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原子,分子不属于生命系统:因为它们单独存在时,不能完成生命活动)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从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植物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而无系统这一层次;单细胞生物(如大肠杆菌,草履虫等)的细胞水平也就是个体水平、同一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4、池塘中,一只草履虫由一个细胞构成,这些草履虫共同构成一个种群,这些草履虫与其他生物一起构成一个群落,一个池塘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5、在子女与父母之间充当遗传物质的桥梁作用的细胞是生殖细胞;多细胞生物的个体发育的起点受精卵、

6、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是由HIV感染人体免疫系统的T细胞引起的,T细胞被大量破坏,导致免疫力下降,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7、低倍镜换高倍镜的操作程序是:移动装片→调节亮度 →(Cu2O)砖红色沉淀(条件是水浴加热) 脂肪+苏丹Ⅲ→红色)(使用50%的酒精的作用:洗去浮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水解染色→绿色;吡罗红+RNA→内质网→细胞膜 23、生物膜的转化中心是内质网、可直接转化的膜:内质网膜和核膜,内质网膜和细胞膜,内质网膜和线粒体膜; 可间接转化的膜(以囊泡形式转化的膜):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高尔基体膜和细胞膜、 24、生物膜系统的组成: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等共同构成(也包括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的囊泡) 25、生物膜在组成成分和结构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 26、生物膜系统的功能:①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②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③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得细胞内能同时进行多种反应,而不会互相干扰,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高中生物教学随笔

高中生物教学随笔 2012年高考已经结束。我对自己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要认真理解生物学的各个概念、定律。 看书解决不了问题,实际上学生们对概念的要点一般都是清楚的,对概念还需要理解,要下工夫研究理解,不要搞题海。学生做题里 面的错误一般都是概念的理解错误,或者理解错了,或者概念模糊,这样造成的错误是大量的,而且这些错误如果不去发现,不去真正 的搞懂它,你会错很多次,而自己还不知道怎么错的,所以要弄清 楚概念,要把概念搞清楚,错了一道题,要知道到底错在什么地方? 是概念哪些地方理解的不到位,只有经过这样艰苦的思索的过程, 才能有所提高。没有反复思考,对概念的理解就深入不进去。不要 匆匆忙忙做题,对于典型的题目,过去高考代表性的题目要很好的 思考,看看应用哪个概念以及规律?怎么用?只有这样才能把概念搞 清楚。 二、高三复习阶段切忌脱离课本,利用大量的参考书和练习册。 教科书是最精练和全面的,对它要读熟、吃透。人们的思维容易形成一定的“定式”,把高考考过的内容全都当作重点;教师的复习 导向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太深刻了。提高做题的质量,要养成良好的 做题的习惯。往往作题,做了成百上千道题,如果没有真正的领悟 到自然科学的概念,再做类似的题仍然是错的。做题的时候,要认 真地审题,读题,特别是信息题。有一些题目提供了信息,我们首 先要看懂这道题,从中获得一些解题的信息,从这切入,先定性分 析再定量分析,再看看适应哪些原理,这样提高做题的效率,获得 良好的效果。 三、精选精练,不搞题海战术。 有的学生手里有大量的参考书,好的教学辅导书一本足够,练习册一本足够。高三的时间很紧,要做的题太多,把所有的高考题都

初一初二生物课堂笔记全套

初一初二生物课堂笔记全套 第一单元 走进生命世界 第1章 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 第1节 生物与生物学 1.概括: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 2.分类:①动物 ②植物 ③微生物 一.生物 ①除病毒以外的生物由许多细胞有序构成的 3.生物的基本特征: ②生物坱要摄入营养物质 ③进行呼吸与排泄 ④具有生长发育、繁殖分遗传变异现象 ⑤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1。概念: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研究内容 : ①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二.生物学 ②生物与生物的相互作用 ③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④生物多样性 ⑤人类对生物的利用与保护 ①克隆 ②试管婴儿 三.生物科技成果 ③太空育种技术 ④人类基因组计划 ⑤生态农业 ⑥杂交水稻 第2节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1.取镜和安放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2.对光三步骤 ②将遮光器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③转动反光镜,直到目镜内看到一个圆形的光屏,叫 做视野 3.移片 4.观察 ①取片 ②降镜筒 ③移物镜 ④垂直反光镜 ⑤背转压片夹 ①提出问题 ②猜想与假设 二.科学探究一般过程 ③制定计划 一.显微镜的作用

④实施计划 ⑤得出结论 第二单元 我们生活的生物圈 第2章 生物与环境 第1节 生物生存的环境 1.意义:生物周围的空间以及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① 水中 湖泊 一.环境 2.分类 海洋 ② 陆地 极地 覃地 高山 ③空中 沙漠 第2节 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 一.环境因素1.生物因素:周围其他生物 2.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分、上壤、温度、湿度 二.非生物因素为什么会影响生物?光合作用(阳光)、呼吸作用(空气)、生物的主要成分(水) 。概念: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一个因素外,其它因素都必须相同的一组实验 三.对照实验 2。单一变量原则 1。种间关系 ①互利变化 ②寄生 四.生物间的关系 ③捕食 ④竞争 ①种内互助 2。种内关系 ②种内斗争 第3节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一.蜣螂出国记 二.生物影响环境 第4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一.生物适应环境的 二.行为特点 1.牛破坏草原环境,蜣螂改善草原环境 2.是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 ①净化空气 ②保持水土 ③增加空气湿度 ④吸附尘土 ⑤光合作用制造有机 1.特点:①结构 ②生理 ③形态 ④行为 2.意义:利于生存适应环境,更好生存,繁衍 3.形式:①警戒色 ②保护色(生理) ③拟态 1.冬眠 2.候鸟迁徙 3.找食物

(完整版)高中生物教学随笔

高中生物教学随笔 中学生物是一门结合文理的综合性学科。在学习中既需要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需要在其中掺插形象思维。正是为了适应生物这一门学科的特点,就必须要求学生首先要把基础打好,然后再开始拓展逻辑思维。教科书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基本材料,所以应把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使学生重视教科书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善于阅读,有的学生只是死记硬背,有的学生甚至看不懂课本。因此,教师必须进行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一、指导学生做好“标、增、注” 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的有效性,应该指导学生直接在教材上标、增、注。把一句话或某些段落中重要的内容,比较重要的内容,特别重要的内容,关键性字、词,用各种符号标出。鉴于高考要求,仅仅掌握书本上的表面知识不不够的。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对书上难以理解的内容予以必要的文字说明,增添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注:对于教材有些地方必须“前挪”或“后错”才能说明问题的,或是前后知识点有联系的,可批注在旁以备忘,便于阅读时随时查阅。 二、揭示隐含未显内容,引导阅读 学生看书时总是浮于表面,对于一些在插图中隐含、课文中无文字说明的内容往往不容易发现,这时就需要教师从旁指点。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图中,隐含着整个时期核内遗传物质变化的问题;光合作用过程图解,隐含着光合作用释放氧均来自反应物的水,葡萄糖中的6个碳均来自反应物的二氧化碳;细胞呼吸图解中,隐含着各种反应物的参与阶段。这些隐含未显内容是学生理解问题、完成习题的障碍。所以,需教师正确并带有启发性的点拨,引导阅读,使隐含内容外显化,学生悟出了书本文字没有表述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三、专题阅读 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一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组织成体系,让学生阅读。以葡萄糖为例,教材上出现过多次,把它整理成下列几方面:1、葡萄糖是分属糖类中的几糖;2、葡萄糖的鉴定——斐林试剂;3、葡萄糖的产生——光合作用;4、葡萄糖的代谢(在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的代谢--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其他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代谢—无氧呼吸、有氧呼吸);5、葡萄糖在植物和动物之间传递(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专题性阅读,目的在于使分散的基础知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知识点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元素基本元素:C、H、O、N(90%) (20种)大量元素:C、H、O、N、P、S(97%)K、Ca、Mg等 物质基础微量元素:Fe、Mn、B、Zn、Mo、Cu等 最基本元素:C,主要元素:C、H、O、N、S、P 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水:生物体内最多的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 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有机化合物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生命物质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遗传物质 糖类:生命活动主要的能源物质------能源物质 脂质:生物体主要的储能物质-------储能物质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 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7%-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一、蛋白质(占细胞鲜重的7%~10%,占干重的50%)

二、核酸 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 盐酸的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1分子磷酸 脱氧核苷酸 1分子脱氧核糖 (4种) 1分子含氮碱基(A、T 、G、C) 核苷酸 1分子磷酸 核糖核苷酸 1分子核糖 (4种) 1分子含氮碱基(A、U 、G、C) 1.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 2.①在病毒体内含核酸1种;核苷酸4种;碱基4种 ②在细胞内含核酸2种;核苷酸8种;碱基5种 3、DNA初步水解→脱氧核苷酸(彻底水解)→磷酸、脱氧核糖、四种碱基 三、糖类和脂质 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初中生物:教学随笔

初中生物:教学随笔 生物教学随笔 柔远初中马永明 学生对微生物和经常出现一些成语、谚语、歇后语等知识与生物知识的结合学生了解不是很好,现我将试题中常出现的菌类和经常出现一些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及考查的知识点归纳如下: 一试题中常出现的菌类及考查的知识点: (1)酵母菌: 真核生物新陈代谢类型异养兼性厌氧型在有氧的情况下大量繁殖,方式是出芽生殖在无氧的情况在产生酒精酒精是酵母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培养酵母菌的培养基的成分:有机C源 N源生长因子水无机盐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以抑制杂菌的生长而有利于酵母菌的生长,利用的选择培养基。 2)乳酸菌:原核生物新陈代谢类型:异养厌氧型可以获得乳酸。 3)根瘤菌:原核生物新陈代谢类型:异养需氧型与豆科植物共生,具有特异性 根瘤菌为豆科植物提供氨,豆科植物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生态系统中成分是消费者。 4)圆褐固氮菌:原核生物新陈代谢类:异养需氧型自生固氮菌能够分泌生长 素,促进植株的生长和果实发育用圆褐固氮菌菌种涂抹在扦插枝条上,能够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利用选择培养基,不加N源可以将圆褐固氮菌与其它细菌分离开生态系统中成分是分解者。 5)反硝化细菌:原核生物异养厌氧型能将硝酸根离子转化成氮气,对N元素的 循环起重要作用生态系统中成分是分解者。

6)硝化细菌:原核生物自养需氧型能利用氧化氨释放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农民中耕松土,有利于硝化细菌的繁殖,有利于植物对氮元素的吸收培养硝化细菌:C源二氧化碳 N 源氨气生态系统中成分是生产者。 7)谷氨酸棒状杆菌:原核生物异养需氧型利用谷氨酸棒状杆菌生产谷氨酸,工业上利用的是天然培养基(化学性质分)液体培养基(物理性质分)谷氨酸是初级代谢产物菌种的选育:细胞膜通透性较大的细菌代谢的调节:酶合成的调节和酶活性的调节。 二生物考试中,经常出现一些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及考查的知识点: 知识与生物知识的结合:如:“伤筋动骨一百天”,在此过程中,是哪一结构起的作用,从而阐述骨膜的再生作用(与骨的伤后愈合有关);又如“冰上爷俩翻了车,要谁去看骨外科。”和“童叟躬身棋边座,长此以往谁背驼”则着重考察骨的成分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比例,决定了骨的硬度和弹性;用“十指连心”来考察皮肤的真皮中分布着大量的感觉神经末梢,能感受外界的刺激;用“一针见血”考察出血至少要伤及皮肤的那层结构,来考察皮肤的真皮中有丰富的血管;在夏天的时候,我们经常看到一种现象“蜻蜓点水”,请问这是什么现象,考察蜻蜓产卵的方 式;“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考察动物的保护色;“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考察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考察遗传现象;“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考察生物的变异现象;“大鱼吃小鱼,小鱼 吃虾米,虾米吃泥巴。”考察生态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还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要想水果长得好,还得蜜蜂花中跑。”来考察虫媒花知 识;“桔生淮南为桔,生淮北则为枳”考察温度对生物生长的影响;“山上多植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图。”考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借助成语与谜语知识来考察生物学的概念。如:视而不见——保护色;望而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第六章 第1节细胞的增殖 一、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核控制范围,细胞太大,细胞核的“负担”就会过重。 二、细胞增殖 1.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一)细胞周期: (1)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两个阶段: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大约占细胞细胞周期的90%-95%。 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特点: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实质:染色质复制) 2.前期特点:(膜仁消失现两体)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特点: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2、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特点:(形定数晰赤道齐)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特点:(点裂数加均两极)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特点:(两消两现重开始)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 ③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参与的细胞器:间期:核糖体,中心体前期:中心体(复制形成纺锤体)末期:高尔基体(细胞壁的合成)线粒体全过程。有单体出现时,DNA数目为染色体的2倍,单体消失时,DNA与染色体数目相同。 三、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1)间期:动物细胞因为有中心体,间期要进行中心粒的复制。 (2)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①植物细胞从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②动物细胞由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3)末期:子细胞形成方式不同:①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上出现细胞板,并由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②动物细胞由细胞膜从细胞中部向内凹陷,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四、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同点: 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 五、有丝分裂的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六、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图 七、无丝分裂: 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但是有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平均分配。例:蛙的红细胞 第二节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过程:受精卵增殖为多细胞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发育为生物体(3)特点:持久性、稳定不可逆转性、普遍性 分裂结果:增加细胞的数目 分化结果:增加细胞的种类 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种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 二、细胞全能性: (1)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 (2)植物细胞全能性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特点:①高度分化②基因没改变例如:胡萝卜根组织的离体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3)动物细胞全能性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克隆羊多莉 (4)全能性大小: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第三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1)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2N→4N→2N(2)核内DNA含量变化规律:2N→4N→2N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笔记大全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笔记大全 第1章 走近细胞 一、从生物圈到细胞 判一判 病毒属于生命系统吗?是生物吗? 提示 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病毒无细胞 结构不能独立生存,故不属于生命系统; 但能进行新陈代谢,能繁殖产生后代,故是生物。 提醒 并非所有生物都具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如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单细胞生 物没有组织、器官、系统这三个层次。 二、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1)差异性:最根本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 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 (2)统一性:两者都具有 细胞膜、细胞质和与遗传有关的DNA 分子 细胞器是核糖体。 ①.正确识别带有菌字的生物:凡是“菌”字前面有“杆”字、“球”字、“螺旋”及“弧”字的都是细菌,如破伤风杆菌、葡萄球菌、霍乱弧菌等都是细菌。乳酸菌是一个特例,它本属杆菌但往往把“杆”字省略。青霉菌、酵母菌、曲霉菌及根霉菌等属于真菌,是真核生物。 ②.带藻字的生物中,蓝藻(如蓝球藻、念珠藻、颤藻等)属于原核生物,单细胞绿藻(如衣藻、小球藻)属于真核生物。 1.生命活 动离不 开细胞 (1)病毒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没有细胞结构,只有依赖活细胞 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 动 (2)单细胞生物依赖 单个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3)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4)连接亲子代的桥梁是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是输卵管;发育的场所是子宫; 2.生命系 统的结 构层次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 、系统、个体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2)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 (3)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 组成 、结构和 功能 (4)生命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所以应包括其中的无机环境 =念蓝发颤)

高中生物 孟德尔 被忽略的天才教学随笔 新人教版必修1

孟德尔:被忽略的天才 达尔文在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创建进化论,已为生物科学的大厦立下了一个支柱。但是这座大厦仍然摇摇欲坠。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但是他找不到一个合理的遗传机理来解释自然选择,无法说明变异是如何产生,而优势变异又如何能够保存下去。事实上,对于遗传的机理,当时的科学界一无所知。达尔文为此苦恼终身。他在1872年如此写道:“遗传的定律绝大部分依旧未知。没有人能够说明在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中的相同特性,或在不同物种中的相同特性,为什么有时候能够遗传,而有时候不能;为什么孩子能回复其祖父母甚至更遥远的祖先的某项特征?” 达尔文不知道的是,这些问题早在7年前就已经被奥地利修 道院一个业余的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试验解决了,生物 科学大厦的另一个支柱早就立好。但是孟德尔在1865年发表的成 果被科学界忽略了,直到1900年孟德尔遗传定律才被“重新发现”。 为什么在生物学界迫切需要遗传定律之时,孟德尔如此重要又如 此出色的研究却没有引起注意?是什么原因让孟德尔成为科学史 上最孤独的天才,超前了整个时代35年? 其中一个因素,是孟德尔对发表论文不热心。根据他写给当 时最著名的植物学家耐格里的信,我们知道他在豌豆试验之后, 又从事了紫罗兰、玉米、紫茉莉的杂交试验,完全证实了豌豆试 验结果的正确性。但是他却没有发表这些成果。在杂交试验方 孟德尔面,除了豌豆试验的结 果,他只在1870年发表了有关山柳菊杂交的论文,而那却是和豌 豆试验结果不符的。即使是最重要的豌豆试验结果,他也只是于 1865年在当地(布隆)自然科学学会的会议上做了报告,参加会议的人根本就没人听得懂他在说什么,没人提问或加以评论。第二年,他的报告整理成论文按惯例登在了学会的学报上。该学报虽然被送往欧洲100多个大学和图书馆,但是有谁会去注意从这么个偏僻地方寄来的会刊呢?在当时,大家只习惯于在伦敦出版的《林奈学会会刊》上寻找重大的生物学发现。 当然,孟德尔也并非完全不重视向学术界介绍自己的工作。他在收到论文的单行本后,分寄给世界各地著名的植物学家,试图引起科学界的注意。但是有谁会去理睬一个小地方的修道士寄来的论文呢?自然是毫无回音。孟德尔希望通过与权威私下交流的方式引起他们对他的成果的重视,给耐格里写了许多封信,向他报告自己的试验成果,并愿意向他提供豌豆种子供检验。可惜他与耐格里的交往完全是一场灾难。这位当时首屈一指的专家完全不能理解孟德尔工作的意义,在1867年2月25日的一封回信中,他傲慢地教训孟德尔说,他的实验“还远远没有完成,其实只是个开端”,建议孟德尔改用山柳菊(耐格里喜用的研究材料)重复这些试验。 这是一个糟糕得不能再糟糕的建议。山柳菊完全不适于做杂交试验。它存在无数的难以观察的变异,花非常小,不容易操作,而且当时无人知道的是,它有时候行有性繁殖,有时候行无性繁殖,这样是根本不可能在其后代中发现数量关系的。孟德尔却认真对待这位权威的建议,花了几年时间用于研究山柳菊,一无所获。这时候想必连他自己也怀疑他发现的遗传规律并不是普适的,这无疑使他很沮丧。恰好在这个时候他被选为修道院的院长,便逐渐把精力转移到修道院的行政事务上,放弃了科学研究。 耐格里不仅给了孟德尔最糟糕的建议,而且也完全忽视了孟德尔豌豆试验的结果。他在1884年出版了

人教部编版初中生物学霸做笔记方法总结

人教部编版初中生物学霸做笔记方法总结 1、符号标记法 符号记录法就是在课本、参考书原文的旁边加上些引人注目的符号,便于随时找出重点,加深印象,或提出质疑。久而久之,甚至有助于形成一套比较稳定的符号系统。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自学笔记和预习笔记。 2、图文并茂法 图文并茂法就是在记录晦涩难懂的课堂笔记时,用高超的绘图法将知识点生动形象地绘制出来。当然,此法对于爱好绘画的童鞋来说一定倍加喜爱。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复习笔记。 3、分类提纲法 一般来说,分类提纲法可以用一页记录笔记,下一页记录所要对应的笔记提纲或要点。如果是课堂笔记,记录的时候,把重要的内容记在记录栏中,它是笔记的主要部分。课后,把对听课内容的关键词,写在左边的回忆栏中。两栏相互映衬,相辅相承。这种方法可以用在平时的自学以及课堂上。 4、深度记忆法 当课堂笔记记录完成后,应该在24小时内“趁热”复习,这样更有助于发挥笔记的作用——强化知识结构。这种

方法比较适用于课堂笔记与课后复习。 5、5R笔记法 5R笔记法,又叫做康奈尔笔记法。这种方法是记与学,思考与运用相结合的有效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①记录(Record),在听讲或阅读过程中,在主栏(将笔记本的一页分为左大右小两部分,左侧为主栏,右侧为副栏)内尽量多记有意义的论据、概念等讲课内容; ②简化(Reduce),课下,尽可能及早将这些论据、概念简明扼要地概括(简化)在回忆栏,即副栏; ③背诵(Recite),把主栏遮住,只用回忆栏中的摘记提示,尽量完满地叙述课堂上讲过的内容。 ④思考(Reflect),将自己的听课随感、意见、经验体会之类的内容,与讲课内容区分开,写在卡片或笔记本的某一单独部分,加上标题和索引,编制成提纲、摘要,分成类目并随时归档; ⑤复习(Review),每周花十分钟左右时间,快速复习笔记,主要是先看回忆栏,适当看主栏。

最新高中生物必修一笔记(知识点)只是分享

高一生物考试背诵内容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 7 8(不是所有的鱼) 9 10 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知识梳理: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 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 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 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 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2)2=5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 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2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 3内容要点:P10,共三点 4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五、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笔记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从生物圈到细胞 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2、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3、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4、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其生成和发育也是建立在细胞的分裂和 分化的基础上的; 5、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如细菌、草履虫、变形虫、眼虫等; 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例如:以细胞代谢味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味基础的生长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等等。如动物、植物。 6、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圈; 7、显微镜小专题 (1)使用显微镜的基本步骤:(一)取镜和安放;(二)对光;(三)低倍镜观察:(四)高倍镜观察;(五)收镜。 (2)重要步骤:高倍镜观察 ①移动专篇,在低倍镜下使需要放大的部分移动到视野中央; ②移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 ③调节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 ④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⑤换上高倍物镜后禁止向下转动粗准焦螺旋。 (3)基础知识和利用 ①放大倍数=目镜╳物镜 ②显微镜放大的是长度和宽度,而不是面积; ③放大倍数变大:视野中细胞数目变小,物象变大,视野变暗 细胞放大倍数与细胞个数的关系 细胞单行排列——细胞个数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细胞均匀排列——细胞个数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 (4)倒立的物象:上下、左右相反(将原物象旋转1800即可 (5)玻片的移动与物象的移动 由于是倒立的像,玻片的移动方向与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结论:物象偏什么方向,玻片向什么方向移动。 (6)视野中污点的判断 转动目镜,污点移动,则污点在目镜上,不动则不再目镜上。 移动装片,污点移动则污点在玻片上,不动的不在玻片上。 不在目镜、玻片上则在物镜上。 (7)物镜和玻片的距离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 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整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其生命活动依赖于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方能完成;对于非细胞生物(病毒)而言,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即寄生生活。 (注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3.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衣壳)所构成。 ②一般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 ..生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三大类) 4.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其中最基本 ..的生命系统: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生物圈 注意:①单独的物质(如水)并不能表现生命现象,故不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②植物组织主要包括分生、营养、输导(导管和筛管)和保护组织,没有系统;开花植物 的六大器官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③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既可以属于细胞层次,也可属于个体层次。 ④动物的组织包括上皮、肌肉、神经和结缔组织,其中血液、韧带为结缔组织;血管则属 于器官。 第一章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 ..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①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 ...、无核仁;无成形的细胞核,被称之为拟核; 遗传物质为裸露的DNA分子,不和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为肽聚糖。 ②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 ...、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 遗传物质为DNA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结合成染色体; 除核糖体外还有多种细胞器;植物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 注意: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也有统一性,即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且遗传物质相同,均为DNA。 2. 细胞生物种类: ①原核生物:蓝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等②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等。 注意:①细菌和真菌的区别——细菌分为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球菌(葡萄球菌)和螺旋菌(霍乱弧菌);真菌主要包括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如蘑菇,木耳等) ②藻类中只有蓝藻(念珠藻、颤藻、发菜)是原核生物,水绵,衣藻,红藻等为真核生物;但它们均为光能自养生物。 3. 细胞学说的内容: 细胞学说是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 ①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③ 新细胞是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细胞学说的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存 在共同的结构基础 ..,凡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它们之间都存在 ..提供了依据 .......;也为生物的进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