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精髓 中医内科学】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 气血津液病证

中医内科学 气血津液病证

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第一节郁证郁证: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烟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广义: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的郁在内狭义:单只情志不舒为病因的郁【病因】①情志失调②体质因素【病机】病位:肝,可涉及心、脾、肾病性:初多实,后虚或虚实夹杂病机:七情所伤、情志不遂,或郁怒伤肝、导致肝气郁结而为病,肝喜条达主疏泄,长期肝郁不解,情志不畅,肝失疏泄,可引起五脏气血失调【诊断要点】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中青年女性,情志内伤病史【辨证要点】①辨明受病脏腑与六郁②辨明症候虚实【治疗原则】理气疏肝,调畅气机,移情易性第二节 血症血症:凡血液不寻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吐血》著名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 《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治血四法【病因】①感受外邪②情志过极③饮食不节④劳欲体虚⑤久病之后【病机】各种原因共同病机:火热熏灼、破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诊断依据】出血①鼻衄②齿衄③咳血④吐血⑤便血⑥尿血⑦紫斑 【病症鉴别】 鼻衄咳血吐血尿血尿血与血淋 尿血与石淋血症主要类型【辩证要点】①辨病证不同②变脏腑病变之异③辨证候之虚实【治疗原则】治火、治气、治血【分证论治】尿血紫斑第三节痰饮痰饮: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金匮要略》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用温药和之《仁斋直指方》外饮治脾,内饮治肾【病因】①外感寒湿②饮食不当③劳欲体虚【病机】病位:肺、脾、肾主要病机:三焦气化失宣。

三焦失通失宣,阳虚水液不运,必致水饮停积为患病性:总属阳虚阴盛,疏化失调,阴虚致实,水饮停积为患【诊断依据】【治疗原则】温化,以温药和之。

治标之法:发汗、利尿、攻逐;治本之法:健脾、温肾【分证论治】悬饮溢饮第四节消渴消渴:以三多一少,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内经》记载“消瘅、肺消、膈消、消中”《金匮要略》最早提出治疗方药,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证治准绳消瘅》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为下消(经谓肾消)【病因】①禀赋不足②饮食失节③情志失调④劳欲过度【病机】病位:肺、胃、肾(关键)病性: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互为因果)病机:伤及阴气导致气阴两虚,气虚及阳最终导致阴阳两虚、肾阳虚衰【诊断依据】三多一少,尿甜味,并发症: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盲、疮痈,遗传性【病证鉴别】【辨证要点】①辨病位(上(肺燥)、中(胃热)、下(肾虚)消)②辨标本(阴虚为主、燥热为标→阴阳俱虚)③辨本病与并发症(痈疽、眼疾、心脑病)【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气血津液病证的主要证候,及特征是什么?

气血津液病证的主要证候,及特征是什么?

气血津液病证的主要证候,及特征是什么?气与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脏腑的生理现象、病理变化,均以气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

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也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

津液代谢失常多继发于脏腑病变,而它又会反过来加重脏腑病变,使病情进一步发展。

气血津液的运行失常或生成不足,是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病机,而其主要的证候有如下几种。

气虚1、主要脉症精神萎顿,倦怠,四肢乏力,眩晕,白汗,易于感冒,面白,舌质淡,脉虚无力。

2、证候特征本证表现为一系列元气耗损,脏腑机能减退的症状。

随发病脏腑的不同,症状侧重点有所差异。

气郁1、主要脉症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胀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2、证候特征本证的轻重程度,常与情志舒畅与否有较密切的关系。

本证与气滞的区别是:气郁由精神因素所致,以肝为主要病及之脏;引起气滞的原因很多,病及的脏腑也多,肺、肝、脾、胃等脏腑均可能发生气滞。

气滞1、主要脉症病变脏腑或相应部位出现胀满、疼痛,苔薄腻,脉弦。

2、证候特征气滞以胀满、疼痛为主要症状,其疼痛多为胀痛而非刺痛。

气逆1、主要脉症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甚则昏厥,或有咯血、吐血。

2、证候特征气逆与气滞的区别在于:气滞是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甚或阻滞;气逆是气机的升降失常而气逆于上,易发生于肺、胃、肝。

在本病证中,主要为肝的气逆。

血虚1、主要脉症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失眠健忘,心悸怔忡,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

2、证候特征本证表现一系列血虚失养、脏腑机能减退的症状。

其与气虚的主要区别在于,本证面色萎黄不华、唇舌色淡等营血亏虚的表现突出,且常有失血过多的原因存在。

血瘀1、主要脉症病变部位疼痛,痛有定处,或有肿块,或致发热,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弦。

2、证候特征血瘀以疼痛为最常见的症状,其痛以痛处固定,多为刺痛,久痛不愈,反复发作为特征。

(PPT)-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

(PPT)-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
搏异常,或快或慢,忽跳忽止,持续或阵发性发作
兼证: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
等中老年者还可见心胸疼痛,甚则喘促肢冷汗出,或 晕厥
诱因:情志刺激、劳倦过度、饮食饥饱等
脉象:数、促、结代、缓、沉、迟等
病证鉴别 1、与怔忡相鉴别 2、与奔豚相鉴别 3、与卑惵相鉴别
1、惊悸与怔忡
病证鉴别
病因
外因 内因
感受外邪 药食不当 七情所伤 体虚劳倦
心悸
病机示意图
风寒湿热邪 外感
温热疫毒之邪 药食不当 蕴湿生热
药过量或毒剧 气郁化火生痰 七情所伤 心虚胆怯
心血暗耗 先天禀赋不足 体虚劳倦
劳倦内伤
邪扰心神
心神不安
心悸
心神失养
小结
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邪扰心神,心神不安 病位——主在心,与肺肝脾肾有关
沿革
张仲景
—心悸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 有“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惊悸”等病名。
—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 —提出基本治则,以“炙甘草汤”治疗“心动悸, 脉结代”。 《伤寒明理论》 —提出心悸病因为气虚、痰饮两端。
《丹溪心法》
—提出心悸发病应责之虚与痰。
沿革
《济生方》
—首先提出怔忡的病名。
四.辨证论治(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ased on an overall
analysis of signs and symptoms)
(一)辨证要点(Points of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二)治疗原则(Principle of treatment) (三)分证论治(Differentiation for syndrome classification)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必考考点气血津液病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必考考点气血津液病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必考考点:气血津液病证
1郁证
肝气郁结

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柴胡疏肝散
气郁化火

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丹梔逍遥散
痰气郁结

行气凯郁,化痰散结
半夏厚朴汤
心神失养

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甘麦大枣汤
心脾两虚

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归脾汤
心肾阴虚

滋养心肾
天王补心丹&六味地黄丸
2血证
畀衄
热邪犯肺


益气健脾,生津止

七味白术散
下消
肾阴亏虚

滋阴固肾
六味地黄丸
阴阳两虚

滋阴温阳,补肾固

金匮肾气丸
5癌病
脑瘤
痰瘀阻窍

息风化痰,祛瘀通

通窍活血汤
风毒上扰

平肝潜阳,清热解

天麻钩藤饮&黄连解毒汤
阴虚风动
滋阴潜阳息风
大定风珠

肺癌
瘀阻肺络

行气活血,散瘀消

血府逐瘀汤
痰湿阻肺

健脾燥湿,行气化

二陈汤&舌蒌薤白半夏汤

知柏地黄丸
脾不统血

补中健脾,益气摄

归脾汤
肾气不固

补益肾气,固涩止

无比山药丸
紫斑
血热妄行

清热解毒,凉血止

十灰散
阴盛火旺

滋阴降火,宁络止

茜根散
气不摄血

第六章 2气血津液辩证

第六章 2气血津液辩证
临床表现:
肺——咳喘,咳痰,胸闷,喉中痰鸣; 胃脘——脘痞不舒,纳呆恶心,呕吐痰涎,头晕目眩; 神窍——神昏癫狂; 躯体——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颈部——瘰疬瘿瘤,痰核乳癖,喉中异物感,舌苔白腻
或黄腻,脉滑。
治法方药:化痰——二陈汤
3. 饮证
概念:指水饮质地清稀,停滞于胃肠、胁下、
治法方药:清热凉血——犀角地黄汤
(四)血寒证
概念:指寒邪客于血脉,凝滞气机,血行不畅
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肢体或少腹等患处冷痛拘急,得温则减,遇寒
加重,皮肤紫暗、发凉;
或月经后期,经色紫暗夹有血块,或痛经、闭
经;
畏寒,面唇青紫,舌淡紫,脉沉迟或涩。
治法方药:温经活血——温经汤
三、气血同病辨证
(三)气滞证
概念:指人体脏腑经络组织气机阻滞,运行不
畅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胸胁、脘腹或病变部位胀闷、胀痛
、窜痛。
症状时轻时重,走窜不定,按之无形,随嗳气
、矢气、太息而减轻,或随情绪的忧思恼怒与 喜悦而加重或减轻,脉象多弦。
治法方药:行气——金铃子散、五磨饮子
(四)气逆证
概念:指人体气机升降失常,气上逆而不顺降
第六章 辩证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主讲:吴平
教学目标:
熟悉:气、血、津液病的各种证型及临
床表现
了解:各证型的治法、方剂
难点:气血同病
概念:
气血津液辨证是运用藏象学说中有关气血 津液的理论,对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 综合,以辨别气血津液失调所致病证的辨 证方法。
一、气病辨证
(一)气虚证 概念:由于元气不足,或气的功能减退所致脏
短,倦怠乏力,面白无华,舌淡,脉虚弱。

中医-气血津液

中医-气血津液

下篇各论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1.痰瘀阻窍证头晕头痛,项强,目眩,视物不清,呕吐,失眠健忘,肢体麻木,面唇暗红或紫暗,舌质紫暗或瘀点或有瘀斑,脉涩。

证机概要:痰瘀互结,蔽阻清窍。

治法:熄风化痰,祛瘀通窍。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

本方有活血通窍的功效,适用于瘀血阻窍证。

常用药:石菖蒲芳香开窍;桃仁、红花、川芎、赤芍、三七活血化瘀;白芥子、胆南星呕吐者,加竹茹、姜半夏和胃止呕;失眠者,加酸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

2.风毒上扰证头痛头晕,耳呜目眩,视物不清,呕吐,面红目赤,失眠健忘,肢体麻木,咽千干燥,重则抽搐,震颤,或偏瘫,或角弓反张,或神昏谵语,项强,舌质红或红绛,证机概要:阳亢化风,热毒内炽,上仇清药。

治法:平肝潜阳,清热解毒。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前方清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适用于肝阳偏亢者;后方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适用于火热邪毒炽盛之病证。

常用药: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山栀,黄芩,黄连,黄柏泻火解毒;牛膝引血下行;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茯神安神定志。

阳亢风动之势较著者,加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重镇潜阳,镇熄肝风;大便干燥者,加番泻叶、火麻仁,通腑泻热。

3.阴虚风动证头痛头晕,神疲乏力,虚烦不宁,肢体麻木,语言謇涩,颈项强直,手足蠕动或震颤,口眼歪斜,偏瘫,口干,小便短赤,大便干,舌质红,苔薄,脉弦细或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亏,虚风内动。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

代表方:大定风珠加减。

本方具有滋液填阴,育阴潜阳熄风的功能,适用于脑瘤阴虚风动者。

常用药:阿胶、熟地、白芍滋养肝肾之阴;龟板、鳖甲、牡蛎育阴潜阳熄风;钩藤、僵蚕熄风止痉。

虚热之象著者,加青蒿,白薇清退虚热;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润肠通便。

?中医内科学)肺癌1.瘀阻肺络证咳嗽不畅,胸闷气憋,胸痛有定处,如锥如刺,或痰血暗红,口唇紫暗,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苔薄,脉细弦或细涩。

证机概要:气滞血瘀,痹阻于肺。

治法:行气活血,散瘀消结。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气血津液病症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气血津液病症

第六单元气血津液病证有B证要点一郁证的概念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要点二郁证的病因病机(一)病因1•情志失调2.体质因素(二)病机基本病机一一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病位一一肝,涉及心、脾、肾。

病理性质——虚实两端。

要点三郁证的诊断与类证鉴别------- 诊断依据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

无其他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要点三腹痛的诊断与类证鉴别一一类证鉴别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

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吸烟饮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2.郁证梅核气与噎膈两者皆有咽中有物梗塞感觉。

梅核气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但无吞咽困难。

噎膈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与情绪波动无关,吞咽困难的程度日渐加重,做食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3.郁证脏躁与癫证两者均与五志过极,七情内伤有关,临床表现都有心神失常症状。

脏躁多发于青中年妇女,主要表现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宁,易激惹,易怒善哭,时作欠伸等,具有自知自控能力。

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在不发作时可如常人。

癫证则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病程迁延,主要表现为精神错乱,缺乏自知自控能力, 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

中医“气血津液病证”概述

中医“气血津液病证”概述

中医“气血津液病证”概述一、气血津液病证的生理病理表现1.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五脏六腑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精微物质。

《素问·调经论》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此处的“血”包含了津液的概念。

气、血、津、液遍布全身,无处不到。

气、血、津、液之间在生理上关系密切,病理上相互影响。

2.气和血既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难经·二十二难》概括了气与血的生理功能:“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石室秘录·论气血》云:“气生血,而血无奔铁之忧;血生气,而气无轻躁之害。

此气血之两相须而相得也。

”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对维持人体生理活动至为重要,诸如脏腑之濡润、肌肤之润泽、关节之滑利、骨髓之充盈,无不与津液的润滋养有关。

3.津液代谢失常多继发于脏腑病变,而由津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可加重脏腑病变,使病情进一步发展。

外感或内伤等致病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出现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输布失度、生成不足或亏损过度,是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病机。

二、气血津液病证与他脏关系五脏六腑病证均与气血津液失常有关。

气机郁滞引起的郁证,血溢脉外引起的血证,水液停聚引起的痰饮,津液输布失常引起的消渴,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引起的汗证,气血阴阳失衡引起的内伤发热,气机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的厥证,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引起的虚劳,气虚痰湿偏盛引起的肥胖,以及正虚邪结,气、血、痰、湿、毒蕴结引起的癌病等。

临床应将气血津液病证与他系病证互参,审证求机,详辨主次,灵活运用。

三、气血津液病证的辨治气血津液病证的辨证当分清虚实。

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者多属实证,当以通导疏利为原则;气血津液亏虚耗损者多属虚证,当以滋补助益为原则。

本章病证繁多,病机复杂,临床治疗需注意疾病虚实之间的转化,根据疾病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
一、填空题:
1.————、————、————等,为郁病的各种证型所共有,是郁病的证候特征。

2.郁病病情的反复常与———密切相关。

本病多发于————.
3.脏躁证宜采用————、————的治法。

4.《血证论》提出的————、————、————、————的治血四法,为通治血证之大纲。

5.对鼻衄的治疗,除内服汤药外,鼻衄当时,应结合————治疗,以期及时止血。

6.鼻衄多由火热迫血行所致,其中以————、————、————为常见。

7.便血属脾胃虚寒者其治疗首选方为——————。

8.便血患者根据病情,在饮食上可选用————、————或————饮食。

9.尿血属下焦热盛者,其治疗主方为——————。

10.各种血证均应酌情选用————、————、或————的药物。

11.紫斑好多发于————尤以————为甚,常反复发作。

12.汗证是由于————、————,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13.自汗表现为————时时汗出,————则益甚。

常伴有————的症状。

14.————、————为消渴病的治疗大法。

15.消渴病除药物治疗外,注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6.判断消渴病情轻重的重要标志,在于————和————的程度。

17.临床上通常把以————为主————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

18.消渴多伴有————的病变,故在各种证型中,均可酌加————的方药。

19.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为————失调————亏虚。

20.内伤发热临床多表现为————,但有时也可是————。

21.湿郁发热的最佳治疗选方为————。

22.积聚发病的内在原因在于————。

1
23.积聚的形成及演变,均与————密切相关。

24.积聚的发生主要关系到——————、——————两脏:—————、————、————是形成积聚的主要病理变化。

25.厥证在临床以突发一时性的————为证候特征。

26.厥证在临床上尤其以————为明显诱因而发作者较多见。

27.厥证的病机主要是气机突然————、————、————失常。

二、单项选择题
1.郁证形成常以何者为先( )
A.热郁
B.血郁
C.痰郁
D.气郁
2.郁证的发生,主要累及脏腑为()
A.肝、脾、肾
B.肝、脾、心
C.肝、心、肾
D.肝、肺、心
3.患者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胸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治宜()
A.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B.活血理气解郁
C.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D.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4.痰气郁结型郁病的主证,下列何者是错误的()
A.咽中不适
B.如物梗塞
C.吞咽困难
D.咯之不出
5.下列哪出血无使用归脾汤的证型()
A.紫斑
B.尿血
C.便血
D.咳血
6.咳血与吐血的鉴别点下列何项是错误的()
A.咳血是血由肺来,吐血是血由胃而来
B.咳血之血色紫暗,吐血之血色鲜红
C.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闷,喉痒等症,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
D.咳血之后大便一般不呈黑色,吐血之后大便多呈黑色
7.鼻燥衄血,口干咽燥,或兼有身热、咳嗽痰少等症,舌质红,苔薄,脉滑。

属何型鼻衄()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