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合集下载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维果斯基简介
著作: 《思维与语言》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心理学中的工具性方法》 《具体的人类心理》 《儿童发展中的工具和符号》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历史》

低级心理机能与高级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 差异 1.直接的 2.不随意(无意)的 3.受遗传决定;遵循 生物进化规律 高级心理机能 1.间接的 2.随意(有意)的 3.受社会文化决定; 遵循社会历史发展 规律 内容 感知觉、无意注意、 观察、有意注意、 无意记忆、基本情绪、 有意记忆、社会性 冲动反应 情绪和情感、意志


对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评价: 健康、理性自我的发展; 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 发展是持续一生的过程; 新精神分析理论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 比较: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发展观
一、经典行为主义理论 二、新行为主义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四、几种学习理论的比较
经典行为主义理论


代表人物:John B. Watson(1878-1958) 兴趣: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广告 心理学 著作:“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 ” (1913);《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言》 (1914);《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观点 看心理学》 (1919) ;《行为主义》 (1925)
佛洛伊德简介;时代精神; 精神分析理论的方法学: 基本概念:意识与无意识;里必多;焦 虑; 心理防御机制:压抑、投射、自居、反 作用形成/升华、转移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心理性欲的发展阶段: 对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 强调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意义; 重视心理活动的动力性质; 重视早期经验在个体性格发展中的作用; 过分强调性本能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对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持悲观的看法; 方法学的问题和理论构想的问题;

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适用于应用心理学)一、前言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是面向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地认识,并初步掌握个体毕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并学习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后继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本课程四年制应用心理学专业总学时理论60学时。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理解发展心理学的界定及其与心理学的关系,认识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及其关系,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四个基本研究问题和年龄特征的划分与研究。

3.了解发展心理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学者、流派及其思想,了解中国化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及基本途径。

4.了解当前最新的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方法和理论。

教学内容: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的界说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

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的变迁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

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的进展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进展。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

研究理论的进展。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目的要求:1.了解各种心理发展观点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2.掌握各种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及其缘由。

教学内容: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三节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发展的实质。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内化学说。

第四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新皮亚杰主义简述。

第五节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学。

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复习重点

幼儿心理学复习重点

《儿童心理学》重点内容第一章绪论1.种系发展与个体心理发展的关系,最有代表性的是霍尔的复演说。

(常见题型:名词解释或简答题)。

2.儿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简单地称为“两个问题",即心理发展的规律或原理之类的理论问题,以及个体发展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问题。

其基本原理是先天与后天、内因与外因、阶段性与连续性这三点.(常见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3.各种主要流派的心理发展观: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代表观点是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五阶段论以及艾里克森提出的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心理发展观;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诸如华生的环境决定论、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观点、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观点以及儿童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以及形式运算阶段。

4.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

他认为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Scheme)、同化、顺应和平衡。

在这四个概念中,皮亚杰把图式作为一个核心的概念提出。

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如吮乳动作图式以及抓握、行走等,都是一些低级的动作图式;以后再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得到改变,不断丰富起来。

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

而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皮亚杰认为,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

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常见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5.主要的研究设计:(常见题型:名词解释)纵向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心理发展进行系统追踪;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比较;聚合交叉设计:在克服纵向研究不足的同时,又保持了横断研究的长处,是最为广泛使用的一种;6.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标题、摘要、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和参考文献共八个部分.(常见题型:简答题)第四章胎儿的发展7.影响胎儿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母亲自身的条件,诸如年龄、体重、身高、孕史、营养、身体疾病、情绪状态以及所处的外界环境;药物、酒精和烟的影响作用(常见题型:简答题)。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观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观

二、依恋理论
洛伦兹关于印刻的研究也激发了英国精 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把 习性学的理论应用到解释人类婴儿与照料者 之间的关系上,其提出的“依恋理论” (theory of attachment,1969)认为,婴 儿与照料者的情感联系是一种有助于生存的 进化反应。
第六节 背景观
一、弗洛伊德的理论
弗洛伊德是维也纳的医生,他通过让有 情绪障碍的成人自由地讲述其儿童期的痛苦 事件,来寻求治愈情绪障碍的方法。
二、埃里克森的理论
埃里克森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之一,他 从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汲取了营养,完善了自 己的观点,形成了“新精神分析理论”。
第三节 学习观
一、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是一种机械论,它把可 以观察到的行为看成是对经验的可预测的反 应。尽管生物学对人们的行为的改变程度设 定了上限,但是行为主义者仍然认为环境是 更有影响的。
一v Vygotsky)是背景观的先驱,尤其是对儿童 认知发展进行了阐述。维果茨基提出的“社 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关注 的是文化(价值观、信仰、习俗、社会团体 的技能)是怎么传递给下一代的。
二、朱智贤的发展观
朱智贤是我国儿童心理学家,其一生 主要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研究,通过系 统而全面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而 且,朱智贤也是主张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国化 的典范。
第四节 认知发展观
一、皮亚杰的理论
让·保罗·皮亚杰(Jean Paul Piaget, 1896—1980)是一位瑞士心理学家,他对 人类认知的发展非常感兴趣。皮亚杰大大改 变了人们关于儿童认知资源的概念和理解。
二、信息加工理论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研究者转向 认知心理学以寻求对思维发展的理解。由计 算机工作原理而获得启示的心理学家提出了 “信息加工理论”(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它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原理来解释 思维以及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思维的发展。

第二章 心理发展理论之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第二章 心理发展理论之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四、思维的机制 1、适应和组织 思维的本质是一种适应,是生物适应的一种特殊表现。 认知结构的生长和变化正是适应和组织的结果。 无论是适应还是组织都是所有儿童和成人先天具有的生物机制。 所有行为和思维的目的都是为了使有机体以更好地方式适应外部环 境。 2、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 顺应是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以食物的消化过程作比喻) 儿童每当遇到新事物,往往倾向于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如 果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认识上的平衡,反之,便作出顺应,调整 原有格式或创立新格式去同化新事物,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同化与顺应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只有同化没有顺应…..只有顺应没有同化….. 同化占优势,自我中心主义,主观地弯曲现实。 顺应占优势,按事物外部特征来塑造自己动作,如模仿游戏。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皮亚杰的概念定义例子开始平衡个人图式和经验之间的和谐只见过鸟的婴儿会认为所有会飞的东西都是鸟同化根据已有图式解释新的刺激从而儿童把天空中的飞机也叫做小鸟适应新刺激顺应改变已有图式更好地理解新刺激当婴幼儿意识到这种新鸟既没有羽毛也不能拍打翅膀时内心就会体验到冲突或不平衡
认知是一个广泛意义上的综合概念。其含 义是: 认知(广义):就是人的认知活动,包括 注意、知觉、记忆、解释、分类、评价、 原则推理、规则的演绎、想象各种可能性、 产生各种策略、幻想等。 认知(狭义):就是思维和记忆。

儿童获得客体永久性的各个阶段: 0-4个月:无视觉或操作探索 4-8个月:探索部分的掩蔽物体 8-12个月:探索完全掩蔽的物体 12-18个月:探索眼前被替换的物体 18个月以上探索掩蔽着替换的物体
第五分阶段(1-1.5岁)
通过加入新的动作成分之后的尝试错误,第 一次有目的的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但是,这时 的儿童还没有形成沿着一定的方向,有目的地去构 成新方法的能力,新方法的发现纯属尝试中的偶然。 “尝试错误期”。

发展心理学发展理论

发展心理学发展理论

发展心理学发展理论第二章发展理论主要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观点)认知发展理论习性学理论生态系统论中国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又译心理分析理论,是西方现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理论分为两个时期: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早期精神分析理论与埃里克森等人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1、人格的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成分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组成。

本我(id),包括人的先天本能和基本欲望,由快乐原则支配。

自我(ego),介于本我和现实之间, 既要满足基本需要,又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过分冲动。

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活动的,它是有意识的、理智的。

超我(superego), 人格中良心、理想方面,代表着社会的伦理道德,力求完美。

超我以至善原则行事。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性本能, 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和冲动,这种能量和冲动被称作“力比多”。

力比多以特有的阶段次序投射到身体的不同部位,使它依次成为儿童兴奋的中心,这就促成了相应的人格发展阶段。

2、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1)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 ~ 3岁)(3)生殖器期(3 ~ 6岁)(4)潜伏期(5、6 ~ 12岁左右)(5)生殖期(12岁~20岁左右)3、简评贡献:儿童早期经验影响后期发展的观点很有价值;把人格发展看成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对人格发展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

不足:观点缺乏有力支持;过于强调性本能的满足;研究取样来自少量精神疾病患者。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1、埃里克森的基本观点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看作是一个渐进贯穿终生的过程,并要依次经历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发展任务,即解决由个体的生物成熟与社会文化的要求之间产生的冲突即发展危机。

每阶段发展危机的解决,即获得积极品质,使个体顺利的发展至下一个阶段,否则个体将会遭遇到适应的困难,并进而阻碍到以后各个阶段的发展。

第2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2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2.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比意识重要,潜 意识决定一切是不符合实际的。 3.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依据的资料主 要来自于他的个人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 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很难重复验证。 4.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经验对个性发展 的影响,也是偏激的、不符合实际的。 许多研究已证明个性、个性倾向性在中 年和老年期也会发生变化,这说明个性 的发展是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受社会 生活条件所制约。
(5)青春期(11-13岁开始)
经过暂时的潜伏期,青春期的风暴就到来了, 从年龄上讲,女孩约从11岁,男孩约从13岁开 始进入青春期。 青春期的发展,个体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从父 母那里摆脱出来。同时,到了青春期,容易产 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对成人的抵触情绪和 冲动。
(三)简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自问世以来就在心理学界和社 会各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 其整个理论的评价褒贬悬殊。 有的人认为弗洛伊德是“最伟 大的创设者、最伟大的代言人” (波林),有的人则认为他的 理论没有什么价值。
(3)前生殖器期 (3-6岁) 这个时期里比多集中投放在生殖器部分,性器官 成了儿童获得快感的主要来源,表现为这个时期 的儿童喜欢抚摸生殖器、显露生殖器以及性欲幻 想。 此时儿童会出现依恋异性父母的“俄狄浦斯情 结” ,即男孩产生恋母情结,女孩产生恋父情结。 (4)潜伏期(6—11岁)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地放弃了俄狄 浦斯情结,男孩和女孩开始各自以同性父母为榜 样来行事,此时儿童进入潜伏期,其性的发展便 呈现一种停滞的或退化的现象。这个时期,口唇 期、肛门期的感觉,前生殖期的恋母情结的各种 记忆都逐渐被遗忘,被压抑的性感觉差不多一扫 而光,因此,潜伏期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3、应答性行为比较被动,由刺激控制;操作性行为代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由行为的结果所控制。
4、人的行为大部分就是操作性的,如游泳、写字等等,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同时,得不到强化的行为就会逐渐消退。这一理论不仅适合于儿童新行为的获得与塑造,也同样对不良行为的矫正有指导意义。
5、发展的本质就是结构性的,只有结构的变化才就是行为发展变化的基础。心理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心理形态的演变,其外显的特征就是行为差异,而内在的机制仍就是生物因素的控制。
(儿童在成熟之前,处在学习的准备状态,只要生理上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生。)
6、格塞尔的理论表明了身体成长为心理发展与个性形成提供了天然的物质基础,但过于注重基因规定的顺序,对外在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关注不足。
4、个体就就是这样在不断的解决冲突、克服心理社会危机、完成发展任务的过程中从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过渡。
5、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
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研究儿童的逻辑(为什么这样回答问题),就是了解人类心智发展的基础。
2、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不就是先天结构的展开,也不完全取决于环境的影响。
3、社会学习论
【班杜拉】
理论:
1、观察学习:经由对她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
1、1:替代强化:榜样所受到的强化对于学习者来说就是一种“替代强化”。
1、2:“无尝试学习”:观察学习可称为“无尝试学习”。(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
2、人类许多复杂的行为都就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学习不就是被动的外部因素直接强化的结果,而就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4、精神分析论
【弗洛伊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恋父情结是指发生在3-6岁期间的女儿“亲父反 母”的复合情绪。弗洛伊德认为,女孩在这一时 期逐渐认识到自己没有男性生殖器,因而埋怨母 亲并妒忌母亲占有父亲。出现对父亲深情专注, 想把母亲臵诸一边,取代她的位臵的愿望。但同 时,这种“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也引起她们严 重的内心冲突和恐惧,小女孩会无意识地认为如 果她坚持努力赢得父亲的全部爱,她会冒被母亲 抛弃的危险。女性对失去爱的担心远远强于对生 殖器损害的担心,它与男孩的阉割焦虑是相似的。 在正常的性心理发育过程中,女孩将通过压抑这 种情感、实现与母亲的一致性、拒绝对父亲的性 愿望、以至最后与合适的男青年结婚来解决好她 的恋父情结冲突。
区分儿童通过观察所学习到的行为与儿童 愿意表现的行为是很重要的
Page 43
3、结论
人的行为变化是个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因素 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个体通过其行为创造环境条件并产生经验,被创造 的环境条件和作为个人内在因素的经验又反过来影 响以后的行为
4、评价
◆自我同一感的形成与先前各阶段中建立 起来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勤奋 感有直接关系
玛西亚对同一性状态的研究
根据探索(exploration)和投入(commitment) 这两个维度将同一性分为四种类型:
◆同一性实现(Identity achievement) ◆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探索)(Identity moratorium) ◆同一性拒斥(Identity foreclosure) ◆同一性混乱(Identity diffusion)
Page 36
二、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1、基本假设
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
2、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
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练习提供了重复强化的机会,巩固和发展起行为 及时强化的重要性
Page 37
3、儿童行为实际控制
育婴箱里长大的女儿----操作性条件反射
不强化不良行为---行为矫正
2、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社会引导成员用社会认可的方式去活动
Page 39
班杜拉观察学习的例子
让幼儿观看成年榜样攻击充气娃娃的简短影片。 成年榜样向洋娃娃施加了一系列不同寻常的攻 击:用棒子击打娃娃同时喊着“好,好”;朝 娃娃扔皮球同时喊着“打,打”,等。
Page 40
1.榜样奖赏条件下,儿童看到影片中另外一个成 人给了榜样一些糖果和点心,奖励其“优异成 绩” 2.榜样惩罚条件下,儿童看到另外一个成人对榜 样攻击娃娃的行为给予批评和体罚 3.不给榜样任何奖赏或惩罚,儿童仅仅观看榜样 的攻击行为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重点章节
本章内容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自学)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 –心理发展阶段说 –简评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与弗洛伊德理论的区别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简评
Page 35
4、对教育的建议
“把他们看做是年轻的成年人……你的行为要保持 客观而坚决。不要拥抱或亲吻他们,不要让他们坐 在你的膝上……早晨与他们握手。如果他们非常好 的完成了一项困难的任务,可以轻拍他们的脑袋, 鼓励一下……一周之内,你就会发现做到完全客观 是这么容易……(不过)要和蔼。你会为以前对待 孩子的那种脆弱、敏感、令人厌恶的方式而感到羞 愧。”
与观看榜样受到惩罚的条件相比,儿童在榜样 奖赏和无结果反馈两种情况下的模仿行为较多
Page 41
观察学习(图示)
Page 42
与榜样受到惩罚的条件相比,儿童在另两 种条件下的确学习到了更多的攻击行为?
如果儿童再现了他们观察到的所有攻击行 为,就给予小饰品或果汁奖励? 三种条件下儿童都对榜样的攻击行为有同 样多的学习
同一性实现
◆经过对多种选择的探索,个体确立了一套 清晰的价值观和目标。他们有一种心理上 的幸福感、时间上的同一感,知道他们正 在做什么。
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探索)
◆延缓达成意味着迟滞。青少年还处在探索 -收集信息和尝试各种活动的过程之中, 他们期望在这一过程中确定自己的价值观 和目标来指引未来的生活。
◆ 超我 superego
◆人格的法官,具有监督作用 ◆人格当中内化了的道德标准,服从于至善 原则 ◆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
心理性欲理论--人格结构
◆超我 ◆自我 ◆本我 社会成分 心理成分 生物成分 至善原则 现实原则 快乐原则
◆本我、自我、超我是逐步形成的,三者间的关 系决定个体人格的基本面貌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
阶段 口唇期 大约年龄 0-18个月 特征 快乐的来源包括吸吮、咬、吞咽、使用嘴唇。注意力 集中在冲动的立即满足之上。“本我”占据支配地位。
肛门期 性器期
8个月-4岁 3-7岁
性满足的来源包括排粪便与排尿,以及憋尿。本我与 自我。
儿童关注生殖器。性愉悦的来源涉及对生殖器的控制。 恋母或恋父情结。本我、自我与超我。
1、基本假设
有关人类发展的结论应该是基于可观察的外显行为, 而不是基于不可观察的无意识动机或认知过程的内 省
习得的外部刺激和可观察的反应之间的良好联结 (习惯)是人类发展的基石 S——R
Page 33
2、环境决定论
否认遗传
夸大环境与教育
3、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
9个月的阿尔伯特
Page 34
同一性拒斥
◆个体已经有了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仅 仅是接受了权威人物(通常是父母,但有 时也会是老师、宗教领导人、恋爱的对象) 已经为他们选择好了的东西,没有经过自 己的探索。
同一性混乱
◆个体既没有致力于某种价值观和目标,也 不去努力追求。他们可能从来没有探索过, 也可能是曾经试图这样做,但是发现太困 难了而选择了放弃。
意志
主动感对 内疚感
勤奋感对 自卑感
性器 期
潜伏 期
通过对父母认同的行为以及对自 父母的支持;认 目的 己行为的责任感而发展“自我” 为与别人具有同 的意义 一性
能力 通过与同伴之间的交流而发展自 学校、教师;学 我价值感 习与教育;鼓励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VS性心理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 同一性获 得对同一 性混乱 亲密感对 孤独感 弗洛 伊德 生殖 期 成年 早期 品质 主要的发展任务 积极、重要的影响 因素
喜爱绘画或雕塑, 喜欢解大便,极端肮 慷慨大方,乐善好 脏 施,精打细算
喜爱诗歌,钟情, 经常手淫,爱调情, 喜欢表演,追求成 男子气表现 功
性器期
沿着躯体发育的心理发育阶段
年 轻 成 年 期
口 腔 期
肛 门 期
性 器 期
潜 伏 期
生 殖 期
成 年 中 期
成 年 后 期
老 年 期
0 1
初 级 过 程
3 4 次级过程
6
10
20
35
50
65 超我
本我 自我
简评 :贡献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强调家庭关系和 早期经验对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意义,尤 其是提供了一个理解儿童情感问题的理论 框架 他是第一个强调早期经验对后期发展意义 的心理学家
简评:局限
第一,该理论过分强调性的作用 第二,弗洛伊德理论的某些方面不具有跨 文化的普遍意义,如恋母情结在某些原始 部落中就没有 第三,没有直接研究儿童,但却建立了儿 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他也正因为这一点而 备受质疑
性心理发 展期
成人时的表现
升华
反向作用
说话小心谨慎,饮 食追求时尚,禁饮 酒,不喝牛奶 极度恐惧污物,整 洁癖,近乎悭吝的 节俭,过分规矩, 脾气暴躁
对性的清教徒式的 态度,过分羞怯
口腔期
渴求知识,幽默, 吸烟,贪吃,接吻, 讽刺,机警,成为 贪喝,注重口腔卫生, 食品或酒类品尝专 嚼口香糖 家
肛门期
2.同一性渐成说 ◆个性发展经历几个固定不变的阶段,在每 个阶段内,都有一个中心发展任务 ◆8个发展阶段,解决8对矛盾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VS性心理发展阶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埃里克森
信任感对 不信任感 自主感对 羞怯感 弗洛 伊德 口唇 期 肛门 期
品质
主要的发展任务
积极、重要的影 响因素
希望
对要探究的世界发展出充分的信 母亲;温暖、充 任感 满爱意的交流 发展对行为的控制感,认识到能 父母的支持;模 够将目的与意图付诸行动 仿
弗洛伊德的影响力
人类的自尊与自恋的三次挫伤:
◆哥白尼的日心学说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弗洛伊德的学说
心理性欲理论----人格结构的形成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间的关系决定个体人格的基本面貌
◆本我 id ◆人格的立法者 ◆先天的本能与基本欲望 ◆无意识的 ◆基本机能是寻求能满足机体本能的对象。 如新生儿哭、蠕动嘴唇,等待妈妈喂奶 ◆遵循快乐原则,指向本能需要的直接满足 ◆初级过程思维
1920年,华生应用了条件 反射证明儿童害怕有毛的 动物是后天习得的
实验开始时,使阿尔伯特习惯于白鼠及一些带毛的东西, 此时他显得很高兴,毫无惧色。然后开始用重击铁轨发出 高声作条件反射实验。几次之后,即使没有高声,孩子也 开始表现出对白鼠惧怕。他不仅怕白鼠,还怕其它带毛的 东西和动物,如兔、猫、狗、刷子等。后来,由于阿尔伯 特生病和其它原因实验没有继续进行下去
辅助教学机---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
4、评价
过分强调外部刺激(强化物和惩罚物)塑造操作行 为的作用,忽视了重要的认知对学习的贡献(班杜 拉)
Page 38
三、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1、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 行了的学习
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动机过程 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自我评价、自我调整---形成观念、能力、人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