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见证诊断标准(下)

合集下载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外科)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外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五、中医外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3)2疖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3)3痰毒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3)4有头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5颜面疔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5)6手部疔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6)7红丝疔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7)8烂疔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8)9发颐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8)10丹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9)11流注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0)12瘿瘤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1)13肉瘿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2)14瘰疬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2)15乳痈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

疗效评定 (13)16乳痨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4)17乳疠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5)18乳岩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5)19乳癖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6)20粉刺性乳痛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7)21乳衄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8)22乳核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9)23肠痈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9)24水疝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0)25子痈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致评定 (21)26子痰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2)27精癃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3)28精浊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4)29臁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5)30褥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5)31附骨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6)32流痰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7)33脱疽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8)34青蛇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9)35股肿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0)36水火烫伤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1)37冻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2)38毒蛇咬伤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33)39破伤风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4)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外科38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一、本文概述《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一部汇集中医临床各科病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的大型工具书。

本书旨在统一和规范中医临床工作中的病证诊断与疗效评定,以提高中医治疗的效果和可评估性。

该书系统地梳理了中医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部分疑难病症的诊断标准,包括病名、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依据等方面,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了明确的诊断指导。

本书还详细规定了各类病证的疗效评定标准,包括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等级别,为中医临床科研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量化评估的依据。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编写紧密结合中医临床实际,充分反映了中医临床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权威性。

本书将成为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科研工作者以及中医药院校师生的必备工具书,对于推动中医临床规范化、标准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医病证诊断概述中医病证诊断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环节,它涉及对疾病表象的深入理解和精准把握。

中医诊断强调从整体观念出发,以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为基本方法,全面收集和分析病人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从而作出病性、病位、病因、病机等诊断。

在中医病证诊断中,病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和状态,而证则是对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或某种类型的病理状态所作的概括。

中医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对疾病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指导临床的治疗和用药。

中医病证诊断的特点在于其整体性和动态性。

整体性体现在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上,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经络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动态性则体现在中医对疾病发展变化的认识上,认为疾病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需要动态地观察和调整治疗方案。

中医病证诊断还注重个体化治疗原则。

每个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疾病的发展和预后,因此中医在诊断时会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为每个病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病证诊断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石,它要求医生具备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便能够准确判断病情、制定合理治疗方案,从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症候评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症候评分

中医症候评分是中医疾病诊断及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

根据中医理论和疾病特点,采用中医症候评分的方法能够更全面、系统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和病程,有利于辨证施治,提高疗效。

以下将就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医症候评分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传统中医病证诊断标准传统中医对于病证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脉象、舌象和四诊质地等,采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进行辨证施治。

依据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病证诊断标准体系。

2. 现代中医病证诊断标准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中西医结合的趋势,现代中医病证诊断标准已经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更新。

如结合体温、血压、心电图等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对中医病证进行诊断,使诊断更加科学化、客观化。

3. 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重要性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中医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疗效的评价。

科学合理的疾病诊断标准可以帮助医生明确病情,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提高治疗效果。

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有利于总结经验,改进诊疗方案。

二、中医症候评分1. 什么是中医症候评分中医症候评分是指采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患者病情中的症候进行评分,包括症状的严重程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以辅助医生进行辩证施治和评价疗效的一种方法。

中医症候评分可以客观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于指导临床诊疗极为重要。

2. 中医症候评分的内容中医症候评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症状的描述,包括症状的种类、程度、变化规律等;二是症状的评分,即对不同症状进行评分,并根据不同症状的得分进行综合评分,以反映患者的整体病情变化。

3. 中医症候评分的意义和作用中医症候评分能够客观地反映患者病情的变化和疗效的评价,对于指导临床诊疗和评价疗效非常重要。

通过中医症候评分,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疗效的评价也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促进了临床研究和经验总结。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1-94一、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2.1.1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1.2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2.1.3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2.1.4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2 证候分类2.2.1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2.2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2.3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 疗效评定2.3.1治愈:症状消失。

2.3.2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2.3.3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1 诊断依据3. 1. 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3.1.4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1.5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3.1.6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3.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紧。

3.2.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中医外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外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外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一、疮疡1. 疖:系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细菌性化脓性炎症,炎症局限,可自愈。

2. 痈:多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细菌性化脓性炎症,多个毛囊同时发生,炎症范围较大,不易自愈,常需要切开引流。

3. 疔:致病菌多为金葡菌,好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病损特点为形小如粟,发病急,甚者有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

4. 丹毒:系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袭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所致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好发于下肢及面部,蔓延很快,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

5. 疽:多由毒盛肉腐引起,局部皮肤肿胀,范围较大,难以局限,皮肤紧张光亮,颜色苍白,与正常皮肤分界清楚,全身症状严重。

6. 瘘管:皮肤创口与内脏相通,形成瘘管,常有分泌物排出。

7. 瘿:甲状腺肿大并出现压迫症状者称瘿。

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临床特征。

8. 瘤:体表或皮下的肿块,其性状可随其发生部位不同而各有特征。

9. 岩:相当于西医学的恶性肿瘤。

二、皮肤病1. 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

以皮肤红肿、丘疹、水疱、糜烂、渗出为主要临床表现。

急性期起病急骤,常有对称分布倾向,自觉瘙痒剧烈。

慢性期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2. 带状疱疹:由水痘病毒引起的急性皮肤病。

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泡为特征,常伴明显的神经痛。

新旧水泡沿神经呈带状排列,不超过人体正中线。

3. 荨麻疹:由于皮肤粘膜暂时性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发生的局限性水肿。

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局限性水肿性斑块,突然发生,迅速消退,瘙痒剧烈,愈后不留痕迹。

有急性和慢性两种临床类型。

4. 接触性皮炎:由于接触某种致敏原而引起的过敏反应。

临床表现为红斑、水疱、大疱甚至坏死等皮肤损害症状和瘙痒等主观症状。

致敏原可为小孢子菌属、青霉属、曲霉属的孢子等微生物及酸碱等化学物质。

5. 神经性皮炎: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好发于颈、四肢、腰骶部等部位。

呈苔藓样变和阵发性剧痒为特征。

常用临床诊断标准

常用临床诊断标准

常⽤临床诊断标准常⽤临床诊断标准冠⼼病的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际⼼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性⼼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诊断标准①劳累性⼼绞痛劳动性⼼绞痛的特征是由于运动或其他增加⼼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的短暂胸痛发作,休息或⾆下含服硝酸⽢油后,疼痛常可迅速消失。

劳累性⼼绞痛可分为3类:初发型劳累性⼼绞痛:劳累性⼼绞痛病程在1个⽉以内。

稳定型劳累性⼼绞痛:劳累性⼼绞痛病程稳定1个⽉以上。

恶化型劳累性⼼绞痛:同等程度劳累所诱发的胸痛发作次数、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突然加重。

②⾃发性⼼绞痛⾃发性⼼绞痛的特征是胸痛发作与⼼肌需氧量的增加⽆明显关系。

与劳累性⼼绞痛相⽐,这种疼痛⼀般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且不易为硝酸⽢油缓解。

未见酶变化,⼼电图常出现某些暂时性的S-T段压低或T波改变。

⾃发性⼼绞痛可单独发⽣或与劳累性⼼绞痛合并存在。

⾃发性⼼绞痛患者的疼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有时患者可有持续较长的胸痛发作,类似⼼肌梗死,但没有⼼电图及酶的特征性变化。

某些⾃发性⼼绞痛患者在发作时出现暂时性的S-T段抬⾼,常称为变异型⼼绞痛。

但在⼼肌梗死早期记录到这⼀⼼电图图型时,不能应⽤这⼀名称。

初发型劳累性⼼绞痛、恶化型劳累性⼼绞痛及⾃发性⼼绞痛常统称为“不稳定性⼼绞痛”。

本报告则选⽤这些各⾃特异的名称。

(2)分度、分级诊断标准(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病、⼼绞痛、⼼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1979年9⽉,上海)①劳⼒型⼼绞痛Ⅰ级:较⽇常活动重的体⼒活动引起⼼绞痛,⽇常活动⽆症状,如平地⼩跑,快速或持重物上三楼、上陡坡等引起⼼绞痛。

Ⅱ级:⽇常体⼒活动引起⼼绞痛,⽇常活动稍受限制。

如在正常条件下常速步⾏3~4站(3~4华⾥),上三楼、上坡等引起⼼绞痛。

Ⅲ级:较⽇常活动轻的体⼒活动引起⼼绞痛,⽇常活动明显受限。

如在正常条件下常速步⾏1~2站(1-2华⾥)上⼆楼、⼩坡引起⼼绞痛。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于2012年正式发布。

《标准》旨在规范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评估,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提高中医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

一、概述《标准》是中医药临床实践的指导性文件,内容涵盖了中医病证的诊断和疗效评估,适用于中医门诊、医院和科研机构等中医疗养服务机构。

二、诊断标准《标准》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制定了详细的病证分类和诊断标准。

其中,病证分类按照中医传统理论对病名、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症候等方面进行综合分类。

诊断标准则根据具体的症状表现和体征特点,结合脉象、舌象等辅助信息,进行准确的病证诊断。

《标准》在诊断标准上,对病证的分型、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症候等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和描述。

同时,还对病证的辨别要点、临床表现等进行了详细说明,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科学、规范的诊断依据。

三、疗效评估标准为了评估中医治疗的疗效,提高中医药的可信度和可行性,《标准》制定了疗效评估的标准和方法。

疗效评估标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治愈标准、显效标准、有效标准和无效标准。

其中,治愈标准要求病情彻底消失,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显效标准要求病情明显好转,症状和体征减轻或消失;有效标准要求病情有所好转,症状和体征部分减轻;无效标准要求病情没有好转或者进一步恶化。

疗效评估方法主要依靠临床观察和客观化指标。

临床观察主要包括观察病情变化、症状改善、体征恢复等;客观化指标可以使用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法进行评估。

疗效评估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并进行相应记录。

四、应用和意义《标准》的发布对于规范中医病证诊断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中医临床提供了统一的操作指南,使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更加科学、规范。

同时,《标准》的制定也有助于加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通过建立规范的诊断和疗效评估体系,提升了中医药的可靠性和可信度,增强了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一、前言为了规范中医病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编制原则》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编制要求》,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是中医临床诊疗、科研、教学的重要依据。

二、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常见病证的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等病证。

三、中医病证诊断标准1. 诊断原则:根据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舌脉等情况,做出正确的病证诊断。

2. 诊断方法: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必要时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方法,进行全面诊断。

3. 病证分类:中医病证分为实证、虚证、寒证、热证、湿证、燥证等六类。

四、中医病证疗效评定标准1. 疗效评定原则:以患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表现为依据,结合中医病证的特点,对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定。

2. 疗效评定方法:采用症状积分法、证候积分法、实验室检查法等,对治疗前后的病情变化进行量化评估。

3.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病情轻重、病程长短、治疗难易等因素,将疗效分为治愈、好转、无效三个等级。

- 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 好转:症状、体征明显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 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查无变化,生活质量未提高。

五、实施与监督1. 本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和监督管理,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2. 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应按照本标准进行临床诊疗和疗效评定,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3. 中医药科研、教学单位应结合本标准,开展相关研究,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六、附则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有未尽事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适时修订。

{conten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常见证诊断标准(下)
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
作者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07
刊名: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 OF HUNAN
年,卷(期):2008,28(6)
被引用次数:3次
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Diagnostic Subcommittee of China Assoc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医常见证诊断标准(上)[期刊论文]-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8(5)
2.王静.郝东升.李树仙氯吡格雷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报
2008,5(33)
3.陈芳.李学远.谭安安.夏豪.CHEN Fang.LI Xue-yuan.TAN An-an.XIA Hao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8,11(5)
4.杨岚.祝彼得.彭成.YANG Lan.ZHU Bi-de.PENG Cheng血虚证动物模型的标准化研究初探[期刊论文]-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2006,23(1)
5.高月求.陈建杰.王灵台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侯规律研究思路探讨[会议论文]-2010
6.林福军.奚肇庆.丰广魁.王培东持续性植物状态的中医证侯学研究[期刊论文]-航空航天医药2010,21(3)
7.王玉兴.肖照岑.WANG Yu-xing.XIAO Zhao-chen脏腑证型命名规律初探[期刊论文]-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9(1)
8.徐慧琳.张元春.XU Hui-lin.ZHANG Yuan-chun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29(6)
9.夏豪.胡波.江洪.许家俐.曲哲.蒋学俊.XIA Hao.HU Bo.JIANG Hong.XU Jali.QU Zhe.JIANG Xuejun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对活动平板运动试验ST段抬高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期刊论文]-心肺血管病杂志2008,27(1)
10.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中检测心肌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意义\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加强化抗血小板治疗61例分析[期刊论文]-上海医学2007,30(z1)
1.刘强.徐智.毛威中西医结合治疗非瓣膜性房颤疗效观察[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 2011(9)
2.张玉立.谢伟.薛晓鸥妊娠期糖尿病的证素辨证初探[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1)
3.刘志刚.黄煌.柴程芝证候诊断标准研究应当回归中医临床本质[期刊论文]-中医杂志 2011(13)
本文链接:/Periodical_hnzyxyxb200806001.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