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长沙过贾谊宅

合集下载

部编版 语文 九年级 上 课外古诗词《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 诗词解读赏析

部编版 语文 九年级 上  课外古诗词《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 诗词解读赏析

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朝代】唐译文对照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2023年秋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长沙过贾谊宅》课件(共15张ppt).

2023年秋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长沙过贾谊宅》课件(共15张ppt).
13
课堂小结: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 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 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 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 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14
6
诗歌背景:
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第一次迁谪在公元758 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 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公元773年(唐代宗大历八 年)至777年(大历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 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从这首诗 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 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 符合。
汉文帝重才汉恩文德尚帝且重淡才薄,恩湘德江尚水无且意淡凭薄吊有,谁知情? 寂寞冷落深湘山江里落水叶无纷意纷,凭可吊怜有你不谁知知因情何天? 涯飘零?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 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9
品诗句明诗意: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1、“谪臣和“楚客”指的是谁?为何要以此称呼呢?
都是对贾谊的称呼。
2、“三年”和“万古”对仗 工整,也是指贾谊的遭遇吗?
点明了贾谊在长沙时的身份和境遇。
3、“悲”字有何效果?
“三年”是指贾谊被贬长沙的时间。 “万古”则是表达诗人自己的感受。
为贾谊被贬而悲,也暗喻诗人自己被贬谪的一生。 同时,为全诗奠定了凄怆忧愤的感情基调。
10
品诗句赏诗景: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颔联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何表 达效果?
"秋草","寒林","人去"," 日斜" 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 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 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 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

《长沙过贾谊宅》原文及翻译赏析

《长沙过贾谊宅》原文及翻译赏析

《长沙过贾谊宅》原文及翻译赏析《长沙过贾谊宅》原文及翻译赏析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沙过贾谊宅》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沙过贾谊宅》原文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1、谪宦:官吏被贬职流放。

2、栖迟:居留。

3、楚客:指贾谊,也包括自己和别的游人。

长沙古属楚国境。

4、汉文句:汉文帝在历史上有明主之称,但他绐终不能重用贾谊,最后又出谊为梁怀王太傅,梁王坠马死,谊因此也抑郁而死。

5、湘水句:贾谊往长沙,渡湘水时,曾为赋以吊屈原。

译文贾谊被贬长沙,居此虽只三年;千秋万代,长给楚客留下伤悲。

古人去后,我独向秋草中觅迹;旧宅萧条,只见寒林披着余晖。

汉文帝虽是明主,却皇恩太薄,湘水无情,凭吊屈原岂有人知?沉寂的江山,草木摇落的地方,可怜你,为何来到这海角天涯?赏析诗似是作者赴潘州(今广东茂名市)贬所,路过长沙时所作。

首联写贾谊三所谪官,落得“万古”留悲。

明写贾衣,暗寓自身迁谪。

颔联写古宅萧条冷落的景色,“秋草”、“寒林”、“人去”、“日斜”,一派黯然气象。

颈联写贾谊见疏,当年凭吊屈子。

隐约联系自己而今赁吊贾谊。

尾联写宅前徘徊,暮色更浓,秋色更深,抒发放逐天涯的哀惋叹喟。

全诗虽是吊古,实在伤今,借怜贾以自怜。

语方含蓄蕴藉,感情哀楚动人。

整体赏析这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

“此”字,点出了“贾谊宅”。

“栖迟”,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

“楚客”,标举贾谊的身份。

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长沙过贾谊宅》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长沙过贾谊宅》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长沙过贾谊宅》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基本解读1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

天宝间登进士第,肃宗时为长洲(今属江苏)尉,摄海盐令,因事下狱,贬为潘州南巴尉(今广东电白)。

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

被诬,贬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马,迁随州刺史,死于任上。

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

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为大历诗风主要代表,与钱起并称钱刘。

善写五律以五言长城自负,宋范希文《对床夜语》说李杜之后,五言当学刘长卿、郎士元。

此诗作于诗人被贬经过长沙之时。

参考答案21、古诗词常常为了照应韵律而颠倒词序、语序,出现一些倒装的现象。

请找出本诗中有倒装现象的一联诗,将其还原为常规语序,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技巧。

(5分)2、请概括本诗抒发的两种感情。

(6分).相关资料3这首诗怀古伤今,表面上写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处处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透着诗人自我的行踪和心迹。

全诗景中寓情,情中见景,寄寓深刻,双关见意。

诗人在南巴时有诗《新年作》,与此诗意正相近: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关于贾谊其人其事,请参见《贾生》的相关介绍和分析。

课后习题4①极沉挚以澹缓出之,结乃深悲而反咎之也。

读此诗须得其言外自伤意,苟非迁客,何以低回如此?(清乔亿《大历诗略》,清乾隆三十七年刻本)②一是久谪似贾谊,二是伤心感贾谊,三是乘秋寻贾谊,四是空林无贾谊。

人去后,轻轻缩却数百年;日斜时,茫茫据此一顷刻也。

(清金圣叹《金圣叹选批唐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③谊之迁谪,本因被谗,今云何事而来,含情不尽。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长沙过贾谊宅》5这首诗写诗人经过长沙贾谊旧宅时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

(主旨)九年级语文上册《长沙过贾谊宅》优秀教案6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字词。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长沙过贾谊宅 赏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长沙过贾谊宅 赏析

长沙过贾谊宅赏析刘长卿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

天宝间登进士第,肃宗时为长洲(今属江苏)尉,摄海盐令,因事下狱,贬为潘州南巴尉(今广东电白)。

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

被诬,贬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马,迁随州刺史,死于任上。

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

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为大历诗风主要代表,与钱起并称“钱刘”。

善写五律以“五言长城”自负,宋范希文《对床夜语》说“李杜之后,五言当学刘长卿、郎士元”。

此诗作于诗人被贬经过长沙之时。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诗人经过长沙贾谊旧宅时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

(主旨)如鸟儿那样敛翅歇息。

这里比喻贾谊惊惶不安、佗傺[佗傺:tuóchì失意]失意的谪宦生涯。

三年谪宦生涯,换来的只是“万古”留悲,多么凄楚沉重的遭遇!以一“悲”字,定下全篇忧郁凄怆的基调,切合贾谊的一生,更能让人联想到刘长卿自己贬谪的悲苦命运。

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

“秋草”、“寒林”、“人去”、“日斜”,均是令人伤感的意象,渲染了贾谊宅的环境凄清。

如此凄清的环境,诗人还要去“独寻”,正是诗人与贾谊有共同悲苦命运而引发的共鸣。

“寒林”和“日斜”,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处境。

“空见”,感慨如贾谊这样治国贤才已再不可见,表达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怅惘心情。

这两句还化用了贾谊《鵩[fú]鸟赋》中的句子:“庚子日斜兮,鵩集余舍”、“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

贾谊在长沙时,看到古人认为不祥的鵩鸟,深感自己之不幸。

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chuǎn差错]的命运。

“有道”的中兴之主汉文帝尚不能重用才华横溢的贾谊,那么,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又怎能重用诗人自己呢?诗人被一贬再贬,沉沦落魂看起来也就是必然的了。

这里一语双关,将暗讽的笔触对准当今皇上,巧妙含蓄。

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长沙过贾谊宅》课件(共22张PPT)

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长沙过贾谊宅》课件(共22张PPT)

二、咏史诗:
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 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 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 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寄寓个 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 衰的兴替之感。
三、咏史诗的类别
一、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 慨或有所感悟而作,直接写作者的思考、态度, 不一定要写景,不表现现在的时空场景。长于 议论精辟。 如:(《题乌江亭》)
诗词
临古迹
长沙过贾 长沙贾谊宅 谊宅
思古人 想史事
贾谊
忆其事 论史事
抒己怀
四、再赏《长沙过贾谊宅》
思考1:诗人来到贾谊故居回忆了贾谊的什么事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
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 用,抑郁而死。 “栖迟”,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 贾谊的侘傺失意。 鉴赏关键点小结: 2、弄清相关史实——贾谊被贬
5、分析艺术手法——体悟诗人感情
诗词
临古迹 思古人 忆其事
抒己怀
想史事 论史事
长沙过贾 长沙贾谊 贾谊 贾谊被 慨叹贾谊,感伤自我、
谊宅

贬 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七、学以致用: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参考答案:
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先是想到了苏武 “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 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难以言状 的情感,尽写入“消魂”二字。 颔联继而追思 苏武当年,用工整的句子绘成了两幅画面:一是 望雁思归图,二是荒塞牧归图,概写了苏武幽禁 在异域的漫长岁月。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 台已非,人亦早已衰老。 尾联遥想苏武归来后 哭悼武帝。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 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 的怅惘之情。

部编版 语文 九年级 上 课外古诗词《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 诗词解读赏析

部编版 语文 九年级 上  课外古诗词《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 诗词解读赏析

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朝代】唐译文对照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长沙过贾谊宅》课件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长沙过贾谊宅》课件

了怀古咏叹的主题。
A.“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的意思是贾谊被贬长沙 ,居此虽只三年;千秋万代,给楚客留下伤悲。因此“首联叙述 诗人在长沙谪居三年”错误,是“贾谊在长沙谪居三年”。故选
川火灯下灭处谈湖过垂胧首

字文房,汉夜 族似,熟宣城冰 (光今寄属安世 徽中 )指人微,唐间 代杏诗人。
空已悉冷阴
间月尖敛洒雨

后 监 官
迁居洛阳中 ,熄唐记玄宗的 天宝年

忆空
察御史,萤 苏州长洲气 县尉,
,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
间酒 进水 士。肃 代色清 宗光潋 大历中 ,浅 又滟 被诬再
宗下 至西德中官
笑 谈
映 湖
掠 过
低 垂
朦 胧
回 首
B.颔联即景生情,夜由似斜阳熟衰冰草、光寒寄林空世寂而中 生指惆怅微 伤间感之杏 情,为 下C”D..文烘颈 全感托联 诗慨贾以 综作谊合“铺的运汉垫痴用文。心叙有空中流萤。述道已熄、”描反悉记忆写衬冷的空气、贾抒谊阴情被等贬表的间酒色清浅达凄方凉月水光潋滟 式处尖,境溯,敛 古以洒下阴影一片思“今湘雨西湖边 ,水深无化情
脱而不可得的苦闷的诗诗句是: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随堂练习
古典文学
2.下列对这首诗的怀理解风和檐分析琉,流不正琴确的把 一素项是风 (眉 )纸 千
A.首联叙述诗人在念长动沙谪下居璃三年星,而音 今盏一切衣 已声风逝眼 云伞散,古 只留下
万古不变的悲伤。忘川
烛 火
花 灯
月 下
消 灭
何 处
➢ 有社意会设现问实, 的中流萤自 不怜 满熄 自 。记忆叹的空气,抒发被酒色清浅贬的水光潋滟 悲愤,以下阴影一片 及西湖边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唐)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这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

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

刘长卿“刚而犯上,而遭迁谪”(高仲武《中兴间气集》)。

第一次迁谪在唐肃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县尉;
第二次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浙江建德)司马。

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1、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1、颔联两句中的“独”“空”二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独,独自,在萧条冷落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表现作者对贾谊的景仰向慕之情和难掩的孤独落寞。

空,形象地写出了物是人非的黯然气氛,表现了诗人感伤斯人已去的痛苦、怅惘之情。

两字共同创造出了悲凉感伤的意境氛围。

1、颔联渲染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2分)
诗人独自寻觅在斜阳之下的荒草寒林间,四野无人,渲染出一片萧条冷落、荒寒孤寂的日暮秋景图。

2、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达了对贾谊的同情,对汉文帝的指责,对自身际遇的慨叹,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

3.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D )(3分)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4.本诗与课本上左思《咏史》比较,任选一角度,简要赏析两诗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4分都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刘诗借贾谊屈原的被贬暗示自己的遭遇;左诗借西汉旧事,表达了对西晋门阀制度的不满。

本诗①借景抒情(赏析颔联)②拟人、反问(赏析颈链、尾联)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等)。

左诗①比喻:用“松”“苗”比喻有才华的寒门子弟与平庸的世家子弟;②对比:两种人不同身份和不同命运的对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