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基本功一】细说网络传输

合集下载

网络基本功:细说网络传输

网络基本功:细说网络传输

网络基本功(一):细说网络传输常言道:欲练神功,必先练好基本功。

之前做了一个关于IP路由,默认网关和掩码的问答贴,做完这个帖子觉得如果对网络知识点做一个系统的阐述,应该会很有帮助。

本系列文章着重于讲解网络管理实际应用中常常涉及的重要知识点,尽量以实用为主。

准备写的几个章节暂时有(可能会有增减):∙网络传输∙交换机∙IP地址∙VLAN∙Trunk∙链路聚合∙静态路由∙动态路由∙集群∙常用诊断工具:ping∙常用诊断工具:netstat∙常用诊断工具:tcpdump更多信息首先来看一个例子:示例:网络服务器向客户端传送数据的过程:在详细阐述网络传输过程之前,先来看一个最常见的例子,下图显示了一个网络服务器向客户端传送数据的完整过程:1.需要传送的数据是网络服务器的HTML页面。

2.应用协议HTTP报文头添加到HTML数据之前。

报文头信息包括:服务器所使用的HTTP 版本,以及表明它包含发给网络客户端信息的状态编码。

3.HTTP应用层协议将HTML格式的网页数据发送给传输层。

TCP传输层用于管理网络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的会话。

4.IP信息添加到TCP信息之前。

IP指定适当的源和目的IP地址。

这些信息就构成了IP报文。

5.以太网协议添加到IP报文的两端之后,就形成了数据链路帧。

上述帧发送至通向网络客户端的路径上的最近一个路由器。

路由器移除以太网信息,观察IP报文,判定最佳路径,将报文插入一个新的帧,并发送至目标路径上下一个相邻路由器。

每一个路由器在转发之前都移除并添加新的数据链路层信息。

6.数据通过互联网络传输,互联网络包含媒介和中间设备。

7.客户端接收到包含数据的数据链路帧,处理各层协议头,之后以添加时相反的顺序移除协议头。

首先处理并移除以太网信息,之后是IP协议信息,接下来TCP信息,最后是HTTP 信息。

8.之后,将网页信息传递给客户端网页浏览器软件。

数据封装:消息要在网络中传输,必须对它进行编码,以特定的格式进行封装,同时需要适当地封装以足够的控制和地址信息,以使它能够从发送方移动到接收方。

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传输与路由

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传输与路由

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传输与路由计算机网络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各种类型的数据传输和路由功能。

本文将重点介绍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和路由,并探讨其原理和应用。

一、数据传输的基本原理数据传输是计算机网络的核心功能之一,它指的是将数据从源节点传输到目标节点的过程。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涉及到数据的分组、封装、转发等一系列操作。

1. 数据的分组在计算机网络中,数据被分成小块的数据包进行传输。

这些数据包通常包含有用的信息和控制信息,以帮助网络中的设备进行正确的处理和传输。

2. 数据的封装数据的封装指的是将数据包加上一层协议头和一层协议尾,以便于不同设备之间的相互识别和交流。

协议头包含了数据传输的目的地址、源地址等信息,而协议尾则包括了校验和等控制信息。

3. 数据的转发数据的转发是指根据数据包的目的地址,将其从源节点转发到目标节点的过程。

在计算机网络中,路由器是负责数据转发的关键设备,它根据路由表中存储的信息,选择合适的路径将数据转发到下一跳。

二、数据传输的协议为了实现数据的传输,计算机网络中使用了多种协议,其中最为常见的是TCP/IP协议。

TCP/IP协议是一组用于互联网通信的协议,它包含了四层结构: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物理层。

1. 应用层应用层协议负责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如HTTP、FTP、SMTP等。

它们定义了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交换格式和传输规则。

2. 传输层传输层协议负责端到端的数据传输,如TCP和UDP。

TCP可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确保数据包按照发送顺序进行传送,而UDP则是一种无连接的传输协议,适合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

3. 网络层网络层协议负责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如IP协议。

IP协议通过将数据包从源节点传输到目标节点,实现了跨网络的数据传输。

4. 物理层物理层协议负责数据的物理传输,如以太网协议。

它定义了数据在物理媒介上的传输规范,如传输速率、电信号形式等。

三、路由的原理和算法路由是计算机网络中实现数据传输的关键环节,它涉及到网络中设备之间寻找最佳路径的过程。

网络数据传输管理技术的网络连接与传输(Ⅰ)

网络数据传输管理技术的网络连接与传输(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数据传输管理技术也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连接与传输是网络数据传输管理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涉及到了电信网络、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多个领域的技术和应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网络连接与传输的基本原理、技术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网络连接与传输的基本原理。

在互联网中,数据的传输是通过网络连接实现的。

网络连接是指计算机或者其他设备通过网络互相连接起来,以便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

而数据的传输则是指数据在网络中的传递过程,它涉及到了数据的封装、编码、传输、解码等一系列技术和过程。

在数据的传输过程中,网络连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数据传输的速度、稳定性和安全性。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网络连接与传输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连接与传输技术也在不断地向着更快、更稳定、更安全的方向发展。

例如,近年来,随着5G技术的商用推广,网络连接的速度和带宽得到了大幅提升,数据传输的效率和体验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网络连接与传输技术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升级,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数据传输需求。

除了技术的发展趋势之外,我们还需要关注网络连接与传输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大,网络连接与传输技术将会朝着更加智能化、自适应化、安全可靠的方向发展。

例如,未来的网络连接技术可能会更加注重对移动设备的支持,以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同时,网络连接与传输技术也将更加注重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以应对日益增多的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

此外,随着5G、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网络连接与传输技术也将更加注重对多样化、高质量、低时延的数据传输需求的满足。

总的来说,网络连接与传输是网络数据传输管理技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不仅涉及到了网络连接的基本原理与技术,还涉及到了网络连接与传输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传输与路由

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传输与路由

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传输与路由计算机网络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工具。

在网络中,数据传输和路由是核心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和路由,并分点列出步骤。

1. 数据传输的概念数据传输是指将信息从一台计算机发送到另一台计算机的过程。

在计算机网络中,数据传输通常分为两个阶段:发送端发送数据和接收端接收数据。

数据传输的过程需要借助网络协议来进行控制和管理。

2. 数据传输的步骤(1)发送方划分数据: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发送方将要传输的数据划分为较小的单元,称为数据包或数据帧。

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传输和控制。

(2)数据封装:发送方通过添加一些附加信息来封装数据包或数据帧。

例如,添加源和目的地址、校验和等信息。

这些附加信息也可以帮助接收方进行数据验证和错误处理。

(3)传输控制:发送方需要根据目的地址选择一条合适的路径将数据传输至接收方。

在传输过程中,发送方需要进行传输控制,如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以保证数据可靠地传输。

(4)数据传输:在传输过程中,发送方将数据包或数据帧通过网络传输至接收方。

数据传输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进行。

(5)数据接收:接收方接收到数据包或数据帧后,进行解封装,提取出真正的数据。

接收方还会进行数据验证,比如校验和计算,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3. 路由的概念路由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中确定数据传输路径的过程。

在大型网络中,数据包需要经过多个路由器进行传输,路由器会根据一定的算法来选择合适的路径。

4. 路由的步骤(1)路由表的建立:在路由过程中,每个路由器都会建立一个路由表,记录各个目的地址与对应的下一跳(下一个路由器)之间的关系。

路由表可以手动配置,也可以通过一些路由协议自动学习和更新。

(2)数据包传输:当发送方的数据包到达一个路由器时,路由器会根据自己的路由表来选择下一跳,并将数据包传输给下一个路由器。

这个过程会一直重复,直到数据包到达目的地。

(3)路由选择策略:路由器在选择下一跳时,会考虑多种因素,如路径长度、带宽、拥塞状况等。

传输网络基础培训讲义

传输网络基础培训讲义

传输网络基础培训讲义一、传输网络的基本概念1. 传输网络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中负责数据传输和路由的一种网络系统。

它是连接各种网络设备和网络用户之间的桥梁,通过传输数据包来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交换。

2. 传输网络主要包括传输介质、传输设备和传输协议等组成部分。

传输介质包括有线传输介质和无线传输介质;传输设备包括网卡、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等;传输协议包括TCP/IP协议、UDP协议、FTP协议、HTTP协议等。

3. 传输网络的作用是将数据从发送端传输到接收端,并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和路由。

通过传输网络,用户可以实现网上冲浪、文件下载、视频观看等各种网络应用。

二、传输网络的传输介质1. 有线传输介质是指使用导线、光纤等有线材料来传输数据的方式。

其中,最常用的有线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

有线传输介质的优点是传输速度快、传输距离远,适用于各种网络环境。

2. 无线传输介质是指使用无线电波、红外线等无线信号来传输数据的方式。

其中,最常用的无线传输介质包括Wi-Fi、蓝牙、红外线等。

无线传输介质的优点是便捷、灵活,适用于移动设备和无线网络环境。

三、传输网络的传输设备1. 网卡是传输网络中用于连接计算机和传输介质的设备,主要负责将计算机产生的数据转换成适合传输介质传输的信号,并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成计算机可识别的数据。

2. 集线器是传输网络中用于连接多台计算机的设备,主要负责将接收到的数据包广播到所有连接的计算机上,适用于小型局域网内的数据传输。

3. 交换机是传输网络中用于连接多台计算机的设备,主要负责在连接的计算机之间建立直接的数据通道,提高数据传输效率,适用于大型局域网和企业网络。

4. 路由器是传输网络中用于连接不同网络和进行数据路由的设备,主要负责根据目的地址将数据包从一个网络传输到另一个网络,适用于互联网和企业间的数据传输。

四、传输网络的传输协议1. TCP/IP协议是传输网络中最常用的协议之一,它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IP地址的协议,适用于各种网络环境,包括局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

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原理

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原理

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原理在计算机网络中,数据传输是指将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数据传输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网络的性能和效率。

理解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原理对于构建高效可靠的网络至关重要。

一、数据传输方式数据在计算机网络中的传输常常采用两种方式: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

1. 串行传输串行传输是指按照位的顺序逐位进行传输。

在串行传输中,数据以比特流的形式传输,逐位传输的好处是线路成本较低,但传输速度相对较慢。

2. 并行传输并行传输是指同时传输多个比特位。

在并行传输中,数据以多个并行的传输线路进行传输,能够一次传输多个比特位,传输速度相对较快,但线路成本较高。

二、数据传输的核心原理数据在计算机网络中的传输涉及到以下几个核心原理:分组、传输协议和可靠性控制。

1. 分组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被分割成较小的数据单元,称为分组。

分组是数据传输的基本单位,通过划分为多个分组来传输,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和提高传输效率。

2. 传输协议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传输依赖于不同的传输协议。

传输协议负责控制数据的传输方式、数据分组的格式以及数据传输的流程等。

常见的传输协议包括TCP/IP协议、UDP协议等。

TCP/IP协议是最常用的一种传输协议,它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传输机制。

它通过建立连接、拆分数据为多个分组、保证分组的顺序和确认接收等方式,确保数据的准确无误地传输到目的地。

UDP协议则是一种无连接的传输协议,它将数据划分为多个分组进行传输,但不保证分组的顺序和可靠传输。

UDP协议适用于对数据传输速度要求较高而对传输可靠性要求较低的场景。

3. 可靠性控制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计算机网络中采用了多种可靠性控制机制。

其中包括错误检测、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等。

错误检测可以通过校验和、冗余校验码等方式来检测传输过程中的错误,并进行错误的纠正。

流量控制是为了解决发送方和接收方传输速度不匹配的问题。

通过控制发送方的发送速率和接收方的接收速率,可以避免因传输速率不一致而导致的数据丢失和网络拥塞。

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与使用教程

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与使用教程

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与使用教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技术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交流方式。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网络技术仍然是一个陌生而复杂的领域。

本文将介绍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与使用教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网络技术。

一、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的。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的一种技术。

计算机网络由若干个网络节点组成,节点之间通过通信链路相连。

在计算机网络中,数据的传输是通过分组交换来实现的。

分组交换是指将要传输的数据分成若干个较小的数据包,然后通过网络传输。

每个数据包包含了目标地址、源地址、数据内容等信息。

在传输过程中,数据包会经过多个网络节点,每个节点都会根据目标地址将数据包转发给下一个节点,直到数据包到达目标节点。

这种分组交换的方式可以提高网络的传输效率和可靠性。

二、网络技术的使用教程1. 上网浏览上网浏览是人们最常用的网络技术之一。

要上网浏览,首先需要连接到互联网。

常见的连接方式有有线连接和无线连接。

有线连接是通过网线将计算机与路由器或调制解调器相连,而无线连接则是通过Wi-Fi技术实现的。

连接到互联网后,我们可以使用浏览器访问各种网站。

在浏览器中输入网址或者进行搜索,就可以找到我们需要的信息。

同时,浏览器还支持多个标签页的打开,可以同时浏览多个网页。

2. 电子邮件电子邮件是一种用于在网络上传输消息的技术。

通过电子邮件,我们可以发送和接收文本、图片、音频等各种类型的文件。

要使用电子邮件,首先需要注册一个电子邮件账户。

常见的电子邮件服务提供商有Gmail、Outlook等。

在编写电子邮件时,我们需要填写收件人的电子邮件地址、主题和正文内容。

如果需要发送附件,可以通过附件功能添加文件。

发送完成后,邮件将被传输到对方的电子邮箱中。

3. 聊天和社交媒体聊天和社交媒体是人们进行在线交流的重要方式。

网络数据传输的操作规程

网络数据传输的操作规程

网络数据传输的操作规程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数据传输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通过网络传输数据。

然而,网络数据传输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规程,以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准确传输。

本文将介绍网络数据传输的操作规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二、准备工作在进行网络数据传输之前,我们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以确保数据传输的顺利进行。

首先,我们需要确保网络连接的稳定性,避免因为网络不稳定而导致数据传输中断或出错。

其次,我们需要确保传输设备的正常运行,包括电脑、路由器、交换机等。

此外,还需要确保传输设备的软件和系统处于最新的版本,以提供更好的传输性能和安全性。

三、数据加密与身份验证在进行网络数据传输之前,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加密,以保护数据的安全性。

常用的加密方式包括SSL(Secure Socket Layer)和TLS(Transport Layer Security)。

通过加密,可以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或篡改。

此外,为了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我们还需要进行身份验证。

常用的身份验证方式包括用户名和密码、数字证书等。

通过身份验证,可以确保数据只被授权用户访问和传输。

四、选择合适的传输协议在进行网络数据传输时,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传输协议。

常用的传输协议包括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TCP是一种可靠的传输协议,通过建立连接、数据分段和流量控制等机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UDP是一种不可靠的传输协议,适用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如音视频传输。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输协议可以提供更好的传输性能和用户体验。

五、数据分包与重组在进行网络数据传输时,由于网络带宽和传输速度的限制,我们需要将数据进行分包传输。

数据分包可以提高传输效率,减少传输延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言道:欲练神功,必先练好基本功。

之前做了一个关于IP路由,默认网关和掩码的问答贴,做完这个帖子觉得如果对网络知识点做一个系统的阐述,应该会很有帮助。

本系列文章着重于讲解网络管理实际应用中常常涉及的重要知识点,尽量以实用为主。

准备写的几个章节暂时有(可能会有增减):
首先来看一个例子:
示例:网络服务器向客户端传送数据的过程:
在详细阐述网络传输过程之前,先来看一个最常见的例子,下图显示了一个网络服务器向客户端传送数据的完整过程:
1. 需要传送的数据是网络服务器的HTML页面。

2. 应用协议HTTP报文头添加到HTML数据之前。

报文头信息包括:服务器所使用的HTTP 版本,以及表明它包含发给网络客户端信息的状态编码。

3. HTTP应用层协议将HTML格式的网页数据发送给传输层。

TCP传输层用于管理网络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的会话。

4. IP信息添加到TCP信息之前。

IP指定适当的源和目的IP地址。

这些信息就构成了IP报文。

5. 以太网协议添加到IP报文的两端之后,就形成了数据链路帧。

上述帧发送至通向网络客户端的路径上的最近一个路由器。

路由器移除以太网信息,观察IP 报文,判定最佳路径,将报文插入一个新的帧,并发送至目标路径上下一个相邻路由器。

每一个路由器在转发之前都移除并添加新的数据链路层信息。

6. 数据通过互联网络传输,互联网络包含媒介和中间设备。

7. 客户端接收到包含数据的数据链路帧,处理各层协议头,之后以添加时相反的顺序移除协议头。

首先处理并移除以太网信息,之后是IP协议信息,接下来TCP信息,最后是HTTP信息。

8. 之后,将网页信息传递给客户端网页浏览器软件。

本帖隐藏的内容
数据封装:
消息要在网络中传输,必须对它进行编码,以特定的格式进行封装,同时需要适当地封装以足够的控制和地址信息,以使它能够从发送方移动到接收方。

消息大小
理论上,视频或邮件信息是能够以大块非中断型流从网络源地址传送到目的地址,但这也意味着同一时刻同一网络其他设备就无法收发消息。

这种大型数据流会造成显著延时。

并且,如果传输过程中连接断开,整个数据流都会丢失需要全部重传。

因此更好的方法是将数据流分割(segmentation)为较小的,便于管理的片段,能够带来两点好处:
·发送较小片段,网络上同时可有多个会话交错进行。

这种在网络上将不同会话片段交错进行的过程称为多路传输(multiplexing)。

·分割可提高网络通讯的可靠性。

各消息片段从源地址到目的地址无需经过相同路径,如果一条路径被堵塞或断开,其余消息可从替换路径到达目的地址。

如果部分消息到不了目的地址,那只需重传丢失部分。

通过对片段打上标签的方式来保证顺序以及在接收时重组。

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 PDU)
应用层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沿着协议栈传递,每一层协议都会向其中添加信息。

这就是封装的过程。

数据片段在各层网络结构中采用的形式就称为协议数据单元(PDU)。

封装过程中,下一层对从上一层收到的PDU进行封装。

在处理的每一个阶段PDU都有不同的名字来反应它的功能。

PDU按照TCP/IP协议的命名规范:
·数据(Data):应用层PDU的常用术语
·分段(Segment):传输层PDU
·帧(Frame):网络层PDU
·比特(Bits):在介质上物理传输数据所使用的PDU。

封装
封装是指在传输之前为数据添加额外的协议头信息的过程。

在绝大多数数据通信过程中,源数据在传输前都会封装以数层协议。

在网络上发送消息时,主机上的协议栈从上至下进行操作。

以网络服务器为例,HTTP应用层协议发送HTML格式网页数据到传输层,应用层数据被分成TCP 分段。

各TCP分段被打上标签,称为头(header),表明接收方哪一个进程应当接收此消息。

同时也包含使得接收方能够按照原有的格式来重组数据的信息。

传输层将网页HTML数据封装成分段并发送至网络层,执行IP层协议。

整个TCP分段封装成IP报文,也就是再添上IP头标签。

IP头包括源和目的IP地址,以及发送报文到目的地址所必须的信息。

之后,IP报文发送到接入层,封装以帧头和帧尾。

每个帧头都包含源和目的物理地址。

物理地址唯一指定了本地网络上的设备。

帧尾包含差错校正信息。

最后,由服务器网卡将比特编码传输给介质。

解封装
接收主机以相反的方式进行操作称为解封装。

解封装是接收设备移除一层或多层协议头的过程。

数据在协议栈中向上移动直到终端应用层伴随着解封装。

访问本地资源:
访问本地网络资源需要两种类型的地址:网络层地址和数据链路层地址。

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负责将数据从发送设备传输至接收设备。

两层协议都有源和目的地址,但两种地址的目的不同。

示例:客户端PC1与FTP在同一IP网络的通信
网络地址
网络层地址或IP地址包含两个部分:网络前缀和主机。

路由器使用网络前缀部分将报文转发给适当的网络。

最后一个路由器使用主机部分将报文发送给目标设备。

同一本地网络中,网络前缀部分是相同的,只有主机设备地址部分不同。

源IP地址:发送设备,即客户端PC1的IP地址:192.168.1.110
目的IP地址:接收设备,即FTP服务器:192.168.1.9
数据链路地址
数据链路地址的目的是在同一网络中将数据链路帧从一个网络接口发送至另一个网络接口。

以太网LAN和无线网LAN是两种不同物理介质的网络示例,分别有自己的数据链路协议。

当IP报文的发送方和接收方位于同一网络,数据链路帧直接发送到接收设备。

以太网上数据链路地址就是以太网MAC地址。

MAC地址是物理植入网卡的48比特地址。

源MAC地址:发送IP报文的PC1以太网卡MAC地址,AA-AA-AA-AA-AA-AA。

目的MAC地址:当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位于同一网络,即为接收设备的数据链路地址。

本例中,FTP MAC地址:CC-CC-CC-CC-CC-CC。

源和目的MAC地址添加到以太网帧中。

MAC与IP地址
发送方必须知道接收方的物理和逻辑地址。

发送方主机能够以多种方式学习到接收方的IP地址:比
如域名系统(Domain Name System, DNS),或通过应用手动输入,如用户指定FTP地址。

以太网MAC地址是怎么识别的呢?发送方主机使用地址解析协议(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ARP)以检测本地网络的所有MAC地址。

如下图所示,发送主机在整个LAN发送ARP请求消息,这是一条广播消息。

ARP请求包含目标设备的IP地址,LAN上的每一个设备都会检查该ARP请求,看看是否包含它自身的IP地址。

只有符合该IP地址的设备才会发送ARP响应。

ARP响应包含ARP请求中IP地址相对应的MAC地址。

访问远程资源:
默认网关
当主机发送消息到远端网络,必须使用路由器,也称为默认网关。

默认网关就是位于发送主机同一网络上的路由器的接口IP地址。

有一点很重要:本地网络上的所有主机都能够配置自己的默认网关地址。

如果该主机的TCP/IP设置中没有配置默认网关地址,或指定了错误的默认网关地址,则远端网络消息无法被送达。

如下图所示,LAN上的主机PC 1使用IP地址为192.168.1.1的R1作为默认网关,如果PDU的目的地址位于另一个网络,则主机将PDU发送至路由器上的默认网关。

与远端网络设备通讯
下图显示了客户端主机PC 1与远端IP网络服务器进行通讯的网络层地址与数据链路层地址:
网络地址
当报文的发送方与接收方位于不同网络,源和目的IP地址将会代表不同网络上的主机。

源IP地址:发送设备即客户端主机PC 1的IP地址:192.168.1.110。

目的IP地址:接收设备即网络服务器的IP地址:172.16.1.99。

数据链路地址
当报文的发送方与接收方位于不同网络,以太网数据链路帧无法直接被发送到目的主机。

以太网帧必须先发送给路由器或默认网关。

本例中,默认网关是R1,R1的接口IP地址与PC 1属于同一网络,因此PC 1能够直接达到路由器。

源MAC地址:发送设备即PC 1的MAC地址,PC1的以太网接口MAC地址为:AA-AA-AA-AA-AA-AA。

目的MAC地址:当报文的发送方与接收方位于不同网络,这一值为路由器或默认网关的以太网MAC 地址。

本例中,即R1的以太网接口MAC地址,即:11-11-11-11-11-11。

IP报文封装成的以太网帧先被传输至R1,R1再转发给目的地址即网络服务器。

R1可以转发给另一
个路由器,如果目的服务器所在网路连接至R1,则直接发送给服务器。

发送设备如何确定路由器的MAC地址?每一个设备通过自己的TCP/IP设置中的默认网关地址得知
路由器的IP地址。

之后,它通过ARP来得知默认网关的MAC地址,该MAC地址随后添加到帧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