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书愤》作品赏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陆游《书愤》鉴赏

陆游《书愤》鉴赏陆游《书愤》鉴赏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陆游《书愤》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陆游《书愤》鉴赏原文宋代: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注释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赏析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书愤》

4.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
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 体现这个特点。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 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 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 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3.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
伯仲间”两句诗?
诗人以诸葛亮自比。诸葛亮在 《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 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 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 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 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 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临安春雨初霁》反映了诗人厌倦官 场生活的心绪,这和他壮志难酬,心情抑 郁是分不开的。时陆游已62岁,在家赋闲5 年,被启用为严州知府,任前到临安觐见 皇帝,候于西湖边客栈,百无聊赖写下此 诗。从中见诗人一夜未眠的郁闷与惆怅。 听说此联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欣赏。
1.阅读六首古诗,按风格特点填上相应作家、 作品。 A.清新自然,用语不落俗套,率真朴素。 B.沉郁顿挫,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C.瑰丽朦胧,色彩绚烂,情思奇幻。 D.含蓄蕴藉,意在言外,或欲说还休。 E.豪迈悲壮,气势豪放,而意含悲壮。
共同进步!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
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你能说出它在
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 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 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 具体化。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细写“闲作草”“戏分茶” ,可谓别 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一生思虑着恢复中原 的陆游,竟也“闲”而且“戏”了!临安 春色,与他何干!清淡寡味时,只好用笔 墨、茶水打发时光。悠闲生活的内里,是 诗人壮志难伸的抑郁和愤激。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文、译文、赏析-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文、译文、赏析-《书愤》是唐代文学家杜甫所作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具有激烈的社会批判色彩,以书中的人物形象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愤慨。
以下是《书愤》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原文:书愤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小儿不学诗,老夫何为学?时时刻刻抱群书,不求甚解心自宽。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译文:书愤朱雀桥边的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曾经属于王谢宴会的堂前,如今却飞入了寻常人家。
小孩不愿学习诗歌,老人们为何还要学呢?时刻抱着一堆书,不求甚解心情自然开朗。
古人的学问是经过辛勤努力得来的,年轻时的努力才能在老年取得成就。
书上学来的知识始终浅薄,只有亲身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道理。
世人嘲笑我疯狂不理智,而我嘲笑他们看不透人心。
不见五陵豪杰的墓地,我不要鲜花美酒,只要耕种自己的田地!赏析:这首诗以朱雀桥和乌衣巷为背景,以书中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愤慨之情。
首先,诗人以朱雀桥边的野草花和乌衣巷口的夕阳为景,点明了贫瘠之地。
野草花象征着平凡人民,夕阳象征着衰落和消逝的年华。
旧时王谢堂前的燕子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这是对权贵豪门的讽刺。
诗人在这里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权贵主导的压迫。
接着,诗人指出小孩不愿学习诗歌,老人们却在学习。
小孩不愿学习诗歌,或许是因为课业繁重、社会环境等原因,而老人们却仍然坚持学习,这是因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人时刻抱着一堆书,虽然不求甚解,但这让他心情宽广。
可见,诗人通过对小孩、老人学习态度的对比,表达了对于知识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在现实生活中不退缩的精神。
接下来,诗人强调了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古人学问得来是经过辛勤努力的,年轻时刻苦学习,才能在老年时取得成就。
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道理。
最新高中语文第05课书愤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05课书愤1.诗人介绍陆游(1125~1210),字,自号_________。
越州山阴(今绍兴)人,_________著名诗人。
诗人终身“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
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理想生活内容,又有乐观的浪漫主义精神。
抗金救国的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闷,构成没法统一的冲突,由此迸发出的火普通的激情和难以压制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
风格雄壮豪放,言语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陆游的诗今存约9300首。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2.写作背景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上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生在民族冲突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向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本人的抱负。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着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1.务观放翁南宋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报国无门,功业无成。
对比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和平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详细化。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高二语文诗词选修陆游《书愤》赏析

高二语文诗词选修陆游《书愤》赏析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鉴赏
陆游,这是一个不幸的人。
虽出生于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官僚地主家庭,但幼时正值金人南侵,”儿时万死避胡兵,饱尝颠沛流离之苦;虽倾情于表妹唐婉,但终究难违母命而留下一曲《钗头凤》的爱情悲剧;虽自幼好学,”万卷纵横,早有诗名,但因举考名居秦桧孙秦埙之前,又”喜论恢复(中原),致触怒秦桧而遭黜落;虽有”铁马金戈”气吞残虏的杀敌报国之志,但”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报国欲死无战场,一生力主抗金,却屡遭罢官家居。
无奈英雄失路,晚年只好”身杂老农间”满眼是桑麻了,但诗人仍然”寤寐不忘中原。
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竟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与世长辞。
”诗穷而后工,诗人个人的不幸往往是民族乃至人类的大幸。
正是人生世相的丧乱给了陆游忧国忧民的思想,”手枭逆贼清旧京、”直斩单于衅宝刀的轩昂豪情,”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的抑郁和苦闷,........而陆游则将他”六十年间万首诗留给了中华民族,将他一段崇高的爱国精神留给了人类历史,将他”不拘礼法,自号”放翁旷达的人格留给了后人。
赏析陆游《书愤》

赏析陆游《书愤》
《书愤》是南宋文学家陆游所作的一篇文章,主题是批判当时的文化庸俗和书院教育的陈旧观念。
本文语言严厉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文化高度的追求。
其意义深远,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当时文化庸俗的批评。
文章指出,当时的文人墨客流于陈旧,崇拜过时的文化符号,沉溺于虚浮的诗词歌赋之中,缺乏真正的思想和创新精神。
这种文化的庸俗和陈旧引起了作者的强烈不满。
第二部分是对书院教育的批评。
文章指出,书院教育陈规陋习,只是机械记诵经典,缺乏真正的阅读和思考。
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没有任何帮助,只是让他们变成了千篇一律的文化机器。
第三部分是对文化高度的追求。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文化高度的追求,他希望能够超越当时的文化庸俗和陈旧,走出书院教育的束缚,真正地去阅读和思考。
作者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开拓思维,发挥创新精神,创造真正有价值的文化。
总之,《书愤》是一篇批判当时文化庸俗和书院教育的文章,作者表达了对文化高度的追求。
文章语言严厉有力,意义深远,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
- 1 -。
高中语文 书愤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书愤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能力目标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情感目标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要求教学重点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方法诵读分析比较课是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关于陆游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二、解题,诵读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教读,齐读,背诵)三、分析(一)释题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阅读提示”(三)诗歌分类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2、研讨分类(见投影)3、七律常识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韵。
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平声字。
讲究平仄相间。
(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
檀道济传》。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
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高中语文《书愤》作品赏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书愤》■关于陆游介绍陆游,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祖父陆佃,徽宗时官至尚书右丞,被诬元祐党籍,罢知亳州。
父陆宰,官朝请大夫,直秘阁。
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
他诞生和成长的年代,正当宋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时候。
陆游诞生的第二年,金兵即攻陷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他随父陆宰向南逃亡,在“经旬不炊”和夜闻金兵马嘶中,历尽艰辛,逃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后又逃归故乡山阴。
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群情激昂的抗敌气氛,给童年时代的陆游留下难忘的印象,并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他后来曾这样回忆道:“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
”(《跋傅给事帖》)陆游自幼好学不倦,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
青年时代曾从江西派诗人曾幾学诗,得到不少启发,但他并未受其束缚,又从前代大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等人的诗作中汲取滋养。
封建家庭虽然给陆游以良好的文化熏陶,特别是爱国教育,但也给他带来婚姻上的不幸。
他20岁时与唐氏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母亲却不喜欢唐氏,硬逼着他们夫妻离散。
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曾在10年后的一次偶然相遇中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多次赋诗怀念,直至老年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
陆游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但因居于投降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于是受到秦桧忌恨,竟在复试时将他除名。
秦桧死后,孝宗即位,起初颇有抗金之志,主战派受到重视,陆游方被起用。
他积极向朝廷提出许多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
但由于张浚举兵北伐,部下将领不和,再加投降派掣肘,抗战终于受挫。
宋朝廷立即动摇,又走上屈服求和的老路;陆游也被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黜还乡。
陆游在故乡山阴镜湖之滨闲居4年,屡次上书求职,最后才于乾道五年(1169)得一个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小官,其时已45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关于陆游介绍陆游,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祖父陆佃,徽宗时官至尚书右丞,被诬元祐党籍,罢知亳州。
父陆宰,官朝请大夫,直秘阁。
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
他诞生和成长的年代,正当宋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时候。
陆游诞生的第二年,金兵即攻陷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他随父陆宰向南逃亡,在“经旬不炊”和夜闻金兵马嘶中,历尽艰辛,逃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后又逃归故乡山阴。
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群情激昂的抗敌气氛,给童年时代的陆游留下难忘的印象,并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他后来曾这样回忆道:“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
”(《跋傅给事帖》)陆游自幼好学不倦,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
青年时代曾从江西派诗人曾幾学诗,得到不少启发,但他并未受其束缚,又从前代大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等人的诗作中汲取滋养。
封建家庭虽然给陆游以良好的文化熏陶,特别是爱国教育,但也给他带来婚姻上的不幸。
他20岁时与唐氏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母亲却不喜欢唐氏,硬逼着他们夫妻离散。
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曾在10年后的一次偶然相遇中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多次赋诗怀念,直至老年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
陆游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但因居于投降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于是受到秦桧忌恨,竟在复试时将他除名。
秦桧死后,孝宗即位,起初颇有抗金之志,主战派受到重视,陆游方被起用。
他积极向朝廷提出许多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
但由于张浚举兵北伐,部下将领不和,再加投降派掣肘,抗战终于受挫。
宋朝廷立即动摇,又走上屈服求和的老路;陆游也被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黜还乡。
陆游在故乡山阴镜湖之滨闲居4年,屡次上书求职,最后才于乾道五年(1169)得一个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小官,其时已45岁。
他迫于生计,不得不于次年远行入蜀就任。
由于位卑职微,再加僻处山城,感到无所作为,但任期满后“归又无所得食”,不得不又上书求“捐一官以禄之,使粗可活”。
乾道八年(1172)主战将领四川宣抚使王炎聘他为干办公事,延至幕中襄理军务。
这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他换上戎装,驰骋在当时国防前线南郑(今汉中)一带。
铁马秋风、豪雄飞纵的军旅生活,使陆游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放的爱国诗篇。
“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算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
特别是当他看到川陕地势险要,民气豪侠,觉得可用关中作根本,以谋反攻收复失地。
于是便向王炎陈进取之策,提出一些经略中原、积粟练兵的战略。
他充满胜利的信心,认为“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
可是陆游的这一片报国赤忱,并不能实现。
腐败的宋朝廷,只求苟安,无意进取,致使将士闲置前线,“报国欲死无战场”。
不久,宋朝廷将王炎召回,随即罢免,陆游也改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
他只好抱着“不见王师出散关”和“悲歌仰天泪如雨”的激愤心情,眼看着收复中原的希望破灭。
此后,陆游又在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职,自称“身如林下僧”,抗战复国的壮志一直得不到伸展的机会。
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
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至引起了同僚讥议;又由于陆游的复国抱负和个人的功名事业长久得不到伸展,常以“脱巾漉酒,拄笏看山”为自得,甚至在琵琶腰鼓、舞衫香雾中寻求精神麻醉,遂又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
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这样解嘲道:“名姓已甘黄纸外,光阴全付绿樽中。
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
”从此,“放翁”便和他的诗名同著于世。
陆游在川陕9年,祖国的山川形势、风土民情丰富了他的生活体验。
特别是在南郑前线,他接触到许多边防战士和“忍死望恢复”的“遗民”,使他的精神境界不禁大开,并将许多富有生活实感的爱国激情倾注于诗。
这是他创作上收获最多的时期。
陆游对这一创作阶段很珍视,觉得“诗家三昧忽见前”,于是将全部诗作题名为《剑南诗稿》。
淳熙五年(1178)春,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草行露宿”,不辞辛苦,亲到灾区视察,并“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不料却因此触犯当道,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
陆游在家闲居6年,已经62岁,才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
他赴京受命,写了有名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其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两句,得到孝宗的激赏,但孝宗并不了解陆游的真正抱负,只叫他到严州后,“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
新职虽然不合陆游素志,但他还是勤勉从事,正如诗中所说:“忧民怀懔懔,谋己耻营营。
”他在任上,力求“宽期会,简追胥,戒兴作,节燕游”,因此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为他立碑,并为他曾经作过严州太守的高祖陆轸立祠,以纪念他们祖孙二人。
在严州任职期间,陆游曾将历年所作诗,特别是早年的作品,严加删选,共得2 500余首,刊刻为《剑南诗稿》20卷。
此书行世后,深得当时文坛赞誉。
淳熙十五年(1188),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
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
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于是他又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力图大计,宵旰勿怠”,并提出“救民之贫,莫先于轻赋”等政治主张。
这时宋朝廷已耽于偏安享乐,无意进取,所以陆游的建议不仅不被采纳,反而遭到奸佞之徒的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
陆游对此非常愤慨,便索性将山阴镜湖故居命名为“风月轩”,以示讥讽。
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计有12年之久,在幽静但却清贫的生活中度着晚年。
他将书室命名为“老学庵”,以坐拥书城为乐,正像诗中所说:“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另外,他还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扶衰业耕桑”,“夜半起饭牛”,甚至为了应付“吏征租”,不得不典质衣服。
由于他“身杂老农间”,了解到下层人民的痛苦,而且感到“忠言乃在闾里间”,所以想和他们倾吐满腔爱国热情:“耿耿一寸心,思与穷友论。
”农民们也感到陆游可敬可亲,每当看到他走来,便取出酒菜招待。
他们为了感谢陆游治病施药,更是“村巷欢欣夹道迎”,而且生子多以“陆”字为名,以报“活我”之恩。
在陆游乡居时,宁宗于绍熙五年(1194)七月代光宗即位,次年改国号为庆元。
外戚韩侂胄当政。
他斥理学为伪学,罢逐宗室大臣赵汝愚及理学家朱熹等,史称“庆元党禁”。
在这一时期,陆游曾应韩侂胄之请,为他撰写了《南园记》,希望他“勤劳王事”。
嘉泰二年(1202),宋朝因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尚未完成,召陆游入朝修撰,次年修毕,即辞官还乡。
开禧二年(1206),韩侂胄对金宣战,因急于贪功,贸然出师,不久即以失败告终。
韩亦被杀取首送金议和。
由于陆游和韩曾有上述关系,在当时和后来都曾受到一些责难,认为“晚节”不终。
其实,陆游在韩当政时退而复出,主要是为抗敌复国的夙愿所驱使,并无趋炎附势之意。
陆游于嘉泰三年辞官还乡,已近80高龄。
此后犹赋诗作文不辍,但身体却逐年衰弱,终于在嘉定二年(1209)十二月二十九日,85岁的老诗人抱着未见国土收复的遗恨,与世长辞。
陆游是一位创作特别丰富的诗人,集中存诗共约9300余首。
他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
这一时期最长(约30年),但集中现存诗却最少,约200首左右,这是因为他将早年那些“但欲工藻绘”的作品尽行删去的结果。
据其《跋诗稿》中所说,他曾将42岁以前的诗“又去十之九”,估计删去总在万首以上。
由此也可看出,他前期的诗作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
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5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2 400余首。
这一时期他从军南郑,深入国防前线,充满战斗气息的豪迈生活以及雄奇壮伟的山川形势,不仅加深了他对现实的体验和激发了他爱国的思想感情,同时诗风也随之一变,正像他在诗中所说的“地胜顿惊诗律壮”。
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成熟和丰富,奠定了他作为一代文宗的崇高地位。
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现存诗约近6 500首。
这一时期的诗作最多,当是由于晚年未暇删汰的缘故。
这一时期他生活比较平静,与农民接触较多,再加他宦海沉浮,饱经忧患,且年事渐高,因此在诗中表现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
“诗到无人爱处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时的某种心情和所向往的艺术境界。
另外,在这一时期的诗中,也表现出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如许多反映农村疾苦的诗即属此类。
以上所分三期,仅是大致而言,并不能截然分割。
其实每一时期都有出色的作品,即使是早期,在语言韵律等方面,也显示了诗人艺术上的功力,从而为后来达到更高的成就准备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在陆游的诗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永不衰退的特色,这就是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一特色在他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无怪梁启超称之为“亘古男儿一放翁”。
由于陆游所写的诗“言恢复者十之五六”,故屡遭投降派的打击和排挤。
但他“位卑未敢忘忧国”,抗敌御侮一直是最能触发他创作激情的思想主题。
在他早年的诗中曾这样写着:“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到了82岁的老年,还是“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
正是这种永不衰竭的爱国热情,使陆游唱出了那一时代最高亢的歌声。
他所写的许多感情激昂、气概宏肆的诗篇,像黄钟大吕一般地震荡人心。
陆游的“一片丹心”'始终得不到报国的机会,不能不常常感到压抑和愤慨,在诗中也就表现为在激昂的基调中又鸣响着悲怆。
正像他在有名的《书愤》诗中所歌咏的:“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又如:“白发萧萧卧泽中,祇凭天地鉴孤忠。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其他还有《金错刀行》《送七兄赴扬州帅幕》《胡无人》《病起书怀》《关山月》《出塞曲》《夜泊水村》《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纵笔》《陇头水》等等,都是气壮语豪而又托兴深微之作。
特别感人的是,陆游在临终前夕,还不忘收复国土,在有名的《示儿》诗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以上这类诗,堪称是最能体现陆游创作精神的代表作。
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备,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
在这方面,陆游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同时又富有自己的创造,所以有人称他和杜甫、李商隐完成七律创作上的“三变”(舒位《瓶水斋诗话》);又称他的七律“当时无与比埒”(沈德潜《说诗晬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