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重点

公共事业管理重点
公共事业管理重点

1、公共事业的特征

公共性:涉及范围广,服务对象是所有的社会成员,公众性;服务内容涉及所有成员的共同需要,公用性;它所提供的服务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公益性。

非营利性:基本目标是为了满足普遍需要而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在公平和效率难以两全的情况下,它倾向于对公平价值的追求。

专业性:具体到每个公共组织,它们都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基础性:公共事业是社会生产、生活中必需的最基本的服务和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2、公共事业管理的特征

(1)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各种公共需要

公共事业管理的起点是社会的公共需要。它旨在运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为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条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虽然公共事业管理也讲效益,但这种效益是社会的整体效益和长远利益。公共事业的兴办和管理旨在填补市场的缺口,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奠定基础

公共事业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管理不仅需要主管部门与有关部门的配合与协同行动,也需要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2)公共事业管理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当政府的公共权力主导社会公共事业管理的时候,公共事业管理就自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特点。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大量的立法、规制、政策以及规章制度等,都体现着程度不同的强制性。

公共事业管理的强制性并不意味着管理者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公共权力,而是要在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管理活动。因此,公共事业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必须依法行政。

(3)非营利性:政府运用公共权力,从事社会公共管理,其行为必须以非营利政策目标为依据。公共事业管理的非营利性特征并不意味着政府的公共事业管理可以不计成本。

(4)服务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因为特别强调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一目标,服务性更为突出3、政府体制、市场体制和事业体制的互补替代关系

三种体制的互补关系:政府组织作为宏观管理者,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来规范社会活动各主体(组织和个人)的行为;事业组织作为为社会提供公益性产品的专业化组织,通过事业机制的专业性、独立性、互助性优势,为社会提供各类服务;市场组织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通过各类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以公共事业产品为例,政府体制存在低效率、低质量和供给不足等缺陷,可以运用市场体制中的竞争机制,引入社会力量通过特许经营、合同外包等市场化方式进行补充;对于供给不足可以大力发挥事业机制中的志愿互助精神,通过公民的自愿服务,提供一部分事业产品。事业体制存在资金不足,政府和市场组织可以为其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对与市场体制,存在积极性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政府可以通过财政、税收政策优惠调动积极性;可以发挥事业组织的专业化优势,提高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三种体制的替代关系:政府组织发挥主导作用,为事业组织和市场组织发展提供制度、法律、规则,对公共事业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宏观调控制定各项公共事业治理运行制度,监管各类事业组织。市场组织发挥高效=优势,提供一部分事业产品,主要是生产经营类;积极开发公共事业产品有效供给机制。事业组织发挥专业优势,代替政府从事大量社会公共事务;发挥沟通作用,提供一些专业性的社会服务。

4、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的基本理论

(1)供给主体选择的交易费用标准:在交易成本理论框架下,公共服务由政府直接供给,还是委托给私营部门或非营利组织来生产,可以看成是在内部生产和市场购买之间的权衡,以使得具有不同性质的交易对应于具有不同特征的治理结构,实现各类交易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最小化的效率目标。

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选择就是在给定的制度环境约束下,识别各类公共服务的属性特征和相关的契约风险,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治理结构,以实现最大程度地降低交易风险、节约交易费用的目的

比如,外交事务治理由公共官僚组织来完成最为合适,行政办公产品供给适合采取市场采购的治理方式,高科技防务契约则可以采取成本加成采购的规制方式来进行治理

(2)新公共管理范式:网络治理是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或公民个人)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享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合作网络治理模式涉及四个理论命题:多中心的公共行动体系、反思性的“复杂人”假设、合作互惠的行动策略、共同学习的政策过程。

(3)多中心治理理论:在公共领域存在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即在市场秩序与国家主权秩序之外的多中心秩序,主张设计一种具有多元化、机动性治理中心的系统,并依靠多中心之间的合作来处理具体问题。

5、三种供给主体的选择

(1)理论发展:考察公共产品供给理论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某些公共产品的供给领域同样存在着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的相互替代。

从崇尚自由主义的古典经济学家认识到市场无法供给公共产品,认识到公共产品需要政府供给的必要性;到发现实践中政府供给公共产品因为寻租等原因存在失灵问题,认识到市场也可以供给公共产品弥补政府失灵;

到认识到政府/市场失灵需要第三部门供给公共产品。

(2)实践经验:几乎在每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中,公共品供给的3种方式都在发挥作用。但三者的作用范围有所差别,而且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3种方式的作用领域也有不同。公共产品的3种供给方式是在空间上并存、相互结合发生作用的,作用的具体模式是多样化的。大、中、小规模的政府和非政府的单位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在地方公共经济中能实现秩序和比较高水平的绩效。

(3)供给主体选择的效率标准是生产效率

(4)供给主体选择的交易费用标准:在理论上,公共产品的供给存在最优的供给主体的选择,即公共产品供给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用。在忽略交易费用的情况下,仅考虑公共产品供给的生产成本时,无论何种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供给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生产的生产成本都可以降到最低。因此,假定公共产品供给的生产成本既定,公共产品供给最优供给主体的选择取决于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发生的交易费用。

政府、市场和以第三部门为主体的公共产品自愿供给部门之间可以相互弥补各自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失灵问题,各个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在供给公共产品时存在各自的合理边界。政府、市场和自愿供给主体的合理边界是动态的、可变的,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合理边界。

在交易成本理论框架下,公共服务由政府直接供给,还是委托给私营部门或非营利组织来生产,可以看成是在内部生产和市场购买之间的权衡,以使得具有不同性质的交易对应于具有不同特征的治理结构,实现各类交易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最小化的效率目标。

政府直接供给公共服务的总成本可以划分为要素投入的生产成本和政府官僚主义成本两部分。市场化供给的总成本包括要素投入的生产成本、企业或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成本以及契约签定前后的各种交易费用,这些交易费用包括信息搜寻(寻找交易对象、弄清产品特性、质量等)、谈判签约、监督成本及可能发生的处理违约行为的成本。各种具有不同性质的公共服务供给在资产专用性、成本控制和正直性等方面具有不同的契约风险,形成了各类不同大小的潜在交易费用。

具有较强协调性适应能力的政府组织能显著降低双边依赖性风险和正直性风险,而在成本控制方面则效果甚微。具有较强自发性适应能力的市场组织则相反,能取得较好的成本控制效果,但是在降低资产专用性风险和正直性风险方面效果很差。市场组织的治理效果受到市场制度质量的影响,在竞争充分的市场中,交易方寻找交易对象、了解产品和服务信息,甚至进行监督的成本都要小得多,合同风险能够大大降低。

因此,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选择就是在给定的制度环境约束下,识别各类公共服务的属性特征和相关的契约风险,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治理结构,以实现最大程度地降低交易风险、节约交易费用的目的。

6、三大类五小类:根据现有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将其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从事公益服务的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三个大类,明确了三类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要求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类的事业单位。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作了进一步的细分,分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公益三类三个小类。

公益一类是指从事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卫生、经济社会秩序和公民基本社会权利的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如义务教育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

公益二类是指面向全社会提供涉及人民群众普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公益服务,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如普通高等教育机构、非营利医疗机构等

公益三类是指提供的服务具有一定公益属性,可基本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7、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核心

公益类事业单位体制机制创新是改革的核心。

体制机制根本上存在两大症结。一是管办不分。二是监管缺位。

正是由于这两大症结的存在,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一强调公益属性,就容易对事业单位管得过细过死,抑制了事业单位的生机与活力;一强调增强活力,就容易放松对事业单位的应有监管,致使一些单位过于追求自身利益,忽视公共利益。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一统就死、一放就乱”。

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建立既能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又能激发生机与活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公益事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来说,创新体制机制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创新管理体制、创新法人治理结构、创新人事制度、创新收入分配制度、创新社会保险制度、创新财政投入机制、创新监督机制

一是着力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管理体制重点是实行政事分开,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一是转变政府职能。二是探索管办分离。三是创新机构编制管理。

二要着力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事业单位内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

三要着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责权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

四要着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为核心,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要求的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

五要着力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政策,逐步建立起独立于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险体系六创新财政投入机制。在这方面,三个方面的改革要求。一是加大财政对公益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二是改革和完善财政支持方式。按照国家政策和以事定费的原则,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财政支持办法。三是推进预算管理、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确保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使用规范、安全、有效。

七创新监督机制。在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的同时,还要确保事业单位不偏离公益目标,必须加强监督,创新监督机制。要做到监督主体要多元化,监督内容要更全面,监督方式要多样化。

8、“聘用双轨制”导致“身份歧视”,“岗位管理”部分回归为“身份管理”

(1)身份歧视:由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处于新旧交替阶段,各单位都存在着聘用制改革前的“老人”与聘用制改革后“新人”同时并存的局面。从改革的稳妥性考虑,提出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原则。但在不少单位,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存在着极大的误区,例如新、老人之间同岗不同酬,新、老人之间在职业发展和福利待遇上实行两种政策,“新人”在岗位晋升、福利待遇等方面受到某些不应有的限制等,导致出现新的身份歧视现象。

(2)合同用人混乱:一个表现是合同签订混乱,有签聘用合同的、有签劳动合同的,甚至不签合同的,给规范管理带来困难;另一个表现是一些单位合同短期化现象十分严重,许多是一年一签,甚至有的用人单位将聘用制作为随时“开”人的方便理由来运用,使“新人”缺乏职业稳定感。

(3)“岗位管理”部分回归异化为“身份管理”: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以现有职称、职务序列为基础,按照职称、职务、任职年限、工龄、获奖等因素来进行岗位评价,并且绝大多数都没有再次竞聘上岗,而直接按照职称和资历对应到岗位和岗位工资,使“名义上岗位管理”回归异化为“实际上的身份管理”

(4)主要原因

思想观念层面:岗位设置认识不到位、政策理解不充分;惧怕可能面临的困难、回避改革的矛盾;怀疑政策执行的效果,观望改革的进程

政策实施层面:岗位类别结构比例脱离事业单位实际;专业技术岗位的级别比例分配缺少科学依据;管理人员心理失衡与“双肩挑”类职位难以处理;岗位分析不到位导致岗位设置成为“空中楼阁”

体制机制层面:政策文件部分内容适用性不强;部分政策没有考虑各单位的实际情况;文件内容自相矛盾或与其他行业政策矛盾。编制管理与按需设岗的矛盾;核定基数与编外人员矛盾;管理岗位行政套级与脱离党政机关政策初衷的矛盾

(5)改善:

聘用制必须从制度上体现公平,做到“老人”、“新人”一视同仁;

事业单位改革举措不到位、用人编制、成本上有实际困难。改革过渡时期暂时现象。

下放岗位管理权限,实施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合理的岗位管理

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属于单位的内部管理,而不应该由上级部门来操控

作为实施岗位设置主体的事业单位,应当进行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通过工作分析,细化每一个部门和岗位的工作职责,为管理工作的标准化打下坚实基础,克服职责交叉、相互推诿弊端;

通过岗位评价衡量出不同部门和岗位在单位价值创造中的地位和重要程度,为岗位工资提供基础,消除身份工资、职务工资和随意的职务系数工资带来的不公平;

通过竞争上岗,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才。

9、绩效工资问题及如何完善(深化改革举措)

部分学校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绩效管理制度,引发绩效工资分配矛盾。一是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二是教育的过度行政化,导致了学校领导等行政管理人员在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中掌握了绝对主动权。

(1)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

绩效考核含义:是指学校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绩效管理的需要,针对教职工承担的工作,运用各种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教职工的工作结果和工作表现进行考核和评价。它是确定学校教职工绩效工资的重要依据。

从评价目标看:部分学校尤其是一些重点小学、中学仍将升学率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这些学校绩效考核标准表面上不体现升学率要求,但绩效考核各项具体指标无不与升学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评价方法来看:绩效考核指标过分量化,忽视了质性评价。现在大部分学校在绩效考核中过分强调量化指标,如考勤、教学工作量和班主任工作等,甚至师德、安全和教学过程等也都被详细地量化成相应的指标。尽管量化评价比较客观,不易受评价参与者个人因素的影响,而且结果比较精确,能够对细微的差别进行区分,但量化评价忽视了教育的一些重要的因素,如态度、情感、品行、理想等根本不可能量化。对师德、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估,教育评价应结合教育及教学的特性。

(2)教育的过度行政化导致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行政管理人员在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中掌握了绝对主动权

1.绩效工资应有的分类与激励:应根据教师、管理、工勤技能等岗位不同特点,实行分类考核,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有突出贡献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以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

2.实际操作为行政管理人员主导:很多学校教职工绩效考核成员全部都是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而占全校教职工大多数的普通一线教师很少有人参加,也没有学生和家长及社区代表参加。

3.绩效工资变成了“官效工资”

4.按照行政级别来分配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显然把管理者置于学校教职工之上,引起教学一线普通教师不满

(3)城乡、地区之间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差距拉大:绩效工资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在不同经济发展区域,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差距明显。

(4)“以县为主”的经费投入体制下,部分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资金缺口大

问题: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离不开政府公共财政支持。在我国这样由多级政府组成的发展中大国,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该由哪级政府来负担?

从绩效工资改革的要求来看,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所需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按照管理以县为主、经费省级统筹,中央适当支持的原则,确保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所需经费落实到位。但实际上,绩效工资财政保障的责任层层下移,最终仍落到了县级财政上。公共教育支出仍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我国公共财政对公共教育的支出占GDP4%的目标,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经费供给严重不足,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无法完全落实到位。

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大约只有1/4是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负担的,约3/4的经费需由各县财政自行承担,即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经费的负担仍沿袭“以县为主”。

事权和财权的不对等。教师正常工资的发放已让地方财政捉襟见肘,很难再拿出钱来安排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

(5)部分学校的津贴补贴尚未彻底规范。一、政策规定,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同清理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津贴补贴结合进行,将规范后的津贴补贴和原国家规定的年终一次性奖金纳入绩效工资总量。二、与机关相比,事业单位自行发放津贴补贴和奖金的现象更严重。三、执行情况不到位。

(6)分步实施引发了各类人员相互攀比: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分步实施,导致各类人员绩效工资的不平衡,引发许多矛盾

改善:坚持“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16字方针

(1)完善公开招聘制度,规范公开招聘程序,强化监督与问责。聘用制必须从制度上体现公平,做到“老人”、“新人”一视同仁。下放岗位管理权限,实施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合理的岗位管理。

(2)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首先,分类管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对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继续实行机构编制审批制,完善管理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切实管住管好。对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制定和完善相关编制标准的前提下,逐步实行机构编制备案制,建立并规范备案程序。可在中央部门所属高等院校、公立医院进行备案制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其次,建立机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实行总量控制。实行动态调整。第三,更多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管理。传统管理方法转向经济手段,政府通过财政控制,让单位根据“事”与“费”自主决定人员多少。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和社会功能确定财政定额或定项补助的范围,并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逐步调整经费供给渠道,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

(3)加快全面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严格规范事业单位津贴补贴是实施绩效工资的前提。

建立分类分级财政保障体制是实施绩效工资的保证。采取中央与地方政府分地区、分项目、按比例共同分担下的省级统筹投入机制:一是将基础性绩效工资作为分担的主要项目;二是划分三类地区作为分担比例的地区依据;三是根据地区划分确定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担原则和比例。

明确省级财政统筹保障机制内涵与投入基线,强化省级财政的投入职责:一是按地区划分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明确各类地区省级财政职责。二是强化省级财政投入职责,中等与发达地区省级统筹力度必须至少达到总经费的一半;三是加大省内统筹经费和转移支付的力度,建立有效的转移经费制度。

切实建立和推进强有力的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监督问责制度。

构建科学合理绩效管理制度是实施绩效工资的重点。应根据行业特点、岗位职责、拨款来源渠道的不同,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程,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符合行业和岗位特点的绩效考核和评估体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并将整个政策的执行置于公正、公开、透明的监督环境中

科学核定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是实施绩效工资的关键。为既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又不挫伤部分事业单位创收积极性,必须分类分级地开放式地核定绩效工资总量。

(4)审慎实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建立统一养老保险制度与事业单位改革“三个联动”。“三个联动”,一是事业单位与公务员改革一起行动;二是事业单位的三个类别一起改革;三是事业单位改革与建立职业年金一起进行。基本”统一,“补充”分类。待遇同步,政策配套。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应放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之后,特别是放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实施后一段时间再推进实质性的试点比较适宜。改革方案应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论证。

10、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内涵和权利关系

(1)治理结构含义:治理结构,是为了达到组织治理的目的而设计的组织架构,主要由权力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等部分组成,形成各自独立、权责明确、协调运转、相互制衡的体制和机制

(2)治理结构本质:治理结构是一种相互制衡关系,其核心是在法律、法规和惯例的框架下,以保护社会公众和政府投资者利益为核心的一套权利安排、责任分工和激励约束机制。

事业单位治理结构不仅涉及内部治理问题,即内部的所有者、管理者及监督者之间的关系,也涉及外部治理问题,即政府、利益相关者、公众等主体与事业单位法人之间的关系。

(3)治理结构需解决委托代理问题

在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状态。事业单位治理需要解决因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而产生的委

托代理问题

在事业单位所有者、管理者、监督者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目标函数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和责任不对称等使管理者极有可能偏离所有者的委托目标

治理结构的基本特征在于构建一套激励、约束和控制机制,既保证管理者有充分的自主权,又能使管理者按委托人的意愿努力工作,以减少代理成本

(4)治理结构涉及的权利和权力主体

1举办者权力和投资者权利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举办者是国家,而代表国家来行使举办者权力的机构则是特定的机构,即上级主管行政部门;投资者则是中央或地方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其组织享有包括履行所有者权利,委托主管行政部门代行其投资者享有的管理权利。

由投资者行使的投资者权利与作为行政管理者的举办者权力是不同的,前者的权利源于所有者权利,而后者的权力源于法律授权的行政权,为法定权力。

我国目前举办者权力的实际运行过程

国家委托国资委履行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职责,委托主管行政部门履行投资者的其他职责,如参与管理事业单位、规定事业单位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决定对事业单位领导和主要管理者的任免、决定事业单位重大建设和管理决策事项2政府管理权力

事业单位由国家举办,除上级主管行政部门外,政府其他部门也依法对它们实施行政管理

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事业单位完全与行政部门序列脱离,作为独立法人,其与行政部门的关系根据法律调整,政府对事业单位法人的管理须经由法律授权、基于正当理由和正当程序

3管理者权利

事业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行使管理者的权利和义务,依据章程自主管理事业单位事务;事业单位的主要管理者需经行政主管部门任免,即使是本单位“民选”的领导也需要经过行政部门的批准才能出任上述职务,罢免也需要经过相同的程序

管理者权利主要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所具有的法定权利,另一部分则来源于投资者的授权4利益相关者权利

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指事业单位中的雇员和服务的消费者;事业单位必须充分地允许雇员和服务的消费者参与涉及该主体利益的主要决策过程中。根据正当程序原则,涉及该主体利益的听证程序成为雇员和服务的消费者参与决策的主要途径。

5公众监督权力

作为使用财政资金支付的公共机构,事业单位应确保其服务于公共利益,必须使其受到公众的监督;事业单位的治理中必然包含公共监督程序

11、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

单位员工对管理人员的制衡作用

信息沟通方面通过一定的机制影响行政负责人,使后者的行为受到内部制约

民主管理

“信息沟通机制”的关键,是落实员工对事业单位管理过程的参与权,即实行民主管理

联系行政负责人和员工之间的委员会制度:实现在事业单位内部信息得到分享,实际权力相应得到分配,既减轻了行政负责人的政治责任压力,也对经营管理过程的形成监督,预防行政负责人可能的滥权行为,实现在事业单位内部行政权力和员工权利的互相制约平衡

外部权利/权力制衡

包括由立法机关和政府相关部门所构成的政治体系对事业单位的监管,以及由其服务对象、社会公众和媒体所形成的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的实现要以信息披露作为基础

事业单位提供服务的市场是典型的专业市场,要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非常困难,真实信息披露有助于缓和此间的

矛盾,缩小彼此信息不对称的差距,规范专业市场

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运作的财产来源于社会,属于公益财产并承诺要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社会大众有权利要求事业单位向社会公开和透明其运行管理过程和财务状况,有权利向事业单位问责

应当规范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披露的方式

反映事业单位运行的财务会计报告信息

在设置一定的程序条件下,对事业单位的年度财务报告进行直接的公开

事业单位为帮助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会计报表输出的信息,向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提供有助于理解或利用会计信息所必要的说明和解释

反映事业单位服务价格的信息

社会团体,如消费者委员会搜集并提供市场价格参照信息,与医院价格信息并列,方便消费者对照判断;纯服务,事业单位的垄断性强,且服务的技术含量等决定了无形价值比例较高,该项价格信息,依靠个别零散的消费者在其消费时的信息披露远远不足以满足要求,只能依靠政府指导价格听证会制度来解决。

反映事业单位服务质量的信息

政府或“主管部门级事业单位”在事业单位服务质量监控方面担任主要角色的同时,应在消费者获得服务质量的判断信息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将更多的信息交于服务对象、消费者,提高他们的信息收集能力和判断能力

12、科技事业管理的宏观体制

宏观科技管理体制含义

有关科学技术管理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权利义务关系等一整套国家层面的结构体系和制度安排

科技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存在明显的不适应

1宏观科技决策机制和组织结构不合理,造成体制分割,有限的科技资源难以实现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短缺与闲置浪费并存,资源利用和投入产出效率不高

2由于部门之间在科技决策上协调不够,造成许多领域重复投入、分散投入,难以在国家整体目标上形成一致和分工合作,削弱了国家科技组织动员能力和协同集成能力,在一些战略方向性和关键共性领域,往往不能集中资金和研究力量实施重点突破

3中央政府缺乏对科技管理的宏观统筹协调

理论上讲,我国现行的科技宏观管理体制中,设有顶层领导机构和负责统筹协调的有关部门,但是,在实际运行中,科技管理职能分散:

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并未能够很好地发挥科技创新管理的顶层设计、战略统筹、监督指导等作用;

科学技术部虽然被赋予了行政管理职能,但由于其管理活动覆盖了政府科技管理的宏观、中观、微观的几乎所有层次,造成其既难以集中力量于战略、规划、法规、政策、总体协调与监督等宏观管理职能,又在中观的行业或产业科技计划等方面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等部门的职能产生重叠,在微观的科技项目管理等方面也与其他部门和机构如卫生部、农业部、交通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会等的职能产生重叠;

中央层级的相关组织根据自身职能的需要要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采取相应的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的职能重叠、资源分散

中央政府科技管理缺乏宏观统筹协调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增加的科技资源越多,科技事权则越分散,造成的重复浪费以及对市场的扭曲和误导也更严重

宏观统筹的缺失直接造成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困难

4中央和地方科技事权缺乏衔接机制

5科技预算、执行和监督三个分立的体系没有很好建立

非常强调政府增加科技投入,但却缺乏一个科学且独立的对科技计划和项目进行评估和监督的机制。

你们小组做了什么,你做了什么,存在什么问题

公共事业管理测试试题_复习资料整理

公共事业管理试题_复习资料整理

————————————————————————————————作者:————————————————————————————————日期: 2

第一章 1、由于当代中国的公共事业,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的过程中,随着社会公共需要和公共问题不断增长和变化所促成的传统事业内涵和范围的扩大和公共性的凸显或公众公共性的觉醒而形成的,因而公共事业又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概念。 2、公共或公共性:一般来说,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或地区内,一种共同性而非 私有性,一种共享性而非排他性,一种共同性而非差异性。 3、公共需要:具有公共性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共同体所具有的带有共同性、共 享性的需要。公共需要是一定社会中满足和保证公众基本生活的需 要。 4、公共事务的特征:公共性、劳务性、非营利性、阶级性。 5、公共事务的类别:1、社会政治事务(社会公共层面上的政治事务)2、社会 经济事务(社会公共层面上与整个经济运行直接有关的事务)3、狭 义的社会事务(在社会公共层面非政治、非经济的事务,通常的社会 事务即在此)。 6、社会公共事务的三个层面:1、大概念,即公关部门管理的所有事物都属于社 会公共事务,内容包括上述以及社会公共利益或整体利益层面的政治 事务、经济事务和狭义的社会事务。2、中概念,即除经济事务外, 公共部门管理的其他事务,主要是社会公共政治事务和狭义的社会事 务。3、小概念,即除经济、政治事务外,公共部门管理的其他事务 都属于社会公共事务,也就是狭义的社会事务。 7、公共事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 而正在形成、发展的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是面向社会,以满足社会 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 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并且不以营利为主要 目的的活动。 8、公共事业的基本特征:公共性、非营利性、规模性。 9、公共产品:也称公共商品、公共物品货公共品,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是指那些按照私人市场的观点来看待的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产品相对 应,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10、公共产品的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1、边际生产成本为零2、边际拥 挤成本为零) 11、公共产品的分类:公共产品一般可以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纯公共 产品是指完全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的产品,如国防、行政管 理、基础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立法、司法、环境保护。准公共 产品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公共产品。 12、属于纯公共产品性质的事业产品:气象、基础科学研究、农业技术研究和推 广、大型水利设施、社会科学研究。 13、属于准公共产品的事业产品: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动植物检疫、出版、 广播、影视以及基础设施。 14、公共组织的类型: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准行政组织或准政府组织。 15、公共组织的特征(简答):1、公共组织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2、 公共组织的活动受法律的明确限制并具有权威性3、公共组织受到高 度的公共监督4、公共组织的活动具有政治性5、公共组织的目标形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1.什么是公共事业? 特指那些面向全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并且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活动. 2.为什么政府要管理公共事业? 公共事业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公共事业的特性决定了政府的管理主体地位,市场运作的缺陷决定了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必须积极有为,政府管理公共事业有其优点和长处. 3.如何认识公共事业和公共事业管理的特征? 公共事业应该是涉及国家长远利益的微利事业,是社会生活中必要的基本服务,一定会具备基础性和公共性。目标是服务是全体社会人员,一定是不以营利为目标,从整体出发,有具体目标,以提高社会水平和质量为宗旨的来看,一定会具备专业性。 公共事业管理围绕公共事业自身的特征基本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各种公共需要。公共事业管理主体是政府部门,是公共权力部门,所以一定的强制性,非营利性和服务性,这些特征。 4.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如何管理公共事业? 履行好职能,综合运用方法 5.政府组织有何特征和体制优势? 特征:公共性强制性普遍性执行性规模性 体制优势:为社会提供有效的制度,提供公共物品,解决外部性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垄断问题.解决社会问题,促进和保障社会公平,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应对紧急事件. 6.政府失灵有哪些具体表现? 1、公共政策的偏差与失效 2、政府部门的膨胀 3、低效率 4、寻租行为 7.事业组织有何体制优势和局限性? 体制优势:相对独立性非营利性低成本高质量专业性接近性灵活性在培养互助精神,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等方面更具优势。 局限性:筹款不足志愿活动的狭隘性志愿组织的家长作风志愿组织的业余性 8.市场体制在发展公共事业中有何优势和局限性? 优势:有效配置各类资源,加快市场主体优胜劣汰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市场主体间的联系,实现信息共享推动科学技术创新调节收入分配,促使市场参与者理性决策促进人的发展 局限性:市场无法有效的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市场无法消除外部效应市场无法消除信息不对称市场无法消除垄断市场经济无法保证收入分配公平和公正市场经济无法解决宏观总量平衡问题,无法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市场调节无法克服自身所导致的某些消极后果市场无法使经济资源达到最优配置。 9.政府体制、事业体制和市场体制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如何实现互补? 1、市场体制——→竞争机制,引入社会力量——→政府低效率、低质量、供给不足 2、政府——→雄厚的资金支持——→事业体制,资金不足 3、政府——→财政、税收等政策优惠,调动市场积极性——→市场体制,积极性低 10.何谓公共事业人力资源?公共事业人力资源有何特征? 在公共事业领域内从事管理,生产和公共服务工作,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的人员的总和 特征:能动性高增值性社会性时效性 11.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有何区别? 1、管理的视角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把人力看做是成本,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力看做是资源。从成本的角度出发,管理活动追求的必须是人员的减少,人力成本的节约,从资源的角度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选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库 1. 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个案分析 2. 论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公共导向 3. 全球化语境中的公共物品概念解释 4. 公共物品中的技术构成分析 5. 论电子政务发展中的技术理念 6. 城市环境管理政策的实证研究 7. 电子政务规划设计的实证分析 8. 基层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研究 9. 城市景观环境和谐发展的政策研究 10. 当代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 11. 中国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的特色问题研究12.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贡献 13.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困境分析 14. 政治理念与行政体制改革 15. 行政伦理的反腐功能析要 16. 再造理论与城市社区再造的基本构想 17. 构建现代农村社区商业网络的思考 18. 从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探究和谐社区的创建 19. 社区组织角色、职能定位与和谐社区建设 20. 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 21.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管理模式及其转型 22.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新探 23. 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居民自治问题初探 24. 社区业主委员会的发展与城市社区自治 25. 论社区自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归类及自治功能 26. 社区财务模式的设计及其选择研究 27. 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模式的构建路径研究 28. 公共事业规制与竞争制度模式 29. 浅谈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体制改革 30. 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不足及其改进建议 31. 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大众文化活动组织管理 32. 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现代社会分层 33. 行业型网络传媒及其经营管理 34. 中小城市文化事业机构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互动发展 35. 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途径研究 36. 公用事业单位应对危机事件的管理策略研究 37. 人本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38. 当前我国社区治安管理问题探讨 39. 互联网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40.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探讨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介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介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介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培养公务员与管理干部及研究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管理的专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政府和其他公共管理部门的职能及管理手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为国家培养现代公共管理人才,加强公共政策与管理的深入研究,以促进国家的改革与发展。 本专业具有研究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研究性表现在必须对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加强中国社会与国际社会历史与现状的比较研究,并对当前国内公共管理的热点、重点问题与对策加以研究;实用性则表现为学生必须具有善于学习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环境变化和创业竞争的能力、与他人协作和国际交往的能力;综合性即以政治学和经济学为主,以法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工程科学等学科为辅,培养学生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综合素质。 该专业学制四年,学生修业期满,达到国家学位条例规定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公共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公共事业管理活动、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学科。它主要反映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活动,并通过对这些活动的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观念与技术、内容与形式、制度与过程、历史与未来的研究,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规律

性,帮助和推动这些活动的科学化、法制化、合理化、规范化和时代化进程。 公共事业管理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定量分析和计算机技能;熟悉国内外有关法律法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技能和写作能力。 毕业生应掌握能力 1.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 3.具有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4.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 5.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公共事业管理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开设课程 该专业除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公共基础课外,主要讲授的课程有管理学原理、管理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人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历史与现状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历史与现状 摘要: “公共事业管理”在中国是个舶来品,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公共事业管理这个概念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时间都很短。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当我们把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放在改革的高度去思考,把研究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当作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继续和深化,特别是随着“新公共管理”或“新公共行政”时代的到来,公共管理职业化的发展,对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研究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新视点。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管理观念管理内容公共管理学 正文: 1. 公共事业管理在国外的起源 早在20 世纪,美国就提出了公共事业管理,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将各种科学的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管理中,结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就此形成了公共管理,其主要的理论说明来自泰勒的科学管理和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虽然前期的公共管理带有官僚制的发展本色,但其发展速度快,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政府管理的深入,公共事业管理范围也逐渐扩大。在上世纪的70 年代,全球石油危机爆发,人们对公共事业管理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此时,政府不断面临着财政危机,还面临着信任危机和管理危机,从而各国开始着手改革公共事业管理工作,试图用市场管理替代政府管理;政府设法控制财政开支,鼓励人民投资;精简政府人员;鼓励企业之间的竞争,并逐渐实现公共管理市场化。这次改革促进了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的生成,而这股潮流也持续到了今天,它所提出的企业化政府、学习型政府的改革理念与现实发展环境相符,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的完善带来新景象。事实上,这次改革与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是分不开的,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公共事务:发展经济、维护社会正义、提供社会保障、增加国民福利、充分就业、改善环境、制止犯罪等,如今,公共事业管理越来越复杂,如果增加政府职能,又会削弱市场的能力,带来官僚制的异化,各种矛盾的出现,需要我们积极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化。这种想法一经提出,公共事业管理就开始了新的发展,它不再受制于传统行政管理理念,建立起与时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政府管理制度。在即将步入21 世纪的几年中,世界经济体系逐渐建立,经济贸易实现全球化,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例如政府绩效评估、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开发、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电子政务管理等,但这也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开拓了空间。 2. 公共事业管理在国内的发展 教育部根据1997年,北大学和云南大学的申请,于1998年将其列入本科专业目录的,其专业代码为110302。1999年秋季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在全国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随之,2000年,全国57所高校招

《公共事业管理》复习资料讲解学习

第一章导论 I.公共事业 1.公共事业就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创造条件或提供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活动。 2.特点:公共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服务性 II.公共组织 1.类型:政府(狭义)、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 2.非政府公共组织特征:非政府性、公益性、非营利性、组织性 III.公共事业与公共事务的关系 公共事务包括政府工作和公共服务,概念大于公共事业的含义,公共事业是狭义的公共事务。 IV.准公共产品的特征 不完全的消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VI.公共事业管理 1.基本内涵:公共事业管理就是政府对公共组织的规范和发展,以及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创造条件或提供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各种社会活动,所进行的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活动。[公共事业管理具有双重内容,即管理客体既包括公共事业,也包括管理主体中的非政府公共组织自身] 2.公共事业管理要素:①主体:公共组织②客体:非政府公共组织,准公共物品领域③目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协调发展,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④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⑤方式:目标、绩效、战略管理⑥方法:多元化、市场化、社会化等 3.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①管理的目标不同,企业注重经济效益和利润最大化,公共事业管理注重公共效益和提高公众生活质量②管理权力的来源不同,企业来源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权力实质是公共权力③管理手段不同,企业管理可以将指标量化处理(如顾客满意度),奖优罚劣,公共管理则更多需要运用法律的、规制的、政策的手段④管理结果的衡量标准不同,企业围绕经济效益寻找提高管理绩效的参照系,确定绩效管理的标准数值,公共事业管理的标准往往不容易确定,无法设定刚性指标。 4.公共事业管理区别于行政管理:①管理主体不同:行政管理主体是政府机关(具有决策职能),公共事业管理主体是政府、事业单位、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公共组织(主要是执行和服务)②管理对象不同:行政管理的客体包括了所有的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事务以及一部分经济事务,主要涉及科教文卫体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社会事务③管理方法不同:行政管理的主要管理方式是行政方式和法律方式,有强制力,公共事业管理则是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在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传统管理方法的同时,更多的使用社会化的方法④管理主体的财政地位不同:行政管理经费依赖于国家财政,非政府组织在经济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5.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①管理范围不同,公共管理是广义的公共事务,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是狭义的社会公共事务②对象不同,公共管理与政府职能、宏观调控、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相连,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主要是狭义的公共事务,主要与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相连③手段不同,公共事业管理是刚性与柔性手段的并用,但在具体管理环节中柔性手段占主导地位,公共管理二者都得到广泛应用。 6.研究公共事业管理的意义:①有利于整体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②有助于促进现代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形成③有利于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④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⑤有利于促进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形成。 第二章公共管理事业的主体 政府成为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存在市场失灵 I.市场体制的优势与市场失灵 1.优势:信息传递的效率,激发生产社会财富的创造力,有效地组织社会经济活动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一、填空题 1.公共产品的两大特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2.公共产品分类: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3.公共事业管理的模式:保护模式、干预模式和市场模式。 4.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决定因素:公共需求、主体意识、政府能力、社会发育程度。 5.“3E”指:效率(efficiency)、效果(effectiveness)、经济(economic)。 6.沃尔夫认为非营利组织的五个特征:(1)有服务大众的宗旨;(2)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结构;(3)有一个不致使任何个人利己营私的管理制度;(4)本身具有合法免税地位;(5)具有可以提供捐助人减(免)税的合法地位。 7.萨拉蒙认为非政府组织的特征:(1)组织性; (2)非政府性;(3)非营利性;(4)自治性;(5)志愿性。 8.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协调职能和控制职能。 公共事业管理问题成立的4个条件:客观存在、被决策者所认知、具有公共性、紧迫性。 9.公众对政府的期待,5个方面:法治(依据正当的法律程序行为并负责)、胜任能力、弹性、回应和廉洁。 10.企业资金进入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的主要方式(3种): BOT方式,即建设--经营--转让。BOOT方式,即建设--拥有--经营--转让。BOO 方式,即建设--拥有--经营 二、名词解释: 1.纯公共产品 指完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的产品。 2.准公共产品: 准公共产品理论总体上属于公共产品理论范畴,而所谓准公共产品,指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却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产品。

浅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及其出路.doc

浅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及其出路-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拥有极强的综合性,科学基础十分扎实,其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这个专业可持续发展。因此,下面将深入探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极其出路。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的危机 (一)专业定位不明确 在学科这个视角去看,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是公共管理学科,有关其专业培养目的,有关部门高校专业目的作出了一下的定位: 培养拥有公共事物管理理念以及实践能力,可以达到我国文体卫这些事业单位公共管理条件的复合型以及实践型人才。这个培养目的看上去,不存在问题。但是其发展途径不是很宽阔,并且我国有关单位在用人方面封闭性较强,同时事业单位名额不多,所以,很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难度较大,这一定会导致人才需要和供给之间产生冲突,对于专业发展十分不利。 (二)课程安排不科学 课程体系不健全是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存在的重点问题,很多高校在课程安排方面都觉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际上就是政治和经济以及管理等学科的融合,必须要把其有关的专业课程吸收进去,才可以凸显这个课程的特点。例如,某高校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一共安排了十二门课程,其中包含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同时还包含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虽然这些课程有着必要的联系,但是都是将理论当作核心的课程,学科缺少

必要的相容性,不是十分有价值,没有办法凸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本特色。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出路 (一)明确定位加快发展 明确定位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这是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长时间稳定发展的基础。所以,要求教育部必须要具体提出该专业发展标准和条件,同时针对我国国情和事业单位具体情况,预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方面的需要。之后将其当作根本的依据,科学的调整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规模以及专业的分布。每个高校必须要合理掌控办学规模,合理招生。在这个前提条件下,教育主要负责部门还要强化该专业评估工作,针对评估得到的结果,让高校去合理地调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掌控该专业办学的规模,改变发展的速度和方向,进而确保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够快速稳定的发展。 (二)改善专业课程体系 若想完全解决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方面不合理的情况,在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求高校必须要重视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个,将经济学和政治学以及社会学当作必修内容,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把新的公共管理知识以及有效的管理方式等均添加到课程体系当中。 第二个,针对专业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强化专业必修课程和课程方面的建设,见专业口径和前提下实施深入的专研,凸显出专业的特点。 第三点,把教学的内容分别分成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以及实践能力培养这三个模块,合理的划分每个模块占用的课

公共事业管理试题库

《公共事业管理》试题库(思考习题及参考答案) 试题类型及分值说明; 一、单项选择题 (计10 分,每题1分) 二、填空题 (计30 分,每空1分) 三、名词解释题 (计10分,每题2分) 四、简答题 (计30分,每题6分) 五、论述题 (计20分,每题10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准公共物品:是指部分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物品。 2.准公共事务:是生产准公共物品的活动,是指涉及部分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 的一系列活动,其产品具有部分的“非排他性”。 3.公共事业管理:是指公共事业组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采取 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式对社会准公共事务进行协调,实现提高生活质量,保证社会利益目标的活动过程。B 二、填空选择 1. 公共事业管理最突出的特征是公共性或公益性。(选)* 三、简要说明 1.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答: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在内容和管理主体等方面有交叉,原因是前者是从管理对象和范围进行学科建构的,而后者则是从管理主体入手形成学科的;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在管理主体、目标和对象上有本质的不同,因而两者的区别十分明显。 2.公共事业管理学的学科特点? 答:1跨学科和专业化的统一;2学术性和应用性的统一;3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4公共性与管理性的统一。 3. 公共事业管理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公共事业管理有自己确定的研究对象,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学科体系。公共事业管理通常的研究方法是实践抽象法、实体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实验法。 4.当前学习和研究公共事业管理有什么意义?A1 答:当前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开展对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和学习,能直接促进我国科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形成,并极大地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第二章公共事业管理主体 一.名词解释 1.组织:是特定的群体为了共同的目标,按照特定的原则通过组织设计,使得相关资源有 机组合,并以特定结构运行的结合体。 2.公共事业组织:是依照一定的规则(或有关政策、法律法规),以独立、公正为原则, 并凭借特有的功能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A1 3.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目的,由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 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B1 4.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

公共事业管理期末复习题.doc

1、什么是公共问题? 公共问题:通常是指具有广泛性、复合性和不可分性等特征的社会问题,是关系到一个社会或一个地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的问题,是属于公共领域的共同性问题。 2、什么是社会公共事务?公共事务的类别?公共事务的特征? 社会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 公共事务的类别:分为政治事务、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三个类别。政治事务:即社会公共层面上的政治事务…经济事务:即社会公共层血上的与整个经济运行直接相关的事务...社会事务:即在社会公共事务层而非政治、非经济的事务,也就是狭义的社会事务。 公共事务的特征:①公共性②劳务性③非赢利性④排他性 3、什么是公共产品及其特征? 公共产品:也称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公共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指那些按照私人市场的观点来看待的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求的物品或劳务。 公共产晶的特征:①非排他性:决定了公共产甜只能由政府或其他非政府的公共组织来进行经营管理。②非竞争性:基本含义冇二:一是边际生产成木为零,二是边际拥挤成木为零。 4、什么是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指的是国家或政府通过财政支持建立事业单位,通过全面负责事业单位的运行,向社会提供一定形式的事业产品以满足公众需要的公共服务运行管理体制。 5、公共事业的基本特征?前瞻性? 公共事业: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而正在形成、发展的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是面向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为基木冃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捉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基本牛活质量和共同利益,并且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公共服务活动。 公共事业的基木特征:①公共性②非营利性③规模性④服务型⑤前瞻性 6、准公共产品及其特点? 准公共产品:指貝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却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产品。 准公共产品的特点:①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的不充分性:表现为一是某些产品只符合其中的一个标准,二是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竞争性。②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第三者的福利的影响。是指外部收益,表现为生产的匸外部性和消费的止外部性。 7、公共事业产品?有哪些属于准公共产品,有哪些 属于纯公共产品性质的事业产品:主要有气象、基础科学研究、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大型水利设施、社会科学研究等。 属于准公共产品的事业产品:如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动植物检疫、出版、广播、影视,以及基础设施等。 8、什么是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特征? 公共事业管理:指在当代屮国,在一淀的坏境屮,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基本主体的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 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是一个具冇中国特色的公共服务管理过程。 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特征:①公共事业管理具有公共性;②公共事业管理具有强制性; ③公共事业管理具有非营利性;④公共事业管理具有服务性。 9、公共事业管理文化环境概念?如何影响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形式? 公共事业管理的文化环境:指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置身于其中的一定的社会思想意识、文化心态和观念形态的总和,它是一定区域内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长期积淀而形成一种较稳定的意识形态。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复习资料.doc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复习资料 —、概念 K公共物品(p6 ):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的货物。 2、公共事务(p6 ):狭义的公共事务指体现政府政治统治只能的活动,如国防、外交、内政、司法、治安等事务,通常更具鲜明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广义的公共事务指国家立法部门授权国家行政部门管理的所有与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有关的事务和活动。 3、公共事业(p7 ):指那些面向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为基本目标, 直接或间接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并且不以营利为 主要目的的社会活动。 4、公共事业组织(p37):依照一定的规则,以独立公正为原则,并凭借其特有的功能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的公共组织。 5、①人力资源(p56):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既包含正在充分发挥其智力和技能的人,也包 含具有一定智力水平、知识技能而未被充分利用和完全利用的人。 ②人力资源管理(p59 ):指公共事业组织为了更好的提供公共服务、 行组织使命,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对其管辖类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录用、考核、培养、奖惩激励、保障等一系列管理活动过程的总称。 6、绩效考核(p68):指按照事先确定的工作目标和发展目标及其衡量标准, 考核员工实际完成的绩效情况的过程。 7、负债管理(p89 ):指公共事业组织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 或劳务偿还的债务。 8、公共事业财务管理(p86 ):指公共事业组织对资金筹集、使用、分配等所进行的的计划、决策、调节、控制、监督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9、①项目管理(p"7):指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通过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所涉及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 协调与控制,以实现项目特定目标的管理方法体系和管理过程。 ②公共事业项目管理(p120):指公共事业组织为实现其满足公共需要、维护公共利益的宗旨,通过项目申请的形式获得资金、人力等社会资源,对 项目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实施和评价,从而达到预定

浅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及其出路

浅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及其出路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拥有极强的综合性,科学基础十分扎实,其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这个专业可持续发展。因此,下面将深入探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极其出路。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的危机 (一)专业定位不明确 在学科这个视角去看,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是公共管理学科,有关其专业培养目的,有关部门高校专业目的作出了一下的定位: 培养拥有公共事物管理理念以及实践能力,可以达到我国文体卫这些事业单位公共管理条件的复合型以及实践型人才。这个培养目的看上去,不存在问题。但是其发展途径不是很宽阔,并且我国有关单位在用人方面封闭性较强,同时事业单位名额不多,所以,很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难度较大,这一定会导致人才需要和供给之间产生冲突,对于专业发展十分不利。 (二)课程安排不科学 课程体系不健全是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存在的重点问题,很多高校在课程安排方面都觉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际上就是政治和经济以及管理等学科的融合,必须要把其有关的专业课程吸收进去,才可以凸显这个课程的特点。例如,某高校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一共安排了十二门课程,其中包含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同时还包含社

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虽然这些课程有着必要的联系,但是都是将理论当作核心的课程,学科缺少必要的相容性,不是十分有价值,没有办法凸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本特色。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出路 (一)明确定位加快发展 明确定位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这是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长时间稳定发展的基础。所以,要求教育部必须要具体提出该专业发展标准和条件,同时针对我国国情和事业单位具体情况,预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方面的需要。之后将其当作根本的依据,科学的调整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规模以及专业的分布。每个高校必须要合理掌控办学规模,合理招生。在这个前提条件下,教育主要负责部门还要强化该专业评估工作,针对评估得到的结果,让高校去合理地调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掌控该专业办学的规模,改变发展的速度和方向,进而确保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够快速稳定的发展。 (二)改善专业课程体系 若想完全解决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方面不合理的情况,在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求高校必须要重视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个,将经济学和政治学以及社会学当作必修内容,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把新的公共管理知识以及有效的管理方式等均添加到课程体系当中。 第二个,针对专业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强化专业必修课程和课程方

专升本攻略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篇

本文由can_om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 本机查看。 陶林的专升本攻略 2010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篇 专业课的复习心得专业课的复习心得 本文所述方法不只适合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考生,其他专业同样适用. 首先感谢您关心陶林(男,笔名)的劳动成果,希望尽我所能为即将参加专升本考试的朋友们提供一点帮助.自报家门,我是济南考生,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报考曲阜师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09 年 8 月 17 日开始在家中复习,总共复习 时间 148 天(包括考试两天) .总成绩 286 分,排名 43,已被曲阜师大录 取.QQ:297602557. 本人每天 15 小时坐在桌前学习,148 天 85%的午饭都省略了! 每天唯一的活动是早 5 点多的晨跑, 其他全无, 父母都看不下去了, 这就是我的 学习状态, 如果你也认为考试很难, 如果你也觉得自己很笨,如果你也认为时间很紧,如果你也抱着必胜信心,就请往下看,如果不是,请先寻找力量! 关于公共事业 管理专业的复习各人观点不一, 且无好坏之分, 正确与否完全取决于各人所处环境,时间要求,资料补给,个人水平天赋与心态变化等诸多变量,一句话,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所以请各位慎重选择学习方法,一旦选定,坚持到底,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本文仅供参考. 引言 我专科阶段的专业是电气自动化,个人对这个专业毫无,也从未产生过兴趣(只 是对学校感情很深) ,是高考失利被调剂到此专业的.所以自打大二开学有了专升 本念头之后便考虑换专业了,真正决定报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在 09 年 8 月末,也就是开始专升本复习的时候, 即考试前 5 个月左右, 而真正开始认真学习专业课本则是只比考试提前了三个月左右, 所以,从我的经验中大家可以读出一条重要 信息,那就是即使你的专业课学的不好,即使你要跨专业专升本,这些也一定不会成为你成功的障碍,只要你肯在关键时刻付出,就一定能取得满意的结果.请相信我! 说到这儿,你一定对我是如何自己复习还考了全省 43 名,更重要的是完全 0 基础 起步的事实产生了兴趣和疑问. 其实奥秘往往是朴素的吓人, 接下来我就为您介 绍一下我是怎么学习的. 正文 我们不妨把整个从起步到成功的过程条理化, 使之更加清晰, 更重要的是使读者您能从中学到点什么. 1. 换专业的决定,选专业的过程. 换专业的决定,选专业的过程. 先说换专业.我本是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什么决定换专业前面也说了,不再 赘述,只是还有很多朋友在为自己升本到底换不换专业费心劳神, 讲一讲我的看法. 我认为你要做这么几个思考:我是否适合某专业(比如财力,能力,家庭等等因素)? 我是否喜欢某专业?我选择某专业之后的就业前景如何?我如果想考研,选择什么专业?我是追求学历还是学习的 陶林的专升本攻略 2010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篇 乐趣?这些问题思考完了也许你就会有答案了,我个人没有考虑太多,我的决策 点有三.第一,我不喜欢电!第二,我适合管理!第三,我不在乎就业前景,重点是本科证!有了这三点,我很快决定了换专业,而且锁定了管理类专业. 再谈选专业.锁定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1 单项选择 (1)公共性是公共事业最突出和基本的特征。 (2)公共产品也称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共品,就是用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和劳务。 (3)纯公共产品是指完全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的产品,如:国防,行政管理,基础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立法,司法,环境保护等。 (4)公共事业的基本特征:公众性,公用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也可多选) (5)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公共事业管理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分支学科。 (6)对管理实践进行总结,概括和抽象,以获得新的公共事业管理理论的方法就是实践抽象法。 (7)公共事业管理中,案例分析法主要是给人们提供一种真实的或假定的公共事业管理场景,要求人们去思考和寻求答案。 (8)所谓实验法,是指通过设计情境,控制条件,观察和分析对象活动以掌握因果关系,认识和把握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9)以层次为标准,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管理环境。 (10)自然环境包括土壤、气候、地理位置等,社会人文环境包括人口的数量、年龄构成,人口的知识和文化程度、生理状况、社会科学、技术状况等。 (11)政治文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政治意识形态、社会政治思想或政治思潮、社会政治心理。(也可能填空) (12)公共政治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公共政治认知因素;公共政治行为倾向因素;公共政治评价因素; (13)所谓政府职能,就是政府依法对社会生活诸领域进行管理的职能和功能。 (14)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和核心。 (15)非政府组织是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 (16)所谓营利性社会中介组织,是指以营利为目标从事社会管理或服务工作的中介组织,如:职业介绍所、证券交易所、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

浅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

浅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 李冠一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办公室,河南郑州450053) 摘要: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和社会需要的呼唤下诞生的。近10年来,从 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管理的专家学者在认真研究考察西方国家的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就我国公共事业 管理专业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等进行着积极研究和大胆探索。在本专业建设过程中较有影响力的北派南派之论争,对于增强人们对公共事业管理知识的认识与了解,尽快完善该专业的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 南派;北派 中图分类号: C9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 - 3192 (2008) 03 - 0098 - 05 科学意义上的公共事业管理起源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总统威尔逊,他把泰勒的科学管理和韦伯的“官僚科层制”理论运用到政府的管理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行业的不断出现,社会分工的不断专业化,政府的规模日益扩张起来,政府机构臃肿。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西方国家不断进行着政府机构改革,私有化、市场化、社会化、地方化成为西方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改革政府机构和社会公共事业的管理体系,尽快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迫在眉睫。在加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改革中,不仅能够转变政府的职能,提高政府的效率,压缩政府的规模,而且能够较好地发挥社会非营利机构的作用,使我国的公共事业发展能够不断满足公众的需要。 一、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背景与过程在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是新兴的管理领域,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也是我国新兴的学科,且被予以国家重点扶持。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业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自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变化与调整,引起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巨大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一场旨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面来,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的政府管理改革运动逐渐开展起来。传统的事业管理体制在此过程中逐渐改变重组,渐渐形成了新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这就需要加强对新的公共事业管理理论的认识和探讨,积极培养新型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适应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改革与发展。根据目前所见材料,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正式提出源于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在1997年向国家教委高教司上报的《关于在我国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可行性报告》。在广泛征求专家的意见和认真论证的基础上,国家教委1998年修改了高等教育本科生教育指导目录,目录中新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规定了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据此,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作为首批试办院校,于1999年开始招生。以此为开端,我国院校开设了该专业, 2001年增加到107所, 2003年为224所, 2004年更增至327所[ 1 ] 。今后,随着我国社会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社会管理实践中各种问题的不断出现,人们对管理主体、管理客体范围界定的不断认识以及管理方法的不断革新与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将进一步完善,培养的人才方能更加符合社会管理发展的需要,培养的人才方能为社会所承认和接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将成为高等院校一个迅速发展的实用型社会科学的热门专业。高等院校目前建立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依托原有的相关师资或专业开设的,其建立途径有 二:一是一些学校(如综合类大学)以原有的行政管理专业师资为基础而建立,属于新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而过,美好的大生活就要接近尾声。在大学四年紧张而有条的学习生活里,我本着学好本专业,尽量扩大知识面,并加强能力锻炼的原则;大量汲取知识财富,锻炼了自己在各 个方面的能力。我努力的学习基础课,深研专业知识,并取得了优 异的成绩,多次名列前茅,连年获得奖学金,受到老师好评。马上 就要离校了,对于这四年我的进步自我鉴定如下。 大学期间,本人系统学习了公共管理、管理学原理、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经济学、公共关系、公共财务、管理定 量分析、应用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文秘等课程。通过学习, 我系统掌握了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 些知识的能力,谙透现代管理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受到一般管理方法、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能从事公共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能成为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及各企业 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此外,我也很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有较强的计算机网络以及操作能力,能非常熟练地运用各种基本的应用软件。这些开阔了 我的视野和思维,使我具备更为多元的知识体系,学习能力和对环 境的适应性有所提高。 本人是性格良好,我为人真诚坦率,自信大方,乐于主人,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精神;工作和学习态度严谨,踏实负责 善于解决复杂问题;富有创新意识;身体素质健康,长期坚持锻炼,培养了坚忍不拔的品质,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大学的锻炼使我成长,成熟,让我吸收知识的同时还学会了为人处事的能力。走上社会之际,我将努力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尽快使自己融入到工作岗位中,做一名优秀的从业者。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历史与现状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历史与现状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历史与现状 摘要: “公共事业管理”在中国是个舶来品,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公共事业管理这个概念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时间都很短。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当我们把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放在改革的高度去思考,把研究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当作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继续和深化,特别是随着“新公共管理”或“新公共行政”时代的到来,公共管理职业化的发展,对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研究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新视点。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管理观念管理内容公共管理学 正文: 1. 公共事业管理在国外的起源 早在20 世纪,美国就提出了公共事业管理,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将各种科学的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管理中,结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就此形成了公共管理,其主要的理论说明来自泰勒的科学管理和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虽然前期的公共管理带有官僚制的发展本色,但其发展速度快,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政府管理的深入,公共事业管理范围也逐渐扩大。在上世纪的70 年代,全球石油危机爆发,人们对公共事业管理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此时,政府不断面临着财政危机,还面临着信任危机和管理危机,从而各国开始着手改革公共事业管理工作,试图用市场管理替代政府管理;政府设法控制财政开支,鼓励人民投资;精简政府人员;鼓励企业之间的竞争,并逐渐实现公共管理市场化。这次改革促进了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的生成,而这股潮流也持续到了今天,它所提出的企业化政府、学习型政府的改革理念与现实发展环境相符,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的完善带来新景象。事实上,这次改革与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是分不开的,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公共事务:发展经济、维护社会正义、提供社会保障、增加国民福利、充分就业、改善环境、制止犯罪等,如今,公共事业管理越来越复杂,如果增加政府职能,又会削弱市场的能力,带来官僚制的异化,各种矛盾的出现,需要我们积极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化。这种想法一经提出,公共事业管理就开始了新的发展,它不再受制于传统行政管理理念,建立起与时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政府管理制度。在即将步入21 世纪的几年中,世界经济体系逐渐建立,经济贸易实现全球化,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例如政府绩效评估、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开发、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电子政务管理等,但这也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开拓了空间。 2. 公共事业管理在国内的发展 教育部根据1997年,北大学和云南大学的申请,于1998年将其列入本科专业目录的,其专业代码为110302。1999年秋季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在全国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随之,2000年,全国57所高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